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杜 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蹋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公元七五九年,杜甫輾轉流浪至成都,于浣花溪邊覓得一塊荒地,在友人的鼎力幫助下建造了一座茅屋,這便是后來在文學史上享有盛名的杜甫草堂,惜乎草堂并不堅固,竟毀于公元七六一年八月的一場風雨。這首詩便是杜甫在那場徹夜難眠的風雨中產生的。
全詩可分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八月秋高風怒號”至“下者飄轉沉塘坳”),著力寫茅屋為秋風所破之情景。首句著一“怒”字,將物擬人,極言風勢之猛,風力之大。接著,詩人又下了兩個表現力極強的動詞“卷”:“飛”,賦予風以強烈的動感。攬讀之下,頓覺天風海雨,直逼而來?!案哒邟炝I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這兩句看似寫景,實即刻意造情:一種焦灼難耐卻又無可奈何之情于此曲曲透出。
第二層次(“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至“歸來倚杖自嘆息”)通過對頑童搶草情狀的描述,進一步表現出詩人孤守困境的憂嘆?!肮弧倍謽O為傳神,生動描畫出“頑童“抱茅入竹”的調皮情態。從結構上看,這一層次則為全詩收梢處的感情升華埋下了伏筆。
第三層次(“俄頃風定云墨色”至“長夜沾濕何由徹”)具體表現了詩人于雨夜中優愁難眠的苦況。風定云黑,黯夜將至。詩人的愁情苦緒隨著時間的推移益加強烈:那“冷似鐵”的“布衾”已不足以御寒,且被“未斷絕”的雨水所浸透。詩人的困窘可知,由此所能發的愁緒可知。但詩人并沒有一味嘆息,而是將風雨飄搖的茅屋與戰亂頻仍、哀鴻遍野的國家聯系起來,將對苦境的憂嘆轉為對天明的企盼:“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這兩句由近及遠,寄慨遙深,并自然地完成了向最后一個層次的過渡。
第四層次以直抒胸臆的方式,集中表達了詩人的理想和愿望?!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至此,詩人超越了一己的痛苦,將思想感情升華到一個崇高的境界?!皢韬艉螘r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讀著這樣的結句,一個憂國憂民、苦身利人的偉人形象便矗立在我們面前!
從藝術上看,這首詩注重描寫、敘述與抒情三者的有機結合,結構嚴謹,層次清晰,風格質樸,舉凡這些,都大大增強了詩情的感染力。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jingdian/23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