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朵琪花瑤草,被譽為“一代文學”的宋詞雖然起源于隋唐時期的曲子詞,但它直到宋代,它才迎來了百花盛開、爭奇斗艷的時代。
宋詞既是一種抒情文學,也是一種音樂文學。從音樂角度而言,詞還是一種優美的歌曲,最初的詞是配合曲譜演唱的。從演唱風格來說,詞具有豪放與婉約兩種不同的風格。
在宋代詞壇,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蘇軾、辛棄疾、張元干等詞人,而秦觀、周邦彥、李清照則是婉約派的杰出代表。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正好可以說明豪放派與婉約派的區別。話說有一次蘇軾寫好了一首詞,他就問一個善于演唱歌詞的朋友:“我的這首詞能否與柳永的詞一較長短?”
朋友回答:“那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柳永的歌詞舒緩輕柔,適合音質柔美的女孩子拿著紅牙板打拍子,唱‘楊柳岸,曉風殘月’;而你的歌詞嘛,就只能是關西大漢拿著銅琵琶和鐵綽板打拍子,用雄渾、鏗鏘的聲音演唱‘大江東去’?!?/p>
話說回來,在豪放詞和婉約詞各逞風流的宋代詞壇,有一個詞人卻以自身的才情和音樂方面的天賦,游離于豪放派和婉約派之外,這個人就是宋末著名詞人姜夔。
姜夔,鄱陽(江西鄱陽)人,字堯章,號白石道人。姜夔精通音律,長于詩詞創作,對詩詞理論和音樂均有深入的研究。姜夔作詞講究格律協美、語言創新、音節和諧,他的詞風既不同于豪放一派的蘇軾和辛棄疾,也與婉約派詞人秦觀、李清照等人有所區別。
姜夔對詞壇的一大貢獻就是將音樂與詞章以完美的形式結合了起來,讓詞的文學性在音樂的輔助下得到了最美的體現。也可以說,他在詞的文學性和音樂性之間建立了一種默契的、貼切的平衡。讀姜夔的詞作,既能讓人徜徉在文字本身的藝術美感中,也能讓人沉浸在音樂的動人旋律中。
姜夔善于創作自度曲,在音樂與詞章的結合中開辟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白远惹币簿褪怯勺约鹤V曲、自己填詞的歌詞創作形式,“自度曲”不同于照著曲譜填詞,而是先寫歌詞,再給歌詞譜曲,而且姜夔“自度曲”的原創度很高。
姜夔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自度曲,像描寫揚州的《揚州慢》、贊詠梅花的《暗香》、《疏影》等,都是姜夔自己譜曲填詞完成的詞壇佳作。而《揚州慢》更是一首音樂性與文學性,思想性與藝術性結合的恰到好處的精品佳作,歷來為人稱道。
姜夔有著強烈的入世情懷,但是他的仕途科舉之路屢屢受挫,終生未能邁入仕途,布衣終生。免卻了仕途的牽絆,姜夔有更多的時間去游歷,他的足跡遍布合肥、揚州、無錫等地。在游歷中寄情山水,在游歷中體察風物,在游歷中開闊視野,這也為姜夔的創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有一年冬天,姜夔經過揚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薺草和麥子。進入揚州,一片蕭條,河水碧綠冷清,天色漸晚,城中響起凄涼的號角。詞人內心悲涼,感慨于揚州城今昔的變化,于是創作了這首《揚州慢》。
后來詞人的老朋友蕭德藻聽了這首詞曲后,大加贊賞,認為姜夔的《揚州慢》可以與詩經中的《黍離》媲美,因為《黍離》就是一首寄托故國情思的詩歌。而姜夔的這首詞作,不僅寄托了詞人的故國情思,也表達了詞人對歷史與現實的思考。
1161年,揚州城經歷了一次嚴重的戰事,戰事過后,揚州城的建筑受損嚴重,幾乎變成一片廢墟。即使經歷了十五個春秋之后,當詞人姜夔路過揚州時,依然能見到揚州當年經歷的創傷。
當姜夔看到滿目瘡痍的景象后,他以憂憤的心情寫下《揚州慢》。詞人將揚州歷史上的繁華與他的所見進行了對比,字里行間流露出沉郁的氣氛。如果配合曲譜演唱的話,這一定是一首引人深思、蒼涼傷感、催人淚下的作品。原詞如下: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v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開篇三句“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歷來被人傳頌,原因就是諧美的韻律和抒情的文字被詞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盎醋竺肌彼膫€字點明揚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城市歷史文化。
揚州,又稱廣陵,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揚州位于淮河以南,自古以來就有“維揚右都,東南奧壤,包淮海之形勝,當吳越之要沖”的美譽。自春秋時代,揚州便已有了城市規模。
經過歷代發展,在隋朝,京杭大運河的開通,使揚州成為長江和大運河交叉點上的重要樞紐;到了唐代,揚州就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富庶之地了。
后來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生動地記載了唐代揚州的繁榮的:“唐世鹽鐵轉運使在揚州,盡斡利權,判官多至數十人,商賈如織。故諺稱‘揚一益二’,謂天下之盛,揚為一而蜀次之也?!?/p>
《唐闕史》更是記載:“每重城向夕,倡樓之上,常有絳紗燈萬數,輝羅耀烈空中?!庇纱丝梢?,夜晚的城市街景以及文化娛樂的繁榮也是揚州的顯著特色。唐代詩人徐凝就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來贊美城市的夜景。
揚州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加之深厚的文化底蘊,繁榮的城市景象,會給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人墨客也會寫下流傳千古的詩文去贊美揚州,去回憶這座給自己留下美好回憶的地方。
在歷代發展的基礎上,到了宋代,揚州依然是一座大都市。所以姜夔這首詞的開篇三句詞“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也是對揚州人文底蘊和一種肯定。
而“竹西佳處”四字,是從唐代詩人杜牧《題揚州禪智寺》中的“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中脫胎而來,竹西,是一座亭子的名字,在揚州東蜀崗上禪智寺前,風光優美,杜牧曾在此處留下詩篇。
晚唐詩人杜牧在揚州度過了美好的時光,也曾寫下了大量贊美揚州的詩歌。而姜夔又是很欣賞杜牧才華的,所以這里的言外之意是,連杜牧都流連忘返、贊不絕口地方,難怪詞人姜夔初到揚州就會有著一番思接古人的贊美之詞了。
接下來的“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二句,“春風十里”并非是說一路春風拂面,這一句也是從杜牧贊美揚州的詩句“春風十里揚州路”中化用而來。
揚州往昔繁華熱鬧、車水馬龍的道路上,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這是詞人進入揚州城所見到的景象。揚州繁華世人皆知,可如今雜草遍地,滿目荒涼。不禁使人聯想當年揚州城內樓閣參差、珠簾掩映的盛況。在詞人今昔對比的筆墨中,更體現出揚州昔日的繁華與今時和荒涼。
經歷了硝煙,揚州原本的繁華景象如今蕩然無存,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詞人用“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三句給出了答案。
雖然姜夔來到揚州時距離揚州經歷的那場硝煙已過去了十五年,但當年繁華的揚州城如今已然一片蕭條,只剩下了荒涼的城池。
在這里,詞人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寓情于景,硝煙雖已過去多年,可連荒廢的池臺和古老的大樹仍然對戰事抱有很深的成見,物猶如此,人何以堪?一個“厭”字,寫出了硝煙給揚州城帶來的創傷。
“薺麥青青”四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詩經時代的《黍離》,那是一首歷來被視為是悲悼故國的代表作。后人多用“黍離之悲”來表達對故土的懷念。
所以,姜夔筆下的“青青”便自然而然地銘刻了這樣的一種人文記憶,也自然而然地印上了一種傷感的格調色彩,增加了青山故國入我懷的情感。
上片最后三句“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大意是說:臨近黃昏,凄清的號角聲響起,回蕩在這座凄涼殘破的空城。
這凄清的號角聲不僅回蕩在揚州城的上空,也回蕩在詞人悲涼的心間。這三句,由視覺轉向聽覺,寫出清冷的號角聲只能徒然地在經歷了硝煙的揚州城上空響起。詞人以有聲反襯無聲,寫出了揚州城的冷落與空寂。
上片在詞人今昔對比中,在揚州城往昔的繁華與今時的荒涼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行文錯落有致,音韻跌宕起伏,詞義哀婉徘徊,這樣極具視聽效果的表達能在人的心頭激發起強烈的共鳴。
在讀到這幾句時,尤其聽到詞人筆下響起的畫角聲時,讀者的思緒也會跟隨著那跨越時空的畫角聲回到那段難忘的歷史硝煙中,也能讓人透過那直擊心靈的文字感受到硝煙的殘酷,也會讓人們更加珍視和平有多么的來之不易。
下片開頭三句“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詞人筆鋒一轉,將唐代詩人杜牧以想象的筆力引進詞作中,這簡直是神來之筆。杜牧,這位流連、贊美揚州的詩人,可以說是揚州繁華的見證者和親歷者。
晚唐詩人杜牧一生流連揚州、贊美揚州,他筆下的揚州繁華、富庶。而姜夔對揚州城的初印象抑或說創作的靈感,也是從杜牧的名句“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中得到的。
于是姜夔便以杜牧的詩作背景,以杜牧的形象為依托,幻化出杜牧再次來到揚州城的內心震驚,這當然是詞人想象的場景。姜夔引出杜牧,這一虛擬化的表現手法,讓詞義在無形中又形成了第二次強烈的對比。
詞人設想,以杜牧出眾的才華、飛揚的才情和高超的藝術表達力,如果故地重游,再次來到揚州的話,他也會因眼前荒涼、蕭條的揚州景象而震驚不已。一個“驚”字,不僅寫出杜牧被眼前景象震驚時的神態,還表現出揚州城的今非昔比和詞人觸景傷懷的悲傷情感。
在這跨越時空的筆法中,與前人的虛擬對話中,思接古人的敘事中,詞人進一步在懷古中展開聯想,來反襯今時揚州城的凄清空寂。
接下來的三句“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姜夔再一次化用了杜牧描寫揚州的詩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二十四橋,揚州的風景名勝,在杜牧生活的時代,這里是游人如織、車水馬龍,笑語盈耳的繁華景象。如今這一風景名勝雖然在詞人眼前,但往昔的歡聲笑語卻聽不到了。
一個“冷”字,將詞人的視覺化為觸覺,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昔日歌聲笑語聽不到了,只有這清冷的月影在波心搖蕩,毫無聲息。往昔的繁華,這是一種觸摸不到的、已經失去的事物。
再看詞句所描述的場景,“波心蕩”是動態的描寫動景,“冷月無聲”是靜態描寫,一動一靜,動靜結合;從視覺來說,“波心蕩”是詞人站在二十四橋上俯視江面的視覺體驗,“冷月無聲”是詞人站在二十四橋上仰視夜空的視覺體驗。
在一動一靜的景物描寫中,在一俯一仰的動作描寫中,我們仿佛可以看到詞人俯仰天地之間,時而低首沉吟,時而望月長嘆的形象。
這三句把冷清、寂靜的揚州月夜與詞人沉痛傷感的情懷交融于一體,創造了一個清冷凄美的意境,令人傷懷。如果配合曲調進行演唱的話,一定會是一曲音調低徊、曲調哀婉的動人心扉、感人肺腑的樂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全詞在詞人的反問聲中戛然而止,這反問聲中又寄寓著詞人多少的感慨和喟嘆呢?
詞中的“紅藥”指的就是芍藥,揚州曾經遍植芍藥。宋代詞人王觀在《揚州芍藥譜》中贊譽“揚之芍藥甲天下”。尤其是在揚州名勝二十四橋一帶,芍藥被大量種植河流兩岸,每當芍藥花開,便成為一道靚麗的沿河風景線。
詞人前往揚州,恰值冬至日,此時不會有芍藥花開,所以此處是虛寫。此處的弦外之音是說,在往昔的繁華中,二十四橋邊年年如期開放的芍藥,總會引來一批又一批的游人駐足觀賞。然而在今時的蕭條中,即便這里的芍藥花甲天下,即使這里的芍藥花如期綻放,又有誰會去欣賞呢?
詞人借芍藥花,在今昔對比中,在虛實結合的寫作中,又一次將自己的情感傾瀉出來,也將全詞籠罩在了一種悲傷的氛圍中,讀來讓人深思。
梳理全詞,詞人運用對比手法將揚州往昔的繁華與今時的荒涼和盤托出,詞中既有“過春風十里”與“盡薺麥青青”的虛實對比,又有“橋邊紅藥”與“知為誰生”的景情的對比,此外,還有揚州文化歷史上的繁盛與今時滿目荒涼的總體對比。
姜夔面對的揚州城,曾經是繁華的都市,因為經歷了硝煙,致使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一片蕭索。姜夔將自己的所見所聞、黍離之悲、物是人非的感慨,以音樂和詞章結合的方式完美地表現了出來。
詞作中包含著的深沉的文字、抒情的旋律,超凡的想象、以及今昔的對比,讓這首《揚州慢》具有一種凄美的、超越時空的藝術生命力。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jingdian/35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