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小人得志,貪婪無度 。
詩句: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名言:不義之財, 于人無益,君子不恥。
奸似忠,大貪敝履。
在好金錢、美女哥們的面前,可要小說不定笑聲里突然飛出一把刀不偏不邪地扎向你的心。
太祖高皇帝五年(己亥,公元前二Ο二年)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嘗有超然而獨存者也。
以子房之明辨達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
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
如高帝所稱者,三杰而已。
淮陽誅夷,蕭何系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
故子房托于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于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資治通鑒》卷十一【漢紀三】 【評介】 司馬光認為一個人應該正確對待功名利祿。
漢初三杰,人生結果完全不同,韓信被殺,蕭何下獄,只有張良隱居南山,淡出官場,明哲保身。
其中既有君臣之間的矛盾,也有不能正確對待功名的原因。
老子說過一句話:“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
”在中國古代政治專制體制下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究竟如何看待人生,有積極的態度,也有消極的態度。
《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 賈雨村風塵懷閨秀》,有一首道士唱的《好了歌》就是看破紅塵,消極對待人生的代表性說法。
歌詞云: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太祖高皇帝十一年(乙巳,公元前一九六年)臣光曰:世或以韓信為首建大策,與高祖起漢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趙,脅燕,東擊齊而有之,南滅楚垓下,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觀其距蒯徹之說,迎高祖于陳,豈有反心哉
良由失職怏怏,遂陷悖逆。
夫以盧綰里闬舊恩,猶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請,豈非高祖亦有負于信哉
臣以為高祖用詐謀禽信于陳,言負則有之;雖然,信亦有以取之也。
始,漢與楚相距滎陽,信滅齊,不還報而自王;其后漢追楚至固陵,與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
當是之時,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顧力不能耳。
及天下已定,則信復何恃哉
夫乘時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報德者,士君子之心也。
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難哉
是故太史公論之曰:“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
于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 ——《資治通鑒》卷十二【漢紀四】 【評介】 受胯下之辱,終成大業者是韓信,戰必勝,攻必取者,也是韓信。
最后囚于鐘室,面壁悲歌,“狡兔死,走狗烹,天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也是韓信。
功勞是什么
有時是金錢、地位、美色,有時也是大牢,是地獄,其中的奧妙,深著呢
孝惠皇帝元年(丁未,公元前一九八年)臣光曰:為人子者,父母有過則諫;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
安有守高祖之業,為天下之主,不忍母之殘酷,遂棄國家而不恤,縱酒色以傷生
若孝惠者,可謂篤于小仁而未知大誼也。
——《資治通鑒》卷十二【漢紀四】 【評介】 司馬光認為惠帝沒有處理母親親情與國家大事的關系。
在仁孝與國家大事發生矛盾時,應該以仁孝服從于國家大事。
惠帝對自己的母親的行為不是勸諫而是消極逃避,“遂棄國家而不恤,縱酒色以傷生”,這是不可取的。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逃避也是一種解脫,只不過是一種痛苦的解脫。
中宗孝宣皇帝地節四年(乙卯,公元前六六年)臣光曰:霍光之輔漢室,可謂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
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
人臣執之,久而不歸,鮮不及矣。
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詐,固可以親政矣。
況孝宣十九即位,聰明剛毅,知民疾苦,而光久專大柄,不知避去,多置親黨,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憤于上,吏民積怨于下,切齒側目,待時而發,其得免于身幸矣,況子孫以驕侈趣之哉
雖然,向使孝宣專以祿秩賞賜富其子孫,使之食大縣,奉朝請,亦足以報盛德矣;乃復任之以政,授之以兵,及事叢釁積,更加裁奪,遂至怨懼以生邪謀,豈徒霍氏之自禍哉
亦孝宣醞釀以成之也。
昔椒作亂于楚,莊王滅其族而赦箴尹克黃,以為子文無后,何以勸善。
夫以顯、禹、云、山之罪,雖應夷滅,而光之忠勛不可不祀;遂使家無噍類,孝宣亦少恩哉 ——《資治通鑒》卷二十五【漢紀十七】 【評介】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
威福、權勢、金錢、地位,人人趨之若鶩。
殊不知,在得到的時候,說不定會失去,甚至會失去更多。
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功成而身退,得全其身,得福其家,可以為鑒矣
孝元皇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四八年)臣光曰:忠臣之事君也,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勸而遂。
孝元踐位之初,虛心以問禹,禹宜先其所急,后其所緩。
然則優游不斷,讒佞用權,當時之大患也,而禹不以為言;恭謹節儉,孝元之素志也,而禹孜孜而言之,何哉
使禹之智足不以知,烏得為賢
知而不言,為罪愈大矣
——《資治通鑒》卷二十八【漢紀二十】 【評介】 司馬光認為貢禹知而不言是其大罪。
人們常言居其官者謀其政,而貢禹對皇帝游獵無度,奸臣用權這些皇帝應該認識到而沒有引起警惕的現象視而不見,不發一言;而對皇帝本來就很重視的問題反復陳說,這是一種嚴重失職行為。
不過,貢禹為官之道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這就是凡是忠言,聽起來都有些逆耳,凡是良藥,都有些苦口。
說得不好聽,未必不是忠貞,說得讓人愛聽,未必就是真朋友
孝元皇帝永光元年(戊寅,公元前四三年)臣光曰:君子以正攻邪,猶懼不克。
況捐之以邪攻邪,其能免乎
——《資治通鑒》卷二十八【漢紀二十】 【評介】 司馬光的意思是,以正才能壓邪,要樹正氣,行正道。
如果正氣不立,則邪氣猖獗。
在正常情況下正和邪是黑白分明的。
但在一個是非顛倒的環境下,情況卻會發生變化。
譬如:影子歪邪于地上,影子便對樹樁說,你為何不正
樹樁看了看自己,我是正的,是你歪了。
樹樁和影子都在辯說自己正。
雙方爭論不休,相持良久,只好一起去問遠處的一盞燈。
燈不緊不慢、不急不緩地說:你們說的都對,都不對。
是正是歪,一要看我怎么樣照射,二要看你們從各自的立場。
肅宗孝章皇帝建初八年(癸未,公元八三年)臣光曰:人臣之罪,莫大于欺罔,是以明君疾之。
孝章謂竇憲何異指鹿為馬,善矣;然卒不能罪憲,則奸臣安所懲哉
夫人主之于臣下,患在不知其奸,茍或知之而復赦之,則不若不知之為愈也。
何以言之
彼或為奸而上不之知,猶有所畏;既知而不能討,彼知其不足畏也,則放縱而無所顧矣
是故知善而不能用,知惡而不能去,人主之深戒也。
——《資治通鑒》卷四十六【漢紀三十八】 【評介】 司馬光認為,作為人君,不僅應該有判斷是非曲直的認識能力,而且還應該有賞善罰惡的政治能力。
如果知善不用,知惡不罰,很容易導致正氣不伸、邪氣猖獗的惡果。
孝順皇帝永建二年(丁卯,公元一二七年)臣光曰:古之君子,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
隱非君子之所欲也。
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處而害將及身,故深藏以避之。
王者舉逸民,揚仄陋,固為其有益于國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
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懷玉,深藏不市,則王者當盡禮以致之,屈體以下之,虛心以訪之,克己以從之,然后能利澤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
蓋取其道不取其人,務其實不務其名也。
——《資治通鑒》卷五十一【漢紀四十三】 【評介】 司馬光認為隱士之所以退隱山林,并不是他們不想為國家為人民做事,而是一種在世無道的情況下明哲保身的措施。
作為君主,應該修明政治,弘揚王道,征舉逸民隱士,讓那些隱士有發揮自己才能的條件和機會。
當然,隱士中也不排除有以退為進,以隱圖顯,韜光養晦,見機而起之人。
孝桓皇帝建寧二年(己酉,公元一六九年)臣光曰:天下有道,君子揚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無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禍,而猶或不免。
黨人生昏亂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橫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濁揚清,撩虺蛇之頭,踐虎狼之尾,以至身被淫刑,禍及朋友,士類殲滅而國隨以亡,不亦悲乎
夫唯郭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申屠蟠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卓乎其不可及已
——《資治通鑒》卷五十六【漢紀四十八】 【評介】 在波詭云譎的政治舞臺上,有時要難得糊涂,有時要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方可萬全。
宋朝有個宰相叫呂端,凡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官做得很嫻熟。
營陽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四二三年)臣光曰:老、莊之書,大指欲同死生,輕去就。
而為神仙者,服餌修煉以求輕舉,煉草石為金銀,其為術正相戾矣。
是以劉歆《七略》敘道家為諸子,神仙為方技。
其后復有符水、禁咒之術,至謙之遂合而為一;至今循之,其訛甚矣
崔浩不喜佛、老之書而信謙之之言,其故何哉
昔臧文仲祀爰居,孔子以為不智;如謙之者,其為爰居亦大矣。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君子之于擇術,可不慎哉
——《資治通鑒》卷一一九【宋紀一】 【評介】 司馬光認為不同的思想對人有不同的影響。
“思無邪”就是思想情感表達適中,無“過”與“不及”之弊,思想情感表達適中,行為篤守正道。
當然,人處在不同的環境下,對學術思想的接受是有差別的。
如在得意之時,學點佛,參參禪,以免顯忘形之態;在失意時,讀點《老子》、《莊子》,染些道骨仙風,就可活下去了。
高宗明皇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臣光曰:孔子稱“鄙夫不可與事君,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茍患失之,無所不至。
”王融乘危徼幸,謀易嗣君。
子良當時賢王,雖素以忠慎自居,不免憂死。
跡其所以然,正由融速求富貴而已。
輕躁之士,烏可近哉
——《資治通鑒》卷一三九【齊紀五】 【評介】 這里引用一句很流行的歌詞“該出手時就出手啊
”凡濟大事,成大業者,無不是干凈利落,果斷堅決。
患得又患失,有機會時抓不住,機會來了,又不知所措,這樣的人只能看著別人吃肉,自己在一旁咽口水。
高宗明皇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臣光曰:臣聞“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二謝兄弟,比肩貴近,安享榮祿,危不預知;為臣如此,可謂忠乎
——《資治通鑒》卷一三九【齊紀五】 【評介】 忠于事業,為國謀利者是敬業;忠于一個人者是盡忠。
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雖然是以德報恩,但也容易生出許多奴才來。
高祖武皇帝大通元年(丁未,公元五二七年)臣光曰:湛僧智可謂君子矣
忘其積時攻戰之勞,以授一朝新至之將,知己之短,不掩人之長,功成不取,以濟國事,忠且無私,可謂君子矣
——《資治通鑒》卷一五一【梁紀七】 【評介】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
看到別人的長處,反思自己的短處,才是客觀、理性態度。
但是人們往往患有“近視病”,總看人之短,說自己之長。
看來配戴眼鏡是必要的。
高祖武皇帝中大通三年(辛亥,公元五三一年)臣光曰:君子之于正道,不可少頃離也,不可跬步失也。
以昭明太子之仁孝,武帝之慈愛,一染嫌疑之跡,身以憂死,罪及后昆,求吉得兇,不可湔滌,可不戒哉
是以詭誕之士,奇邪之術,君子遠之。
——《資治通鑒》卷一五五【梁紀十一】 【評介】 司馬光說的是如何做人的問題。
篤守正道是君子應該具有的品格。
但是篤守正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一定要抵御歪門邪道的誘惑。
走正道者是君子,從旁門左道入者是小人。
但中國歷史上鉆狗洞、探旁門者絡繹于路。
其實在這小人隊伍中有些曾是君子,因為封建專制制度,逼良為娼,才使他們從君子異化為小人。
或做個“臨時”小人。
肅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至德二載(丁酉,公元七五七年)臣光曰:為人臣者,策名委質,有死無貳。
希烈等或貴為卿相,或親連肺腑,于承平之日,無一言以規人主之失,救社稷之危,迎合取容以竊富貴;及四海橫潰,乘輿播越,偷生茍免,顧戀妻子,媚賊稱臣,為之陳力,此乃屠酤之所羞,犬馬之不如。
——《資治通鑒》卷二二Ο【唐紀十六】 【評介】 這是一幅畫,小人的嘴臉,勢利之徒的百態,盡在其中。
太祖圣神恭肅文孝皇帝顯德元年(甲寅,公元九五四年)臣光曰:天地設位,圣人則之,以制禮立法,內有夫婦,外有君臣。
婦之從夫,終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無貳。
此人道之大倫也。
茍或廢之,亂莫大焉
范質稱馮道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
臣愚以為正女不從二夫,忠臣不事二君。
為女不正,雖復華色之美,織纴之巧,不足賢矣;為臣不忠,雖復材智之多,治行之優,不足貴矣。
何則
大節已虧故也。
道之為相,歷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視過客,朝為仇敵,暮為君臣,易面變辭,曾無愧怍,大節如此,雖有小善,庸足稱乎
或以為自唐室之亡,群雄力爭,帝王興廢,遠者十余年,近者四三年,雖有忠智,將若之何
當是之時,失臣節者非道一人,豈得獨罪道哉
臣愚以為忠臣憂公如家,見危致命,君有過則強諫力爭,國敗亡則竭節致死。
智士邦有道則見,邦無道則隱,或滅跡山林,或優游下僚。
今道尊寵則冠三師,權任則首諸相,國存則依違拱嘿,竊位素餐,國亡則圖全茍免,迎謁勸進。
君則興亡接踵,道則富貴自如,茲乃奸臣之尤,安得與他人為比哉
或謂道能全身遠害于亂世,斯亦賢已。
臣謂君子有殺身成仁,無求生害仁,豈專以全身遠害為賢哉
然則盜跖病終而子路醢。
果誰賢乎
抑此非特道之愆也,時君亦有責焉,何則
不正之女,中士羞以為家;不忠之人,中君羞以為臣。
彼相前朝,語其忠則反君事仇,語其智則社稷為墟。
后來之君,不誅不棄,乃復用以為相,彼又安肯盡忠于我而能獲其用乎
故曰:非特道之愆,亦時君之責也
——《資治通鑒》卷二九一【后周紀二】 【評介】 司馬光認為馮道是個不倒翁,歷五朝八姓,始終能夠左右逢源,但是,馮道已虧大節。
不過司馬光對馮道處世之術進行了客觀分析,認為馮道能全身于亂世,這是他的一個特別的處事才能。
而且,當時五朝八姓的統治者也為馮道提供了左右逢源的機會。
這里有必要對馮道這個政治上不倒翁做些簡要介紹。
歷史上的五代,不過五六十年的光景,但是王朝頻繁更迭,一共換了五個朝代,出了五姓皇帝。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自然短命的皇帝統領的也都是一批短命的大臣,他們往往做不了幾年官,就隨著王朝的傾頹而斷了人士途去。
但也并非沒有在這不斷的更迭中泰然自若從未倒下一次的人。
馮道便是其中的一個。
他先后事4姓10位皇帝,均能進退得當,久居祿位。
是不是因為馮道懷抱經天緯地之才,幾代君主都缺之不得呢
恰恰相反,他既無政治建樹,又乏民族氣節,一旦國難臨頭,就另攀高枝。
他從不以國家大業為己任,只一味追求高官厚祿,棄國背君對他來講如奴易主一般容易。
馮道,字可道,是河北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間地區)人。
相傳他未成名問相時,就曾賦詩一首以表心志:“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終因海岳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
”他認為吉人自有天相,那么任憑乾坤轉換,只要識時務不亂方寸,便可以處處通津坦程。
馮道的一生確確實實是按著這一座右銘去做的。
馮道生活的幾十年,天下紛紛擾擾,民如倒懸,馮道卻怡然自得地做他政治上的“不倒翁”,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著書數百言,津津樂道地講自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的官階封爵,自號為“長樂老”,真是厚顏無恥,令人作嘔。
在專制時代的種種社會條件之下,集體的行動是不容易表現的,于是士人的立身處世就偏向了“節”這個標準。
在朝的要做忠臣。
這種忠節或是表現在冒犯君主尊嚴的直諫上,有時因此犧牲性命;或是表現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國上。
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
在野的要做清高之士,這種人表示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游離于現實之外;或者更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隱逸之士了。
這兩種節,忠節與高節,都是個人的消極的表現。
忠節至多造就一些失敗的英雄,高節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者,甚至于一些虛無主義者。
原來氣是動的,可以變化。
我們常說志氣,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氣是配合著的。
節卻是靜的,不變的;所以要“守節”,要不“失節”。
有時候節甚至于是死的,死的節跟活的現實脫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結果變了。
節從統治階級的立場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到底是衛護著這 個階級的,而清高之士消納了叛逆者,也是有利于這個階級的。
所以宋朝人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原先說的是女人,后來也用來說士人,這正是統治階級代言人的口氣,但是也表示著到了那時代士的個人地位的增高和責任的加重。
參考資料:百度查到的 回答者: 769241397 - 助理 二級 12-19 23:22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 孝在于質實,不在于飾貌 回答者: 飛過海洋001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2 10:27大奸似忠,大貪敝履。
在好言,金錢、美女、鐵哥們的面前,可要小心,說不定笑聲里突然飛出一把刀子,不偏不邪地扎向你的心。
太祖高皇帝五年(己亥,公元前二Ο二年)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嘗有超然而獨存者也。
以子房之明辨達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
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
如高帝所稱者,三杰而已。
淮陽誅夷,蕭何系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
故子房托于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于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資治通鑒》卷十一【漢紀三】
1.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2.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4.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5.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6.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7.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8.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9.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10.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11.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12.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13.毋臨渴而掘井,宜未雨而綢繆。
14.樹大不愁風搖動,身正不怕影子斜。
15.心病終須心藥治,解鈴還是系鈴人。
16.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7.白頭如新,傾蓋如故。
18.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19.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20.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21.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2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23.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24.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5.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26.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27.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28.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29.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30.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3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32.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3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3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
35.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36.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37.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38.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39.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
40.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41.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42.千淘成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43.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
44.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45.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46.大音稀聲,大象無形。
47.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48.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49.疑則勿用,用則勿疑。
50.十步之澤,必有芳草。
名言警句之成功篇 大膽嘗試是成功的一半。
——英國諺語 成功之路無他,凡事全力以赴,不可存沽名釣譽之心。
——朗費羅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賀拉斯 當失敗不可避免時,失敗也是偉大的。
——惠特曼 名言警句之失敗篇 失敗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繼之而出現的就是成功的朝霞.——霍奇斯 人生之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能屢仆屢起。
——拿破侖 名言警句之幸福篇 ]任何幸福,都不會十分純粹,多少總摻雜著一些悲哀。
——塞萬提斯 通往幸福的最錯誤的途徑,莫過于名利、享樂和奢華生活。
——叔本華 世界上惟一成倍增加幸福的辦法是與人分享。
——謝樂 人是自己幸福的設計者。
——梭羅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堅信有人愛我們。
——雨果 等到自私的幸福變成了人生惟一的目標之后,不久人生就會變得沒有目標。
——羅曼
1、行萬里路萬卷書。
2、書山有路勤,學海無作舟。
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4、我所學到的任何有價值的知識都是由自學中得來的。
——達爾文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6、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7、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8、讀書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10、一日無書,百事荒廢。
——陳壽11、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12、一日不讀口生,一日不寫手生。
13、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
——高爾基14、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陸游15、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一個高尚的人在交談——歌德16、讀一切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笛卡兒17、學習永遠不晚。
——高爾基18、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學,如炳燭之光。
——劉向19、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20、讀書給人以快樂、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干。
——培根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不亦君子乎
2、,鮮亦仁
3、: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胡
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患不知人也。
6、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7、,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8、,可以為師矣。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1、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12、,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14、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15、朝聞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8、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0、父母在,不遠游。
游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3、德不孤,必有鄰。
24、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6、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27、君子周急不繼富。
28、子曰:賢哉,回也
一簞食,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2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3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4、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35、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6、子不語:怪,力,亂,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39、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小人得志,貪於無度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31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