電影觀后感對比目錄
珍珠港電影的觀后感
馮小剛與張藝謀電影看完之后觀后感 兩人的對比
三個白癡 印度影片 觀后感
唉,抄答案的。
告訴你。
看了被稱為是《泰坦尼克號》之戰爭版的《珍珠港》之后我真有再看一遍的沖動,盡管淚水還掛在腮邊。
是的,珍珠港的確好看,不僅僅因為有美麗的女主角,帥氣的男主角,珍珠港那美麗迷人的風景,還因為影片制作精細且手法較好,所以有看頭。
從整體來看,這部作品最大的特點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而且氣氛渲染比較好,二者的完美結合于是有了這部作品的精彩效果。
其中的幾個場景:日本的戰斗機飛過棒球場,美國的小朋友們正在開心的玩棒球;飛機飛過小山坡,美國的小朋友們正歡快的采野花;飛機飛過足球場,孩子們正盡情的玩橄欖球;飛過樹林,一群天使打扮的孩子們正在嬉戲玩耍......這緊張的戰爭氣氛與愉快而放松的和平氣氛形成鮮明的對比,戰前的幸福,快樂與戰后的悲慘又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又體現了當時戰爭的緊張氣氛又暗示了戰后的悲慘。
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正在歡樂的玩耍,幸福的生活的時候卻不知道這些飛機將會帶來怎樣的消息,讓觀眾看了有一些不忍,有一些心痛,更有些氣憤……
日本天皇討論當時日本的形式時說美國終止了石油的供應如同切斷了日本的“生命線”,他回頭呆呆的看著正在山坡上放風箏的孩子們,眼里充滿了慈愛,之后他回過頭來,慎重的決定發動戰爭;而另一場景:日本的戰斗機飛過足球場時,玩橄欖球的美國孩子們抬頭觀。
。
。
。
。
。
你自己改吧。
哈哈哈。
就我的感覺來講:馮導在調侃生活,通過一種調侃來反應一些事和現狀,或者就是為了消遣。
但是卻讓人感到很溫馨。
而張導,我覺得看他電影有種感覺就是他想掏心窩子跟你講話,再種就是想展示一種理想的美。
這是我自己的理解,我覺得一個好的導演拍的電影應該是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覺,而不是拍出來為了讓觀眾感嘆,讓觀眾覺得NB,我覺得他們倆都是不錯的導演。
一所印度有名的理工科高等學府里,三個好朋友蘭喬(Rancho),法蘭(Farhran)和拉杜(Raju)所經歷的種種趣事。
蘭喬天資聰穎,卻不喜歡循規蹈矩和照本宣科,他不滿現有的教育體制,經常跟嚴厲而死板教導主任作對,是個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人物。
拉杜家里貧困,全家都寄希望于他以后找個好工作飛黃騰達,以致他精神壓力巨大不得不虔心于神明。
法蘭也是家里唯一的希望,他的父母和無數中國家長一樣省吃儉用把最好的物質條件都讓給了他,卻不知道自己兒子對自己所學的東西絲毫沒有熱情和動力。
三位主角的性格反差形成了第一組對比。
蘭喬是一個光輝的存在。
其他兩位則不敢放下心中的包袱,心底還是希望能按世俗意義上的標準生活下去。
拉杜一度甚至覺得蘭喬是個不切實際滿嘴跑火車的家伙而不愿與他來往。
但最終,在蘭喬的指引下,法蘭和拉杜也漸漸走出最初的懦弱膽怯,開始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人生。
蘭喬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自己朋友的弱點。
法蘭是沒有熱情,把生命消耗在自己并不喜歡的事情上。
拉杜是對未來過于畏懼。
“如此害怕明天,今天怎么生活?”
而第二組對比來自外號叫“病毒”的教導主任和三位主人公之間的沖突。
“病毒”的理念很簡單,人生就是一場戰斗,每個人都必須全力以赴地隨時干掉對手,只有第一才有意義,就像人們都知道第一個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卻不知道第二個登上月球的是誰。
他對學生冷酷無情,甚至對自己的孩子也是這樣。
在學校里,這種優勝劣汰的達爾文學說是靠成績說話的。
像中國孩子所經歷的一樣,分數是判別一切的標志,連照畢業照的位置也要根據排名來安排。
特立獨行的蘭喬的出現,成了他眼中的尖刺。
這小子大言不慚:“我要教你們如何去教。
”“病毒”自然不容許別人這樣蔑視他的權威。
除了“病毒”之外,還有一個不那么正面的角色“消音器”,他是一個所謂的好學生,玩命的念書,恨不能把所有的公式都記入腦海,甚至不惜買藥來吃,不料此藥的副作用是放悶屁,為此人送外號“消音器”。
他秉承了“病毒”的處世哲學,以打倒一切對手為快事。
為了考試第一,除了自己拼命之外,還要影響別人,在考試前夜把playboy塞到其他同學的寢室里。
他和“病毒”是天然的同盟,自然也被蘭喬等人所憎惡,從而組成了影片的第三組對比。
電影的一開始,是畢業多年之后,法蘭,拉杜和“消音器”一起去找蘭喬。
畢業伊始,他們就斷了聯系。
法蘭和拉杜是急著和好友相聚,而“消音器”是為了炫耀自己美國的豪宅和跑車,以此來證明他的活法才是最正確最光明的。
尋找的過程一波三折,再加上不斷穿插他們校園里發生的往事,構成了影片的主體架構。
這部電影在商業上是極為成功的。
人物鮮活,細節豐滿,各種伏筆天衣無縫。
盡管幾個橋段有些似曾相識,但絕不突兀,和故事走向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
很少有這樣的一部片子能讓人看得全情投入,完全進入了影片的情境中,跟著主角們一起經歷喜怒哀樂,手舞足蹈而不自知。
在觀影過程中,我經歷了若干次的情感變化。
先是欣賞蘭喬的活潑機智,蔑視權威,接著又漸漸對他嚷嚷的“為自己活著”,“做你所喜歡的”之類口號不以為然。
因為這種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很容易流于空洞的說教。
每個人都會這么去說,但每個人都不會這么去做。
那個叫“現實”的可怕怪物會輕易地把我們變成口是心非的家伙,靠著自我欺騙過活。
但隨著故事情節的深入,我又慢慢修正了自己的想法,蘭喬確實在踐行自己的信念。
他的道理不是蒼白的,而是有很充實的行動作為根基,這也使得他周圍的人能被深深地感召。
到了影片最后,我甚至都忘了這是一部皆大歡喜為標準結局的印度電影,而為他暗暗捏了一把汗。
理由很簡單,理想主義者被現實擊垮是一件非常杯具的事情。
理想主義的勝利總是因為稀有而令人激動。
因為我們都知道,在現實中,理想最容易被拿來作點綴,而一旦遇上抉擇,最容易犧牲的也是理想,與社會同化的過程往往也是理想破滅的過程。
盡管我們不愿意承認,在現實中,還是“消音器”這樣的人往往成為標準定義的成功者,他們的成功可以復制,也不斷會有新的模仿者前赴后繼。
而一個人的理想太過純粹,往往會遁入虛無。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lizhi/304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