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益善
回答從速
孟子名言(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然后和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后退也會快。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7)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譯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于統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于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譯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10)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譯文】一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11)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u)。
【譯文】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穢草。
(12)仁者無敵。
【譯文】仁德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
(1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譯文】每家給他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圍種植著桑樹,那么,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絲棉襖穿了。
雞狗與豬這類家畜,都有力量去飼養繁殖,那么,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
一家給他一百畝土地,并且不去妨礙他的生產,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
辦好各級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大道理來開導他們,那么,須發花白的老人便會有人代勞,不致頭頂著、背負著東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譯文】搞好耕種,減輕稅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譯文】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1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17)仁則榮,不仁則辱。
【譯文】諸侯卿相如果實行仁政,就會有榮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會遭受屈辱。
(18)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
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譯文】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沒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
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么事都干得出來。
(19)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譯文】為爭奪土地而戰,殺死的人遍野;為爭奪城池而戰,殺死的人滿城,這就是帶領土地來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贖出他們的罪過。
(20)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譯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當成路上遇見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會把君主看作仇敵。
(2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所喜歡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歡吃的;如果兩者不能都吃的話,我便丟掉魚而吃熊掌。
生命是我所喜愛的,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兩者不能并有,我便舍棄生命而取義。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文】尊敬我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晚輩,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晚輩。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譯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幫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幫助。
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都反對他;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都歸順他。
(2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文】天時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25)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譯文】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
(26)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
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譯文】破壞仁愛的人叫做“賊”,破壞道義的人叫做“殘”。
這樣的人,我們就叫作他“獨夫”。
我只聽說周武王誅殺了獨夫殷紂,沒有聽說過他是以臣弒君的。
(27)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譯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當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職務。
(28)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譯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9)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譯文】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谷之神為次,君主為輕。
(30)民事不可緩也。
【譯文】關心人民是最緊迫的任務。
(31)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shu^ g()不入洿(w&)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譯文】不要在農民耕種和收獲的大忙季節征兵和征徭役,妨礙生產,那么生產的糧食便吃不盡了。
不要用細密的魚網到大池中捕魚,那么魚類便吃不完了。
依照合適的時間到山林砍伐樹木,木材也會用不盡。
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便會使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
(32)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譯文】現在你的廚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馬欄里有健壯的駿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尸體,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領著禽獸來吃人。
(33)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譯文】桀和紂的喪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們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獲得天下有方法:獲得了百姓的支持,便獲得天下了;獲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獲得了民心,便獲得百姓的支持了;獲得民心有方法:他們所希望的,替他們聚積起來;他們所厭惡的,不要加在他們頭上,如此罷了。
(34)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譯文】賢明的君主在規定百姓的產業時,一定要使他們上可以養父母,下可以養妻子兒女,好年成能豐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餓死。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譯文】一切為著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這樣去統一天下,沒有人能夠阻擋。
(36)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譯文】諸侯的寶貝有三樣: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種以珍珠美玉為寶貝的人,禍害一定會到他身上來。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
【譯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們降生了君主,也替他們降生了師傅,這些君主和師傅的惟一責任,是幫助上帝來愛護人民。
(38)人皆可以為堯舜。
【譯文】人人都可以當堯舜這樣的好人。
(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譯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必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40)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譯文】禍害或者幸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譯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4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富貴不能亂了我的心,貧賤不能改變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節,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43)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譯文】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44)養心莫善于寡欲。
【譯文】修養心性的辦法最好是減少物質欲望。
(45)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譯文】向諸侯進言,就得輕視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46)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文】天將要把重要的任務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惱他的心意,勞動他的筋骨,饑餓他的腸胃,窮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如意,這樣便可以震動他的心意,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47)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譯文】對別人恭敬的人不會侮辱別人,自己節儉的人不會搶奪別人。
(48)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譯文】愛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的愛;尊敬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尊敬。
(49)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譯文】交朋友時,不依仗自己年紀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們富貴。
(50)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譯文】賢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還在糊涂卻硬要叫人明白。
(51)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譯文】豐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現懶惰;災荒年成,年輕人多表現強暴,并不是天生的資質有所不同,是由于環境把他們的心變壞了的結果。
(52)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譯文】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泉水的話,仍然是一個廢井。
(53)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譯文】君子有三種樂處,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康,兄弟沒災患,是第一種樂趣;抬頭無愧于天,低頭無愧于人,是第二種樂趣;得到天下優秀人才而對他們進行教育,是第三種樂趣。
(54)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譯文】不以趕不上別人為羞恥,怎么能趕上別人呢
(55)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譯文】窮困便獨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56)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譯文】解說詩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于詞句而誤解原意。
用自己切身的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這就對了。
(57)盡信,不如無。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曹操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
—— 荀況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則以石為玉而又炫之也。
—— 朱熹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 劉備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諸葛亮孔子學的名言原文】子曰:“不憤不咎,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
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復地給他舉例了。
”孔子名言及解釋學而時習之孔子名言。
語出:“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
’”王肅注:“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
”王釋“學”與“習”為一義,似專指誦讀。
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誦習”僅是“一端”(見劉寶楠)。
皇侃疏“時習”說:“凡學有三時。
”一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晨夕。
近人蔣伯潛認為“學是知新,習是溫故”()。
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名言。
語出:“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義相同。
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
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盡其所有余也。
”()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
”(卷第二十二)另外在、、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迷惘。
鄭玄注:罔,猶罔罔無知貌。
“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
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
當從前解。
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
近人楊樹達注:“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
”(《論語疏證》)孔子首倡學思并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
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鄭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孔安國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終無可”。
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
”(《朱子語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
”(《語譯廣解》)孔子及后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訥,遲鈍也。
言欲遲而行欲疾。
”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
”《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余,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參見“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鄰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聽其言而觀其行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于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予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
’”《說苑·尊賢》記孔子言曰:“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
”《大戴禮記·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語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義。
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語聽言觀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謹于言而敏于行耳。
”(《論語集注》)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文子,衛大夫。
“文”是他的謚。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學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
故謚法有以‘勤學好問’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
”(《論語集注》)又說:“古人謚法甚寬”,“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節此一惠,則敏學下問,亦是它好處”足見孔子“寬腸大度,所以責人也寬”(《朱子語類》卷二九)。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按字義,文,文采;質,質樸;彬彬,雜半之貌。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言學者當損有余,補不足,至于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禮,有質有文。
質者,本也。
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
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
于此一則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當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
“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文質得中,豈易言哉
”(《禮記·表記》)敬鬼神而遠之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朱熹注:“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論語集注》)清劉寶楠則釋此句為:“謂以禮敬事鬼神也”(《論語正義》)。
《禮記·表記》:“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結合上述孔子告樊遲語,可看出孔子持與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觀,并教樊遲從周道。
孔子在承認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對鬼神既不輕慢亦不要予以親近,這與其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中強調先人事,后鬼神(《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的態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朱熹《論語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閑矣。
”清阮元《研經室集》:“為之不厭,己立己達也;誨人不倦,立人達人也。
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達者,如‘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之達。
”此句猶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是以體現孔子所倡導的“恕”之道,亦即關于“仁”的實踐途徑與方法。
以己所欲譬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標準,即從積極意義上實踐“仁”其低標準則是推己所厭及他人而不惡加,即從消極意義上實踐“仁”(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認他人之價值,關心他人之生存與發展,從又一側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漢書·儒林傳》:孔子“究觀古今之篇籍”敘《書》、稱《樂》、論《詩》、因魯《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
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朱熹《論語集注》:“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
其句意謂傳述舊章而不創作,對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不作”與“好古”,系孔子對終其一生之教學與學術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時亦體現出其整理歷史文化遺產的原則及其對上古文化的基本態度。
所謂“不作”,朱熹認為孔子“其事雖述,而功則倍于作矣”(同上)。
然后世學者認為實際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又見《孟子·公孫丑上》:“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呂氏春秋》亦記載:“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
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
其句意謂:默默將所見所聞記于心間,發憤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學生不知疲倦。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則謙而又謙之辭”。
近人錢穆認為“或以本章為謙辭,實非也。
”(《論語新解》)孔子于此所舉三事:其一,重在言識(記憶),不在言默,所謂“多聞,質而守之”(《禮記·緇衣》),“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其二、三,則表達了孔子于求知學問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熱忱,同時也是孔子從認識和方法對“學”與“教(教誨)”的合理總結。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于我如浮云’”。
漢鄭玄注:“富貴而不以義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云之無有,漠然無所動于其中也”。
意謂:以不義手段占有的財富與官位,對于我如同天際的浮云。
又見《論語》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貴的具體原則,即須合于“義”與“仁道”,違此而獲,則被視如過眼煙云之不足取。
同時亦表明其于清貧生涯甘之如飴、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與襟懷。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漢鄭玄《論語注》:言此才,勉人于學也。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未得,則發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學之篤耳”。
近人康有為《論語注》:“忘食,則不知貧賤;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則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其句意謂:發奮用功連吃飯也不記得(學有所獲),便高興得忘了憂慮,連入老境也未覺察。
此實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辭。
《禮記·表記》:“子曰:‘《詩》之好仁如此。
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
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后已’”。
其一生好學不倦,倡導積極有為,對所創立學說的實現孜孜以求,“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強不息,終老不疲與明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惡,則我從其善,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
是二人者,皆我師也。
”(《論語集注》)劉寶楠引舊說,又提出兩解:一謂“我并彼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為善,我則從之;二人以我為不善,我則改之。
是彼二人,皆為吾師。
書洪范云: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
此之謂也。
”一謂“三人行,本無賢愚。
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隨事所見,擇而從之改之。
非謂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既從其善,即是我師。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
《說文》:“坦,安也。
”蕩蕩,廣遠之稱。
戚戚,時時憂慮之稱。
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蕩然無私。
小人馳兢于榮利,耿介于得失,故長為悉府也。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憂戚。
”(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雕,凋謝;松柏,喻棟梁之材。
朱熹引謝上蔡注曰:“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
”(《論語集注》)荀子則把松柏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見君子無日不在是。
”(《荀子·大略》)《莊子·讓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于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
故內省而不窮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孔子名言。
《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正義》引《申鑒·雜言下》注曰:“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
”又《論語·憲問》所記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孔子自謙其不具備知、仁、勇三者達德,而自子貢視之,孔子三道盡備,故曰:“夫子自道也。
”(《憲問》)民無信不立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此即孔子對子貢問政之答。
民信之與足食足兵為孔子治邦強國之政。
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無信;民信則為本。
此也即與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義有相通這處。
后朱熹有曰:“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
故寧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寧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這個你可以參考下【譯文】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離婁下》 [解讀]愛人的人別人總是愛他,尊敬別的人別人總是尊敬他。
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往往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你。
要想受人敬愛,必須敬愛他人。
恒:常常。
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
——《左傳·隱公三年》 [解讀]喜歡子女,應該用道義去教導他,不要讓他走上邪路。
這是春秋時期衛國大夫石碏(què)勸諫衛莊公的話,衛莊公不聽勸諫,他的寵子公子州吁終于招致殺身之禍。
溺愛,會使子女走上邪路。
弗,不。
納:入,使入。
不吹毛而求小疵。
——《韓非子·大體》 [解讀]不要去挑剔別人的小毛病。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喜歡挑剔別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點。
求:找尋。
疵:毛病。
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雍也》 [解讀]不將對甲的怒氣轉到乙的頭上,也不重犯同一種過失。
許多人對自己的過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習以為常,若能像顏回那樣該多好啊
遷怒:轉移怒氣。
貳:再,重。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孟子·離婁上》 [解讀]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畫出矩形和圓形來。
我們的生活,辦事情,都必須遵循一定的規章制度,否則,各行其是,準會亂了套。
規矩:規和矩,校正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具,比喻標準,法度。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牧民》 [解讀]糧倉充實,百姓才懂得禮節制度;衣食豐足,百姓才知道榮譽恥辱。
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
治理國家的人,首先要考慮老百姓的生活。
廩(lǐn):糧倉。
實:充實。
差若毫厘,謬以千里。
——《禮記·經解》 [解讀]事情開始時有很小的差錯,若不及時糾正,最后就會造成大的錯誤。
萬事開頭難,開頭必須謹慎;搞科學研究必須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否則就會造成重大損失。
毫厘:為計量小單位,形容極少或極小。
繆(miù):錯誤。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戰國·楚·屈原《卜居》 [解讀]尺雖比寸長,但和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短,寸雖比尺短,但和更短的東西相比,就顯得長;事物總有它的不足之處,智者也總有不明智的地方。
人或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不應求全責備,而應揚長避短。
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衛靈公》 [解讀]面臨著仁義,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
這句話與“我愛我的老師,我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語)的意思有些類似。
闡發仁義,捍衛真理,伸張正義等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絕不能推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丑下》 [解讀]擁有真理,合乎正義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幫助,違背真理、非正義的就很少得到幫助。
它告訴我們,真理和正義是不可戰勝的。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禮記·學記》 [解讀]如果只是獨自一個人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討論,就會孤陋寡聞。
事實證明, 學習伙伴有益于學習的進步。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解讀]富貴不能使他的心惑亂,貧賤不能使他改變節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只有做到了這三點才可以稱得上是大丈夫。
孟子的這句話歷代相傳,激勵了無數的中華兒女。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詩經·十月之交》 [解讀]高地變成山谷,深谷變成山陵。
據科學推測,喜馬拉雅山這個地方在七千萬年以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滄海變桑田,比喻世事多變。
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總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轉化。
廉政格言警句(一) 1、儉以養德,廉以立身。
2、作風要樸實,工作要扎實,任務要落實。
3、是非明于學習,名節源于黨性,腐敗止于正氣。
4、人心如秤稱量誰輕誰重,民意似鏡照出孰貪孰廉。
5、保初節易,保晚節難。
百年養德難,一日喪德易。
6、廉潔從政兩袖清風德昭后世,貪圖錢財一朝失足愧對今生。
7、順境勿驕逆勿沉做堂堂正正人,平境勿庸濁勿亂當勤勤廉廉官。
8、戒酒戒色戒貪欲,律己律妻律子女。
9、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夸獎。
10、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帶人,無私方能感人。
11、做人一身正氣,為官一塵不染。
12、勿以官小而不廉,勿以事小而不勤。
13、做人德為本,做事民為先,做官法為上。
14、在是非面前要有辨別能力,在誘惑面前要有自控能力,在警示面前要有悔過能力。
15、領導干部辦事三問:講道理時,先問自己是否明白;提要求時,先問自己是否做到;批評人時,先問自己有何責任。
16、當政之要在于興一方,為政之要在于敢創新,治政之道在于求民安,施政之本在于潔自身。
17、廉潔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自正方能帶人,無私方能感人。
18、在職一陣子,做人一輩子。
19、毛毛細雨濕衣裳,點點貪念毀名節。
古代廉政警句選(一) 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
[金]元好問 注解:有本事的官吏經??梢钥吹?,但能做到公正廉明就非常難了。
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宋]包拯 注解:廉潔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貪贓的官吏,是人民的盜賊。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宋]岳飛 注解:文官清正廉潔,武將拼死報國,這樣國家就可以太平了。
世路無如貪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
[宋]朱熹 注解:世上的路沒有比貪欲更險惡的,多少人都是因此誤了一生。
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
[戰國] 注解:人的欲望雖然是不能消滅的,但對欲望的追求是可以節制的。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唐]李商隱 注解:遍觀歷代圣賢治國治家的經驗教訓,成功皆因勤儉,敗亡皆因奢侈。
,逸豫可以亡身。
[宋]歐陽修 注解:憂患勞苦,可以使國家興盛;一味貪圖安逸享樂,就可以葬送自身。
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
[宋]蘇軾 注解:東西一定是自己先腐爛,蛀蟲才能生出來。
人一定是先產生疑心,以后讒言才能聽進去。
財能使人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勢能使人倚。
四患既都去,豈在塵埃里
[宋]邵雍 注解:錢財使人貪婪,美色使人沉溺,名聲使人驕傲,權勢使人專橫。
一個須眉男子,如若能夠免去財、色、名、勢這四種禍患,難道他還會是世上的普通人嗎
古代廉政警句選(二) 。
[戰國]孟子 注解:修身養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各種欲望。
窮不忘操,貴不忘道。
[唐]皮日休 注解:人雖然不得志,不能忘記操守;地位高了,不能忘記正道。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戰國]《孟子·騰文公上》 注解:上面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常常仿效,而且往往搞得更厲害。
治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家則不言利。
[漢]劉向《說苑·至公》 注解:給公家做事,不能考慮個人的事,就不能講私利。
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
[晉]傅玄 注解:主持政務關鍵在于去掉私心,否則就沒有公道可言了。
君子先擇而后交,小人先效而后擇。
[隋]王通《文中子·魏相》 注解: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先加選擇,然后再交往;小人卻不同,一見如故,顯得異常親熱,然后才去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人。
觀其交游,則其賢不肖可察也。
[春秋]管仲 注解:看一看他所交往的朋友,也就能看出他是什么人了。
賢人志士之于子孫也……貽之以言,弗貽以財。
[漢]王符《潛夫論·遏利》 注解:賢明者與有志之士對于子孫……留給他們有教益的話,而不是留給他們財產。
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漢]《禮記·大學》 注解: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養,而后才能整治家庭;只有整治好了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國家;只有治理好國家,而后才能平定天下。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唐]王勃《騰王閣序》 注解:人老了,應當更有雄心壯志,豈能因為滿頭白發改變過去的想法打算
境況艱難困苦,應當更加堅強,不能因此而喪失凌云壯志。
廉政格言 1、廉潔自律,警鐘常 2、廉潔自律,從我做起 3、以熱愛祖國為榮 以危害祖國為恥 4、以服務人民為榮 以背離人民為恥 5、以崇尚科學為榮 以愚昧無知為恥 6、以辛勤勞動為榮 以好逸惡勞為恥 7、以團結互助為榮 以損人利己為恥 8、以誠實守信為榮 以見利忘義為恥 9、以遵紀守法為榮 以違法亂紀為恥 10、以艱苦奮斗為榮 以驕奢淫逸為恥 11、嘴不饞,心不貪,私不謀,利不占; 色不迷,法不犯,生不悔,死不憾。
12、被物質欲望所束縛,會覺得生命可悲。
把廉潔勤政記心中,會感到一生充實。
13、淡泊名利好比清茶一杯靜心正身, 務實為民好比功積如山德載千秋。
1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5、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6、搞一次特殊,就降低一分威信; 破一次規矩,就留下一個污點。
謀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
17、貪婪和幸福永遠不會牽手。
18、做官不患位不尊而患德不崇,勤政不患祿不厚而患知不博。
19、功過是非須經歷史檢驗,廉潔勤政要由群眾評說。
20、小節放縱,大節必失。
21、把握眼前,珍惜未來。
22、感恩笑愧怍,恤民思清廉。
23、根深不怕風吹,行正何俱天地。
24、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一舉一動,常思百姓冷暖。
25、作決策以人為本當戒急功近利, 干工作求真務實應求有口皆碑。
26、堅持廉潔自律,爭做先進表率。
27、廉潔品自高,貪臟法難容。
28、不能有效約束自己,就無法有效約束別人。
29、不以善小而不褒,不以惡小而不懲。
30、廉潔自律心無病,求真務實業有成。
31、官聲譽起為民事,業績成于跬步行。
32、時時省察,百姓疾苦心永掛;事事檢點,為官清貧夢長安。
33、修身,則心如幽泉凈;縱欲,必足陷污泥潭。
34、立黨為公一心為民最重, 執政為民清政廉潔為要。
35、為政重在廉,做人重在誠。
36、揚起理想的帆,把穩廉政的舵,駛向成功的路。
37、處世立身須有一腔熱血,秉公盡職應無半點私心。
38、投其所好,是害人的砒霜;批評監督,是救人的良藥。
39、拘小節,言行舉止點點滴滴;做大事,德能勤績方方面面。
40、自控能力是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
41、淡泊名利 清風拂袖身自正;曲直分明 正氣在胸威自生。
42、金錢美色親情為官之試金石,國法黨紀條規從政之警示牌。
43、平凡崗位 高尚人格。
44、一事不明錯一件,一官不清誤一方。
45、小善積多,德益天下;小惡除早,免生后患。
46、扣錯第一顆鈕扣一錯到底,擋住第一次誘惑一路順風。
47、不只看上任時歡迎的人有多少; 更要看離任時歡送的人有多少。
48、做事頭腦清醒,不為假象所惑; 為人心底坦蕩,不為虛名所思。
49、自知者不為奉承所動,廉潔者不為誘惑所迷。
50、清風涼自林谷出,廉潔源從自律來。
51、從制度建設抓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52、黨風黨紀打折扣,遲早都得犯錯誤。
53、反腐其論事大小,倡廉不在位高低。
54、心中常有公平在,手下自有公正書。
55、笑去私心,而后可以治公事;先平己見,而后可以聽人言。
56、廉則年如一日,好過;貪則日似一年,難熬。
57、真正牢記三個代表,永遠保持一身正氣。
58、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59、監督就是愛護,公開就是倡廉。
60、嚴抵百欲,勤興百業。
61、反腐敗,繪改革開放藍圖,倡廉政,創四化建設偉業。
62、廉潔奉公為官之道,誠實守信做人之本。
63、開心譜新曲,正氣滿乾坤。
64、執政以廉為本,為官以勤為先。
65、依法治國胸中自有天平在,廉潔奉公心底常吟正氣歌。
66、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67、做人一生光明正大,為官一任廉潔奉公。
68、反腐當從自身做起,倡廉應由小處著手。
69、人格人品定注人生,黨風黨紀奠基黨運。
70、人要活得輕松,須多奉獻、少索取。
71、公生明,廉生威,無私無畏奔前程。
72、群眾監督是反腐最強大的武器。
73、失去監督的地方,是腐敗滋生的溫床。
74、國之興,在于政; 政之得,在于人。
75、倡廉重在反腐; 反腐重在治本。
76、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77、把握今天就是珍惜明天, 把握自己就是珍惜家庭, 把握言行就是珍惜崗位。
78、眼前榮華如浮云,身后美名重千金。
79、理想和信念是領導干部拒腐防變的根本保證。
80、勤政為民,恪盡職守,兢兢業業。
81、以民為本,聯系群眾,服務于民。
82、立公心樹公德做公仆廉潔奉公, 察民情解民憂滿民意勤政為民。
83、胸有人民能拒腐,心惟自我難為廉。
84、廉者不為小利而移花,官者不認私情而接木。
85、滴水常擊水滴石穿,小欲??v欲溢自斃。
86、遏制腐敗,重在預防。
87、廣廈千間,躺下只有七尺;黃金萬兩,一日三餐足矣。
88、常懷律己之心,嚴格要求,不斷奮進; 常懷寬人之心,眼界開闊,胸懷寬廣。
89、一日得失看黃昏,一生成敗看晚節。
90、律己如同走鋼絲,步步都要須慎行。
91、要在人間揚正氣,不給百姓留罵名。
92、一身正氣為人,兩袖清風處世。
93、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94、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似錦前程,毀于一念。
95、貪如火,不退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可滔天。
96、權是雙刃劍,榮辱一揮間。
97、勿唯小貽大,勿唯私損公;勿唯利害己,勿唯權傷民。
98、由廉入貪易,失足悔恨遲。
99、蓮因潔而尊,人因廉而正。
100、廉政相伴,一生無憾。
101、做人一身正氣,為官兩袖清風; 辦事三思而行,闔家四季平安。
102、為官不忘勤廉政,造福百姓濟蒼生。
103、廉貪一念間,榮辱兩世界。
104、制度是腐敗的防火墻,監督是腐敗的滅火器。
105、廉潔是陽光道,腐敗是獨木橋 。
106、不屈于利稱之富有,不屈于名可謂高貴 。
107、民心有眼,法網無邊。
108、貪欲是滋生腐敗的源泉,自律是遏制欲望的堤壩。
109、人鉆進錢眼兒就是囚,囚走出錢眼兒就是人。
110、誰自重,誰就得到尊重;誰放縱,誰就得到傷痛。
111、“貪”字近乎“貧”,“婪”字近乎“焚”。
112、黑白分明隔一線,廉腐相克差一念。
113、飲水當思源,為官要清廉。
114、樂自清中出,煩從貪里來。
115、反腐莫論事大小,倡廉不在位高低。
116、蓮因潔而尊,官因廉而正。
117、人心如秤稱量誰輕誰重,民意似鏡照出孰貪孰廉。
118、大事小事秉公辦事,大節小節守廉為節。
119、眼睛一旦盯住金錢,心靈便會失去光芒。
120、詩堪入畫方為妙,官到能貧乃是清。
121、范公典型在,后樂而先憂。
122、崇高的精神,是創造偉大事業的靈魂。
123、繩從細處斷,禍由貪念生。
124、清如秋菊何妨瘦,廉如梅花不畏寒。
125、心無私欲,自然會剛;人無邪念,自然公正。
126、廉政猶如登高,越往上越神清氣爽; 貪婪猶如掘井,越往下越足深難拔。
127、警示教育常抓不懈,廉政監督匹夫有責。
128、廉潔是福根,自律是福芽。
129、毛毛細細雨濕衣裳,點點貪念毀名節。
130、生貪念做事多違規,去私欲做人必坦蕩。
131、讓廉潔銘刻人生,把清白留給歷史。
132、 寧愿獎杯少一點,不愿口碑差絲毫。
133、 錢色兩把利劍,廉潔一雙盾牌。
134、擋不住今天的誘惑,將失去明天的幸福。
135、在官唯清,在事唯平。
136、松竹梅,歲寒三友;公正廉,官德三寶。
137、權力失去監督是禍害,私欲失去控制是災難。
138、常修從政之德,常懷律己之心。
139、常思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
140、智者 以別人慘痛教訓警示自己; 愚者 用自己沉重代價喚醒別人。
141、行船不端 風浪毀之;為官不廉 百姓棄之。
142、人見利而不見其害 必貪;魚見食而不見其鉤 必亡。
143、一文雖微 能污清白人格;萬金加昂 難收公道人心。
144、酬薄酬厚皆為百姓血汗,位卑位尊同是人民公仆。
145、為政不貪,頭頂藍天;為政不廉,利劍高懸。
146、做公仆應時時自省“三講”, 為官者須日日嚴把“三關”。
147、為官戒不清 掌權戒不廉;辦事戒不公 做人戒不儉。
148、以權交友 權傾則情絕;以利交友 利盡則人散。
149、廉潔從政兩袖清風德昭后世, 貪圖錢財一朝失足愧對今生。
150、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
151、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152、奉公德乃大,廉潔品自高。
153、多植荷花塘自清,勤反腐敗政自明。
154、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一舉一動長思百姓冷暖。
155、反腐倡廉重在標本兼治,廉潔自律務求身體力行。
156、倡廉潔之風,養浩然之氣。
157、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
158、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
159、人生處世誠為本,從政之人廉當先。
160、腐敗是禍事前兆,勤廉是幸福源泉。
161、薪薄常知足,位卑亦自尊。
162、莫怨清廉淡滋味,應愁貪婪鐵窗淚。
163、寧走百步遠,不留一念貪。
164、不屈于利稱之富有,不屈于名可謂高貴。
165、廉則民愛,碑自立;貪則民棄,墓自掘。
166、儉以養德,廉以立身。
167、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夸獎。
168、做人一身正氣,為官一塵不染。
169、勿以官小而不廉,勿以事小而不勤。
170、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171、廉為至寶,一生光明磊落,潔作資本,百世享用有余。
172、自重、自省、自警、自勵。
慎權、慎欲、慎微、慎獨。
173、淡泊以明志,清廉以正風。
174、名節重于泰山,利欲輕如鴻毛。
155、名位利祿皆為身外之物;品格事業才是立身之本。
176、廉潔奉公不謀私,秉公執法不徇情。
177、警鐘常鳴筑防線,防微杜漸保晚節。
178、廉潔自律,勤政為民。
179、守法遵紀,從我做起。
180、黨施廉政,民沐惠風。
181、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
182、樂自清中出,煩從貪里來。
183、甘守清廉報家國, 不為貪贓羞兒孫。
184、莫作官倉鼠,甘為孺子牛。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憫農》 大意:農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這樣辛苦得來。
------李紳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歐陽修 大意: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司馬光大意:從節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儉則很困難。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李商隱《詠史》 ------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有勤儉敗有奢。
------(唐)李商隱 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
------(清)金纓 古今天下,官宦之家一、二代敗落;勤儉商家延續三、四代;勤樸耕家延續五、六代;而謙信孝友之家則達八、九代。
------書摘 以耕讀為本,以勤儉為德。
------(明)施耐庵 黃金無種子,惟生勤儉家。
------書摘 汝是無產者,勤儉是吾宗。
------陳毅節儉樸素,人之美德;奢侈華麗,人之大惡。
---薛瑄:《薛文清公讀書錄》卷五 禁奢崇儉,美政也。
----魏源:《魏源集·治篇》 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純仁傳》 民奢示之以儉,民儉示之以禮。
-----桓寬:《鹽鐵論·救匱》 人們最基本的物質需求:空氣,陽光,水,其實就與錢沒有太大的關系。
至于人際和睦、心靈充實、情趣活潑、人格高貴等生命價值的重要內容,更不是錢能買來的。
------ 韓少功(海南作家) 我可以舍得用很多錢去幫助別人,卻舍不得把一個好好的東西或事物丟棄。
我不是為了錢而節約,而是為了節約而節約。
節儉的品德,在我看來,已經不僅僅是因為“錢”的問題,而是一種操守、品行和文化。
------張抗抗(北京作家) 站在任意取舍的君臨位置,出自人類短期自私的利益,我們造成的破壞速度和范圍,要數十倍,數百倍地大于我們允諾茍延殘喘的瀕危生命。
舒婷(福建詩人)
姜尚、范蠡、張良、孔明、王猛、李泌、趙普、劉基、姚廣孝、范文程百家宗師 千古武圣——軍師鼻祖姜子牙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際遇。
前半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七十多歲仍一事無成;后半生得遇明主,大展宏圖,伐商滅紂,興周八百年之基業。
這就是被后人奉為神祗的歷史巨人—姜子牙。
他追往古而知來今,通古今之變,知勝敗之勢,曉民眾之意,精文武之道,操攻取之術,為文王、武王之師,傾商立周,興周盛齊,救民于水火,為后世開創了吊民伐罪,恩及百姓的范例。
百世而下,被尊為武圣,太公兵家宗師,堪稱當之無愧的千秋軍師第一人。
智士能臣 千古奇人——先秦范蠡范蠡,先秦杰出謀略家,罕見的智士能臣。
初,越王執意伐吳,未聽范蠡勸阻,險些喪命。
吳國三年,范蠡伴君處虎狼之中,石室忍辱,嘗便獻忠,為范蠡計謀,才保越王不死。
事君復國興越,苦身深謀二十年,興師伐吳,讓越王報了仇。
待越王大宴群臣之時,看破“兔死狗烹”之局,毅然辭國相、大將軍之官,退隱東海之濱,治產業,力經商,十九后中三致千金,成了巨賈,名揚天下,令同代人望塵莫及,也叫后人難繼項背。
范蠡,可謂家事、國事、天下事,無不精通,于從政,于從商,總是得心應手,堪稱千古奇人。
謀取天下 如烹小鮮——興漢三杰之首張良張良,本韓國壯士,身負家國淪亡之痛,一心想行剌秦始皇,光復故國河山。
因其仗義任俠,虛心上進,因而先得優越性世兵法,后廣交志士豪杰,并與劉邦相交莫逆。
在秦末群雄并起的混亂時刻,張良投靠劉邦,可謂目光高遠。
張良善謀大計,不為假象所迷。
鴻門宴上巧妙策劃,進退有據,讓項羽無可奈何,劉邦亦全身而退。
略施反間小計,便令項王軍臣相疑陣腳自亂。
末了,又以奇兵突襲,垓下一戰而天下。
羽扇綸巾 智多巨星——蜀漢軍師諸葛亮諸葛亮,古今中外,聞名遐爾。
他是軍事戰略家,運籌惟帷幄,決勝千里。
他神機妙算,奇策泉涌,智謀縱橫,出神入化。
如隆中妙對,巧借東風,赤壁之戰,巧取四郡,奇襲荊州,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等,無不閃其智慧的光輝。
諸葛亮,又是安邦治國的政治家。
做一代名相,他奉行法制,助劉備安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德威并舉,儒法并用,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不朽貢獻。
學富五車 功蓋孔明——東晉王猛王猛,人稱“賽諸葛”,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政治謀略家。
東晉五胡十六國,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王猛擇主而事,輔苻堅據秦州趁勢而起,建立起前秦王朝,小小“前秦”之所以能梟視群雄,統一北方,堪稱“常勝將軍”。
在治國上,獨展長才,不但國泰,而且民安。
可惜王猛英才早逝,五十一歲便撒手人間寰。
少志凌云 相知重臣——中唐謀略家李泌李泌是唐朝中期的一位特殊人物,他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又是肅宗、代宗、德宗的顧問。
在安史之亂以及以后的動蕩年代里,他深謀遠慮,全局在胸,避開禍端,為國家解決財政困難、安定邊緣地區做了大量工作,保證了唐王朝的穩定和發展,是一位杰出的謀略家。
半部論語 治理天下——北宋佐國良臣趙普趙普,北宋佐國良臣,他以孝行感動趙匡胤,以對局勢的銳敏觀察和果敢應變,導演了黃袍加身的好戲。
他力勸太祖御駕親征,迅速平定了眾多割據政權。
從唐末以來的亂世爭紛中,他清醒地意識到藩鎮之危和窮兵黷武帶來的隱患,提出了一系列切中時弊的改良措施,杯酒釋兵權堪稱最佳注腳。
史稱趙普貴為國卿,親若家相,沉厚多智,善斷大事。
從其三落三起,長達五十年的仕途生涯可略窺忠君佐國之道。
神機妙算天地間——大明朝軍師劉基劉基,年青時即學識淵博,“通古今之變”。
初時,效力元朝,后因不滿其腐朽統治,從而走向反抗,為大明江山創立出謀劃策,立下不朽功勛。
他為官清正,一貫反對貪官污吏,主張廉潔奉公。
他性格倔犟,不畏強權,不阿權貴 ,潔身自好,超然物外,可像他這樣神智過人的人也終難逃小人之陷害,以致抱恨而終。
遁跡空門 和尚軍師——明成祖功臣姚廣孝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佛教盛行,和尚多如牛毛;在威雄壯的歷史中,計定江山的謀略家燦若繁星,但超塵脫俗,四大皆空的和尚積極用事,卻極為少見,姚廣孝就是這一位奇特神秘的人物。
明朝洪武末年至永樂年間,風云變幻,在驚心動魄的政治舞臺上,姚廣孝身披袈裟,口喧佛號,是地地道道的和尚,但策劃兵變,指點江山,又是貨真價實的軍師。
他最擅長出謀劃策,決勝千里,也能親自指揮千軍萬馬,守城卻敵,在成祖朱棣奪取江山的創業中勛功第一。
蛟龍出頭 佐清智囊——范文程范文程,初為大明生員,后努爾哈赤誓師南下,他淪身為奴。
皇太極登位,范文程悟移人生,甚有政治家之見識。
守遵化,突圍力戰,戰功顯著;行反間,功不可沒;勸降明軍,乃得頭功。
后得皇太極重用,成肱股大臣。
諫言天下,計取中原,禁令士卒勿搶百姓,乃收民心,廢除增加田稅,乃快民心,爭取漢臣歸順、合作,乃治民心。
范文程,為清朝打江山,立下了不世之功,不亞漢之張良,明之劉基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33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