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可能不夠鄉越繁榮昌盛,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富裕。
我鄉,我的,我的美好祝愿,祝愿我的家鄉永遠是那么的繁榮昌盛家鄉,我為你感到驕傲
家鄉,我為你感到自豪
祝福我們的家鄉明天更加美好,祝福我們的家鄉永遠美麗。
我的家鄉,你就像一朵嬌艷的小花,美不勝收;你就像一杯剛泡好的綠茶,清香撲鼻;你就像一對隱形的翅膀,飛向藍天;你是最美的。
祝愿家鄉早日挖掘出可替代產業,使家鄉的人們生活更加美好
祝愿我的家鄉繁榮昌盛,人民生活富庶
圍城故事發生于1920到1940年代。
主角方鴻漸是個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人,迫于家庭壓力鄉周家女子訂親。
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
準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
方鴻漸在歐洲游學期間,不理學業。
為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于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并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
在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并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
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
到達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親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
此時,方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鐘情,整日周旋于蘇、唐二人之間,期間并結識了追求蘇文紈的趙辛楣。
方最終與蘇、唐二人感情終結,蘇嫁與詩人曹元朗,而趙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敵,從此與方惺惺相惜。
方鴻漸逐漸與周家不和。
抗戰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
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梅亭幾人同赴位于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
由于方鴻漸性格等方面的弱點,陷入了復雜的人際糾紛當中。
后與孫柔嘉訂婚,并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
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
婚后,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
方鴻漸辭職并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四時田園雜(二)(宋)范成大梅子②金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④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注釋】①《四時田園雜興》是詩人退居家鄉后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家詩,共六十首,描寫了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
②梅子:梅樹的果實,夏季成熟,可以吃。
③麥花:蕎麥花。
花為白色或淡紅色,果實磨成粉可供食用。
④籬落:籬笆。
⑤蛺(jiá)蝶:蝴蝶。
梅子快要成熟了,變成了金黃色,杏子骨肉肥厚;蕎麥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顯得稀稀落落。
白天變長了,人們都忙著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門前沒有人經過,只有蜻蜓和蝴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
這首詩描繪的是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
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四種植物的特點,寫出了夏季南方農村的特色。
詩的第三句“日長籬落無人過”,從側面寫出了農民勞動的情況:初夏農事正忙,農民早出晚歸,所以白天很少見到行人。
最后一句“唯有蜻蜓蛺蝶飛”襯托村中的寂靜,靜中有動,顯得更靜。
整首詩讓我們體會到了鄉村的恬靜、優美及自然之趣。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語文學科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的一種新形式,是新課改的一個亮點。
它是以語文教材為依托,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活動能夠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走出課堂,走上社會,拓展視野。
自從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這個新生命悄然來到我們身邊后,使課程發生了質的變化,使教師有了創造的新空間,讓孩子們走出了封閉的課堂,在廣闊的天地里實踐、探索、體驗、創造……學生們渴望的是豐富多彩的課堂。
大量的信息、豐富的活動活動、美麗的大自然,對孩子們充滿著無窮的吸引力。
如何將課堂所學的語文知識有創意地與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輕松地由厭學變樂學
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
針對這個問題,我有以下幾點思考:一、合理安排語文實踐活動內容。
針對不同年級應該安排不同的活動。
低年級首先應該注重提高學生識字的興趣,引導學生感悟識字的方法,從而有效地擴大識字量,改變了過去那種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在游戲活動中識字,學生感到輕松愉快,而且記憶深刻。
隨著年級的升高和學生識字量的增加,活動方式也應當不斷變化,為中高年級的習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次,為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畫一畫、說一說”、課本劇表演等活動都可以獲得一舉多得的作用。
小學中年級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
到了中年級,小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教師應當有意發展學生這種自我做主的意識,讓學生學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獨立的選擇,讓學生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看到什么就說什么,聽到什么就說什么。
那么,“看說寫”、“聽說寫”這兩種語文實踐活動是非常必要的。
而這些活動的中心是動手、動嘴、動筆。
能夠主動去說去寫便是我們希望學生達到的學習的最高境界。
高年級就應當注重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的鍛煉了。
讓學生走出班級和校園,在交流與訪問中加深對社會的認識。
引導學生針對當前的熱點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談出自己的認識。
讓學生在針鋒相對的思維交鋒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途徑(一)立足教材,拓寬視野 語文的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
學生在校學習,主要就是進行課堂學習,教材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之一。
我們的語文課還沒有達到完全脫離教材的地步,這是由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決定的。
因此,我們以教材為依托,以綜合實踐活動為媒介,把生活中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料與教材相結合,建立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體系。
1.通過多種渠道,拓展學習的內容如今,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廣泛,通過圖書館、網絡技術,可以使各種語文資源與現行語文教材緊密結合,拓展語文學習的內容,使語文課程更加多元化、立體化。
我們在教學時,往往以語文教材為中心,抓住某一知識點,引導學生開展查閱文本、網上搜索等拓展性實踐活動。
如在上六年級習作《蘋果家族》一課時,我組織學生走進圖書館查閱資料,到電腦室上網,了解蘋果的歷史、種植要求、種植地區、常見品種、營養價值等情況,并整理成文字資料,作好充分準備;接著讓學生以第一人稱介紹“蘋果家族”的某一方面,比如“我的家族史”、“我的營養價值”、“我們家族的‘四大天王’等。
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熱情高漲,爭先恐后。
2.修改延伸課本,開闊學生的視野 我曾聽到過我校一位老師指導學生學了《嫦娥奔月》這一課后,設計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我心中的神話故事》,其活動環節為:趣味引入——片段欣賞——角色再現——故事瀏覽——創作聽評——作品推薦。
在準備過程中,學生讀了許多神話故事:《開天辟地》、《精衛填?!?、《哪咤鬧?!贰麄冞€挑選自己喜歡的神話角色,制作道具,進行表演,在匯報展示活動中,有的學生講故事,有的學生進行小品表演……據執教老師說,自開展活動以來,學生不僅閱讀了大量神話故事,而且培養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這樣的語文學習,學生喜歡,學有收獲。
另外,在學了《望月》這篇文章后,我引導學生開展了以《月》為主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說“月”詞,造“月”句,誦“月”文,講“月”的故事。
在教學中,我們以教材為藍本,適合學生需要的內容作為開展實踐活動的內容,以此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語文底蘊,提高思想品位。
(二)聯系生活,感受體驗 綜合實踐活動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與社會生活,體現了對生活的知識的綜合運用。
在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力求讓學生密切關注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引進生活的源頭活水,實現語文與生活的溝通,課內與課外的打通,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
語文教材上的許多文章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當學生在閱讀中提出問題時,怎么辦
以往,一般都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或請學生幫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導學生自己從生活中,從大自然中去觀察、體驗,尋求問題的答案。
這樣做,扼殺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如今,我們盡量引導學生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
我校一位語文教師教學《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時,布置學生觀察大自然,可讓學生把看到的景色拍攝下來,也可搜集描畫大自然美景的圖片,描寫大自然的詩歌等。
在課堂上,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拍攝的或收集來的圖片,向大家介紹圖片描繪的大自然中的美景,有的朗誦贊美大自然的兒歌。
這些活動,使語文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學生學習情緒高漲,培養了低段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培養他們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事實證明,將語文課堂教學與自然生活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語文實踐機會,拓寬了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渠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2.走進社區,體驗生活 “生活即學校,社會即課堂”,我校開展“話說莫城”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家鄉的變化,從而認識家鄉、感悟家鄉、熱愛家鄉,弘揚創新精神。
同時體會生活中的語文底蘊,培養敏銳的認知力、獨特的領悟力、豐富的情感力。
我們學校地處常熟招商城附近,給我們創造了活動的好條件,讓學生分組去調查,家鄉的人民是怎樣勤勞致富,收集有關的小故事,同時也走進學校周邊的工廠進行調查訪問,最后整理成語言文字,在全班進行交流。
在這活動中,通過讓學生大膽地走出課堂,走進社區,讓學生對家鄉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也讓學生領悟到:我為家鄉而驕傲,我應為家鄉而努力
我們力求讓學生的學習活動能回到真實的情境中,回到本身就是綜合的生活中,打破書本與生活的墻剁,豐富心靈體驗,讓語言重煥生命的光彩,讓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回到詩意棲居的家園,回到人類的語言賴以存在與發展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要做到“三性統一”。
通過扎扎實實、卓有成效的工作,我深刻地認識到,組織學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要注意“三性統一”:即趣味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相統一,要讓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成為放飛學生潛能的天空。
(一)講究趣味性,“樂”中學習。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進行的一種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實踐,它強調要尊重學生的主體。
尊重主體,就要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天生的求知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思維的活躍,保持學習的持久。
因此,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活動項目首先是要學生真正感興趣的內容,是學生真正想了解的,能真正“吊”起學生的“胃口”,使學生一上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就來勁,就躍躍欲試的。
如每當春天來臨的時候,中高年級的老師都會要求學生寫一篇《找春天》的作文,為了提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讓他們有話可寫,有情可抒,我們就設計了《我們愛春天》這一綜合實踐活動,我們和學生一起探索,一起商量,探究出許許多多活動的點子: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走出課本尋找春天,描繪春天,收集有關春天的成語、對聯、謎語、俗語、詩歌、文章、故事等,可以原文照搬,也可以經過取舍加工和改造,編成小報來描繪春天;學生也可以在教師、家長等導師的組織下走出課堂去觀賞春天的美景,享受春天的陽光,親吻春天的和風,甚至去沐浴春天那一番細細的甜甜的春雨,或是去野外放飛多姿多彩的風箏,或到小河里嬉戲活潑可愛的小魚,或到草地上打幾個滾,親親那柔嫩的小草……并把春天的美景、春天的情趣、春天的歡樂或拍成照片,或攝成錄像;學生還可以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想象的空間里,引導學生賞春思春,當學生陶醉在濃濃的春意中時,不失時機地引導他們從此時此地此景遙想到大江南北的春色和長城內外的美景,聯想到為了祖國永恒春色而辛勤勞作的人們,此時,學生就可能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內情與外景交融在一起,詩情畫意油然而升,每個學生的眼前會涌現出一幅幅無限美好的春景圖。
當然,孩子們會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或吟春、頌春,或寫文,或作詩,或繪畫,或譜歌……這樣,學生在盎然的興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識,豐富了“春”的語言,體驗了“春”的魅力,熏陶了熱愛大自然的情操,同時還培養了欣賞、想象等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這樣讓學生充滿興致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正是學生愿意參與的,也正是學生夢寐以求的。
(二)、注意實踐性,“行”中探索。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強烈的實踐性、研究性、參與性、生活性的特點。
它是一種實踐的、整體的、開放的教育活動,強調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和能力,在實踐中體驗情感,發展個性品質。
如我們引導學生開展“我喜愛的一種植物(或動物)”這一綜合實踐活動時,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飼養一種小動物或種植一盆花、一棵草,觀察動物吃食、活動、睡覺等生活習性,觀察植物發芽、開花、結果的生長過程;查找一些相關的資料,向行家請教一些種植養殖的有關知識。
教師則引導學生把種植養殖的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一一記敘下來,記敘的形式也可因人而異,多種多樣……學生通過開展這一綜合實踐活動后,與人合作、收集信息、學以致用等多種綜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重視開放性,“活”中鍛煉。
綜合實踐活動由于具有內容的廣泛性和形式的多樣性的特點,適應了兒童群體智能的多元傾向和學習方式的多樣性,能夠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擅長的方式學習。
為此,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更要注意實施開放性原則,真正讓綜合實踐活動成為放飛學生潛能的天空。
如學習了《臺灣的蝴蝶谷》這篇課文后,學生想開展“了解臺灣”的綜合實踐活動,他們列出了好多他們想知道的問題,如了解臺灣的歷史,了解臺灣的名勝古跡,了解臺灣的風土人情,了解臺灣的風味小吃,了解臺灣的發展變化,了解臺灣的環境,甚至還有學生提出了想了解大陸和臺灣現形的關系問題……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方式、途徑也可多種多樣,可以查閱書報、上網瀏覽,可以收聽廣播、收看電視,可以請教他人……呈現活動的成果更是可以豐富多彩:錄像、照片、編輯小報、繪成圖畫……通過這些開放的活動,為孩子們提供“活”的更廣闊的求知的空間,讓每個孩子都有自主學習、自由探索、施展才華的機會,而更重要的是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能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求知、學會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充裕的時間是綜合語文實踐活動的翅膀,廣袤的空間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舞臺。
學生在動態、多維的天地里,才能把心靈深處的內在感悟轉化為一種精神產品,人生才能得以精彩,生命才能得以健康成長。
在語文教學中要改變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灌輸為基本特征的傳統教學模式,實現學習方式的革命;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發展打下堅實而全面的基礎,塑造完善的人格個性。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讓我們為之探索,為之思考。
唐·王翰葡萄美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2、元二使安西》唐·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塞下曲》唐·李白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4、《古從軍行》唐·李頎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萄入漢家。
5、《從軍行·其四》唐·王昌齡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6、《關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7、《隴西行》唐·王維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
8、《磧中作》唐·岑參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
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
9、《燕歌行》唐·高適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樅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10、《雁門太守行》唐·李賀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11、《前出塞九首·其六》唐·杜甫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12、《代出自薊北門行》南北朝·鮑照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
征師屯廣武,分兵救朔方。
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強。
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
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梁。
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
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
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13、《征怨》唐·柳中庸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14、《塞下曲》唐·許渾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
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寒衣。
15、《望薊門》唐·祖詠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16、《夜上受降城聞笛》唐·李益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南齋玩月王昌齡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中秋月蘇軾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月齊已空碧無云露濕衣,眾星光外涌清規。
東林莫礙漸高勢,四海正看當路時。
還許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關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夜思李白,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夜劉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蟲聲新透綠窗紗。
嫦娥李商隱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望月懷遠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霜月李商隱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秋宵月下有懷孟浩然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
望望空佇立。
中秋待月陸龜蒙轉缺霜輸上轉遲, 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 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里, 漸看星瀠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 欲減初圓及午時。
倪莊中秋元好問強飯日逾瘦, 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 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 溪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 到曉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劉禹錫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云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云*(左車右并)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悵。
中秋月晏殊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蘇軾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皮日休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中秋見月和子由蘇軾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左風右占)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將下蟲)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臺客。
中秋登樓望月米芾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夜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水調歌頭蘇軾,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西江月蘇軾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
過酒家飲酒,醉。
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
及覺已曉。
亂山攢擁,流水鏗然,疑非人世也。
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
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
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文天祥照江疊節,載畫舫之清冰;待月舉杯,呼芳樽于綠凈。
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
風雨滿城,何幸兩重陽之近;江山如畫,尚從前赤壁之游。
槁秸申酬,輪嗣布。
滿江紅.中秋寄遠辛棄疾快上西樓,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
玉液滿,瓊杯滑。
長袖起,清歌咽。
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秋夜月當初聚散。
便喚作、無由再逢伊面。
近日來、不期而會重歡宴。
向尊前、閑暇里,斂著眉兒長嘆。
惹起舊愁無限。
秋蕊香引留不得。
光陰催促,奈芳蘭歇,好花謝,惟頃刻。
彩云易散琉璃脆,驗前事端的。
風月夜,幾處前蹤舊跡。
忍思憶。
這回望斷,永作終天隔。
向仙島,歸冥路,兩無消息。
長相思畫鼓喧街,蘭燈滿市,皎月初照嚴城。
清都絳闕夜景,風傳銀箭,露叆金莖。
巷陌縱橫。
過平康款轡,緩聽歌聲。
鳳燭熒熒。
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羅綺叢中,認得依稀舊日,雅態輕盈。
嬌波艷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墻頭馬上,漫遲留、難寫深誠。
又豈知、名宦拘檢,年來減盡風情。
望漢月明月明月明月。
爭奈乍圓還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暫歡會、依前離別。
小樓憑檻處,正是去年時節。
千里清光又依舊,奈夜永、厭厭人絕。
鷓鴣天吹破殘煙入夜風。
一軒明月上簾櫳。
因驚路遠人還遠,縱得心同寢未同。
情脈脈,意忡忡。
碧云歸去認無蹤。
只應曾向前生里,愛把鴛鴦兩處籠。
十二時(秋夜)晚晴初,淡煙籠月,風透蟾光如洗。
覺翠帳、涼生秋思。
漸入微寒天氣。
敗葉敲窗,西風滿院,睡不成還起。
更漏咽、滴破憂心,萬感并生,都在離人愁耳。
天怎知、當時一句,做得十分縈系。
夜永有時,分明枕上,覷著孜孜地。
燭暗時酒醒,元來又是夢里。
睡覺來、披衣獨坐,萬種無□憀情意。
怎得伊來,重諧云雨,再整馀香被。
祝告天發愿,從今永無拋棄。
念奴嬌.中秋對月文征明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
風泛須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宮里。
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
霜華滿地,欲跨彩云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云來去。
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
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唐)李樸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唐)劉禹錫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宋)蘇東坡丙辰中秋,歡飲達旦。
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宋)蘇軾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太常引》(宋)辛棄疾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臺灣民謠:《中秋旅思》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鄉秋憶月,異國夜驚潮。
手未攀丹桂,以猶卷緣蕉;登樓悲作賦,西望海天遙。
《月夜思鄉》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何處關山家萬里,夜來棖觸客愁多。
《煎熬》夜深沉,明月高掛天正中,寂無聲;睡眼朦朧,恍若夢中;生臥徘徊以不寧,故國家園縈腦中;苦煎熬,歸去成空,如焚王衷。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33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