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宮人籍歌舞梁州女,歸發生。
全家沒蕃地,無處問鄉程。
樣,御香空記名。
一身難自說,愁逐路人行。
《琵琶》李世民半月無雙影,全花有四時。
摧藏千里態,掩抑幾重悲。
促節縈紅袖,清音滿翠帷。
駛彈風響急,緩曲釧聲遲。
空余關隴恨,因此代相思。
《劉二十八自汝赴左馮,涂經洛中相見聯句》裴度不歸丹掖去,銅竹漫云云。
唯喜因過我,須知未賀君。
詩聞安石詠,香見令公熏。
欲首函關路,來披緱嶺云。
貂蟬公獨步,鴛鷺我同群。
插羽先飛酒,交鋒便戰文。
鎮嵩知表德,定鼎為銘勛。
顧鄙容商洛,徵歡候汝墳。
頻年多謔浪,此夕任喧紛。
故態猶應在,行期未要聞。
游藩榮已久,捧袂惜將分。
詎厭杯行疾,唯愁日向曛。
窮陰初莽蒼,離思漸氤氳。
殘雪午橋岸,斜陽伊水濆。
上謨尊右掖,全略靜東軍。
萬頃徒稱量,滄溟詎有垠。
《舊宮人》張籍歌舞梁州女,歸時白發生。
全家沒蕃地,無處問鄉程。
宮錦不傳樣,御香空記名。
一身難自說,愁逐路人行。
《贈閻少?!窂埣o榮戀闕未還鄉,修養年多氣力強。
半俸歸燒伏火藥,全家解說養生方。
特承恩詔新開戟,每見公卿不下床。
竹樹晴深寒院靜,長懸石磬在虛廊。
《送汀州源使君》張籍曾成趙北歸朝計,因拜王門最好官。
為郡暫辭雙鳳闕,全家遠過九龍灘。
山鄉只有輸蕉戶,水鎮應多養鴨欄。
地僻尋常來客少,刺桐花發共誰看。
《舞曲歌辭?拂舞辭》李賀吳娥聲絕天,空云閑裴回。
門外滿車馬,亦須生綠苔。
尊有烏程酒,勸君千萬壽。
全勝漢武錦樓上,曉望晴寒飲花露。
東方日不破,天光無老時。
丹成作蛇乘白霧,千年重化玉井龜。
從蛇作龜二千載。
吳堤綠草年年在。
背有八卦稱神仙,邪鱗頑甲滑腥涎。
《拂舞歌辭》李賀吳娥聲絕天,空云閑裴回。
門外滿車馬,亦須生綠苔。
尊有烏程酒,勸君千萬壽。
全勝漢武錦樓上,曉望晴寒飲花露。
東方日不破,天光無老時。
丹成作蛇乘白霧,千年重化玉井土。
從蛇作土一千載,吳堤綠草年年在。
背有八卦稱神仙,邪鱗頑甲滑腥涎。
《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二首》李白潮水還歸海,流人卻到吳。
相逢問愁苦,淚盡日南珠。
聞說金華渡,東連五百灘。
全勝若耶好,莫道此行難。
猿嘯千溪合,松風五月寒。
他年一攜手,搖艇入新安。
《贈韋侍御黃裳二首》李白太華生長松,亭亭凌霜雪。
天與百尺高,豈為微飆折。
桃李賣陽艷,路人行且迷。
春光掃地盡,碧葉成黃泥。
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見君乘驄馬,知上太山道。
此地果摧輪,全身以為寶。
我如豐年玉,棄置秋田草。
但勖冰壺心,無為嘆衰老。
《讀《玄宗幸蜀記》》貫休宋璟姚崇死,中庸遂變移。
如何游萬里,只為一胡兒。
泣溻乾坤色,飄零日月旗。
火從龍闕起,淚向馬嵬垂。
始憶張丞相,全師郭子儀。
百官皆剽劫,九廟盡崩隳。
塵撲銀輪暗,雷奔棧閣危。
幸臣方賜死,野老不勝悲。
及溜飄淪日,行宮寂寞時。
人心雖未厭,天意亦難知。
圣兩歸丹禁,承乾動四夷。
因知納諫諍,始是太平基。
《送崔尚書朝覲》貫休至理契穹旻,方生甫與申。
一麾歌政正,三相賀仁人。
叵似盧懷慎,全如邵信臣。
澄渟消宿蠹,煦愛劇陽春。
對客煙花拆,焚香渥澤新。
征黃還有自,挽鄧住無因。
峽水全輸潔,巫娥卻訝神。
宋均顏未老,劉寵骨應貧。
大醉辭王翦,含香望紫宸。
三峰初有雪,萬里正無塵。
伊昔林中社,多招席上珍。
終期仙掌下,香火一相親。
《上馮使君水晶數珠》貫休泠泠瀑滴清,貫串有規程。
將諷觀空偈,全勝照乘明。
龍神多共惜,金玉比終輕。
愿在玄暉手,常資物外情。
《壽春節進大蜀皇帝五首》貫休上玄大帝降坤維,箕尾為臣副圣期。
豈比赤光盈室日,全同白象下天時。
文經武緯包三古,日角龍顏遏四夷。
今日降神天上會,愿將天福比須彌。
異香滴露降紛紛,紫電環樞照禁門。
先冠百王臨億兆,后稱十號震乾坤。
羲軒之道方為道,草木沾恩始是恩。
今以謏才歌睿德,猶如飲海妙難論。
茂祉遐宣勝事并,薰風微入舜弦清。
四洲不必歸王化,一統那能計圣情。
合合鼓鐘膏雨滴,峨峨宮闕瑞煙橫。
西逾昆岳東連海,誰不梯山賀圣明。
遠人玉帛盡來歸,及物天慈物物肥。
春力遍時皆甲拆,王言聞者盡光輝。
家家錦繡香醪熟,處處笙歌乳燕飛。
為報蜀皇勤禱祝,圣明天子古今稀。
積劫修來似煉金,為皇為帝萬靈欽。
能當濁世為清世,始見君心是佛心。
九野黎民耕浩浩,百蠻朝騎日駸駸。
今朝獻壽將何比,愿似莊椿一萬尋。
《初冬從幸漢故青門應制》沈佺期漢王建都邑,渭水對青門。
朝市俱東逝,墳陵共北原。
荒涼蕭相闕,蕪沒邵平園。
全盛今何在,英雄難重論。
故基仍岳立,遺堞尚云屯。
當極土功壯,安知人力煩。
天游戒東首,懷昔駐龍軒。
何必金湯固,無如道德藩。
微臣諒多幸,參乘偶殊恩。
預此陳古事,敢奏興亡言。
《送顧萇往新安》皇甫冉由來山水客,復道向新安。
半是乘潮便,全非行路難。
晨裝林月在,野飯浦沙寒。
嚴子千年后,何人釣舊灘。
《贈鄭山人》皇甫冉白首滄洲客,陶然得此生。
龐公采藥去,萊氏與妻行。
乍見還州里,全非隱姓名。
枉帆臨海嶠,貰酒秣陵城。
伐木吳山曉,持竿越水清。
家人恣貧賤,物外任衰榮。
忽爾辭林壑,高歌至上京。
避喧心已慣,念遠夢頻成。
石路寒花發,江田臘雪明。
玄纁倘有命,何以遂躬耕。
《賣藥人處得南陽朱山人書》皇甫冉賣藥何為者,逃名市井居。
唯通遠山信,因致逸人書。
已報還丹效,全將世事疏。
秋風景溪里,蕭散寄樵漁。
《吊元魯山》孟郊搏鷙有馀飽,魯山長饑空。
豪人飫鮮肥,魯山飯蒿蓬。
食名皆霸官,食力乃堯農。
君子恥新態,魯山與古終。
天璞本平一,人巧生異同。
魯山不自剖,全璞竟沒躬。
自剖多是非,流濫將何歸。
奔競立詭節,凌侮爭怪輝。
五常坐銷鑠,萬類隨衰微。
以茲見魯山,道蹇無所依。
君子不自蹇,魯山蹇有因。
茍含天地秀,皆是天地身。
天地蹇既甚,魯山道莫伸。
天地氣不足,魯山食更貧。
始知補元化,竟須得賢人。
賢人多自霾,道理與俗乖。
細功不敢言,遠韻方始諧。
萬物飽為飽,萬人懷為懷。
一聲茍失所,眾憾來相排。
所以元魯山,饑衰難與偕。
遠階無近級,造次不可升。
賢人潔腸胃,寒日空澄凝。
血誓竟訛謬,膏明易煎蒸。
以之驅魯山,疏跡去莫乘。
言從魯山宦,盡化堯時心。
豺狼恥狂噬,齒牙閉霜金。
競來辟田土,相與耕嶔岑。
當宵無關鎖,竟歲饒歌吟。
善教復天術,美詞非俗箴。
精微自然事,視聽不可尋。
因書魯山績,庶合簫韶音。
簫韶太平樂,魯山不虛作。
千古若有知,百年幸如昨。
誰能嗣教化,以此洗浮薄。
君臣貴深遇,天地有靈橐。
力運既艱難,德符方合漠。
名位茍虛曠,聲明自銷鑠。
禮法雖相救,貞濃易糟粕。
哀哀元魯山,畢竟誰能度。
當今富教化,元后得賢相。
冰心鏡衰古,霜議清遐障。
幽埋盡洸洗,滯旅免流浪。
唯馀魯山名,未獲旌廉讓。
二三貞苦士,刷視聳危望。
發秋青山夜,目斷丹闕亮。
誘類幸從茲,嘉招固非妄。
小生奏狂狷,感惕增萬狀。
黃犢不知孝,魯山自駕車。
非賢不可妻,魯山竟無家。
供養恥佗力,言詞豈纖瑕。
將謠魯山德,賾海誰能涯。
遺嬰盡雛乳,何況骨肉枝。
心腸結苦誠,胸臆垂甘滋。
事已出古表,誰言獨今奇。
賢人母萬物,豈弟流前詩。
《夏日梅雨中寄睦公》齊己梅月來林寺,冥冥各閉門。
已應雙履跡,全沒亂云根。
琢句心無味,看經眼亦昏。
何時見清霽,招我憑巖軒。
《寄華山司空圖》齊己天下艱難際,全家入華山。
幾勞丹詔問,空見使臣還。
瀑布寒吹夢,蓮峰翠濕關。
兵戈阻相訪,身老瘴云間。
時倚檐前遠看原上村。
時吟招隱或制閑居賦。
時不可得何為兮偃蹇
時命若不會,歸應煉丹砂。
時人棄此物,乃與燕珉齊。
時作白纻詞,放歌丹陽湖。
時餐金鵝蕊,屢讀青苔篇。
時來極天人,道在豈吟嘆。
時哉茍不會,草木為我儔。
時從府中歸,絲管儼成行。
時來引山月,縱酒酣清暉。
時命乃大謬,棄之海上行。
時游敬亭上,閑聽松風眠。
時時慰風俗,往往出東田。
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
時來顧我笑,一飯葵與藿。
時來不關人,談笑游軒皇。
時時或乘興,往往云無心。
時泰多美士,京國會纓簪。
時無魏公子,豈貴抱關人。
時過或未來,兩鄉心已斷。
時泰解繡衣,脫身若飛蓬。
時聞天香來,了與世事絕。
時尋漢陽令,取醉月中歸。
時過菊潭上,縱酒無休歇。
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時將紅袖拂明月,為惜普照之馀暉。
時俗造次那得致,云霧晦冥方降精。
時哉高飛燕,絢練新羽翮。
時雖屬喪亂,事貴賞匹敵。
時危無消息,老去多歸心。
時危賦斂數,脫粟為爾揮。
時觀錦水釣,問俗終相并。
時下萊蕪郭,忍饑浮云巘。
中國歷代詩歌絢麗多彩。
詩人茶遣興,以茶抒情,以友,以茶,留下了數以千計膾炙人口的佳作名句。
在洋洋大觀的茶詩中,知名度最高的首推唐代詩人盧仝的詠茶名篇——《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
盧仝(795—835),祖籍范陽(今河北涿縣),生于河南濟源市武山鎮(今思村)。
自號玉川仙子。
家境貧寒,少時隱居少室山,刻苦讀書,博覽經史,工詩精文,不愿仕進。
他曾作《月蝕詩》諷刺當朝宦官專權,因此招來宦官怨恨。
唐文宗“甘露之變”時,宦官仇士良誅殺文武百官,株連者達千人以上,當時盧仝留宿宰相王涯家,與王同時遇難。
遺有《玉川子詩集》傳世。
盧仝好飲茶,有“茶癡”之號。
邑有盧仝煮茶泉。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他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后的即興之作。
全詩共262字(不含標點),詩人直抒胸臆,一氣呵成,盡情抒發了對茶的熱愛與贊美: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龍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合得蘇息否
詩人以優美生動的文字,寫了三方面的內容。
開頭寫孟諫議寄來的新茶至精至好,如同獻給天子王公的貢茶一般珍貴。
中間部分是全詩的重點,寫得瀟灑浪漫,不同凡響。
詩人以排比句法,從一碗到七碗,寫下了詩人獨特的靈感,直至兩腋生風,飄然若仙。
最后四句對“墮在顛崖”受苦的勞動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希望統治者慈悲為懷,讓他們得以休養生息。
是好友贈送的新茶引發了詩人的詩興,欣賞《七碗茶歌》,我們還要贊美諫議大夫孟簡與處士盧仝的真摯友誼——沒有他的贈茶,中國茶文化也許就不會有這首《七碗茶歌》。
優美空靈稱絕唱 在唐代燦若群星的詩人中,盧仝的詩名極為普通,但這首《七碗茶歌》獨領風騷,堪稱絕唱。
它優美空靈,給讀者以無窮想象,廣為傳誦,歷久不衰,已被譯成多種文字走向世界。
可以這樣說:哪里流行茶飲,哪里就有《七碗茶歌》的傳播。
《七碗茶歌》對后世的茶文化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的詩句和“七碗茶”詩意,曾被歷代文人雅士廣為引用、化用。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多篇茶詩,都曾化用《飲茶歌》的詩意,可見他對盧仝茶詩的仰慕與推崇。
當代很多茶人文友撰文解讀“七碗茶”時,認為盧仝是從一碗到七碗連飲七碗,筆者在1992年出版的《名人茶事》盧仝一章中,也寫他連飲七碗。
筆者后來認識到,這樣就碗論碗實際是對詩意的誤解。
空靈與想象是文學藝術的生命,“七碗茶”極言飲茶之后的愉悅與美感,如果意猶未盡,他還會寫上八碗、九碗。
因此不能就碗論碗認為他一氣飲下七碗。
大碗小盞,古代的碗一般都比較大,即使是盧仝這樣的茶癡,一般也很難一口氣喝下七碗。
夸張是詩人、作家常用的手法,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白發三千丈”等等,都是典型的夸張與浪漫主義,如果拘泥于文字,就會曲解了文學藝術的美好創意,也阻斷了讀者的想象空間。
“七碗茶”可謂把飲茶的愉悅與美感推到了極致,酒或其他飲料都無法與之相比,當代毒品雖然能使人飄飄欲仙,但那是慢性自殺,毀滅自我。
這是“七碗茶”的成功之處與藝術魅力。
“亞圣”遺德救鄉親 因為嗜茶,更因為這首膾炙人口的茶歌,盧仝在茶界的大名僅次于陸羽,被尊為“亞圣”。
與中國茶文化一脈相承的日本,對這位“亞圣”也非常尊敬。
抗日期間,他的家鄉還因此避免了一次被日寇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之災。
據舒順義先生在2005年第四期《農業考古·中華茶文化》上介紹,在1941年前后,兇殘的日寇在敵后根據地大掃蕩,一次掃蕩到了盧仝故里,鄉親們眼看就要大禍臨頭。
但令他們驚訝的是,當日寇在村口一塊石碑前駐足觀看片刻后,便調頭返回了。
事后,鄉親們才知道,是盧仝的遺德使他們免遭一劫。
原來這塊石碑正面刻著“盧仝故里”,背面刻著《七碗茶歌》。
據說盧仝在日本被奉為煎茶道祖師爺,在祖師爺故里,這些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劊子手,還算有點良心發現,動了惻隱之心,使盧仝的鄉親僥幸逃過一劫。
從此,故鄉人民對這位“亞圣”更加崇敬。
采納哦
個個爭當先進,萬萬共奔小康。
家家都想發紅,人人總思飛黃。
注:偶句押韻,滿足“詩必押韻”的創作原則。
“飛黃”是用典故“飛黃騰達”。
原文:“悄悄的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詩歌的結尾,為了強化“再別”的感情色彩,詩人又回到了開頭的告別。
與第一節詩相比,其他的詩句都沒有任何的改動,只是更換了最后的一句,但這種復踏已不是簡單的民歌體的復踏,它傳達出了更深的情感意義——“不帶走一片云彩”是詩人在經歷了康河的漫溯后產生的靈性,使其對康橋的愛和眷戀化成的一個灑脫的意象,一個極富動態感的姿態,給全詩平添了幾分詩意,增強了幾分飄逸與瀟灑,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詩人獨特的個性美。
全詩也由此完成了一個美麗的圓形抒情結構。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33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