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博字名言警句目錄
倡導學以致用的古文或者名言
關于博愛的名言,誰有???
明理思辨的名言警句
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
——《禮記》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
——〔戰國〕荀子
△無財之謂貧,學而不能行之謂病。
——〔漢〕劉向
△學,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無焉,為眾人。
——〔漢〕揚雄
△君子既學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習也;既習之,患其無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貴其能讓也。
——〔漢〕戴德
△知而弗為,莫如勿知。
——《孔子家語》
△懸言物理,不可以言盡也;施之于事,言之難盡,而試之易知也。
——〔晉〕傅玄
△朝有所聞,則夕行之。
——《后漢書》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
——〔隋〕王通
△智不務多,務行其所知。
——〔唐〕魏征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
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
——〔唐〕韓愈
△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唐〕白居易
△學者貴于行之,而不責于知之。
——〔宋〕司馬光
△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淺。
——〔宋〕程頤
△天下大事,聞者不如見者知之為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為盡。
——〔宋〕陸游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陸游
△知,譬則目也;行,譬則趾也。
——〔宋〕楊萬里
△大抵學問只有兩途,致知力行而已。
——〔宋〕朱熹
△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
——〔宋〕朱熹
△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
——〔宋〕朱熹
△行動,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宋〕朱熹
△不隨舉子紙上學六韜,不學腐儒穿鑿注五經。
——〔宋〕劉過
△讀書將以窮理,將以致用也。
——〔宋〕楊時
△學貴乎成,既成矣,將行之也;學而不能成其業,用而不能成其學,則非學矣。
——〔宋〕楊時
△知有淺深,則行有遠近,此進學之效也。
——〔宋〕楊時
△多聞識者,猶廣儲藥物也,知所用為貴。
——〔宋〕楊時
△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知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
——〔宋〕呂祖謙
△學道者正如學射,才持弓矢,必先知的。
——〔宋〕胡宏
△獨有一言,愿獻于君者,曰行。
——〔宋〕文天祥
△論學則觀其身,論政則考其時。
——〔明〕方孝孺
△知行合一。
——〔明〕王守仁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明〕王守仁
△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明〕王守仁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明〕王守仁
△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
——〔明〕王守仁
△耳目之聞見,善用之足以廣其心。
——〔明〕王廷相
△年年歲歲笑書奴,生世無端同處女。
世人何人不讀書,書奴卻以讀書死。
——〔明〕李贄
△“體驗”二字,學者最親切。
——〔明〕胡居仁
△學要來身上做。
——〔明〕胡居仁
△學者先當理會身心,此是萬事之根本。
——〔明〕胡居仁
△處難處之事,可以長識;調難調之人,可以練性,學在其中矣。
——〔明〕徐禎稷
△學者能集眾長,合而為一,若易牙以五味調合則為全味矣。
——〔明〕謝榛
△善學者志在乎圣人,而行無忽乎卑近。
——〔清〕黃宗羲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清〕王夫之
△才行而后知之真。
——〔清〕王夫之
△知所不豫,行且通焉。
——〔清〕王夫之
△知行為二,雖知猶無知,雖致猶不致。
——〔清〕唐甄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清〕曹雪芹
△近日學者風氣,征實太多,發揮太少。
有若桑蠶食葉,而不能抽絲。
——〔清〕章學誠
△披五岳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談滄溟之廣以為知海,不如沽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清〕魏源
△心中惺覺,口中講說,紙上敷衍,不由身習,皆無用。
——〔清〕顏元
△圣賢為學,雖不廢書,實不專在于書。
——〔清〕王懋竑
△為學之功,要在應事接物處見,若但虛講道理,而于情事茫然,學問便成無用事。
——〔清〕申居鄖
△能讀不能行,所謂兩足書櫥。
——〔清〕申居鄖
△能讀弗能行,蠹枯成敝紙。
——〔清〕劉巖
△學者讀書窮理,須有實見;然后驗于身上,體而行之;不然,無異買櫝還珠也。
——〔清〕張伯行
△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清〕顧東橋
△若泛觀天下之理,而不知善處事物,完于實際何補?
——《格言聯璧》
△人之學問,非僅讀書,尤宜閱世。
蓋讀書者,閱古人之世,閱世者,即讀今人之書,事本相需,不可廢一。
——嚴復
△勞力與勞心并進,手和腦并用。
——徐特立
△只有書本知識,沒有實際斗爭經驗,謂之半知;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際斗爭經驗,知行合一,謂之全知。
1、學莫大于博,行莫于約。
唐.馬總《意林.附編.袁準正書》
2、學不博則不能守約,志不篤則不能力行。
宋.程顥《二程全書》
3、多識由博學。
宋歐陽修《和圣俞》
4、博取廣收,取精用弘。
鄭振鐸《贊歌朝霞般的舞蹈》
5、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6、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實,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病者也。
(漢.王龍)
7、理想中的學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要幾乎無所不知,精深要幾乎唯他獨尊。
(胡適)
8、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荀子.勸學》
9、博覽多聞,學問決熟。
(漢.王龍)
10、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
(晉.葛洪)
11、讀書破萬卷,下毛如有神。
(唐.杜甫)
12、必須多讀書,多讀書才可以增益見聞。
(徐特立)
13、邊緣科學誕生以后,要求學者們具有更廣泛的學識和更聯系的思維。
14、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清.錢泳《履園叢話.讀萬卷書》
15、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漢.黃石公《素書.求人之志》
明理思辨的名言警句
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
2、鏡子明則塵埃不染,智明則邪惡不生。
清.史襄哉《中華諺?!纺苊鞅媸欠?,就能抑止邪惡行為的萌發。
史襄哉
3、假設善惡是可以判斷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發展智力,增廣見識。
王小波
4、只要有恒心可以使你達到目的,只有博學可以使你明辨世事,真理往往藏在事物的深底。
德席勒
5、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
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7、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
8、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
9、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思孟學派教學過程理論。
10、反思其實是一種學習能力,反思過程就是學習過程。
在反思中清醒,在反思中明辨是非,在反思中變得更加睿智,在反思中獲得成長。
11、所謂良好教養它們在幾乎所有國家中乃至于一個地區里,都不盡相同;每一個明辨事理的人都會模仿他所在之地的良好教養,并與之看齊。
——切斯特菲爾德
12、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見解受所處環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覺得明辨是非是難的。
王小波
13、這輩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個一無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1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剛。
孔丘
15、“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思孟學派教學過程理論。
16、所謂良好教養它們在幾乎所有國家中乃至于一個地區里,都不盡相同每一個明辨事理的人都會模仿他所在之地的良好教養,并與之看齊。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lizhi/303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