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展廳觀后感目錄
博物館觀后感300字 博物館觀后感300字范文
讀《鳳舞九天》有感
曾侯乙編鐘的觀后感
1、參觀湖南省博物館是暑假活動計劃的。
所以那天早上,我和母親、祖母迫不及待地出門了。
原以為會不會太擁擠,沒想到能安靜地參觀。
誰曾想,參觀者絡繹不絕,長隊排得很遠,來參觀博物館>楚文化展的人真多啊!
2、首先我們直接來到三樓,看到楚文化的展品多了,那里有號稱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自動劍”,有優美的“彩繪鳳鳥紋木雕漆座屏”和“曾侯乙銅冰鑒”,珍貴的雙耳酒杯,可愛極了是彩繪豬形漆盒。
3、我印象最深的是被稱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的自律作用劍”。這個盡管經過了千年,卻沒有生銹。講解員阿姨告訴我,這把劍是青銅做的,上面有寶石。
4、還有一個讓我很有意思的文物是“曾侯乙銅冰鑒”,它的用途可大了,它是夏天放冰做冰箱,冬天放炭做烤箱的,真不可思議,我說古人真了不起感覺得到。
5、通過這次的參觀學習,讓我覺得我們人類很聰明,你看我們現在的科技這么發達,都是我們自己的人類創造的嗎?在這樣好的環境下我們要努力學習,讓我們的將來更加美好。
2009年6月30日,下著綿綿細雨,我們興致勃勃地來到湖南省博物館——參觀《鳳舞九天》楚文化展覽。
一走進教室,就出現了身穿寬大楚衣,頭戴尊貴楚帽的哥哥和身穿華麗楚服的姐姐。在講解了“彩繪豬型漆盒”、“雙耳金杯”等重要文物后,他給我們講了“還珠買珠”和“自相矛盾”這一廣為人知的故事。
然后,我們走進了展廳,里面陳列著許多文物,讓我們數不勝數,有“王子午銅鼎”,有“曾侯乙銅冰鑒”,有“玉蒙面”,有“青銅鹿角立鳳”……
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越王勾踐銅劍”。因為他在地下經歷了2400多年,還是那么鋒利,能撕破16層白紙,還沒有生銹。祖先的發明和創造力是多么了不起啊。
看了這次的展覽,還知道了楚國人最喜歡的鳥是鳳鳥,最喜歡的顏色是朱紅色。
當時的楚國土地遼闊,有很多犀牛,人們用它們制作鎧甲、盾牌和武器。
所以楚國是相當強大的。
這次去湖南省博物館,讓我對湖南的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別是通過對楚文化的了解,讓我更加為自己是楚國人的后代而自豪!
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編鐘。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戰國初期墓葬——中。
出土當時鐘組還原封不動地聳立著。
鐘在中國商朝就已經出現,最初是3 ~ 5枚,周朝增加到9 ~ 13枚,戰國時代發展到61枚。
人們根據鐘的大小、聲音的大小、高度進行組合,制作編鐘,演奏美妙的樂曲。
曾侯乙編鐘共65枚,其中1枚镈是戰國時的禮物。
編鐘分為八組、三段,吊在銅制和木制的鐘架上。
鈕鐘九件在內,甬鐘四十五和一件镈鐘共ろくじゅう您件,總重量達到2.5噸。
全長10.79米,高2.73米,由六名佩劍的青銅武士和數根圓柱支撐。
65個編鐘的總重量達3500公斤,其重量、體積在編鐘中實屬罕見。
鐘上刻有很多銘文,但上層的19個鐘上銘文很少,中下層的45個鐘沒有明確標明音名。
這些銘文,便于人們敲擊演奏。
曾侯乙編鐘的音域寬廣,有五個八度,比現代鋼琴只少一個八度。
鐘的音色優美,音質純正,基調和現代的一樣。
考古工作者和文藝工作者合作探索,用這個鐘演奏出各種中外名曲,令人驚嘆。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古代音樂史上的輝煌成就,為當今研究古音律和編鐘制造,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1978年發掘的舉世聞名的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編鐘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樂器,共有64件(計鈕鐘19件,角鐘45件)。
形狀和重量上面最小,中間其次,下面最大。
最小的是二?四公里,二?十?兩厘米。大的重達二百三十六公斤,高一百五十三厘米。
那些的總重量在2500公斤以上。
架臺長度為11點83米;高度是二?73米。
規模宏大,相當壯觀。
這座墓的埋葬年代是公元四十三年,距今二千四百多年前。
它的出土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被認為是世界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lizhi/293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