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記寫景句子目錄
小石城山記 文中寫景的句子
①小石潭記中特別描寫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記》
主要在第一自然段,具體:其上為睥(pì)睨(nì)、梁儷之形;其旁出堡塢(wù),有若門焉。
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
環之可上,望甚遠。
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
這部分具體寫小石城山(即“有積石橫當其垠”的這座石頭山,因其上的景看起來像“睥(pì)睨(nì)、梁儷之形;其旁出堡塢(wù)”故稱“小石城山”)的三個奇特之景!希望有幫助!
1、直接描寫溪水清澈的句子: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
心樂之。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
2、側面寫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正面寫了游魚,側面寫潭水清澈。
而字面只寫魚,對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魚靜的優美畫面就展現在讀者面前了);全石以為底;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皆若空游無所依。
擴展資料:
《小石潭記》是移步換景手法來寫景抒情的 本文按游覽的順序來寫: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本文描繪了小石潭的石,水,魚,樹,著意渲染了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氣氛,抒發了作者被貶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愴的心緒,貶居生活的孤凄悲涼。
文中描寫了“小石潭”石底、潭水、游魚、岸勢曲折、環境凄清等方面。
發現小潭—“心樂之”(愉悅的心情) 觀魚時——“似與游者相樂” (愉悅的心情) 觀魚后——“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抑郁憂傷的心情) ,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脫而又最終無法解脫的的痛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小石潭記
小石城山記 〔唐〕柳宗元 【題解】本文是“永州八記”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寫小石城山的奇異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勝之地被埋沒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經邦濟世之才卻橫遭斥逐,蟄居蠻荒,英雄無用武之地。
字里行間,隱隱含有對當時最高統治者昏瞆不明的強烈譏刺。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1〕。
其上為睥睨梁之形〔2〕,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
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
環之可上,望甚遠。
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3〕,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4〕,及是愈以為誠有。
有怪其不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
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翻譯】選自中華書局校點本《柳宗元集》 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過去尋找風景卻毫無所得;另一條稍為偏北又折向東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一座石山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
石山頂部天然生成女墻和棟梁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一塊好象堡壘,有一個洞象門。
從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
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懷疑上帝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上帝確實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湊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上帝似乎不會這樣做的。
那么上帝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說:“上帝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
”也有人說:“這地方山川鐘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產奇峰怪石。
”這二種說法,我都不信。
【注釋】〔1〕垠(yín銀):邊界。
〔2〕睥睨(pì nì避逆):城墻上的小墻,亦稱女墻。
(lì麗):棟。
〔3〕數(cù醋):密。
〔4〕造物者:指創造萬物的上帝。
〔5〕更(gēng耕):經歷、經過。
伎:同“技”;技藝、長處。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lizhi/302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