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事禮金一般是用素色紙、白紙來封包,常用的是白色信封,白包封面可寫上“奠儀”二字,信封背后寫上自己的名字,如陽上友XXX。
喪禮時送上帛金的金額,通常是在整數以外加上零丁的一元,以零一作結,例如101元,這與中國人的“長長久久”觀念有關。
按照中國傳統習俗,親友參加喪禮都會收到由亡者家屬送出、內含一元硬幣及糖果的吉儀。
一旦親友送出的帛金是整數,扣除吉儀內的一元,尾數便為九,導致喪事“長長久久”不吉利之意。
因此,便要特別在帛金內加入一元,以便扣除吉儀內的一元后,不會以九字作結。
此外尾數一元也可取其單數,免得“壞事成雙”。
避免偶數是因為“雙”與“傷”是諧音,有“傷心”的意思。
尾數一元也可能是取其廣東話的諧音,“一單過”即沒有下次的意思。
也有說法是取其普通話“一”的偕音,與“依靠”的“依”相似,意喻使傷心的親友有所依(一)靠。
閨蜜就是一起哭一起笑,有什么好東西都想要和對方分享的好姐妹。
謝謝親愛的送來最貼心的禮物,感謝我的生命有你陪伴。
畢業的前一天,他同桌的她戴著耳機卷子想對她表白卻不好意思開口,終于,他著叫了她的名字,她一點反應也沒有,依然寫著卷子,于是他很小聲的把想對她說的話全部說出;打鈴下課了,他離開了座位,同桌的她松開暫停鍵淚流滿面。
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作者:沈從文我能正確記憶到我小時的一切,大約在兩歲左右。
我從小到四歲左右,始終健全肥壯如一只小豚。
四歲時母親一面告給我認方字,外祖母一面便給我糖吃,到認完六百生字時,腹中生了蛔蟲,弄得黃瘦異常,只得每天用草藥蒸雞肝當飯。
那時節我就已跟隨了兩個姐姐,到一個女先生處上學。
那人既是我的親戚,我年齡又那么小,過那邊去念書,坐在書桌邊讀書的時節較少,坐在她膝上玩的時間或者較多。
到六歲時,我的弟弟方兩歲,兩人同時出了疹子。
時正六月,日夜皆在嚇人高熱中受苦。
又不能躺下睡覺,一躺下就咳嗽發喘。
又不要人抱,抱時全身難受。
我還記得我同我那弟弟兩人當時皆用竹簟卷好,同春卷一樣,豎立在屋中陰涼處。
家中人當時業已為我們預備了兩具小小棺木擱在廊下。
十分幸運,兩人到后居然全好了。
我的弟弟病后家中特別為他請了一個壯實高大的苗婦人照料,照料得法,他便壯大異常。
我因此一病,卻完全改了樣子,從此不再與肥胖為緣,成了個小猴兒精了。
六歲時我已單獨上了私塾。
如一般風氣,凡是私塾中給予小孩子的虐待,我照樣也得到了一份。
但初上學時我因為在家中業已認字不少,記憶力從小又似乎特別好,比較其余小孩,可謂十分幸福。
第二年后換了一個私塾,在這私塾中我跟從了幾個較大的學生,學會了頑劣孩子抵抗頑固塾師的方法,逃避那些書本去同一切自然相親近。
這一年的生活形成了我一生性格與感情的基礎。
我間或逃學,且一再說謊,掩飾我逃學應受的處罰。
我的爸爸因這件事十分憤怒,有一次竟說若再逃學說謊,便當砍去我一個手指。
我仍然不為這話所恐嚇,機會一來時總不把逃學的機會輕輕放過。
當我學會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不同社會中去生活時,學校對于我便已毫無興味可言了。
我爸爸平時本極愛我,我曾經有一時還作過我那一家的中心人物。
稍稍害點病時,一家人便光著眼睛不睡眠,在床邊服侍我,當我要誰抱時誰就伸出手來。
家中那時經濟情形還很好,我在物質方面所享受到的,比起一般親戚小孩似乎都好得多......生之記錄作者:沈從文下午時,我倚在一堵矮矮的圍墻上,浴著微溫的太陽。
春天快到了,一切草,一切樹,還不見綠,但太陽已很可戀了。
從太陽的光上我認出春來。
沒有大風,天上全是藍色。
我同一切,浴著在這溫暾的晚陽下,都沒言語。
“松樹,怎么這時又不做出昨夜那類響聲來嚇我呢
”“那是風,何嘗是我意思
”有微風樹間在動,做出小小聲子在答應我了
“你風也無恥,只會在夜間來
” “那你為什么又不常常在陽光下生活
” 我默然了。
因為疲倦,腰隱隱在痛,我想哭了。
在太陽下還哭,那不是可羞的事嗎
我怕在墻坎下松樹根邊側臥著那一對黃雞笑我,竟不哭了。
“快活的東西,明天我就要教老田殺了你
” “因為妒嫉的緣故”,松樹間的風,如在揶揄我。
我妒嫉一切,不止是人
我要一切,把手伸出去,別人把工作扔在我手上了,并沒有見我所要的同來到。
候了又候,我的工作已為人取去,隨意的一看,又放下到別處去了,我所希望的仍然沒有得到。
第二次,第三次,扔給我的還是工作。
我的靈魂受了別的希望所哄騙,工作接到手后,又低頭在一間又窄又霉的小房中做著了,完后再伸手出去,所得的還是工作
我見過別的朋友們,忍受著饑寒,伸著手去接得工作到手,畢后,又伸手出去,直到靈魂的火焰燒完,伸出的手還空著,就此僵硬,讓漠不相關的人抬進土里去,也不知有多少了。
這類燒完了熱安息了的幽魂,我就有點妒嫉它。
我還不能像他們那樣安靜的睡覺
夢中有人在追趕我,把我不能做的工作扔在我手上,我怎么不妒嫉那些失了熱的幽魂呢
我想著,低下頭去,不再顧到抖著腳曝于日的雞笑我,仍然哭了。
在我的淚點墜跌際,我就妒嫉它,淚能墜到地上,很快的消滅。
我不愿我身體在靈魂還有熱的以前消滅。
有誰人能告我以靈魂的火先身體而消滅的方法嗎
我稱他為弟兄,朋友,師長——或更好聽一點的什么,只要把方法告我
我忽然想起我浪了那么多年為什么還沒燒完這火的事情了,研究它,是誰在暗里增加我的熱。
。
。
。
友情作者:沈從文一九八○年十一月,我初次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個小型的演講會講話后,就向一位教授打聽在哥大教中文多年的老友王際真先生的情況,很想去看看他。
際真曾主持哥大中文系達二十年,那個系的基礎,原是由他奠定的。
即以《紅樓夢》一書研究而言,他就是把這部十八世紀中國著名小說節譯本介紹給美國讀者的第一人。
人家告訴我,他已退休二 十年了,獨自一人住在大學附近一個退休教授公寓三樓中。
后來又聽另外人說,他的妻不幸早逝,因此人很孤僻,長年把自己關在寓所樓上,既極少出門見人,也從不接受任何人的拜訪,是個古怪老人。
我和際真認識,是在一九二八年。
那年他由美返國,將回山東探親,路過上海,由徐志摩先生介紹我們認識的。
此后曾繼續通信。
我每次出了新書,就給他寄一本去。
我不識英語,當時寄信用的信封,全部是他寫好由美國寄我的。
一 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一年間,我和一個朋友生活上遭到意外困難時,還前后得到他不少幫助。
際真長我六七歲,我們一別五十余年,真想看看這位老大哥,同他敘敘半世紀隔離彼此不同的情況。
因此回到新港我姨妹家不久,就給他寫了個信,說我這次到美國,很希望見到幾個多年不見的舊友,如鄧嗣禹、房兆楹和他本人。
準備去紐約專誠拜訪。
回信說,在報上已見到我來美消息。
目前彼此都老了,丑了,為保有過去年青時節印象,不見面還好些。
果然有些古怪。
但我想,際真長期過著極端孤寂的生活,是不是有一般人難于理解的隱衷
且一般人所謂“怪”,或許倒正是目下認為活得“健康正常人”中業已消失無余的稀有難得的品質。
雖然回信象并不樂意和我們見面,我們——兆和、充和、傅漢思和我,曾兩次電話相約兩度按時到他家拜訪。
第一次一到他家,兆和、充和即刻就在廚房忙起來了。
盡管他連連聲稱廚房不許外人插手,還是為他把一切洗得干干凈凈。
到把我們帶來的午飯安排上桌時,他卻承認作得很好。
。
。
。
出處: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31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