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態度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賢哉,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
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于產。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 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
改之為貴。
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乎
繹之為貴。
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學而時習之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
’”王肅注:“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
”王釋“學”與“習”為一義,似專指誦讀。
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誦習”僅是“一端”(見劉寶楠《論語正義》)。
皇侃疏“時習”說:“凡學有三時。
”一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晨夕。
近人蔣伯潛認為“學是知新,習是溫故”(《十三經概論》)。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義相同。
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
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盡其所有余也。
”(《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迷惘。
鄭玄注:罔,猶罔罔無知貌。
“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
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
當從前解。
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
近人楊樹達注:“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
”(《論語疏證》)孔子首倡學思并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
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鄭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孔安國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終無可”。
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
”(《朱子語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
”(《語譯廣解》)孔子及后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訥,遲鈍也。
言欲遲而行欲疾。
”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
”《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余,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參見“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于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予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
’”《說苑·尊賢》記孔子言曰:“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
”《大戴禮記·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語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義。
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語聽言觀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謹于言而敏于行耳。
”(《論語集注》)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文子,衛大夫。
“文”是他的謚。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學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
故謚法有以‘勤學好問’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
”(《論語集注》)又說:“古人謚法甚寬”,“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節此一惠,則敏學下問,亦是它好處”足見孔子“寬腸大度,所以責人也寬”(《朱子語類》卷二九)。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按字義,文,文采;質,質樸;彬彬,雜半之貌。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言學者當損有余,補不足,至于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禮,有質有文。
質者,本也。
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
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
于此一則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當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
“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文質得中,豈易言哉
”(《禮記·表記》)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朱熹《論語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閑矣。
”清阮元《研經室集》:“為之不厭,己立己達也;誨人不倦,立人達人也。
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達者,如‘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之達。
”此句猶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是以體現孔子所倡導的“恕”之道,亦即關于“仁”的實踐途徑與方法。
以己所欲譬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標準,即從積極意義上實踐“仁”其低標準則是推己所厭及他人而不惡加,即從消極意義上實踐“仁”(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認他人之價值,關心他人之生存與發展,從又一側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漢書·儒林傳》:孔子“究觀古今之篇籍”敘《書》、稱《樂》、論《詩》、因魯《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
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朱熹《論語集注》:“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
其句意謂傳述舊章而不創作,對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不作”與“好古”,系孔子對終其一生之教學與學術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時亦體現出其整理歷史文化遺產的原則及其對上古文化的基本態度。
所謂“不作”,朱熹認為孔子“其事雖述,而功則倍于作矣”(同上)。
然后世學者認為實際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又見《孟子·公孫丑上》:“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呂氏春秋》亦記載:“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
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
其句意謂:默默將所見所聞記于心間,發憤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學生不知疲倦。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則謙而又謙之辭”。
近人錢穆認為“或以本章為謙辭,實非也。
”(《論語新解》)孔子于此所舉三事:其一,重在言識(記憶),不在言默,所謂“多聞,質而守之”(《禮記·緇衣》),“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其二、三,則表達了孔子于求知學問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熱忱,同時也是孔子從認識和方法對“學”與“教(教誨)”的合理總結。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于我如浮云’”。
漢鄭玄注:“富貴而不以義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云之無有,漠然無所動于其中也”。
意謂:以不義手段占有的財富與官位,對于我如同天際的浮云。
又見《論語》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貴的具體原則,即須合于“義”與“仁道”,違此而獲,則被視如過眼煙云之不足取。
同時亦表明其于清貧生涯甘之如飴、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與襟懷。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漢鄭玄《論語注》:言此才,勉人于學也。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未得,則發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學之篤耳”。
近人康有為《論語注》:“忘食,則不知貧賤;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則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其句意謂:發奮用功連吃飯也不記得(學有所獲),便高興得忘了憂慮,連入老境也未覺察。
此實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辭。
《禮記·表記》:“子曰:‘《詩》之好仁如此。
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
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后已’”。
其一生好學不倦,倡導積極有為,對所創立學說的實現孜孜以求,“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強不息,終老不疲與明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惡,則我從其善,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
是二人者,皆我師也。
”(《論語集注》)劉寶楠引舊說,又提出兩解:一謂“我并彼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為善,我則從之;二人以我為不善,我則改之。
是彼二人,皆為吾師。
書洪范云: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
此之謂也。
”一謂“三人行,本無賢愚。
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隨事所見,擇而從之改之。
非謂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既從其善,即是我師。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
《說文》:“坦,安也。
”蕩蕩,廣遠之稱。
戚戚,時時憂慮之稱。
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蕩然無私。
小人馳兢于榮利,耿介于得失,故長為悉府也。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憂戚。
”(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雕,凋謝;松柏,喻棟梁之材。
朱熹引謝上蔡注曰:“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
”(《論語集注》)荀子則把松柏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見君子無日不在是。
”(《荀子·大略》)《莊子·讓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于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
故內省而不窮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名言。
《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正義》引《申鑒·雜言下》注曰:“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
”又《論語·憲問》所記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孔子自謙其不具備知、仁、勇三者達德,而自子貢視之,孔子三道盡備,故曰:“夫子自道也。
”(《憲問》)民無信不立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此即孔子對子貢問政之答。
民信之與足食足兵為孔子治邦強國之政。
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無信;民信則為本。
此也即與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義有相通這處。
后朱熹有曰:“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
故寧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寧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孔門名言。
語出《論語·顏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魯哀公所問“年饑,用不足。
如之何”時所言。
也即是發揮孔子“政在使民富”(《說苑政理》)的儒家思想。
孔子認為,民富在于薄稅斂“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見‘其子富而父母貧者也”(同上)。
朱熹注為:“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貧。
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止公之厚斂,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論語集注》)《荀子·富國》曰:“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
”“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憂不足。
如是則上下俱富,多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
”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朱熹注曰:“成者,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
”《大戴禮·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
己能,亦樂人之能也。
”與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雖令不從。
”儒家一貫認為: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
”“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
”(《漢書·公孫弘傳》)“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于天下。
”(《淮南子·主術》)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子路》:“子夏為莒父宰,問政。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朱熹《集注》:“見小者之為利,則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
”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
《論語正義》引荀子曰:“利謂便國益民也。
為政者見有大利,必宜興行,但不可見小耳”。
《大戴禮記·四代》:“好見小利,妨于政。
”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憲問》亦有此語。
其旨“欲各專一于其職”(劉寶楠《論語正義》)。
也是儒家一貫的處世態度。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論語·憲問》)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與此文相近。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正義》引解:“慮之不遠,其憂即至,故曰近憂。
”《荀子·大略》云:“先事慮事,先患慮患。
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猶成。
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
事至而后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
”而人宜遠慮歷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此即施“仁”于人。
西漢董仲舒作了發揮:“以仁治人,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于外,此之謂也。
”(《春秋繁露·仁義法》)《呂氏春秋·舉難》又曰:“故君子責人則以仁,自責則以義。
責人以仁則易足,易足則得人,自責以義則難為非,難為非則行飾。
”朱熹注曰:“責己得厚,故身益修;責人薄,故人易從,所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下信乎
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于利而行,多怨。
關于讀書的名人名言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1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
長歌行》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6、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2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普希金 4、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列夫·托爾斯泰 5、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惠普爾 6、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溫情的安慰者——巴羅 7、書籍是朋友,雖然沒有熱情,但是非常忠實——雨果 8、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和導師——高爾基 14、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魯巴金 15、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眼睛看到紙的背面——歌德 16、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使我獲益不少——盧梭 17、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狄德羅 18、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富蘭克林 1、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2、韜略終須建新國,奮發還得讀良書——郭沫若 3、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毛澤東 4、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里淘金”——趙樹理 5、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藏克家 6、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華羅庚 7、讀書忌死讀,死讀鉆牛角——葉圣陶 8、不怕讀得少,只怕記不牢——徐特立 9、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10、與肝膽人共事,無字句處讀書——周恩來 11、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余秋雨 12、如果把生活比喻為創作的意境,那么閱讀就像陽光——池莉 13、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魯迅 14、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陶行之 15、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行之 16、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魯迅 17、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藏克家
孔子名言*、不憤不咎,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學而自習之。
*、敏于事而慎于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訥于言而敏于行。
*、德不孤,必有鄰*、聽其言而觀其行。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敬鬼神而遠之。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民無信不立。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君子成人之美。
*、其身正,不令而行。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不忍則亂大謀。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當仁不讓于師。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匹夫不可奪志也。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道不同,不相為謀。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
舍生而取義也。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孔子哲理名言:人生態度:1、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3、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4、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5、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6、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7、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8、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做人格言:1、不學禮,無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孟子名句精選:1、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7、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9、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10、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孔子(公元551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籍宋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于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
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1、子曰:“不遷怒,不二過。
”2、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3、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4、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5、子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6、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7、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8、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9、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1、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12、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于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1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15、子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16、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17、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18、子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19、子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20、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1、子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22、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23、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4、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6、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27、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①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②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③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
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④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
⑤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后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⑥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
⑦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
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準則。
⑧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⑨孔子治史思想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直”,即研究歷史要實事求是。
學而時習之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
’”王肅注:“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
”王釋“學”與“習”為一義,似專指誦讀。
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誦習”僅是“一端”(見劉寶楠《論語正義》)。
皇侃疏“時習”說:“凡學有三時。
”一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晨夕。
近人蔣伯潛認為“學是知新,習是溫故”(《十三經概論》)。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義相同。
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
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盡其所有余也。
”(《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迷惘。
鄭玄注:罔,猶罔罔無知貌。
“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
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
當從前解。
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
近人楊樹達注:“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
”(《論語疏證》)孔子首倡學思并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
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鄭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孔安國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終無可”。
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
”(《朱子語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
”(《語譯廣解》)孔子及后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訥,遲鈍也。
言欲遲而行欲疾。
”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
”《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余,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參見“敏于事而慎于言”。
孟子名言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然后和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后退也會快。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7)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譯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于統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于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譯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10)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譯文】一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11)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u)。
【譯文】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穢草。
(12)仁者無敵。
【譯文】仁德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
2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顏淵》 【釋義】孔子說:“君子喜歡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喜歡促成別人的壞事。
小人卻與此相反。
27.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述而》 【釋義】孔子說:“君子胸懷坦蕩,小人經常憂愁。
” 28.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即使大家都討厭他,自己也不要隨便附和,一定要考察一下;即使大家都喜歡他,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學而》 【釋義】孔子說:“不怕別人部料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 30.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憲問》 【釋義】孔子說:“不事先懷疑別人的欺詐,也不隨意猜測別人的不誠實,然而卻又能及早地加以察覺,這才是賢人啊
” 31.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 ——《為政》 【釋義】孔子說:“觀察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考察他所走過的道路,了解他的心情、愛好,那么這個人的真實面目怎么隱藏得住呢
怎么能隱藏得住呢
” 32.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君子不因為一個人有幾句正確言論就推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品德不好就廢棄他的正確言論。
” 33.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子罕》 【釋義】孔子說:“可以同在一起學習的人,未必能一起通向真理;可以一起通向真理的人,未必能共同堅守真理;可以一起堅守真理的人,未必都能做到通權達變。
”34.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可以同他談話,卻不同他談話,這會錯過人才;不可以同他談話,卻同他談話,這是錯說了話。
聰明人既不會錯過人才,也不會錯說話。
” 35.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主張不同,不互相謀劃事情。
” 36.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有志之士、仁德之人,不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肯勇于犧牲自己來維護仁德。
” 37.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
” 38.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志仁者。
”——《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工匠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要事先修好他的工具。
我們住在這個國家,就要為那些卿大夫中的賢人服務,與那些士人中的仁人交友。
” 39.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季氏》 【釋義】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三種。
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誠實的人交朋友,同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這是有益的。
同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當面恭維背后誹謗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 40.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勿自辱焉。
”——《顏淵》 【釋義】孔子說:“誠懇地勸告他,好好地引導他,要使他仍然不聽,也就算了,免得自找羞辱。
”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30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