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瑪派,俗教,寧瑪派將佛法分為九乘,尤視阿底瑜伽乘,即俗稱的大法,提倡一切現象原始清凈圓滿的見地。
在傳承方式上,比較重視伏藏傳承,即前弘期由蓮師所埋藏的密法經典。
重要的傳承師包括三素爾、龍欽巴、德達林巴、蔣揚欽哲、局米旁等,主要寺院有藏區的敏珠林寺、多吉扎寺和康區的噶陀寺、白玉寺、佐欽寺。
格魯派,俗稱黃教,14世紀青海高僧宗喀巴廣學流傳于藏區的一切教法,并進行系統嚴密的組織其強調戒律,因此格魯派僧人都戴象征戒律的黃帽。
此派在顯教方面,主張依次第遍學一切佛法,見地上依據中觀應成派,密法方面,比較推崇后弘期所傳的密集、勝樂、怖畏等密續以及秘密不共的溫薩耳傳。
重要寺院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塔爾寺、拉卜楞寺等。
兩派主要區別在于密法修行的方便,以及空性的見地。
黑教是西藏的本土宗教。
正式名稱苯教或者“苯巴教”。
在佛教傳入前,藏族幾乎人人都信奉苯教。
寧瑪派(紅教)的很多儀式就是借鑒苯教的。
佛教成為主流宗教后,苯教勢力越來越萎縮,但在西藏北部仍有信奉者。
花教即藏傳佛教的薩迦派。
薩迦派比較注重“道果法”的修行。
道果法就是加深自己對因果報應的理解,以獲得解脫的一種修行方法。
13歲出家,21歲前往拉薩求學,先后在哲蚌寺郭莽扎倉、拉薩下密院學習顯密經論,均得究竟。
53歲時任哲蚌寺郭莽扎倉堪布,后返回故里建拉卜楞寺\ 。
1720年清康熙帝封其為扶法禪師班智達額爾德尼諾門罕,賜金印。
第一世嘉木樣慎思明辨,通達顯密,有宗喀巴后第一人之譽稱。
生平著作有15函,尤以五部大論的注釋名揚藏區,被蒙藏地區的許多寺院奉為教本。
\ 第二世嘉木樣·久美旺波(1728一1791),青海尖扎縣人。
25歲赴藏入哲蚌寺郭莽扎倉學經,獲格西學位。
東返后任拉卜楞寺、塔爾寺法臺。
1768年云游內蒙49旗, 1772年乾隆帝封其為扶法禪師班智達額爾德尼諾門罕呼圖克圖。
二世對拉卜楞寺的發展頗有建樹,且博學多識,生平著作12函,主要有《第一世嘉木樣傳》、《章嘉若必多杰傳》、《班禪伯丹益西傳》、《卓尼板丹珠爾目錄》等。
\ 第三世嘉木樣·洛桑圖旦久美嘉措(1792一1855),青海同仁縣人,1798年被迎入拉卜楞寺,18歲入藏學經,26歲任拉卜楞寺法臺,55歲任塔爾寺法臺。
1849年清封其為扶法禪師,三世性好幽靜,注重修持、衣食淡然。
著作有《散論總集》等。
\ 第四世嘉木樣·格桑圖旦旺秀。
(1856一1916),四川德格人。
22歲赴藏學佛,28歲任拉卜楞寺法臺,兼任塔爾寺法臺。
后前往北京、五臺山、西康、安多、西藏各地禮拜圣跡,1900 年清封其為“廣濟撣師”,1913年,袁世凱政府封其為廣濟靜覺妙嚴禪師。
第四世嘉木樣著作有《喜饒嘉措傳》、《喜金剛學院志》等。
\ 第五世嘉木樣·丹白堅贊(1916一1947 ),漢名黃正光,四川甘孜州人。
1933年國民政府封其為輔國闡化禪師嘉木樣呼圖克圖。
1937年赴藏深造,1940年東返,同年向國民政府捐獻飛機30架(每架銀元1萬元,共30萬元),以資助抗戰,國民政府委嘉木樣為蒙藏委員會委員。
五世致力于民族文化的發展,組織了藏民文化促進會、藏民小學、拉卜楞寺青年喇嘛職業學校等。
\ 第六世嘉木樣·洛桑久美圖丹卻吉尼瑪(1948一 ),青海剛察縣人,現任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全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甘肅政協副主席、甘肅省佛教協會會長、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協副主席、拉卜楞寺寺管會名譽主任等職。
拉卜楞寺的四大色赤是指貢唐倉、薩木察倉、霍爾藏倉、德哇倉四大活佛系統,均有很高威望。
后喇嘛尕若倉、阿莽倉 活佛也居色赤地位。
拉卜楞寺經學制度嚴格,歷代人材輩出。
第三世貢唐倉·貢 曲乎丹白卓美(1762-1823 ),著有12函,所作《水樹格言》,《經驗老人之勸世法言》,聞名中外,是藏族文學史上的名著。
第二世阿莽·恭卻堅贊(1764一1853),學問淵博,世稱阿莽班智達,著有10函,主要有《拉卜楞寺志》、《印藏霍爾蒙古歷史》,《第三世貢唐傳》。
第三世智貢巴·丹巴然吉(1801一18666 ),跋涉安多藏區,寫成巨著《安多政教史》,名揚四海。
貢唐·洛卓嘉措(1851一1930 ),文集有 10函,對五部大論進行了廣泛的探討,是拉卜楞寺近世著名佛學家。
拉科倉·久美成勒嘉措,任第九、十世班禪、第五世嘉木樣、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之經師,著有《中觀廣破認識錄》、《第五世嘉木樣傳》等。
此外,拉卜楞寺尚有很多留下著述的學者,可謂高僧林立,學冠安多。
西藏文人詩歌的一種。
最著名的是米拉日巴的《十萬道歌集》。
它是西藏較早的一部作家詩集,有幾種木刻本,共收五百首詩歌。
詩歌往往從描繪山林情趣入手,繼而對世俗社會發出感慨,最后歸結于叫人們皈依佛法,以求正果。
因此,盡管作品也抨擊了社會上層的欺侮弱小和某些宗教徒的虛偽作風,但其主旨還是在于宣揚人生苦海、一切皆空、無常、六道輪回等佛教思想,客觀上起到了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
米拉日巴之所以在自己的《道歌》中流露出如些的消極情緒,這同他的身世是有密切關系的。
格言詩 藏語里稱為“勒諧”,意為“善言”。
其主要是宣揚人的處世哲理。
作者利用這種格言詩的形式,敘述社會生活中的道德標準和求學精神以及待人接物應有的態度,等等。
寫法上也是采用了四行一段的民歌體,每行七言(民歌為六言),也是兩句為喻,兩句指實(民歌比喻在前,格言比喻在后)。
突出的特點是,為了陳述主題,采用了極為豐富的比喻、推理手法,使作品很富有哲理性。
所使用的比喻,均是為人們所熟悉的。
除了魚蟲花草、日月山川等外,還使用了許多民間典故、諺語,因而深受群眾的喜愛,不少格言詩廣為群眾背誦、引用。
西藏最著名的格言詩有:《薩迦格言》、《格丹格言》、《水樹格言》等。
《薩迦格言》共九章:1.觀感學者品,2.觀察上等人品,3.觀察愚人品,4.觀察賢愚混雜品,5.觀察惡行品,6.觀察自性品,7.觀察不當行為品,8.觀察事物品,9.觀察教法品。
內容十分豐富。
有對統治階級兇狠本性的揭露,有對自私、虛偽、貪婪、愚昧行為的諷刺和抨擊,有對如何求知識和做學問的勸告等等。
所有對生活是非曲直的看法,自然是根據作者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和立場,難免帶有種種階級偏見和時代的局限。
《薩迦格言》的作者是薩班·貢嘎江村(一一八二――一二五一)。
他從小跟隨父兄受嚴格的釋典、經學教育。
以后漫游西藏和印度各地,拜名流為師,攻讀梵文,研究佛經,成為西藏佛教薩迦派的著名大師,號稱班智達。
著作除《薩迦格言》外,還有哲學著作《明因藏論》及佛教律部著作《三儀律差別論》,等等。
六十三歲時,應闊端邀請赴涼州(今甘肅武威),商請歸附“隨土納賢”,為祖國的統一做出過重大貢獻。
七十歲病逝于涼州。
《格丹格言》,全書一百二十五首。
內容均是辨別智愚的論述。
每兩首為一組,以對比的手法談論智者和愚者的差別。
所用標準,與《薩迦格言》相同,都是以佛教教義為立足點的,自然抹殺了階級的本質。
作者為索朗扎巴(一四七八――一五五四),系安多地區人,從小出家為僧,此后專攻因明學,曾在拉薩哲蚌寺榮獲一等格西學位,五十二歲擔任甘丹寺的“色赤”(法王),七十六歲去世。
《水樹格言》,與《薩迦格言》一樣,同是藏族文學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作品。
《水樹格言》包括兩個部分。
一部分是從水引伸出來的,叫《水喻格言》,一百三十九首;另一部分是從樹引伸出來的,叫《樹喻格言》,一百首。
共二百三十九首。
思想內容上,有對暴君和壞人的揭露和抨擊,有對正直純潔美德的贊揚,以及求學、待人接物的應有態度,等等。
但也有不少內容是直接宣揚宗教迷信的。
寫法上與《薩迦格言》相同,也是采取四句七言的形式,藝術上也有不少獨到之處。
作者是貢唐丹白準美(一七一七――一七八六),他生于安木多地區(今甘南藏族自治州),是拉卜楞寺的大活佛,即貢唐第三世。
是一位才華出眾的藏族學者,著作很多,輯有《貢唐丹白準美全集》。
賈平凹散文《天上的星星》“大人們快活了,對我們就親近,雖然那是為了使他們更快活,我們也樂意呢;但是,他們煩惱了,卻要隨意罵我們討厭,似乎一切煩惱都要我們負擔,這便是我們做孩子的,千思兒萬想兒,也不曾明白的。
”讀書總覺得浮躁,不能靜下心來,讀散文尤其要心境的。
我想,讀散文可以使一顆本就平靜雅致的心愈發地安寧、舒暢,讀罷也會有所得、有所悟;然,若是一顆急急噪噪的心去讀散文,心情弄不好是要越來越糟的。
賈平凹先生,用三毛的話講,是她一位“心極喜愛的大師”。
已不復記當時是怎樣的心情去讀《天上的星星》的,反正這一路來,讀書都很泛泛,不管是散文,小說,傳記,更甭提哲思類的文章。
可是,我分明記得開篇的這一席話,打動了我。
它一下子就攫住了我的眼球,通讀文章,真是一種享受。
我讀文章有一個惡習:不求甚解。
讀過之后,遺忘的遺忘,如過眼云煙,又沒有讀書札記之類的記錄,對文章當中一些格言警句美文也從不摘抄。
因此,一直好象沒什么長進,渾渾噩噩的讀書、寫作。
可是,《天上的星星》縈繞在心頭,總也不能釋懷,走路有時想起,躺在床上有時也莫名想起,甚至上廁所暢快的時候,也會想起。
可,我也只是一開始一口氣看了兩遍而已呀
再說,我的記憶力實在是不敢自夸,我甚至說過我是健忘的。
看來好文章也不定是細嚼慢咽地品出來的。
關于《天上的星星》,是該寫點什么的,算是為了忘卻吧
文章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寫的,細膩,優美,真切。
散文本就直白,可《天上的星星》別有一番風味,有好幾個轉折點,讀來欲罷不能,有讀情節小說的味道。
只嘆息文章太短
本文用了“興”的手法,很是貼切,真真佩服先生怎么就能把孩童的心描繪得如此生動,仿佛那星星就是那孩童,也是有生命的,也是有苦楚的;那月亮呢,似乎就是大人們,是威嚴的,不通人情的。
文章一開篇便墊下了一絲絲清談的憂愁的格調,就表出了文章的大旨。
果然,“天擦黑”“我們做孩子的”接下來就承擔了“大人們”的“煩惱”。
父母呵斥這群玩得興起,正在捉迷藏的孩子。
孩子們便躡手躡腳地走出房子,到門前樹下納涼去了,四周的又無甚可看,“本來就不新奇”,正“閑得實在無聊極了”呢。
我分明看到了天真爛漫的孩童是多么的無辜、委屈、寂寞,呆呆地坐在黝黑的天空下,“不知道這夜該如何過去”。
可是,文鋒一轉。
“我”的妹妹突然叫了一聲:“星星
”于是,“我”和妹妹便好奇起來,頭頂上出現了一顆顆閃亮閃亮的星星。
“我們”便歡快地數著星星:“呵,兩顆,三顆不對,十顆,十五顆。
”“我們”是多么興奮啊,一時間看到漫天滿空的星星迅速地出現,再數亦不可數了。
“我們”盡情地欣賞著天空下閃爍的星星。
星星是多么美麗,可愛,調皮,它們是多么地鬼靈精怪啊,燦燦的,灼灼的。
“它們真是一群孩子呢,一出現就要玩一個調皮的謎兒啊
”這么一句話,既表明了星星的可愛,調皮;也看出了孩子們此刻的心情是多么輕快。
星星像是一群孩子,更為文章的深入埋下了伏筆。
妙不可言
于是,“夜空再也不是荒涼的了,星星們都在那里熱鬧,有裝熊的,有學狗的,有操勺的,有挑擔的,也有的高興極了,提了燈籠一陣風似的跑”,“我們都快活起來了”。
‘我’和妹妹一起站在樹下,向星星揚起小手,星星呢,似乎也很得意,向“我們”擠眉弄眼的,還鬼鬼地笑。
這是怎樣一幅歡樂的畫面,“我們”和星星是多么的愜意,這是無比美妙的時刻。
可是,好景不長。
月亮出來了。
月亮的出現“使我們大吃一驚”。
夜空里籠罩著白極白極的月色,星星一下子無端地就少了許多。
“我們都不知道這月亮是怎么啦,卻發現那些星星怎么就少了許多,留下的也淡了許多,原是燦燦的亮,變成了弱弱的光。
”妹妹很是無措,慌慌地問:“這是怎么啦
”接著又說:“月亮出來為什么星星就少了呢
”就這樣兩個孩童面面相覷,不得其解,又開始了悶悶不樂,很是茫然,迷惑。
我們很容易知道,月明,所以星稀。
而對于兩個天真的孩子來說,他們又怎么會知道呢
坐下來想了“一會兒”,“我”終于是有所悟:著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屬于月亮的。
一定是生氣星星們的不安分,在嚇唬它們哩。
妹妹一語破的:“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了。
”于是,“我們”“深深可憐起這些星星了:月亮不在的時候,它們是多么有精光靈氣,月亮出現了,就變得這般猥瑣了。
”而文章當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可憐的呢
因為大人的煩惱,我們卻又跟著受罪,無辜受些氣來,這就是大人的威嚴。
大人們卻不懂得疼惜孩子,反而把煩惱無故傳染給孩子。
“這便是我們做孩子的,千思兒萬想兒,也不曾明白的。
”父母大人們就是那霸道的月亮,而“我們”便是那“猥瑣”的星星。
這影射是如此貼切,毫無牽強附會之感。
文章到這里,真叫人拍案叫絕。
可是,作者還閑不夠。
接下來,“我們再也不忍心看那些星星了”,“我們”到小溪邊洗手臉,小小的“我”不竟感嘆著做孩子的不幸:是我們太小了,太多了嗎
純潔無暇脆弱的心靈遭到了莫名其妙地傷害。
“我”和妹妹都不言語,都想著那可憐的星星。
星星的消逝帶給了他們陰霾,那短暫的快樂也了無蹤影,反卻平添了許多憂愁。
美好的東西,我們情愿不要有,怕就怕我們擁有之后卻有丟失了。
那悵然若失的情結豈是兩顆幼小的心所能承受和化解開的。
“我們”甚至都不會用語言來表達內心的苦楚,“我們”只有“不言語”“默默”地承受,縱使承受不了也如此。
“啊,它們藏在這兒了。
”妹妹好象發現了寶藏一樣驚喜,大叫起來。
原來她是看見了躺在清澈小溪里的星星。
“我們”又高興起來,“趕忙”地下溪去撈星星,可是撈不上來呀。
但,只要看著他們“我們”也無比開心,那嘩啦啦的流水幸好也不能沖走它們。
“我們”興奮得手足舞蹈,嘻嘻哈哈地歡笑。
突然,“我們就再不聲張”了,因為怕月亮發現躲藏在這里的星星,“讓它們靜靜地躲在那里好了”。
“我們”回屋睡覺,可是興奮得睡不著,也害怕那些躲藏起來的星星會被月亮發現
也遺憾“在水底的星星太少”。
這個時候,大人們卻又罵“我們”不安生睡覺。
“我們”就等大人們睡著了,“趕忙爬起來,悄悄溜到門外,將臉盆兒、碗盆兒、碟缸兒都拿了出去;盛了水,讓更多更多的星星都藏在里邊吧。
”因為,“它們雖然很小,但天上如果沒有它們,那會是多么寂寞啊
”文章到此,渾然天成,堪稱完美了。
川端康成 《花未眠》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
昨日一來到熱海的旅館,旅館的人拿來了與壁龕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
我太勞頓,早早就人睡了。
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花未眠。
發現花未眠,我大吃一驚。
有葫蘆花和夜來香,也有牽?;ê秃蠚g花,這些花差不多都是晝夜綻放的。
花在夜間是不眠的。
這是眾所周知的事。
可我仿佛才明白過來。
凌晨四點凝視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
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花未眠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
自然的美是無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正因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無限的。
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這是我的實際感受,也是我的感嘆。
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
凌晨四點的海棠花,應該說也是難能可貴的。
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畫家雷諾阿說: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這是多么凄慘啊。
他又說:我相信我還在進步。
這是他臨終的話。
米開朗基羅臨終的話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現出來的時候,也就是死亡。
米開朗基羅享年八十九歲。
我喜歡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臉型。
毋寧說,感受美的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較容易的。
光憑頭腦想像是困難的。
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
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
比如惟—一件的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這種情況確是很多。
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視著壁龕里擺著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與這同樣的花自然開放的時候,我會這樣仔細凝視它嗎
只搞了一朵花插人花瓶,擺在壁龕里,我才凝神注視它。
不僅限于花。
就說文學吧,今天的小說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樣,一般都不怎么認真觀察自然。
大概認真觀察的機會很少吧。
壁龕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掛上一幅花的畫。
這畫的美,不亞于真花的當然不多。
在這種情況下,要是畫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顯得美。
就算畫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顯眼的。
然而,我們仔細觀賞畫中花,卻不怎么留心欣賞真的花。
李迪、錢舜舉也好,宗達、光琳、御舟以及古徑也好,許多時候我們是從他們描繪的花畫中領略到真花的美。
不僅限于花。
最近我在書桌上擺上兩件小青銅像,一件是羅丹創作的《女人的手》,一件是瑪伊約爾創作的《勒達像》。
光這兩件作品也能看出羅丹和瑪伊約爾的風格是迎然不同的。
從羅丹的作品中可以體味到各種的手勢,從瑪伊約爾的作品中則可以領略到女人的肌膚。
他們觀察之仔細,不禁讓人驚訝。
我家的狗產且小狗東倒西歪地邁步的時候,看見一只小狗的小形象,我嚇了一跳。
因為它的形象和某種東西一模一樣。
我發覺原來它和宗達所畫的小狗很相似。
那是宗達水墨畫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
我家喂養的是雜種狗,算不上什么好狗, 但我深深理解宗達高尚的寫實精神。
去年歲暮,我在京都觀察晚霞,就覺得它同長次郎使用的紅色一模一樣。
我以前曾看見過長次郎制造的稱之為夕暮的名茶碗。
這只茶碗的黃色帶紅釉子,的確是日本黃昏的天色,它滲透到我的心中。
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來的。
觀賞這只茶碗的時候,我不由地浮現出場本繁二郎的畫來。
那是一幅小畫。
畫的是在荒原寂寞村莊的黃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亂的十字型云彩。
這的確是日本黃昏的天色,它滲人我的心。
場本繁二郎畫的霞彩,同長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顏色,都是日本色彩。
在日暮時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這幅畫。
于是,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那時候,我去本能寺拜謁浦卜玉堂的墓,歸途正是黃昏。
翌日,我去嵐山觀賞賴山陽刻的玉堂碑。
由于是冬天,沒有人到嵐山來參觀。
可我卻第一次發現了嵐山的美。
以前我也曾來過幾次, 作為一般的名勝,我沒有很好地欣賞它的美。
嵐山總是美的。
自然總是美的。
不過,有時候,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
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獨自住在旅館里,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
夏河的早晨作者:賈平凹這是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四日早上七點或者八點,從未有過的巨大的安靜,使我醒來感到了一種恐慌,我想制造些聲音,但×還在睡著,不該驚擾,悄然地去淋室洗臉,水涼得淋不到臉上去,裹了毛氈便立在了窗口的玻璃這邊。
想,夏河這么個縣城,真活該有拉卜楞寺,是佛教密宗圣地之一,空曠的峽谷里人的孤單的靈魂必須有一個可以交談的神啊
昨晚竟然下了小雨,什么時候下的,什么時候又住的,一概不知道。
玻璃上還未生出白霧,看得見那水泥街石上斑斑駁駁的白色和黑色,如日光下飄過的云影。
街店板門都還未開,但已經有稀稀落落的人走過,那是一只腳,大概是右腳,我注意著的時候,鞋尖已走出玻璃,鞋后跟磨損得一邊高一邊低。
知道是個丁字路口,但現在只是個三角處,路燈桿下蹲著一個婦女。
她的衣褲鞋襪一個顏色的黑,卻是白帽,身邊放著一個矮凳,矮凳上的筐里沒有覆蓋,是白的蒸饃。
已經蹲得很久了,沒有買主,她也不吆喝,甚至動也不動。
一輛三輪車從左往右騎,往左可以下坡到河邊,這三輪車就蹬得十分費勁。
騎車人是拉卜楞寺的喇嘛,或者是拉卜楞寺里的佛學院的學生,光了頭,穿著紅袍。
昨日中午在集市上見到許多這樣裝束的年輕人,但都是雙手藏在肩上披裹著的紅衣里。
這一個雙手持了車把,精赤赤的半個胳膊露出來,胳膊上沒毛,也不粗壯。
他的胸前始終有一團熱氣,白乳色的,像一個不即不離的球。
終于對面的雜貨鋪開門了,鋪主蓬頭垢面地往臺階上搬瓷罐,搬掃帚,搬一筐紅棗,搬衛生紙,搬草繩,草繩捆上有一個用各色玉石裝飾了臉面的盤角羊頭,掛在了墻上,又進屋去搬……一個長身女人,是鋪主的老婆吧,頭上插著一柄紅塑料梳子,領袖未扣,一邊用牙刷在口里搓洗,一邊扭了頭看搬出的價格牌,想說什么,沒有說,過去用腳揩掉了“紅糖每斤四元”的“四”字,鋪主發了一會呆,結果還是進屋取了粉筆,補寫下“五”,寫得太細,又改寫了一遍。
從上往下走來的是三個洋人。
洋人短袖短褲,肉色赤紅,有醉酒的顏色,藍眼睛四處張望。
一張軟不耷耷白塑料袋兒在路溝沿上潮著,那個女洋人彎下腰看袋兒上的什么字,樣子很像一匹馬。
三個洋人站在了雜貨鋪前往里看,鋪主在微笑著,拿一個依然鑲著玉石的人頭骨做成的碗比畫,洋人擺著手。
一個婦女匆匆從賣蒸饃人后邊的胡同閃出來,轉過三角,走到了洋人身后。
婦女是藏民,穿一件厚墩墩袍,戴銀灰呢絨帽,身子很粗,前袍一角撩起,露出紅的里子,袍的下擺壓有綠布邊兒,半個肩頭露出來,里邊是白襯衣,袍子似乎隨時要溜下去。
緊跟著是她的孩子,孩子老攆不上,踩了母親穿著的運動鞋帶兒,母子節奏就不協調了。
孩子看了母親一下,繼續走,又踩了帶兒,步伐又亂了,母親咕噥著什么,彎腰系帶兒,這時身子就出了玻璃,后腰處系著紅腰帶結就拖拉在地上。
沒有更高的樓,屋頂有煙囪,不冒煙,煙囪過去就目光一直到城外的山上。
山上長著一棵樹,冠成圓狀,看不出葉子。
有三塊田,一塊是麥田,一塊是菜花園,一塊土才翻了,呈鐵紅色。
在鐵紅色的田邊支著兩個帳篷,一個帳篷大而白,印有黑色花飾,一個帳篷小,白里透灰。
到夏河來的峽谷里和拉卜楞寺過去的草地上,昨天見到這樣的帳篷很多,都是成雙成對的鴛鴦狀,后來進去過一家,大的帳篷是住處,小的帳篷是廚房。
這么高的山梁上,撐了帳篷,是游牧民的住家嗎
還是供旅游者享用的
可那里太冷,誰去睡的
“你在看什么
” “我在看這里的人間。
” “看人間
你是上帝啊
”我回答著,自然而然地張了嘴說話,說完了,卻終于聽到了這個夏河的早晨的聲音。
我回過頭來,?菖已經醒,是她支著身與我制造了聲音。
我離開了窗口的玻璃,對?菖說:這里沒有上帝,這里是甘南藏區,信奉的是佛教。
商州初錄(2)作者:賈平凹眾說不一,說者或者親身經歷,或者推測猜度,聽者卻要是非不能分辨了,反更加對商州神秘起來了。
用什么語言可以說清商州是個什么地方呢
這是我七八年來遲遲不能寫出這本書的原因。
我雖然土生土長在那里,那里的一叢柏樹下還有我的祖墳,還有雙親高堂,還有眾親廣戚,我雖然涂抹了不少文章.但真正要寫出這個地方,似乎中國的三千個方塊字拼成的形容詞是太少了,太少了,我只能這么說:這個地方是多么好阿
它沒有關中的大片平原,也沒有陜南的?峻山峰,像關中一樣也產小麥,畝產可收六百斤,像陜南一樣也產大米,畝產可收八百斤。
五谷雜糧都長,但五谷雜糧不多。
氣候沒關中干燥,卻也沒陜南沉悶。
也長青桐,但都不高,因木質不硬,懶得栽培,自生自滅。
橘子樹有的是,卻結的不是橘子,鄉里稱茍蛋子,其味生臭,滿身是刺,多成了莊戶圍墻的籬笆。
所產的蓮菜,不是七個眼,八個眼,出奇地十一個眼,味道是別處的不能類比。
核桃樹到處都長,核桃大如山桃,皮薄如蛋殼,手握之即破。
要是到了秋末,到深山去,栗樹無家無主,栗落滿地,一個時辰便撿得一袋。
但是,這里沒有羊,吃羊肉的人必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或是坐了月子的婆娘,再就是得了重病,才能享受這上等滋養。
外面世界號稱“天上龍肉,地上魚肉”,但這里滿河是魚,卻沒人去吃。
有好事頑童去河里捕魚,多是為了玩耍,再是為過往司機。
偶爾用柳條穿一串回來,大人是不肯讓在鍋里煎做,嫌其腥味,孩子便以荷葉包了,青泥涂了,在灶火口烘烤。
如今慢慢有動口的人家,但都不大會做,如熬南瓜一樣,炒得一塌糊涂。
螃蟹也多,隨便將河邊石頭一掀,便見拳大的惡物橫行而走,就免不了視如蛇蝎,驚呼而散。
鱉是更多,常見夏日中午,有爬上河岸來曬蓋的,大者如小碗盤,小者如墨盒,捉回來在腿上縛繩,如擒到松鼠一樣,成為玩物。
那南瓜卻何其之多,門前屋后,坎頭澗畔,凡有一?黃土之地,皆都生長,煮也吃,熬也吃,炒也吃,若有至賓上客,以南瓜和綠豆做成“攬飯”,吃后便三天不知肉味。
請注意,狼蟲虎豹是常見到的,冬日夜晚,也會光臨村中,所以家家豬圈必在墻上用白灰畫有圓圈,據說野蟲看見就畏而卻步,否則小者被叼走,大者會被咬住尾巴,以其毛尾作鞭趕走,而豬卻嚇得不吱一聲。
當然,養狗就是必不可少的營生了,狗的忠誠,在這里最為突出,只是情愛時令人討厭,常交結一起,用棍不能打開。
可是,有一點說出來臉上無光,這就是這里不產煤。
金銀銅鐵錫樣樣都有,就是偏偏沒煤
以前總笑話銅關煤區黑天黑地,姑娘嫁過去要尿三年黑水,到后來說起銅關,就眼紅不已。
深山里,燒飯、燒炕,烤火,全是木塊木料,三尺長的大板斧,三下兩下將一根木椽劈開,這使城里人目瞪口呆,也使川道人連聲遺憾。
川道人燒光了山上樹木,又刨完了粗樁細根,就一年四季,夏燒麥秸,秋燒稻草,不夏不秋,掃樹葉,割荊棘。
現在開始興沼氣池,或出山去拉煤,這當然是那些掙大錢的人家,和那些門道稠的莊戶。
山坡上的路多是沿畔,雖一邊靠崖,崖卻不貼身,一邊臨溝,望之便要頭暈,毛道上車輛不能通,交通工具就只有扁擔、背簍。
常見背柴人遠遠走來,背上如小山,不見頭,不見身,只有兩條細腿在極快移動。
沿路因為沒有更多的歇身處,故一條路上設有若干個固定歇處,不論背百兒八十,還是擔百兒八十,再苦再累,必得到了固定歇處方歇,故商州男人都不高大,卻忍耐性罕見,肩頭都有拳頭大的死肉疙瘩。
也因此這里人一般出外,多不為人顯眼,以為身單好欺,但到了忍無可忍了,則反抗必要結果,動起手腳來,三五壯漢不可近身。
歷代官府有言:山民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若給他們滴水好處,便會得以涌泉之報,若欲是高壓,便水中葫蘆壓下浮上。
地方志上就寫有:李自成在商州,手下善攻能守者,多為商州本地人;民國年代,常有暴動。
就是在“文化革命”中,每縣都有榔頭隊,拳頭隊,石頭隊,縣縣聯合,死人無數,單是山陽縣一次武斗,一派用石頭在河灘砸死十名俘虜,另一派又將十五名俘虜用鐵絲捆了,從岸上“下餃子”投下河潭。
男人是這么強悍,但女人卻是那么多情,溫順而善良。
女大十八變,雖不是苗條婀娜,卻健美異常,眼都雙層皮,睫毛長而黑,常使外地人吃驚不已。
走遍丹江、洛河、乾佑河、金錢河,四河流域,村村都有百歲婦女,但極少有九十男人。
七個縣中的劇團,女演員臺架、身段、容貌,唱、念、說、打,出色者成批,男主角卻善武功,乏唱聲,只好在關中聘請。
陜北人講穿不求吃,關中人好吃不愛穿,這里人皆傳為笑料,或譏之為“窮穿”,或罵之為“瞎吃”,他們是量家當而行,以自然為本,里外如一。
大凡逢年過節,或走親串門,趕集過會,就從頭到腳,花花綠綠,嶄然一新。
有了,七碟子八碗地吃,色是色,形是形,味是味,富而不奢;沒了,一樣的紅薯面,蒸饃也好,壓??也好,做漏魚也好,油鹽醬醋,調料要重,窮而不酸。
有了錢,吃得像樣了,穿得像樣了,頂講究的倒有兩樣:一是自行車,一是門樓。
車子上用紅線纏,用藍布包,還要剪各種花環套在軸上,一看車子,就能看出主人的家景,心性。
門樓更是必不可少,蓋五間房的有門樓,蓋兩間房的也有門樓,頂上做飛禽走獸,壁上雕花鳥蟲魚,不論干部家,農夫家,識字家,文盲家,上都有字匾,舊時一村沒有念書人,那字就以碗按印畫成圓圈,如今全寫上“山青水秀”,或“源遠流長”。
賈平凹的散文,地平線小的時侯,我才從奏嶺來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歡騎上自行車在路上無拘無束地奔馳。
莊稼收割了,又沒有多少行人,空曠的原野的稀落著一些樹叢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頭,就看見遠遠的地方,天和地相接了。
天和地已經不再平行,形成個三角形,在交叉處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線,有樹叢在那進而伏著。
“啊,天到盡頭了
”我拚命兒向那樹叢奔去。
騎了好長時間,趕到樹下,但天依然平行;在遠遠的地方,又有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現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線。
一個老頭迎面走來,胡子飄在胸前,悠悠然如仙翁。
“老爺子,你是天邊來的嗎
”我問。
“天邊
”“就是那一道很亮的灰白線的地方。
去那兒還遠嗎
”“孩子,那是永遠走不到的地平線呢。
”“地平線是什么
”“是個謎吧。
”我有些不大懂了,以為他是騙我,就又對準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線上的矮屋奔去。
然而我失敗了:矮屋那里天地平行,又在遠遠的地方出現了那一道地平線。
我坐在地上。
咀嚼著老頭的話,想這地平線,真是個謎了。
正因為是個謎,我才要去解,跑了這么一程。
它為了永遠吸引著我和與我有一樣興趣的人去解,才永遠是個謎嗎
從那以后,我一天天大起來,踏上社會,生命之舟駛進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卻記住了這個地平線,沒有生活中沉淪下去,雖然時有艱辛、若楚、寂寞。
命運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總有交叉的時侯,那個高度融合統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線,總是在前邊吸引著你。
永遠去追求地平線,去解這個謎,人生就充滿了新鮮、樂趣和奮斗的無窮無盡的精力。
看來,我是忘卻不了的。
~藏戲的藏語名“吉拉姆”,意思是“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q阿仙七姐妹演出,劇日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一藏戲起源于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
1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7唱為主,唱、誦、舞、袁、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一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
藏戲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頓舞;第二部分為“”,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西”,意雄扎為祝福迎祥。
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在藏戲里,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純潔;國王的面具是紅色的,紅色代表威嚴;王妃的面具是綠色的,綠色代表柔順;活佛的面具是黃色的,黃色代表吉祥;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象征其兩面三刀的性格;妖魔的面縣青面獠牙,以示壓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則用白布或黃布縫
從十五世紀起,噶舉教派僧人唐東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梁,為眾生謀利。
他煞費苦心,募籌造橋經費,雖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
后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人眾、募集經費。
這就是藏戲的雛形。
為此,人們把唐東杰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
“阿吉”,藏語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
這個僅由7人組成的班子,開創了一個新的藝術流派,誕生了一個為人們接受并贊嘆的劇種--藏戲。
賈平凹散文《天上的星星》“大人們快活了,對我們就親近,雖然那是為了使他們更快活,我們也樂意呢;但是,他們煩惱了,卻要隨意罵我們討厭,似乎一切煩惱都要我們負擔,這便是我們做孩子的,千思兒萬想兒,也不曾明白的。
”讀書總覺得浮躁,不能靜下心來,讀散文尤其要心境的。
我想,讀散文可以使一顆本就平靜雅致的心愈發地安寧、舒暢,讀罷也會有所得、有所悟;然,若是一顆急急噪噪的心去讀散文,心情弄不好是要越來越糟的。
賈平凹先生,用三毛的話講,是她一位“心極喜愛的”。
已不復記當時是怎樣的心情去讀《天上的星星》的,反正這一路來,讀書都很泛泛,不管是散文,小說,傳記,更甭提哲思類的文章。
可是,我分明記得開篇的這一席話,打動了我。
它一下子就攫住了我的眼球,通讀文章,真是一種享受。
我讀文章有一個惡習:不求甚解。
讀過之后,遺忘的遺忘,如過眼云煙,又沒有讀書札記之類的記錄,對文章當中一些格言警句美文也從不摘抄。
因此,一直好象沒什么長進,渾渾噩噩的讀書、寫作。
可是,《天上的星星》縈繞在心頭,總也不能釋懷,走路有時想起,躺在床上有時也莫名想起,甚至上廁所暢快的時候,也會想起。
可,我也只是一開始一口氣看了兩遍而已呀
再說,我的記憶力實在是不敢自夸,我甚至說過我是健忘的。
看來好文章也不定是細嚼慢咽地品出來的。
關于《天上的星星》,是該寫點什么的,算是為了忘卻吧
文章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寫的,細膩,優美,真切。
散文本就直白,可《天上的星星》別有一番風味,有好幾個轉折點,讀來欲罷不能,有讀情節小說的味道。
只嘆息文章太短
本文用了“興”的手法,很是貼切,真真佩服先生怎么就能把孩童的心描繪得如此生動,仿佛那星星就是那孩童,也是有生命的,也是有苦楚的;那月亮呢,似乎就是大人們,是威嚴的,不通人情的。
文章一開篇便墊下了一絲絲清談的憂愁的格調,就表出了文章的大旨。
果然,“天擦黑”“我們做孩子的”接下來就承擔了“大人們”的“煩惱”。
父母呵斥這玩得興起,正在捉迷藏的孩子。
孩子們便躡手躡腳地走出子,到門前樹下納涼去了,四周的又無甚可看,“本來就不新奇”,正“閑得實在無聊極了”呢。
我分明看到了天真爛漫的孩童是多么的無辜、委屈、寂寞,呆呆地坐在黝黑的天空下,“不知道這夜該如何過去”。
可是,文鋒一轉。
“我”的妹妹突然叫了一聲:“星星
”于是,“我”和妹妹便好奇起來,頭頂上出現了一顆顆閃亮閃亮的星星。
“我們”便歡快地數著星星:“呵,兩顆,三顆不對,十顆,十五顆。
”“我們”是多么興奮啊,一時間看到漫天滿空的星星迅速地出現,再數亦不可數了。
“我們”盡情地欣賞著天空下閃爍的星星。
星星是多么美麗,可愛,調皮,它們是多么地鬼靈精怪啊,燦燦的,灼灼的。
“它們真是一孩子呢,一出現就要玩一個調皮的謎兒啊
”這么一句話,既表明了星星的可愛,調皮;也看出了孩子們此刻的心情是多么輕快。
星星像是一孩子,更為文章的深入埋下了伏筆。
妙不可言
于是,“夜空再也不是荒涼的了,星星們都在那里熱鬧,有裝熊的,有學狗的,有操勺的,有挑擔的,也有的高興極了,提了燈籠一陣風似的跑”,“我們都快活起來了”。
‘我’和妹妹一起站在樹下,向星星揚起小手,星星呢,似乎也很得意,向“我們”擠眉弄眼的,還鬼鬼地笑。
這是怎樣一幅歡樂的畫面,“我們”和星星是多么的愜意,這是無比美妙的時刻。
可是,好景不長。
月亮出來了。
月亮的出現“使我們大吃一驚”。
夜空里籠罩著白極白極的月色,星星一下子無端地就少了許多。
“我們都不知道這月亮是怎么啦,卻發現那些星星怎么就少了許多,留下的也淡了許多,原是燦燦的亮,變成了弱弱的光。
”妹妹很是無措,慌慌地問:“這是怎么啦
”接著又說:“月亮出來為什么星星就少了呢
”就這樣兩個孩童面面相覷,不得其解,又開始了悶悶不樂,很是茫然,迷惑。
我們很容易知道,月明,所以星稀。
而對于兩個天真的孩子來說,他們又怎么會知道呢
坐下來想了“一會兒”,“我”終于是有所悟:著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屬于月亮的。
一定是生氣星星們的不安分,在嚇唬它們哩。
妹妹一語破的:“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了。
”于是,“我們”“深深可憐起這些星星了:月亮不在的時候,它們是多么有精光靈氣,月亮出現了,就變得這般猥瑣了。
”而文章當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可憐的呢
因為大人的煩惱,我們卻又跟著受罪,無辜受些氣來,這就是大人的威嚴。
大人們卻不懂得疼惜孩子,反而把煩惱無故傳染給孩子。
“這便是我們做孩子的,千思兒萬想兒,也不曾明白的。
”父母大人們就是那霸道的月亮,而“我們”便是那“猥瑣”的星星。
這影射是如此貼切,毫無牽強附會之感。
文章到這里,真叫人拍案叫絕。
可是,作者還閑不夠。
接下來,“我們再也不心看那些星星了”,“我們”到小溪邊洗手臉,小小的“我”不竟感嘆著做孩子的不幸:是我們太小了,太多了嗎
純潔無暇脆弱的心靈遭到了莫名其妙地傷害。
“我”和妹妹都不言語,都想著那可憐的星星。
星星的消逝帶給了他們陰霾,那短暫的快樂也了無蹤影,反卻平添了許多憂愁。
美好的東西,我們情愿不要有,怕就怕我們擁有之后卻有丟失了。
那悵然若失的情結豈是兩顆幼小的心所能承受和化解開的。
“我們”甚至都不會用語言來表達內心的苦楚,“我們”只有“不言語”“默默”地承受,縱使承受不了也如此。
“啊,它們藏在這兒了。
”妹妹好象發現了寶藏一樣驚喜,大叫起來。
原來她是看見了躺在清澈小溪里的星星。
“我們”又高興起來,“趕忙”地下溪去撈星星,可是撈不上來呀。
但,只要看著他們“我們”也無比開心,那嘩啦啦的流水幸好也不能沖走它們。
“我們”興奮得手足舞蹈,嘻嘻哈哈地歡笑。
突然,“我們就再不聲張”了,因為怕月亮發現躲藏在這里的星星,“讓它們靜靜地躲在那里好了”。
“我們”回屋睡覺,可是興奮得睡不著,也害怕那些躲藏起來的星星會被月亮發現
也遺憾“在水底的星星太少”。
這個時候,大人們卻又罵“我們”不安生睡覺。
“我們”就等大人們睡著了,“趕忙爬起來,悄悄溜到門外,將臉盆兒、碗盆兒、碟缸兒都拿了出去;盛了水,讓更多更多的星星都藏在里邊吧。
”因為,“它們雖然很小,但天上如果沒有它們,那會是多么寂寞啊
”文章到此,渾然天成,堪稱完美了。
川端康成 《花未眠》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
昨日一來到熱海的旅館,旅館的人拿來了與壁龕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
我太勞頓,早早就人睡了。
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花未眠。
發現花未眠,我大吃一驚。
有葫蘆花和夜來香,也有牽?;ê秃蠚g花,這些花差不多都是晝夜綻放的。
花在夜間是不眠的。
這是眾所周知的事。
可我仿佛才明白過來。
凌晨四點凝視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
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花未眠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
自然的美是無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正因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無限的。
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這是我的實際感受,也是我的感嘆。
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
凌晨四點的海棠花,應該說也是難能可貴的。
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畫家雷諾阿說: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這是多么凄慘啊。
他又說:我相信我還在進步。
這是他臨終的話。
米開朗基羅臨終的話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現出來的時候,也就是死亡。
米開朗基羅享年八十九歲。
我喜歡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臉型。
毋寧說,感受美的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較容易的。
光憑頭腦想像是困難的。
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
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
比如惟—一件的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這種情況確是很多。
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視著壁龕里擺著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與這同樣的花自然開放的時候,我會這樣仔細凝視它嗎
只搞了一朵花插人花瓶,擺在壁龕里,我才凝神注視它。
不僅限于花。
就說文學吧,今天的小說家如同今天的人一樣,一般都不怎么認真觀察自然。
大概認真觀察的機會很少吧。
壁龕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掛上一幅花的畫。
這畫的美,不亞于真花的當然不多。
在這種情況下,要是畫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顯得美。
就算畫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顯眼的。
然而,我們仔細觀賞畫中花,卻不怎么留心欣賞真的花。
李迪、錢舜舉也好,宗達、光琳、御舟以及古徑也好,許多時候我們是從他們描繪的花畫中領略到真花的美。
不僅限于花。
最近我在書桌上擺上兩件小青銅像,一件是羅丹創作的《女人的手》,一件是瑪伊約爾創作的《勒達像》。
光這兩件作品也能看出羅丹和瑪伊約爾的風格是迎然不同的。
從羅丹的作品中可以體味到各種的手勢,從瑪伊約爾的作品中則可以領略到女人的肌膚。
他們觀察之仔細,不禁讓人驚訝。
我家的狗產且小狗東倒西歪地邁步的時候,看見一只小狗的小形象,我嚇了一跳。
因為它的形象和某種東西一模一樣。
我發覺原來它和宗達所畫的小狗很相似。
那是宗達水墨畫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
我家喂養的是雜種狗,算不上什么好狗, 但我深深理解宗達高尚的寫實精神。
去年歲暮,我在京都觀察晚霞,就覺得它同長次郎使用的紅色一模一樣。
我以前曾看見過長次郎的稱之為夕暮的名茶碗。
這只茶碗的黃色帶紅釉子,的確是日本黃昏的天色,它滲透到我的心中。
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來的。
觀賞這只茶碗的時候,我不由地浮現出場本繁二郎的畫來。
那是一幅小畫。
畫的是在荒原寂寞村莊的黃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亂的十字型云彩。
這的確是日本黃昏的天色,它滲人我的心。
場本繁二郎畫的霞彩,同長次郎的茶碗的顏色,都是日本色彩。
在日暮時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這幅畫。
于是,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那時候,我去本能寺拜謁浦卜玉堂的墓,歸途正是黃昏。
翌日,我去嵐山觀賞賴山陽刻的玉堂碑。
由于是冬天,沒有人到嵐山來參觀。
可我卻第一次發現了嵐山的美。
以前我也曾來過幾次, 作為一般的名勝,我沒有很好地欣賞它的美。
嵐山總是美的。
自然總是美的。
不過,有時候,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
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獨自住在旅館里,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
夏河的早晨作者:賈平凹這是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四日早上七點或者八點,從未有過的巨大的安靜,使我醒來感到了一種恐慌,我想些聲音,但×還在睡著,不該驚擾,悄然地去淋室洗臉,水涼得淋不到臉上去,裹了毛氈便立在了窗口的玻璃這邊。
想,夏河這么個縣城,真活該有拉卜楞寺,是佛教密宗圣地之一,空曠的峽谷里人的孤單的靈魂必須有一個可以交談的神啊
昨晚竟然下了小雨,什么時候下的,什么時候又住的,一概不知道。
玻璃上還未生出白霧,看得見那水泥街石上斑斑駁駁的白色和黑色,如日光下飄過的云影。
街店板門都還未開,但已經有稀稀落落的人走過,那是一只腳,大概是右腳,我注意著的時候,鞋尖已走出玻璃,鞋后跟磨損得一邊高一邊低。
知道是個丁字路口,但現在只是個三角處,路燈桿下蹲著一個婦女。
她的衣褲鞋襪一個顏色的黑,卻是白帽,身邊放著一個矮凳,矮凳上的筐里沒有覆蓋,是白的蒸饃。
已經蹲得很久了,沒有主,她也不吆喝,甚至動也不動。
一輛三輪車從左往右騎,往左可以下坡到河邊,這三輪車就蹬得十分費勁。
騎車人是拉卜楞寺的喇嘛,或者是拉卜楞寺里的佛學院的學生,光了頭,穿著紅袍。
昨日中午在集上見到許多這樣裝束的年輕人,但都是雙手藏在肩上披裹著的紅衣里。
這一個雙手持了車把,精赤赤的半個胳膊露出來,胳膊上沒毛,也不粗壯。
他的胸前始終有一團熱氣,白乳色的,像一個不即不離的球。
終于對面的雜貨鋪開門了,鋪主蓬頭垢面地往臺階上搬瓷罐,搬掃帚,搬一筐紅棗,搬衛生紙,搬草繩,草繩捆上有一個用各色玉石裝飾了臉面的盤角羊頭,掛在了墻上,又進屋去搬……一個長身女人,是鋪主的老婆吧,頭上插著一柄紅塑料梳子,領袖未扣,一邊用牙刷在口里搓洗,一邊扭了頭看搬出的價格牌,想說什么,沒有說,過去用腳揩掉了“紅糖每斤四元”的“四”字,鋪主發了一會呆,結果還是進屋取了粉筆,補寫下“五”,寫得太細,又改寫了一遍。
從上往下走來的是三個洋人。
洋人短袖短褲,肉色赤紅,有醉酒的顏色,藍眼睛四處張望。
一張軟不耷耷白塑料袋兒在路溝沿上潮著,那個女洋人彎下腰看袋兒上的什么字,樣子很像一匹馬。
三個洋人站在了雜貨鋪前往里看,鋪主在微笑著,拿一個依然鑲著玉石的人頭骨做成的碗比畫,洋人擺著手。
一個婦女匆匆從蒸饃人后邊的胡同閃出來,轉過三角,走到了洋人身后。
婦女是,穿一件厚墩墩袍,戴銀灰呢絨帽,身子很粗,前袍一角撩起,露出紅的里子,袍的下擺壓有綠布邊兒,半個肩頭露出來,里邊是白襯衣,袍子似乎隨時要溜下去。
緊跟著是她的孩子,孩子老攆不上,踩了母親穿著的運動鞋帶兒,母子節奏就不協調了。
孩子看了母親一下,繼續走,又踩了帶兒,步伐又亂了,母親咕噥著什么,彎腰系帶兒,這時身子就出了玻璃,后腰處系著紅腰帶結就拖拉在地上。
沒有更高的樓,屋頂有煙囪,不冒煙,煙囪過去就目光一直到城外的山上。
山上長著一棵樹,冠成圓狀,看不出葉子。
有三塊田,一塊是麥田,一塊是菜,一塊土才翻了,呈鐵紅色。
在鐵紅色的田邊支著兩個帳篷,一個帳篷大而白,印有黑色花飾,一個帳篷小,白里透灰。
到夏河來的峽谷里和拉卜楞寺過去的草地上,昨天見到這樣的帳篷很多,都是成雙成對的鴛鴦狀,后來進去過一家,大的帳篷是住處,小的帳篷是廚。
這么高的山梁上,撐了帳篷,是游牧民的住家嗎
還是供旅游者享用的
可那里太冷,誰去睡的
“你在看什么
” “我在看這里的人間。
” “看人間
你是上帝啊
”我回答著,自然而然地張了嘴說話,說完了,卻終于聽到了這個夏河的早晨的聲音。
我回過頭來,?菖已經醒,是她支著身與我了聲音。
我離開了窗口的玻璃,對?菖說:這里沒有上帝,這里是甘南藏區,信奉的是佛教。
商州初錄(2)作者:賈平凹眾說不一,說者或者親身經歷,或者推測猜度,聽者卻要是非不能分辨了,反更加對商州神秘起來了。
用什么語言可以說清商州是個什么地方呢
這是我七八年來遲遲不能寫出這本書的原因。
我雖然土生土長在那里,那里的一叢柏樹下還有我的祖墳,還有雙親高堂,還有眾親廣戚,我雖然涂抹了不少文章.但真正要寫出這個地方,似乎中國的三千個方塊字拼成的形容詞是太少了,太少了,我只能這么說:這個地方是多么好阿
它沒有關中的大片平原,也沒有陜南的?峻山峰,像關中一樣也產小麥,畝產可收六百斤,像陜南一樣也產大米,畝產可收八百斤。
五谷雜糧都長,但五谷雜糧不多。
氣候沒關中干燥,卻也沒陜南沉悶。
也長青桐,但都不高,因木質不硬,懶得栽培,自生自滅。
橘子樹有的是,卻結的不是橘子,鄉里稱茍蛋子,其味生臭,滿身是刺,多成了莊戶圍墻的籬笆。
所產的蓮菜,不是七個眼,八個眼,出奇地十一個眼,味道是別處的不能類比。
核桃樹到處都長,核桃大如山桃,皮薄如蛋殼,手握之即破。
要是到了秋末,到深山去,栗樹無家無主,栗落滿地,一個時辰便撿得一袋。
但是,這里沒有羊,吃羊肉的人必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或是坐了月子的婆娘,再就是得了重病,才能享受這上等滋養。
外面世界稱“天上龍肉,地上魚肉”,但這里滿河是魚,卻沒人去吃。
有好事頑童去河里捕魚,多是為了玩耍,再是為過往司機。
偶爾用柳條穿一串回來,大人是不肯讓在鍋里煎做,嫌其腥味,孩子便以荷葉包了,青泥涂了,在灶火口烘烤。
如今慢慢有動口的人家,但都不大會做,如熬南瓜一樣,炒得一塌糊涂。
螃蟹也多,隨便將河邊石頭一掀,便見拳大的惡物橫行而走,就免不了視如蛇蝎,驚呼而散。
鱉是更多,常見夏日中午,有爬上河岸來曬蓋的,大者如小碗盤,小者如墨盒,捉回來在腿上縛繩,如擒到松鼠一樣,成為玩物。
那南瓜卻何其之多,門前屋后,坎頭澗畔,凡有一?黃土之地,皆都生長,煮也吃,熬也吃,炒也吃,若有至賓上客,以南瓜和綠豆做成“攬飯”,吃后便三天不知肉味。
請注意,狼蟲虎豹是常見到的,冬日夜晚,也會光臨村中,所以家家豬圈必在墻上用白灰畫有圓圈,據說野蟲看見就畏而卻步,否則小者被叼走,大者會被咬住尾巴,以其毛尾作鞭趕走,而豬卻嚇得不吱一聲。
當然,養狗就是必不可少的營生了,狗的忠誠,在這里最為突出,只是情愛時令人討厭,常交結一起,用棍不能打開。
可是,有一點說出來臉上無光,這就是這里不產煤。
金銀銅鐵錫樣樣都有,就是偏偏沒煤
以前總笑話銅關煤區黑天黑地,姑娘嫁過去要尿三年黑水,到后來說起銅關,就眼紅不已。
深山里,燒飯、燒炕,烤火,全是木塊木料,三尺長的大板斧,三下兩下將一根木椽劈開,這使城里人目瞪口呆,也使川道人連聲遺憾。
川道人燒光了山上樹木,又刨完了粗樁細根,就一年四季,夏燒麥秸,秋燒稻草,不夏不秋,掃樹葉,割荊棘。
現在開始興沼氣池,或出山去拉煤,這當然是那些掙大錢的人家,和那些門道稠的莊戶。
山坡上的路多是沿畔,雖一邊靠崖,崖卻不貼身,一邊臨溝,望之便要頭暈,毛道上車輛不能通,交通工具就只有扁擔、背簍。
常見背柴人遠遠走來,背上如小山,不見頭,不見身,只有兩條細腿在極快。
沿路因為沒有更多的歇身處,故一條路上設有若干個固定歇處,不論背百兒八十,還是擔百兒八十,再苦再累,必得到了固定歇處方歇,故商州男人都不高大,卻耐性罕見,肩頭都有拳頭大的死肉疙瘩。
也因此這里人一般出外,多不為人顯眼,以為身單好欺,但到了無可了,則反抗必要結果,動起手腳來,三五壯漢不可近身。
歷代官府有言:山民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若給他們滴水好處,便會得以涌泉之報,若欲是高壓,便水中葫蘆壓下浮上。
地方志上就寫有:李自成在商州,手下善攻能守者,多為商州本地人;年代,常有。
就是在“文化革命”中,每縣都有榔頭隊,拳頭隊,石頭隊,縣縣聯合,死人無數,單是山陽縣一次武斗,一派用石頭在河灘砸死十名俘虜,另一派又將十五名俘虜用鐵絲捆了,從岸上“下餃子”投下河潭。
男人是這么強悍,但女人卻是那么多情,溫順而善良。
女大十八變,雖不是苗條婀娜,卻健美異常,眼都雙層皮,睫毛長而黑,常使外地人吃驚不已。
走遍丹江、洛河、乾佑河、金錢河,四河流域,村村都有百歲婦女,但極少有九十男人。
七個縣中的劇團,女演員臺架、身段、容貌,唱、念、說、打,出色者成批,男主角卻善武功,乏唱聲,只好在關中聘請。
陜北人講穿不求吃,關中人好吃不愛穿,這里人皆傳為笑料,或譏之為“窮穿”,或罵之為“瞎吃”,他們是量家當而行,以自然為本,里外如一。
大凡逢年過節,或走親串門,趕集過會,就從頭到腳,花花綠綠,嶄然一新。
有了,七碟子八碗地吃,色是色,形是形,味是味,富而不奢;沒了,一樣的紅薯面,蒸饃也好,壓??也好,做漏魚也好,油鹽醬醋,調料要重,窮而不酸。
有了錢,吃得像樣了,穿得像樣了,頂講究的倒有兩樣:一是自行車,一是門樓。
車子上用紅線纏,用藍布包,還要剪各種花環套在軸上,一看車子,就能看出主人的家景,心性。
門樓更是必不可少,蓋五間的有門樓,蓋兩間的也有門樓,頂上做飛禽走獸,壁上雕花鳥蟲魚,不論干部家,農夫家,識字家,文盲家,上都有字匾,舊時一村沒有念書人,那字就以碗按印畫成圓圈,如今全寫上“山青水秀”,或“源遠流長”。
賈平凹的散文,地平線小的時侯,我才從奏嶺來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歡騎上自行車在路上無拘無束地奔馳。
莊稼收割了,又沒有多少行人,空曠的原野的稀落著一些樹叢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頭,就看見遠遠的地方,天和地相接了。
天和地已經不再平行,形成個三角形,在交叉處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線,有樹叢在那進而伏著。
“啊,天到盡頭了
”我拚命兒向那樹叢奔去。
騎了好長時間,趕到樹下,但天依然平行;在遠遠的地方,又有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現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線。
一個老頭迎面走來,胡子飄在胸前,悠悠然如仙翁。
“老爺子,你是天邊來的嗎
”我問。
“天邊
”“就是那一道很亮的灰白線的地方。
去那兒還遠嗎
”“孩子,那是永遠走不到的地平線呢。
”“地平線是什么
”“是個謎吧。
”我有些不大懂了,以為他是騙我,就又對準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線上的矮屋奔去。
然而我失敗了:矮屋那里天地平行,又在遠遠的地方出現了那一道地平線。
我坐在地上。
咀嚼著老頭的話,想這地平線,真是個謎了。
正因為是個謎,我才要去解,跑了這么一程。
它為了永遠吸引著我和與我有一樣興趣的人去解,才永遠是個謎嗎
從那以后,我一天天大起來,踏上社會,生命之舟駛進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卻記住了這個地平線,沒有生活中沉淪下去,雖然時有艱辛、若楚、寂寞。
命運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總有交叉的時侯,那個高度融合統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線,總是在前邊吸引著你。
永遠去追求地平線,去解這個謎,人生就充滿了新鮮、樂趣和奮斗的無窮無盡的精力。
看來,我是忘卻不了的。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31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