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后可以說您嗎為什么因為我的心上有你
中國古書上,把伏羲、女媧、神農稱為“三皇”,把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稱為“五帝”,其實 “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
關于“三皇五帝”的記載,雖然是 一些美麗動人的神話,卻能反映原始社會氏族和部落的歷史。
伏羲,又稱庖羲。
據說他是個大發明家,“始作八封”,“作結繩而為網罟”。
這是兩件大的發明創造。
當然,社會出現這樣的新事物,是由于人們集體勞動的結果,而不會是某個“圣人”的恩賜。
但這個傳說告訴 我們,那個伏羲氏族開始使用一種記事符號,又懂得制網捕魚了。
女媧的主要業績是“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據說,在這以前,天塌地陷,災害不息,經過她老人家的工作 ,一切就序了。
她也就成了傳說中整理天地的神。
這個故事反映了遠古人類與自然界的艱苦斗爭。
神農是傳說個主掌稼穡的土神。
大概是指原始社會農業開始發展的氏族名稱。
據記載,當初人們吃生肉, 喝獸血,穿獸皮。
神農認為人們這樣生活下去,是難以維持的。
于是,他“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 五谷”。
實際上農業生產知識是上古人類實踐經驗的積累。
神農并無其人。
后來人們推測,神農氏的事跡,大 致反映相當子母系氏族制繁榮時期的社會情況。
傳說中的五位上古帝王,文書記載很不一致。
他們活動的時代可能已經進入父系氏族制,或原始社會末期。
太皞,也稱為太昊,姓風。
相傳他人頭蛇身,或人頭龍身,可能是以蛇或龍為圖騰的氏族首領,居住在陳 地(即現在河南淮陽縣)。
他應該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炎帝,姓姜。
相傳他牛頭人身,可能是以牛為圖鵬的氏族首領。
最初,這個氏族活動于渭河流域,后來進 入黃河中游,與九黎族發生了長時期的沖突。
九黎族的首領叫蚩尤,獸身人言,銅頭鐵脖子,頭上有角,耳上 生毛硬如劍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種猛獸為圖腮的氏族。
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是勇悍善 戰的強大氏族部落。
蚩尤把炎帝驅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
炎帝向黃帝求援,雙方在涿鹿大戰-場。
蚩尤請風伯雨師興風作雨,造了大霧使黃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黃帝請旱神女魃,把天氣放晴,造了“指南車” 辨別方向。
這場激烈戰爭的結果是蚩尤失敗,被殺死了。
黃帝取得了勝利,被推舉為“天子”。
黃帝姓姬,號軒轅氏,又號有熊氏。
傳說黃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過著不定居的游牧生活,打敗蚩尤后又與炎帝族在阪泉發生三次大戰。
黃帝統率以熊、羆、貔、貅、虎等野獸為圖騰的氏族參加戰斗,打敗了炎帝部落,進入黃河流域。
從此,黃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發展起來。
史書記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說明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聯盟。
黃帝后代與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華民族,黃帝軒轅氏被看成是華夏族的始祖。
后來,中國人自稱是“黃帝子孫”。
正是這個原因,后人把許多發明創造都傳作是黃帝的功績,說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箭,染五色衣裳。
他讓妻子嫘祖教人民養蠶。
他命令大臣倉頡造文字,大撓造干支,伶倫制作樂器等等。
這些傳說不大可靠,我 們只能理解為黃帝時代生產工具大有進步。
少皞, 也叫少昊,姓己,名摯,號窮桑帝,傳說是黃帝的后代,居住在山東曲阜一帶。
這個部落以鳥為圖 騰,有風鳥氏、玄烏氏、青烏氏,共二十四種。
這可能是二十四個氏族合成的一個大的部落。
少皞族是黃帝族 向東發展的一支。
顓頊,號高陽氏,居住河南濮陽縣一帶,相傳是黃帝的兒子昌意的后代。
古書記載;“高陽氏有才子八人 ”,可能這是八個氏族。
顓頊對九黎族信奉巫教,雜拜鬼神的風尚進行了治理,逼迫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
后來,有個部落的首領共工對顓頊非常不滿,憤怒地用頭撞倒了不周山。
頓時,撐著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繩子斷了。
于是天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移動;地在東南洼陷,江河隨之東流。
這是說共工改造自然,成 了勝利的英雄。
這些古代神話傳說,形象地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和智慧的光榮傳統,深刻地說明人類社會的最 初文明是經過艱苦斗爭創造出來的。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記得這是小學課本里的名句,然而,多少年之后,當別人總問起三皇 王帝究竟是誰時,卻很茫然。
先說三皇吧。
三皇總名最早見于《呂氏春秋》,三皇的分名最早見于《史記·始皇本紀》中的李斯奏議,李斯 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秦皇最貴。
”而《春秋緯·命歷序》則以為三皇是天皇,地皇和人皇,用 人皇奪泰皇之位。
到了宋代,羅蘋注《路史》引孔衍《春秋后語》力圖調解這個矛盾,認為泰皇即人皇。
這個矛盾暫時解決,而五帝配三皇的矛盾更為突出,僅漢代學者之間就有至少四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意見認為 三皇帝伏羲、女媧和和神農;另一種意見認為是伏羲、神農和燧人;第三種意見認為是伏羲、神農和祝融;最 后一種意見則認為是伏羲、神農和共工。
在這四種意見中,伏羲、神農為各家所共有,將女媧列入三皇,是因為這位女英雄不僅“補蒼天”、“立四極 ”,而且“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創造了人類;燧人鉆木取火,使人們能 吃到味美的熟食,促進了人類自身的進化,列為三皇,理所當然;祝融即重黎,《山海經》說他“絕地通天” ,分人神之界,自然可為三皇之一;至于共工,在與顓頊戰斗中,“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 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西,故水潦塵埃歸焉”,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列為三皇,不亦宜乎
三皇無定說,自古如此。
那么五帝的情況又怎樣呢
五帝說蓋形成于周秦之際,起源于五方帝、五色帝之祠,甲骨文中的“方帝”、“帝方”指的就是五方帝之祀 。
但五帝的組合,自古以來也有著不同的說法。
一種意見認為五帝即太¥、炎帝、黃帝、少¥和顓頊;另一種 意見則認為是黃帝、顓頊、帝嚳和堯、舜。
江漢的鄭玄還提出“五帝為六人”之說。
哪種說法最有根據呢
看來必須逐一審查他們的歷史和功績。
根據《國語·晉語》,黃帝、炎帝同出生于少典,而少典為國名或父名則眾說不一。
但習慣上所謂中華民族同 為炎、黃子孫、炎、黃列為五帝看來不成問題。
《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龍魚河圖》說“天遣玄女下援黃帝兵 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
在早期部落之間的戰爭中,黃帝對于中華民族的形成是有功績的。
功績還 不止于此,《史記正義》說:“黃帝以前,未有衣服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 之難”,“教民江湖陂澤山林原隰皆收采禁捕以時,有之有節,令得其利也。
” 至于炎帝,也為少典之子,與黃帝兄弟相繼,但《帝王世紀》認為炎黃之間凡隔8帝,500余年,顯然認為非信 史。
班固說炎帝“教民耕農,故號曰神農氏”。
對古老的農業生產作出了貢獻。
顓頊號高陽氏,司馬遷說他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靜淵以有謀,疏能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 。
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北正(一作火正)之官,掌管民事,更大的貢獻是擴大了民族活動 的范圍,北至幽陵,南至交趾。
西至流沙,東于蟠木。
帝嚳高辛氏,黃帝長子玄囂的孫子,其伯父顓頊在位時被立為族子。
《帝王紀》說他“年十五而佐顓頊,三十 登位”。
《五帝本紀》說他“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
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意, 知民之急。
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
而且生有一個偉大的兒子帝堯。
帝堯,名放勛,號陶唐。
司馬遷說他“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受民時”。
對于以農業立國的 中華民族來說,制定歷法,授民以時,在古代,比什么都重要。
說到帝舜,人們不禁想到他對盲父和后母的“篤謹”孝道,這對中國的倫理道德起到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
他 繼堯位,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以身殉職,也是令人難以忘懷的。
五帝之中,最復雜的是太¥和少昊。
太¥亦作太皓,風姓,以龍為官,一說即伏羲氏。
少昊又作少¥,名摯, 號金天氏,以鳥為官、傳說他們均為東夷族。
自崔述以來,一般認為晨為太¥之后,近人根據《世本》“少昊 ,黃帝之子,名契”,認為少昊即契,而契亦傳為帝嚳之子;因此認為太爾¥即帝嚳,二人均為殷人祖先。
根據上面的“審查”,他們都有資格列入五帝,然而,由于名額的限制,又不能一一滿足他們的要求,這就使 得史學家不知何從了
其實,三皇五帝傳說的分歧,是我國多民族發展的產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進步趨勢。
早在進入文明 時代之前 ,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就形成了華夏族、苗族以及當時被華夏族稱之為蠻、夷、戎、狄等許多兄弟 民族。
說華夏族為黃、炎之后,這實際上反映了華夏族是由以黃帝、炎帝為代表的兩個有血緣親屬關系的氏族 經過長期發展而成的。
所謂帝,只不過是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時期軍事首長的稱謂。
1937年4月5日清明節這天,對黃帝陵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
中國大地上兩個陣營的領袖——毛澤東和蔣介石,同時派代表來到這里,祭奠共同的祖先。
在黃帝陵前,毛澤東的代表林伯渠念了一篇毛澤東寫的四言古體祭文,樓主所說的幾句就是該文的開頭部分。
所以說赫赫始祖指的是黃帝,名公孫軒轅,這個人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與人文初祖。
黃帝:黃帝(英文: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公元前2697-公元前2599年)少典之子,出生成長于陜西姬水,因而姓姬,居軒轅之丘(在陜西省武功縣),故號軒轅氏,葬于陜西橋山黃帝陵。
歷史身份:華夏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
黃帝所居為姬水 [Ji River],黃帝以姬水成——《國語·晉語》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干,成年后聰明堅毅。
子孫: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
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
另外,青陽、蒼林與姬同姓。
而少昊(己姓)、顓頊(次子昌意之子)、帝嚳(長子之孫)、唐堯(長子玄孫)、虞舜(次子八代孫),以及夏朝、商朝(子姓)、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后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堯、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黃帝的后裔,這些后裔都繼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周武王(姬發)建立了周朝;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后代多數改以國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號為姓,姬姓反而不多了。
加上唐代的時候為了避李隆基的諱,把姬姓改為周姓。
這樣一來,雖然姬姓曾是很大的姓,但今天卻已經不多見了。
。
姬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黃帝和炎帝并稱華夏民族始祖,華夏部落聯盟領袖,我們的血脈祖先。
以他首先統一華夏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
他播百谷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后中華文明的先祖。
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軒轅黃帝是中國古史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華夏族形成后被公認為全族的始祖。
上古時期約在姬水(在今陜西武功縣附近注入渭水)一帶形成的較為先進的黃帝族 ,即因這位杰出的始祖而得名 。
黃帝族和住在姜水(在今陜西岐山附近注入渭水)一帶的姜姓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
后黃帝族后裔中的一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造了夏文化,遂稱夏族。
夏族后來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代。
《國語·晉語》及《世本》 和《大戴禮記》中的《帝系》,都說黃帝是少典之子。
《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姓公孫 ,名曰軒轅” ,其國號為“有熊” 。
《易·系辭》、《世本·作篇》等各種文獻都盛稱黃帝時期有許多發明創造。
屬于生產技術方面的,有穿井、作杵臼、作弓矢 、服牛乘馬、作駕、作舟等;屬于物質生活方面的,有制衣裳、旃冕 等;精神文化方面則有作甲子、占日月 、算數、調歷、造律呂、笙竽、醫藥、文字等。
其中當然有不少是黃帝以后的發明創造,但也反映了黃帝族獲得的輝煌成就。
《戰國策?秦策》記蘇秦把“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與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夏,武王伐紂并稱,表明這是黃帝一生中主要的戰績。
黃帝族經過夏、周兩代與其他各族的沖突、交往與融合,到戰國時期形成了統一的華夏族。
關于黃帝和炎帝部落的起源地,絕大多數古代文獻記載黃帝部落起源于陜西渭水流域,黃帝以姬水(位于陜西中部)成。
黃帝起源地——姬水(陜西中部)黃帝與炎帝是華夏族的始祖。
《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
黃帝以姬水(陜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陜西寶雞清姜河)成。
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
因此,他們是起源于陜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系相近的部落首領。
后來,兩個部落爭奪領地,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后稱為漢人,唐朝以后又稱為唐人。
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后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在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后,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并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
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渭河流域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
據《史記·五帝本紀》,軒轅黃帝的功績之一是“藝五種”。
“五種”,據鄭玄注釋,是指“黍、稷、菽、麥、稻”五谷。
按古史傳說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而黃帝則能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表明黃帝使當時的原始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又據古史傳說,黃帝非常重視發展農業,掌握了平原農業的許多特點,“歲時熟而亡兇,天地休通,五行期化,故風雨時節,而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路史·疏仡紀·黃帝》)。
黃帝充分認識到,必須挖掘土地的潛力,廣耕耘,勤播種,才能使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他率領百姓“時播百谷草木”,并“淳化鳥獸昆蟲,歷離日月星辰;極畋土石金玉,勞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大戴禮記·五帝德》引孔子語)。
傳說中黃帝的行為感動了上帝,出現了許多祥瑞之兆:“地獻草木”,“九牧昌教”(《論語讖》)。
黃帝在戰勝蚩尤之后,使得中原平原農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后來,在以黃帝為祖先的姬姓部落里就出現了一個農業方面成績卓著的領袖——棄。
傳說他是周人的祖先,中國平原農業的代表,被尊為后稷。
他生當“陶唐虞夏之際”。
《詩經·生民》說他種的大豆(菽)、谷子、麻、麥都特別好。
他能認識不同土壤,并懂得拔去雜草,還知道挑選良種。
《詩·周頌·思文》歌頌道:“思維后稷,克配彼天,立我民,莫菲爾極。
”黃帝時代農業經濟和技術的突飛猛進得到了考古材料的印證。
依據現有考古發現和研究可知,分布在陜西、河南、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及安徽西北部的黃河中游龍山文化,是繼仰韶文化而來的。
這一時期,社會經濟有了突出的進步,石制生產工具磨制得更加精細,打制石器極為少見,已經使用挖土工具木耒,有的遺址還發現石鉞和三角犁形器。
這些改進了的生產工具,大大提高了開墾土地的能力。
穿孔石刀以及石鐮、蚌鐮等收割工具的大量使用,表明農業生產已經具有一定規模,收獲量有所增加。
當時人的衣著材料,也多由獸皮演進為植物纖維。
村落分布更加稠密。
陶、石、玉、漆、木等質料的禮器和樂器令人驚嘆,甚至達到精妙絕倫的程度。
有的刻畫和書寫符號大體可以確定為漢字的雛形。
蓄養家畜的品種和數量都有所增加,有的墓葬中用豬頭隨葬。
眾多附近的考古發現,證明了距今約四千多年的一些農業文明,基本上與黃帝時代相符黃帝時代農業生產的發展增強了人們擺脫自然以及與自然現象作斗爭的能力,增強了部落的整體實力,使整個部落越來越強盛,為后來統一中原各部落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黃帝時代農業生產的發展還規定了中國文化后來發展的基本方向,形成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獨特的中華文明。
神話傳說黃帝與炎帝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傳說有十四人。
”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關于黃帝的傳說: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干,成年后聰明堅毅。
時蚩尤暴虐無道,兼并諸侯,當時的天下共主發明農耕和醫藥的炎帝已經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亂不已,生靈涂炭,炎帝無可奈何,求助于黃帝。
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責任,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雙方的戰士斗英勇無畏,戰斗十分激烈。
黃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之下,終擒蚩尤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
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
不久,天下又出現騷亂。
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于是畫了蚩尤的相到處懸掛。
天下的人都以為蚩尤未死,只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
后來,蚩尤被尊為戰神。
炎帝雖然被蚩尤打敗,實力尚存。
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于起兵反抗。
炎、黃二帝發生火并,決戰在阪泉之野進行。
經過三場惡戰,黃帝得勝。
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討伐。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制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
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周),出生于母系氏族社會。
母親名叫附寶,據史書上載;農歷二月初二,黃帝出生于姬水(位于陜西渭河流域)。
司馬遷在《史記》里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
他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于歷經五十三戰,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尤,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
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
所以后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
姓公孫。
為上古時帝王。
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
相傳軒轅黃帝的母親叫附寶。
傳說有一天晚上,附寶見一道電光環繞著北斗樞星。
隨即,那顆樞星就掉落了下來,附寶由此感應而孕。
懷胎24個月后,生下一個小兒,這小兒就是后來的黃帝。
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
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
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
后來他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
因他發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
又因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
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有蚩尤兄弟81人,號稱是神帶的后裔。
這81人全都是獸身人面,銅頭鐵額,不含五谷,只吃河石。
他們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
又制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
黃帝遂順民意,征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
歷經15旬后,也未能打敗蚩尤,只好退兵。
為此,黃帝憂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他,以滅蚩尤。
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大風吹走了天下的塵垢。
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執千鈞之弩驅羊數萬群。
醒來后,心覺奇怪。
暗想,風,號令而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名后的人嗎?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致遠,驅羊數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
結果在海隅找到了風后,在澤邊找到了力牧。
黃帝以風后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
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
蚩尤布下百里大霧,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
黃帝便令風后造指南車。
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秘略五音權謀之本。
風后據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
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
蚩尤率領魑魅魍魍,請風伯,雨師縱風下雨,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
黃帝請來天下女魃于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應龍至南極。
最后,殺死了蚩尤,但蚩尤有不死之身,所以分尸葬于四處,使之不得完尸。
后來,又有神農之后榆岡與黃帝爭天下。
黃帝用周鳥鶚、鷹顫為旗幟,以熊黑虎豹為前驅,與榆岡戰于版泉之野。
歷經三戰,打敗了榆岡。
后來,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諸侯。
前后共經52戰,天下始歸一統。
于是黃帝劃分州野,制禮興樂,教化百姓。
同時還發明各種器具用物,方便日用。
其中,大臣曹胡發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則做了鞋子。
百姓們從此不再穿獸皮樹皮。
黃帝還依浮葉飄于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于水上。
又根據轉蓬的道理發明了車輔,便利了交通。
黃雍父發明了春,黃帝接著又令人制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飯烹粥。
以后又造屋室,筑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處。
黃帝又與歧伯作內外經,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
他還確定了天下萬物的名稱,劃分星度為28宿。
以甲乙十天干紀日,以子丑十二辰來紀月,而六旬為一甲子。
如此又有時空觀念。
史稱當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一派太平景象。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只大鳥銜著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
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
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
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
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
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里鳴叫是保長。
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
是大祥的征兆。
后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
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
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
于是黃帝便與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間,沉璧于河中,殺三牲齋戒。
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
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
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
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
于是黃帝開始巡游天下,封禪泰山。
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
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
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
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后,就不再理問政事。
自建了一個小屋,里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里反省了3個月。
而后又到廣成子那里去問道。
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
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問甚好
接著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
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
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
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后,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
并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
而后,回到縉云堂修煉,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須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
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升而去。
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須。
結果龍須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
據說龍須草便是那些龍須變的。
文化貢獻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后,統一了中國各部落。
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谷;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
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歷(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黃帝內經》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后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制衣服。
醫藥:與岐伯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鼎:在荊山(位于陜西中部)鑄鼎,分華夏為九州;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精神文明發明歷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藥、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
政治文明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
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
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后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物質文明史書記載,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
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作無數,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
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谷,發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
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制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
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
冶煉方面,煉銅,制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鐘、銃。
建筑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
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車、指南車、記里鼓車。
兵械方面,制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云梯、樓櫓、炮、劍、射御等。
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斗、規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燈、床、席、蹴踘等。
作為上古時期優秀的領導者都是存在的,不過在以后的歷史長河中被神化了 黃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
根據記載,號軒轅氏、有熊氏,姬姓,一說姓公孫,姬姓部落首領,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個。
黃帝也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于軒轅之丘”[詳見軒轅丘]。
中國古都學會(中國七大古都確認機構)認為軒轅之丘在今日河南省新鄭市軒轅丘,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
傳說一、黃帝出生于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源關降龍峽,農歷二月初二。
在傳說中黃帝的母親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說是夜晚)突然看見北極光,然后就懷孕、生下了黃帝。
傳說二、在公元前四千八百五十六年前,在今河南省新鄭市區北關的軒轅丘有個龍圖騰的國家,君主名曰少典氏。
他是伏羲帝和女媧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寶,她們是姐妹,是有?氏之女。
在今新鄭市區北關的軒轅丘的有熊國的宮殿里,傳來了嬰兒出生時呼吸大自然之氣時的“哇哇”哭啼聲。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后,統一了中國各部落。
建都在新鄭、涿鹿兩種說法。
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谷;發明指南車,造舟車弓矢;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
今日在陜西省的橋山、河南靈寶均有黃帝陵,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國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黃帝與炎帝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
”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后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
《莊子》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列仙傳》中的黃帝還能夠驅使群仙。
關于黃帝的傳說: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干,成年后聰明堅毅。
建國于有熊(河南新鄭),亦稱為有熊氏。
時蚩尤暴虐無道,兼并諸侯,當時的天下共主發明農耕和醫藥的炎帝已經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亂不已,生靈涂炭,炎帝無可奈何,求助于黃帝。
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責任,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雙方的戰士斗英勇無畏,戰斗十分激烈。
黃帝在大將風后 、力牧的輔佐之下,終擒蚩尤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
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
不久,天下又出現騷亂。
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于是畫了蚩尤的相到處懸掛。
天下的人都以為蚩尤未死,只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
后來,蚩尤被尊為戰神。
炎帝雖然被蚩尤打敗,實力尚存。
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于起兵反抗。
炎、黃二帝發生火并,決戰在阪泉之野進行。
經過三場惡戰,黃帝得勝。
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分去加以討伐。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制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
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黃帝有四妃十嬪。
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親自栽桑養蠶,教民紡織,人稱她為「先蠶」。
次妃為方雷氏,名女節。
又次妃為彤魚氏。
最次妃名嫫母,長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的敬重。
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
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草花頭下面咸,音「真」)、任、荀、僖、佶、儇(音「宣」)、衣。
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是傳說遠古時代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一說即炎帝(或炎帝的子孫)。
傳說中的上古帝王炎帝。
因以火德王,故稱為炎帝。
繼女媧后為天下共主,傳說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又創造五弦瑟,開始蠟祭和市場.自他以后中國進入農耕社會.傳說為遠古時期部落首領,與黃帝同為中華民族始祖。
《國語.晉語》載:“昔少典氏娶于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
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宋代《路史.國名》載:“炎帝后,姜姓國,今寶雞有姜氏城,南有姜水”。
炎帝傳說在寶雞民間和官方流傳經久不衰。
寶雞市區和南郊常羊山建有炎帝祠、炎帝陵,海內外炎黃子孫每年清明節和農歷七月七舉行盛大祭祀紀念活動。
相傳其母名任姒,一日游華山,看見一條神龍,身體馬上有反應,回來就生下炎帝。
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長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
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
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
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后世所稱道。
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陜西的南部,后來沿黃河向東發展,與黃帝發生沖突。
在阪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并,組成華夏族,所以今日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后代」。
歷史傳說中,炎帝是一位偉大的人物,是他開發了華夏的原始農業,是農耕文化的創始人。
傳說他創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種,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傳說他遍嘗百草,為人醫病,是華夏中草藥的第一位發現者和利用者。
不僅如此,還傳說他利用火為人類造福,制造樂器,倡導物質交換……總之,炎帝炎帝在歷史傳說中是與農、工、商、醫、文等各領域的發明創造分不開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的炎黃子孫的無比敬仰和祭祀。
炎帝部落初期從事采集、漁獵,因發明農業,開始了半定居的農業遷徙生活。
遷徙路線是沿渭水東下,到達河南、湖北一帶。
炎帝部落對中國農業發展有偉大貢獻。
炎帝“遍嘗百草”,發現可食用植物并培育成農作物;發明了生產工具,取代刀耕火種,開創了農業文明史。
同時,改善飲食結構,了解植物的治療作用,開創了中國醫藥史。
相傳,上古的時候,沒有農業,人們靠打獵、捕魚、采摘野果為生,挨餓、受凍、遇險,過著原始游牧生活。
炎帝看到人民這種苦境,心里極為不安,日思夜想,要大家過上豐衣足食的安安穩穩的日子。
他想,要是有一種草結出的果子又多又能吃,那就好了。
他不辭辛苦,冒著生命危險,走遍了名山大河,嘗盡了無數千奇的果子,有一次誤吃了毒果差點送了命。
炎帝不灰心,終于在南方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找到了他心目中能結出很多果子又能吃的草,這就是禾苗。
經過試種,第一年就收了滿滿一擔黃澄澄、又脆又香的果實,第二年,收獲了幾十擔。
從這以后,一傳十,十傳百,天南地北,種谷的人越來越多。
為了減輕人們耕作的勞苦,炎帝又教會人們耕作技術。
炎帝種谷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為了紀念他的功績,人們把炎帝敬為神農。
明崇禎十二年,把炎帝尋禾種禾的地方取名為嘉禾,即今湖南省郴州市嘉禾縣。
炎帝炎帝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一、制耒耜,種五谷,奠定了農工基礎。
耒耜的使用和種五谷,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游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二、嘗百草,開醫藥先河。
據《帝王世紀》載,神農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
為嘗百草,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
炎帝炎帝在與大自然,與疾病作斗爭中,為后世醫藥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立市廛,首辟市場。
據《周易??系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我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四、治麻為布,民著衣裳。
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后,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五、作五弦琴,以樂百姓。
據《世本??下篇》載,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后來叫神農琴。
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
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六、削木為弓,以威天下。
神農始創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獸的襲擊,有力地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衛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七、制作陶器,改善生活。
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
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藥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了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炎帝神農還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
炎帝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
他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
智貴于人,天下共尊之。
他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勤,不罰而邪正,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人民無不敬戴。
炎帝炎帝還是我國教育的始祖。
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種五谷,教民醫藥,教民制陶、繪畫,教民弓箭、獵獸、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樂、舞蹈,還教民智德。
可見,炎帝時期,德、智、體、美得到了全面重視和發展。
炎帝炎帝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創業精神,奉獻精神,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炎帝精神使中華后裔在與自然和社會的斗爭中,擺脫愚昧和野蠻,追求先進與文明。
這種精神使華夏民族獲得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
至于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沒有定論,事實上炎帝是一個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遠古人類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改造自然集體智慧的集中體現.在今天,炎帝和黃帝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被載入世界文明的史冊,中國人也稱為炎黃子孫.蚩尤是傳說東方九黎族(屬東夷集團)的首領。
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銅頭鐵額,神通廣大,能呼風喚雨,以金屬制造兵器。
在與黃帝大戰于涿鹿之野時,蚩尤作法,使云霧四起,黃帝軍士分辨不清方向。
后來黃帝制造了指南車以指示方向,致使蚩尤大敗而被擒殺。
涿鹿之戰終以黃帝勝利而告終。
黃帝打敗炎帝之后,許多諸侯都想擁戴他當天子。
可是炎帝的子孫不甘心向黃帝臣服,幾次三番挑起戰爭,尤以蚩尤為甚。
蚩尤是炎帝的孫子。
據說,蚩尤生性殘暴好戰,他有八十一個兄弟,都是能說人話的野獸,一個個銅頭鐵額,用石頭鐵塊當飯吃。
蚩尤原來臣屬于黃帝,可是炎帝戰敗后,蚩尤在廬山腳下發現了銅礦,他們把這些銅制成了劍、矛、戟、盾等兵器,軍威大振,便起野心要為炎帝報仇了。
蚩尤聯合了風伯、雨師和夸父部族的人,氣勢洶洶地來向黃帝挑戰。
黃帝生性愛民,不想戰伐,一直想勸蚩尤休戰。
可是蚩尤不聽勸告,屢犯邊界。
黃帝不得已,嘆息道:“我若失去了天下,蚩尤掌管了天下,我的臣民就要受苦了。
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養虎為患了。
現在他不行仁義,一味侵犯,我只有懲罰不義
”于是黃帝親自帶兵出征,與蚩尤對陣。
黃帝先派大將應龍出戰。
應龍能飛,能從口中噴水,它一上陣,就飛上天空,居高臨下地向蚩尤陣中噴水。
剎那間,大水洶涌,波濤直向蚩尤沖去。
蚩尤忙命風伯雨師上陣。
風伯和雨師,一個刮起滿天狂風,一個把應龍噴的水收集起來,反過來兩人又施出神威,刮風下雨,把狂風暴雨向黃帝陣中打去。
應龍只會噴水,不會收水,結果,黃帝大敗而歸。
不久,黃帝重整軍隊,重振軍威,再次與蚩尤對陣。
黃帝一馬當先,領兵沖入蚩尤陣中。
蚩尤這次施展法術,噴煙吐霧,把黃帝和他的軍隊團團罩住。
黃帝的軍隊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敵人,被圍困在煙霧中,殺不出重圍。
就在這危急關頭,黃帝靈機一動,猛然抬頭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轉動而斗頭始終不動,他便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指南車,認定了一個方向,黃帝這才帶領軍隊沖出了重圍。
這樣,黃帝和蚩尤一來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結果是黃帝勝少敗多,黃帝心中非常焦慮不安。
這一天,黃帝苦苦思索打敗蚩尤的方法,不知不覺昏然睡去,夢見九天玄女交給他一部兵書,說:“帶回去把兵符熟記在心,戰必克敵
”,說罷,飄然而去。
黃帝醒后,發現手中果真有一本《陽符經》。
打開一看,只見上面畫著幾個象形文字“天一在前,太乙在后。
”黃帝頓然悟解,于是按照玄女兵法設九陣,置八門,陣內布置三奇六儀,制陰陽二遁,演習變化,成為一千八百陣,名叫“天一遁甲”陣。
黃帝演練熟悉,重新率兵與蚩尤決戰。
為了振奮軍威,黃帝決定用軍鼓來鼓舞士氣。
他打聽到東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山上住著一頭慢獸,叫“夔”,它吼叫的聲音就像打雷一樣。
黃帝派人把夔捉來,把它的皮剝下來做鼓面,聲音震天響。
黃帝又派人將雷澤中的雷獸捉來,從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頭當鼓槌。
傳說這夔牛鼓一敲,能震響五百里,連敲幾下,能連震三千八百里。
黃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面鼓,使得軍威大振。
為了徹底打敗蚩尤,黃帝特意召來女兒女魃助戰。
女魃是個旱神,專會收云息雨。
平時住在遙遠的昆侖山上。
黃帝布好陣容,再次跟蚩尤決戰。
兩軍對陣,黃帝下令擂起戰鼓,那八十面牛皮鼓和夔牛皮鼓一響,聲音震天動地。
黃帝的兵聽到鼓聲勇氣倍增;蚩尤的兵聽見鼓聲喪魂失魄。
蚩尤看見自己要敗,便和他的八十一個兄弟施起神威,兇悍勇猛地殺上前來。
兩軍殺在一起,直殺得山搖地動,日抖星墜,難解難分。
黃帝見蚩尤確實不好對付,就令應龍噴水。
應龍張開巨口,江河般的水流從上至下噴射而出,蚩尤沒有防備,被沖了個人仰馬翻。
他也急令風伯雨師掀起狂風暴雨向黃帝陣中打去,只見地面上洪水暴漲,波浪滔天,情況很緊急。
這時,女魃上陣了,她施起神施,剎那間從她身上放射出滾滾的熱浪,她走到哪里,哪里就風停雨消,烈日當頭。
風伯和雨師無計可施,慌忙敗走了。
黃帝率軍追上前去,大殺一陣,蚩尤大敗而逃。
蚩尤的頭跟銅鑄的一樣硬,以鐵石為飯,還能在空中飛行,在懸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黃帝怎么也捉不住他。
追到冀州中部時,黃帝靈感突現,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勁連擂九下,這一下,蚩尤頓時魂喪魄散,不能行走,被黃帝捉住了。
黃帝命人給蚩尤戴上枷栲,把他殺了。
害怕他死后還作怪,便把他的身和首埋在了兩個地方。
蚩尤死之后,他身上的枷栲才被取下來拋擲在荒山上,變成了一片楓樹林,那每一片楓葉,都是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跡。
黃帝打敗蚩尤后,諸侯都尊奉他為天子,這就是軒轅(黃帝的名字)黃帝。
軒轅黃帝帶領百姓,開墾農田,定居中原,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根基。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9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