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這個名字幾乎可以算作是古代才子的代名詞,他少年成名可惜也英年早逝,他的命運悲劇與他年少輕狂的個性是分不開的。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種個性,王勃才是王勃,他才是唐代浩瀚的詩人星河里那獨一無二的一顆,他的光芒才能穿越千年依舊璀璨如常。
人不輕狂枉少年,這句話來形容王勃的一生再合適不過。
王勃出身望族,是隋朝大儒王通的孫子,他的叔父王績也是著名詩人,曾經寫下過“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這樣經典的詩句。
出生在這樣一個書香門第,王勃從小就受到熏陶,他在六歲時就展現出了非凡的文學天賦,《舊唐書》說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可以說他算是一個神童級的人物。
王勃年紀輕輕就及負詩名,出重金請他寫詩作文的人很多,因此他靠潤筆都可以過得相當的寬裕。
他寫作的時候,總是先磨墨數升,再酣飲美酒,然后蒙頭大睡,醒來之后拿筆就寫,一字不改,人們稱之為“打腹稿”。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王勃可以算是早出名中的翹楚。
然而,正是因為出名太早,王勃個性輕狂,恃才傲物,對人世間的許多事情無法看真切,他得罪了很多人,命運也是幾多坎坷。
當時王勃應沛王李賢之邀,在王府工作。
那時候諸王經常斗雞為樂,王勃鬧著玩,寫了一篇《檄英王雞》。
“檄”指的是檄文,是古代戰爭中宣布對方罪狀,表明討伐原因的文章。
用現在的觀點來看,王勃充其量也就是惡搞而已,但是就是這樣一件事卻觸了龍鱗,高宗以“離間諸王”之罪將他趕出了王府。
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挫折。
之后不久,王勃在友人的幫助下,謀得虢州參軍之職。
任職期間,有一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王勃將他藏匿了起來。
后來為了怕走漏風聲,居然將曹達滅口。
事發之后,王勃被判死刑,好在遇赦,沒被處死。
后來有專家懷疑此事可能是同僚陷害,原因是嫉妒王勃才華卓越。
這次大禍,不僅使王勃的仕途宣告終結,甚至還連累了自己的父親,其父王福峙因為兒子犯罪,被貶為交趾(現越南河內)縣令,遠謫南荒之外。
上元二年秋,王勃前往交趾去探望父親,路過南昌。
南昌長江邊上,有一座由滕王李元嬰修建的樓閣,后人稱之為滕王閣。
李元嬰在修建這座樓閣的時候恐怕怎么也不會想到,這座樓閣將會永遠地和一個自己不認識的年輕人的名字聯系在一起,提起滕王閣,不會有人想起李元嬰,而只會想起王勃,還有那篇名垂千古的《滕王閣序》。
關于《滕王閣序》的寫作有一個很浪漫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這個故事正反映出王勃輕狂的個性和不羈的才情。
幾個月后,王勃乘坐的船遇到臺風,王勃溺水,驚悸而死,年僅27歲。
《滕王閣序》里有一句“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這里的終軍是漢代人,他自薦去招降南越,時人壯之。
后來,他被叛軍殺害,年僅26歲,人們都惋惜地稱他為“終童”。
但是,不管是王勃,還是終軍,都用自己短暫的人生書寫了一個輝煌的傳奇。
終軍死后,南越終于歸附朝廷,成為中華大家族的一員;王勃死后,人們把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一起并稱為“初唐四杰”,王勃居于四杰之首。
于是,唐詩的大門由四杰為我們緩緩打開,門后,將是一個光耀萬邦、流芳千載的世界。
王勃最負盛名的作品自然就是那一篇《滕王閣序》,而他的另外一句詩幾乎所有中國人都能吟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首詩出自《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離別總是一個最痛苦的話題,不管是此前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還是之后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離別的每一幕,每一刻,似乎都是一把鈍刀,在割著人們已經傷痕累累的心。
因此,離別的詩句總是讓人黯然神傷幾乎已是不忍讀之。
可是,這首詩卻一反常態。
首聯以一組工整的對仗,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氣勢雄渾、境界壯闊的畫面,仿佛在這離別之時,城闕與山河都肅立兩旁,站成一旅威武嚴整的儀仗隊,為朋友送行。
第二聯安慰朋友,離別是為了“宦游”,“宦游”二字頗有深意:雖則是離家遠行,但也是展翅高飛,即使是背井離鄉,也是為了日后的衣錦還鄉。
因此,暫時的離別不算什么,因為男兒遠行,是為了開辟一方更廣闊的天地。
第三聯是傳誦至今的名句,多認為是從曹植《白馬篇》“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化用而來。
不過王勃在這里突出了“知己”二字,在勉勵朋友的同時,又注入了友誼的溫情。
最后一句似戲謔,提醒朋友勿作小兒女態,而應放眼未來,勇敢地走自己的路。
整首詩氣勢開闊,極富哲理,字字如鏗鏘之音,句句如驚雷奔馬,一掃送別詩感傷沉郁的頹色。
讀完這首詩,我們會忍不住感慨:好一個氣勢磅礴的盛唐,好一個年少輕狂的王勃
可以說,王勃鋒利的個性已經完全融入他的詩作,化作他的詩魂。
此時的王勃,和那個正如東方日出的帝國一樣,內心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
時代的自信與豪邁通過人生際遇轉化成他滿滿的驕傲,再通過他的筆端抒寫出來,即使是痛,都痛得自信,痛得瀟灑,痛得壯闊。
盛唐的詩人與生俱來都有一種自信的氣質,這種氣質在王勃身上尤其熾熱耀眼。
他短暫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遺憾,也留下了無盡的感嘆。
閱讀他的詩作,品味他的文章,我們放佛能看到一個羽扇綸巾、意氣風發的少年正迎著陽光向我們走來。
若是真能與他一見,我一定會拍拍他的肩膀,說一句“哥們兒,真牛
”最后以我自己胡謅的一首古體詩做結尾,以次向王勃致敬,與所有年少輕狂的有志之士共勉:少年狂君不見,長空碧水洗秋色,皓月上枝頭。
君不見,曉風梳云割遲暮,爍星立夜穹。
理亂鬢,撫衣袂,笑談春秋事,把酒論梟雄。
昔日烏江血鴉啼,拔劍可堪泯恩仇
再悲蘇戶天狼志,風裊殘煙淚橫流。
長江東逝水,星河恨無窮。
周郎赤壁功尤小,諸葛借風怨相逢。
賈誼英才憤虛度,滕王高閣子安憂。
怨不得,年少輕狂金樽滿,不驚風雨不方休。
且擱筆,斟一壺,墨灑蘸血和,筆落鬼神愁
君莫嘆,風塵湮沒丹青刻,浩然卷東風。
君莫嘆,浮華催燈悲白頭,執舟泛清流。
碎浮影,躍蒼黃,撫琴弄纖云,乘風笙歌揚。
鏡湖月明太白夢,仰天大笑蔑王侯。
又歌嵇康傲風骨,暗香浮動梅枝瘦。
夕陽扶弱柳,飛鴻啼孤愁。
寒霜煞白抹天色,殘花凋零水自流。
我歌皓月枝頭落,我狂星斗墜蒼穹。
訴不盡,意氣風發少年志,也唱風雨也無憂。
且停杯,策馬游,吐納云中月,折筆縛蒼龍
1、駱賓王 易水送人一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冠。
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崇軻古今一體,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種激越之情。
后兩句寓情于景,景中帶比,荊軻精神千載猶存,還有詩人對現實環境的深切感受。
沒有離別的情景也不知所送為誰,純是抒懷詠志之作,開風氣之先。
2、王勃 《別薛華》 送進多歧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窮和獨是傳神之筆,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來作伴,第三聯同情勸慰對方,也用以自慰,雙方都會在對方的夢中出現,說明懷友之誠相思之切,不重惜別之情而寫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擺脫個人哀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別不必傷感,一洗送別的悲酸之態,意境開闊音調爽朗,獨標高格。
《江亭月夜送別二首》其二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間所寫,通過對景物的描寫,間接地表達送走友人后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
留連顧望之狀,凄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紙上,夜色深沉冷寂。
融情入景。
寒,著此一字境界全出。
3、孟浩然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的詞藻,語句平淡近乎口語,對偶不工極其自然,言淺意深頗有余味。
4、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首句寫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
那寒意不僅在滿江風雨中也在離人的心頭。
次句意境開闊,孤——襯心境,即景生情,情蘊景中,令人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
含蓄、蘊藉、余味無窮。
《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向,白云天盡時。
——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讀來卻詞淺情深,含有悠然不盡之意。
《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不寫餞別,匠心獨運,與他詩不同。
把道別作暗場,而寫別后的寂寞之感,悵惘之情,離愁,往往在別后當日的日暮而更濃重、稠密,卻只用掩柴扉來表達。
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濃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別,前兩句點明時間、地點、環境、氣氛,寫景色調清新,明朗,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不黯然銷魂,相反,倒是輕快而富于情調。
三四句是極豐富內涵的一剎那。
5、李白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寫景兼時令,楊花子規暗含飄零之感,次句寫五溪不著悲痛語而悲痛之意自現,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
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隨風而致。
此兩句有三層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滿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見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到別無他法。
通過想象把無情月變成知心人,將自己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巨大特點和優點之一。
當詩人要表現強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時常常使用這種手法來取得預期效果。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前兩句敘事,后兩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
空靈而有余嘆,自然而又情真。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強的離別,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種深情的體貼,這是充滿詩意的離別,所以如此,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系。
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有詩人李白的向往。
三月前加煙花,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涂抹得尤為濃郁,意境優美,文字綺麗。
后兩句看似寫景卻包含一個詩意的細節,友人遠去依然目送。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接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首聯交待行蹤,次聯隨和入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詩人開朗喜悅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頸聯寫了遠景和近景,尾聯依戀老鄉卻不說思念,而是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來,懷著深情,更顯出自己思鄉的深情。
言有盡而意無窮,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
11、高適 《別董大》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詩作,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涂上豪放健美的色彩,前兩句直寫日落之景,純用白描。
7、韋應物 《賦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時鐘。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雖是送別詩,卻重在寫景。
起句點雨次句點暮切題,暗中還寫了送,并且繪出了一個壓抑的場面,為后文做鋪塹,中間四句構成了一百萬幅富有詩意的畫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深和遠又染上一層迷蒙暗淡的色彩,無不染上離愁別緒,形成濃重的壓抑的氛圍,詩人置身其間情動于衷,不能自已。
結尾一聯直抒胸臆。
8、盧綸 《送李端》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歸暮雨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
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
——以一個悲字貫穿全篇,首聯寫送別的環境,從衰草落筆,大大加重了離愁別緒,次句雖平直、刻露卻因承上句而無平淡之感,倒為全詩定下了深沉感傷的基調。
二聯寫送別的情景,但仍是緊扣悲字,融入濃重的依依難舍的惜別之情。
寒云給人以沉重陰冷之感,烘托了悲涼的心境。
三聯回憶往事感嘆身世仍扣悲字,感情沉郁,將惜別、感世、傷懷合在一起,形成全詩思想發展的高潮。
四聯仍歸到悲字遙望遠方掩面而泣,最后一句寫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9、柳宗元 《重別夢得》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歧路忽西東。
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此詩寫監岐敘別,情深意長,不著一愁字,而表面的平靜中卻蘊藏著深沉的激憤和無限的感慨。
首道出了二人共同的宦海經歷和人世滄桑,現在又共同遭難,感到難以再會,而以安慰的口氣與朋友相約,后二句看似平淡卻自然流露出譏諷與無奈。
此詩以直抒離情構成真摯感人的意境,寓復雜的情緒和深沉的感慨于樸實無華的藝術形式之中。
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憤而憤意自現,語似質直而意蘊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結。
《別舍弟宗一》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云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全詩蒼茫勁健,雄渾闊遠,感慨深沉,感情濃烈,抒發了詩人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之情。
首聯開篇點題寫惜別之情,三聯是景語也是情語,用比興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對照。
末聯說自己處境不好,兄弟又在遠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夢。
煙字確實寫出了夢境相思的迷離恍惚之態,顯得情真意濃,十分真切感人。
二聯集中表現了詩人長期郁結于心中的憤懣與愁苦。
《滄浪詩話》中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別離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
26、元稹 《重贈樂天》 休遣玲瓏唱我詩,我詩多是別君詞。
明朝又向江頭別,月落潮平是去時。
V0W; ——首句提到唱詩,把讀者引進離筵的環境中。
首句休遣,次句解釋,筵上唱離歌本已添別恨,何況是自己與友人的贈別之作,不免讓人引起回憶,更加傷感。
三句從眼前寫到明朝,又字上承多字,以別字貫穿上下詩意轉折自然,四句是想象中分別的情景,想象具體入微,詩以景結情,余韻不盡。
此詩說到分手和分手的時間便結束,通篇只是口頭語、眼前景,可謂情無奇景不麗,但讀后卻有無窮余味,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9、杜牧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馬聲驕。
九華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
君意如鴻高的的,我心懸旆正搖搖。
同來不是同歸去,故國逢春一寂寥。
——寫景上很成功,首聯色調明快,筆觸簡捷交代時間、環境、渲染氣氛,三四句展示了兩幅美景點明地點,富有地方特色和季節特色,透出對遠行友人的關切和惜別之情,語言精煉優美,富有韻味。
三聯寫行者與送行者不同的心境,行者樂觀開朗,送者空虛無著悵然若失。
最后兩句寫只身回京更加寂寞。
詩前半部分的景與后半部分的情形成強烈的對比,使用反襯。
10、李商隱 《杜工部蜀中離席》 人生何處不離存
世路干戈惜暫分。
雪嶺未歸天外使,松州猶勝殿前軍。
座中醉賓延醒客,江上晴云雜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
——首聯點出離席,反問有力除感嘆外,還有安慰意。
頷聯縱筆千里,氣象闊大,非常簡潔地寫出邊地隱含的危機,飽含對國事的憂慮。
頸聯由遠而近正寫離筵,尾聯化用,典故措詞深婉,表面上是贊美實是諷刺。
此詩采用直賦其事的手法,將抒情與敘事溶合在一起,氣勢宏大,情韻深厚,筆力雄健,風格蒼勁雄邁頓挫有致。
再別康徐志摩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作別西天的云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
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詩評】:抓住瞬間的永恒——《再別康橋》文本分析《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
這是一首抒寫自然之美與作者心情的短詩,詩人是崇高、贊美自然的。
詩中景物的描寫真實細膩,可見康橋在詩人心中打下了極深的烙印。
不僅如此,而且康橋是詩人的理想。
他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然而,滿目瘡痍的中國,是非顛倒的年代,艱難的民生,使詩人的 康橋理想逐漸破滅。
這首詩寫于一九二八年詩人重返英倫歸國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憶,而離別在即,詩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蕩起陣陣傷感的漣漪
描寫康橋的自然美,表現作者對康橋的不舍眷戀及心底的惆悵,是這首詩的主題。
徐志摩以其獨抒性靈的詩風靡一時。
他的詩,輕靈飄逸,幽婉灑脫,集意境美、建筑美、音節美和繪畫美于一身,同時對中外詩藝進行融合,追求一種“純真的詩感”。
這些在《再別康橋》可見一斑。
這首詩意境優美,情感深摯含蓄,詩思精巧別致。
詩人以康橋的自然風光為直接抒情對象,采取間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
通讀整首詩,無一處不是在寫景、又無一處不是包含著詩人那淡淡的離別愁緒。
詩的第一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行文看似灑脫,實則是無奈與惆悵:詩人知道,康橋的美景是永存的無法帶走的,改變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經的夢想,而帶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實濁的眷戀與憂愁。
往下,詩人運用比喻,將金柳看成是蕩漾自己心頭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條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第四節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還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
那種“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開闊而悠遠,正如詩人那淡淡的卻又無處不在的愁情。
那絢爛如虹的夢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間詩人輕輕地吟哦也許正是對往日康橋理想的一種悼念
情感在每一個意境中不斷升華至高潮。
如果說詩的前四節描寫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節則回憶人的活動。
詩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長蒿漫溯,在康橋尋夢的情景,那時的自己是怎樣的意氣風發啊,現實中的詩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為要離別,因為離別時是滿心的不舍與惆悵。
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橋,詩人的心境,如一張拉滿弦的弓,箭未離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搶了去,那淡淡的思緒曾有瞬間的高漲,但這高漲又在瞬間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來,呼應了開頭。
詩作的情緒線索是:淡淡的哀傷——逐漸升華——高漲瞬間——回復淡淡的哀傷,在這樣的線索中,整首詩情與景渾然一體。
而詩人構思之精妙體現于取裁的巧妙。
詩的開頭:“輕輕地,我走了”詩的結尾:“悄悄地,我走了”兩個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說明詩人截取的是“走”這一瞬間,而并非從來到走這一個較長的過程。
這一瞬間已在詩人心中永遠定格,詩人的一系列情感與他所描繪的康橋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間中完成。
瞬間便是永恒。
也許,這也正是《再別康橋》這首詩在眾多的離別抒情詩中脫潁而出,為世人所喜愛,經久不衰的原因。
從結構上來看這首詩。
全詩共七節,每節四句。
每節各描寫一個景物一個意境,而節與節之間是相互聯系,上承下啟的。
以第二、第三節為例。
第二節中,前兩句詩人描繪了河畔的金柳,后兩句采用層進深化情感。
第三節則承第二節所寫的“波光”來寫“水底的清荇”。
可見句子之間、詩節之間的環環相扣。
詩人非常重視詩行本身的美感作用。
他的詩作很考究詩歌的外形整齊。
這樣的整齊偏重于詩的整體排列順序的整齊規劃,至于詩行長短并不做呆板限制。
這首詩使用 式的詩形,而詩句有長有短,詩的整體錯落有致而并不單調死板,使人在視覺上產生一種詩的參差錯落的圖案美及嚴謹穩定中內含變化的和諧感。
詩人說:“詩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義,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節里。
”可見,詩人追求的是音節的音律和節奏。
在其詩歌里,音節與內容達到了自然完美的統一。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兩個“輕輕地”疊用,與其說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說是詩人在有意增強節奏的輕盈。
詩人將節奏視為詩內在的生命,他所謂的“內含的音節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詩行間“頓”的數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數的相等。
頓,即按句中不同成分來區分音節。
如詩的最后一節按意群可作這樣的劃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詩的每一句之間的頓數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詩富有整體一致的節奏感。
在音韻方面,這首詩偶句押韻,同一節二、四句押相同的韻,造成了一種疊蕩起伏的音韻美。
在詩人有節奏有韻律的吟唱中,詩中的意境、詩人的愁緒也在變化、擴散開來。
這首詩采用現代白話形式,繼承了中國古典傳統詩歌的含虛、典雅,又采用了音語中的語法調式,可謂中西合壁。
而繪畫的色彩美在詩中也用明顯體現,詩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組組物象的顏色鮮明,寫出了康橋之美 。
這樣一幅色彩明艷的畫卷,與詩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為它的美,才令詩人如此難以割舍
讀《再別康橋》,如觀樓如吟歌如賞畫,而感受到的是詩人那淡淡的離別之戀之愁之哀。
「」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梅花 ,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青松 陳毅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竹石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石灰吟 于謙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從,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
題菊花 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沁園春.雪 毛澤東 北國風光, 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9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