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各村名字的由來 (一)因姓加“厝”而名 3 S( s1 K7 g- T- R! L0 Z 該類地名以本地大姓后加“厝”字命名。
“厝”意為“停柩”。
引申為停柩的地方,在閩南,這種停柩的地方叫“大厝”,即“祖厝”、“祖屋”,這是先祖早年開家發業的地方,閩南語引申為房屋。
隨后代的不斷繁衍,該地帶就以宗親關系把本地名字以姓氏加“厝”字命名。
柯厝、邱厝、柳厝、劉厝、鐘厝、葉厝、郭厝、肖厝、施厝、許厝、黃厝、盧厝、麥厝、莊厝等村是較典型的代表。
如: 柯 厝:明代,柯氏村民從莆田遷此建居,以姓氏取名柯厝,清時,因此地盛產海蠣(俗稱蚵),故得名蚵厝,1985年復稱柯厝。
W ~( y; h% [潘 厝:宋末潘氏村民從河南遷此建居,以姓氏取名潘厝。
- a) ` }: }: C! g+ q! b% P 方厝、林厝:古縣村的方厝自然村以方姓得名,林厝自然村以林姓得名。
(二)因姓得名 4 P j, U7 g( [3 L' V* E) ol9 r! Q. A1 \\\\+ I0 [$ F( W6 Z% }- `陳莊、夏盧、東張、前燒、呂罔寨、吳曾池與涂嶺,屬于因姓得名的地方。
, n' A7 t6 Y( T9 m- k# { 陳莊:開發時莊姓與陳姓大抵同時到達,后來在發展繁衍中兩姓人成為本地大姓,加上在相互來往中關系逐漸密切,如同一家,所以村名叫為陳莊村。
6 V' j% i5 T0 y1 l- L4 i\\\/ j4 z1 W. }, V# Z- Z夏 盧:則為原夏、盧兩姓雜居得名,后人漸漸誤傳為“下盧”。
\\\\# O v) S1 N ?\\\/ f涂 嶺:現在的涂嶺鎮是早年通往福州的古道,因嶺上有涂氏三兄弟來此居住,過往客商就因“涂氏兄弟在嶺上居住”而把這個地方叫為“涂嶺”。
1 s( L3 b5 v, Q# | 東 張:據傳,古時董、張二氏村民先后遷此定居,以姓氏取名董張,不久衰敗外遷,陳氏村民從莆田闊口遷此建居,仍稱董張,后音訛為東張。
7 H3 ?# f8 q* K ?7 ^ 前 燒:據傳古時錢、肖二姓村民先后到此定居,以姓氏取名錢肖。
后衰敗外遷,許吳等氏村民相繼遷此定居,仍沿用此村名。
后來當地方言誤傳為“前燒”。
: A) o! b5 B\\\/ r5 W% K1 ^\\\/ [* h( E# _% w0 L) m\\\/ _呂罔寨:呂罔寨位于涂型村委會后厝村之西側,據傳,元末明初期間,有個姓呂名罔武夫到此山上建寨稱主(原寨內宅第及寨門尚殘存),故得名。
^+ Q( `- A! p* o% I7 h吳曾池:古時,姓吳,姓曾兩戶人家共住于峰尾一地,并在宅前挖一池,故名吳曾池。
此外,另有后張、前黃、前郭、后陳也屬以姓得名。
} m) e7三)因山川得名 羊角山:因該地有座山坡,山坡有兩塊巨石,巨石彎如羊角高聳,故該山被稱為“羊角山”,村莊就隨之被稱為羊角山村。
Q4 f' W象 獅:因村邊有兩座山,其狀如大象和獅子,分別得名為“象山”和“獅山”,古時建村時也就因此取名為“象獅村”,今方言諧音為“上西”村。
m5 j- p1 |荷 池:因村前有一個大池塘,該池塘狀如荷葉而被叫為荷池。
' ^ |槐 山:宋孝宗年間,遷于此地的村民始祖瑞公好植槐樹,那時此村前槐樹茂盛,村南有格頭山,故取“槐”和“山”稱為槐山。
* u: ]! k; J1 N q i\\\/ t$ h3 @4 t' I! U' u% f: c$ \\\\- f惠 嶼:此為一島嶼,因橫亙在湄洲灣上,猶如屏障,故得名橫嶼,后來肖厝村民析分于此建居開發,形成一村莊,取屬惠安縣轄之意,改稱惠嶼。
$ k1 B: |2 }) O* L v: w\\\/ i6 b( p; n1 x3 ?6 D; [! @ ~8 D塘 頭:古時,蔡氏村民遷此建居,因村前有口大池塘,故以此地形地物取名塘頭。
\\\/ k4 `- ~' ~) s, h* X 秀 溪:原名小溪。
因此地系山谷間一坑壟,中間有許多小溪流,故名小溪,1981年雅稱為秀溪。
O( ^0 p, [, N [模 柄:古時,此地一小山丘形似器皿之柄,何氏村民從輞川錢埔村遷此建居,故取名模柄。
) P0 a+ T: T; w* W 鳳 林:因此地有座鳳山,樹林茂盛,故以此命名鳳林。
1 @ p# ~# q% s B; n 田 墩:古時,連氏村民析遷于此,建居在一大田洋之土墩處,故得名田墩。
聯 巖:此地有座巖山,其周圍有村莊相聯環抱,故命名聯巖。
鳶 峰:此地有座小山丘,名曰“鳶山”,民國時在此設鳶山保,1949年冬與輞川五峰合并命名鳶峰。
筆架寺:因山上有三個峰巒,形似婦女之頭髻,后來惠安知縣陳永年登上此山觀賞風光時,把三個峰巒比喻為“文人投筆之架”,從此改稱為筆架山。
山之頂部的仙公寺,因山得名,叫筆架寺。
4 ]- Y# Y M7 f# x% A O: A3 p7 ] 菱 溪:古時,因溪上游“雙峰對峙,相敵不相讓,中束一水,貼然而過,形似菱角”,故得名菱溪。
6 g( U* O, R( c5 |; }5 M' {8 p# m! M( w+ O# G鳳 山:因此地主村處在鳳山之旁,故以山命名。
割 山:古時此地有座小山頭叫鶴山,陳氏村民遷此建居,以山取地名,后來因方言誤傳為割山。
東 山:此地有座小山頭叫東山,古時劉氏村民從涂坑析遷于此,建居在東山緩坡地,故以山得名。
' \\\\6 P. p3 t% Y8 w) a) u0 J; Z j, E% }, Y寨 后:古時此地北山嶺上筑一寨,后來吳、王、鄭等氏村民遷此,各自沿此寨之后坑谷緩坡地建居,故得名寨后。
(四)因物得名 , h _6 n0 m+ X6 E! {這類村名來源因村中有具代表性的事物,如: 樟 腳:因村子里有一株齡約700多年的大樟樹,爬到樹上,村子就如在腳下一般,故而得名樟腳,意為樟樹腳下的村子。
白 井:因村中有白氏祖上建造的一口精致的八角井,人們把這口井稱之為“白井”,村子也因這口井得名。
h后 樓:因有望海樓而得名。
3 D! d* r) ~\\\/ T \\\\( j. K' ^奎 璧:因村中有兩塊大石頭,狀如龜和鱉,被名為“龜石”和“鱉石”,故建村時稱“龜鱉頭”村,現方言簡化 j菜 堂:當年此地有一尼姑院,當地方言稱為“菜堂”。
虎 石:因早年村子前后有兩只石虎而得名。
o\\\/ U仙 仔:古時此地風景秀麗,宛如仙境,故建村時命名為仙境村,后諧音為仙仔村。
) D' n' W1 [5 r 土 樓:因村中有座大樓叫土樓(黃素土樓)而得名。
% f\\\/ c, \\\\ T# B7 C5 m\\\/ N\\\/ `. e7 R9 s屈尺厝:當年開家之時所住的房子相交成九十度角,如同屈尺。
3 X g; `' o\\\/ P% T* ~( h0 V; G 石 橋:當年通往該村的主道用石板鋪成,因底下溝多,此石板路如溝上之石橋。
柯寨、下寨:古時,此地山峰有個寨,后來柯氏村民遷此建居,稱為柯寨,后因人丁繁衍,析遷建居在寨之下端,故稱下寨。
) L' r8 w1 J! ] 鵝 頭:古時,潘氏村民從莆田大圳遷此,建居在鱷頭,后方言諧音為鵝頭(潘氏祖墓有此碑記)。
: ~5 i- L: G5 b* q( z8 G) r 大 路:古時此處系大道口,陳氏村民從仙游牧鴨到此定居,因當時建居在大道之旁,故得名大路。
東 亭:古時此地有座毓英亭,后來陳氏村民遷此,建居在亭之西側,故稱東亭。
6 z9 G b8 T7 j; B 下 朱:古時,朱氏村民遷此建居后,建座“霞珠宮”,村以宮得名,明時因倭寇侵擾而被毀滅,后來林氏村民到此建居,沿用原村名,漸漸又被方言誤傳為“下朱”。
( O3 \\\\- _, D$ M( `8 L. yu% C5 q3 O9 q十八社宮:元代,陳、林等氏村民從莆田遷此建居后,由18個姓氏族人合建一座宮廟,故定名為十八社宮,村以宮得名。
天 竺:因此地有座古寺廟名叫天竺寺,故以寺命名天竺。
西 楓:古時,鄭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外厝村之西邊,故名西邊,后因村旁有棵大楓樹,改稱西楓。
# b7 Q- r8 X' y5 F+ ]\\\/ l! v1 }' h8 r2 |\\\/ p上 樓:古時林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峰尾半島西南側上端,因村中有座樓房,故得名上樓。
) L0 I6 M5 y9 I 前 埕:古時,陳、莊二姓村民從永春先后遷此,建居在一大荒埔地,其村前開辟為曬谷埕,故取名前埕。
安 兜:據傳,古時此地為一澳頭,連氏村民遷此,建居在澳頭旁垵坂地,故以地形取名垵兜,后書寫簡化為安兜。
大 廳:古時,連氏村民由仙游蓋尾遷此開基,建一座祖厝大廳,逐漸繁衍發展成為一大村莊。
o\\\/ {. J5 p$ t\\\/ h' u. j2 J! b\\\/ R; ~: w' j X% K' E紅 庫:古時,此地有一坑壟,每逢山洪沖刷,其坑內均為紅泥水,故稱之為紅礦。
鄭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坑壟之旁而得名紅礦,后來當地方誤傳為紅庫。
u1 s1 |7 t3 ~# k新 宅:古時,唐氏村民由江西菜宅遷此另建新居,故取名新宅。
`. @9 |# P4 M' W8 e! r 龍山宮:古時,郭氏村民析遷此建居在塔山頭之東南,靠近溪流之處。
為祈求平安吉祥興旺,建造宮廟,取名龍山宮,地以宮名,亦稱龍山宮。
G7 ~' c6 Z ]( \\\\* {大霧山:因山峰高大雄偉峻峭,山巔常見云霧繚繞,故得名大霧山,又因頂峰較開闊有小臺地形似一帽,亦曾稱為大帽山。
. @: L. X. \\\\0 \\\\( w, K+ U6 G U; k I, A9 v: @涂 坑:明代,劉氏村民從莆田涵江遷此,建居在坑壟緩坡地,故取名土坑,后改“土”為“涂”。
; @2 Z5 [$ x: w5 b5 r! A9 x6 g9 Y! Y 東 山:此地有座小山頭叫東山,古時劉氏村民從涂坑析遷于此,建居在東山緩坡地,故以山得名。
; P! q; s+ m: L2 e X8 s 錦 川:此系莊氏村莊,位于壩頭溪畔,川流不息,民國時命名錦川。
! |6 D4 b官 路:村中大路是古時通往縣城的官道。
外 厝:據傳,古時此地樺樹甚多,后來林氏村民從莆田遷此,建居在樺樹之旁,故得名樺厝,后因當地方言誤傳為外厝。
S' H' Q! o(五)因歷史事件等得名 即因該村歷史上曾發生富有紀念意義的故事而得名,如: ; j1 n$ U\\\/ D. Q0 w3 B9 N$ H+ c% P' j# ]# ?+ R8 t; n) l$ a南 埔:宋朝理宗時,莆田有一林姓官員在廣州為官,期滿返鄉,路過此地時見此地風景奇異,決定在此定居,因覓得佳處而詩興大發,根據王勃《藤王閣序》中“畫棟朝飛南浦云”中的“南浦”給該地命名,后諧音為“南埔”。
y9 g世 上:明時,該地先祖從惠東張坑遷來此,據說其遷徒原因是被人所迫,為了讓后代子孫記住這事,該村命名時被叫“徒上”,后方言誤傳為“世上”。
7 n. t ]. J o 驛 坂:該地是古時通往福州的官道,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設立驛坂鋪,置郵亭,供往來官員憩息和供急遞文書事宜,所在村隨之被稱為驛坂村。
- G4 p9 y h4 K Q m3 R 鳩 林:原來的九峰鄉在上世紀50年代時大鄉分小鄉,因該村有14個姓聚居在一起,村子東北又有一座小山丘,丘上樹木枝繁葉茂,每晚引來鳩鳥大片在此盤旋,故命為鳩林村,意為諸姓雜居和睦相處。
h古 縣:因此地水陸交通之便,古時曾建分縣于此,宋朝太平興國年間,晉江縣拆設惠安縣,因今惠安螺城士紳競爭,雙方采取稱兩地水決定,重者為縣址,由于螺城士紳在水中溶進糖(又有說為鹽)而勝出,而該地為了紀念這一事件而名之曰古縣。
香芹、張芹:宋時蔡氏到此地定居,給該地命名時因蔡與菜同音,又因為他們認為所有菜中只有芹菜最香,故以蔡比為香芹菜,得村名為“香芹”村;后又有張姓遷此,看法又與他們所見略同而把村子又命名為張芹,所以該村既叫香芹,又有張芹之說。
$ ?# v% ^: |# b 樓仔下:古時,陳氏村民從莆田闊口遷居于東張,明末析遷于此,建造一座小樓房,后因人丁繁衍,村落向此座樓仔之低處拓展,故得名樓仔下。
先 鋒:因五十年代初此地創辦一個農業高級合作社命名為先鋒,其名稱沿用至今。
y9 k6 f\\\/ S6 X路 打:明代,黃氏村民從張坂遷此定居,因村民住廬屋,生活艱苦樸素而得名“廬樸”,清代諧音為“路樸”,后誤傳為路打;另有一說,黃姓遷來時,以打鐵為生,故得名為“爐撲”,后諧音為“路打”。
_ u9 ?% f! M 涂 型:古時,陳氏村民從樟腳梨嶺遷此定居,因燒磚瓦建大片曬坯之土埕,故以此得名土埕,后來諧音為涂型。
4 z% o- g: s [\\\/ x# U\\\/ B3 X1 }2 T, b5 _6 j! [$ T2 h( E前 歐:據傳,古時錢氏村民遷此定居,以燒陶瓷甌碗為業,故得名錢甌,后因遭匪患而外遷,出氏村民遷此建居,仍沿用此村名,以后因當地方言諧音為前歐。
; T l @ z; N g- ? A9 O4 y! d2 X3 F) d _清 美:據傳,古代此地是個澳頭,筑有倉庫,后來潘、黃二氏村民相繼遷此定居,因村建在碼頭倉庫之尾端,故得名倉尾,后來諧音為村尾,民國設保時,方言雅化為清美命名。
五 社:1955年此地五個村莊成立五個農業社,1958年公社化,五個社組建一個大隊,故命名為五社大隊。
. @ |3 {0 F; A K9 } C) v4 d3 u5 z1 J1 Z5 a- n4 R' P誠 峰:早年此地設誠實、誠忠二個鄉,1958年公社化時,取其誠字與峰尾之峰字命名為誠峰。
' x4 T x0 V; s: d5 C: P$ b5 I8 G7 W9 {' I* E W& k, S: t誠 平:原名誠樸,于1956年建立農業合作社取名誠鵬,1958年改稱誠平。
坑 內:1982年與鳳安大隊析分另置大隊時,取其項、下坑內之坑內命名。
x6 T+ P- Y' t( ^三 朱:據傳,民國時,因民事案,朱氏三個村各被捕一人,縣衙傳訊“三朱”而得名。
普 安:古時,張氏村民從莆田遷此,建居在多墓葬的荒埔,村民難以安寧,故倡導“普渡”,祈求平安。
而村則以此得名普安。
# x- S* X ?1 L b t+ q' l: Q\\\/ X9 j4 |8 ~- [黃 田:據傳,古代黃氏村民到此定居,沿溪兩旁開墾田地,故得名黃田,因遭匪患獸害而外遷,后來陳、賴、許、吳等村民相繼到此建居,仍以黃田為統稱。
西 吳:據傳,古時吳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塔山之西,故得名西吳,因弱小受欺而外遷,后來連氏村民到此建居,仍沿用此村名。
. b; @6 }0 q5 {( |3 N# }1 Z4 S d潼 關:元時,地方武裝首領陳潼,曾在此古驛道隘口筑關修寨,駐扎兵營,故稱陳潼關,后簡稱潼關。
新 厝:早時,吳氏村民從草壟村析遷于此,另建新居,故稱新厝。
肖厝港:古時,此處沙格村開發較早,曾稱為沙格澳,后因蕭厝崛起,海事繁榮,名蓋沙格,遂得今名。
x* Q: \\\\華僑橋:1963年,界山籍華僑籌集資金,在龍馬溪與南楓路交叉處建一座石拱橋,故名叫華僑橋。
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625平方,共分為楠溪江及沿江農化(又頭景區)、大若巖、石桅巖、水巖、北坑、陡門和四海山七大景區,共計800多個景點。
悠悠三百里楠溪江融天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于一體,以水秀、巖奇、瀑多、村古、灘林美而名聞遐邇,是我國國家級風景區當中唯一以田園山水風光見長的景區。
三百里楠溪江,逶迤曲折,有36灣、72灘之稱。
楠溪江貫穿永嘉南北,流域集雨面積2429平方公里,溪流自北往南,末處注入甌江,流歸東海。
楠溪江,美在原始古樸、野趣天然;楠溪江;美在純凈柔和、絕無污染。
經檢定,含沙量僅為每立方米萬分之一克,水質呈中性,PH值為7,符合國家一級水標準,被專家們譽為“天下第一水”。
溪流清榮峻茂,秀麗多姿,隨江倒影,水清見底,游魚碎石,歷歷在目。
如日間泛舟坐筏漂游江上,遠眺綿綿青山,近看郁郁灘林,俯賞碧藍江水,飽覽溪光山色,令人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如夜間游江,見漁火點點,聞漁舟晚唱,受江風柔拂,聆淙淙流水,足以盡抒幽情逸致;如歇息灘林,橫柯上蔽,草坪如茵,白晝如昏,朦朧幽靜,促膝談心,詩意盎然,此樂何極。
楠溪江上游溪深源遠,素湍綠潭,隨處可見。
山高巖峻之處,懸泉瀑布飛瀉其間。
百丈瀑、羅陽瀑布、崖下庫含羞瀑、石門臺九?T瀑、北坑龍潭三折瀑,各有其形,各顯其妙,遠望疑是銀河,天漢傾落;近觀飛流沖瀉,氣勢磅礴……。
楠溪江的奇巖險峰,星羅棋布,有絕壁奇觀太平巖,深潭凝碧三角巖,天然盆景獅子巖,九丈奇峰朝天龜,溪中天柱石桅巖,崢嶸入云十二峰,屯兵扎營南崖寨……真山真水真畫圖,宜晴宜雨,宜歌宜賦,宜酒宜詩……無處不宜人,無處不醉人,無處不引人入勝。
這些奇巖險峰,多生幽洞,清雅幽致,奇妙無窮。
人們還流傳著這樣的一首民謠:“楠溪多山又多嶺,峰峰巖巖數不清;洞洞都說神仙府,哪有神仙駐其中
”風韻獨具的楠溪江,至今還遺存著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唐宋元明清時的古塔、橋梁、路亭、牌樓和古戰場,保存著以“七星八斗”和“文房四寶”以及陰陽風水構思而建筑的古村落;留存著大批完整的百家姓宗譜、族譜等。
這些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可以使我們了解我國古代“耕讀社會”和“宗族社會”的梗概。
“仁者愛山,智者樂水”,人是多么愛好自然。
從一千六百年前南朝詩人――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的“清旦索幽異,放舟越坰郊……”到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我可以負責地向全世界宣告:楠溪江是很美的。
”古往今來,永嘉山水激發了多少文人學士的情思,潑灑下多少騷人遷客的筆墨。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唐朝詩人孟浩然、宋文學家蘇東坡等歷代文士,無不慕名揮毫,吟詠不輟“水是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楠溪江,其山山水水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那迷人的山川,迷人的溪流,迷人的村落,迷人的風情,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游客來此觀光游賞。
下面有張永嘉景點地圖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32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