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子賞析的切入點(一)從語言表達上看句子考查句子的語言表達,可以從三個方面看,即是否運用修辭,有無特殊句式,精妙詞語運用等。
1.從修辭的角度賞析。
常見的修辭有8種(比喻、比擬、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它們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
作用:能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幫助人們理解。
又如排比,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聯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
用它說理可使論述詳盡,條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發讀者的感情,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用它敘事寫人,能使描寫細膩深刻。
例句1: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蟋們在這里彈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賞析:這句話運用了擬人修辭,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彈琴”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油蛉和蟋蟀叫聲動聽,寫出了百草園充滿生機,有無限的樂趣。
例句2: 因為島嶼擋住了它的轉動,它狠狠地用腳踢著,用手推著,用牙咬著。
它一刻比一刻興奮,一刻比一刻用勁。
賞析:作者運用排比句式,以表現大海驚醒后的劇烈動蕩,展示了大海的粗獷、豪放的性格,讓讀者讀來瑯瑯上口。
例句3.2008南寧市中考閱讀題《偉大的悲劇》(節選)中的題目(第15題):聯系上下文,說說第①段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樓”的含義。
賞析:這個句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心中浮現的美好事物”比作“心中的海市蜃樓”,兩者相通之處是“再也無法擁有”,“心中的海市蜃樓”生動形象地表明了斯科特此時心中浮現的卻再也無法擁有的美好事物。
2.從特殊句式入手賞析。
(1)從句式特點入手賞析。
常見的句式特點有:矛盾句、點睛句、結尾句、雙重否定句、長短句結合、句子對仗等。
A.矛盾句:看似矛盾,卻蘊含了作者的深意。
例句4:“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魯迅《孔乙己》)賞析:“大約”與“的確”貌似矛盾,其實卻是作者的匠心獨運,揭示了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必然性,通過這個人物形象也隱現了那個殘酷陰冷的社會以及眾人的麻木不仁。
B.點睛句:畫龍少不了眼睛。
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例句5:“她的飲泣吞聲,為的是愛她的兒子;勉強硬著頭皮說聲打得好,為的是希望她的兒子上進” (鄒韜奮《我的母親》)賞析:從這種復雜心態里栩栩如生的再現了一位希望兒子上進但又十分疼愛兒子的偉大母親的形象,有這樣的句子文章的主題也力透紙背。
C.結尾句:對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讀者的聯想,啟發讀者的思考余味無窮。
例句6:“我做過一個好夢,我們種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那么大。
幾個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曲志紅朱冬菊李斌《袁隆平的“尋夢園”》)賞析:用袁隆平美好的夢結尾,不僅能使文章篇末點題;也進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在不斷追尋著自己“夢”(理想),并不斷追求更高目標、更遠大的理想的精神。
另外文中一些警句,議論抒情句也是值得關注的。
注意點:賞析要建立在整體感知閱讀的基礎上,不是摘字擇句,斷章取意,脫離文本,而是要充分聯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聯系人物形象,要結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結合上下文來品評。
(2)從結構作用的角度賞析。
一段話往往包含幾層意思,各層意思之間如果要結構嚴謹,渾然一體,某些詞語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
一個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常見的有6種:總領下文、承上啟下(過渡)、為后文作鋪墊、前后呼應(照應)、總結上文或總結全文、點明中心或升華中心。
等。
我們應該抓住總領句、過渡句、總結句,分析其在結構上的作用。
例句7:“遠處的鐘聲突然驚醒了海的酣夢。
”賞析:這是一個過渡句,在結構上的作用是承上啟下,是聯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漲的紐帶。
例句8: 2008江西省中考閱讀題《年的召喚》中的題目(第19題):請簡要說說第⑧段畫線句“一聲召喚,一腔愛戀”在文中的作用。
賞析:我們在思考畫線句“一聲召喚,一腔愛戀”在文中的作用時,應把思考角度明確為“這句話在結構上和主題上各有何作用
”結構上與題目相照應,也就是點題;主題上點明中心,表達對故鄉對親人的愛。
3.從詞語運用的角度賞析。
很多重點句的含義,往往是通過一、二個動詞、形容詞、副詞、數量詞等關鍵詞語傳遞出來的。
抓住句中關鍵詞語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種賞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9: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春》)賞析:“偷偷地”和“鉆”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擠勁,寫出了不經意之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驚喜的感覺。
同時,這樣寫使無意識、無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識,有了情感。
“嫩嫩的,綠綠的”放在句末,強調突出小草嫩綠的特點;使句子變得生動活潑,富有生氣。
例句10: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
(老舍《濟南的冬天》賞析:能換別的近義詞嗎
如“堆”,不能,因為是小雪,用“堆”不貼切,“頂”寫出了小雪后小樹特有的意蘊,輕巧靈動,一如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護婦”。
句子在語言方面常見的有以下特點:有的準確生動(或平實),有的形象、生動、具體,也有的準確嚴密,還有的通俗易懂、幽默詼諧等。
一個句子本身具有怎樣的語言特點,要根據文體和語境的不同而定。
要抓住句子的整體特點和句中的重點詞語加以分析,從中獲取有效信息。
(二)從內容情感上看句子每個句子本身都可提煉出一定的內容,也有的飽含作者的某種思想情感。
在賞析句子的答案中,內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11.2008鹽城市中考閱讀題《父子》中的題目(第21題):如何理解文中畫線句“放心吧,孩子,這掃把丟不了你的臉”的含義
賞析:我們思考這個句子時,在句子前面加一個“為什么”,轉化為“為什么這掃把丟不了你的臉
”根據文章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他對兒子某些品德的散失的不滿。
“掃把”代表著節儉、勤勞的品德,這些人類美好的品德永遠有存在的價值,永遠不會讓人丟面子。
進一步說,他實質上是說他不會給兒子丟面子。
例句12.2007常州市中考閱讀題《風吹一生》中的題目(第16題):說出第五段中“他被風徹底地從車上吹了下來”的含義。
賞析:這個句子運用了擬物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表明祖父老了,就如同自行車上的一樣物體被風徹底的吹了下來,再也不能騎車了
如果我們可以把這句話的擬物修辭除去,用自己平實的話表達就是:祖父老了,再也不能騎車了。
(三)從寫作方法上看句子可從三個方面考慮:看句子選用的表達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寫方法,看句子運用的表現手法等。
1. 從表達方式的角度賞析。
刻畫人物,表現環境的描寫句往往對表現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
例句13:夏天,風兒在俯臨這座無名者之墓的樹木之間颯颯響著,和暖的陽光在墳頭嬉戲;冬天,白雪溫柔地覆蓋這片幽暗的土地。
”(《世間最美的墳墓》)賞析:與這優美恬適的風景為伴的是埋葬于此的大作家托爾斯泰,可看出與大自然相伴的托爾斯泰,與大自然一樣永存,從而反襯出其偉大人格。
2.從表現(藝術)手法的角度賞析。
藝術手法是作家在創作中為塑造藝術形象,表達審美情感時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手段,如襯托、對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聯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14:“大小的島擁抱著,偎依著,山靜靜地恍惚入了夢鄉。
星星在頭上眨著慵懶的眼瞼,也像要睡了。
”賞析:以大海周圍的景物島、山、星星為襯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靜美”推進一步,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這是一幅清麗、溫柔、恬靜的“海睡圖”。
例句15:“我喜歡海,溺愛著海,尤其是潮來的時候。
”賞析:作者直抒胸臆,鮮明地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偉大力量的歌頌,表明了作者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多角度賞析句子同一個句子,可以從不同角度去賞析。
學生只要找準一個切入點,從某一個角度去賞析即可。
例句16:“每天潮來的時候,聽見海浪沖擊巖石的音響,看見空際細雨似的,朝霧似的,暮煙似的飛沫升落;有時它帶著腥氣,帶著咸味,一直沖進我們的窗欞,粘在我們的身上,濕潤著房中的一切。
”賞析:1.抓關鍵詞進行賞析:用“沖”、“粘”、“潤濕”形容潮來時的動作,表現了海潮夢幻般的神奇,輕紗般的柔美。
2.從修辭的角度賞析:作者運用三個比喻來描摹海潮。
“細雨”、“朝霧”、“暮煙”三個喻體,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是春雨蒙蒙,是曉霧彌漫,還是暮煙靄靄
給人以沾衣欲濕且虛幻迷離的感覺,形象生動的表現了海潮夢幻般的神奇。
3.從藝術手法的角度賞析:作者從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五個角度分別描寫了潮來時的聲音、形態、氣息、動作。
以“細雨”、“朝霧”、“暮煙”形容潮來時的形態,以“腥氣”、“咸味”形容潮來時的氣息。
三、句子賞析的落腳點每個句子都可提煉出一定的內容,有的飽含著作者的某種思想、情感,或表現了文章的主旨。
因此賞析句子,首先要找準賞析的切入點(從哪個角度入手),落腳點卻在于分析句子寫了什么內容,表現了怎樣的情感或主旨。
例句17:海終于憤怒了。
它咆哮著襲擊過來,猛烈地沖向岸邊,沖擊了巖石的罅隙里,又撥剌著巖石的壁壘。
”賞析:可從修辭(擬人)的角度入手,落腳點在于分析此句表現的內容。
此句表現了大海憤怒時壯觀的場景和磅礴的氣勢。
例句18:“這是偉大的樂章,海的美就在這里。
”賞析:可以選擇藝術手法(直接抒情)作為切入點,落腳點在于分析此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或文章的主旨。
在驚濤駭浪面前,膽小懦弱的人會感到恐懼,勇敢堅強的人卻感到愉悅。
海潮激起作者的心潮,由此發出由衷的贊嘆,從這句話里,我們可以透過魯彥熱愛大海的感情,看出了他那積極進取、勇敢搏擊的人生態度,至此,全文主題得以升華。
總之,賞析句子的方法很多。
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明確答題規律,掌握答題方法,清晰答題角度,多練多思,就一定能提高學生賞析句子的能力。
首先要看看這些寫作手法屬于藝術表現手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夸張,對比,比喻,擬人,懸念,照應,聯想,想象,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面側面比喻象征、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寫作手法屬于藝術表現手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夸張,對比,比喻,擬人,聯想,想象,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前后照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鋪墊懸念,正面側面,比喻象征,借古諷今,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等.... 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等。
表達方式就是常見的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
(其實也屬于藝術表現手法)。
修辭手法就是常見的比喻、對比、比擬、對偶、借代、夸張、互文、雙關、反問、設問、反復、反語、引用等。
一.記敘文閱讀規則1.景物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的品質,襯托中心意思2.運用描寫方法的作用:表現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題3.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的作用:運用了……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4.運用排比的作用:增強語言啟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5.反問句的作用:加強語氣,引起下文,承上啟下6.設問句的作用: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啟下7.題目的作用:概括內容;揭示主題;提示線索8.記敘文第一段的作用:1.環境描寫:點明故事發生的地點,環境,引出下文,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2.其他:開篇點題,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總領全文或引起下文,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9.中間句段的作用:承上啟下的過度作用10.結尾議論性句子的作用:總結全文,照應開頭,點明中心,深化主題11.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12.寫作人稱的好處:第一人稱,真實可信;第二人稱,親切自然;第三人稱,可以多角度描寫,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13.記敘線索的形式:實物;人物;思想感情變化;時間;地點變換;中心事件14.找線索的方法:標題;反復出現的某個詞語或某個事物;抒情議論句15.賞析句段從三方面考慮:內容(寫了什么,選材有什么獨特之處);形式(寫作方法,語言特色,修辭);感情(文章的社會價值,意義,作用等)初中語文基礎知識點歸納第一部分二種常見敘事線索:物線、情線。
二種語言類型:口語、書面語。
二種論證方式:立論、駁論。
二種說明語言:平實、生動。
二種說明文類型:事理說明文、 事物說明文。
二種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
社會環境描寫--交代時代背景。
二種論據形式:事實論據、 道理論據。
第二部分三種人稱: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三種感情色彩:褒義、 貶義、 中性。
小說三要素:人物(根據能否表現小說主題思想確定主要人物)情節(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 環境(自然環境\\\/ 社會環境。
)人物 主要掌握通過適當的描寫方法、角度刻畫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閱讀技巧。
情節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內容及理解、分析小說情節的方法、技巧。
開端 交代背景,鋪墊下文。
例:《孔乙己》開端部分敘寫咸亨酒店的格局和兩種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幫、長衫主顧)來往的情景,交代了當時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社會背景,為下文孔乙己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場作下鋪墊。
發展 刻畫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發展部分敘寫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恥笑的情景,通過刻畫孔乙己的肖像、神態、動作、語言等,揭示其貧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惡勞的思想性格。
高潮 表現沖突,揭示主題。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敘寫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恥笑的情景,通過側面反映丁舉人的橫行霸道、心橫手辣和正面描寫孔乙己的身殘氣微,表現其悲慘遭遇,從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結局 深化主題,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結局部分以“大約”、“確實”這樣一組意味深長的詞句,不僅為孔乙己的悲慘命運增添了悲劇意味,還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思考。
環境 主要理解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作用。
自然環境 描寫自然景觀,渲染氣氛、襯托情感、預示人物命運、揭示社會本質、推動情節發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過描寫秋天悲涼的景象,渲染了凄涼的氣氛,預示著孔乙己即將死亡的悲慘結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結局部分通過描寫兩處對比鮮明海上景象,分別襯托出人物歡快和失落、沮喪的心情。
例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極力描寫烈日、狂風暴雨,不僅步步亦趨地推動著情節發展,還表現了拉車人牛馬不如的悲慘命運,更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炎涼。
社會環境 描寫社會狀況,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會本質,鋪墊下文內容。
例:《孔乙己》開端部分通過描寫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來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當時階級對立、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為下文孔乙己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場作下了鋪墊。
議論文三要素:論點、 論據、 論證。
議論文結構三部分:提出問題(引論)、 分析問題(本論)、 解決問題(結論)。
三種說明順序:時間順序、 空間順序、 邏輯順序。
語言運用三原則:簡明、 連貫、 得體。
記敘的三種順序:順敘、 倒敘、 插敘。
( 補敘屬于插敘一種)。
第三部分四種文學體裁:小說、 詩歌、 戲劇、 散文。
句子的四種用途:陳述句、 疑問句、 祈使句、 感嘆句。
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第四部分五種論證方法:舉例論證、 道理論證、 比喻論證、 對比論證、引用論證。
五種表達方式:記敘、 描寫、 說明、 抒情、 議論。
引號的五種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諷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稱謂 ④表強調或著重指出⑤特殊含義破折號的五種用法:①表注釋 ②表插說 ③表聲音中斷、延續 ④表話題轉換 ⑤表意思遞進第五部分六種邏輯順序:①一般←→個別 ②現象←→本質 ③原因←→ 結果④概括←→具體 ⑤部分←→整體 ⑥主要←→次要記敘文六要素: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六種人物的描寫方法: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神態描寫。
六種病句類型:①成分殘缺 ②搭配不當 ③關聯詞語使用不恰當 ④前后矛盾 ⑤語序不當 ⑥誤用 濫用虛詞(介詞)省略號的六種用法:①表內容省略 ②表語言斷續 ③表因搶白話未說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維跳躍 ⑥表思索正在進行第六部分七種說明方法:舉例子、 打比方、 作比較、 列數字、分類別、 下定義、作引用。
七種短語類型:并列短語、 偏正短語、 主謂短語、 動賓短語、后補短語、的字短語、介賓短語。
第七部分八種復句類型:①并列復句 ②轉折復句 ③條件復句 ④遞進復句 ⑤選擇復句 ⑥因果復句 ⑦假設復句 ⑧承接復句八種常用修辭方法:①比喻--使語言形象生動,增加語言色彩。
②擬人--把事物當人寫,使語言形象生動。
③夸張--為突出某一事物或強調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
⑤對偶--使語言簡練工整。
⑥引用--增強語言說服力。
⑦設問--引起讀者注意、思考。
⑧反問--起強調作用,增強肯定(否定)語氣。
十種常用寫作手法:象征、對比、襯托、烘托、伏筆鋪墊、照應(呼應)、直接(間接)描寫、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 通過某一特點的具體形象,表達某種人和某種社會現象的本質特點。
例:《白楊禮贊》白楊樹的偉岸、正直、樸質,不缺少溫和而又堅強挺拔的內在風格不但“象征了北方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襯托 以他體從正面、反面兩個角度陪襯本體,突出本體的主要特征。
例:《白楊禮贊》開頭描寫白楊樹的生長環境---西北高原的雄壯,襯托出白楊樹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對比 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作比較,鮮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例:《海燕》以海燕的高大形象與海鴨、海鷗、企鵝的卑怯形象作對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爭的鮮明特征。
借景抒情 通過描寫具體生動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場景,表達作者真摯的思想感情。
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淋漓盡致的描摹百草園聲色趣俱全的景觀和三味書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場景,表現作者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和不滿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 描寫事物,突出其特點,并以此設喻,表現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楊禮贊》以白楊樹比喻北方軍民,以白楊樹正直、樸質、嚴肅、挺拔、力爭上游的特點比喻北方軍民為我國的解放事業而抗爭、戰斗的頑強精神。
先抑后揚 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爾后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內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更突出地強調事物的特征。
例:《白楊禮贊》先說白楊樹不是“好女子”,而后稱頌其是“偉丈夫”,更突出的強調了白楊樹的外在形象和內在神韻《另外》初中語文基礎知識點歸納第一部分二種語言類型:口語、書面語。
二種論證方式:立論、駁論。
二種說明語言:平實、生動。
二種說明文類型:事理說明文、 事物說明文。
二種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
社會環境描寫--交代時代背景。
二種論據形式:事實論據、 道理論據。
第二部分三種感情色彩:褒義、 貶義、 中性。
小說三要素:人物(根據能否表現小說主題思想確定主要人物)情節(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 環境(自然環境\\\/ 社會環境。
)議論文三要素:論點、 論據、 論證。
議論文結構三部分:提出問題(引論)、 分析問題(本論)、 解決問題(結論)。
三種說明順序:時間順序、 空間順序、 邏輯順序。
語言運用三原則:簡明、 連貫、 得體。
第三部分四種文學體裁:小說、 詩歌、 戲劇、 散文。
四種論證方法:舉例論證、 道理論證、 比喻論證、 對比論證。
句子的四種用途:陳述句、 疑問句、 祈使句、 感嘆句。
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記敘的四種順序:順敘、 倒敘、 插敘、 補敘。
引號的四種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諷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稱謂 ④表強調或著重指出第四部分五種表達方式:記敘、 描寫、 說明、 抒情、 議論。
破折號的五種用法:①表注釋 ②表插說 ③表聲音中斷、延續 ④表話題轉換 ⑤表意思遞進第五部分六種說明方法:舉例子、 打比方、 作比較、 列數字、 分類別、 下定義。
六種邏輯順序:①總←→分 ②現象←→本質 ③原因←→ 結果④慨括←→具體 ⑤部分←→整體 ⑥主要←→次要記敘文六要素: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六種人物的描寫方法: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神態描寫。
六種病句類型:①成分殘缺 ②搭配不當 ③關聯詞語使用不恰當 ④前后矛盾 ⑤語序不當 ⑥誤用 濫用虛詞(介詞)省略號的六種用法:①表內容省略 ②表語言斷續 ③表因搶白話未說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維跳躍 ⑥表思索正在進行六種常用寫作手法:象征、對比、襯托(鋪墊)、照應(呼應)、直接(間接)描寫、 揚抑。
第六部分七種短語類型:并列短語、 偏正短語、 主謂短語、 動賓短語、后補短語、的字短語、介賓短語。
七種復句類型:①并列復句 ②轉折復句 ③條件復句 ④遞進復句 ⑤選擇復句 ⑥因果復句 ⑦假設復句第七部分八種常用修辭方法:①比喻--使語言形象生動,增加語言色彩。
②擬人--把事物當人寫,使語言形象生動。
③夸張--為突出某一事物或強調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
⑤對偶--使語言簡練工整。
⑥引用--增強語言說服力。
⑦設問--引起讀者注意、思考。
⑧反問--起強調作用,增強肯定(否定)語氣
1、媽媽說小瑪莎長大了,是因為(瑪莎幫忙掃地并掃得很干凈)2、爸爸說小瑪莎長大了,是因為(瑪莎主動洗完盤子并整齊擺到柜子里)3、小瑪莎自己也覺得長大了,是因為(她會參與家務勞動了)4、作者認為小瑪莎長大的原因是(她學會了承擔責任,而不單單是外表裝扮成大人)長大了,原來不是外觀的改變,而是對自己親人的關心增加了。
< <荷花淀>>的作者是孫犁,他的主要風格是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語言,清新樸素,描寫逼真,心理刻畫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
從艱難的戰爭歲月中發現生活的美和人性之美。
這篇小說主要寫,在激烈殘酷的抗日戰爭這樣一個關系著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說選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現農村婦女既溫柔多情,又堅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在戰火硝煙中,夫妻之情、家國之愛,純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開的荷花一樣,美麗燦爛。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是:渲染一種氛圍,突出人物形象和性格做鋪墊“這女人編著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
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
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這幾段描寫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其一,作者選取的描寫對象本身的自然美感:月亮、女人、身下的葦席、遠處的荷花淀……其二,將描寫對象的特殊組合又進一步升華和豐富了美:月亮底下,女人編席,遠處一片飄著荷花荷葉香的白洋淀……其三,話語的修辭、裝飾更增加和擴充了無限的美感:涼爽得很、干凈得很、濕潤潤的、柔滑修長、“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再加上中間兩個自然段幾個設問引發的對白洋淀廣闊浩淼、物產豐美的聯想……這所有的文字中,哪里有一點點戰爭的味道
又哪里有一點點塵世的紛擾
作者正是要通過這種絕美的畫面,把讀者帶入一種純美的境界。
一般來說,小說的開頭都是為全篇確定基調的部分,《荷花淀》這樣的極富美感力度的開頭,顯然已把讀者帶入了一種特定氛圍,對全篇的閱讀籠罩性極強。
與此類似的這種詩情畫意般的描寫,除了中間部分有段關于白洋淀水面的正面描寫,然后就是末尾處的對于荷花淀的直接描繪。
對荷花淀的描繪其動感更強一些,而且也有意將人與荷花荷葉融為一體。
使人在領略荷花淀的無限美感的同時,更能深入把握其內在精魂。
人們都知道,畫家徐悲鴻畫馬,并不簡單地是為畫那些馬的形體,而是為貫注進一種人的精神,借以表現一種民族精神。
小說《荷花淀》這種畫面感極強的作品,其最終意味也正是為了體現一種民族的氣節,如同那滿淀的荷花荷葉一樣,蓬蓬勃勃、亭亭凈植、充滿生機,這也就是《荷花淀》所創造的全部純美境界的深層內涵。
實際上,這篇小說的每一幅主體畫面,都潛隱著這樣的一條基本指向,隱含著這樣一種內在精神,作品開篇的關于女人編席的畫面描寫,基本色調就是“潔白”“銀白”“透明”,有意把月色與淀水緊密關聯,雖然還沒能直接展示荷花淀的正面景色,卻通過女人的“眼光”,作了必要的引示,“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
水面籠起一層薄薄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寫到女人們尋夫的一段,又特別突出地寫了正午陽光下的白洋淀“水像無邊的跳蕩的水銀”。
使其與開頭的色調保持著一致并逐步向荷花淀推進,最后終于直接展現了“那不知道有幾畝大小的荷花淀”,“那一望無邊擠得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墻鐵壁一樣。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到此,全部畫面融為一體,由朦朧逐漸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現,前后畫面遞進具有流動感,又層次分明,顯得意境深邃而高遠。
“她們奔著那不知道有幾畝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無邊際的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墻鐵壁一樣。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們向荷花淀里搖,最后,努力的一搖,小船竄進了荷花淀。
幾只野鴨撲楞楞飛起,尖聲驚叫,掠著水面飛走了。
就在她們的耳邊響起一排槍聲! ”這里只有兩句話,一句寫荷葉,一句寫荷花,不但形象逼真,而且寄托著作者強烈的感情。
這里是荷葉荷花,也是銅墻鐵壁,是監視敵人的哨兵,也就是埋葬敵人的戰場。
用這樣兩句話,作為這一部分的收尾,也就暗示最后部分將是一場消滅敵人的戰斗。
蒹葭(詩經·秦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址。
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于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
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于根。
根者,情也。
相思莫不如是。
露之為物,瞬息消亡。
佛法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情之為物,虛幻而未形。
莊子曰:樂出虛,蒸成菌。
一理也。
霜者,露所凝也。
土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為霜。
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堅。
故曰“未晞”,“未已”。
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
求不得苦,愛別離苦
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著,所謂伊人。
然在水一方,終不知其所在。
賈長江有詩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夫悅之必求之,故雖不知其所蹤,亦涉水而從之。
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
且道路險阻彎曲,言求索之艱辛,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
然終于“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追逐者,不過幻影云霧,水月鏡花,終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觸之,卻遙不可及。
“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斷弦之音,鏗鏘而悠長。
癡人耶
夢境耶
每讀到此,不由喜之,嘆之,怨之,哭之
【層次結構】此詩三章重疊,各章均可劃分為四個層次: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
這境界,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凄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詩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尋河對岸的“伊人”。
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
“在水一方”是隔絕不通,意味著追求艱難,造成的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
抒情主人公雖望穿秋水、執著追求,但“伊人’嘟飄渺阻隔。
可望難即,故而詩句中蕩漾著無可奈何的心緒和空虛悵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兩個層次,分別是對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境界的兩種不同情景的描述。
“溯洞從之,道阻且長”,這是述寫逆流追尋時的困境:艱難險阻無窮,征途漫漫無盡,示意終不可達也。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是描畫順流追尋時的幻象:行程處處順暢,伊人時時宛在,然而終不可近也。
既逆流,又順流,百般追尋,執著之意可見;不是困境難達,就是幻象難近,終歸不得,悵恫之情愈深。
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體而充分的展現。
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反復吟詠、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
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末烯”再到“白露未已”,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征著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淚”,再到“在水之?!?,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抵”,再到“宛在水中址”,這是地點的轉換,象征著伊人的飄渺難尋;從“道阻且長”,到“道阻且濟”,再到‘值阻且右”,則是反復渲染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凸現抒情主人公堅執不已的精神。
重章疊句,層層推進,這是《詩經》沖的民歌常用的表現方法。
【內容述評】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么,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
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
好詩都能創造意境。
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
由于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里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由此看來,我們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范型。
這里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
如此說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作愛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為它們都包蘊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義之中。
自然,當我們處在與“在水一方”類似的境遇時,應當欣賞的是它的銳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
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
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
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
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
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
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
就象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的朦朧,模糊,不清晰。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里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
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
詩的每章開頭都采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
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
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征,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
它既點明了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凄清氣氛,烘托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
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交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的一個撲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體現。
總之,《蒹葭》詩的豐富美感,不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作的角度,頗值得我們重視和予以認真的探討。
【藝術特色】《蒹葭》是詩經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
它的主要特點,集中體現在事實虛化、意象空靈、整體象征這緊密相關的三個方面。
一、事實的虛化一般說來,抒情詩的創作是導發于對具體事物的感觸,因而在它的意境中,總可看到一些實實在在的人事場景。
然而(蒙蒙)的作者卻似乎故意把其中應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虛化了。
追尋者是 什么人
他為什么而追尋
我們不知道;被追尋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
為什么他那么難以得到
我們也不知道;以至于連他們是 男是女也無從確認。
特別是“伊人”,音容體貌均無,一會兒在河的上游,一會兒在河的下游,一忽兒在水中央,一忽兒在水邊草地,飄忽不定,來去渺茫,簡直令人懷疑他是否真有實體存在。
無疑,由于追尋者、特別是被追尋者的虛化,使整個追尋人物、追尋事件、追尋內容都變得虛幻愿隴起來;然而也正是由于這事實的虛化、膜猶,詩的意境才顯得那么空靈而富有象征意味。
二、意象的空靈實際上,詩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現實人事,而是一種心家。
這種心象,也不是對曾經閱歷過的某件真事的回憶,而是由許多類似事件、類似感受所綜合、凝聚、虛化成的一種典型化的心理情境。
這種心理情境的最大特點,是不粘不滯、空靈多蘊。
“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就是這種空靈的心理情境的藝術顯現。
在這里,由于追尋者和被追尋者的虛化,那看來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險阻,乃至逆流、順流的追尋路線,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諸種地點,也都成了虛擬的象征性意象。
對它們均不可作何時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則,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連兩個人何以都不渡過河去也成了問題。
《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詩人準確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創造出似花非花、空靈蘊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詩的意境呈現為整體性象征。
三、意境的整體象征詩的象征,不是某詞某句用了象征辭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體象征。
“在水一方”,可望難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們可能經常受到從追求的興奮。
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奮戰多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情感沖擊;讀者可以從這里聯想到愛情的境遇和喚起愛情的體驗,也可以從這里聯想到理想、事業、前途諸多方面的境遇和喚起諸多方面的人生體驗。
意境的整體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難以窮盡的人生哲理意味。
王國維曾將這首詩與曼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并論,認為它二“最得風人情致”,這顯然是著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蘊。
事實的虛化、意象的空靈和意境的整體象征,是一個問題的三個層面。
從事實虛化到意象空靈,再到整體象征,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詩歌意境的建構過程。
【參考資料】異人異境,使人欲仙。
(明?鐘惺《詩經評點》)此自是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詩。
“在水之循”,此一句已了,重加“溯徊”、“溯游”兩番摹擬,所以寫其深企愿見之狀。
于是于下一“在”字上加一“宛’牢,遂覺點睛欲飛,人神之筆。
(清?姚際恒《詩經通論》)細玩“所謂”二字,意中之人難向人說,而“在水一方”亦想像之詞。
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跡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
詩人之旨甚遠,固執以求之抑又遠矣。
(清,黃中松《詩疑辨證》)三章只一意,特換韻耳。
其實首章已成絕唱。
古人作詩,多一意化為三疊,所謂一唱三嘆,佳者多有余音。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詩境頗似象征主義,而含有神秘意味。
(陳子展《詩經直解》)“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徊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帷》:“一方,難至矣。
”按(漢廣):“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附錄脫之曰:“夫悅之必求之,然惟可見而不可求,則慕悅益至。
”二詩所賦,皆西洋浪漫主義所謂企慕(撫恤11汕t)之情境也。
古羅馬詩人桓吉爾名句云;“望對岸而伸手向往”,后世會心者以為善道可望難即、欲求不遂之致。
德國古民歌詠好事多極障,每托興放深水中阻。
但丁《神曲減寓微旨放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滄海。
近代詩家至云:“歡樂長在河之彼岸。
”……(錢鐘書惜錐編)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么,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
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
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
由于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里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由此看來,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范型。
這里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
如此說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作愛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為它們都包蘊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義之中。
自然,當我們處在與“在水一方”類似的境遇時,應當欣賞的是它的銳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
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
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
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
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
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
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
就像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得朦朧,模糊,不清晰。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里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
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
詩的每章開頭都采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
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
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征,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的心境。
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
它既點明了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凄清氣氛,烘托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
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澆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了一個撲朔迷離、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體現。
總之,《蒹葭》詩的豐富美感,不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作的角度,頗值得我們重視和予以認真探討。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34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