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月 夜行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杜七夕》:夜色涼如水,輕羅小扇撲流螢。
杜甫《夏夜嘆》: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狀江南·季夏》唐 范燈:江南季夏天,身熱汗如泉。
蚊蚋成雷澤,袈裟作水田。
《夏日南亭懷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望月懷遠》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1. 萬物都沉浸在柔和的、晶瑩的、蔚藍色的大氣中,都被從云縫里射出的落日的炎熱的光輝照耀著。
2.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3. 俯瞰小鎮的黃昏,宛如天河里墜落了一彎金色的月亮,親吻著故鄉的田園,從炊煙裊裊的村寨里,不時地傳幾聲狗吠雞鳴,仿佛是一個遙遠、朦朧的夢。
4. 我來到坡下的河塘邊,觀賞起夏天傍晚的美景來,只見晚霞燒紅了半邊天,映紅了一塘水,染紅了整片山。
5. 霞光的范圍慢慢地縮小,顏色也逐漸變淺了,紫紅變成了深紅,深紅變成了粉紅,又由粉紅變成了淡紅,最后終于消失了。
6. 夜色見濃,夕陽終于耐不過時光磨礪,墜落在山谷里。
山巔吞噬了最后一抹余暉。
望斜陽我嗟嘆著“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7. 斜陽似血,霞光滿天。
8. 夕陽快要落山了,夜幕就要降臨,烏鴉歸巢了,牛羊進圈了。
最后一縷霞光也暗了下去。
9. 夏日的傍晚,是熱情而美麗的。
像一個優雅的少婦;穿著五彩的裙裾攏鬢輕挽;雍容華貴。
10. 夏日的傍晚,燕雀的狂噪穿過暮靄,在天空回繞。
11. 日落以后,林中小路上煙霧彌漫。
12. 薄暮下,湖上籠罩著一抹輕煙,船影隱約,漁歌飄渺。
13. 落日沉沒,銀灰色的暮靄籠罩草原。
描寫環境的優美句子1、碧藍如洗的晴空下,是一片連綿不斷的青山綠樹,各種不知名的野花在叢林間爭相盛開,綻放著如云霞般絢爛的色彩。
2、讓我們在遼闊無邊的草原去感受草原的清新,在天蒼蒼之下去印證我們的渺小,在野茫茫之中去流浪,流浪成一片白白的云、或是一只只歡快的羊,或是一株株柔韌的小草。
3、太陽剛露臉的時候,我沿著小河往村里走,那么淡淡的清清的霧氣,那么潤潤的濕濕的泥土氣味,不住地撲在我的臉上,鉆進我的鼻子。
4、天空的霞光漸漸地淡下去了,深紅的顏色變成了緋紅,緋紅又變為淺紅。
最后,當這一切紅光都消失了的時候,那突然顯得高而遠了的天空,則呈現出一片肅穆的神色。
最早出現的啟明星,在這深藍色的天幕上閃爍起來了。
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個廣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著令人注目的光輝,活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
5、晚秋的野地死靜,身后的湖水像面碩大無朋的鏡子。
6、我是沒有去過草原的。
但,草原卻是我所喜歡的,一如我喜歡的沙漠和大山。
這種喜歡源于內心和生命的深處。
7、午后的陽光,太強烈了,連秧田里的水,都給蒸得暗地發出微小的聲音。
禾苗葉子曬得起卷子,失掉嫩綠的光澤,又沒有一點風,人走在兩邊都有禾苗的田埂上,簡直悶熱得渾流汗,氣也不容易透一口,因此誰也不愿出來了。
8、霧,朦朧了山的身體。
山,堅定了霧的信念。
環繞。
依戀。
纏綿。
絲絲縷縷中。
點點滴滴間。
不會輕易地離開。
不在輕浮的拋棄。
在那一刻已是永遠。
9、夕陽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還燃燒著一片橘紅色的晚霞。
大海,也被這霞光染成了紅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壯觀。
因為它是活動的,每當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時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紅又亮,簡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閃爍著,消失了。
而后面的一排,又閃爍著,滾動著,涌了過來。
10、夏日的傍晚,燕雀的狂噪穿過暮靄,在天空回繞。
月夜還有蝦蟆像滾珠一樣的叫聲,好比浮到池塘面上的氣泡。
倘使這幢舊屋子不是時時刻刻被沉重的車子震動,仿佛大地在高熱度中發抖的話,你決計想不到住在巴黎。
11、在狂風的吹襲下,在閃電的攻擊下,在雷聲的威嚇下,在這草原上最高大的樹——
①要是在酷暑難耐的夏日傍晚下一場雷陣雨,那該有多爽啊! ②要是如果有一天所有的夢想都能成真 ,那該有多好啊
要是在酷暑難耐的夏日傍晚下一場雷陣雨,那該有多涼爽啊! 要是在寒風凜冽的冬日凌晨能依偎在暖爐旁,那該有多暖和啊!要是這時候能吃上一個涼爽鮮甜的大西瓜,那該有多美啊
要是在酷暑難耐的夏日傍晚下一場雷陣雨,那該多涼快啊! 要是在寒冷的冬天里能喝上一碗熱乎乎的姜湯, 那該多愜意啊!要是每個孩子都愿意自己思考自己動手,那該有多么讓人敬佩呀
1、《駱駝祥子 》 傍晚:夏日的傍晚,是熱情而美麗的。
像一個優雅的少婦;穿著五彩的裙裾攏鬢輕挽;雍容華貴。
天是一片淡淡的藍,時而浮云朵朵,一團團似潔白的棉絮。
微風吹動著它們柔軟的身體,淺吟低唱著,一路悠哉游哉。
當你低下頭看著路邊,茵茵的綠草與鮮花兒呢喃,這的當會兒再抬眼望去,那一片片似棉的白云,全變成“馬尾”絲絲縷縷向天空散去…… 斜陽似血,霞光滿天。
我最喜歡夏天的傍晚,美的醉人,美的絢燦
那片火燒云籠罩了西邊的天際,似一幅絢麗繽紛的水彩畫。
最初是一片鵝黃色打底,一層淡淡的橙紅;橙紅中加一條淡藍色的彩帶;彩帶的一端滿滿的展開,一面寬大的血色絲巾,漸行漸遠一直扯到天邊……就這樣把夕陽襯托更加鮮紅艷麗。
暮色中的遠山,灰暗如岱樣的壯麗。
蒼茫里,我看見那兩棵屹立在山巔之上的白楊和青松。
微風搖曳著它們的枝葉,在晚霞的映照下,顯得更加的蒼勁,更加的挺拔。
婆娑的枝葉透著一抹斜陽的余暉,我看見斑駁的斜陽就掛樹梢上,一點點地墜落。
趕忙拿起數碼相機,定格在那一剎那;啪
美麗的剪影——樹:像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進入了我的“快門”里…… 夕陽中的山巔凝重而巍峨,它讓我陶醉,讓我癡迷
夜色見濃,夕陽終于耐不過時光磨礪,墜落在山谷里。
山巔吞噬了最后一抹余暉。
望斜陽我嗟嘆著“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美麗的斜陽是那么的壯觀,卻是曇花一現的瞬間。
白晝更替日月輪回。
人生呢
每人都從幼年,青年,壯年到老年。
每個人的夕陽呢
都會如此燦爛嗎
歲月匆匆,時光荏苒,花落又花開,青春不再來
2、江水浩蕩東流而去,夕陽那溫暖的顏色撒在水面上,躍動著粼粼波光.伊人站在岸上,秋風放肆的吹亂她的長發,沉靜的看著夕陽.夕陽被看的紅了臉,慢吞吞躲進了水中,剎那間,水天一線,天地萬物仿佛都被籠上一層金色.這一刻,那日,那人,那水,即是永恒3、天色漸漸暗了,殘陽如血,朦朧慢慢的籠罩整個**山,天邊只剩下一道晚霞....4、傍晚來臨了,天空慢慢變黑,大地開始沉沉入睡了. 5、不知不覺間,月亮也似害羞的木蘭一樣,悄悄地躲到一片烏云后面,“猶抱琵琶半遮面”,露出一個小月牙,整個天地也暗淡了下來。
——戴徐達 6、襯著那傳來的微弱的燈光,樹枝投下稀疏的冷影,偶爾一陣輕風襲來,樹葉穩穩約約、迷迷糊糊地,發出嗖嗖作響聲。
——金志成 7、大地開始覺醒,但我依然覺得它是那樣的精妙絕倫.它的美麗將無法用自己的言語來表達,只能用心靈去細細的體會.今天,我看到了這黑夜里的美景,只有這樣的美景才能讓我似乎在騰云駕霧一般. 8、到了傍晚,天空已是灰蒙蒙的,這時,高樓上的燈已經陸陸續續亮了起來。
就像是好幾顆星星落了下來,在對我眨眼睛呢
接著,路上的路燈、車燈也爭相亮了起來,整條路頓時燈火通明,一盞盞燈就像是一只只螢火蟲在空中飛舞。
等到天空完全暗了下來,霓虹燈也亮了起來。
這下,上海仿佛穿上了件閃亮的新衣服:一盞盞霓虹燈千變萬化,一會兒紅,一會兒綠,一會兒半紫半黃,真是五光十色;還有那變幻無窮的形狀,又像彩虹,又像鮮花,這是那衣服上美麗的花紋。
一條條公路,一片金光,像是一條條彩帶。
高樓頂上的燈光好像是閃閃爍爍的寶石,裝飾著衣服。
陣雨之后又升起了西斜的太陽,蒼翠的群山時隱時現。
毛澤東 1933年夏 赤橙黃綠青藍紫,
雨后復斜陽, 關山陣陣蒼。
當年鏖戰急, 彈洞前村壁。
裝點此關山, 今朝更好看。
【時代背景】 這首詞作于1933年夏。
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縣城北30公里。
1929年1月,毛澤東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領紅軍從井岡山出發,2月10日,同追來的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獲全勝。
1933年夏天,毛澤東同志重新經過大柏地,觸景生情,寫了這首詞。
【譯詩】 空中有赤橙黃綠青藍紫, 而誰又在手持這彩虹臨空舞蹈
黃昏雨之后又見夕陽, 延綿的群山正漸次變得蔥蘢。
想當年在此激戰, 昔日的彈洞仍留在村莊的壁頭。
就讓它來點綴面前的江山吧, 如今看上去卻更加妖妍。
【賞析】 這是一首追憶戰爭的詩篇,但卻沒有激烈憤慨或血腥的戰爭場面,只有江山之美躍然于目前。
回憶是美好的,只要成為過去就會變成親切的回憶,尤其是詩人要在這里憑吊昔日得勝戰場,而身邊的夏日黃昏的美景寧靜而清翠。
仿佛感恩的大自然此刻也懂得了詩人愉悅的心情。
在這里沒有像寫或那兩首反第一、二次大“圍剿”那樣以“天兵怒氣沖霄漢”的壯懷激烈之情,直抒胸臆,即景寫詩斥敵;而是輕松地慢慢地駐足細看,留戀光景,回首當年。
他在回憶1929年,他同他的親密戰友朱德、陳毅等率紅軍主力三千六百余人在那一年的早春離開了井岡山,向贛南進擊。
由于敵軍重兵圍追,又由于來到外地,人生地不熟,紅四軍沿途五戰皆告失利。
就在這一年的陰歷的除夕之夜,紅四軍剛到瑞金,江西敵軍便尾隨而至。
毛主席見敵單薄,即決定再次迎敵。
戰機已經抵達,好運即將降臨。
毛主席沉著調兵,在瑞金以北約30公里處的大柏地麻子坳布下口袋陣。
自第二日下午3時一直激戰到次日正午,終于擊潰敵軍,取得這次轉戰以來首次重大勝利。
而勝利之地就是大柏地——一個吉祥的必勝之好地名。
世事變幻,雪泥鴻爪,時間又到了1933年夏,多少年過去了,毛主席又置身于大柏地,這一次他的心情也不太好,因1932年10月中共蘇區中央局寧都會議后,毛澤東受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路線排斥,被免去總政治委員的職務,改去地方上主持的工作,這年夏天(即1933年)他因從事調研工作,領導中央蘇區的查田運動才重返大柏地,面對昔日金戈鐵馬的戰場,他感慨萬千地撫今追昔,一口氣寫下了這首詩。
此詩一開始就描繪了當日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水風景,先從目前夕陽西下的晚空入筆,一來就是七個顏色字,而且每字每頓,突兀奇瑰,有破空到來之感,同時又十分形象傳神地給了我們一幅斑斕的夏日黃昏圖。
接著第二句更加大膽靈妙。
究竟是誰手持彩虹臨空而舞
仿佛詩人將自己溶入其間;這如畫的風景誰來描繪,誰來掌握
令人讀起來就是詩人自己,他就是這樣美景的繪圖人,這美景的變幻者,這“紅雨隨心翻作浪”的真正主人。
然后從空中到眼前的夕輝與青山,黃昏雨后的群山格外蒼翠欲滴,在夕陽的映襯下閃爍著綺麗的暮色。
這三、四句中,雖然第三句化用花間詞人溫庭筠的“雨后卻斜陽”但并非落入花間派的婉約纖柔之中,其中一個“復”字就顯得比“卻”字有重量,更肯定,“卻”字卻更婉轉、更輕一些。
而且第四句的風物也呈浩然大氣,尤其是“陣陣”二字,有浩蕩鋪展之勢,“關山”二字也是從大象入手,最后一個“蒼”字顯得氣韻悠蕩,無邊無涯之感回蕩于心頭。
下半闋起首二句才點出此詩追憶的主題,上半闋整個是寫今日風景(即1933年夏天大柏地的風景)。
當年的激戰如今已成為煙云,只有雨后墻壁上還殘留著一些彈洞。
這些追憶并非隨意道來,它將立即為我們創造出一個新意境:“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這的確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對美的新發現,因為在一般人的眼中,彈洞點是不好看的東西,但在詩人眼里,一切都是物隨心喜。
就用這些彈洞來點綴祖國河山吧,它在夏日黃昏雨后的晴空里顯得分外美麗。
因為它展示了一種新風景,詩人在此也預感到一個新世界。
毛澤東 1933年夏 赤橙黃綠青藍紫,
雨后復斜陽, 關山陣陣蒼。
當年鏖戰急, 彈洞前村壁。
裝點此關山, 今朝更好看。
【時代背景】 這首詞作于1933年夏。
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縣城北30公里。
1929年1月,毛澤東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領紅軍從井岡山出發,2月10日,同追來的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獲全勝。
1933年夏天,毛澤東同志重新經過大柏地,觸景生情,寫了這首詞。
【注釋】 1、大柏地: 圩鎮名,在江西瑞金以北約30公里處。
1929年1月初,湖南、江西兩省國民黨軍按照的指令,調集約三萬人,準備對我發動第三次“會剿”。
為了打破敵人的“會剿”并解決給養、冬服等問題,紅四軍主力三干六百余人在毛澤東、朱德、陳毅等同志率領下,于1月14日離開井岡山向贛南出擊。
由于致以重兵圍追,紅四軍沿路五戰皆失利。
2月10日(農歷正月初一),紅四軍在大柏地麻子勒布下口袋陣,伏擊尾追不舍的敵贛軍劉士毅部,自是日下午三時激戰至次日正午,終將敵軍擊潰,俘敵八百余人,繳槍八百余支。
陳毅同志在當年9月1日向黨中央所作《關于朱毛軍的歷史及其狀況的報告》中稱:“是役我軍以屢敗之余作最后一擲擊破強敵,官兵在彈盡援絕之暗用樹枝石塊空槍與敵在血泊中掙扎始獲最后勝利,為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之戰爭。
”1933年夏,毛澤東同志重到大柏地,撫今追昔,因有此作。
本篇首次公開發表于《詩刊》1957年1月號。
2、赤橙黃綠青藍紫:彩虹的七色。
3、彩練:彩色絹帶。
喻虹。
當空:在正前方的天空中央。
4、雨后復斜陽:唐溫庭筠《菩薩蠻·南園滿地堆輕絮》:“雨后卻斜陽。
” 5、關山泛指附近群山。
陣陣:每一列戰斗隊形。
宋趙什《和韻前人初出鎖頭》詩:“淮木林林脫,霜鴻陣陣飛。
”是說大雁列隊而飛;本詞則謂群山如層層軍陣。
北周皮信凋柱國大將軍長孫儉神道碑):“風云積慘,山陣連陰。
”蒼:青黑色。
6、鏖戰:苦戰。
急:激烈。
7、彈洞:槍眼。
洞,若視為動詞、作“洞穿”解,亦通。
前村:前面的村莊。
指戰場附近的一個小村棗杏坑。
8、裝點:裝飾點綴。
宋華岳《登樓晚望》詩:“裝點江山歸畫圖。
” 9、今朝:如今。
看:此處讀平聲。
本篇守譜押用四部韻,句句皆葉兩句一換,兩慶兩平相問。
具體地說,“紫”、“舞”相葉;“陽”、“蒼”相葉;“急”、“壁”相葉;“山”、“看”相葉。
其中“紫”、“舞”本不同部,蓋用方音取葉。
【譯詩】 空中有赤橙黃綠青藍紫, 而誰又在手持這彩虹臨空舞蹈
黃昏雨之后又見夕陽, 延綿的群山正漸次變得蔥蘢。
想當年在此激戰, 昔日的彈洞仍留在村莊的壁頭。
就讓它來點綴面前的江山吧, 如今看上去卻更加妖妍。
參考資料:
快點,急用
改寫《所見》的作文夏日的黃昏,夕陽西下,天邊一縷縷余光不再那么刺眼,柔和的它們美麗動人。
紅彤彤的太陽像小姑娘漲紅的臉。
天邊一片片流云五彩斑斕,火紅的、金黃的、銀灰的,酷似仙女的綢緞。
一縷縷余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閃一閃的,像灑上了一層碎金。
田野里,放眼望去,綠油油的一片,稻穗兒樂彎了腰,一陣微風吹來,它們跳起了歡快的舞。
田邊的鄉間小路上,小野花姹紫嫣紅,紅的、黃的、粉的……鮮艷無比。
一棵棵大樹枝繁葉茂,可以擋住烈日的折磨。
一條條小河彎彎曲曲的,河水清澈見底,一群群小魚活蹦亂跳,來回穿梭。
炊煙裊裊,家家戶戶正在燒飯。
一陣清脆悅耳的歌聲傳來,原來是一個全身黑黝黝的,悠然自得的小牧童。
他頭戴一頂草帽,身穿一件紅色的大衣,長著一雙機靈的大眼睛。
他騎在牛背上,沾了泥土的小腳丫隨意地晃著。
這頭老黃牛哞哞地叫著,仿佛在給小牧童伴奏呢!一陣蟬鳴傳入小牧童的耳朵,他的歌聲戛然而止,輕輕地拉了拉僵繩,老黃牛停了下來,小牧童用他機靈的眼睛四處搜索,突然一只知了出現在他的視線里。
小牧童驚喜地跳下牛背,準備去捉那只知了。
詩人袁枚見到了這一幕幕有趣的情景,回到家中,他提起筆來,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古詩《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篇二這是一個夏日的傍晚,火紅的太陽已經躲到了群山的背后,彩霞染紅了天空,染紅了云彩,漁夫們都搖著船,收工回家了。
這時,一陣清脆的歌聲從樹叢深處傳來,這歌聲是多么嘹亮啊!只見一個牧童騎著一頭老黃牛走了過來。
你瞧,他頭戴金黃的斗笠,一雙烏黑的大眼睛撲閃撲閃的,圓嘟嘟的小臉蛋兒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他斜坐在牛背上,一雙小腳丫歡快地晃動著,顯得那么活潑可愛。
老黃?!斑柽琛钡亟兄?,似乎在贊美牧童的歌聲動聽呢!牧童正唱到高興,一陣清脆的蟬鳴聲從附近的一棵柳樹上傳來。
蟬聲打斷了牧童美妙嘹亮的歌聲,他停止唱歌,側耳仔細的聆聽著。
牧童想要捉蟬的欲望油然而生,他拍拍黃牛,又指指樹上的蟬,老黃牛心領神會,用慢慢的速度,輕輕的腳步,小心翼翼地向蟬靠近。
近了,近了,離蟬只有一步之遙。
但蟬還沒有感受到危險的降臨,仍然“知了知了”地展示著自己美妙的歌喉。
牧童慢慢地從牛背上站起來,雙手輕輕地向蟬靠近。
說時遲,那時快,牧童雙手向前一合,蟬“吱”地一聲,成了牧童的囊中之物。
牧童“哧溜”一下跳下了牛背,將手露出一條細縫,笑著說:“哈哈哈,誰讓你跟我比試歌喉來著,現在遭殃了吧!”此時的蟬,怎么會就這樣束手就擒,善罷甘休呢?它在牧童手中不停的叫喚著,掙扎著,但就算這樣,還是無濟于事。
牧童笑著,他縱身躍上牛背,踏上了回家的歸途。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30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