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長老上云]今日送張生赴京,十里長亭,安排下筵席。
我和長老先行,不見張生小姐來到。
[旦、末、紅同上][旦云]今日送張生上朝取應,早是離人傷感,況值那暮秋天氣,好煩惱人也呵
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
[正宮][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
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
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
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
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
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捍撕拚l知
[紅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么心情花兒、厴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后衫兒、袖兒,都揾幫重重疊疊的淚。
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
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
久已后書兒、信兒,索與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見夫人科][夫人云]張生和長老坐,小姐這壁坐,紅娘將酒來。
張生,你向前來,是自家親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將鶯鶯與你,到京師休辱沒了俺孩兒,掙揣一個狀元回來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蔭,憑著胸中之才,視官如拾芥耳。
[潔云]夫人主見不差,張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長吁科] [脫布衫]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簽著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
[小梁州]我見他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見了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素羅衣。
[幺篇]雖然久后成佳配,奈時間怎不悲啼。
意似癡,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
[夫人云]小姐把盞者
[紅遞酒,旦把盞長吁科云]請吃酒
[上小樓]合歡未已,離愁相繼。
想著俺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
我諗知這幾日相思滋味,卻原來此別離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輕遠別,情薄呵易棄擲。
全不想腿兒相挨,臉兒相偎,手兒相攜。
你與俺崔相國做女婿,妻榮夫貴,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夫人云]紅娘把盞者
[紅把酒科][旦唱] [滿庭芳]供食太急,須臾對面,頃刻別離。
若不是酒席間子母每當回避,有心待與他舉案齊眉。
雖然是廝守得一時半刻,也合著俺夫妻每共桌而食。
眼底空留意,尋思起就里,險化做望夫石。
[紅云]姐姐不曾吃早飯,飲一口兒湯水。
[旦云]紅娘,甚么湯水咽得下
[快活三]將來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
眼面前茶飯怕不待要吃,恨塞滿愁腸胃。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
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吁氣。
[夫人云]輛起車兒,俺先回去,小姐隨后和紅娘來。
[下][末辭潔科][潔云]此一行別無話兒,貧僧準備買登科錄看,做親的茶飯少不得貧僧的。
先生在意,鞍馬上保重者
從今經懺無心禮,專聽春雷第一聲。
[下][旦唱] [四邊靜]霎時間杯盤狼籍,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
知他今宵宿在那里
在夢也難尋覓。
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
[末云]小生這一去白奪一個狀元,正是“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
[旦云]君行別無所謂,口占一絕,為君送行:“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
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
”[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張珙更敢憐誰
謹賡一絕,以剖寸心:“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
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
”[旦唱] [耍孩兒]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
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
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
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五煞]到京師服水土,趁程途節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
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
鞍馬秋風里,最難調護,最要扶持。
[四煞]這憂愁訴與誰
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
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
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三煞]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
歸家若到羅幃里,昨宵個繡衾香暖留春住,今夜個翠被生寒有夢知。
留戀你別無意,見據鞍上馬,閣不住淚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語囑咐小生咱
[旦唱] [二煞]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則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
我這里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各誓不歸”。
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
[末云]再誰似小姐
小生又生此念
[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
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
我為甚么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后何遲
[紅云]夫人去好一會,姐姐,咱家去
[旦唱]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
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旦、紅下][末云]仆童趕早行一程兒,早尋個宿處。
淚隨流水急,愁逐野云飛。
[下] 《長亭送別》全文翻譯(夫人、長老上場,說)今天送張生進京趕考,在這十里長亭,準備了送別酒宴;我和長老先行動身來到了長亭,只是還沒見張生和小姐到來。
(鶯鶯、張生、紅娘一同上場)(鶯鶯說)今天送張生進京趕考,本就是使離別的人傷感,何況又碰上這深秋季節,多么煩惱人呀
“悲歡離合都在這一杯酒,從此就要各分東西相隔萬里。
”【正宮】【端正好】碧藍的天空,開滿了菊花的大地,西風猛烈吹,大雁從北往南飛。
清晨,是誰把經霜的楓林染紅了
那總是離人的眼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太遲,怨離別得太快。
柳絲雖長,卻難系住遠行人的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掛住那斜陽。
張生的馬慢慢地走我和車緊緊地跟隨,剛剛結束了相思之苦,卻又早開始了別離之愁。
聽他說“要走了”,人頓時消瘦下來;遠遠地望見十里長亭,人更消瘦了:這離愁別恨有誰能理解
(紅娘說)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
(鶯鶯說)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
(鶯鶯唱)【叨叨令】看見準備著離去的車和馬,不由得我難過生氣;還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兒、貼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嫵媚;準備好被子、枕頭,只要昏昏沉沉地悶睡,從今后,那衫兒、袖兒,只會揩滿流不斷的淚。
怎么不愁煞人呀
怎么不愁煞人呀
從今往后,張生你要書信給我趕緊寄。
(到達長亭,拜見夫人)(夫人說)張生跟長老坐,小姐這邊坐,紅娘拿酒來。
張生,你也上前來,都是自家的親眷,不要回避。
我今天把鶯鶯許配給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沒了我孩兒,努力爭取一個狀元回來。
(張生說)小生我托夫人洪福,憑著胸中的才氣,把考個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樣。
(長老說)夫人的見識不會錯,張生不是個落后的人。
(斟酒后,坐下)(鶯鶯長嘆)【脫布衫】西風吹來,黃葉亂飛,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滿地都是。
酒席上斜偏著身子坐的張生,緊鎖著愁眉,沒精打采,呆呆發愣。
【小梁州】我看見他強忍著淚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發覺;猛然間又看見他把頭低下,長長地吁氣,假裝著整理著自己素色的綢衣。
【幺篇】雖然久后終成美好姻緣,無奈眼前這個時候,怎么不讓人傷心悲泣
心意好象癡迷,心情如同醉酒,從昨夜到今天,細腰兒更加瘦減。
(夫人說)小姐斟酒
(紅娘遞酒壺,鶯鶯端著酒杯長吁嘆,說)請喝酒
【上小樓】團圓歡聚沒多久,離情別緒相跟而來。
想著我前天晚上私下訂情,昨天晚上結為夫妻,今日卻要分開。
我深切休會了這幾天相思的滋味,卻原來比別離的愁苦還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別離看得很輕,情意淡薄呵,容易遺棄對方。
全不想過去腿兒相挨,臉兒相依,手兒相攜的情形與甜蜜。
你給我崔相國家做女婿,算得上妻榮夫貴,只求像并蒂蓮似的永不分離,遠勝過狀元及第。
(夫人說)紅娘倒酒吧
(紅娘倒酒)(鶯鶯唱)【滿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對片刻,馬上又要分離。
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間需要回避,真想和他敘敘夫妻之情。
雖然只能相守得一時半會兒,也算是我們夫妻同桌共食了。
眼里空留著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點化成望夫石。
(紅娘說)姐姐不曾吃過早飯,就喝一口湯吧。
(鶯鶯說)紅娘,什么湯兒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來的酒和食,吃著就象土和泥。
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氣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樣,這里邊多半是相思的淚水。
眼面前的茶飯難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滿了腸胃。
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虛名小利”,卻把一對夫妻拆開在兩處。
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那里,一聲接著一聲長長地嘆氣。
(夫人說)套上車兒,我先回去,小姐隨后和紅娘一起回來。
(夫人下場)(張生和長老辭別)(長老說)你這一走我沒有別的話要說,我準備買科舉后的錄取名冊看,你結婚酒的茶飯還少不得我的。
先生當心,一路上多保重
從今往后我無心誦習佛經,專聽你高中狀元的捷報。
(長老下場)(鶯蔦唱)【四邊靜】一會兒送別的筵席已經結束,我的車往東,張生的馬兒向西,兩情依依難別離,夕陽的余輝照在綠色的山崗上。
不知他今晚住在哪里
即使在夢中也難尋覓。
(鶯鶯說)張生,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來。
(張生說)我這一去一定不費力地考取一個狀元。
正是“青天有路終會到,金榜無名誓不回。
”(鶯鶯說)你這一次赴考我沒有什么相送,吟詩一首,為你送行:“拋棄我的人現在何處
想當初對我那么親熱。
鑒賞“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前幾句化用范仲淹《蘇幕遮》詞并取其秋景凄涼的意境。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霜葉由青變紅,故著一“染”字,淚染霜林,文辭既美,意象又耐人尋味。
著一曉字,暗喻霜林的由青轉紅,似乎只經過短短的一夜時間。
董西廂中這兩句作“莫道男兒心如鐵,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淚人眼中血”,張生的唱詞,而《長亭送別》中的鶯鶯的唱詞青出于藍,也更加婉妙。
梳理劇情:《長亭送別》寫鶯鶯、紅娘、老夫人到十里長亭送別上京趕考的張生,鶯鶯是最重要的劇中人,據此可把課文劃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叨叨令]結束):赴長亭途中第二部分(承上至[四邊靜]之前):長亭別宴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此念”):臨別叮嚀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劇終):長亭別后從《西廂記·長亭送別》看中國詩詞曲的抒情藝術《西廂記》被喻為我國古典戲曲中的“花間美人”,是高度融合了詩詞意境美、語言美的“詩式戲曲”,其《長亭送別》更是由于特殊的藝術價值而被選為高中語文教材的精讀課文。
仔細研讀這一選段會發現,這短短19曲其實運用了很多古典詩詞慣用的方法來抒寫人物性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張生的鐘情,鶯鶯的深情,達到了讓人沉醉的充滿詩情畫意的境界。
透過了這一選段的分析,也大致可為我國古典詩詞的抒情方法作一個梳理。
從抒情類型來說,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抒情;一種是間接抒情。
與西方藝術不同,由于中國文化中貫有的“含蓄”風格影響,直接抒情在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運用相對較少,諸如張養浩在《朝天子》中的名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等直抒胸臆的句子的出現確實為數不多,而飽含著深情厚意而有繼承了中國“委婉”風格熏陶的詩人、詞人們更多的是通過“藏而不露”的方式內斂地表達著自己,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間接抒情。
間接抒情方式不少,最常見的便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此類方式多選用一些有代表性的、本身就包蘊著許多特殊意義的事物(如柳、月、荷、楓、雁、梅等)組成典型意境。
在《長亭送別》中,這種方式較多,最令人稱道的是【正宮·端正好】中“碧云天,黃花地,西風景,北雁南飛……”,作者大塊著色,點染了幾種常見而又包融著無限詩意的形象,讓人一來就如置身于凄惻纏綿的送別場面之中,替鶯鶯而憂恨。
而在其它作品中,此類借景抒情的句子也是不勝枚舉。
諸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抒詩人悲愴寥落之情。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融入詞人對如畫江山不變而歷史則“悲恨相繼”的感嘆。
此類抒情方式在古典文學作品中可以說比比皆是,講解也很多,此處不再獒述。
另一種常用抒情方式是借古典抒情。
典故是在漫長的文學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并且經過多次使用被不斷加深含義的語言結構。
借典故抒情極大的好處是能將無盡意蘊潛藏在極精練的語言背后,引發讀者的想象和共鳴。
《長亭送別》中出現了幾處,《二煞》中,鶯鶯唱:“我這里青鸞有信須頻寄。
”青鶯即傳說中能報信的鳥。
李商隱也有詩云:“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無題》)。
此中即蘊含著鶯鶯盼張生頻繁來信,怕他冷落、忘卻自己的憂慮。
大家熟知的常用典故抒情的詞人首推辛棄疾,“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抒國事凋敝的悲愴。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抒壯志難酬之憤。
“書咄咄,且休休,一丘一 壑也風流”(《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借殷浩與司徒空之事書寫追求丘壑之趣的表面下蘊含的歲月蹉跎不得用的忿怨。
借典故抒情的使用和鑒賞都需要廣博的閱讀背景,才能深刻到體驗詩人、詞人欲講而未明講的無盡情意。
此外,化用前人詩句融入自己的意境之中,也能通過前人創設出來的“意”增強作品的“蘊”,《長亭》中,王實甫熟練的駕馭民間語言并吸取了古典詩詞中的精華,化前人的“意”為己用,如【耍孩兒】中:“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即化用極出名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抒自己愁恨之極;【端正好】“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借李清照“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突出憂愁苦恨的沉重。
而在其他詩人筆下,化用也并不少見。
著名的“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姜夔《揚州慢》)。
即化用唐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在,玉人何處叫吹蕭”。
抒繁華不再,冷清蕭條之凄悵。
還有“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之句,化用杜牧《夜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傳達河山易主,世事滄桑之感嘆。
除了上述內容上的傳情外,在表現手法上,古典詩詞也有著獨特而微妙的傳情效果。
其一便是詩詞中修辭的廣泛而巧妙的運用,常見的如:比喻、夸張、排比、對偶等。
在《長亭送別》中,即有大量的修辭運用,如【叨叨令】即用了排比:“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么心情花兒、厴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后衫兒、袖兒,都作重重疊疊的淚。
……”,表現鶯鶯的重重怨恨、無助、凄惶。
【四煞】中“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通過夸張,強烈凸現鶯鶯悲苦恨絕無以復加的地步。
修辭的運用能增強表現力,使語言具有生動之美。
古詩詞中運用修辭也是常見的。
宋祁《玉樓春》中“紅杏枝頭春意鬧”因擬人的成功運用已成為千古名句,李白“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也因夸張生動形象而流傳,馬致遠《漢宮秋》中“灞橋傷別”選段【梅花酒】:“……返咸陽,過宮墻,過宮墻,繞回廊,近椒房,月昏黃,夜生涼,泣寒,綠紗窗,不思量……”,這之中頂真的運用,也使這一唱段回腸蕩氣,令人扼腕痛惜昭君與元帝的別離。
另外,對比、襯托也是常用表現手法。
《長亭送別》中【三煞】唱:“昨宵個繡衾香暖留春住,今夜個翠被生寒有夢知”,即用對比將張生在時鶯鶯的幸福、甜蜜和張生走后的冷清、凄楚對照,突出送別之人的哀怨。
此種手法在李白的《越中覽古》中也有表現:“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通過今昔對比,突出歷史興亡之感喟。
化虛為實,以實寫虛也是詩詞常見表現手法,《長亭送別》中:“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的起”,即是將無形的愁形象化為有重量的東西,且車都載不起,讓讀者可感可知,另外,“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是這種手法運用的典例。
在語言提煉上,古詩詞遣詞用字也以傳情準確精妙而令人嘆服。
其中,動詞的用法、虛詞的用法、疊字的用法最值得品位。
“春風又綠江南岸”“泉聲咽危石,月色冷清松”等等,都展示了動詞的傳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虛詞的使用使詩中落寞蒼涼的韻味又上一重,而疊字的運用也有獨特的抒情效果;《長亭送別》【叨叨令】中有:“熬熬煎煎的氣”、“重重疊疊的詞”、“西西惶惶的寄”疊加起來,真是字字血淚,句句深情,讓人為之掬淚。
另外,千古名句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更是將凄惶、悱惻、發揮得淋漓盡致。
中國古典的詩詞曲作品,博大精深、意蘊無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本文僅窺見“豹之一斑”,希望能對大家解讀古典詩詞有所補益。
今人鑒賞 “長亭送別”并沒有曲折復雜的戲劇情節,其藝術魅力主要來自對人物心靈的深刻探索和真實描摹。
作者將藝術觸角伸展到處于“長亭送別”這一特定時空交叉點上的鶯鶯的心靈深處,細膩而多層次地展示了“此恨誰知”的復雜心理內涵——交織著對“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的親人的百般依戀,對即將來臨的“南北東西萬里程”的別離的無限悲戚,對逼求“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強拆鴛鴦在兩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對當時司空見慣的身榮棄妻愛情悲劇的不盡憂慮。
同時,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這一復雜心理內涵的純凈的靈魂莢。
鶯鶯在送別張生時的依戀、痛苦、怨恨、憂慮,都是與她莢I好的愛情理想緊緊聯系在一起的。
她對張生的愛,是相互傾慕的產物,絲毫沒有摻雜進世俗的考慮和利害的打算。
在她看來,“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純真專一、天長地久的愛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
總之,作者不僅寫出了物心靈中顫動著的愛情旋律,而且寫出了激蕩著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靈。
(蔣星煜主編《元曲鑒賞辭典》) “長亭送別”的曲文在《西廂記》中頗具代表性,既有麗藻,又有白描,既有對前代詩詞的借鑒、化用,又有對民間口語的吸收、提煉,在總的風格上,不僅構成了協調的色彩,而且形成了通曉流暢與秀麗華美相統一的特色。
論者有《西廂記》是詩劇之說。
“長亭送別”是全劇詩意最濃的部分,它在情節上沒有多少進展,也沒有戲劇矛盾的激烈轉化,只是以抒情詩的語言,敘寫女主人公的離愁別恨,使全折彌漫著一種淡淡的而又是悠長的衷愁。
明代胡應麟把王實甫比作“詞曲中思王太白”(見《少寶山房叢》),這比喻曾引出后人異議,但如果把它理解成是對王實甫的詩膽才氣的贊譽,那么,胡氏確是有識見有眼力的。
(鄧紹基主編《元代文學史》)
《西廂記》包含豐富的修辭技巧,全劇運用的積極修辭手法達到三十四種之多,采用古典詩詞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既吸收了古典詩詞語言的精華,又提煉、融會生動的民間口語,加重文章的斑斕色彩,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和表現力,使這部作品辭藻紛呈,艷麗典雅。
在博取眾長的基礎上,熔鑄冶煉,形成自身華麗秀美的語言特色。
這種特色是形成全劇“花間美人”藝術風格的重要因素,沒有語言上這種五色繽紛的艷麗姿采,“花間美人”就要黯然失色。
其文采燦然的語言特點,絕不是堆砌詞藻,雕字琢句得來的,它和形式主義的專門搞文字藻繪的作品毫無共同之處。
全劇雖然華美,文采璀璨,卻自然、流利、通暢,絕無滯澀、雕琢、造作的毛病。
作者不僅善于熔煉方言口語入曲,而且更善于熔煉古典詩詞入曲,甚至把口語和古典詩詞雜糅在一起而絲毫不顯生硬牽強。
俗話說“量體裁衣”,《西廂記》很多地方是“量體借衣”,借用前人的現成語句和意境而不顯“借”的痕跡。
……當我們讀到“碧云天,黃花地”,“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等句時,也會很自然地想到范仲淹的名篇《蘇幕遮》:碧云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而“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用的是白居易“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典故是無須說的了。
由于原材料都來自詩中的句篇、精華,于是據以熔煉而成的新產品當然是精品了。
但是話說回來,好材料遇到拙劣的工匠,就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這里便有所謂化工和畫工、神似和形似的區別。
一個好的詞語,一種好的意境或一種好的表現方法,高明的巧匠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借鑒,按自己的需要加以創新。
例如《西廂記》中《送別》一折有“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
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寫離愁之重,小小車兒載不動。
這個意思并不是王實甫創造的。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就有“驢鞭半裊,吟肩雙聳,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馱也馱不動”。
只因王實甫是寫鶯鶯的離愁別恨,因此必須易馬為車,不能照搬董解元的原話,但是寫離愁之重卻是一樣的。
董解元用馬形容離愁,也不是董解元的創造,宋人石孝友《玉樓春》詞已有“春愁離恨重于山,不信馬兒馱得動”的比喻。
李清照的《武陵春》:“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可見古詩詞中載愁的工具多得很,騎馬、乘車、坐船悉聽尊便,但總的說必須符合人物所處的現實環境,必須有助于人物刻畫。
能融會貫通臻于至境的是高手,否則照葫蘆畫瓢,生搬硬套,即或很像,也是別人的東西。
總之,《西廂記》的語言藝術是杰出的。
由于王實甫既能熟練地駕馭民間語言,又善于吸取古典詩詞中的精華為己所用,兩者奇妙的結合,便形成既典雅又質樸,既有文采又不廢本色的獨特的藝術風格。
而濃郁的詩情畫意,彌漫在字里行間,這卻是《西廂記》獲得文采派代表作的主要標志。
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把愁的抽象具體化,和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有異曲同工之妙。
【摘要】本文對《西廂記》作了簡介,具體分析了《西廂記·長亭送別》的語言藝術特色。
即:詩劇且富含感情的語言以及形象個性化的人物語言,讓讀者能夠獲得更高的審美體驗。
【關鍵詞】《西廂記·長亭送別》;語言藝術;賞析我國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與文化,這也造就了我國諸多部聞名于中外的文化典籍。
王實甫撰寫的著名元雜劇《西廂記》運用含蓄蘊藉、清麗色彩以及較為傷感的情調語言特色,深入細致地描寫了相國小姐鶯鶯和書劍飄零書生的復雜心理變化和愛情故事。
作者王實甫的這種深厚的語言功力和語言藝術特色,始終為古人和今人所贊美,比如:明代朱權在撰寫的《太和正音譜》中描述說:“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再如:集著名文學家、劇作家、歷史學家、學者等于一身的郭沫若先生也曾說:“《西廂記》不但是雜劇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詩”,這充分肯定了《西廂記》的語言真諦。
而從文學角度而言,元雜劇《西廂記》的語言獨具特點和魅力,其不僅是劇的語言,還是詩的語言,兼具戲劇性和文學性的高度統一。
從詩的角度出發而言,其語言具有含蓄蘊藉,辭藻優美,典雅凝練,運用象征和比興的手法居多2
《長亭送別》表現崔鶯鶯和張君瑞的離愁別恨,反映“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的送別主題,寫張生赴京趕考,鶯鶯送別的情景,刻畫了鶯鶯離別時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緒...
一共五本。
第一本“張君瑞鬧道場”:寫崔、張愛情的開始。
第二本“夜聽琴”:寫崔、張愛情逐漸成熟。
第三本“張君瑞害相思”:寫鶯鶯、,紅娘內部的矛盾沖突,進一步展示了他們的性格。
第四本“草橋店夢鶯鶯”:寫崔、張和紅娘和老夫人的第二次正面沖突,是全劇的高潮。
鶯鶯終于沖開了心靈深處的封建禮教的堤壩,邁出了與結合的決定性一步。
第五本“張君瑞慶團圓”:寫矛盾的最終解決。
是第四本第三折。
這一折是塑造鶯鶯形象的重場戲之一。
先看【正宮】【端正好】這支曲子:“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
總是離人淚。
”通過鶯鶯對暮秋郊外景色的感受,生動地渲染了特定的環境氣氛,表現了人物內心深處痛苦壓抑的感情。
但作者沒有直接說愁、道恨,只是借景物來抒發。
這支曲子的前四句選了最能表現秋天季節特征的景物:天、地、風、雁、林、葉、花等多種自然形態來形容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
藍天白云、萎縮的黃花、南飛的大雁、如丹的楓葉,它們在這凄緊的西風中融成一體,構成了遼闊蕭瑟令人黯然神傷的境界。
用大自然的哀景,形容—對戀人離別時的哀情,處處是秋,聲聲是愁,觸景生情,無不使人愁上加愁。
這正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兩句,采用了設問自答的形式,使得客觀景色帶上了濃重的主觀。
楓葉經霜自紅,作為自然現象來說,它本來無所謂悲還是喜,但在不同人的眼里,常常會因自己的境遇不同、心情不同而染上不同的。
如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
”在彼時彼地杜牧的眼里,那經霜的楓葉是生機勃勃,比春天的鮮花更紅更可愛,在字里行間躍動著喜悅的、樂觀的情緒。
在的眼里則是“看萬山紅遍,,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萬類霜天竟自由。
”在戰士眼中則是火把與旗幟。
但在充滿著離愁的鶯鶯看來則大不相同了,她只覺得楓葉的紅色都是由離人的淚水染成的。
其中“染”“醉”兩個字,極有分量。
這個“染”字,把淚水和霜林貫穿起來,使無情的樹木帶上了。
它不但把外射的主觀感情,化為動態的心理過程,而且使得離別的人們的漣漣淚水,也宛然如見。
這個“醉”字,既寫出了楓林的色彩,更賦予了在離愁的重壓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態。
透過鶯鶯的眼睛看去那染紅的霜林只能是離人的血淚。
這是鶯鶯對霜林的獨特感受,是移情于景。
樹木變紅當然不能用淚染,可在鶯鶯的心目中,離人的淚水卻能把樹葉染紅。
這表現了鶯鶯因這次離別心情是非常沉重的。
“淚染霜林醉”已經使情與景融為一體,而“曉”字則與下文“殘照”相照應,又隱含著一夜之間離愁別緒盡染層林的意思,使主人公心境顯得更為凄切。
所以說“染”“醉”二字極有份量。
真有握撥一彈,心搖神移的藝術感染力。
這支曲子化用了北宋范仲淹的詞【蘇暮遮】詞句很類似:“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意境卻不同。
王實甫用碧云密布,黃花滿地,西風凄緊,北雁南歸的深秋景物組成動態的卻又是萎迷的意境,渲染出濃重的離情別緒。
這支曲子似宋詞又非宋詞,關鍵王實甫在意境上創新了,他用富有特征的景物,把鶯鶯的離別之情寫得逼真、透徹。
因此收到了字字見情,景景見情的效果。
另外,我們從透視分析的角度還可作如下分析: 這五句曲詞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
具體說,它用的是抒情點染法。
“總是離人淚”直抒離人之愁、之恨,這就叫“點”,也就是點明了此時鶯鶯的心情是愁、是恨。
而前面四句“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則是寫景,不著“愁”字,而是借秋景來渲染、擴散這一愁情,這就叫“染”。
上染下點,點染結合,這就造成了瀝瀝在目,感情蘊藉,意味深長的藝術境界。
其次,這幾句選取了藍天的“云”,萎縮的“黃花”、“紅葉”以及西風、歸雁五種動態景物,十分典型,不僅是悲秋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而且景物動態中含有比擬意義,與當時鶯鶯的心境十分吻合。
西風緊吹好像覺得有了涼意,使鶯鶯離愁別緒更加悲涼起來;北雁南飛,是為了歸家,而張生此去赴試,恰好離家,使鶯鶯愁緒擴展;黃花萎縮,落葉紛紛,又好比鶯鶯的心境由昨夜成親的興奮轉向今日別離的悲傷,步步下沉。
這就叫景寓情泄。
雖然寫景中沒半個情字,但處處都叫人覺得愁情濃得化不開。
再次,西風、云、黃花、紅葉、歸雁五種景物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自然地聯系在一起的,西風掃落葉,萎黃花,風送云走、雁飛,將天上、地下的景物用秋風連在一起,景境自然天成,構成一幅完整的動態連貫畫圖,而畫面的每個環節當中,都飽含著無限的愁情別緒,從而達到了寓情于景,而情更濃的藝術氛圍。
如果說【端正好】這支曲子,主要采取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接下來的【滾繡球】則是從正面刻畫了鶯鶯的難以離舍的復雜內心世界。
寫出了鶯鶯的愁與恨。
“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
柳絲兒長玉驄難系,恨不得倩疏林掛住斜暉。
馬兒迍迍行,車兒快快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
聽得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
此恨誰知
”“歸去”,這里指離別,“疾”:快,早。
玉驄:青白色的馬,這里指張生騎的馬。
系:系住。
不得:不能。
倩:這里作“請”、“央求”解釋。
迍迍:行動遲緩,走得慢的樣子。
“馬兒”兩句,是說張生騎馬在前走,鶯鶯乘車在后面跟隨。
清代毛西河解釋說:“馬在前,故行慢(要走得慢);車隨后,故走得快(要跟隨得快)。
”為什么會這樣呢
他說“不欲離也”,就是不想分離,要想挨得近一些。
這種解釋很準確。
破題兒:開頭的意思。
“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
”意思是說相思才了。
別離又起。
“松了金釧”“減了玉肌”都是形容因為憂愁悲傷而消瘦。
釧:手鐲。
在這支曲子里,作者借助于自然景物、車馬、手飾等具體事物,并賦予豐富的聯想和夸張,形象地從不同側面展現了鶯鶯此時復雜的內心世界。
即將與張生分手了,鶯鶯的內心是十分痛苦的。
鶯鶯想到和張生經歷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到結合,不期然剛擺脫了相思之苦,卻又馬上生生地被迫分離,心中充滿怨恨又萬般無奈。
因此,她多么希望那長長的柳絲能夠系住張生的馬兒,留住不讓他走;她又是多么希望那疏朗的樹林能夠掛住西沉的夕陽啊,讓時間走得慢一些。
然而,柳絲難系,斜暉無情,玉驄無知,疏林難掛。
這是一種移情于物的表現,怨恨道旁的垂柳不肯系住行人之馬,怨恨疏林不能掛住斜暉。
既然這些都是不可能實現的癡情的主觀意愿,那么,唯一的希望就只能是讓張生騎乘的馬兒走得再慢一點,自己乘坐的車子跟得更緊一點——使得兩情依依的親人能夠靠得更近一點,相隨的時間更長一點。
但是,分手之處的長亭已經映入眼簾,別離的時刻已經逼近。
作者以高度夸張的手法,寫人愁得頓時立刻地消瘦下來了,這種悲傷的心情有誰能夠理解啊
禮教和愛情的矛盾,在這里表現得多么尖銳呀
金圣嘆在評《西廂記》時說:“驚心動魄之句使讀者易字失色。
”如果說,以上兩支曲子都是鶯鶯內心獨白,把鶯鶯的怨、恨、依戀反反復復寫出,語言由含蓄變為火一樣的迸發,曲文頗具元人小令淋漓盡致、直率裸露的特點,那么,接下來由紅娘問鶯鶯“今日怎么不打扮?”引出的第三支曲子【叨叨令】便是人物心靈的直接剖露。
紅娘的問話觸發了鶯鶯感情的閘門,使她內心的愁緒奔涌而出。
“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么心情花兒、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后衫兒、袖兒揾淚做重重迭迭的淚。
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
久已后書兒、信兒,索與我恓恓惶惶地寄。
”“熬熬煎煎”就是熬煎、煎熬。
這里形容愁緒難遣,憂心如焚的痛苦感受。
靨兒:原指嘴邊的酒窩,這里指女子在臉部,額頭、腮邊那樣一種的美容妝飾。
則索:是只得的意思。
后面“索與我犧犧惶惶的寄”一句中的“索”,是應,要,須的意思。
解釋略有不同。
兀的:是“這”的意思。
“兀的”同“不”字連用,則表示反詰的語氣,表示“這豈不”“這怎么不”的意思。
“也么哥”這是元曲中常用的句末襯字,也有表示語氣的作用。
“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就是“這怎么不悶殺人啊”。
在【叨叨令】曲牌中必反復使用兩次。
“恓恓惶惶”:匆忙不安的樣子,這里作“急忙”,“趕緊”解。
這支曲子先從眼前車馬行色牽動愁腸說起,從眼前的車馬說到眼下的心情,從相思之苦,說到寄望之深,這沉重別離之情,是無心打扮的原因,回答了紅娘的問話。
繼而又設想今后孤單凄涼的生活情景:在了無情致的昏睡中和涕淚長流的悲愁中苦熬光陰。
想到這里,不由得心痛欲碎,發出了“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的無可奈何的悲嘆。
恨也吧,氣也吧,然而,別離已無法挽回,于是,鶯鶯只得強抑悲痛,寄慰于別后的魚雁傳書。
其心情的苦痛是可想而知的。
在這段曲詞里,他用了一串排比式的疊字句,每組之中,前句有兩個帶“兒”化韻的詞,后面是雙音詞的重疊。
正如前人所評價的那樣“語中重疊二字,正是嗚咽其端說不出處。
”它層次分明地突現出劇中人物回環往復的濃烈感情,也成功地傳達出掩抑泣訴的、像婉然低回的渠水,嗚嗚咽咽,如泣如訴的聲氣口吻。
到此為止,以上為“長亭送別”的第一部分。
它展現了這卷情景交融的別離圖的第一個畫面——赴長亭途中。
這三支曲子,或寓情于景,或直抒胸臆,它都生動地表現了鶯鶯被迫接受老夫人提出的條件以后,前往長亭為張生送行時的無可奈何的痛苦壓抑的心情。
這三支曲子中,前兩支寫的含蓄、凝重,不但表現了鶯鶯的文學修養,而且也表現了她在痛苦欲絕之中不失相國小姐端莊個性特征。
第三支曲子用了一連串排比句式和重迭詞,使語言既秀美又通俗,形象生動而富于動作感,一口氣傾瀉出積蓄心中的愁悶,真是妙筆生花。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35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