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9
《月夜憶舍弟》朗誦:虹云
月夜憶舍弟1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2,邊秋3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4未休兵。
注釋:
1.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
2.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后,就開始宵禁。
3.邊秋:邊塞的秋天。
4.況乃:何況是。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所作。當時處于安史之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山東、河南一帶。由于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
題目說“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甭窋嘈腥?,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這一節令的夜晚,清露盈盈,讓人頓生寒意?!霸率枪枢l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這一描寫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這樣的境況真令人心痛。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信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發,生死茫茫當更難預料。
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么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那樣凝練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拔葱荼眲t“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
來源:
《唐詩鑒賞辭典》,蕭滌非、劉學鍇、袁行霈等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版。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jingdian/4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