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 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冼星海 留神細聽所有的民歌,因為他們是最優美的旋律寶庫. 它們會打開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種不同的民族性格.-----------------舒 曼
音樂是上天給人類最偉大的禮物,只有音樂能夠說明安靜和靜穆 。
———柴科夫斯基音樂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純凈之和聲愉悅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動或激發人的熱情。
———羅杰·諾斯擁有音樂,對人的一生而言已然足夠,但是,只用有限的一生去擁抱音樂,是不夠的。
———拉赫曼尼諾夫音樂與音符并沒有任何關系,音符不過是傳達音樂實體的媒介物而已。
———柴利畢達克音樂使一個民族的氣質更高貴。
———福樓拜音樂只對安寧的心境具有魅力。
———蒲柏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大聲不入里耳、 曲高和寡。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樂也。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古人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
———貝多芬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
———冼星海留神細聽所有的民歌,因為它們是最優美的旋律的寶庫。
它們會打開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種不同的民族性格。
———舒曼藝術正如生活那樣,他是無窮無盡的。
因此......也不可能有什幺能使我們認為:還有比本身就是時代的海洋的音樂更美好的東西。
———羅曼.羅蘭音樂是一種語言,它能確切地反映個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質。
——艾涅斯庫人們時常埋怨音樂是這樣的模糊,聽音樂時,簡直不知如何去想才好。
但每個人對文學總是能夠理解的。
不過,對我來說……一首我喜愛的樂曲所傳達給我的思想和意義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
這不是因為音樂不夠具體,而是因為它太具體了。
因此,我發現:每當我試圖用文字或語言來說明一段音樂時,好象是說過了,但又好象說的都不令人滿意。
——門德爾松音樂是屬于群眾的,這是人人有份的。
——威爾第生活的苦難壓不垮我。
我心中的歡樂不是我自己的,我把歡樂注進音樂,為的是讓全世界感到歡樂。
——莫扎特不同生活接觸,不能為其生活的創作;不鍛煉自己的人格,無由產生偉大的作品。
——聶耳真正創造音樂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過是把它們編成曲子而已。
——格林卡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音樂是比一切智能、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
—— 貝多芬當我坐在那架破舊古鋼琴旁邊的時候,我對最幸福的國王也不羨慕。
—— 海頓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
—— 雨果音樂常使死亡遲延。
—— 伊索不愛音樂不配作人。
雖然愛音樂,也只能稱半個人。
只有對音樂傾倒的人,才可完全稱作人。
—— 黑格爾音樂家必須不斷地反身自省,培養自己最內在的東西,以便使它轉向外界。
—— 歌德音樂家的藝術不在于直接描繪形象,而在于把心靈置于這些對象能夠在心靈里創造的情緒中去。
—— 盧梭世界在音樂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現和表達。
它是各種藝術當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藝術,能夠成為音樂那樣,則是一切藝術的目的。
—— 叔本華最好的音樂是這種音樂,它能夠使最優秀、最有教養的人快樂,特別是使那個在品德和修養上最為卓越的一個人快樂。
—— 柏拉圖音樂是比一切智能、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滲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
—— 貝多芬我深信:質樸和真實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美的原則。
—— 格魯克一首我喜愛的樂曲,所傳給我的思想和意義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
—— 門德爾松藝術的真正意義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 海頓通過與詩的內在聯系,音樂獲得了新生。
—— 李斯特在真正的音樂中,充滿了一千種心靈的感受,比言詞更好得多。
—— 門德爾松最好是創作出真實情景,而不是照搬。
—— 威爾弟我在旋律上花費很多功夫。
重要的事情不在于旋律的開始,而是把它繼續下去,發展成完滿的藝術形象。
—— R.斯特勞斯作曲并不難,但剔除多余的音符卻是極為困難的。
—— 勃拉姆斯作曲家在創作一個作品時是全力以赴的。
他輪番地經歷了相信、懷疑、熱心、絕望、欣喜和痛苦。
—— 比才我非常熱愛音樂。
正因為我熱愛音樂,我試圖讓它脫離使它受到抑制的貧乏的傳統。
音樂是熱情洋溢的自由藝術,是室外的藝術,象自然那樣無邊無際,象風,象天空,象海洋。
絕不能把音樂關在屋子里,成為學院派藝術。
—— 德彪西音樂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純凈之和聲愉悅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動或激發人的熱情。
——羅杰.諾斯人們認為:我的藝術創作是輕而易舉得來的。
這是錯誤的。
沒有人像我那樣在作曲上花費了如此大量的時間和心血。
沒有一位大師的作品我沒有再三地研究過。
—— 沃.阿.莫扎特音樂是心靈的迸發。
它不象化學那樣能進行實驗分析。
對偉大的音樂來說只有一種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
—— 弗德雷里克.柏遼茲對一個作曲家來說,從他對農民音樂的研究中獲得全部益處的方法是什幺呢
那就是要完整地吸收農民音樂的語匯,以致達到除這種語匯以外忘掉一切的地步,并把這種語匯作為自己的音樂母語來使用。
—— 巴托克當你演奏的時候,別管你的聽眾是誰。
當你演奏的時候,要永遠覺得有一位大師在謗聽。
———舒曼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冼星海留神細聽所有的民歌,因為他們是最優美的旋律寶庫.它們會打開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種不同的民族性格.-----------------舒 曼
莫扎特 mò zhā tè莫扎特,W. A.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
1756年1月27日生于薩爾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于維也納。
享年35歲奧地利音樂家莫扎特的智商:165當他死后,他的大腦被解剖,發現有一大群肥碩健康的旋毛蟲寄生在他的腦中,它們快樂地鉆進鉆出于這位音樂家千創百孔的大腦,貪婪地吮吸和吞噬著,顯然,它們已經幸福地繁衍了好幾代.哦.可憐的莫扎特啊,在場的主刀醫生們當場吐了.現代醫學的主流的觀點認為是他吃了不干凈的豬肉而被感染.并認為這是導致他過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創作莫扎特的短暫一生寫出了大量的音樂作品,體裁形式涉及到各個領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杰作。
歌劇莫扎特的主要創作領域是歌劇。
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從事歌劇創作,共寫了20余部。
其中《費加羅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費加羅的婚姻》取材于當時在奧地利被禁演的P.A.C.de博馬舍的話劇,歌劇腳本由意大利詩人L.達·蓬泰改編,1786年首演。
改編后的腳本雖然削弱了原劇對封建社會的抨擊,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寫,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諷刺了以伯爵為代表的封建貴族的虛偽和驕奢淫逸的生活,頌揚了以費加羅、蘇珊娜為代表的“第三等級”人民正直、機智、勇敢的品質,表現了同封建主義斗爭必勝的樂觀主義精神。
莫扎特這部歌劇的主要貢獻是沒有沿用當時流行的意大利趣歌劇的滑稽夸張、和雜耍式的手法,而著重描繪了人物的性格,進行了心理刻劃,增強了歌劇的抒情性,并在劇中發揮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現力。
《唐璜》的腳本也自達·蓬泰改編。
1787年首演。
它取材于西班牙一個有名的民間傳說。
當時,該傳說有各種版本廣泛流傳于歐洲各國,并已有話劇、歌劇、芭蕾等藝術形式,莫扎特和達·蓬泰選用了G.貝爾塔蒂的歌劇腳本《石客記》(意大利作曲家G.加扎尼加作曲),在劇情和人物方面作了較大的改動。
通過貴族唐璜這個矛盾的人物及其欺騙、損害婦女行為的可鄙下場,揭露了封建貴族的腐爛生活,同時又肯定了主人翁蔑視封建禮教,追求幸福的一面。
這是一部具有倫理道德意義的歌劇,反映了18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德奧知識界對道德倫理問題的興趣和關心。
它是莫扎特在意大利趣歌劇的基礎上發展歌劇式戲劇的重要作品。
在處理這部歌劇的音樂時,莫扎特加強了對人物的心理刻劃,使人物的形象更為復雜、真實,同時運用戲劇化的重唱,增強歌劇的矛盾沖突。
《魔笛》是莫扎特1791年逝世前幾個月寫完和演出的最后一部歌劇。
其腳本是由莫扎特的老朋友熱心于德國民族歌劇的一座小劇院經理E.??▋鹊绿嶙h并編寫的。
歌劇取材于維蘭德的神話《露露》。
通過主人公為追求理想而進行艱苦斗爭,最后取得勝利的故事,歌頌了光明必將戰勝黑暗的思想。
這部歌劇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啟蒙主義和對“共濟會”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有密切的關系。
其中幾個主要角色可能隱喻了當時社會現實中的人物。
例如大祭司薩拉斯特羅使人聯想到前不久去世的共濟會首腦、莫扎特的朋友博恩。
莫扎特采用了典型的新教眾贊歌式的音樂塑造,使他的音樂具有莊嚴、崇高的性質;反面角色夜后,則可能是影射瑪麗亞·特蕾西亞(她在位期間曾鎮壓共濟會),這個角色需自技巧較高的花腔女高音扮演,其音樂表演難度較大而沒有內在的感情,劇中的英雄塔米諾王子可能是比喻同情共濟會的約瑟夫二世,他的音樂優美動人,采用的是正歌劇中的抒情詠嘆調,帕米娜是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征,音樂十分優美,半人半鳥的幻奇性人物帕帕蓋諾及其妻子是勞動人民的化身,他們的音樂帶有鮮明的德奧民間風格。
這部歌劇是莫扎特在德國及奧地利歌唱劇和神話劇的基礎上,發展德國民族童話歌劇的代表作,它標志著18世紀德奧小歌劇發展告一段落,并為后來德國的浪漫主義歌劇的產生打下了基礎,成為后者的先驅。
交響曲莫扎特一共寫了約50部交響曲,其中41部有編號,并象其他器樂作品一樣可以分為若干組。
交響曲大部分是早年受各種不同音樂風格影響寫成的,因而帶有模仿不同風格的痕跡。
其中可以看到J.C.巴赫,G.C.瓦根賽爾M.G.莫恩,特別是海頓以及以J.斯塔米茨為代表的曼海姆樂派等風格的影響。
莫扎特最有代表性的交響曲有7部。
其中《第三十一交響曲》(《巴黎》)是為當時歐洲最杰出的交響樂團之一的巴黎交響樂團譜寫的,具有巴黎的音樂風格和豐富的音響,《第三十五交響曲》(《哈夫納》)實際上是一首小夜曲,《第三十八交響曲》(《布拉格》)常被人們稱作“沒有小步舞曲的交響曲”,它只有3個樂章,不再是對意大利交響曲的風格模仿,而是一部地道的維也納交響曲,《第三十六交響曲》(《林茨》)反映了莫扎特受海頓交響曲創作的影響。
莫扎特的最后3部交響曲——降E大調、g小調和C大調交響曲是他最優秀的交響樂作品。
它們都寫于1788年6~8月的6個星期之內。
人們通常將它們劃歸為一個組,但三者之間各有其特點: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明朗愉快,充滿了詩意;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富有戲劇性,有海頓式的樂觀主義情緒,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頓,被稱為莫扎特的“英雄”交響曲;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通常被稱為《朱庇特》)宏偉豪邁,樂觀向上,預示了L.van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的出現。
莫扎特的交響曲(尤其最后3首),是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響曲創作的最高成就。
他的突出貢獻在于重視各樂章之間以及樂章中的主題之間的對比性。
協奏曲是除歌劇以外,莫扎特在音樂創作上貢獻最為突出的體裁之一。
他一生寫了50余部各種獨奏樂器與樂隊的協奏曲。
這些作品在巴羅克協奏曲的基礎上,確立了18世紀古典主義協奏曲的結構原則:3個樂章對比并置的套曲結構(第1樂章奏鳴曲式,第2樂章是類似詠嘆調式的抒情樂章,第3樂章具有舞蹈性或通俗性格);雙呈示部,獨奏樂器有技巧性的華彩段等。
同時加強了獨奏樂器的地位,強調了它不同于協奏樂隊的音樂性格。
由于莫扎特的這些成就,使協奏曲不再片面表現技巧,而使之具有與交響曲同樣深刻的意義。
莫扎特成為近代協奏曲形式的創始人。
在莫扎特的協奏曲中,鋼琴協奏曲占有突出的地位。
共寫了27部,其中代表作有d小調、c小調、A大調等。
此外,還有7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中G大調、A大調、D大調的3首比較突出。
在管樂協奏曲方面,《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也很突出。
其他是4首圓號協奏曲,1首《長笛豎琴協奏曲》等。
奏鳴曲套曲莫扎特寫了17部鋼琴奏鳴曲、6部小提琴奏鳴曲和35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等,對古典奏鳴曲套曲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確立了維也納古典樂派3個樂章的奏鳴曲套曲形式。
在鋼琴奏鳴曲方面,他完成了從哈普西科德風格到鋼琴風格的過渡。
在他80年代的鋼琴奏鳴曲中,已使鋼琴的效果和音域得到了發揮,如《A大調鋼琴奏鳴曲》(1783)《c小調奏鳴曲》(1785)等。
前者體現了他的生活風俗性的特點,后者顯示了尖銳的對比并置與戲劇性的力量,預示了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誕生。
莫扎特的鋼琴小提琴奏鳴曲,從意大利A.科雷利G.B.薩馬蒂尼等人的影響中逐步解放出來,形成了自己獨立的風格。
從1778年開始,莫扎特就將鋼琴和小提琴兩件樂器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降E大調(1781)、降B大調(1784)、降E大調(1785)、A大調(1787)等幾首都較成功。
室內樂在莫扎特寫作的23首弦樂四重奏中,最好的是獻給海頓的6首(1773),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莫扎特的思想和風格——真摯親切、明快開朗的性格和樂觀主義的精神狀態。
與海頓、貝多芬不同的是莫扎特的天才不是表現在四重奏方面,而表現在五重奏上。
其中最為突出的是《C大調弦樂五重奏》(1787)和《g小調弦樂五重奏》(1787)。
前者在曲式結構、主題處理等方面有創新,后者是一部悲劇性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憂慮與思考。
此外,《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和幾首中提琴五重奏也被譽為他的代表作。
宗教音樂由于職務的關系,宗教音樂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占有很大部分。
其中以他臨終前創作的《追思曲》最有代表性。
這部作品注入了作者對整個人生的深刻感受,表現了他作為市民音樂家一生所遭受到剝削、屈辱冷遇、貧困的痛苦和他對光明歡樂始終不渝的追求與向往。
莫扎特寫了樂曲的大部分,剩下的由他的學生F.X.敘斯邁爾忠實地按照他的計劃和風格予以完成,并于1793年12月以瓦爾澤格伯爵作曲的名義演出。
莫扎特這部《安魂曲》使用的是傳統的《安魂曲》形式,用的是拉丁文歌詞,非常真摯、動人。
莫扎特一生直到窮極潦倒之時,在他的音樂中也一直沒有痛苦,而只有純凈的歡樂。
這部臨終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種在天國的光芒照耀著他的感覺安魂曲的結構:ⅠIntroitus 進堂詠Ⅱ Kyrie 垂憐經Ⅲ Sequenz 繼抒詠1. Dies irae 末日經2. Tuba mirum 神奇號聲3. Rex tremendae 赫赫君王4. Recordare 求你垂憐5. Confutatis 受判之徒6. Lacrimosa 愛憐頌IV Offertorium 奉獻經1. Domine Jesu 圣主耶穌2. Hostias 犧牲祈禱V Sanctus 圣哉經Ⅵ Benedictus 迎主曲Ⅶ Agnus Dei 羔羊贊Ⅷ Communio 領主曲弗雷得利克·肖邦又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職業:作曲所屬地區:波蘭生日:1810年3月1日稱號:鋼琴詩人代表作:馬厝卡舞曲、圓舞曲傳世名作1.《夜曲》《夜曲》為英國作曲家費爾德(1782—1837)所首創。
他采用平靜的和弦伴奏下的優美旋律這種形式,表現夜的幽靜和夢幻的情調。
肖邦繼承了這種形式,又極大地發展、創新了這種形式。
肖邦的《夜曲》,包含了相當多樣的意境,甚至是熱情的戲劇性形象。
令人驚疑的是,無論音樂多么復雜、激動,卻仍不失“夜”的總的感覺。
由于肖邦賦予了《夜曲》以新面貌,后人都將《夜曲》看作是肖邦創作特有的標志之一。
肖邦的《夜曲》,幾乎每一首都是那么迷人。
其中最為廣大聽眾熟悉的可能是第二號《bE大調夜曲》,它的主旋律早已深入人心:中段開始是圣詠般的和弦進行,從容而又威嚴,蘊涵著內在的力量。
這力量開始是片斷的顯露,逐漸積累,顯露的片斷在增大,終于,釀成雙手八度齊奏從上往下排山倒海式的暴發,此時,真是身在“黑夜”心在“白晝”了。
經過中段的暴發,“夜”再也無法平靜,當第一段再現時,同樣的曲調用了織體完全不同的伴奏,原來嚴整的節奏現在變成了惶惶不安的三連音,音樂變得哀怨、悲痛,久久不能平息。
在增加了一段擴充的終止后,才勉強安靜下來,最后消失在延長音里,可留下的沉重心緒始終沒有消失。
2.《前奏曲》肖邦在24個大小調上寫了24首《前奏曲》。
關于這些樂曲,曾有各種不同的評說。
有的認為是《練習曲》的雛形,甚至認為有些是草稿,有的認為是音樂的格言,有的認為是即興式的音樂意念,類似“音樂瞬間”。
有的鋼琴家將24首當作一個套曲,從頭至尾連續演奏,有的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組合。
的確,這些作品有長有短、情趣各異、手法多樣,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五顏六色。
我們知道肖邦生前曾不肯出版自己的某些作品,而后人將其出版后都公認是音樂的珍品。
由此判斷,肖邦對正式發表自己的作品是十分嚴肅的。
既然肖邦于1839年將這批《前奏曲》出版,恐怕不會是草稿。
事實上,隨時間的推移,人們越來越珍愛這些《前奏曲》。
下面介紹其中常被演奏的兩首。
第15號《bD大調前奏曲》,又名《雨滴前奏曲》。
這里又遇上了別人為樂曲起名的事情。
說來耐人尋味,標題音樂是浪漫主義音樂的特征之一,但是肖邦這位偉大的浪漫主義作曲家卻從不為自己的作品加上一個說明音樂內容的曲名。
對于別人給他的樂曲命名,他也十分反感。
可見,浪漫主義音樂,根本上在于音樂的氣質本身,不在于有名無名。
肖邦反對一個具體的名稱,說明他的音樂有廣泛的概括性。
所以,我們欣賞那些已被命名的樂曲時,只能將名稱作為理解的一個媒介,一個入門的途徑,絕對不必限制自己聯想、體驗的自由。
比如這首《雨滴》的得名,顯然是伴奏部中一個bA(#G)音,幾乎從頭至尾在八分音符平穩的律動上,持續不停,恰似從屋檐上滴下的雨珠,滴滴答答不絕于耳,行板:雨滴聲襯托出恬靜,心中升出高尚、美麗的歌。
隨著雨滴聲聲,慢慢地,思緒轉向沉重,在低音區出現了小調的曲調,雨滴聲化為了宏亮的鐘聲,心情激動起來。
最后又回到開頭的安靜,仍在雨滴聲中結束。
第24首《d小調前奏曲》,有人稱之為《雷雨時的祈禱》。
這里確有雷雨閃電的氣氛而“祈禱”,則絕無此事。
這首作品與《革命練習曲》寫于同時,也同樣是沙皇俄國軍隊攻占華沙這一事件,在肖邦心中激起的驚濤駭浪。
所以,音樂的性質與《革命練習曲》相似。
所不同的,這里只有憤怒,“來不及”在悲哀中逗留;這里是慷慨激昂,不屈不撓,已經沒有眼淚。
左手低音從頭至尾這樣轟鳴,似沉雷,如戰鼓:主題音調堅定、果敢,一派英姿:沖擊力直達末尾,最后三次猛擊鋼琴最低音區的主音D,以表達作曲家那義無反顧、鋼鐵般堅強的意志。
3.《瑪祖卡舞曲》《瑪祖卡舞曲》是肖邦另一個獨特的創作領域。
在整個鋼琴音樂文獻中,提起《瑪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
其他作曲家也有《瑪祖卡》。
但唯有肖邦寫了大量的、閃耀著特異光彩的《瑪祖卡》。
在肖邦本人的作品中,《瑪祖卡》也很特殊。
一是這批作品,最具波蘭泥土的芳香。
另外,這是他較少帶有戲劇性、悲劇性成分的創作領域之一。
瑪祖卡舞,是波蘭瑪祖維亞地方的民間舞蹈。
它的音樂,都是三拍子的,典型的節奏是:此外還有庫亞維亞克舞曲和奧別列克舞曲也都是三拍子的。
肖邦的《瑪祖卡舞曲》,是集合上述三種舞曲的特點創作出來的。
瑪祖卡舞曲的典型節奏,在肖邦《瑪祖卡舞曲》中經常顯露,但肖邦是出神入化地應用它,遠不是刻板地重復民間節奏。
旋律,肖邦是天才地吸取民間音樂的精華,按照高度專業化的藝術標準創造出來的。
和聲、調式更有肖邦獨出心裁的創造。
盡管如此,《瑪祖卡舞曲》的波蘭鄉土風格毫不減弱;相反,是以更高雅、更詩意的風度,婷婷玉立于鋼琴音樂的百花園之中。
評論家們說,《瑪祖卡舞曲》是肖邦對故鄉、土地、人民和對人民光輝精神的生動感覺,是波蘭人民的“整個靈魂”。
由于《瑪祖卡舞曲》是這么波蘭化的音樂,有位波蘭鋼琴家說只有波蘭人才能彈好。
然而,值得中國人自豪的一件事是,1955年在華沙舉行了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中國鋼琴家傅聰不但獲得了第三名,而且還得了《瑪祖卡》的最佳演奏獎。
這是我很喜歡的兩位音樂家,你可以去仔細感受一下。
羅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概況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6.8~1856.7.29 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
自小學習鋼琴,7歲開始作曲。
16歲遵母意進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
19歲又進修鋼琴,當聽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放棄了法律的學習,專攻音樂。
后因手指受傷,遂轉向作曲和音樂評論。
1835-1844年,獨自編輯《新音樂雜志》,并開始創作大量鋼琴作品。
1840年獲耶拿大學哲學博士,1843年赴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
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頓繼續從事作曲和指揮。
因精神疾病日趨嚴重1854年投河被救,兩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舒曼的作品,以鋼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鋼琴作品有很強的文學功底,常表達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響,他繼舒伯特之后發展了浪漫主義的鋼琴音樂風格。
他慣以數首歌曲組成套曲,以浪漫主義詩人的詩作為歌詞,注重詩的內在意境。
作為音樂評論家,他熱情推崇巴赫、貝多芬,贊譽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積極評論,對浪漫主義音樂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他的主要作品有:交響曲6首,序曲,鋼琴、大提琴、圓號協奏曲,弦樂、鋼琴重奏曲,小提琴、鋼琴奏鳴曲,大量鋼琴套曲、聲樂套曲,歌??;他的論著有《論音樂與音樂家》等。
詳細情況羅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德國音樂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藝術創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國浪漫主義的優點和弱點。
羅伯特·舒曼(1810-1856),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評論家。
他出生于德國茨維考城書商的家庭,從小喜愛音樂和文學。
因家庭偏見,他年青時在大學學習法律,只能業余學習音樂。
由于孜孜不倦的追求,以至于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鋼琴家。
舒曼1810年6月8日生于茨維考城。
父親是個頗有文化修養的書商,母親是一位外科醫生的女兒。
他七歲時學習鋼琴,十二歲開始嘗試創作。
1828年遵母命進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
1830年師從鋼琴家維克學習鋼琴,當時他立志要當一個鋼琴家。
當他通過曲折的斗爭而能夠專攻音樂時,因急于求成,借機械裝置鍛煉鋼琴指法,使手指受傷,失去成為鋼琴演奏家的可能,他遂致力于音樂創作與音樂評論。
在舒曼隨維克學習鋼琴期間,與他的女兒克拉拉朝夕相處,建立了深厚感情。
1840年秋,他們沖破家庭阻力,通過法院干預幸福地結合了。
在為克拉拉而斗爭的同時,舒曼也在為“新音樂”而斗爭著。
他在萊比錫創辦了《新音樂雜志》,為反對當時陳腐、保守、庸俗的音樂風氣而斗爭,并正確地向讀者介紹古典音樂。
因此,《新音樂雜志》成為了當時德國進步音樂思想的喉舌。
1840年與當時有名的鋼琴家克拉拉的結合,一直被人傳為美談,并促使他的創作熱情空前高漲,結婚的一年間共寫了138首歌曲,被稱為“歌曲文萃”。
1843年他在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56年因患精神病逝世。
舒曼是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的代表之一,他生性感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義思想。
1834年他創辦了《新音樂雜志》,對改變當時陳腐的音樂空氣,促進浪漫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關心和支持尚未為人所知的音樂家,如:肖邦、柏遼茲、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納等。
1838年由于維也納反動當局發現了他介紹舒怕特的《C大調交響曲》,迫使他無法工作,他遂于1839年回萊比錫。
舒曼的代表作有:鋼琴名曲《蝴蝶》、《狂歡節》、《交響練習曲》、《幻想曲集》等,這些樂曲促進了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發展。
最著名的歌曲集有《桃金娘》、《詩人之戀》、《婦人的愛情和生活》等,之后還寫下了四部交響曲,及《a小調鋼琴協秦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
[編輯本段]舒曼 克拉拉 布拉姆斯 三人的情感音樂大師的愛情:布拉姆斯與克拉拉的故事(1)愛能使偉大的靈魂變得更偉大。
——席勒勃拉姆斯第一次敲開舒曼家大門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他這一生會與這扇門里的女人結下不解之緣。
舒曼聽說來了客人,從書房里走出來,他穿著便服和拖鞋,文靜而憂郁,聲音低得簡直難以聽辨,目光親切柔和,使羞怯的勃拉姆斯頓時擺脫了窘境。
勃拉姆斯取出他最早創作的一首C大調鋼琴奏鳴曲的草稿,請舒曼指教。
舒曼打開琴蓋,讓勃拉姆斯坐下來彈奏。
他還沒彈完一頁,站在他背后的舒曼就輕輕按了下他的肩頭,親切地說:“請停一停,我希望克拉拉也能聽到……”克拉拉是他的愛妻和著名鋼琴家。
當克拉拉走進客廳的時候,勃拉姆斯眼前一亮。
這時的克拉拉雖然已經過了如花似玉的少女時代而步入中年,但正是一個女人的知性、情感和美貌最成熟最有光彩的時期。
克拉拉高貴的氣質和風度有一種超凡脫俗的魅力。
勃拉姆斯愣了片刻。
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情感油然而生。
他的手指無比靈巧地在琴鍵上滑動。
當他彈完一曲站起來時,舒曼熱情地張開雙臂抓住他,興奮地喊道:“天才呵
年輕人,天才
……”這天晚上,克拉拉在她日記里寫道:“今天從漢堡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勃拉姆斯……他只有20歲,是由神直接差遣而來的。
羅伯特說,除了向上蒼祈求他的健康外,不必有別的盼望。
”舒曼情不自禁地提起10年前就中斷的評論之筆,為《新音樂雜志》寫了著名的音樂評論《新的道路》,熱情地向音樂界推薦這位新的天才。
這是他一生最后一篇音樂評論。
他還運用自己的影響,使出版商出版了勃拉姆斯的早期作品。
他邀請勃拉姆斯住在自己家里。
那些天,這對大師夫婦整天議論的就是這個金發青年。
他們深深地被這個年輕人迷住了。
勃拉姆斯也完全被這對音樂大師夫婦征服了。
他不僅出于感激和知遇之恩,更是欽慕他們的智慧和人格。
這個年輕人出生于漢堡的貧民窟,少年時代即為生活所迫而混跡于酒吧間里;缺乏受教育的機會,也無從學習禮儀。
他待人接物粗疏直率,不拘禮節,脾氣近乎乖戾。
他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有著很多農民的習性。
但是,他在舒曼和克拉拉面前,卻像換了一個人。
尤其是對于克拉拉,這個女人無論在知性、教養和氣質上都要比他優越。
即使在他成熟和成名以后,只要他站在克拉拉面前,就處處感覺到她比自己優越。
他崇拜她。
音樂大師的愛情:布拉姆斯與克拉拉的故事(2)在這次有決定意義的會見之后,不到半年,舒曼精神失常。
早在舒曼和克拉拉結婚四年后的夏天,舒曼就第一次出現神經虛脫癥狀。
后來,甚至連聽到音樂聲音,神經都無法忍受。
他父親死于精神病。
這種遺傳癥是他的致命傷,也給他和克拉拉如詩如花的幸福生活蒙上了陰影。
1854年2月的一天,舒曼整個通宵被天使和魔鬼的聲音所折磨。
接著在一個下雨天,連帽子也不戴,悄悄走到萊茵河橋上,跳下激流中。
幸虧被人發現,送進了瘋人院。
當時,正在漢諾瓦的勃拉姆斯,聽到這個可怕的消息,便什么也顧不得,立即趕到克拉拉身邊。
克拉拉正懷著第七個孩子,這樣可怕的打擊使她悲慟欲絕。
勃拉姆斯成了這位不幸的妻子和母親的唯一可信賴依靠的朋友。
她的苦難感召了他的勇氣和同情,使這個木訥的、有點粗俗的年輕人變得感情細膩和無微不至。
他全心全意地照顧她和她的孩子們,當克拉拉外出表演時,他就在家里看管孩子。
他還曾一本正經地給克拉拉寫信,不厭其煩地告訴她:“孩子們不肯用功學習ABC,我給他們吃了許多糖果,還是沒用,真拿他們沒辦法。
”他還代克拉拉去瘋人院看望舒曼,把探望的情形詳細地寫信告訴在外演出的克拉拉。
他向克拉拉描繪了他把她的肖像放在舒曼手中時的情景:“他吻著它,然后哆哆嗦嗦地雙手捧著它放下來。
這真是最動人的一幕。
他那優美而沉靜的動作,他說到你時所表現的溫馨,以及他見到你的肖像時的欣悅,我都無法加以描繪,只能讓你自己用最美的想象去摹擬了,我是快活得幾乎要醉倒了。
”這時,勃拉姆斯的創作正處在最初的高潮中,由于與舒曼的交往,他終于捕捉到了浪漫派音樂的精髓,于是,他用了半年時間寫作了“B大調鋼琴三重奏”。
在克拉拉心情平靜的時候,他就彈給她聽,征求她的意見。
有時候,又根據舒曼送給克拉拉的主題,彈出一首美妙的變奏曲。
長期以來,克拉拉一直作為繆斯女神受人崇拜。
現在,當她痛苦而又疲憊不堪的時候,還能給一個年輕的崇拜者以靈感,不能不是一種莫大的慰藉,這使她的心境變得開朗一些。
在這患難與共,相濡以沫的親切氣氛中,他們之間的感情也愈顯熾烈。
起初,勃拉姆斯是為了道義上的責任感回到克拉拉身邊去的。
而今,他已經不可能和克拉拉分離了。
克拉拉為了療養,前往佛斯丹特。
勃拉姆斯正在外旅行,聞訊立即趕到克拉拉身邊。
幾個月后,克拉拉到荷蘭旅行演出,勃拉姆斯為了和她相聚幾天,花去了他僅有的金錢,趕到鹿特丹去伴隨她。
勃拉姆斯起初對于克拉拉的虔誠的崇拜和真摯的情感,很自然地漸漸變成了熱烈的愛情。
雖然,克拉拉比他大整整14歲,而且,是七個孩子的母親,但這一點也沒有減退他對她的眷戀。
相反,由于她對人生懂得比他更多,反而增加了她的吸引力。
而她對于悲痛的忍耐力和自制力更使他欽佩不已。
但是,克拉拉是他恩師的妻子,這時,舒曼正落于可怕的病魔之手,而克拉拉依然把自己永恒的愛情奉獻給自己的丈夫。
因此,勃拉姆斯只能默默地愛她,只能把她看作母親般的朋友。
他幾次放棄可以出名和賺錢的工作機會,只是為了留在克拉拉身邊。
他不斷地給她寫情書,傾訴自己的肺腑之言,但這些情書一封也沒有送到克拉拉手里。
因為,他從克拉拉那兒理解了愛情的真正的涵義,看到了自我克制的美。
克拉拉理解勃拉姆斯的熱情,理解他想要為她獻出一切的狂熱。
但他更愛惜他的天才和他的忠誠。
她也原諒他的稚氣。
她以女性的溫柔引導他面向現實,又以母性的愛撫慰他騷動的靈魂。
整整兩年,勃拉姆斯的整個生活,全部是為了克拉拉,為了那種純潔的、崇高的、無望的愛情,為了那種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的愛情。
克拉拉是他的女神。
音樂大師的愛情:布拉姆斯與克拉拉的故事(3)兩年后,舒曼去世了。
這兩年來,漫長的痛苦并沒有減弱這最后一次打擊的分量。
克拉拉的心碎了。
現在,克拉拉自由了。
過去兩年里,那些熱衷于散布流言蜚語的卑鄙小人們更加無恥地在那兒鼓噪著。
有人甚至說,勃拉姆斯就是克拉拉最后一個孩子的父親。
然而,勃拉姆斯卻出人意料地離開了克拉拉。
勃拉姆斯倒不是懼怕那些閑言碎語,而是因為,他越來越感到他的愛情是道義所不容許的,而且,這種愛情也不可能填補克拉拉失去舒曼的精神缺憾。
這種感情與理智、感情與道德的沖突越來越尖銳。
不能忘卻的愛情和難以逾越的道德,在他心靈里撕咬著,使他感到莫大的無法解脫的痛苦。
舒曼的死對他是個沉重的打擊。
舒曼解脫了。
他也解脫了。
他找到了控制自己激情的力量。
這也是克拉拉教會他,給予他的。
勃拉姆斯學會了控制,但痛苦并不會消失。
他的痛苦只能在音樂中找到寄托,他的激情從心底里流瀉到五線譜上。
他從這時開始構思《C小調鋼琴四重奏》,寫好后一再修改,直到20年后才最后完成。
從他筆尖流出來的不是音符,而是心底的血。
當他把剛寫好的第一樂章拿給他的朋友看時,解釋說:“請想象一個人將要開槍自殺,對于他,已沒有別的出路。
”六年后,當他把這四重奏全稿送給他的朋友時,在信中寫道:“我把這首四重奏純粹作為一件古董送給你,——它是穿藍色燕尾服和黃色背心的人的生活的最后一章的一幅插圖。
”意思是指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末尾對死去的維特的描寫,暗示了他那維特式的痛苦。
最后,在他離開克拉拉20年后,他把這個作品交給出版商去出版。
他在信中說:“你在封面上必須畫上一幅圖畫:一個用手槍對準的頭。
這樣你就可以形成一個音樂的觀念
”維特用手槍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而勃拉姆斯則用音符記錄下維特式的痛苦。
維特沒有出路。
藝術拯救了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離開克拉拉時只有23歲,他20年后還沒有忘卻這種痛苦。
《C小調鋼琴四重奏》是愛情的紀念和痛苦的結晶。
《C小調鋼琴四重奏》是個標志,是不能忘卻的愛情的標志,是不可逾越的道德的標志,也是這種永恒的沖突的標志。
音樂大師的愛情:布拉姆斯與克拉拉的故事(4)即使化為塵土 CLARA你死去的最愛依然填滿我們之間的每一個角落,直到死亡再度降臨為止這樣我怎能擁有你,CLARA-----布拉姆斯布拉姆斯將對CLARA的愛,轉化為音符,堅持著CLARA的相信布拉姆斯G大調第一號奏鳴曲,第一樂章一段哀怨無法實現的愛情,單純、深刻的無奈因為布拉姆斯愛上的是對好友舒曼忠心耿耿的妻子CLARA而CLARA對她的愛人舒曼說,我會永遠追隨你,即使死亡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 作品完成于1845年。
1841年舒曼試圖改變傳統鋼琴協奏曲的寫法,作了《鋼琴主奏a小調幻想曲》的單樂章鋼琴協奏曲, 但被出版社退稿。
后來舒曼不得不另外新作了兩個樂章。
該作品是在舒曼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完成的,當時,他和克拉拉的愛情沖破重重阻力而取得成功,創作也隨之出現高潮。
樂曲主題鮮明,表現了作者的生活理想以及為之而斗爭的信念。
雖然在外表上與古典的協奏曲相比并不顯得新穎,但實質上這是一首極具浪漫主義特色的鋼琴協奏曲。
作品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熱情而有感情的快板,a小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
樂章的第一主題在a小調上,顯得壓抑、痛苦(片段1)。
第二主題則在明亮的C大調上展開,光明,富有幻想色彩。
這兩個主題的發展時而痛苦哀嘆,時而浮想聯翩;時而冥想苦想,時而慷慨激昂。
表現了堅韌的斗爭精神。
第二樂章:間奏曲,優雅的行板,F大調,2\\\/4拍子,三段體。
這個樂章充滿著極為甜美的感情,簡直像一首浪漫溫和的協奏型牧歌。
樂曲在開始時,弦樂與鋼琴優美的對答,柔和地展開主題。
這種醉人的氣氛,在以往的協奏曲中是找不到的(片段2)。
有人認為這里是在描寫克拉拉動人的形象。
樂章結束后不停留地直接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活潑的快板,A大調,3\\\/4拍子,奏鳴曲形式。
鋼琴輝煌地奏出了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樂思,弦樂器以閃耀般的音階性上升加了進來。
主題舞蹈性旋律棱角分明,有一種向一切鄙俗勢力宣戰的氣勢(片段3)。
這一樂章的結尾由鋼琴奏出了絢爛的旋律,充滿熱情和信心地形成高潮而華麗地結束樂曲。
舒曼-《狂歡節》狂歡節寫于1835年,這時的舒曼25歲,在音樂事業上蒸蒸日上,正在走向成功之巔。
在這部作品中既洋溢著舒曼音樂的浪漫主義精神,又反映出他的音樂批評個性。
舒曼不僅在文字上能夠寫出犀利而個性鮮明的音樂評論,在作曲時也愛用音符表現自己的批判精神。
《狂歡節》不同于自巴羅克時期以來逐漸形成一定規范的套曲形式——鋼琴奏鳴曲,鋼琴奏鳴曲通常有固定的三四個樂章,體式較為龐大,每個樂章的內部結構也比較復雜。
舒曼的鋼琴套曲形式自由,由許多活潑靈動的短曲組成,或者幾乎就是由一串鋼琴小品連綴而成,而整部作品又有一個貫徹始終的主題思想。
《狂歡節》套曲由21首短曲組成舒曼為這部鋼琴套曲取名為《狂歡節》,是借用了西方的狂歡節風俗,又戲劇性地加入了一些字謎游戲。
狂歡節是天主教國家在大齋前舉行的歡慶活動,起源于古代慶祝新年的到來和大自然復蘇的節日。
各國的狂歡節日期不盡相同,但狂歡節的慶祝方式基本一致,即化裝游行和歌舞狂歡。
歷史上最熱烈的狂歡節是羅馬狂歡節,現代最著名的當屬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狂歡節,近些年一些西方城市又有恢復狂歡節的趨勢。
舒曼的《狂歡節》套曲假借狂歡節上化裝舞會的習俗,21首小品各代表一個人物的音樂素描,性格化的音樂就是人物的化裝面具。
其中的幾首小品中還用音符字謎拆解的主題貫穿,這個做法又出自舒曼的一次愛情經歷。
他在寫《狂歡節》時,用阿什這個地名拼寫的四個字母代表的音符構成音樂主題,這四個字母又是舒曼自己姓氏中的字母,四個字母變換組合方式,又形成這個主導動機的變體。
在套曲的21首小品中,大部分曲目的音樂主題由這四個字母代表的音符構成,這樣一來,整部套曲的內部就貫穿著一個主題音型,使各首單曲之間有著聽感上的關聯,就像是一組連貫的主題變奏曲。
舒曼在套曲的總標題《狂歡節》之下,還加了一個副題:“四個音符的玩笑”,后來出版時定名為《狂歡節:四音美景》。
用人名或地名的字母音符寫音樂不是舒曼的創舉,在西方,人們很愛玩字母拼合的字謎游戲,這種游戲帶到音樂里,就成了音符游戲,有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寫過這類音樂。
在《狂歡節》里,經過第一首《前奏曲》之后,各色人等便相繼粉墨登場。
這里有法國傳統丑角皮埃羅,皮埃羅白衣粉面,神色憂郁,他以哲學家的身份自比,常說些故作高深的格言,引人發笑。
在皮埃羅之后出現的是他的搭檔阿爾列金,阿爾列金蹦蹦跳跳、吆喝不停,揮舞手中長鞭,丑態百出。
后面出場的還有意大利喜歌劇中的丑角潘塔隆和克隆賓娜,有《賣弄風情的女人》在搔首弄姿,有《蝴蝶》在其間穿梭往來,《跳舞的字母》忽閃跳躍,穿插其中。
狂歡節上的主要群體是向庸夫俗子進攻的“大衛同盟”。
大衛同盟是舒曼主編《新音樂雜志》時虛構的音樂盟友會,他把符合自己音樂主張的音樂家的名字列入同盟會,用這些名字發表文章,闡明自己的音樂主張,其中包括莫扎特、肖邦、帕格尼尼、門德爾松、莫舍列斯基,甚至包括詩人海涅。
這個假設的組織取名“大衛同盟”,是取古以色列王大衛為同盟的庇護者,大衛王是強有力的戰士,又是傳奇性的歌手,是美好理想的化身。
“大衛同盟”里最主要的兩位盟員是弗羅列斯坦和約瑟比烏斯,這兩個名字其實是舒曼自己的兩個筆名,兩個人代表著舒曼的兩個側面,弗羅列斯坦熱情而尖銳,態度直率易沖動,約瑟比烏斯沉靜文雅,是富于幻想的詩人。
在《狂歡節》里出現的“大衛同盟”盟員除了形影不離的弗羅列斯坦和約瑟比烏斯,還有馮?弗立肯、后來成了舒曼夫人的克拉拉?維克、肖邦、帕格尼尼。
盟友們在狂歡節舞會上快樂地聯合起來跳舞狂歡,最后把庸夫俗子徹底打敗。
鋼琴套曲《狂歡節》的構想非常奇特,音樂形象素描很成功,曲作者以快樂又辛辣的嘲弄來諷刺當時德國音樂愚鈍保守的評論家。
作品發表以后第二天,就有人對號入座,來批評《狂歡節》,結果又招來舒曼在《新音樂雜志》上的更強烈的諷刺。
現在人們在欣賞鋼琴套曲《狂歡節》時,往往只注意在音樂里尋找那四個字母代表的音符構成的主題,而忽略了音樂本身的精巧和浪漫主義特性,更少想到做為音樂評論家的舒曼在為浪漫派音樂開拓道路所付出的努力。
本曲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意義,它的問世,在當時不僅僅標志著一種嶄新的浪漫主義鋼琴曲的出現,更表現出作者在藝術方面勇于革新的批判精神。
舒曼-《曼弗雷德》序曲《曼弗雷德》序曲 英國詩人拜倫的哲學詩劇《曼弗雷德》的主人公,是一個對人生和人類都感到失望的人。
他懷疑知識、科學,鄙視蕓蕓眾生的命運;他遠離愛情,寧愿忍受折磨和熬煎,獨自過著高傲孤寂的幽居生活。
與此同時,他也摒棄宗教,否定上帝,否定現存世界中的一切秩序,表現出一種任何反動勢力都不能使之屈服的堅韌不拔的反抗精神。
曼弗雷德的形象是對當時那種偽善的社會產生深刻的失望以及悲觀哲學思想的混合體,他同舒曼的內心世界有著某些相近之處,因此對舒曼具有特別大的吸引力。
舒曼為拜倫的這部詩劇寫了十六段配樂,包括一首序曲和十五段合唱、重唱、朗誦伴奏和器樂間奏。
其中最杰出的是它的序曲,可以說,這首序曲是舒曼最有才氣的作品之一。
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以其構思深刻、和聲新穎以及如詩一般的形象和有力的心理刻劃取勝。
像舒曼的其它作品一樣,這首序曲也有較多的主題,用以從不同的側面去刻劃曼弗雷德的性格。
序曲開始時,全樂隊奏出三個強有力的切分和弦,給音樂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這段引子的主題描寫曼弗雷德黯然的沉思,或者說絕望的神傷(片段1)。
奏鳴曲形式的呈示部的第一主題,體現出曼弗雷德激動、熱情、苦惱、絕望等各種情緒和內心所受的折磨。
序曲的第二主題由小提琴聲部奏出,表現出主人公溫柔的一面,在情緒上不同于第一主題,但仍然籠罩著陰暗、憂郁的迷霧。
曼弗雷德的基本形象在這部序曲中有著真正的交響式發展,他憤世嫉俗的神態、慌亂不安的憂郁情緒、懷念戀人的憂愁、內心的種種矛盾沖突,都以磅礴的氣勢體現出來。
曼弗雷德的結局是悲慘的,他竭力尋求的忘懷始終無法覓得,他在詩劇結束時終于平靜地死去。
經過序曲的引子主題再現,全曲結束。
舒曼-《詩人之戀》舒曼聲樂套曲《詩人之戀》,作品創作于被稱為舒曼的歌曲年的1840年,這一年作者與其深愛的克拉拉結婚,它可以說是舒曼的愛情日記。
作品共包括十六首聲樂作品,歌詞來自海涅的《抒情的間奏》的六十五首詩。
這組作品不僅是舒曼聲樂作品的典型代表,而且也是藝術結構最完整的杰作。
《詩人之戀》的音樂具有不同的曲調,有婉轉的城市流行歌曲性質的《燦爛鮮艷的五月里》 (片段1), 有民歌性質的《小玫瑰,小百合》 (片段2)、《那小的花兒們如果知道》等,也有遼闊嚴肅史詩性的《萊茵河》 (片段3)等等,這些都是世界著名的聲樂作品。
舒曼-書籍《羅伯特·舒曼——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 》 (德)邁爾 著,杜新華 譯 人民音樂出版社《舒曼簡易鋼琴小品集錦》 (德)特佩爾 編 人民音樂出版社《舒曼鋼琴曲選》 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 編 人民音樂出版社舒曼-參考資料《羅伯特·舒曼——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 》(德)邁爾 著,杜新華 譯 人民音樂出版社《舒曼簡易鋼琴小品集錦》(德)特佩爾 編 人民音樂出版社[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回答者: 11111ju - 一級 2010-2-6 18:35我提供點第二個問題的資料
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音樂又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以韋伯恩為開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拋棄了近400年的歐洲調性體系,發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后無調性等音樂形式出現,如當時的勛伯格就是代表
在世界大戰之后,科技更加發達,人們的思想也更加豐富,出現了電子音樂,以及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不斷融合,產生了更加豐富的音樂形式,更加多元化
在1945年后的音樂被稱為先鋒音樂,這時候的音樂已經動搖了人們對音樂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論化,產生了象無聲音樂,噪音,微分音等人們無法理解的音樂形式
此外,因為貝多芬晚期的作品顯示出浪漫式的傾向,所以古典樂派就以一八二○年做為終點(不久,貝多芬逝世)。
貝多芬的逝世可以看作古典音樂時代結束的標志.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30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