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孝黃香溫席,孔融讓梨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義奉承是一枚依靠我們的虛榮才得以流通的偽幣。
拉羅什???決不要陷于驕傲。
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在應該同意的場合固執起來;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拒絕別人的忠告和友誼的幫助;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喪失客觀標準。
巴甫洛夫 不管我們的成績有多麼大,我們仍然因該清醒地估計敵人地力量,提高警惕,決不容許在自己的隊伍中有驕傲自大、安然自得和疏忽大意的情緒。
斯大林 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諸葛亮 驕傲的人喜歡見依附他的人或諂媚他的人,而厭惡見高尚的人。
……而結果這些人愚弄他,迎合他那軟弱的心靈,把他由一個愚人弄成一個狂人。
斯賓諾莎 自卑雖是與驕傲反對,但實際卻與驕傲最為接近。
-- 斯賓諾莎 我首先要求諸君信任科學,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
黑格爾 無論是別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單獨的時候,都不要做一點卑劣的事情:最要緊的是自尊。
--畢達哥拉斯 禮儀不良有兩種:第一種是忸怩羞怯;第二種是行為不檢點和輕慢;要避免這兩種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這條規則,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別人。
-- 約翰·洛克 如果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頓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毛澤東 老是把自己當珍珠,就時常有怕被埋沒的痛苦。
把自己當泥土吧
讓眾人把你踩成路 --孔繁森 九牛一毫莫自夸,驕傲自滿必翻車。
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
—— 陳毅 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 魯迅 勞謙虛己,則附之者眾;驕慢倨傲,則去之者多。
—— 葛洪 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于敵者,謂之驕兵。
—— 魏相 放蕩功不遂,滿盈身必災。
—— 張詠 虛已者進德之基。
—— 方孝孺 滿盈者,不損何為
慎之
慎之
—— 朱舜水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 王陽明 不驕方能師人之長,而自成其學。
—— 譚嗣同 人生至愚是惡聞已過,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
—— 申居鄖 盛滿易為災,謙沖恒受福。
—— 張廷玉 驕傲自滿是我們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
—— 老舍 昂著頭出征,夾著尾巴回家,是庸駑而又好戰的人的常態。
—— 馮雪峰 我們不要把眼睛生在頭頂上,致使用了自己的腳踏壞了我們想得之于天上的東西。
—— 馮雪峰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我們應當永遠記住這個真理。
—— 毛澤東 我們不能一有成績,就象皮球一樣,別人拍不得,輕輕一拍,就跳得老高。
成績越大,越要謙虛謹慎。
—— 王進喜 “驕傲”兩個字我有點懷疑。
凡是有點干勁的,有點能力的,他總是相信自己,是有點主見的人。
越有主見的人,越有自信。
這個并不壞。
真是有點驕傲,如果放到適當崗位,他自己就會謙虛起來,要不然他就混不下去。
—— 鄧小平 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
—— 莎士比亞 凡過于把幸運之事歸功于自己的聰明和智謀的人多半是結局很不幸的。
—— 培根 謙虛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 孟德斯鳩 一種美德的幼芽、蓓蕾,這是最寶貴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這就是謙遜;有了這種美德我們會其樂無窮。
—— 加爾多斯 謹慎比大膽要有力量得多。
—— 雨果 切忌浮夸鋪張。
與其說得過分,不如說得不全。
—— 列夫·托爾斯泰 成功的第一個條件是真正的虛心,對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見,只要看出同真理沖突,都愿意放棄。
—— 斯賓塞 謙遜可以使一個戰士更美麗。
—— 奧斯特洛夫斯基 國民的感情中最難克服的要數驕傲了,隨你如何把它改頭換面,與之斗爭,使之敗陣,撲而滅之,羞而辱之,它還會探出頭來,顯示自己。
—— 富蘭克林 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于偉大的時候。
—— 泰戈爾 自負對任何藝術是一種毀滅。
驕傲是可怕的不幸。
—— 季米特洛夫 真正的謙虛只能是對虛榮心進行了深思以后的產物。
—— 柏格森 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
—— 黃石公 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 諸葛亮 氣忌盛,新忌滿,才忌露。
—— 呂坤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
—— 魏徵 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
—— 申居鄖 虛心不是一般所謂謙虛,只是表面上接受人們的意見,也不是與人們無爭論無批評,把是非和真理的界線模糊起來,而必須保持自己的政治立場,當自己還未了解他人意見時不盲從。
—— 徐特立 一分鐘一秒種自滿,在這一分一秒間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
只有接受批評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
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見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養品。
—— 徐特立 真正的虛心,是自己毫無成見,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縛,對一切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具體分析情況對于任何方面反映的意見,都要加以考慮,不要聽不進去。
—— 鄧拓 為了徹底防止和克服思想上不同程度的主觀主義成分,我們惟有要求自己,遇事都一定要保持真正的虛心。
—— 鄧拓 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
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我們應取這種態度。
—— 毛澤東 我的座右銘是: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 徐悲鴻 鉆研然而知不足,虛心是從知不足而來的。
虛偽的謙虛,僅能博得庸俗的掌聲,而不能求得真正的進步。
—— 華羅庚 我要做的事,不過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播種的莊稼而已。
—— 歌德 謙虛的學生珍視真理,不關心對自己個人的頌揚:不謙虛的學生首先想到的是炫耀個人得到的贊譽,對真理漠不關心。
思想史上載明,謙虛幾乎總是和學生的才能成正比例,不謙虛則成反比。
—— 普列漢諾夫 無論在什麼時候,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已知道了一切。
—— 巴甫洛夫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原 居高常慮缺,持滿每憂盈。
—— 簡文帝 峣峣者缺,皎皎者易污。
《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 范曄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
—— 魏徵 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
—— 宋濂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為知已者死 中華美德的名言警句愛國篇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
——《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4.茍利國家,不求富貴。
——《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
——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 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
——《宋史·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明志篇 13.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14.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論語·秦伯》 16.志不強者智不達。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
——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
——《后漢書·耿弇列傳》 21.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
——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蘇軾《晁錯論》 2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持節篇2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 2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2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論語·微子》 2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司馬遷《報任安書》 31.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
——桓寬《鹽鐵論·地廣》 32.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33.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李世民《賜蕭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周敦頤《愛蓮說》 35.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氣歌》 36.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
——于謙《無題》 37.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
——于謙《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鄭燮(xiè)《題畫·竹石》自強篇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乾·象》 40.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憲問》 42.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告子下》 43.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45.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
——《荀子·修身》 46.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
——《商君書·畫策》 4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龜雖壽》 48.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49.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
——李咸用《送人》 50.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烏江》 51.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朱熹《答鞏仲至》誠信篇 52.修辭立其誠。
——《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53.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莊子·魚父》 54.失信不立。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55.輕諾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 5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 5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59.民無信不立。
——《論語·顏淵》 60.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果:果斷 61.一諾千金。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知恥篇 62.記己有恥。
——《論語·子路》 63.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孫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離婁上》 65.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子·盡心上》 66.知恥近乎勇。
——《禮記·中庸》 67.人必其自愛也,而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諸。
——楊雄《法言·君子》 68.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
——朱熹《朱子語類》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恥。
——呂坤《呻吟語·治道》 70.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
——龔自珍《明良論二》改過篇 71.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
——《周易·益·象》 72.改過不吝。
——《尚書·仲虺(huǐ)之誥》 73.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
——《尚書·伊訓》 74.人孰無過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宣公二年》 7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衛靈公》 76.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舊唐書·魏征列傳》 77.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白居易《與元九書》 78.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李覯《易論第九》 79.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
——陸九淵《與傅全美》 80.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一》 81.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王守仁《改過》 82.秦惡聞其過而亡,漢好謀能聽而興。
——薛瑄《讀書錄》卷十 83.改身之過,遷(發揚)身之善,謂之“修身”。
——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厚仁篇85.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論語·里仁》 86.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
——《論語·八佾(yì)》 87.仁者壽。
——《論語·雍也》 88.仁者無敵。
——《孟子·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 90.寬則得眾。
——《論語·陽貨》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公孫丑上》 93.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離婁下》 94.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榮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
——《戰國策·魏策》 96.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資治通鑒》卷九十六 97.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
——張載《正蒙·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張載《正蒙·乾稱》貴和篇 99.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周易·系辭上》 100.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左傳·隱公六年》 101.禮之用,和為貴。
——《論語·學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子路》 103.君子和而不流。
(流:盲從)——《禮記·中庸》 104.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孟子·梁惠王下》 10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 106.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 107.單者易折,眾則難摧。
——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108.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林逋《省心錄》 109.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論語·顏淵》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莊子·山木》敦親篇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詩經·小雅·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
——《論語·學而》 114.父慈而教。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115.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
——《孝經·天子》 116.孝在于質實,不在于飾貌。
——桓寬《鹽鐵論·孝養》 117.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游子吟》 118.夫婦和而后家道成。
——《幼學瓊林·夫婦》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
——陳子昂《座右銘》 120.父不慈則子不孝。
——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 121.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
——《孟子·離婁上》 122.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漢書·宋弘列傳》重義篇123.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隱公元年》 124.義以生利,利以豐民。
——《國語·晉語》 125.見利思義。
——《論語·憲問》 126.見得思義。
——《論語·季氏》 127.義,志以天下為芬。
——《墨子·經說上》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孟子·盡心上》 129.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130.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
——《荀子·榮辱》 131.臨難毋茍免。
——《禮記·曲禮上》 132.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133.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于義》 134.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 由義為榮,背義為辱。
——陸九淵《與郭邦逸》尚勇篇 135.視死如歸。
——《管子·小匡》 136.率義之為勇。
——《左傳·哀公十六年》 137.見義不為,無勇也。
——《論語·為政》 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論語·憲問》 139.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論語·憲問》 140.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
——《荀子·榮辱》 141.知而好問者圣,勇而好問者勝。
——《文字·自然》 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后漢書·班超列傳》 143.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144.初生之犢不懼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4回好學篇14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而》 14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147.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述而》 14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149.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論語·泰伯》 150.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衛靈公》 151.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論語·子張》 152.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孟子·離婁下》 153.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154.學至乎沒而后止。
——《荀子·勸學》:學習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15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 15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15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 159.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呂氏春秋·用眾》 160.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161.行成于思,毀于隨。
——韓愈《進學解》 162.圣人無常師。
——韓愈《師說》 163.學貴得師,亦貴得友。
——唐甄《潛書·講學》 164.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165.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陶淵明《雜詩八首》之一 16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飛《滿江紅·寫懷》 167.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朱熹《勸學》 168.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文嘉《明日歌》審勢篇 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的33章 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第44章17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第58章 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64章 173.圣人擇可言而后言,擇可行而后行。
——《管子·形勢解》 174.三思而后行。
——《論語·公冶長》 175.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論語·子路》 17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 177.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 178.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
——《韓非子·喻老》 179.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楚策》 180.差若毫厘,謬以千里。
——《禮記·經解》 181.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 182.惟有道者能備患于未形也。
——《管子·牧民》 83.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襄公十一年》 18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
——《戰國策·趙策》 185.前車覆,后車誡。
——《漢書·賈誼傳》 186.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禮記·曲禮上》 187.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
——賈誼《新書·審微》 188.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史記·高祖本紀》 189.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蜀書·先住傳》 190.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
——吳兢《貞觀政要·刑法》 191.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求新篇 192.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周易·乾·文言》 193.日新之謂盛德。
——《周易·系辭上》 194.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周易·系辭下》 195.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禮記·大學》 196.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擔心) ——《宋史·王安石列傳》 197.德貴日新。
——康有為《論語注》卷九 198.惟進取也故日新。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199.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荀子·勸學》 200.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
——程顥.程頤《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 201.為學須覺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長進。
——朱熹《朱子語類》卷八 20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鵲樓》 20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勤儉篇 204.君子以儉德辟難。
——《周易·否》 205.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尚書·大禹謨》 206.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207.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左傳·宣公十二年》 208.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墨子·辭過》 209.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憫農》 210.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李商隱《詠史》 2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212.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司馬光《訓儉示康》 213.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 214.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純仁列傳》 215.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朱柏廬《治家格言》務實篇23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239.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憲問》 君子以說的多.做得少為恥。
240.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墨子·修身》 241.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荀子·修身》 242.善言古者必有節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證于人。
——《荀子·性惡》 243.謹于言而慎于行。
——《禮記·緇衣》 244.君子強學而力行。
——楊雄《法言·修身》 245.實事求是。
——《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246.百聞不如一見。
——《漢書·趙沖國傳》 247.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漢書·董仲舒傳》 248.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
——王充《論衡·薄葬》 249.名必有實,事必有功。
——荀悅《申鑒·俗嫌》 250.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251.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今天,從一朋友的博客里分享來了251條中華美德名言警句。
我想,如果僅僅是復制、粘貼過來,然后放在這里就失去了我引來的意義了。
每天誦記五句,并且查一下每句的含義及出處,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目的。
今晚完成前五句。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把別人的家當自家看待,別人的國家當自已的國家看待
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一種大公無私的思想境界
2.臨患不忘國,忠也。
——《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我揩拭著辛酸的眼淚,聲聲長嘆,哀嘆人生的航道充滿了艱辛。
4.茍利國家,不求富貴。
——《禮記·儒行》 如果對國家有利,自己就不去追求富貴.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 為了國家的安危以身殉國,把死當作回家一樣坦然。
前不久,我偶然地翻看了一本寓意深刻的書——。
我們中華民族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代代相傳的傳統美德。
而格言,則具有言簡意賅、朗朗上口、便于傳誦的特點。
這本更是集百言之精華。
比如:敬業樂群、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自強不息、的遠大志向,奮不顧身、舍己為人的英雄作風……我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章題:惜年華,志高遠。
第一句格言隨之映入我的眼簾:,老大徒傷悲。
想必這句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話大家都很熟悉。
這就是古辭中的一句千古名言。
年少時不好好地努力學習,長大后一事無成,只能徒然地悲傷。
這短短的一句話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埃想著想著,不禁使我又想起了我國現代作家的一篇關于感悟時間匆匆逝去的文章——。
文章緊緊圍繞“匆匆”二字形象細致地描刻了時間流失的蹤跡。
如:“過去的日子如青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
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這一問提醒了我們,光陰似箭,歲月如流,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勤勉努力,惜時如金,不要虛度光陰。
來吧,讓我們共同遵守中的每一句話,共同創造新世紀美好的希翼!前不久,我偶然地翻看了一本寓意深刻的書——《中華傳統美德格言》。
我們中華民族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代代相傳的傳統美德。
而格言,則具有言簡意賅、朗朗上口、便于傳誦的特點。
這本《中華傳統美德格言》更是集百言之精華。
比如:敬業樂群、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自強不息、的遠大志向,奮不顧身、舍己為人的英雄作風……我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章題:惜年華,志高遠。
第一句格言隨之映入我的眼簾:,老大徒傷悲。
想必這句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話大家都很熟悉。
這就是古辭中的一句千古名言。
年少時不好好地努力學習,長大后一事無成,只能徒然地悲傷。
這短短的一句話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埃想著想著,不禁使我又想起了我國現代作家的一篇關于感悟時間匆匆逝去的文章——。
文章緊緊圍繞“匆匆”二字形象細致地描刻了時間流失的蹤跡。
如:“過去的日子如青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
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這一問提醒了我們,光陰似箭,歲月如流,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勤勉努力,惜時如金,不要虛度光陰。
來吧,讓我們共同遵守《中華傳統美德格言》中的每一句話,共同創造新世紀美好的希翼!【擴展閱讀篇】所謂“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
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后的基礎上發感想。
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后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讀好原文“讀后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
“讀”是“感”的基礎。
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么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么。
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么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后感的方面很多。
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后感。
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后感。
第三、選準感點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后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后感的中心,然后?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既然讀后感是由讀產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
一句話,讀后感中少不了“敘”。
但是它不同于記敘文中“敘”的要求。
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后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
初學寫讀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
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
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
寫讀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后感格式一、格式和寫法讀后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后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
題目可以用;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后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后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后,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
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
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后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
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編輯本段要寫關于學習的讀后感應該讀什么有感(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
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
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后,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
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
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
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
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
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寫讀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
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
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后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
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
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
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
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
“讀”的內容不放松。
以上五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
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
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于靈活掌握。
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
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重視讀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
必須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
因此,要寫讀后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
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蒙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鉆;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四、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復述原文一篇讀后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
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
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后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后寫觀后感,觀后感的寫法與讀后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后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五、寫景、物的讀后感應該怎樣寫(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
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
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
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
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
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
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
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
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后脫節。
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說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成:感恩戴德;感恩圖報;寸草。
諺語:善有善報;滴水之恩,相報。
詩句:誰言寸,報得三春暉。
結草銜環可憐天下父母心烏鴉反哺,羔羊跪乳滴水之恩,涌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卅二年風雨浪澆,雨霽云消,心事如潮。
念慈母半世辛勞,跪乳羊羔,還報今朝。
孔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故事:作為新中國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不忘恩師的故事,更是給我們留下美談,做出榜樣。
我們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寫好歷史的續篇,這樣才無愧于辛勤培養我們的老師,無愧于我們的偉大時代。
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卻始終尊敬自己的老師。
1959年,毛澤東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請韶山的老人們吃飯。
毛澤東親自把老師讓在首席,向他敬酒,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敬意。
毛澤東青年時代聽過徐特立先生的課。
當徐特立60壽辰時,他特意寫信向徐老祝賀。
信中說:“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二——愛國愛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是明清之際愛國學者顧炎武的名言。
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實踐,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愛國愛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
只要我們光大和發揚這一優秀的民族傳統,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就會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強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林則徐禁煙林則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
他任湖廣總督期間,由于清政府腐敗,英國強盜把一種叫鴉片的毒品,源源不斷的偷運進中國,毒害中國百姓。
林則徐面對這一切,十分焦急。
他多次向皇帝上書,陳述鴉片的危害。
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則徐的建議,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負責禁煙。
1839年3月,林則徐來到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
6月3日,人們把繳獲的鴉片全部投進硝煙池。
頃刻間,鴉片全部銷毀。
林則徐為國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
虎門硝煙的壯舉,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第一頁。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乾·象》 40.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憲問》 42.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
——《孟子·告子下》 43.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45.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
——《荀子·修身》 46.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
——《商君書·畫策》 4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龜雖壽》 48.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49.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
——李咸用《送人》 50.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烏江》 51.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朱熹《答鞏仲至》
”回答下列問題:(
中國是古老的民族,也敢的民族。
中華民族有兩大優點:勇敢勞。
這樣的民族可愛,我們愛我們民族(當然其他民族也有他們可愛之處,我們決不忽視這一點),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來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講演或是作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點點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墾植。
—— 傅雷 中國的文人,歷來重氣節。
一個畫家如果不愛民族,不愛祖國,就是喪失民族氣節。
畫的價值,重在人格。
人格——愛國第一。
——李苦禪
《中華美德格言之愛國》讀后感我們中華民族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代代傳承的美德。
比如:敬業樂群、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天下興旺、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昂揚銳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為政風范,厚德載物、道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奮不顧身、舍生取義的英雄氣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等等。
全書分為十八個部分,分別是:愛國、明志、持節<保持氣節>、自強、誠信、知恥、改過、厚仁、貴和、敦親<孝敬親人>、重義、尚勇、好學、審勢<詳查事理,明辨是非>、求新、勤儉、奉公<奉公行事>、務實<講究實際,實事求是>這十八個篇章。
其中我最感觸的是愛國、誠信和敦親。
《愛國》愛國就是熱愛祖國,對祖國的忠誠,關心祖國的命運。
愛國的內容十分廣泛。
比如:長太息以掩涕兮,衰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臨患不忘國,忠也。
《左轉 昭公元年》茍利國家,不求富貴。
《禮記 儒行》烈士之愛國也如家。
葛洪《抱樸子 外篇 廣譬》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病起書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
……在這些名句中表現了仁人志士的熱愛祖國的山川河流,熱愛民族歷史,關心祖國命運的民族精神。
他們在危難之時英勇戰斗,為國捐軀。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學習了《中華傳統美德格言》這本書后,我深受教育,尤其是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一格言,我感受頗深。
它包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廢,那樣即使是一件簡單的事都會達不到目的;如果始終朝著目的不斷前進,即使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最終也能取得成功。
這說明做事必須要有恒心和毅力。
“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學習要取得好成績,也必須要有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否則將會一事無成。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孟子,他小時侯學習很不用心,總是貪玩。
他的母親為了教育他,故意用刀把織布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割斷,并告訴他說:“你不好好學習,半途而廢,將來就像著沒織好的布一樣,什么用處也沒有。
”從此以后,孟子就專心學習,刻苦讀書,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最后成了孔子之后的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
我們小學生更應該向這些人物學習。
學習上碰到一點點困難,不要向困難低頭,多請教老師和同學。
想想以前的我真是慚愧,上課不專心聽講,懶于動腦筋。
一做起作業來,不是碰到這個問題,就是碰到那個問題。
怎么辦
無奈只得東問同學抄,西問同學抄,成績直線下降。
今天學習了《中華傳統美德格言》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靜。
我要把“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不斷攀登,將來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32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