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明曲中論唐杜甫 《詠懷古跡五2、比訝漁陽結怨恨唐杜甫 《夔州歌句》3、成怨恨宋陳 《驀山溪·半生羈旅》4、變成怨恨宋無名氏 《滿江紅》5、怨恨馳我心唐孟郊 《亂離》6、人聞怨恨深唐張祜 《鸚鵡》7、自古行人多怨恨宋李遠 《聽王氏話歸州昭君廟》8、怨傷怨恨聊相寄唐吳融 《風雨吟》9、一聚園林怨恨長唐徐振 《雷塘》10、爭奈平生怨恨深唐程洛賓 《歸李江州后寄別王氏》11、令我愁思怨恨多南北朝鮑照 《擬行路難》12、情愛悠悠怨恨重明唐寅 《哭妓徐素》13、只成怨恨不成歡宋晁補之 《謫宋徙毫初聞周璠琵琶》14、一弦一字萬怨恨宋方回 《于氏琵琶行》15、怨恨恁誰訴宋釋紹曇 《偈頌一百零四首》16、豈是怨恨人不知宋釋瑩徹 《新鶯歌》17、一聽渠儂怨恨深宋釋宗演 《與王弼侍者》18、有恩成怨恨宋釋祖欽 《偈頌一百二十三首》19、柳欠溫存牽怨恨宋易士達 《春閨》20、問渠怨恨有幾千明高啟 《夜飲丁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譯文] 遠處的村落隱隱約約,村里的炊煙裊裊上升。
[出自] 東晉 陶淵明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注釋: ①適俗:適應世俗。
韻:情調、風度。
②塵網:指塵世,官府生活污濁而又拘束,猶如網羅。
這里指仕途。
③三十年:吳仁杰認為當作“十三年”。
陶淵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為江州祭酒,到義熙元年(四○五)辭彭澤令歸田,恰好是十三個年頭。
④羈鳥:籠中之鳥。
池魚:池塘之魚。
鳥戀舊林、魚思故淵,借喻自己懷戀舊居。
⑤南野:一本作南畝。
際:間。
⑥守拙:守正不阿。
潘岳有“巧官”“拙官”二詞,巧官即善于鉆營,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
守拙的含義即守正不阿。
⑦方:讀作“旁”。
這句是說住宅周圍有土地十余畝。
⑧蔭:蔭蔽。
⑨羅:羅列。
⑩暖曖:暗淡的樣子。
⑾依依:輕柔的樣子。
墟里:村落。
⑿這兩句全是化用漢樂府篇的“雞鳴高樹顛,犬吠深宮中”之意。
⒀戶庭:門庭。
塵雜:塵俗雜事。
⒁虛室:閑靜的屋子。
余閑:閑暇。
⒂樊:柵欄。
樊籠:蓄鳥工具,這里比喻仕途。
返自然:指歸耕園田。
這兩句是說自己象籠中的鳥一樣,重返大自然,獲得自由。
譯文: 少年時就沒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熱愛山川田園(生活)。
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一去三十個年頭。
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到南邊的原野里去開荒,固守愚拙,回鄉過田園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著后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升。
狗在深巷里叫,雞在桑樹頂鳴。
門庭里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閑的時間。
長久地困在籠子里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這兩句寫鄉村遠處的村落。
因村落在遠處,看起來隱隱約約,所以用“暖暖”來形容,“暖暖”即昏暗不明的樣子。
“依依”是輕柔的樣子,村落里的炊煙在微風吹拂下裊裊上升顯得很輕柔,所以用“依依”來形容。
這里描寫的鄉村景物很平常,語言也很樸素,但讀者卻能從中體會到一種天然的情趣。
宋代蘇軾說這幾句詩“如大匠運斤,無斧鑿痕”,則是指它在藝術上自然渾成,沒有雕琢的痕跡。
賞析: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田園詩人。
他少懷大志,因所生活的東晉時代政治極端黑暗,抱負無由伸展,只做了幾任參軍一類的小官便辭官歸田了。
組詩五首,就是詩人四十一歲時辭去任職八十一天的彭澤縣令歸隱后的第二年寫下的著名詩篇。
剛返歸田園,此時詩人的心中該是感慨萬千,很不平靜的。
李白這時唱出的詩句是:“空名束壯士,薄俗異高賢。
”()“我縱五湖棹,煙濤姿崩奔。
……投淚笑古人,臨濠得天和。
”()其憤世嫉俗、擺脫拘束的激情直瀉而出,溢于言表。
但是,陶淵明的這首詩讓人讀來,卻顯得心平氣和,從容不迫。
詩的前半部,是作者對往事的追述。
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像一個飽經人世滄桑的長者,將他對往事的無限感慨,融入淡淡的言語中,怨與恨對于他來講,似乎已是很淡漠了。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句中“三十年”據吳仁杰說當作“十三年”。
因詩人自太元十八年(393)出任江州祭酒,至義熙元年(405)辭去彭澤縣令為十二年,此詩寫于歸田的第二年,恰好十三年。
開篇即揭示了詩人性格與生活遭遇的矛盾。
他本來是一個守拙任性、嗜愛自然的人,偏又誤入仕途。
時間短暫倒還罷了,而一去竟是十三個年頭。
反復吟詠,隱隱感到句中包含著一腔勢不可遏的激忿之情。
十幾年的仕宦生活,詩人不知道遇到過多少蠅營狗茍的勢利小人;不知目睹過多少長官的作威作福;不知多少次違心地服從上級的差遣;也不知多少次強顏歡笑地送往迎來;行役途中的風霜雨露;對田園生活的徹骨思念,都給詩人帶來了無限痛苦與煩惱。
所有這些就像團團烈火時時在胸中翻滾燃燒,一旦擺脫官場生活,便噴薄而出。
如此難以抑制的激忿之情,詩人寫來卻平淡無奇,明白如話。
正如蘇軾所說:“淵明作詩不多,然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表面質樸而實際美麗;看來干枯而內涵卻豐富厚實。
“寄至味于淡然”正是陶詩藝術上一大特色。
有人說陶詩的特點在于“真”,即本色。
如上述開頭四句,沒有半點矯揉造作,只是真實地敘說自己出仕以來對黑暗官場生活的深切感受,那心跡的自白,胸懷的袒露是感人至深的。
以“塵網”喻仕途,可謂入木三分,其對官場生活的深惡痛絕無以復加,再冠以“誤落”二字,更見出詩人悔恨之情。
一個“誤”字,既充滿著對仕途官場的厭棄與否定,又飽含著對往事的無限悔恨與沉痛自責。
與“知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相互參照,越發見出詩人為沒在仕途上走得更遠、陷得更深而感到慶幸。
在一般人汲汲于“招權納貨”、角逐功名利祿的時代,陶淵明獨能不茍合世俗,潔身自好,堅持自己的理想,此所以高于晉宋人物。
下半段,詩人像一位熱情的主人,略含夸耀地介紹著身邊的園田草舍,雞狗桃李,而并未直言此時輕松歡喜的心情。
但就在這不緊不慢的述說之中、平淡無奇的詩句里面,我們卻強烈地感受到了作者那濃摯的情感——掙脫籠網,重返自然的欣喜與愉悅。
就本詩感情發展線索而言,開篇追悔自身的“誤落塵網”,而今得以歸耕田園,徑直與下文“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七、八兩句相銜接豈不自然成韻、順理成章
然而詩人別具匠心,其間運用傳統比興手法,陡然插入“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兩句追述往事,頗耐人尋味。
戀鄉懷土,人情之常。
歷代不少詩人作家都曾以無限深情歌詠過這一主題:“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其一)“流波戀舊浦,行云思故山”。
(張協)“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王粲)陶淵明以“戀舊林”的“羈鳥”和“思故淵”的“池魚”自況,用比喻代替抒情,借藝術的暗示力量以抒發當日羈身官場夢想田園的郁悶心情再貼切不過了。
語云:“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自然界的鳥和魚在人們心目中總是和熱愛、向往自由分不開的。
陶詩這里的“羈鳥”、“池魚”則是從事物的反面落筆,秉性酷愛自由的魚、鳥一旦被囚禁于狹池、牢籠,揪心的煩惱,無窮的怨恨何以忍受
欲以掙脫羈絆復“返自然”的心情該是多么急切啊
關合上文,就越發加深“性本愛丘山”的詩人對“誤落塵網”的愧疚與悔恨。
“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正是詩人這種心跡的自我披露。
“羈鳥”、“池魚”兩句,乍看似覺突兀,細加尋繹,山斷云連,與上文是一脈相通的。
隨著詩人意念的流轉,欲歸田園而不得的苦悶心情進一步深化。
在行文上,仿佛高山流水,驟遇一丘一石,顧盼回旋,波瀾頓生,顯得格外頓挫有致。
曲筆為用,變幻不常,不僅避免行文失之過直,且令讀者回味不已。
就藝術表現可謂一擊兩鳴,一箭雙雕。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此兩句伏應轉接,承上啟下,既收束了“誤落塵網”思念田園之苦,又引出下文對田園生活的歌詠。
當詩人十二年來飽嘗了仕途的憂患,對官場生活極端厭倦的時候,一朝歸田,如釋重負,身心得以舒展,痛苦精神獲得解脫,其心情之愉快是不言而喻的。
面對眼前日夜夢想的田園自然景色,詩人這樣寫道:“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噯噯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方宅茅舍,榆柳桃李,遠村近煙,狗吠雞鳴,極平凡景物,出現于詩人筆下,便含有濃郁的詩情畫意,初讀似覺語甚瑣屑,反復吟詠,正見出詩人去忙就閑離開官場初回農村時的新鮮、欣快之感。
凡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皆詳點細數,甚而對一草一木都滿含深情,不肯輕易放過,如此樸素優美的田園景色便足以構成獨立的審美對象,加之詩人融情于物,情景交融,更給讀者以身歷其境之感。
詩人這里用的是淡筆白描手法。
狀榆柳桃李,沒敷以五顏六色;寫狗吠雞鳴也絕無聲態描??;“遠人村”信手以“曖曖”稍作點染;“墟里煙”漫筆用“依依”略加陪飾。
雖未潑以濃墨重彩,淡淡幾筆卻勾勒出一幅和平、寧靜的田園村居圖。
正如陸時雍所說:“善道景者,絕去形容,略加點綴,即真象顯然,生韻亦流動矣。
”(《詩鏡總論》)“情無奇而自佳,景不麗而自妙”。
(同上)意象具足,神情畢現。
這里與其說是寫景,勿寧說是詩人恬靜閑適心境的外化。
這里的景物分明帶有詩人濃重的理想成分,是現實和想象綜合而產生的意中之景。
詩人以意寫境,以寫意為主,而對借以表意的景物本身只是點到而已,就無須再作窮形盡相的描寫了。
張戒云:此詩“本以言郊居閑適之趣,非以詠田園,而后人詠田園之句,雖極其工巧,終莫能及”。
(《歲寒堂詩話》)景物的人格化、個性化,使陶詩具有了鮮明而獨特的個人風格。
巧于斧斤者每病其拙,殊不知這正是陶詩寫意傳神的妙處,也是他超越同時代及其后來許多詩人的地方。
映帶下文:“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是那樣的清新、淳樸,村居生活是如此靜穆、安閑,比之黑暗污濁的社會現實恰恰構成強烈的藝術對比。
對田園生活的傾心熱愛與贊美,正是對黑暗現實的批判與否定。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結尾依然用比興,反復玩味極富韻致。
它給人一種艱難跋涉后放下重擔長舒一口氣的輕松愉快之感。
其間既凝聚著離開自然的悲苦,也積郁著未返自然時的渴望;洋溢著已返自然的喜悅,也蘊含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決心。
照應開篇“性本愛丘山”,正前呼后應,首尾圓合。
雖出語平淡,然淡而有味,不僅顯示了通篇藝術上的完整性,而且結得清音有余,收到了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藝術效果。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及其它田園詩有其獨特的抒情方式,他不像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那樣痛快淋漓,一任自己感情的傾瀉。
他是一位睿智詩人,也是一位理性詩人,即便直抒胸臆也總是宕開一步,表現出一定的節制。
即以此詩而論,詩人側重抒發離開官場初歸田園的欣喜之情,但他并沒專在“喜”字上做文章,甚至通篇連一個喜悅、高興之類的字眼都沒有,只是將身邊平凡的景物及其對生活的深切感受如實地敘寫出來,讓讀者通過渾融完整的意境去品味、咀嚼詩中雋永的意蘊。
詩人的抒情不似懸騰飛瀑一瀉無余,而像清幽的涓涓泉水從心底緩緩流出。
我們依稀在傾聽詩人輕輕彈奏自己的心曲,時時撥動自己的心弦,讓人感到是那樣的自然親切,平易近人,于不知不覺中受到作品的感染。
《歸園田居》“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陳繹曾《詩譜》)沒有絲毫雕琢斧鑿之痕,“類非晉、宋雕繪者之所為”。
陶淵明在此詩中將其自我非常自然地融合入他所敘述和描寫的客觀事物之中,如同泉水中之甘甜。
其作品的獨特味道,也就正在于此。
這種融情于景,鑄我于物的表現方法,是構成陶淵明詩平淡、自然藝術風格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一個作家的藝術風格的形成,與此作家作品中的語言有著重要的、直接的關系。
有些文學作品,盡管作家所選用的題材是相似的,所抒發的感情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所運用的文學語言的不同,而導致作品藝術風格的迥然相異。
該詩中陶淵明所運用的語言,是那么淺顯易懂,不見絲毫雕琢痕跡,可以說是通俗到不能再通俗的程度了,確實是在直接用“田家語”在寫詩了。
這是作者將他的深沉誠摯的感情用非常通俗樸素的詞句表達出來的,就好像多年的佳釀,盡管有著沁人的香馥,但看起來卻是晶瀅透亮,如同清水。
我們讀其詩,能獲得一種樸素的美、自然的美的享受,而且百讀不厭,愈讀愈覺其雋永。
宋代文人梅堯臣說:“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
”(《讀邰不疑學士詩卷》)所謂“惟造平淡難”是指詩歌中運用平淡、質樸的語言,且有很大的容量,且具感染力,作到“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是非常困難的。
大量出現在陶淵明詩歌中的蘊意深厚卻又明白如話的語言,不僅是“前無古人”的,就是在他身后一千多年的文學史中,也是極為鮮見的。
這是陶淵明貢獻于中國文學的一條寶貴的藝術經驗,也是他的田園詩歷久不衰富有藝術生命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相關閱讀:“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的意思及全文賞析 “云亂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的意思及全詩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的意思及全詩 “天將暮,雪亂舞。
半梅花半飄柳絮”名句及全文翻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作者全詩賞析 溪云初起日沉閣 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意思及全詩賞析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9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