鍥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解釋】鍥:鏤刻;舍:停止。
不斷地鏤刻。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出處】《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結構】偏正式。
【用法】用作褒義。
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正音】鍥;不能讀作“qì”;而;不能讀作“ěr”。
【辨形】鍥;不能寫作“契”。
【近義詞】堅持不懈、堅韌不拔【反義詞】半途而廢、知難而退【辨析】~和“持之以恒”都可形容有“恒心”。
但是~是帶有比喻性;更加形象;而“持之以恒”是直陳性的。
【例句】能否做成學問;除必要的天賦外;很大程度取決于有無~的精神。
▲,心聲也;書,心畫也。
聲、畫形,小人。
聲畫者,君子小所以動情乎。
——揚雄《法言》 ▲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品節既優,不但人人重其筆墨,更欽仰其人。
——清.松年《頤園畫論》 ▲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
——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懷,一皆寓于筆墨之際,所謂品高,韻自勝焉。
—— 張沅《石濤畫語錄》 ▲古人論書云: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是書之法,學者習之,故當熟之于手,必先修諸德以熟之于身。
德而熟之于身,書之于手,如是而為書焉。
——《書法三味》 ▲學書者有兩觀:曰觀物,曰觀我。
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
——清.劉熙載《藝概》 ▲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丑,在于心手。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 ▲夫書稟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閑圣道也。
——明.項穆《書法雅言》 ▲故書也者,心學也;寫字者,寫志也。
——清.劉熙載《藝概》 ▲學術經論,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
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
——明.項穆《書法雅言》 ▲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矣。
——柳公權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書雖幸免薄濁,亦但為他人寫照而已。
——清.劉熙載《藝概》 ▲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得志不如得道。
)——唐.孫過庭《書譜》 ▲書法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
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后世貴重。
——清.松年《頤園論畫》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
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
——清.劉熙載《藝概》 ▲手與神運,藝從心得。
其志一于書,軒冕不能移,貧賤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終其身。
——宋.朱文長《續書斷》 ▲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
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顛仆。
——唐.虞世南《筆髓論》 ▲覽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論之中,理俗儒之諍。
——東漢.趙壹《非草書》 ▲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郁而字斂,樂則字平而字麗。
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深淺,變化無窮。
——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態,不可掩也,言有辯訥,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
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
——蘇軾《書論》 ▲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
——清.劉熙栽《藝概》 ▲夫書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務也。
雖其為道,賢不肖皆可學,然賢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豈以不肖者能之而賢者遽棄之不事哉
——宋.朱文長《續書斷》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風節著者,代不乏人。
論世者,慕其人,益重其書,書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夫人靈于萬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發,蘊之為道德,顯之為經綸,樹之為勛猷,立之為節操,宣之為文章,運之為字跡。
——明.項穆《書法雅言》 ▲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邪正自形。
——明.項穆《書法雅言》 ▲ 試以人品喻之,謀猷諳練,學識宏深,必稱黃發之彥。
詞氣清亮,舉動利便,恒數俊髦之英。
老乃書之筋力,少則書之姿顏。
筋力尚強健,姿顏貴美悅,會之則并善,折之則兩乖。
融而通焉,書其幾矣。
若其規模宏遠,意思窈窕,抑揚旋折,恬曠雍容,元老無少,難乎名狀,如天仙玉女,不能辨其春秋,此乘之上也。
初視雖少,強觀實老,豐采秀潤,符束巍峨,引拂輕飏,氣度凜毅,世所謂少年老成,乘之次也。
--明.項穆《書法雅言》 ▲ 夫人之性情,剛柔稟殊,手之運用,乖合互形。
謹守者,拘斂雜懷,縱逸者,度越典則;速者,驚急無缊;遲重者,怯郁不飛;簡峻者,挺掘鮮道;嚴密者,緊實寡逸;溫潤者,妍媚多節;標險者,雕繪太苛;雄偉者,固愧容夷;婉暢者,又漸端厚;莊質者,蓋嫌魯樸;流麗者,復過浮華;纖茂者,尚多散緩;爽健者,涉茲剽勇;穩熟者,缺彼新奇。
--明.項穆《書法雅言》 ▲余謂筆墨之間,本足覘人氣象,書法亦然。
……諸登善,顏常山,柳諫議文章妙今古,忠義貫日月,其書嚴正之氣溢于楷墨……太白書新鮮活潑,呼吸清淑,擺脫凡塵,飄飄乎有仙氣。
……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欲,便以為姿。
質直者則挺勁不遭,剛狠者又倔強無潤,矜斂者弊于拘束,脫易者失于規矩,溫柔者傷于軟緩,躁勇者過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滯澀,遲重者終于賽鈍,輕瑣者染于俗吏。
——唐.孫過庭《書譜》 ▲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
高情千古《閑居賦》,爭識安仁拜路塵。
--元遺山 二 .臨摹入門 循序漸進 ▲初學不外臨摹。
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
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幾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后可以摹臨。
南宋.姜夔《續書譜》 ▲麓臺云: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
故初學必以臨古為先。
清.秦祖永《繪事津梁》 ▲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
大要臨古人墨跡,布置間架,擔破管,書破紙,方有功夫。
明.解縉《學書法》 ▲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肩間架即明,則學用筆。
間架可看石碑,用筆非真跡不可。
清.馮班《鈍吟書要》 ▲臨池之法:不外結體,用筆。
結體之功在學力,而用筆之妙關性靈。
茍非多閱古書,多臨古貼,融會于胸次,未易指揮如意也。
能如秋鷹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故學書全無貼意,如舊家子弟,不過循規蹈矩,飽暖終身而已。
清.錢泳《書學》 ▲學書者,既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貼,于結構布置,行間疏密,照應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于心,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貼中來,然后能成家數。
清.馮武《書法正轉》 ▲先資政公曰:凡書未成家者,宜日與古貼為緣,無論何貼,皆足以范我筆力。
清.梁章鉅《學字》 ▲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
學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
清.梁讞《平書貼》 ▲凡臨古人書,須平心耐性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淺嘗輒止,見異既遷。
清.梁章鉅《學字》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人人言之。
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卻非人人所能到。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石湖云:學書須是收昔人真跡佳妙者,可以詳視其先后筆勢輕重往復之法,若只看碑本,則惟得字畫,全不見其筆法神氣,終南精進。
南宋.陳犧《負暄野錄》 ▲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
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故凡得名跡,一望而知為何家者,而通篇意氣歸于本家者,真跡也。
一望知為何家之書,細求以本家所習前人法而不見者,仿書也。
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
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
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北宋.黃庭堅《論書》 ▲凡臨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剝換,遺貌取神。
清.王淑《論書滕語》 ▲每習一貼,必使筆法章發透入肝膈,每換后貼,又必使心中如無前貼。
積力即久,習過諸家之行質,性情無不奔會腕下,雖曰與古為徒,實則自懷杼軸矣。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摩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
南宋.姜夔《續書譜》 ▲初學書類乎本,緩筆定其行勢,忙則失其規矩。
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 ▲又學時不在旋看字本,逐畫臨仿,但貴行,住,坐,臥常諦玩,經目著心。
久之,自然有悟入處。
信意運筆,不覺得其精微,斯為善學。
南宋.陳犧《負暄野錄》 ▲且一食之美,惟飽其日,倘一觀而悟,則潤于終身。
唐.張壞灌《六體書論》 ▲學古人書,須得其神骨,魄力氣格,命脈,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
清.梁讞《學書論》 ▲臨摹用工,是學書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筆,后像行體。
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
清.鄭板橋 ▲臨摹古人不在對臨,而在神會,目意所結,一塵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議。
明.沈灝〈畫塵〉 ▲自運在服古,臨古須有我。
兩者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傷神。
清.王淑〈論書滕語〉 ▲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
北宋.蘇軾〈論書〉 ▲學書一字一筆須從古貼中來,否則無本。
早矜脫化,必規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
繼采諸美,變動弗拘。
斯為不掩性情,自辟門經。
清.梁讞《學書論》 ▲凡臨摹須專力一家,然后以各家總覽揣摩,自然胸中饜飫,腕下精熟。
久之眼光廣闊,志趣高深,集眾長以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習古人書,必先專精議一家。
至于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貫眾有,亦決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來,只為此家所蓋,枉費一生氣力。
清.王淑〈論書滕語〉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種習氣,甚或至于不可響遠。
茍能知其弊之不可長,于是自書精意,自辟性靈,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不襲不蹈而天然入聲,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傳后世而無槐:而后成其為我而立門戶矣。
清.沈宗騫〈芥學畫編〉 ▲只學一家,學成不過為人作奴婢;集眾長歸于我,斯為大成。
《翰林粹言》 ▲學書須臨唐碑,到極勁鍵時,然后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俱骨氣,否則一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
清.梁讞《學書論》 ▲今之學書者,自當以唐碑為宗。
唐人門類多,短長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門類少,蔡,蘇,黃,米,俱有毛疵。
學者不可不知也。
清.錢泳《履園叢話》 ▲舊他拓本與拓手精,則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緊要在執筆得法,執筆不得法,縱令臨古人墨跡,皆無是處也。
清.梁讞《學書論》 ▲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于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
學書即成,且氧于心中無俗氣,然后可以作,示人為揩式。
北宋黃庭堅《論書》 ▲故學必有法,成則無體,欲探其奧,先識其門。
有知其門不知其奧,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唐.張懷灌《六體書論》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專攻近體,可謂數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
清.范公勉《書法述要》 ▲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
自非道靈感物,不學說以今方新,學書以古方樸。
清.范公勉《書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學今書,不學古書,務取媚好,氣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覺不及;豈古人心法不傳而規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
宋.周行己《浮止集》 ▲學一半撒一半,未嘗全學;非不欲全,實不能全,亦不必全也。
清.鄭板橋 ▲學者貴于慎取,不可遂為古人所欺。
清.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 ▲不善學者,即圣人之過處而學之,故蔽于一曲。
今世學《蘭亭》者,多此也。
北宋.黃庭堅《論書》 ▲古人筆法淵源,其最不同處,最多相合。
李北海云:似我者病。
正以不同處求同,不似處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
清.惲壽平《甌香館畫跋》 ▲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勿遒勁,則俗病不除。
所貴熟習精通,心手相應,斯為美矣。
南宋.姜夔《續書譜》 ▲用力到沉著痛快處,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覺刻劃太甚,必須脫去摹似蹊徑,自出機軸,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優游筆端,然后傳神。
清.宋曹《書法約言》 ▲臨摹古人,須食古而化,獨自成家。
明.李流芳 ▲若執著成見,凝滯于胸中,終不能參以活法運用,雖參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勢。
奔放馳驟,不越范圍,所謂師古而不泥于古,則得之。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作書須自家主張,然不是不學古人;須看真跡,然不是不學碑刻。
清.馮班〈 鈍吟書要〉 ▲可與談斯道矣
東晉.衛鑠《筆陣圖》 古人有言;隨人學人成舊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北宋.黃庭堅《論書》 ▲學書六要;一氣質,二天資,三得法,四臨摹,五用功,六識鑒。
六要俱備,方能成家。
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作書要發揮自己性靈,初莫寄人籬下,凡臨摹各家,不過竊取其用筆,非規矩形似也。
近世每臨一家,止摹仿其筆畫;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領會。
要知得形似者有盡而領神味者無窮。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故思翁有“謬種流傳,概行掃卻”之說,最有功初學。
若已入門庭,則當曰:與其過而棄之,毋寧過而存之。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書法無他秘,只有用筆與結字耳。
用筆近日尚有傳,結字古法盡矣。
變古法須有勝古人處,都不知古人,卻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書耳。
清.馮班《 鈍吟書要》 ▲若分布少明,即思縱巧,運用不熟,便欲標奇,是未學走而先學趨也。
明.項穆《書法雅言》 ▲觀能書者,僅得數字揣摩,便自成體。
無他,專心既久,悟其用筆,用墨及結體之法,供我國運用耳。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歐陽修《試筆》 ▲學書易少年時將楷書寫定,始是第一層手。
清.梁讞《學書論》 ▲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于心,自得古人筆法也。
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草書不難工矣。
北宋.黃庭堅《論書》 ▲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于行草,亦不離乎楷正。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 ▲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
學草書者,先習章草,知偏旁來歷,然后變化為草圣。
學篆者亦必由楷書,正鋒既熟,則易為力。
學八分者,先學篆,篆既熟,方學八分,乃有古意。
明.豐坊《學書法》 ▲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
晉.衛鑠《筆陣圖》 ▲古貼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
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執,痛癢相關。
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作書起轉收縮,須極力頓挫,筆法既得,更多臨唐貼以嚴其結構。
清.梁讞《學書論》 ▲若氣質薄,則體格不大,學力有限;天資劣,則為學限,而入門不易;法不得,則虛積歲月,用功徒然;工夫淺,則筆畫荒疏,終難成就;臨摹少,則字無師承,體勢粗惡;識鑒短,則徘徊今古,胸無成見。
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初作字,不必多費諸墨。
取古拓善本細玩而熟視之,既復,背貼而索之。
學而思,思而學,心中若有成局,然后舉閉而追之......清.宋曹《書法約言》 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
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
北宋.蘇軾《論書》 ▲旭常云:或問書法之妙,何得其古人
曰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其次識法,須口傳手授,勿使無度。
所謂筆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變通識懷,縱合規矩;其次紙筆精佳。
五者備矣,然后能齊古人。
唐.蔡希綜《法書論》 ▲初學字時,不可盡其形勢,先想字成,意在筆前。
一遍正其手腳,二遍須學形勢,三遍須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每加抽拔,使不聲澀。
晉.王羲之《筆勢論》 ▲若泛學諸家,則字有工拙,筆多失誤,當連者反斷,當斷者反續,不識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轉換,隨意用筆,任筆賦形,失誤顛錯,反為新奇。
南宋.姜夔《續書譜》 ▲初學條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
終及通會,行所無事,得意而忘象。
故曰由象識心,象不可著,心不可離。
明.項穆《書法雅言》 ▲夫人工書,須從師授。
必先識試勢,乃可加功;功勢既明,則務遲澀;遲澀分矣,無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諸變態;變態之旨,在于奮斫;奮斫之理,資于異狀;異狀之變,無溺荒僻;荒僻去矣,務于神采;神采之至,幾于玄微,則宕逸無方矣。
唐.張懷灌《玉堂禁經》 三.形神相依 意境為重 ▲形者,其形體也;神者,其神采也。
宋.袁文 ▲形者,神之質地;神者,形之用也。
是則形稱其質,神音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
南北朝.范縝《神滅論》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
是以形存則神存,形射則神滅也。
南北朝.范縝《神滅論》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氣之中。
形不生動,其失則板;生外形似,其失則疏。
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
明.高廉 ▲取意舍形,無所求意。
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
明.王履 ▲學書之要,唯取神,氣為佳,若模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為耳。
宋.蔡襄《宋端明殿學士蔡忠公文集》 ▲書之心,主張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筆端,未形之相也;書之相,旋折進退,威儀神采,筆隨意發,既形之心也。
明.項穆《書法雅言》 ▲夫字以神情為精魄,神若不如,則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層,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
神,心之用也。
唐.李世民《指意》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可紹于古人。
南朝.王僧虔《筆意贊》 ▲故之書道玄妙,必資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機巧必須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清.馮武《筆髓》 ▲其有一點一畫,意態縱橫,偃亞中間,綽有馀裕,結字峻秀,類于生動,幽若深遠,煥若神明,以不測為量者,書之妙也。
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
東漢.蔡邕《九勢》 ▲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
陰陽既生,形氣立矣。
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古人作書,于聯絡處見章法;于灑落處見意境。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至若磔髦竦骨, 短截長,有似夫忠臣抗直補過匡主之節也;矩則軌轉,卻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順慎終思遠之心也;耀質含章,或柔或剛,有似夫哲人行藏知進知退之行也。
唐.張懷灌《書斷》 ▲夫心合于氣,氣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靜而已矣。
唐.李世民《指意》 ▲成形結字,得形體不如得筆法,得筆法不如得氣象。
《翰林粹語》 ▲要使筆落紙上,精神能沖其中,氣韻目暈于外。
似生實熟,圓轉流暢,則筆筆有筆,筆筆無痕矣。
清.華琳《南宗訣秘》 ▲故有筆法而有生動之情,有墨氣而有活潑之致。
清.丁皋《寫真秘訣》 ▲蓋法高于意則用法,意高于法則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
清.劉熙載《藝概》 ▲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紙筆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
則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矍,肥者如貴游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
南宋.姜夔《續書譜》 ▲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知,則字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
唐.李世民《筆法訣》 ▲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
。
《翰林粹語》 ▲書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則直率而無化境矣。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機者,傳奇之精神;趣奇,傳奇之風致。
少此二物,則如泥人土馬,有生形而無升氣。
李漁《閑情偶記》 ▲所謂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
明.懂其昌《畫禪隨筆》 ▲學術通 于學仙,鐘神最上,鐘氣此之,鐘形又此之。
▲書貴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別。
入他身者,我化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為我也。
清.劉熙栽《藝概》 ▲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夢溪筆談》 ▲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
《莊子》 ▲然智者無涯,法不固定,且以風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
唐.張懷灌《書藝》 ▲書之大局,以氣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
姚配中 氣韻有發于墨者,有發于筆者,有發于意者,有發于無意者。
發于無意為上,法于意次之,發于筆又次之,發于墨下矣。
清.張庚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
清.丁皋《寫真密訣》 ▲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后天,書之用也。
清.劉熙栽《藝概》 ▲作字要手熟則氣神完實而有余韻,于靜中自是一樂事。
宋蘇軾《東坡題跋》 ▲不求形似,正是潛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離。
清.惲壽平《歐香館畫跋》 ▲書要力實而氣空,然求空心于其實,未有不透紙而能離紙者也。
▲書要心思微,魄力大。
微者條理與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
清.劉熙栽《藝概》 ▲筆墨一道,用意為上。
清.王原矜 ▲玄妙之意,出于物類之表;淵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
非有獨聞之聽,獨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音,無形之相。
唐.張懷灌《書藝》 ▲陽氣明而華壁立,陰氣大而風神生。
晉.王羲之《述天臺紫真傳授筆法》 ▲有筆有墨謂之畫,有韻有趣謂之筆墨,瀟灑風流遺之韻,盡變窮奇謂之趣。
清.惲壽平《 香館畫禪》 ▲筆底深秀,自然有氣韻,有書卷氣。
清.蔣驥《傳神秘要》 ▲氣有清濁厚薄,格有高低雅俗。
清.劉熙載《藝概》 ▲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書雖幸免薄濁,但亦為他人寫照而已。
清.劉熙載《藝概》 ▲古人論詩之妙,必曰沉著痛快。
惟書亦然,沉著而不痛快,則肥濁而風韻不足;痛快而不沉著,則潦草而法度蕩然。
明.豐坊《書訣》 ▲筆墨酣暢,意趣超古。
清.吳歷 ▲仆曰: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
欲知其妙,初觀莫測,久視彌珍,雖書已緘藏,而心追目極,情猶眷眷者,是為妙矣。
唐.張懷灌《文字論》 ▲書法惟風韻難及......。
清.左因生《書式》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覽之即了然。
唐.張懷灌《書議》
業精于勤,荒于嬉。
—— 韓愈書籍是巨大的力量。
—— 列寧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 《論語》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
—— 法朗士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 《論語》圣人無常師。
—— 韓愈
書法落款的一般格式落款位置沒有固定格也無絕對的位置,它是與正文關聯的。
落款的內容形可長可短,但字體不能大小懸殊,要有相應比例。
題款所用字體按照傳統慣例,原則上遵守“今不越古”、“動不越靜”的規矩。
一般來說,如以大小篆為正文者,落款就用隸書、章草書寫;以隸書、魏碑為正文者,落款就用行楷、草書書寫;以楷書為正文者,落款就用行書、楷書書寫。
這叫做“文古款今”、“文正款活”。
雙款:款式不僅有單雙之分,也有上下之別。
雙款,就是在右上位置書寫贈送對象,在左下位置書寫自己的名字等內容。
如對聯,則須將上款寫在右聯的右上方,下款落大左聯的左下方,以示禮貌謙遜。
書法作品的題款一般不用俗稱而用別稱(也叫雅稱),如:“書于二OO二年”是俗稱,應該為“書于壬午年”。
一、上款上款是指某人或某單位請你寫字。
作品完成后,應題上索書者的名字,并將此名題在上款較高的位置,以示尊敬之意。
上款所包括的內容:姓名+稱呼+謙詞(1)寫給長輩:寫給長輩的書法作品,是款的題法一般稱××同志,××先生,××方家,××女士,××老師。
如果長輩是七十歲以上的老者可稱××老;八十歲以上的長者可稱××翁。
書寫者是少輩,對長者一般不稱呼姓,還要加上謙詞,如:指正、法正、教正、正字、正腕、正之、清賞、雅屬、斧正、正筆、正書。
如:世耐先生清賞、寶星方家正(2)寫給同輩: 為同輩所書的作品,一般稱××同志,××書友,××仁兄,×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32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