鯤鵬講座觀后感目錄
跪求1000字的高一軍訓感言 要快
莊子,逍遙游講解的要點及解析。
讀讀百家姓學學三字經
六天,在漫漫的人生中只不過是匆匆的一瞬間。
但在軍訓中度過的六天,絕對是不平凡的六天。
結束并不意味著句號,而是漫長的高中生活中的一個逗號。
需要我們努力的日子還很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求索。
一遍又一遍枯燥乏味的動作,一句又一句不得違抗的命令,一套又一套令人生畏的紀律……一天的軍訓終于把同學們原本種種美好的設想一一擊碎,取而代之的是眩目的陽光、咸咸的汗水、酸痛的四肢,這就是軍訓對我們身體素質、意志信念、組織紀律的考驗。
“不經一番烈日烤,哪得鋼鐵意志成”。
我感覺軍訓已把我們這一群十六七歲的人鍛煉成了真正的高中生,讓我們知道了什么是汗水,什么是真正的快樂,以及讓我們學會怎樣獨立,怎樣面對生活,面對困難,怎樣去承擔那份光榮而艱巨的責任。
進入高中,對我們這些一直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一種自我挑戰。
在這短短的軍訓期間,我們要與原本不認識的同學相互認識,并且要做到互幫互助,團結一致,我們要從原本懶懶散散的暑期生活中脫離出來,參加嚴格訓練,接受陽光的洗禮,面對種種的考驗。
記得才訓練了三天的時候,平日拖拖拉拉的我早已疲憊不堪。
剛學立正時,我就疑惑,為什么體育課中要常做的動作,早已會的動作,教官要如此仔細地講解,為什么一個左轉一個右轉要教官如此煞費苦心地讓我們練習,實踐出真知,六天的軍訓就讓我明白,小小一個立正所包涵的豐富,幾個轉身所容納的博大。
站軍姿,給了你炎黃子孫不屈脊梁的身體。
練轉身,體現了人類活躍敏捷的思維。
不積滴水,無以成江海。
軍人也許真的是那么一絲不茍。
抱著在軍訓中混的我,六天后,才認識到嚴謹的時間意識和堅忍不拔的意志。
哪怕是一個最簡單的動作,在訓練場上,我們無數次地重復著,用自己的心去真真切切的體會軍人的英偉。
軍姿的紋絲不動,跨步的整齊有力,使我們真正體會到軍人的一絲不茍。
其實軍訓也并非是常人心目中的魔鬼訓練、灰色的詠嘆調。
緊張忙碌的軍訓之余,我們一同感受軍歌的嘹亮,尤其是其恢弘豪邁的氣勢,而這些都是我們平日中未曾感受到的。
大家齊聲喊出了當兵人的心聲,并與之不可遏制地引起了強烈的共鳴。
所有這些都是我們人生道路中難得一次的奇遇,定會銘刻于心。
白駒過隙般的,時光像一條潺潺流淌的小河。
仿佛一眨眼的工夫,軍訓生活的句號就來到了眼皮底下。
回首豐富多姿的軍訓生活,我更多的還是感慨——“憶往昔,數風流人物,還在今朝。
”
借鑒了一些 原創的
《逍遙游》講解
文章的開篇,莊子就給我們塑造了有個偉岸的大鵬形象,它要從北海飛往南海,“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整個場面也非常壯觀。
于是很多人便圍繞這只大鳥爭論開了:有人說它需要強風托舉雙翼,尚未達到逍遙的境界;有人說它雖然不逍遙,但畢竟飛到了九萬里的高空,眼界比蜩和學鳩更開闊,它的境界要高一點。
我則認為,這些論者性子太躁,正如莊子所說的“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鸮炙”(《齊物論》),文章才剛開始,何必這么早下結論呢?且往下欣賞。
在描述完大鵬的舉動后,蜩和學鳩出場了。
它們看到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從高空劃過,再想想自己,不免笑了起來:看看我,想飛的時候便竄上樹梢,累了便停下來,自由自在,這只笨鳥,居然要飛到九萬里的高空,然后還要往南飛去,豈不是自討苦吃嗎?飛在空中的大鵬在想寫什么,莊子沒寫,我們也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它絕非了作踐自己才那樣做的,因為只有九萬里的高空才能讓它像樹林中的小鳥那樣自由翱翔。
試想,如果大鵬也來到樹叢中,那它可能一動也不能動了。
就像前文說的那樣,一杯水本來只能漂浮一根芥草,把杯子放上去,它只能粘著在地面上,無法飄動。
但是蜩和學鳩絕不會那樣去想,為何呢?這就涉及到下面一個關鍵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就像朝菌,見光即死,跟它說一個月有三十天,有初一和十五,它聽起來肯定像天書;就像蟪蛄,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壽命最多只有半年,跟它說一年四季如何變化,它也只會感到云里霧里。
世界是一個相對的空間,“無極之外復無極”“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秋水》)。
由于受到眼界的限制,思想難免會有盲區,如果固守于自己那一丁點兒的見識,便極容易作出令人可笑的舉動了。
接下來一段開頭的“故”字十分耐人尋味,它說明,前面談到的鯤鵬、蜩、學鳩等不過是用了一種“比興”的手法,文章并不空疏玄遠,它的落腳點還是人。
你看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的人,它們自認為智商高,能力強,品行好,便沾沾自喜起來,覺得其他人做得都不對,只有自己才正確,就像學鳩它們嘲笑大鵬那樣(“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宋榮子和列子就高明了嗎?前者雖然有自己的人格操守,能做到“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但是還會去笑話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后者修道有成,便對普通人招福的做法不屑一顧起來。
這說明他們的思想仍有掛礙。
在此,莊子提出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哲學概念,即“有待”和“無待”。
曹慕樊先生說,有待就是有對待,即把自我與外界的界限看得十分清楚,無待即去除對待,消弭物我的界線,(《莊子新義》)說得不夠清楚明了。
陳鼓應先生說,有待即思想受到了種種束縛,靈魂得不到安放,無待即擺脫所有主客觀的限制和束縛,實現人的心靈的自由。
(《莊子今注今譯》)我認為說得更加直接透徹。
那么如何才能達到無待的境界呢?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無己”“無功”和“無名”,即去除自我中心,不拘執一端,揚棄為功名等世俗觀念束縛的笑我,實現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大我境界。
說到這里,再回到本文開頭的那個話題,我們便能發現,其實根本沒有必要去討論大鵬是否逍遙,因為莊子創造這個形象,不過是為了表現蜩和學鳩等狹隘思維的可笑,而非意在說明它本身是否逍遙。
倘是把目光只盯在這個無關緊要的問題上,便很難準確把握整篇《逍遙游》的篇旨了。
接下來,莊子連續說了四個故事,分別為“堯讓天下”“姑射神人”“宋人賣藥”和“樗樹之辯”。
總的來看,都是為了進一步證明前面的那個結論,并無新義,因此高中教材沒有選這些段落是有道理的。
你看那堯,雖然不戀棧帝位,積極推薦賢才,從禮俗的角度來說是個明君,可他仍然把權位看得很重,以為有才德的人就一定要身居高位,卻不知真正逍遙之人在哪里都自在啊。
肩吾聽了接輿對姑射山上神人的描述后吃驚不已,覺得那是毫無根據的荒誕之言,連叔批評他說:“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
”堪稱精當。
還有那惠子,他見慣了盛水的小葫蘆,突然見到巨型葫蘆,反而無所適從起來,并還要把它剖開來盛水,不知道大小不同,用途也各異,最終只能給自己帶來麻煩。
同樣地,他只能從世俗的角度看到有用之用,卻不知道無用也可能是大用,就像樗那樣,如果干直質堅,早就被砍伐作木料了,哪還能長那么高大呢?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整片文章呈一條倒拋物線的結構,由開篇的鯤鵬、學鳩、斥鷃到眾人、宋榮子和列子,可以說是一步步上升,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一段達到頂點,接下來的故事便是對這個觀點的演繹,是在一步步往下滑動,直到最后伸展向那“無何有”的遠方,留給讀者以不盡的想象與思索。
小書童
小書童
填 詞:車行
譜 曲:李欣
演 唱:豆豆
歌詞:
讀讀百家姓,學學三字經
你默寫,我朗誦,大家來旁聽
國學小講堂,中華風雅誦
你熱愛,我憧憬,大家來繼承
孔子老先生呀,我是小書童呀
今天是小鳥,明天是鯤鵬
孔子老先生呀,我是小書童呀
今天是小鳥,明天是鯤鵬
孔子老先生呀,我是小書童呀
今天是小鳥,明天是鯤鵬
孔子老先生呀,我是小書童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lizhi/302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