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之于柯特·科本 如果說西方搖滾樂是由貓王意外奇跡般地締造的話,那么,給搖滾樂這一神話畫上一個悲壯句號的,則是柯特·科本。
在此之后,西方搖滾樂——無論是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還是作為一種精神可能,無可挽回地走向了麻木與貧瘠。
在1994年4月的一天,柯特·科本令人難以接受地、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與這個世界的一刀兩斷。
就這樣,又一個才華橫溢者倒在了后現代荒蕪的地平線上。
雖然在通常意義上和世俗情形上,柯特·科本看上去貌似自殺,而實則正是那只無形的黑手殘酷而急驟地剝奪了柯特·科本這個超敏脆弱而極易受傷的生命。
與搖滾“瘋子”吉姆·莫里森一樣,搖滾赤子柯特·科本也恰好死于27歲。
不死的鳳凰—“涅磐”主唱柯特·科本 大 | 中 | 小 [ 2006\\\/04\\\/05 21:06 | by bbboy ] 如果說整個搖滾史是一部令人感嘆的傳奇故事,那么這當中最精彩的部分往往是由那些英年早逝的悲劇人物創造的。
他們的樂壇生涯雖然短暫,卻轟轟烈烈,服藥過量而身亡的“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心臟病突發猝死在浴缸內的“大門”樂隊主唱吉姆·莫里森、上吊自盡的后朋克樂隊“快樂分裂”的靈魂人物伊安·柯蒂斯,以及飲彈身亡的“涅磐”樂隊主唱柯特·科本,他們的離去在他們各自的音樂成就上又增添了一份感人的悲劇色彩,甚至是一道神化的光環,而其中的柯特·科本,更被認為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搖滾樂唯一的神話式人物。
1967年2月20日,柯特·科本出生于美國西北部小城阿伯丁,父母的離異給他的童年蒙上了陰影,悲慘的生活埋下了他性格中反叛的根芽。
1985年,柯特和好友奎斯組建了自己的樂隊,鼓手幾經更換選定了戴夫·格羅爾,兩年后樂隊正式命名為“涅磐”,開始在公共劇場和大學校園里舉行演出,簽約“地下流行”公司之后,“涅磐”先后發行了第一張單曲唱片《情話\\\/大人物》和首張專輯《漂白》,他們的音樂吸引了一大批主流硬搖滾歌迷,以至于許多評論將“涅磐”誤認為金屬樂隊,但主唱柯特·科本并沒有改變初衷,他仍然試圖走出一條非主流的道路。
1990年以前,“涅磐”分別在全美、全歐及北美西海岸成功的做了數次巡演,億萬的搖滾樂迷又多了一個為之瘋狂的偶像。
1991年4月30日,“涅磐”樂隊與大唱片公司“格芬”簽約,(小標題:躋身主流)同年錄制了革命性的專輯《別介意》,《少年心氣》等旋律經典、情緒激昂瘋狂的佳作,在美國甚至把邁克爾·杰克遜擠下了臺,坐上了公告牌排行榜的第一把交椅。
巨大的商業成功改變了另類音樂不能帶來利潤的現象,帶動了大批非主流樂隊紛紛轉入地上。
在成為超級偶像的同時,柯特·科本遇上了一生中的摯愛——朋克樂隊“洞穴”的女主唱科特妮·洛芙,1992年秋天他們的女兒弗朗西絲降生,夫婦二人因為吸毒一度失去了對女兒的監護權,本來就處于成功的巨大壓力之下的柯特·科本,受到丑聞和嚴重胃病的困擾,已經很難在音樂創作中享受到樂趣,甚至嘗試過自殺。
專輯《在母體中》和《亂倫》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誕生的。
1993年12月16日,“涅磐”和MTV頻道錄制了一場經典的“不插電”演唱會,原汁原味的木吉他和輕松溫柔的演唱,展現出柯特·科本的另一種魅力,也改變了許多人對搖滾樂的偏見。
盡管事業還在蒸蒸日上,柯特·科本還是變的越來越極端,越來越憤世嫉俗,臺下瘋狂叫喊的歌迷,甚至他深愛的妻子和女兒,都無法挽回他內心的絕望,1994年4月5日,柯特用一顆子彈結束了生命。
4月8日,他的尸體被人發現,他自殺的死訊傳向全世界。
柯特·科本在遺書中寫道,我已經沒有任何激情了,所以要記住“與其茍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
”他終于像樂隊名字“涅磐”一樣,超越了生死的境界,十年后的今天,他27歲的生命,依然是搖滾樂神壇上英雄的化身。
1994年4月5日,美國著名樂隊Nirvana的靈魂人物Kurt Cobain用手槍對準了自己的腦袋,幾秒鐘后扣下了扳機,離開了這個曾使他快樂、痛苦、憤怒、迷惘的世界。
三天后當他的尸體被發現時,世界上所有熱愛Kurt的人都不禁流下了悲傷的眼淚。
我很喜歡這兩個人。
前段時間科本的骨灰被盜了,我就想說說這事。
實際上,粉絲把它當神靈來供奉,還是小偷把它當寶物來典當,都越來越不靠搖滾樂的譜。
一顆子彈射出來后,粉絲們也搞不清是在崇拜他,是在重塑他,還是在消費他
這個問題挺其實較真的。
\ 其實如果不是小偷,我也不知道科本的骨灰原來還有用。
小偷大概以為,死后的科本更值錢,所以他覺得把科本老婆的珠寶首飾偷走還不夠過癮,還得把科本的骨灰一起帶走才不枉此行。
科本的遺孀柯妮·拉芙為此很是自責,這也很合乎常情,即使她對科本并非從一而終,在科本生前她甚至偶爾出軌,但恰恰是憑丈夫死后的唱片版權費,她才成了貴婦人。
要知道,去年年底柯特·科本已經取代了貓王普雷斯利成為“最賺錢的已故名人”,每年五千萬美元的利潤,拉芙毫無疑問是最大的收益者。
\ 有意思的是,拉芙家中的骨灰其實并非全部,科本的骨灰被分成了三份,還有兩份分別存放在他生前位于華盛頓的家中以及紐約的一座佛教寺廟里。
有人稱科本生前最大的特點是情緒分裂,比如他既要開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車,又會對自己的腦袋開槍,看來這種分裂被人延續到了死后,而三份骨灰成了一個注解。
也有傳言說科本的骨灰不只被分成三份,有些被撒在威西卡湖里,他曾在湖旁的橋洞下艱難度日,有些甚至在某些街頭雕塑里跟水泥混合在了一起。
沒人說過這是他自己的遺愿,所以它仿佛成了一塊被切分的蛋糕,事實也證明,它的骨灰確實有市場。
\ 不過是天才從臺上的鮮活的肉體到死后分散的骨灰,科本的含義一直在變。
比起科本在音樂上的天賦和生活中的誠懇態度,那些死后的吹捧其實不那么重要。
20世紀末的青年亞文化里,似乎科本的地位比列儂還要高。
列儂更多地代表音樂,姿態稍顯溫柔,他是披頭士的乖乖仔,死于粉絲之手。
相比之下,科本是純粹的搖滾青年,應了那句尼爾·楊的“與其茍延殘喘,不如劇烈燃燒”,突然安靜地演了一出紐約不插電,一年之后便自己結束了自己。
在那份被后人費勁心思解讀的遺言里,科本把自己的死當成了搖滾的要義之一。
\ 最重要的當然是他留下來的音樂。
到底,科本也是時代下的蛋,但音樂本身讓他更特別。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遭受失業危機的西雅圖崛起的朋克新分支車庫搖滾,開始挖金屬樂的墻角。
這種夾雜在金屬和朋克中間的曲風開始大行其道,科本和他的涅磐,在第一張《漂白》后開始展露頭腳,成為車庫風潮的領軍人物。
盡管這張唱片后來被酷玩的主唱馬丁視為糞土,但也正如馬丁所說,《漂白》之后,涅磐開始變得無比偉大起來。
一九九一年《別介意》的成功,是科本死前的頂峰。
當然有樂評人說它很商業,但這次和主流搖滾的成功換位所引起的共鳴,受眾猛增,恰好成了他死后得以被神化的基石。
\ 實際上,涅磐從未開過觀眾幾萬的個人音樂會,說涅磐跟槍花一樣算是王朝,這個說法站不住腳。
但就搖滾的姿態而言,槍花偶露的嫵媚遠不及涅磐由始至終的沙啞主音歇斯底里,當大家以為涅磐不過是朋克族里又一個向主流靠攏的明星樂隊時,科本不按套路出牌,而是拿出《在母體》顛覆了這種趨勢,并且在更加肆無忌憚的編曲上鞏固了涅磐特有的印記。
更多的人認為這才是涅磐最好的狀態,而非在一直在排行榜上招搖的《別介意》。
音樂本身已經證明,科本不過是個一直愛著搖滾樂的孩子,絕對終忠于自己的內心。
而他生前的歌迷,哪怕是迷戀于《別介意》的流行,成分也是簡單的。
\ 他的骨灰反而光芒萬丈 科本最讓人欣賞的并非是聲嘶力竭或者砸吉他的時候,反而是在紐約安靜的不插電現場,科本輕聲唱,只是在最后才喊上那么一聲。
這次演出是多么地籠絡人心,以致后來成為音樂演出歷史上的經典之一。
從藝術性而言,這不過分。
可惜的是,在子彈之前,他并沒有在Mtv臺里反復播放,涅盤如果更主流些,科本會不會是另一種命運
\ 實際上,其后的種種被傳誦的永恒,不再是朋克的節奏那么純粹,毫無疑問他還包括更多的非理性膜拜和無知的傳誦。
之前對涅磐唱片并不感冒的人,回過頭來聽《別介意》,聽《在母體》,把紐約不插電捧為后無來者的絕唱,他們越聽越覺得好聽。
為什么人死了人們才懂得珍惜
因為人們需要英雄,蓋棺才可論定,而這一切是活著的科本沒辦法完成的任務。
實際上,他一直既欣喜自己的成功,又討厭自己明星的身份,因為音樂上的成功屬于自己,而明星的身份只屬于別人。
\ 基于這一點,死后的科本已經完完整整地屬于了別人。
無數文藝青年在科本的忌日為他寫詩,樂隊的Mtv在電視上不停的播放,神話般的英雄主義傳說一直流傳,紀錄片層出不窮,根據科本故事改編的電影也即將開拍,現在連骨灰都被偷走了……在大洋彼岸,死后的科本同時成為中國搖滾的一個外來坐標。
現任《滾石》中文版主編的郝舫在一九九六年寫了一本《燦爛涅磐》的書,把科本成長的故事還原給了中國樂迷。
本來就處于萌芽階段啃著翻錄磁帶和打口碟的搖滾青年們立馬找到了方向,開始自覺地把科本推上神壇,搗鼓出一群科本“門下走狗”的模樣。
然而大多數人并沒有從科本的死中解讀出不一樣的東西,除了照本宣科的“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而像許巍那種在科本死前就從涅磐音樂里吸取營養,在其死后反而從那種死磕型氛圍中擺脫出來的人,也許才是真正理解科本的人。
大多數人在科本自殺的光芒下,不明不白地跟緊大流,開始拿起吉他走上了英雄主義的窮途末路。
他們很可能只是把科本當成了??岬哪7聦ο?。
所以關于科本頭頂的本該干凈的光環,反而被潮流弄渾濁了。
\ 又一個??嵯M符號 其實子彈之后,事情就變了,死因壓根也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是自殺的。
和切格瓦納一樣,科本同樣成了一種消費符號。
在衣服的后背前胸,在演出的宣傳文案里,在酒吧墻壁的裝飾海報上。
人們把這種消費,默認為廉價又有點品位。
\ 對搖滾青年們來說,科本是一個很好的借口。
每年的四月八日,是科本的忌日,也是所有樂隊的節日。
他們以紀念科本的名義在每個城市酒吧里進行演出,實質則是以特例獨行的姿態來體驗自己的存在感,其實沒有科本也行。
當然,虔誠的人也有,但隨著時間過去,科本最初的生動案例逐漸轉化成僵硬的圖騰。
紀念柯特·科本的唯一意義就是證明自己還在搖滾著。
在這里還是得提許巍,九十年代末他還會出現在科本的紀念專場上翻唱著改編后的民俗歌曲,后來他就消失了。
可能這種姿態更真誠一點,熱情總是會曲終人散,何況紀念也不是非得用一種方式才行。
當畫布上的科本看著臺上的小伙子們,會不會連他自己也覺得愕然。
本來是想逃離這個世界的,這個名字卻適得其反地置身于更多喧鬧之中,以致他本身的愛,被披上了憤怒的外衣。
這實在不好,但又沒辦法。
憤怒比愛便宜得多,更多的人消費得起。
\ 在消費主義時代,其實搖滾也就那么回事,但科本本身是反物欲消費的先鋒。
比如《別介意》的封面是一個水里的嬰兒在盯著美元鈔票看,這是他的表達。
成就這東西真的沒法估算。
只能說 科特科本如果不自殺,會開啟搖滾界的一個新潮流吧,這個不同人理解的不同。
smells like teen spiritcome as you areabout a girlrape mebeen a son sliverpollylithium
他就是一個搖滾歌手十年前的4月8日,大洋彼岸傳來(Kurt Cobain)的死訊。
在此之前,中國搖滾樂聽眾的青春期已經開始。
我覺得課本的唱法是沒人能模仿的,那是發自他內心感情唱出來的歌
Jim Morrison和Jimi Hendrix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30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