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家為家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4.茍利國家,不求富貴。
——《禮記·儒行》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
——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岳陽樓記》8.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病起書懷》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示兒》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11.精忠報國。
——《宋史·岳飛列傳》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13.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14.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論語·秦伯》
忠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孝黃香溫席,孔融讓梨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義奉承是一枚依靠我們的虛榮才得以流通的偽幣。
拉羅什???決不要陷于驕傲。
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在應該同意的場合固執起來;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拒絕別人的忠告和友誼的幫助;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喪失客觀標準。
巴甫洛夫 不管我們的成績有多麼大,我們仍然因該清醒地估計敵人地力量,提高警惕,決不容許在自己的隊伍中有驕傲自大、安然自得和疏忽大意的情緒。
斯大林 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諸葛亮 驕傲的人喜歡見依附他的人或諂媚他的人,而厭惡見高尚的人。
……而結果這些人愚弄他,迎合他那軟弱的心靈,把他由一個愚人弄成一個狂人。
斯賓諾莎 自卑雖是與驕傲反對,但實際卻與驕傲最為接近。
-- 斯賓諾莎 我首先要求諸君信任科學,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
黑格爾 無論是別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單獨的時候,都不要做一點卑劣的事情:最要緊的是自尊。
--畢達哥拉斯 禮儀不良有兩種:第一種是忸怩羞怯;第二種是行為不檢點和輕慢;要避免這兩種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這條規則,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別人。
-- 約翰·洛克 如果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頓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毛澤東 老是把自己當珍珠,就時常有怕被埋沒的痛苦。
把自己當泥土吧
讓眾人把你踩成路 --孔繁森 九牛一毫莫自夸,驕傲自滿必翻車。
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
—— 陳毅 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 魯迅 勞謙虛己,則附之者眾;驕慢倨傲,則去之者多。
—— 葛洪 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于敵者,謂之驕兵。
—— 魏相 放蕩功不遂,滿盈身必災。
—— 張詠 虛已者進德之基。
—— 方孝孺 滿盈者,不損何為
慎之
慎之
—— 朱舜水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 王陽明 不驕方能師人之長,而自成其學。
—— 譚嗣同 人生至愚是惡聞已過,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
—— 申居鄖 盛滿易為災,謙沖恒受福。
—— 張廷玉 驕傲自滿是我們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
—— 老舍 昂著頭出征,夾著尾巴回家,是庸駑而又好戰的人的常態。
—— 馮雪峰 我們不要把眼睛生在頭頂上,致使用了自己的腳踏壞了我們想得之于天上的東西。
—— 馮雪峰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我們應當永遠記住這個真理。
—— 毛澤東 我們不能一有成績,就象皮球一樣,別人拍不得,輕輕一拍,就跳得老高。
成績越大,越要謙虛謹慎。
—— 王進喜 “驕傲”兩個字我有點懷疑。
凡是有點干勁的,有點能力的,他總是相信自己,是有點主見的人。
越有主見的人,越有自信。
這個并不壞。
真是有點驕傲,如果放到適當崗位,他自己就會謙虛起來,要不然他就混不下去。
—— 鄧小平 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
—— 莎士比亞 凡過于把幸運之事歸功于自己的聰明和智謀的人多半是結局很不幸的。
—— 培根 謙虛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 孟德斯鳩 一種美德的幼芽、蓓蕾,這是最寶貴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這就是謙遜;有了這種美德我們會其樂無窮。
—— 加爾多斯 謹慎比大膽要有力量得多。
—— 雨果 切忌浮夸鋪張。
與其說得過分,不如說得不全。
—— 列夫·托爾斯泰 成功的第一個條件是真正的虛心,對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見,只要看出同真理沖突,都愿意放棄。
—— 斯賓塞 謙遜可以使一個戰士更美麗。
—— 奧斯特洛夫斯基 國民的感情中最難克服的要數驕傲了,隨你如何把它改頭換面,與之斗爭,使之敗陣,撲而滅之,羞而辱之,它還會探出頭來,顯示自己。
—— 富蘭克林 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于偉大的時候。
—— 泰戈爾 自負對任何藝術是一種毀滅。
驕傲是可怕的不幸。
—— 季米特洛夫 真正的謙虛只能是對虛榮心進行了深思以后的產物。
—— 柏格森 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
—— 黃石公 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 諸葛亮 氣忌盛,新忌滿,才忌露。
—— 呂坤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
—— 魏徵 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
—— 申居鄖 虛心不是一般所謂謙虛,只是表面上接受人們的意見,也不是與人們無爭論無批評,把是非和真理的界線模糊起來,而必須保持自己的政治立場,當自己還未了解他人意見時不盲從。
—— 徐特立 一分鐘一秒種自滿,在這一分一秒間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
只有接受批評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
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見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養品。
—— 徐特立 真正的虛心,是自己毫無成見,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縛,對一切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具體分析情況對于任何方面反映的意見,都要加以考慮,不要聽不進去。
—— 鄧拓 為了徹底防止和克服思想上不同程度的主觀主義成分,我們惟有要求自己,遇事都一定要保持真正的虛心。
—— 鄧拓 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
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我們應取這種態度。
—— 毛澤東 我的座右銘是: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 徐悲鴻 鉆研然而知不足,虛心是從知不足而來的。
虛偽的謙虛,僅能博得庸俗的掌聲,而不能求得真正的進步。
—— 華羅庚 我要做的事,不過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播種的莊稼而已。
—— 歌德 謙虛的學生珍視真理,不關心對自己個人的頌揚:不謙虛的學生首先想到的是炫耀個人得到的贊譽,對真理漠不關心。
思想史上載明,謙虛幾乎總是和學生的才能成正比例,不謙虛則成反比。
—— 普列漢諾夫 無論在什麼時候,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已知道了一切。
—— 巴甫洛夫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原 居高常慮缺,持滿每憂盈。
—— 簡文帝 峣峣者缺,皎皎者易污。
《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 范曄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
—— 魏徵 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
—— 宋濂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為知已者死 中華美德的名言警句愛國篇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
——《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4.茍利國家,不求富貴。
——《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
——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 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
——《宋史·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明志篇 13.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14.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論語·秦伯》 16.志不強者智不達。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
——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
——《后漢書·耿弇列傳》 21.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
——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蘇軾《晁錯論》 2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持節篇2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 2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2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論語·微子》 2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司馬遷《報任安書》 31.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
——桓寬《鹽鐵論·地廣》 32.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33.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李世民《賜蕭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周敦頤《愛蓮說》 35.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氣歌》 36.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
——于謙《無題》 37.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
——于謙《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鄭燮(xiè)《題畫·竹石》自強篇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乾·象》 40.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憲問》 42.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告子下》 43.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45.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
——《荀子·修身》 46.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
——《商君書·畫策》 4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龜雖壽》 48.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49.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
——李咸用《送人》 50.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烏江》 51.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朱熹《答鞏仲至》誠信篇 52.修辭立其誠。
——《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53.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莊子·魚父》 54.失信不立。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55.輕諾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 5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 5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59.民無信不立。
——《論語·顏淵》 60.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果:果斷 61.一諾千金。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知恥篇 62.記己有恥。
——《論語·子路》 63.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孫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離婁上》 65.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子·盡心上》 66.知恥近乎勇。
——《禮記·中庸》 67.人必其自愛也,而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諸。
——楊雄《法言·君子》 68.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
——朱熹《朱子語類》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恥。
——呂坤《呻吟語·治道》 70.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
——龔自珍《明良論二》改過篇 71.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
——《周易·益·象》 72.改過不吝。
——《尚書·仲虺(huǐ)之誥》 73.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
——《尚書·伊訓》 74.人孰無過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宣公二年》 7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衛靈公》 76.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舊唐書·魏征列傳》 77.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白居易《與元九書》 78.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李覯《易論第九》 79.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
——陸九淵《與傅全美》 80.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一》 81.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王守仁《改過》 82.秦惡聞其過而亡,漢好謀能聽而興。
——薛瑄《讀書錄》卷十 83.改身之過,遷(發揚)身之善,謂之“修身”。
——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厚仁篇85.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論語·里仁》 86.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
——《論語·八佾(yì)》 87.仁者壽。
——《論語·雍也》 88.仁者無敵。
——《孟子·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 90.寬則得眾。
——《論語·陽貨》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公孫丑上》 93.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離婁下》 94.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榮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
——《戰國策·魏策》 96.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資治通鑒》卷九十六 97.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
——張載《正蒙·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張載《正蒙·乾稱》貴和篇 99.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周易·系辭上》 100.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左傳·隱公六年》 101.禮之用,和為貴。
——《論語·學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子路》 103.君子和而不流。
(流:盲從)——《禮記·中庸》 104.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孟子·梁惠王下》 10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 106.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 107.單者易折,眾則難摧。
——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108.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林逋《省心錄》 109.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論語·顏淵》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莊子·山木》敦親篇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詩經·小雅·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
——《論語·學而》 114.父慈而教。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115.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
——《孝經·天子》 116.孝在于質實,不在于飾貌。
——桓寬《鹽鐵論·孝養》 117.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游子吟》 118.夫婦和而后家道成。
——《幼學瓊林·夫婦》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
——陳子昂《座右銘》 120.父不慈則子不孝。
——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 121.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
——《孟子·離婁上》 122.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漢書·宋弘列傳》重義篇123.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隱公元年》 124.義以生利,利以豐民。
——《國語·晉語》 125.見利思義。
——《論語·憲問》 126.見得思義。
——《論語·季氏》 127.義,志以天下為芬。
——《墨子·經說上》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孟子·盡心上》 129.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130.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
——《荀子·榮辱》 131.臨難毋茍免。
——《禮記·曲禮上》 132.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133.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于義》 134.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 由義為榮,背義為辱。
——陸九淵《與郭邦逸》尚勇篇 135.視死如歸。
——《管子·小匡》 136.率義之為勇。
——《左傳·哀公十六年》 137.見義不為,無勇也。
——《論語·為政》 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論語·憲問》 139.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論語·憲問》 140.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
——《荀子·榮辱》 141.知而好問者圣,勇而好問者勝。
——《文字·自然》 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后漢書·班超列傳》 143.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144.初生之犢不懼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4回好學篇14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而》 14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147.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述而》 14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149.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論語·泰伯》 150.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衛靈公》 151.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論語·子張》 152.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孟子·離婁下》 153.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154.學至乎沒而后止。
——《荀子·勸學》:學習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15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 15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15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 159.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呂氏春秋·用眾》 160.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161.行成于思,毀于隨。
——韓愈《進學解》 162.圣人無常師。
——韓愈《師說》 163.學貴得師,亦貴得友。
——唐甄《潛書·講學》 164.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165.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陶淵明《雜詩八首》之一 16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飛《滿江紅·寫懷》 167.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朱熹《勸學》 168.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文嘉《明日歌》審勢篇 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的33章 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第44章17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第58章 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64章 173.圣人擇可言而后言,擇可行而后行。
——《管子·形勢解》 174.三思而后行。
——《論語·公冶長》 175.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論語·子路》 17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 177.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 178.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
——《韓非子·喻老》 179.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楚策》 180.差若毫厘,謬以千里。
——《禮記·經解》 181.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 182.惟有道者能備患于未形也。
——《管子·牧民》 83.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襄公十一年》 18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
——《戰國策·趙策》 185.前車覆,后車誡。
——《漢書·賈誼傳》 186.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禮記·曲禮上》 187.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
——賈誼《新書·審微》 188.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史記·高祖本紀》 189.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蜀書·先住傳》 190.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
——吳兢《貞觀政要·刑法》 191.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求新篇 192.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周易·乾·文言》 193.日新之謂盛德。
——《周易·系辭上》 194.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周易·系辭下》 195.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禮記·大學》 196.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擔心) ——《宋史·王安石列傳》 197.德貴日新。
——康有為《論語注》卷九 198.惟進取也故日新。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199.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荀子·勸學》 200.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
——程顥.程頤《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 201.為學須覺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長進。
——朱熹《朱子語類》卷八 20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鵲樓》 20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勤儉篇 204.君子以儉德辟難。
——《周易·否》 205.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尚書·大禹謨》 206.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207.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左傳·宣公十二年》 208.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墨子·辭過》 209.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憫農》 210.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李商隱《詠史》 2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212.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司馬光《訓儉示康》 213.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 214.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純仁列傳》 215.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朱柏廬《治家格言》務實篇23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239.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憲問》 君子以說的多.做得少為恥。
240.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墨子·修身》 241.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荀子·修身》 242.善言古者必有節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證于人。
——《荀子·性惡》 243.謹于言而慎于行。
——《禮記·緇衣》 244.君子強學而力行。
——楊雄《法言·修身》 245.實事求是。
——《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246.百聞不如一見。
——《漢書·趙沖國傳》 247.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漢書·董仲舒傳》 248.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
——王充《論衡·薄葬》 249.名必有實,事必有功。
——荀悅《申鑒·俗嫌》 250.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251.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今天,從一朋友的博客里分享來了251條中華美德名言警句。
我想,如果僅僅是復制、粘貼過來,然后放在這里就失去了我引來的意義了。
每天誦記五句,并且查一下每句的含義及出處,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目的。
今晚完成前五句。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把別人的家當自家看待,別人的國家當自已的國家看待
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一種大公無私的思想境界
2.臨患不忘國,忠也。
——《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我揩拭著辛酸的眼淚,聲聲長嘆,哀嘆人生的航道充滿了艱辛。
4.茍利國家,不求富貴。
——《禮記·儒行》 如果對國家有利,自己就不去追求富貴.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 為了國家的安危以身殉國,把死當作回家一樣坦然。
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
意思是:愛自己的老人,就不敢對別人的老人不好;敬愛自己的老人,就不敢怠慢別人的老人。
出自《孝經。
天子章》 不師者,廢學之漸也。
意思是:不向老師學習,這等于開始漸漸地放棄對學問的追求。
出自《呂衡州文集·與族兄皋請學春秋書》。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
意思是:國家想要振興,必須尊敬教師,重視傳授專長技術的師傅。
出自《茍子》。
古之學者必有師。
意思是:古來學習的人必須有老師教導。
出自韓愈《韓昌黎集·師說》。
疾學在于尊師。
意思是:要很快學得知識才干,首先在于尊敬老師。
出自《各氏春秋·勸學》。
君子隆師而親友。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老師并和善地對待朋友。
出自“《荀子·修身篇》。
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研究學問、說明道理時必稱老師是如何教導的,并努力發揚光大。
出自《呂氏春秋》卷四《尊師》。
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
意思是:重視教育是建國的根本,培養人才是治理國家的首要任務。
出自《朱舜水集·勸興》。
人不可以不就師矣。
意思是:人不能沒有老師指導學習。
出自(漢)王符《潛夫論·贊學》。
就:靠近。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意思是:人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怎能沒有疑難問題呢
有了疑問不向老師請教,最后還是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出自〔唐〕韓愈《師說》。
人冀子孫賢,而不敬其師,猶欲養身而反損其衣食也。
意思是:人希望自己的子孫有作為,卻不知道重視老師的作用,這就好比想保養自己的身體。
但又不穿衣,不吃飯似的。
出自(清)王卓《今世說》卷一。
冀:希望。
敬:重視;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辨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
意思是:人即使本質很好,又有聰明才智,但也要向老師學習,這擇高尚的朋友互相幫助。
出自《荀子·性惡》。
辨:慧。
若要好,問三老。
意思是:要想把事情辦好,要向有經驗的老年人請教。
見于(明)唐?!吨猩嚼恰返谌?。
師以質疑,友以折疑。
師友者,學問之資也。
意思是:拜師解答疑難,交友辨析疑難,師、友對做學問很有幫助。
出自(清)李惺《西漚外集·冰言補》。
師友貴隆親,古學當自反。
意思是:師友之間貴在尊敬和親熱,考察古代文化應當反躬自問。
出自(宋)劉過《湖學別蘇召叟》。
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學。
意思是:教師得到敬重,然后知識才有較高的地位,百姓才能重視學問。
出自(漢)韓嬰《韓詞外傳》。
師者,人之模范也。
意思是;當老師的人,是人們學習的榜樣。
出自(漢)楊雄《法言·學行》。
師哉
師哉
桐子之命也。
意思是:老師呀老師,簡直是兒童的生命,致力于求學,不如下功夫去找尋好的老師。
出自(漢)楊雄《法言·學行》。
師道立則善人多。
意思是:形成尊師重教的風氣,則具有良好行為的人就多。
出自《海瑞集·贈陳元山任古田司訓序》。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個人同路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師長的人。
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把他們的缺點作為自己的借鑒而改掉。
出自《論語·述而》。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意思是:善于學習的人,不用老師費大勁就能收到雙倍的效果,并感謝老師的功勞;不善于學習的人,老師辛勤地教,結果卻事倍功半,他不檢查自己,反而埋怨老師。
出自《禮記·學記》。
逸:安逸;輕松。
庸:功勞。
中華傳統美德名言 愛 國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
——《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4.茍利國家,不求富貴。
——《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
——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
——《宋史·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14.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論語·秦伯》 16.志不強者智不達。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
——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
——《后漢書·耿弇列傳》 21.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
——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蘇軾《晁錯論》 2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持 節 2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 2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2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論語·微子》 2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司馬遷《報任安書》 31.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
——桓寬《鹽鐵論·地廣》 32.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33.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李世民《賜蕭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周敦頤《愛蓮說》 35.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氣歌》 36.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
——于謙《無題》 37.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
——于謙《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鄭燮(xiè)《題畫·竹石》 自 強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乾·象》 40.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憲問》 42.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
——《孟子·告子下》 43.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45.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
——《荀子·修身》 46.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
——《商君書·畫策》 4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龜雖壽》 48.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49.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
——李咸用《送人》 50.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烏江》 51.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朱熹《答鞏仲至》 誠 信 52.修辭立其誠。
——《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53.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莊子·魚父》 54.失信不立。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55.輕諾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 5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 5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59.民無信不立。
——《論語·顏淵》 60.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果:果斷 61.一諾千金。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知 恥 62.記己有恥。
——《論語·子路》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63.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孫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離婁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
65.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子·盡心上》: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才真的是不知羞恥啊
66.知恥近乎勇。
——《禮記·中庸》 67.人必其自愛也,而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諸。
——楊雄《法言·君子》 68.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
——朱熹《朱子語類》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恥。
——呂坤《呻吟語·治道》 70.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
——龔自珍《明良論二》 改 過 71.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
——《周易·益·象》 72.改過不吝。
——《尚書·仲虺(huǐ)之誥》 73.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
——《尚書·伊訓》 74.人孰無過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宣公二年》 7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衛靈公》: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便真叫錯誤了。
76.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舊唐書·魏征列傳》 77.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白居易《與元九書》 78.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李覯《易論第九》 79.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
——陸九淵《與傅全美》 80.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一》 81.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王守仁《改過》 82.秦惡聞其過而亡,漢好謀能聽而興。
——薛瑄《讀書錄》卷十 83.改身之過,遷(發揚)身之善,謂之“修身”。
——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 8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增廣賢文》 厚 仁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論語·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愛人,怎么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
——《論語·八佾(yì)》 87.仁者壽。
——《論語·雍也》 88.仁者無敵。
——《孟子·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 90.寬則得眾。
——《論語·陽貨》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公孫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別人一道行善。
93.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離婁下》 94.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榮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
——《戰國策·魏策》 96.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資治通鑒》卷九十六 愛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確,恰恰是害了他。
97.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
——張載《正蒙·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張載《正蒙·乾稱》 貴 和 99.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周易·系辭上》 100.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左傳·隱公六年》 101.禮之用,和為貴。
——《論語·學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子路》 君子與人和諧相處,卻有自己的主見;小人容易茍同別人,卻不能與人和平共處。
103.君子和而不流。
(流:盲從)——《禮記·中庸》 104.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孟子·梁惠王下》 10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 106.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
——《淮南子·兵略訓》 107.單者易折,眾則難摧。
——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108.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林逋《省心錄》 109.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論語·顏淵》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純潔的友誼不帶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樣清澈透明。
) ——《莊子·山木》 敦 親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詩經·小雅·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
——《論語·學而》 114.父慈而教。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115.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
——《孝經·天子》 116.孝在于質實,不在于飾貌。
——桓寬《鹽鐵論·孝養》 117.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游子吟》 118.夫婦和而后家道成。
——《幼學瓊林·夫婦》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
——陳子昂《座右銘》 120.父不慈則子不孝。
——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 121.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
——《孟子·離婁上》 122.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漢書·宋弘列傳》 重 義 123.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隱公元年》 124.義以生利,利以豐民。
——《國語·晉語》 124.義以生利,利以豐民。
——《國語·晉語》 125.見利思義。
——《論語·憲問》 126.見得思義。
——《論語·季氏》 127.義,志以天下為芬。
——《墨子·經說上》:義,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為自己分內的事。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孟子·盡心上》 129.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130.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
——《荀子·榮辱》 131.臨難毋茍免。
——《禮記·曲禮上》:在災難與危險面前,不要茍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氣節。
132.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133.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于義》 134.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 由義為榮,背義為辱。
——陸九淵《與郭邦逸》 尚 勇 135.視死如歸。
——《管子·小匡》 136.率義之為勇。
——《左傳·哀公十六年》 137.見義不為,無勇也。
——《論語·為政》 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論語·憲問》 139.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論語·憲問》 140.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
——《荀子·榮辱》 141.知而好問者圣,勇而好問者勝。
——《文字·自然》 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后漢書·班超列傳》 143.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144.初生之犢不懼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4回 好 學 14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而》 14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147.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述而》 14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149.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論語·泰伯》 150.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衛靈公》 151.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論語·子張》:廣博地學習以堅定自己的意志,懇切的提問并且聯系實際進行思考。
152.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孟子·離婁下》 153.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154.學至乎沒而后止。
——《荀子·勸學》:學習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15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 15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15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 159.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呂氏春秋·用眾》 160.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161.行成于思,毀于隨。
——韓愈《進學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隨聲附和而毀掉。
162.圣人無常師。
——韓愈《師說》 163.學貴得師,亦貴得友。
——唐甄《潛書·講學》 164.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165.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陶淵明《雜詩八首》之一 16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飛《滿江紅·寫懷》 167.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朱熹《勸學》 168.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文嘉《明日歌》 審 勢 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的33章 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第44章: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
17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第58章 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64章 173.圣人擇可言而后言,擇可行而后行。
——《管子·形勢解》 174.三思而后行。
——《論語·公冶長》 175.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論語·子路》 如果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后句) 17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 177.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 178.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
——《韓非子·喻老》 179.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楚策》 180.差若毫厘,謬以千里。
——《禮記·經解》 181.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凡事如果能預先充分準備就會成功, 否則就會失敗。
182.惟有道者能備患于未形也。
——《管子·牧民》:只有有遠見的人才能夠在禍患沒有 形成的時候就預防它。
83.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襄公十一年》 18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
——《戰國策·趙策》 185.前車覆,后車誡。
——《漢書·賈誼傳》 186.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禮記·曲禮上》:驕傲不可滋長 ,欲望不可以放縱,不能讓自己志得意滿,不應該使自己樂到極端。
187.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
——賈誼《新書·審微》 188.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史記·高祖本紀》 189.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蜀書·先住傳》 190.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
——吳兢《貞觀政要·刑法》 191.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求 新 192.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周易·乾·文言》:一天到晚謹慎做事,自強不息,和 日月一起運轉,永不停止。
193.日新之謂盛德。
——《周易·系辭上》:每天都有新的變化才是大德。
194.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周易·系辭下》 195.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禮記·大學》:如果能每天除舊更新,就要天天除 舊更新,不間斷地更新又更新。
196.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擔心) ——《宋史·王安石列傳》 197.德貴日新。
——康有為《論語注》卷九 198.惟進取也故日新。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199.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荀子·勸學》 200.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
——程顥.程頤《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 201.為學須覺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長進。
——朱熹《朱子語類》卷八 20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鵲樓》 20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勤 儉 204.君子以儉德辟難。
——《周易·否》 205.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尚書·大禹謨》 206.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207.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左傳·宣公十二年》 208.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墨子·辭過》 209.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憫農》 210.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李商隱《詠史》 2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212.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司馬光《訓儉示康》 213.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 214.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純仁列傳》 215.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朱柏廬《治家格言》 奉 公 216.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尚書·周官》:以公心滅私情,民眾才會心悅誠服。
217.大義滅親。
——《左傳·隱公四年》 218.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
——《左傳·僖公九年》 2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22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孟子·滕文公上》 221.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韓非子·有度》:懲罰有罪過的人,即使大臣 也不能放過;賞賜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222.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茍》: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則政治黑暗。
223.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在圣人治理的時代,天下是公有的。
224.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惟義所在。
——賈誼《新書·階級》 225.衡之于左右,無私輕重,故可以為平;繩之于內外,無私曲直,故可以為正。
——《淮南子·主術訓》: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沒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監督朝廷內外 ,判別是非沒有偏頗,才可以算作正直。
226.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
——《淮南子·泛論訓》 227.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
——《淮南子·修務訓》 228.奉公如法則上下平。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29.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
——《史記·太史公自序》 230.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
——劉向《說苑·正理》 231.圣人不敢以親戚之恩而廢刑罰,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廢慶賞。
——徐干《中論·賞罰》 232.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后出師表》 233.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
——傅玄《傅子·通志》 234.發號施令,在乎必行;賞德罰罪,在乎不濫。
——包拯《論星變》 235.有功則賞,有罪則刑。
——司馬光《進修心治國要札子狀》 236.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
——石成金《傳家寶·紳瑜》 237.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
——劉鶚《老殘游記》第九回 務 實 23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239.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憲問》 君子以說的多.做得少為恥。
240.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墨子·修身》:讀書人雖然有學問,但是親身實踐才 是根本。
241.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荀子·修身》:路程雖近,不走就達 不到目的地;事情雖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242.善言古者必有節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證于人。
——《荀子·性惡》 243.謹于言而慎于行。
——《禮記·緇衣》 244.君子強學而力行。
——楊雄《法言·修身》 245.實事求是。
——《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246.百聞不如一見。
——《漢書·趙沖國傳》 247.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漢書·董仲舒傳》 248.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
——王充《論衡·薄葬》 249.名必有實,事必有功。
——荀悅《申鑒·俗嫌》 250.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251.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補充: 252.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荀子·修身》 25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論語·雍也》:自己要站得住腳,也要設法讓 別人站得住腳;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要設法讓別人事事行得通。
254.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
——《荀子·非相》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33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