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略,說一下譯文。
晉文公賞賜跟著他逃亡的人們,介之推不去要賞賜,而晉文公賜祿賞時也沒有考慮到他。
介之推說:“獻公的兒子有九個,現在惟獨國君還在人世?;莨?、懷公沒有親信,國內外都拋棄他們。天沒有打算滅絕晉,所以必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誰呢?上天實際已經安排好了的,而跟隨文公逃亡的人卻認為是自己的貢獻,這不是欺騙嗎?偷竊別人的錢財,都說是盜竊。更何況貪圖天的功勞,將其作為自己的貢獻呢?下面的臣子將罪當做道義,上面的國君對這樣奸詐的人給予賞賜。上下互相欺瞞,難以和他們相處啊?!?/p>
他的母親說:“你為什么不也去要求賞賜呢?否則這樣貧窮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誰呢?”
回答說:“既然斥責這種行為是罪過而又效仿它,罪更重??!況且說出埋怨的話了,以后不應吃他的俸祿了?!?/p>
他的母親說:“也讓國君知道這事,好嗎?”
回答說:“言語,是身體的裝飾。身體將要隱居了,還要裝飾它嗎?這樣是乞求顯貴啊?!?/p>
他的母親說:“你能夠這樣做嗎?那么我和你一起隱居?!北阋恢彪[居到死去。
晉文公沒有找到他,便用綿上作為他的祭田。說:“用它來記下我的過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p>
解析:為了更好的了解介之推,還需補充他與晉文公的故事。
晉獻公時,晉國宮廷內訌,公子重耳(后來的晉文公)出逃衛國,衛國不敢收留,于是逃往齊國,途中無食物可吃,只好吃野菜充饑。重耳自幼長在宮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個侍從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湯端給重耳喝,說是麻雀湯。重耳喝完后連稱味道好,后來在趕路時,重耳發現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經過追問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動不已,并許諾回國后定當重賞介之推。
后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了晉國,平定了叛亂并當上國君,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跟隨他出逃的人都得到了封賞,而晉文公唯獨忘了介之推,介之推遂認為自己無功,即使自己不割肉,晉文公一樣會被別人幫助當上國君。于是帶著老母歸隱山林,躲進了綿山。
有人為其鳴不平,便作詩來諷刺晉文公忘恩負義,這首詩在市井流傳開來,并很快傳到了晉文公耳中。晉文公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后,親自帶著大臣們前往綿山迎介之推出山為官,介之推不從,趙衰、狐偃等人非常嫉妒,便獻奸計,告訴晉文公說三面燒山,介之推是孝子,為了母親必定下山。晉文公不知是計,信以為真,而趙衰、狐偃等人卻四面燒山,大火燒了七天七夜,等火滅的時候,晉文公率人上山尋找,卻發現介之推與老母親抱著一棵大樹被燒死了。文公悲痛難忍,敕令介之推忌日百姓不得焚火煮飯,只吃寒食,遂為寒食節。
故事還沒有完。介之推被燒死后,文公很悲傷,他砍下那棵大樹,制成木屐穿上。嘆息著說:“悲乎,足下!”據說這又成了“足下”這一典故的出處。
分析一下介之推的為人:介之推是一個不求榮華顯達,不貪功好利之人,并且孝敬母親不遺余力。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現在外,絕對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這種品行是至今仍為人們所推崇的。
這篇文章給我們的啟示:做人要錘煉品德修為。人無德不立,品德是為人之本。止于至善,是中華民族始終不變的人格追求。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不斷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遠。正如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同志,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跡感人。在部隊,他保家衛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
因此面對美好歲月,我們要有飲水思源、懂得回報的感恩之心,感恩黨和國家,感恩社會和人民。要在奮斗中摸爬滾打,體察世間冷暖、民眾憂樂、現實矛盾,從中找到人生真諦、生命價值、事業方向。
新時代要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要善于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汲取道德滋養,從英雄人物和時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風范,從自身內省中提升道德修為,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jingdian/20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