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禮記》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禮記》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
”——《論語·為政》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長幼有序。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運于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孟子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孟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孟子 事,孰為大
事親為大;守,孰為大
守身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
孰不為事
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
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孟子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孟子 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
——《呂氏春秋》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
——莊子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莊子
孝德名言1. [原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
——(春秋)《論語·學而》[譯文]少年弟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外出做事要兄弟和睦。
2. [原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清)李毓秀《弟子規》[譯文]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
3. [原文]首孝弟,次謹信。
——(清)李毓秀《弟子規》[譯文]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弟,其次要謹慎,守信用。
4. [原文]孝于親則子孝,欽于人則眾欽。
——(宋)林逋《省心錄》[譯文]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
5. [原文]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清)《增廣賢文》[譯文]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吳亞,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6. [原文]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譯文]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
7. [原文]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先秦)《孝經》[譯文]孝是天經地義的。
8. [原文]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戰國)孟軻《孟子·離婁上》[譯文](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的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
(二)以及推人9. [原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戰國)孟軻《孟子·梁惠上》[譯文]孝順自己的老人,并要把這份感情推及別人的身上;養育自己的孩子并要把這份感情推及到別人的孩子身上。
10. [原文]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
——(先秦)《孝經·天子章》[譯文]愛自己的老人,就不敢對別人的老人不好;敬愛自己的老人,就不敢怠慢別人的老人。
古代24孝故事精典全文01 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
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藥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
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
”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04 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
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
”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
”(《孔子家語·致思》)05 蘆衣順母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
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
”(《論語·先進》)。
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
”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
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郯子,春秋時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
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
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彩娛親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
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
其后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
上工路上,于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
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
言畢凌空而去。
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后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傭供母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
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欲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
后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雇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
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11 懷橘遺親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
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
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
”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
”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陸績成年后,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12 埋兒奉母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
父親死后,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
后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
”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并得以兼養孩子。
13 扇枕溫衾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
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
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
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14 拾葚異器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
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饑。
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么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
”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15 涌泉躍鯉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
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
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愿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
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
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涌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
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16 聞雷泣墓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
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
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
”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
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
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愿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
”后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臥冰求鯉王祥,瑯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
繼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隱居二十余年,后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19 恣蚊飽血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0 扼虎救父楊香,晉朝人。
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只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
猛虎終于放下父親跑掉了21 哭竹生筍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
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
孟宗大喜,采回做湯,母親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來他官至司空22 嘗糞憂心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
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
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
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兇,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 黔婁于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幾天后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并守制三年。
23 棄官尋母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后,決心棄官到陜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
終于在陜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4 滌親溺器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
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我們破滅的希望,流產的才能,失敗的事業,受了挫折的雄心,往往積聚起來變為忌妒。
—— 巴爾扎克
孝廉的格言警句有:德為先,廉為上;忠立國,誠興邦;勤生富,儉生康;學不輟,志不忘;守法紀,樂相幫。
共守勤廉肅貪之本,齊造家庭溫暖港灣。
共筑家庭反腐倡廉防線,同譜中華和諧幸福新篇。
荷以清為美,人以正為尊;心以廉為潔,家以和為貴。
書富海,百貨皆有.人精力,不能兼取,但得春所欲求者.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蘇軾《東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朱熹《朱子語類大全》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朱熹《訓學齋規》 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 ——戴震《戴東原先生年譜》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鄭板橋 三日不讀,口生荊棘;三日不彈,手生荊棘。
——清.朱舜水《答野節問》 \ \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子 2、業精于勤,荒于嬉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3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1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
長歌行》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6、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2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3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3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到用時方恨少。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少年不知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書就應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 書是逆境中的慰藉。
書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禪堂。
世界上最壯麗的宮殿是藏書最多的圖書館。
年輕時讀書就像迎著朝陽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
精神能補物質的不足。
在學習中取得知識,在戰斗中取得勇敢。
勤動筆墨勤看書。
知識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識不是每天在增加,就會不斷地減少。
語言是心靈和文化教養的反映。
高尚的語言包含著真誠的動機。
勤學和知識是一對最美的情人。
學到很多東西的決竅,就是一下子不要學很多的東西。
一個人的度量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股強大的文明力量。
書都讀得來的人,還怕有什么做不來的。
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精神來自他們的博學。
作者不一定能寫到老,但是他一定應該學到老。
再高深的學問也是從字母學起的。
寫十卷書要比實際行動打下基礎容易得多。
讀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養心。
知識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靈上的滿足。
不斷認識自己的無知是人類獲得智慧的表現。
學習不但意味著接受新知識,同時還要修正錯誤乃至對錯誤的認識。
不信書不能提高境界,光信書不如無書。
掉進知識情網中的人,時時品嘗著知識的甜蜜。
穿著飲食可以因陋就簡,而搞學問是不能因陋就簡的。
努力耕耘,少問收獲。
●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
臧克家 ●能夠攝取必要營養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樣地,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
亞里斯提卜 ●僅次于選擇益友,就是選擇好書。
考爾德 ●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
我們必須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
別林斯基 ●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樣,可能會把你戕害。
菲爾丁 ●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優婉的安慰者。
--伊薩克·巴羅 ●書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靈,它幫助我從腐臭的泥潭中脫身出來,如果沒有它們,我就會溺死在那里面,會被愚笨和鄙陋的東西嗆住。
--《高爾基論青年》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莎士比亞 ●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
莎士比亞 ●書籍---當代真正的大學。
托馬斯·卡萊爾 ●各種蠢事,在每天讀書的影響下,仿佛在火上一樣,漸漸溶化。
雨果 ●書,這是這一代對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遺言,這是將死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這是準備去休息的哨兵向前來代替他的崗位的哨兵的命令。
--《赫爾岑論文學》 ●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同時也不可能有什么鑒別力。
--《赫爾岑論文學》 ●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
別林斯基 ●書是我們時代的生命。
別林斯基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托爾斯泰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
高爾基7樓讀書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 培根 圖書館使我得以有恒地研習而增進我的知識,每天我停留在里面一兩個鐘頭,用這個辦法相當的補足了我失掉的高深教育。
—— 《富蘭克林自傳》 和書籍生活在一起,永遠不會嘆氣。
—— 羅曼·羅蘭 光陰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
—— 奧斯特洛夫斯基 一本新書象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馳向無限廣闊的生活的海洋。
—— 凱勒 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 荀子:《勸學》 君子之學,死而后已。
—— 顧炎武:《與人書六》《顧炎武文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 孔子:《禮記·學記》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 孔子:《禮記·學記》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 劉向:《說苑》 在我們懶惰的人看來,都以為省出來的時間,只是為休息休息,那知人家工作之外,還要讀書。
省出來的時間愈多,就是讀書的時間愈多,使工不誤讀,讀不誤工,工讀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
—— 《李大釗選集》 愈學習,愈發現自己的無知。
—— 笛卡爾 現在,我怕的并不是那艱苦嚴峻的生活,而是不能再學習和認識我迫切想了解的世界。
對我來說不學習,毋寧死。
—— 羅蒙諾索夫 決不要把你們的學習看成是任務,而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機會。
為了你們自己的歡爾和今后你們工作所屬社會的利益,去學習…… —— 愛因斯坦 那一個大學生學習愈好,他就愈應受人尊敬,至于他是什么人的兒子,那是不必過問的。
—— 羅蒙諾索夫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虛度一生,那就要學習一輩子。
—— 高爾基:《文學書簡》 我撲在書籍上,象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
—— 高爾基 書讀的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而當你讀書而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 伏爾泰 不是享樂,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動,在每個明天,我們命定的目標和道路,都要比今天前進一步。
—— 《人生禮贊》《朗費羅詩選》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
——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我們要真正學到一點東西,就要虛心。
譬如一個碗,如果已經裝得滿滿的,哪怕再有好吃的東西,象海參,魚翅之類,也裝不進去,如果碗是空的,就能裝很多東西。
—— 《雷鋒日記》 鉆研然而知不足,虛心是從知不足而來的。
虛偽的謙虛,僅能博得庸俗的掌聲,而不能求得真正的進步。
—— 華羅庚 我要做的事,不過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播種的莊稼而已。
—— 《歌德談話錄》 謙虛的學生珍視真理,不關心對自己個人的頌揚;不謙虛的學生首先想到的是炫耀個人得到的贊譽,對真理漠不關心。
思想史上載明,謙虛幾乎總是和學生的才能成正比例,不謙虛則成反比。
—— 普列漢諾夫:《波格丹諾夫先生》 與其夸大胡說,不如宣布那個聰明的、智巧的、謙遜的警句:我不知道。
—— 伽利略 一個人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于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渺。
—— 約翰·保羅 知識是引導人生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愚暗是達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障礙,也就是人生發展的障礙。
—— 李大釗 知識有如人體血液一樣的寶貴。
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識,頭腦就要枯竭。
—— 高士其 知識是珍貴寶石的結晶,文化是寶石放出來的光澤。
—— 泰戈爾 有教養的人的遺產,比那些無知的人的財富更有價值。
—— 德謨克里特 榮譽和財富,若沒有聰明才智,是很不牢靠的財產。
—— 德謨克里特 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 但?。骸渡袂? 不要等待運氣降臨,應該去努力掌握知識。
—— 弗蘭明 知識就是力量。
—— 培根:《新工具》 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
—— 培根 人的知識和人的力量這兩件東西是結合為一體的;工作的失敗都起于對因果關系的無知。
—— 培根 無知是智慧的黑夜,沒有月亮、沒有星星的黑夜。
—— 西塞羅 愚昧將使你達不到任何成果,并在失望和憂郁之中自暴自棄。
—— 達·芬奇 對一件東西的愛好是由知識產生,知識愈準確,愛好也就愈強烈。
要達到這準確,就須對所應愛好的事物全體所由組成的每一個總分都有透徹準確的知識。
—— 達·芬奇 掌握無論哪一種知識對智力都是有用的。
它會把無用有東西拋開而把好的東西保留住。
—— 《達·芬奇的筆記》 愚昧從來沒有給人帶來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識。
—— 左拉學問對于人們要求最大的緊張和最大的熱情。
—— 巴甫洛夫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
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
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 蘇軾:《東坡文集事略》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 朱熹:《訓學齋規》 學貴精不貴博。
……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
—— 戴震:《戴東原先生年譜》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 鄭板橋 無所不能的人實在一無所能,無所不專的專家實在是一無所?!?—— 《韜奮文集》 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
—— 《周恩來選集》 讀書也象開礦一樣,沙里淘金。
—— 趙樹理 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
—— 托爾斯泰 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它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 —— 愛因斯坦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杜甫:《杜工部集》 積累知識,也應該有農民積肥的勁頭,撿的范圍要寬,不要限制太多,……牛糞、人糞、羊糞都一概撿回來,讓它們統統變成有用的肥料,滋養作物的生長。
—— 鄧拓 應該隨時學習,學習一切;應該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 高爾基:《文學書簡》 讀過一本好書,象交了一個益友。
—— 臧克家 能夠攝取必要營養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樣地,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
—— 亞里斯提卜 僅次于選擇益友,就是選擇好書。
—— 考爾德 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
我們必須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 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
—— 別林斯基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 劉向 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
—— 莎士比亞 書籍是人全人類的營養品。
—— 莎士比亞 各種蠢事,在每天閱讀書的影響下,仿佛在火上一樣,漸漸溶化。
—— 雨果 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同時也不可能有什么鑒別力。
—— 《赫爾岑論文學》 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
—— 別林斯基 書是我們時代的生命。
—— 別林斯基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 托爾斯泰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
—— 高爾基 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源泉
只有知識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夠把我們在精神上成為堅強、忠誠和有理智的人,成為能夠真正愛人類、尊重人類勞動、衷心地欣賞人類那不間斷的偉大勞動所產生的美好果實的人。
—— 《高爾基論青年》 讀書愈多,精神就愈健壯而勇敢。
—— 高爾基 要熱愛書,它會使你的生活輕松;它會友愛地來幫助你了解復雜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會教導你尊重別人和你自己;它以熱愛世界、熱愛人類的情感來鼓舞智慧和心靈。
—— 《高爾基論青年》 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里,不讀書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 高爾基 書和人一樣,也是有生命的一種現象,它也是活的、會說話的東西。
—— 高爾基:《論文學》 每一本書是一級小階梯,我每爬一級,就更脫離畜牲而上升到人類,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觀念,更熱愛這本書。
—— 《高爾基論青年》 對于有文化的人,讀書是高尚的享受。
我重視讀書,它是我一種寶貴的習慣。
—— 高爾基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3、知而好問,然后能才。
4、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5、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8、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9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10、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11、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12、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13、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1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5、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1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7、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1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9、,患不知人也。
20、,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八年級上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3、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4、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5言必信,行必果。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8、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9、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10、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11、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12、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13、,一覽眾山小。
14、業精于勤,荒于嬉。
15、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
16、紙上得來終覺淺,。
17、,柳暗花明又一村。
18、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19、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八年級下1、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2、舟覆,乃見善游;馬奔,乃見良御。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行。
4、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6、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7、有所不為, 而后可以有為。
8、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9、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10、管中窺豹,只見一斑。
11、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12、近水樓臺先得月。
1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1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5、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6、前車覆,后車戒。
17、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18、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19、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20、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
21、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善之善者也。
22、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見于未萌。
23、太上有立德,其次在立功,其次在立言。
雖久而不廢,此之謂不朽。
24、貧賤之交不可忘,。
25、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26、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27、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8、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2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0、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九年級上1、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2、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4、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5、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
6、樹德務滋,除惡務盡。
7、德不孤,必有鄰。
8、法不阿貴,繩不撓曲。
9、,不拘一格降人才。
10、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11、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12、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1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4、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15、操千曲而知音,觀千劍而識器。
16、往者不可諫,。
17、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18、不以一眚掩大德。
19、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
20、雖貴不茍為,雖聽不自阿。
21、,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23、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25、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
26、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27、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
28、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29、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30、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
九年級下 1、義無反顧,計不旋踵。
2、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
3、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4、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6、受人者常畏人,與人者常驕人。
7、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8、冒天下之大韙。
9、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10、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11、安不忘危,盛必慮衰。
12、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13、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14、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15、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16、民以食為天。
17、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18、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19、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2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21、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22、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23、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
24、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25、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26、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
27、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8、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9、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30、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尹喜 記:函谷關令尹喜,周康王之大夫,號文始。
戰國時道家,曾任函谷關尹。
他見紫氣西來,預知有真入過。
未幾果見老子來。
尹喜迎拜。
老子授他。
并約后會蜀之青羊肆。
此后,尹喜托疾不仕,隱居谷內,后歸棲于武當三天門石壁下,石門石室喜之所居。
古有銅床玉案,早廢。
其居處名尹喜巖,澗名牛漕澗,青羊澗,因太上神化訪喜之地而得名。
尹軌 記:字公度,太原人,尹喜之弟子。
“博學五經,尤明天文星氣河洛讖緯,晚乃學道。
”常腰佩漆竹筒十數枚,中皆有藥,言可避兵疫。
常起居林麓間,服黃精。
百余歲。
言天下盛衰有驗。
入太和山,領杜陽宮太和真人。
后稱“紫虛陽光道德箓真師”。
戴孟 記:戴孟,名之生,漢將軍。
漢武帝遣他入武當山采藥,棄官學道,號孟盛子。
受法于清靈裴真人,得玉佩金鐺之書,石精金光之符。
周游名山,日行七百里。
后白日上升,落帽于武當山峰之上。
此山得名為“落帽峰”。
馬明生 《列仙傳》記:東漢臨淄人,本姓和,字君賢。
小時被賊傷在路上,遇神人與藥救活。
后拜安期先生為師,周游天下,勤苦學經,遂授《太清金液丹經》。
后入武當山石室中修煉藥成。
先服半劑為地仙,周游天下。
后白日升天。
《武當福地總真集》記:馬明生“夫婦輒易其地,今五龍觀自然庵即其地也。
” 陰長生 《雍州志》記:新野人,漢光武帝(公元25—26年在位)陰皇后之族。
雖生于富貴之家,卻喜務道術,拜馬明生為師,執奴仆之役。
二十年后,明生領他入青城山,授《太清神丹經》。
后入武當石室中合丹,并作黃金十數萬斤,施濟貧困。
周游天下,其妻相隨。
傳說他處人間170年。
著《丹經》幾篇。
謝允 字道通,晉歷陽人,少英毅,曾任羅邑宰,博覽群書,尤精道學,政事廉能,有遁世脫塵之志。
晉太康中(258年左右)辭官入道。
西上武當山,結茅石室,不數年,相傳得沖寂之妙,能飛行絕壁,后羽化。
故武當山亦名謝羅山。
徐子平 晉安帝時為華陰令。
棄官學道,隱于武當山砂郎澗釣臺之下。
隆安二年(398)羽化。
后人祀之于石鼓庵,號徐真君。
著有《定真論》、《喜忌篇》、《繼善篇》行于世。
劉 劉宋時人。
長大多須,垂手下膝。
久住武當山.相傳去襄陽五百里(注:實為二百多里),旦發夕至,不見有所修為,頗以藥術救治百姓,能勞而不倦。
用藥多自采,所識藥石皆窮于藥性。
傳說雍州刺史劉道產忌其臂長,于襄陽錄送文帝,每旦檻車載往蔣山采藥,暮還廷尉。
后以兩卷書與獄吏,吏不敢取, 焚之。
一夜失 ,關鑰如故,門吏行夜得 ,送還廷尉, 語獄吏云:“官尋殺我,殯后勿釘棺也。
”既殺,文帝疑其言,使開棺,不見尸,惟有竹杖。
呂洞賓 唐末著名道士。
常游武當山,住紫氣峰修煉。
傳說他游長安時,遇鐘離權,經“十試”、乃授以延命之術,金液大丹之功。
他釋其劍術為“一斷煩惱,二斷色欲,三斷貪嗔”。
改丹鉛與黃白之術為內功。
以慈悲度世為成道路徑,嘗云;“人若能忠于國,孝于家,信于交友,仁以待下,不慢自心,不欺暗室,以方便濟世。
以陰騭格天。
人愛之,鬼神敬之,即此一念,已與吾同,雖不見我,猶見我也。
”著有《九真玉書》1卷,見《宋史·藝文志》,詩4卷,見《全唐詩》。
(?一989) 北宋初著名道士。
自號扶搖子。
毫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
后周世宗賜號“白云先生”,北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據《宋史》本傳稱,有撥亂濟世之志。
后唐長興年間,舉進士不第,隱居武當山九石崖,服氣辟谷二十多年,誦讀易經。
相傳善睡,常百余日不起,世稱“以睡玩世”者。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至京師,建議宋太宗“遠招賢士,近去佞臣,輕賦萬民,重賞三軍”。
甚得太宗寵信。
游峨嵋山,鑿石室。
還華山,卒于蓮花峰下,年一百一十八歲。
著有《無極圖》(刻于華山石璧)和《先天圖》。
其學說后經周敦頤、邵雍加以推演,成為宋代理學組成部分。
此外還著有《指玄篇》,言導養、還丹之事。
南巖皇經堂墻壁上刻有他親書“壽?!倍笞?。
房長須 武當山道教尊為神仙,不知其名。
宋朝南渡后,他隱居武當,天天不辭勞苦種植杉樹。
傳說他一日睡覺時,忽覺有物如絲縈于胸,細看時,已長l尺多長胡須,故名房長須。
淳化五年(994)羽化。
孫寂然 名元政,號寂然子。
嗣業茅山清真觀,得五雷諸法之妙。
四方拜望他的人很多。
時江漢罹金兵之厄,武當殿宇被毀一空。
他于宋紹興十一年(1141)登武當。
為興復五龍諸觀,以符水、禳禱為民除疾,得到群眾的敬慕和支持。
數年之間,殿宇竣工。
宋高宗詔他進宮,敕度道士10人。
后還山無疾而逝,其道帽、寶劍藏于桃源之東。
鄧真宮 名安道。
孫寂然的弟子。
自幼隨師來武當,得師授以上清五雷諸法。
遠邇疾患,都奔去求治。
敕令住持五龍。
嘉泰中掩臥而逝,所佩寶劍埋在五龍宮北。
汪真常 名思真,號寂然子,元安徽人。
于安慶嗣全真道法,后入武當山。
元至元乙亥年(1275),率領徒眾六人,修復五龍。
改觀為宮。
四方道眾都來拜他為師,度眾100多人善占卜。
無疾而逝。
魯洞云 名大宥,號洞云子,隨州應山人,家世宦族。
棄家入武當山學道。
元破襄漢后,他渡黃河訪全真道,西到 隴,北至陰山。
至元十二年(1275)返山后,與道士汪真常等修復五龍、紫霄壇宇,渡徒眾百余人。
終年80余歲。
葉云萊(1251一?) 名希真,號云萊子。
處州括蒼(今浙江麗水)人。
生于建寧。
得清微道法之妙。
他為避兵亂入武當山,至元乙酉年(1285)被玄敖宗師張留孫薦舉,詔赴闕,禱雨卻疾。
至元二十三年(1286)任武當護持。
劉道明 號洞陽,荊門人。
與葉云萊同師清微派集大成者雷淵黃真人。
居五龍宮,精神內守,存心提氣。
閑則搜索群書。
至元辛卯年(1291),編纂《武當福地總真集》三卷,收入《道藏》。
張守清 (1253一?)名洞淵,號月峽叟。
峽州宜都(今湖北宜昌西北)人。
幼習儒業,長入吏員。
至元二十一年(1284)入武當山拜魯洞云為師,修煉金丹大道。
后又拜葉云萊、劉道明、張道安為師,盡得秘傳。
《道藏》有關道經所列清微派中,稱他為“沖元雷使”。
他從至元二十二年(1285)開始,苦心經營二十余年,創建南巖天一真慶宮,開辟下山道路,墾田數百頃,度眾數千人。
至大三年(1310)及皇慶年間(1312--1313),多次奉詔入京祈禱雨雪。
延祜元年(1314)朝廷授為“體玄妙應太和真人”,命他管領教門公事。
后退隱于清微妙化巖。
朱思本 (1273—1333)元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字本初,號貞一。
學道于龍虎山,后赴大都(今北京)。
以奉詔代祀名山大川,得以實地考察所至地理情況,參校前人著作,編繪廣達七尺的《輿地圖》二卷。
朱曾多次為元朝到武當山祭祀。
著作有《武當山賦》、《武當大頂記》等。
李明良 (1286一?) 安城縣陽溪人,家屬望族。
幼聰慧有奇才,長尚煙霞之志,于元大德(1297--1307)間,入武當拜全真道林道富為師,清心守一。
晚喜讀《易》。
居易處儉,修己及人。
老釋之士,慕其道行,授禮拜師者很多。
他在主持宮務之暇,與邵明庚捐資并向信士募化重建五龍宮的武當殿、玄武殿后之玉像閣,并擴建華陽巖之廟宇及亭軒。
至元丁丑年(1337)住持武當五龍富。
張三豐 據《明史》本傳,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人,名全一,一名君實,三豐乃其號。
與其徒去荊榛、辟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舍去。
洪武二十四年(1391)遣使覓之不得。
后居寶雞之金臺觀。
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棺內有聲,啟視則復活。
乃游四川見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跡益奇幻。
永樂(1403--1424)中,遣給事中胡濙等住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
天順三年(1459)朝命贈為“通微顯化真人”。
張三豐認為古今宗教僅正邪兩派,所謂佛、釋、道三教僅為創始人不同,實則“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趨一也”。
又稱“一陰一陽之為道,修道者修此陰阻之道也,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矣。
”后人編有《張三豐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輯要》。
李素希 (
一1421)字幽巖,號明始韜光大師。
河南洛陽人。
生于元代,元末棄家入武當,住五龍頂,好讀《周易》、。
明洪武初年度為道士,住持五龍宮。
后退隱于自然庵。
永樂三年(1405),忽見古榔梅樹開花結果,知為豐年之兆,遣道士易本中等獻貢朝廷,賜銀40錠;次年榔梅樹又結實,再進貢,又得賞銀40錠。
同年詔素希進京問理國治身之道。
禮待甚厚。
羽化后碑存今五龍宮。
孫碧云 (
一1417) 關西人,初入華山務道,永樂十年(1412)三月,令碧云測繪紫霄、南巖、五龍、遇真等宮觀建筑規模。
同年應詔至闕下,賜詩一章,號虛玄子,授道錄右正一,又授南巖宮住持。
死后葬于檜林庵。
任自垣 字一愚,號蟾宇,江蘇京口(今鎮江)人。
初入三茅山元符萬寧宮學道,精通道義。
永樂四年(1406)詔他參與修《永樂大典》。
永樂九年(1411)授道錄司右正一。
永樂十一年(1413)授玉虛宮提點,又應詔廣收全國名山所藏道書。
宣德三年(1428)升為太常寺丞,提調武當山。
楊來旺 (?一1909)陜西白河縣人。
清同治初舉孝廉,后到武當山紫霄宮修道。
為道衲。
他見全山宮殿半數傾圯,立志興復。
經十年辛苦募化,修復紫霄、南巖、太和各宮,同時補修很多觀廟和橋梁。
宣統元年四月八日,端坐而化。
徐本善 (1860--1932)號偉樵。
河南杞縣人。
幼習孔孟之學,聰慧過人。
及長,善醫術,精拳法,入武當紫霄宮,嗣龍門派正宗,后到南陽玄妙觀受戒。
光緒二十年(1894)回山后,清整道教,制定教規,使全山道教重見生機。
率道眾墾荒種田,四方募資,維修宮觀,新造朝天宮至金頂新路一條,約十華里。
民國二十年(1931)四月,賀龍率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進駐武當,徐率徒眾五十余人迎至紫霄宮東天門,主動騰出西道院,作為紅三軍后方醫院,并派徒弟水合一、羅教培等協助醫院醫治傷員,又派王教化、尹教圣等開倉盡力滿足傷員所需。
他與賀龍結下深情厚誼,賀率部轉移時,為答謝道眾盛情,贈黃金2斤,親出楹聯相贈,中寓偉樵、紫霄四字:“偉人東來氣盡紫,樵歌西去云騰霄。
”1932年,匪首馬老七得知賀龍贈金事,領匪眾上山威逼徐本善交出黃金。
徐拒不交,與匪在紫霄內拼搏,擊退多人。
數日后,路過萬松亭,中匪埋伏,被殺。
葬于紫霄宮下。
劉理山 山東人。
曾任西北軍馮玉祥部少將旅長。
民國十八年(1929)蔣馮之戰后,馮玉祥敗北下野,他棄官入道,居武當山麓朝陽洞,任住持。
克勤克儉;十余年如一日,募資修殿宇十余間;壘砌朝陽洞口石級蹬道一條,長四丈,寬五尺;又在洞下路旁建茶亭一座,設茶水施舍過往行人。
他還通醫術,常走鄉串村,為人治病,不收分文,更不留餐,只是淡水一碗,人稱“扁鵲再世”。
1944年游小南海,不返。
朱宇亮 (1887--1961)湖北隨州市人,幼家貧,隨母兄逃荒到武當落戶。
不久到太和宮皇經堂學道,嗣華山派。
據說他是武當山名藥“紫金錠”秘方的正宗傳人。
在住持皇經堂時,清靜寡欲,俗塵不染,以所制紫金錠濟眾。
經數年募化集資,重修皇經堂和黃龍洞道院數十問,購置田地三十余石課。
民國十七年(1928),他與農民高世金、陳國友等四人殺惡霸周獻海以后,出走四方避難。
周獻海之族兄周輯五聞訊聚集紅幫會眾一百多人上山報仇,放火燒毀黃龍洞道院。
民國二十一年(1932),朱宇亮回皇經堂任住持。
水合一 (1890一1950) 湖北隨州人,幼習儒業。
博學多識,精醫術,善書法。
民國初年曾任區團總,后棄家到武當學道,拜紫霄宮徐本善為師,納入龍門正宗。
公元1931年,紅軍第三軍進駐武當山時,他受師之囑,精心醫護紅軍傷員。
徐本善被土匪槍殺后,他任紫霄宮監院。
1945年居三元宮。
羅教培 (1904--1967) 河南鄧縣人。
熟讀五經四書,精醫術,從小慕道,到武當紫霄宮拜龍門派道人冷合斌為師。
1931年,賀龍率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進駐武當山時,他同道友水合一精心醫治紅軍傷員。
1953年羅被選為湖北省政協委員和中國道教協會理事。
他擁護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制度,樂于助人,省吃儉用。
政府給他的生活補助費,多半施舍貧困;為人治病,常不收受酬,遠近群眾莫不稱頌。
王教化 (1901—1989)河南省鄭州人,幼年家貧,曾做長工,青年時到武當山出家,拜鄭合玉為師。
他在山虔誠奉道,艱苦耐勞,60年如一日。
1931年賀龍率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進駐武當山時,他為紅軍傷員端茶遞飯、倒屎倒尿,盡心照顧,和紅軍傷員結下深厚友誼。
紅軍傷員傷愈歸隊時,贈他35塊銀元,他珍藏50年后交給武當山文物管理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他擁護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制度。
曾被選為湖北省人民代表,省政協委員,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武當山道教協會名譽會長。
繼續追問: 有沒有景區的題詞、名句什么的啊
4個或8個字的補充回答:“金光妙相”中國現存最大的銅殿 位于天柱峰頂端金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
由20噸精銅、300公斤黃金,在北京鑄造,皇帝命工部大臣從運河督運至南京,溯長江、漢江而上,至山頂組裝而成,面積約160平方米。
殿面寬與進深均為三間,闊4.4米,深3.15米,高5.54米。
四周立柱12根,分別承托上、下檐部,構成重檐底殿式屋頂。
殿內于后壁屏風前設神壇,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冊,右侍玉女端寶,水火二將,執旗捧劍拱衛兩廂。
壇下玄武一尊,為金婉合體。
壇前設香案,置供器。
神壇上方高懸餾金匠額,上鑄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手跡“金光妙相”四字。
殿外檐際,懸盤龍斗邊餾金牌額,上豎鑄“金殿”二字。
殿體各部分件采用失蠟法鑄造,遍體餾金,堪稱現存古建筑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治世玄岳。
至明代成祖封武當山為大岳,明世宗朱厚熜更封之為治世玄岳。
補充回答: 太和絕頂化城似,玉虛仿佛秦阿房。
南巖雄奇紫霄麗,甘泉九成差可當。
——[明]《武當歌》五里一庵十里宮,丹墻翠瓦望玲瓏。
樓臺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畫鏡中。
——[明]洪翼圣《武當道中雜詠》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愁(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 (唐·李白)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唐·李白) 湖清霜鏡曉,濤白雪山來 (唐·李白)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 (唐·李白)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唐·白居易) 水心如鏡面,千里無纖毫 (唐·白居易)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唐·王維) 天壤之間,水居其多 (宋·蘇軾) 北望燕云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 (宋·汪元量) 江帶峨眉雪,川橫三峽流 (唐·李白) 初驚銀河落,半灑云天里 (唐·李白) 波濤萬里堆琉璃 (唐·杜甫) 水真綠凈不可睡,魚若空行無所依 (宋·樓鑰) 青山不老,綠水長存 (明·羅貫中) 水萬物之本源也 (春秋齊國·管仲) 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戰國趙國·荀子) 源清流潔,本盛木榮 (漢·班固) 清泉自愛江湖去,流出紅墻便不還 (清·查慎行)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論語·雍也》 ▲丘山積卑以不高,江河合水而為大。
——《莊子·則陽》 ▲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
——《荀子·君道》 ▲遠水不救近火。
——《韓非子·說林上》 ▲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
——《禮記·樂記》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呂氏春秋·盡數》 ▲吞舟之魚,陸處則不勝螻蟻。
——《呂氏春秋·慎熱》 ▲酒極則亂,樂極則悲。
——《史記·滑稽列傳》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
——《史記·外戚世家》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漢書·董仲舒傳》 ▲山銳則不高,水狹則不深。
——漢·劉向《新序·節士》 ▲善游者溺,善騎者附。
——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 ▲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 ▲循流而下易以至,順風而馳易以遠。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 ▲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木。
——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 ▲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
——漢·桓寬《鹽鐵論·復古》 ▲行遠道者假于車,濟江海者因于舟。
——漢·桓寬《鹽鐵論·貧富》 ▲衣缺不補則日以甚,防漏不塞則日以滋。
——漢·桓寬《鹽鐵論·申韓》 ▲反水不收,后悔何及。
——《后漢書· 光武帝紀》 ▲揚湯止沸,莫若去薪。
——《后漢書·董卓傳》 ▲金以剛折,水以柔成。
——晉·葛洪《抱樸子·廣譬》 ▲塵羽之積,沈舟折軸。
——晉·葛洪《抱樸子·嘉遁》 ▲春江水暖鴨先知。
——宋·蘇軾《惠崇春江曉景》 ▲山中人不信有魚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魚。
——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 ▲山無靜樹,川無停流。
——《世說新語·文學》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山雨欲來風滿樓。
——唐·許渾《咸陽城東樓》 ▲過載者沈其舟,欲勝者殺其身。
——晉·葛洪《抱樸子·微旨》 ▲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宋·蘇洵《辯奸論》 ▲水激則悍,夭激則遠。
——宋·李昉《太平御覽》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 ▲有風方起浪,無潮水自平。
——《西游記》第七十五回 ▲木無本必枯,水無源必竭。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羽翼已就,橫絕四海。
漢·劉邦《鴻鵠歌》 志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圖四海者,非懷細以害大。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晉·陶淵明《雜詩》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 心隨郎月高,志與秋霜潔。
唐·李世民《經破薛舉戰地》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唐·李白《行路難》 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
唐·李白《臨江王節士歌》 時人莫小池中物,淺處不妨有臥龍。
唐·竇庠《醉中贈符載》 丈夫不作兒女別,臨歧涕淚沾衣巾。
唐·高適《別韋參軍》 即今江湖一歸客,他日云霄萬里人。
唐·高適《送貴陽孝廉》 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
唐·杜甫《謁先主廟》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唐·劉禹錫《浪淘沙九首》 不須浪飲丁都護,世上英雄本無主。
唐·李賀《浩歌》 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唐·李商隱《安定城樓》 回狂瀾于既倒,支大廈于將傾。
宋·蘇軾《告文宣王文》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宋·李清照《烏江》 壯心欲填海,苦膽憂為天。
宋·文天祥《赴厥》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1)憂國憂民篇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論語·雍也》 丘山積卑以不高,江河合水而為大。
——《莊子·則陽》 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
——《荀子·君道》 遠水不救近火。
——《韓非子·說林上》 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
——《禮記·樂記》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呂氏春秋·盡數》 吞舟之魚,陸處則不勝螻蟻。
——《呂氏春秋·慎熱》 酒極則亂,樂極則悲。
——《史記·滑稽列傳》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
——《史記·外戚世家》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漢書·董仲舒傳》 山銳則不高,水狹則不深。
——漢·劉向《新序·節士》 善游者溺,善騎者附。
——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 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 循流而下易以至,順風而馳易以遠。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 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木。
——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 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
——漢·桓寬《鹽鐵論·復古》 行遠道者假于車,濟江海者因于舟。
——漢·桓寬《鹽鐵論·貧富》 衣缺不補則日以甚,防漏不塞則日以滋。
——漢·桓寬《鹽鐵論·申韓》 反水不收,后悔何及。
——《后漢書· 光武帝紀》 揚湯止沸,莫若去薪。
——《后漢書·董卓傳》 金以剛折,水以柔成。
——晉·葛洪《抱樸子·廣譬》 塵羽之積,沈舟折軸。
——晉·葛洪《抱樸子·嘉遁》 春江水暖鴨先知。
——宋·蘇軾《惠崇春江曉景》 山中人不信有魚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魚。
——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 山無靜樹,川無停流。
——《世說新語·文學》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山雨欲來風滿樓。
——唐·許渾《咸陽城東樓》 過載者沈其舟,欲勝者殺其身。
——晉·葛洪《抱樸子·微旨》 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宋·蘇洵《辯奸論》 水激則悍,夭激則遠。
——宋·李昉《太平御覽》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 有風方起浪,無潮水自平。
——《西游記》第七十五回 木無本必枯,水無源必竭。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2)兵篇 眾若時雨,寡若飄風。
——《管子·兵法》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孫子·虛實篇》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孫子·地形篇》 涉水半渡可擊。
——《吳子·料敵》 勝兵似水。
——《慰繚子·武議》 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
——漢·黃石公《三略·上略》 水來士掩,將至兵迎。
——《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 (3)情感篇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王維《渭城曲》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春曉》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
——唐·王之渙《涼州詞》 功名寶貴若長住,漢水亦應西北流。
——唐·李白《江上吟》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唐·李益《江南曲》 落花如有意,來去逐船流。
——唐·儲光羲《江南曲四首》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唐·韋應物《滁州西澗》 從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唐·杜甫《秋興八首》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唐·杜甫《春望》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
——唐·白居易《浪淘沙詞》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32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