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燦爛果實。
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文明,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
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
黃河流域早期農業一般主要是種植粟,長江流域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
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流域農業文明區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區域有一過渡地帶,這一地帶也是歷史時期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主要是漢族)相互爭奪的主要區域,在這一區域農業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斷獲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胡錦濤談中華文明4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美國耶魯大學發表重要演講,介紹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終沒有中斷、連續5000多年發展至今的文明。
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也深深影響著當代中國。
現時代中國強調的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社會和諧、和平發展,既有著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基,又體現了時代發展的進步精神。
——中華文明歷來注重以民為本,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
早在千百年前,中國人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于人”,強調要利民、裕民、養民、惠民。
今天,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保障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仍是中國的首要任務。
我們將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權,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使13億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
——中華文明歷來注重自強不息,不斷革故鼎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是中國的一句千年傳世格言。
中華民族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歷經挫折而不屈,屢遭坎坷而不餒,靠的就是這樣一種發憤圖強、堅忍不拔、與時俱進的精神。
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表現出來的進取精神,在建設國家中煥發出來的創造熱情,在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中表現出來的頑強毅力,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精神的生動寫照。
——中華文明歷來注重社會和諧,強調團結互助。
中國人早就提出了“和為貴”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向往“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
今天,中國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實現物質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機統一。
中國人民把維護民族團結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把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作為自己至高無上的使命。
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行為,都會得到中國人民真誠的歡迎和擁護。
一切有損于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舉動,都會遭到中國人民強烈的反對和抗爭。
——中華文明歷來注重親仁善鄰,講求和睦相處。
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
中國人在對外關系中始終秉承“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精神,主張“協和萬邦”。
中國人提倡“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主張吸納百家優長、兼集八方精義。
今天,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
中國堅持實施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真誠愿意同各國廣泛開展合作,真誠愿意兼收并蓄、博采各種文明之長,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發展,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一脈相承,從茹毛飲血的遠古時代,到封建文明極度繁榮的明清時代,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無數的輝煌與成就,也經歷了無數的苦難與挫折,數不清的英雄豪杰、文人志士在歷史的長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四書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四書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
目錄釋義簡介內容范圍《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作者介紹曾子孔子孟子子思地位名著品讀釋義 簡介 內容范圍 《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作者介紹 曾子 孔子 孟子 子思地位 名著品讀展開 編輯本段釋義 四書詞目:四書 拼音:sì shū 基本解釋 [The Four Books] 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儒家經典。
賈母因問林黛玉念何書。
黛玉道:“只剛念了《四書》。
”——《紅樓夢》 詳細解釋 1.《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
南宋 理學家 朱熹 注《論語》,又從《禮記》中摘出《中庸》《大學》,分章斷句,加以注釋,配以《孟子》,題稱《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始立,后用作學習的入門書。
元 皇慶 二年定考試課目,必須在“四書”內出題,發揮題意規定以 朱熹 的《集注》為根據。
明 清 相沿不改。
元 方回 《古齋箴》序:“近世 朱 氏‘四書’,吾服膺焉。
”參見“ 四子書 ”。
2. 指四部書。
南朝 梁 蕭統 《謝敕賚制旨大涅盤經疏啟》:“四書所總,施命止於域中。
” 唐 陸龜蒙《奉和襲美二游詩》:“嘗聞四書曰,經史子集焉。
”參見“ 四部書 ”。
編輯本段簡介《四書》分別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子思、曾參,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
1190年(南宋光宗 紹熙元年),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 漳州將《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并匯集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
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并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
漢唐是《五經》(《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時代,宋后是《四書》時代。
編輯本段內容范圍作為儒家學派的經書,《四書》不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體現出早期儒學形成的嬗遞軌跡。
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因此,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這其中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髓,是華夏無數先賢實踐的思考的結晶,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堪稱是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精華。
《四書》中也夾雜著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因此,人們應當抱著去莠存良、古為今用的科學態度去學習、加以適當的理解,將前人的智慧在現在的社會閃光。
《大學》 《大學》《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
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
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中庸》 《中庸》《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
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
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
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一全國后不久。
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學》,不是取正文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論語》 《論語》《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由其學生編輯而成。
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
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
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并有重復章節出現。
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
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釋。
鄭玄的注本流傳后,《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孟子》 《孟子》《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
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元、明以后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圣而作”。
所以,盡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
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
到五代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
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曾子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
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魯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魯悼公三十二年),生于東魯,移居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
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孫子孔汲(子思子)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
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
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思想道德營養。
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曾參以他的建樹,終于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比肩共稱為五大圣人。
他著述有《大學》、 《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
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郕侯”(一作瑕丘候)。
元至順初年,加封為“郕國宗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稱“宗圣”。
在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南建有曾子廟、曾林(曾子墓)。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兄弟排行第二,春秋后期魯國人,漢族。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歷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世就沒落了。
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從事教育,相傳收弟子多達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
孔子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任魯國司寇;后攜弟子周游列國;最終返魯,專心執教。
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千古圣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萬世師表。
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 《樂》 ,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一。
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上,孔子一直享有“至圣先師”的美譽,直到今天,還依然為世人所尊敬與推崇。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東鄒城人,漢族。
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
父名激,母鄒氏。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伋的學生),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
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
有《孟子》七篇傳世: 《梁惠王》上下; 《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
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子思 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孫。
生于東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終年八十二歲。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
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
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
《史記·孔子世家》記子思年六十二(當為八十二之誤),而不詳其生卒年。
案子思之父孔鯉,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當跟孔子的年代相當。
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并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順元年(1330),又被追封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為“述圣”。
編輯本段地位 《四書》《四書》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也是中華文化的寶典。
《論語》在漢代即是婦孺必讀的書,《四書》自宋代以來是中國人必讀的書,作為當時人們的基本信仰與信念,成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傳戶誦之學,哪怕是鄉間識字不多甚至不識字的勞動者,也是通過口耳相傳,蒙學讀物與民間文藝,接受并自覺實踐其中做人的道理。
其中的“仁愛”“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僅是中國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類文明中最光輝、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儒家核心價值,《四書》的主要內容,又通過私塾鄉校、教書先生,通過唱戲的、說書的,從各種渠道流向社會,影響世道人心。
《四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四書》里很多內容告訴人們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宋代張載(橫渠)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對儒學精義的概括。
按梁啟超先生的說法,《論語》《孟子》等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早已在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
臺灣著名心理學家楊國樞認為,以儒家文化為基底的中國文化其實是形塑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的非常重要的精神資源。
編輯本段名著品讀“四書五經”是中國人熟悉的一個詞組,甚至已經成為簡單描述中國文化的一個基本符號。
“四書”相對于“五經”是較晚出現的。
這個晚,不是文本創作得晚,晚的是“四書”一稱。
南宋時期的大儒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糾合到一起,與千年前就有了的“五經”雙峰并峙,共同成為中國人精神生活的基礎柱石。
四書是文言文寫成的,今天人們用的卻是白話文,傳播起來多了一個門檻。
粗看上去,文言文和白話文畢竟是屬于同一語言的古今差異,難度應該不大。
然而,相近的語言更易產生誤解,同時,還容易產生一種目標上的偏差——令人覺得能用當代語言表達書中的內容就萬事大吉了,理解其意、付諸實踐的關鍵步驟就這樣不知不覺被丟棄了。
如果只是將其內容從一種表達方式轉換為另一種表達方式,那可真是買櫝還珠了。
這是讀四書的第二步,選擇方法。
消除文言文的障礙不是最終目的,卻是一個不得不做的步驟,而且,這個障礙不僅現代人有,古代人也有。
所以,朱熹做了一套完整的注解,稱之為《四書章句集注》。
朱熹是一代大儒,是行家,這套注解簡單、明確又不失準確,即便今天讀來也能基本掃清文字障礙。
同時,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的注解在整體上富于啟發性,這和后來不少學者把《論語》、《孟子》當作研究訓詁學的素材而作注、作箋的旨趣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想嘗試接受儒家思想,從四書入手就對了;如果想從四書開始接受儒家思想,從朱熹入手就對了。
現代人文言文的底子終究偏弱,沿著朱熹開的路走,實際上并不輕松。
再作進一步的努力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拋開朱熹的注另作合乎時宜的闡說,猶如僧院中的講經;二是沿著朱熹的注作更深入淺出的講解。
前一種方式對說者和聽者都有一定的要求,說者功力不到就容易流于瞎掰的野狐禪,美其名曰個性化闡釋;聽者基礎不扎實,則容易專揀有興趣的話頭而忽視正題。
后一種方式則要么太過艱深,要么流于瑣碎,很難讓人保持必要的閱讀興趣。
若將兩種方式的長處結合起來,便能得到效果更好的第三種,那就是跟著前人讀四書,即參詳前人詩文中運用相關詞句的地方。
所謂運用,抽取詞匯是運用,化作典故是運用,辯駁詰難是運用,插科打諢也是運用。
千百古人的片言只語組合起來,正保留了第一種方式的長處,又盡量避免了其不足。
而各種詩文中搜羅所得,其源頭本有各自的話題和語境,不過是他們正好都和四書中的某一詞句有著密切的關聯,這又最大限度地保證了詮釋的多樣性,從而回避了第二種方式的不足。
《貞觀政要》(唐朝)吳兢 ——歷代君王的教科書和資治手冊,康熙、乾隆視之為座右銘,日本最高統治者的必讀教材 ,韓國總統金泳三就任之前反復研讀。
號今天下,莫敢不從。
《反經》(唐朝)趙蕤歷代統治者避而不談,但又不得不讀的一部經世致用之書 《官經》(清)載淳 ——總結千年政治權術,詮釋歷朝官訓謀略 《鹽鐵論》(西漢)桓寬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政治學術著作 《盛世危言》(清)鄭觀應 ——一部系統論述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振興中國,影響中國幾代志士仁人的重要政治 著作 《商君書》(戰國)商鞅 ——中國最偉大的變法家的興邦定國之書,雖遭五馬分尸,但名垂革新青史 《鬼谷子》(戰國)鬼谷先生 ——中國先秦時代游說、縱橫之學的登峰造極之作,一部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的奇書 《人物志》(三國)劉邵 ——選賢任能,陳力就列,第一部集名理學大成的人才學專著 《政訓》(南宋)朱熹 ——一部集中反映儒家為政之道的從政者必讀之書 《康熙政要》(清朝)張 ——一部記錄康熙雄才大略,展示名臣風節的優秀權謀名著 兵法名著 《六韜》(西周)姜太公 ——獨具體系和特色的一部集先秦軍事理論之大成的兵家典籍,千百年來武舉武科的必讀教 材 《孫子兵法》(春秋)孫武 ——“兵學圣典”、“百代談兵之祖”、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國外多家軍事院校的 教材,海內外企業家以兵法經營管理的“圣經”,廣為流傳,備受推崇 《孫臏兵法》(戰國)孫臏 ——“孫子臏足,兵法修列”,中國古代對戰爭觀、戰略戰術和軍隊建設有獨到見解的不朽 軍事著作。
《諸葛亮將苑》(三國)諸葛亮 ——中國軍事史上專論為將之道的兵學專著、“將才學”,“統軍帶兵的將領的必讀之書” 《練兵實紀》(明朝)戚繼光 ——民族英雄抗倭名將戚繼光的軍事訓練專著“撼山易,撼戚家軍難”,痛擊日冠,還我河 山 《三十六計》(南朝)佚名 ——一部充滿玄機的軍事謀略學專著,出將入相者必讀之書,被廣泛應用于現代商政 《劉伯溫百戰奇略》(明朝)劉基 ——一部集文學價值和軍事價值于一體的不朽兵學專著 《八陣圖合變說》(明朝)龍正 ——中國西代陣法集大成之作 《曾胡治兵語錄》(民國)蔡鍔 ——記錄曾國藩、胡林翼的治軍思想、治兵之法,蔣介石親筆為本書補輯《治心》一章 法治名著 《唐律疏義》(唐朝)長孫無忌 ——中國歷史上現存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 《洗冤集錄》(南宋)宋慈 ——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專著 歷史名著 《尚書》(春秋)孔子 ——“上古之書”,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素以文辭古奧難懂著稱 《戰國策》(西漢)劉向 ——一部展示戰國風云歷史畫卷最精彩的歷史著作 《史通》(唐朝)劉知己 ——中國史學的百科全書,一書在手,歷史全通 諸子百家 《周易》(商朝)姬昌(文王)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察人事”中國歷史上內容博大精深的不朽哲學著作,世界文 明史上的奇葩 《道德經》(春秋)李耳 ——又稱《老子》,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對中國人立身處世之道影響最大的“陰謀”哲學 ,被譯為數十種文字,海外發行量居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之首 《論語》(春秋)孔子及后學 ——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中國儒家學派的基本經典,“半部論語治天下”,影響中國二 千年的“東方圣經”,世界文化史上的不朽豐碑 《孝經》(春秋)曾參 ——一部罕見的奇書,帝王將相們多次為其作注,中國封建社會的治世法寶,“參兩儀,長 四德,冠五倫,綱維百行,總會六經”,“君令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令子亡,子不得不亡 。
” 《大學》(戰國)曾參及其門人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 下”,中國歷史上最系統的政治哲學 《中庸》(戰國)子思 ——為政者的最高境界,中國封建社會,政治范疇中的哲學方法論,能守中庸之道者,必能 成安邦定國、振衰起廢之大業 《孟子》(戰國)孟軻 ——中國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啟明星 《莊子》(戰國)莊周 ——先秦道家學術的集大成之作,中國哲學史上的偉大著作,中國浪漫主義文學、寓言文學 的“奠基之作”,中國小說創作的鼻祖,先秦諸子散文中思想性、藝術性最高的作品 《荀子》(戰國)荀卿 ——先秦諸子學說的集大成之作,中國哲學、學術思想史上繼往開來的不朽豐碑 《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 ——“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中國先秦雜家學派的集大成之作,呂不韋說”誰能增刪一字 ,賞賜千金” 《韓非子》(戰國)韓非 ——法、術、勢并重,以“法”治國,弄權之“術”,君王成“勢”,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 權君主專制制度的政治思想基礎 《禮記》(西漢)戴圣 ——先帝儒家禮樂治國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中國作為禮義之邦的重要標志 佛道名著 《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 ——中國最早的道教煉丹專著 《抱樸子內篇》(西晉)葛洪 ——一部完整、系統、包羅萬象的道教理論專著,中國古代生命哲學的權威著作 《妙法蓬華經》(北朝)鳩摩羅什 ——“三乘歸一”,一切眾生皆能成佛,中國佛教天臺宗的立宗經典 《維摩詰經》(北朝)鳩摩羅什 ——中國大乘佛教的經典之作,中國佛教宗派形成的理論依據 《百喻經》(南朝)求那毗地 ——東方的《伊索寓言》,文義淺白易解,喻義廣博精深,廣為流傳,影響深遠 《壇經》(唐朝)六祖慧能 ——中國佛教史上的經典名著、中國禪宗的奠基之作,印度佛教中國化的標志之作 《太極圖說》(北宋)周敦頤 ——中國歷史上頗負盛名的理學著作、中國儒、道、釋三教合一的直觀反映 《太上感應篇》(北宋)李昌齡 ——中國道教內丹學的集大成之作,中國古代生命哲學研究的重大突破 蒙學名著 《千字文》(南朝)周興嗣 ——中國最早問世的一部優秀童蒙讀物,文筆優美,語言洗煉,流傳海外,獨領風騷 《百家姓》(北宋)錢唐老儒 ——與三字經、千字文鼎足而立的優秀童蒙讀物,千古傳誦,瑯瑯上口 《增廣賢文》(清代)周希陶 ——凝聚前人智慧,代表百家思想,處世、經驗、智慧、原則的總結,通俗易懂,流傳至今 《幼學瓊林》(明朝)程登吉 ——“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中國古代蒙學讀物中影響最大,編得最好 的讀本,蒙學讀物的百科全書 《龍文鞭影》(明朝)蕭良有 ——一部頗富鞭策、啟迪意味的優秀童蒙讀物 《聲律啟蒙》(清朝)車方育 ——一部專門訓練兒童對偶技巧、聲韻格律的一部獨具一格,歷久不衰的優秀童蒙讀物 《三字經》(清朝)區適子 ——“人之初,性本善”,代表中國古代童蒙讀物最高水平的一部經典讀物,流傳最廣、家 喻戶曉的家庭教育教科書 《格言聯壁》(清朝)山陰金 ——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鐘之警,凝聚古代先哲智慧的優秀蒙學讀物 家訓名著 《孔子家語》(西漢)孔安國 ——與《論語》相映成趣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孔氏家學的珍貴文獻 《顏氏家訓》(北朝)顏之推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專著 《袁氏世范》(南宋)袁采 ——一部與《顏氏家訓》相提并論,“于立身處世之道反覆詳盡”的家訓經典 《溫公家苑》(北宋)司馬光 ——一部因《資治通鑒》名氣太大而不太為人注意,但又“有補于世道人心非淺”的家訓經 典 《治家格言》(清朝)朱柏廬 ——“微言大義”,深得治家之道的精髓,一部不可多得的害訓讀物 《鄭板橋家書》(清朝)鄭板橋 ——揚州八怪之首,難得其家書也是一怪 《曾國藩家書》(清朝)曾國藩 ——中國歷史上一部前無古人,垂鑒后世的規模最大影響深遠的家書,毛澤東、蔣介石均備 加推崇 《雙節堂庸訓》(清朝)汪輝祖 ——一部融“圣賢書”與“人間事”于一爐,對普通家庭產生重要影響的家訓經典 處世名著 《菜根潭譚》(明朝)洪應明 ——一部融匯我國傳統名家名派言論精華的優秀格言書,入世出世、修心養性、心人為善者 必讀之書 《小窗幽記》(明朝)陳眉公 ——一部廣博精微的立身處世之學 《圍爐夜話》(清朝)王永彬 ——一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秘笈 文學名著 《詩經》(春秋)孔子 ——中國文學史上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 《楚辭》(戰國)屈原、宋玉等 ——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之作 《文心雕龍》(南朝)劉勰 ——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劃時代作品,第一次在中國文學史上建立起中國文學理論體系,中 國古典文學理論寶庫中最耀眼的明珠 《千家詩》(南宋)劉克莊 ——中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唐宋詩選本、不可多得的童蒙讀物 《絕妙好詞》(南宋)周密 ——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新代詞選之一,集南宋婉約、格律派詞作之精華 《郁離子》(明朝)劉基 ——指桑罵槐含沙射影,中國古代寓言的不朽豐碑 《曲品》(明朝)呂天成 ——中國戲曲史上不可多得的曲論專著 《唐詩三百首》(清)孫洙 ——中國文學史上最有影響,流傳最廣的唐詩選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人間詞話》(清)國王維 ——中國最后一部,也是影響最大的一部古典詞學專著,代代傳閱,歷久不衰 學術名著 《論衡》(東漢)王充 ——秦漢時期最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和無神論專著 《近思錄》(南宋)朱熹 ——中國儒學史上理學的經典之作 《傳習錄》(明朝)王守仁 ——一部同程朱理學叫板,風靡晚明,啟迪近代,影響至今的著名哲學著作 《焚書》(明朝)李贄 ——中國封建時代異端學說的濫觴 《閑情偶寄》(清明)李漁 ——清初學術界的《呂氏春秋》 《金圣嘆讀批〈水滸傳〉》(清朝)金圣嘆 ——一部撲面而來,頗具真人氣息的評點 《清代學術概論》(清朝)梁啟超 ——中國第一部系統總結清代學術思想的著作 異域風情 《大唐西城記》(唐朝)玄奘 ——現存規模最大的反映周邊列國狀況的風土人情專著,真“唐僧”的“西游記” 《島夷志略》(元朝)汪大淵 ——中國元代航海家的壯舉,歷述九十九國社會,政治、經濟、風土人情概貌,被譯為英、 法、日等多國文字,蜚聲海內外的一部異國風情錄 中醫名著 《黃帝內經》(戰國)佚名 ——中國最早的中醫學理論專著,奠定中國數千年中醫理論的基礎,指導中國數千年醫療臨 床的實踐 《神農本草經》(戰國)佚名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藥學專著 《脈經》(西晉)王叔和 ——中國現存最早系統敘述脈學的醫學專著 百科名著 《考工記》(西周)周公 ——中國最早的一部科學文獻 《齊民要術》(北朝)賈思勰 ——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包括農林牧副漁的綜合農書 《夢溪筆談》(北宋)沈括 ——“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中國古代八大科學名著之首,包 羅萬象,博大精深 《新儀象法要》(北宋)蘇頌 ——領先世界水平,內含世界上最早的星象圖、最早的跟蹤觀測星體的天文儀器圖、中國最 早的機械圖紙的天文學著作 《教書九章》(南宋)秦九韶 ——世界數學史上最傳大的數學理論專著之一 《農桑輯要》(元朝)司農 ——中國現存最早的官修農書 《天工開物》(明朝)宋應星 ——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一部科技百科全書,“國故有最值得贊許的一部科學典籍”,中 國古代八大科學名著之一 綜藝名著 《樂記》(西漢)劉德毛生 ——先秦至漢初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茶經》(唐朝)陸羽 ——中國第一部茶葉專著 《書譜》(唐朝)孫過庭 ——中國古代書法理論的瑰寶 《桔中秘》(明朝)朱晉楨 ——中國象棋史上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棋譜 《園冶》(明朝)計成 ——一部文化史上第一部系統的造園學專著 《芥子園畫傳》(清朝)王概等 ——中國書畫愛好者不可多得的啟蒙教材 《景德鎮陶錄》(清朝)藍浦鄭廷桂 ——中國第一部全面闡述景德鎮古瓷業的專著,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瑰寶 《弈理指歸》(清朝)施定庵 ——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圍棋專著
四書五經,莊子,道德經,明朝的菜根譚,清朝的 格言聯璧,都是中華傳世名著,好好讀讀。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33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