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
告訴我們的是,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而性格的形成,就在生活的點點滴滴。
1910年,華羅庚出生在江蘇省的一個小縣城——金壇。
他小時候,家中清貧,父親在小鎮上開了個小雜貨鋪,代人收購蠶絲,一家人過著半饑不飽的生活。
華羅庚上初中時,對數學產生了特殊的興趣,他的老師王維克很器重這個聰明機靈的少年,常常單獨輔導他,給他出一些難題做,這使少年華羅庚得益匪淺。
華羅庚在金壇中學念完初中后,因家里無力再供他上學,只得輟(chuò)學到父親的小雜貨店里幫助料理店務。
可這位酷愛數學的年青人,人雖然守在柜臺前,心里經常琢磨的還是數學。
王維克老師借給他幾本數學教材: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一本微積分。
華羅庚便跟著這幾位不會說話的老師步入了高等數學的大門。
華羅庚18歲那年,在王維克老師的幫助下,到金壇中學當了一名會計兼管學校事務工作。
他曾回憶當時艱難的生活:“除了學校里繁重的事務外,早晚還要幫助料理小店的事務。
每天晚上大約8點鐘才能回家。
清理好小店的帳目之后,才能鉆研數學,常常到深夜。
”不久,金壇縣流行傷寒,華羅庚不幸染病,臥床半年。
后來病慢慢好了,可是左腳卻彎曲變形,落了個跛足的終身殘疾。
華羅庚在貧病之中刻苦自學,不但讀了許多書,而且還勤于獨立思考,敢于向權威挑戰。
19歲那年,他發覺一位大學教授的論文寫錯了。
便把自己的看法寫成一篇文章,題目叫《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不能成立之理由》,于次年發表在上海的《科學》雜志上。
隨后,華羅庚又連續發表了幾篇數學論文,署名“金壇人”。
這個在數學論壇上嶄露頭角的“金壇人”,引起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的注意。
當他打聽到這個數學奇才原來是個只讀過初中的小青年時,深為震驚,便寫信邀華羅庚來當時北平的清華大學數學系當管理員。
到清華后,華羅庚的進步更快了。
他自學了英語、德語。
24歲時,已能用英文寫作數學論文。
25歲時,他的論文已引起國外數學界的注意。
28歲時,他當上了西南聯大教授。
后來,他又被熊慶來教授推薦到英國劍橋大學去深造。
華羅庚成功了
在走過坎坷的自學之路后,他成了世界著名的數學大師,國外數學界這樣評價他:“華羅庚教授的研究著作范圍之廣,足可使他堪稱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數學家之一”。
40年代后期,華羅庚應美國伊利諾斯大學之聘,在那里當教授。
華羅庚在那里有著優異的生活、科研環境:他的住屋有4間臥室,2間浴室,還有一間可容納五六十人開酒會的客廳。
大學還給他配備了4個助手、1個打字員。
但是,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時,華羅庚卻不再留戀美國的優異條件,踏上了返回祖國的旅程。
他說:“為了抉擇真理,我應當回去
為了國家民族,我應當回去
為了為人民服務,我應當回去
” 1950年的一天,這位已擔任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的著名教授,在填寫戶口簿時,在“文化程度”一欄里寫了“初中畢業”4個字。
這雖然使許多人驚訝不已,卻是事實:他的的確確只有一張初中畢業證書。
這位數學大師的數學知識,幾乎都是通過自學獲得的
1983年10月,華羅庚重游美國,接受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榮譽稱號。
這是美國科學院120年歷史上第一次把這個榮譽稱號授予一位中國科學家。
美國科學院院長在向華羅庚致贊詞的時候說:“他是一個自學出身的人,但他教育了千百萬的人們。
” A 古時候,有個學問家叫孟軻。
他剛上學的時候,很用心,寫字一筆一劃,很工整。
不久,他覺得學習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旎?。
于是,他逃學了,常到山坡上樹林中去玩,好開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織布的媽媽問他:“怎么這么早就放學了
”他只好承認逃學了。
媽媽生氣地說:“我辛辛苦苦織布供你讀書,你卻逃學,太沒出息了
”小孟軻連忙給媽媽跪下。
媽媽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沒織完的布剪斷了,說著:“你不好好讀書,就像這剪斷的布,還有什么用處
” 小孟軻哭著說:“我錯了
今后再也不貪玩了。
我一定好好讀書
”從此,小孟軻勤奮學習,從不偷懶。
后來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B 張衡(78~139),字平子,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他的出生地在現在的河南省南陽縣的石橋鎮。
他的祖父張堪做過太守,為官清廉。
父親早逝,因此張衡家里很貧窮。
張衡從小就勤奮好學,加上天資聰穎,很早就聞名鄉里。
據史書記載,他10歲時就“能五經貫六藝”,過目成誦。
他興趣很廣泛,常常涉獵自然科學方面的讀物,而且寫得一手好辭賦。
一天,張衡從一本詩集里讀到四句詩,描述了北斗星在各個季節傍晚時的變化:“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他覺得這太有意思了。
天上的繁星閃爍,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們的運行義各有怎樣的規律呢
這簡直是太美妙了。
于是張衡根據詩的內容又參考別的書籍畫成了天象圖,每夜只要是沒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對著天象圖仔細觀察著夜空。
廣漠的星空有多少難解之謎呀,他觀察著、記錄著、思考著,他的腦袋里裝滿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充滿了五顏六色的幻想。
后來,他終于確認那四句詩里描述得不夠準確,事實上斗柄早春指東北,暮春卻指東南。
C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
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
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
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
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D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
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這對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
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鑿壁偷光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
由于家里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
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
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
他的鄰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
”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么書呢!”匡衡聽后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墻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
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
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
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里白干活不報酬。
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后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映雪囊(náng)螢 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孫康,非常好學。
他家里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
當時還有一個人,名叫車胤(yin),也和孫康一樣,沒有錢買燈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里,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
負薪(xīn)掛角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里很窮。
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
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
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司馬光讀書 司馬光小時候記憶力很差,別人背一篇文章,讀三四遍就可以了,差一點的讀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他每次都要讀幾十遍才行。
為了背文章,司馬光看書常??吹缴钜?,但是因為白天也在看書,所以一到晚上他就困得睜不開眼睛,有時竟會迷迷糊糊地躺在那兒睡著了。
后來,他拿了一段圓木頭來當枕頭。
半夜,他一翻身,圓木頭就滾走了,頭部跌下來就馬上會清醒,又可以起來繼續看書了。
他把圓木頭叫“警枕”。
蘇步青刻苦學習的故事 蘇步青,1901年生,我國著名數學家、學者,曾任復旦大學名譽校長。
他出生于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就在地里勞動:放牛、割草、犁田,什么都干。
那時他想,這輩子肯定沒有讀書的機會了。
恰好,村里一戶有錢人請了家庭教師,教他的公子讀書。
蘇步青有空,就在窗外聽聽,隨手寫寫畫畫。
想不到,那位公子沒學好,蘇步青卻因此學到不少知識。
他的叔叔見他這么想學習,便拿出錢,說服蘇步青的爸爸,把他送到百里之外的一所小學去讀書。
在小學的第一個學期,蘇步青考了個倒數第一名,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熱忱地鼓勵他。
這使蘇步青大受感動,決心發憤圖強。
真下了決心,情況就不一樣了,從第二學期起一直到大學畢業,他每學期都考第一。
蘇步青是抓緊時間、勤奮學習的典范。
他從小學起,就抓緊時間讀了好多好書。
進初中后,他的第一篇作文交上去,教師一看,那寫作方法,很像是古代著名的《左傳》的寫法,便懷疑這是不是蘇步青自己寫的。
上課時,老師要考考他,隨便點了《左傳》上的一篇文章,要他說說寫的是什么。
不料,他立即一字不錯地把那篇文章背給老師聽。
這使老師和同學們大吃一驚:原來,他讀《左傳》讀得能夠背出來了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 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
他的書房后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鉆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管寧割席分坐 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
有一天,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
管寧見華歆與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
管寧其后終于事業有成!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
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①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②重視組織各種復習;③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如果這樣的話生閱讀就成了虛有,毫無意義與價值的行長此以往,不但閱有收獲,反而影響學生閱讀興趣,導致做事不追求實效、應付過關等不良習慣的養成。
在進行“指導學生有效閱讀,提高閱讀質量”的研究中,我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培養興趣,帶著興趣去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行動的內驅力,興趣是創造發明的引發點。
我們希望學生多閱讀,期望學生閱讀好,企望學生有效閱讀,首先得學生喜歡閱讀,渴望閱讀,這是學生有效閱讀的前提條件。
(一)明確閱讀的益處,感受閱讀的快樂小學生,對閱讀的益處不甚明白,也感觸不深,他們不會想到閱讀能讓自己在學習上、生活中,以致今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淺,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這是千古遺訓,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通過講道理、析發展、舉事例等方式,盡力把閱讀的益處理念植入學生腦海,減少“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
這也許是枯燥的說教,但也不得不要。
如果說這種死板的形式與內容讓學生接受印象不深,那么,我們可以通過以身示讀、開展活動等,努力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來彌補其不足。
教師和學生一起閱讀同一篇文章,每讀一遍都興奮地告訴學生,我收獲了什么而高興:我知道了某個字詞的意思,我高興;我積累了關于描寫春天的優美句子,我快樂;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我有成就感……以身示讀,感染學生,“引誘”學生體味閱讀的快樂。
然后通過讀書匯報、讀書交流等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把讀書的收獲展示出來,因成就而激發自豪感,因表現欲而激發斗志,都更加熱愛讀書。
(二)持之以恒,苦讀成就樂讀興趣可以培養,苦讀若能持之以恒,深入下去,也會變成樂讀。
所以,教師要長期要求、引導學生堅持閱讀,比如:要求五年級學生每天讀一兩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每篇文章要求至少進行粗讀、細讀、品讀等三遍不同程度的閱讀,并隨機抽查其讀的效果與收獲;要求學生每周必須有兩三篇質量高,分析全面深刻的讀書筆記……“迫使”部分不愛閱讀的學生在老師的“政策性”要求下必須進行閱讀,且是實效性地閱讀。
當學生在閱讀中積累了素材,拓展了視野,培養了能力;當學生因閱讀知識增長了,學習進步了,思想豐富了,有了收獲,有了成就感,學生自然而然的會意識到閱讀給自己帶來的好處,自然而然會喜歡上閱讀。
興趣的解決就水到渠成了。
(一)字、詞、句的把握與記憶字、詞、句是文章的細胞,是情感的載體,是最基本的語言單位,因此,從小處著手,夯實基礎,有利于閱讀理解。
引導學生在第一遍閱讀時就要注意解決字、詞的讀音、意思等;第二遍閱讀時結合整體、結合內容、結合主題對重點詞句、含義深刻的句子加以品讀、揣摩、理解、感悟;第三遍閱讀時根據理解、意思進行記憶、積累。
教師不但要講授這樣的閱讀方法、技能,還要引領、示范,才能讓學生印象深刻,把功夫學到“佳”。
(二)內容、主題、情感的明確與思考內容是文章的形,主題是文章的繩,情感是文章的魂,這三者都關注,才有利于學生閱讀,才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與學習。
第一遍閱讀,明確內容,思考:這篇文章寫了什么內容
過程是怎樣的
重點寫了什么……可在閱讀前帶著這樣的一些問題讀,也可在讀后回答這些問題。
內容的感知是理解主題的需要,而且有益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留意生活中類似的素材,達到提煉素材的作用。
第二遍閱讀,可聯系內容,體味重點詞句,感悟主題與中心,思考:這些內容的描寫集中表現了一個什么主題、什么中心
從哪些詞句能充分體會到
為什么
從而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由表及里,深入閱讀,明確一篇文章的形散神聚。
第三遍閱讀,與文本中人物對話,與作者對話,與自己對話,走進三者的情感世界。
思考:這篇文章表現了人物什么感情
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
自己讀后有什么感想
有什么收獲
這樣一來,文章才會有血有肉,才會“活”起來,也才能更感染、影響學生。
(三)結構、表達、技巧的分析與學習任何一篇文章都會在謀篇布局、表達方法、寫作技巧上下功夫,它們是文章內容、思想變得具體可感的一種藝術形式,一種藝術手段,它們是文章的重要形式因素,也是衡量文章藝術性的重要條件,沒有它們,材料再好,再生動,也表達不好,更不會產生感人的效果,對于小學生,這樣的技巧性知識以簡單、常見、易于理解為指導重點,不宜過深奧,但必須得涉及。
如:結構——總分、分總、總分總等;表達——敘述、細節描寫、抒情等;技巧——前后照應、點明中心……這些是小學生易于接受,能加以運用的常識。
(一)以“理解”為手段理解是一種主動積極的思維過程,是發展認識的基本內容。
理解會將一系列信息、新舊知識進行整合加工,只有經歷了這一過程,才印象深刻,才能將閱讀中所收獲的知識內化到自己頭腦中,只有融入到自己頭腦中的知識才能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想什么時候用就什么時候用,隨時提取,應用自如、游刃有余,成為自身財富。
指導學生在閱讀中遇到不懂的詞、句要通過查工具書、聯系上下文等方法進行理解;文本內容的感人、重點之處要通過反復品讀、思考加以理解,豐富生命,積累素材;作者的情感、寫作技巧要進行感悟、分析,進而豐富思想、理解應用。
(二)加強記憶積累這個記憶積累包括字、詞、句,包括閱讀材料等。
小學生思想單純,機械記憶力較強,成人是記得快,忘得快,而小孩雖然記得慢,但也忘得慢,因此適合強化訓練。
引導學生要多讀,讀到能背下來時也不要停下來,再讀幾遍,這樣容易記得牢。
背誦后忘得快是開頭幾天,所以,引導學生隔三差五復習一下,以防止遺忘。
并且教給學生一些記憶積累的方法,如:摘記法、歸類法……(三)結合學習、生活加以運用學以致用,學的目的是為了用,也只有將學到的知識運用了,才是自己頭腦中的財富。
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上應用所學所記,對學生摘記的優美詞句,要鼓勵學生在作文中運用。
學生在作文中運用積累的語言所犯的毛病,如:堆砌詞句、斷取內容情節等,教師應該鼓勵和指導,而非指責和嘲諷。
在語文課上,可用成語接龍方式,找近、反義詞方式,指定一個意思要求用各種形式表達的方式等,指導學生運用積累的語言,展現自己的語言能力。
除此之外,還應該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運用閱讀收獲與積累。
下課時,同學之間的交流、師生之間的對話,學生恰如其分地運用了閱讀中積累的詞、句,應給予肯定和表揚;引導學生在家里、校外,運用學到的邏輯分析事理,以故事中人物的胸懷關愛、包容、善待他人,能悟透文本中的思想精髓,做事進取,直面人生……總之,小學生有效閱讀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教師要大處著意,小處著手,以提高學生有效閱讀為理念,結合文本具體實在地進行指導、示范,切忌架空地泛泛而談。
持之以恒,必能讓學生嘗到閱讀的甜頭,收獲的喜悅,進而培養閱讀的興趣,形成高水平、高質量的閱讀能力。
不少于600字
謝謝
“競爭”或“挑戰”一、題目: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學習上有人與你競爭,在工作中有人與你競爭。
競爭可能使你失去即將到來的利益,也可能使你失去某些榮譽。
同樣,生活中也處處充滿了挑戰,有來自外界的挑戰,也有來自自己弱點的挑戰。
你喜歡競爭與挑戰嗎
你對競爭與挑戰有什么理解與感受
請以“競爭”或“挑戰”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文體自選 ③題目自擬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襲二、思維點撥:可寫議論文,進行論述;可寫記敘文,把競爭蘊于故事之中,并體現出文章主題。
現代社會需要競爭。
在競爭中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在競爭中才有發展與創新。
在競爭中生存。
競爭需要良好的心態。
競爭要有技巧、手段。
競爭不是打擊消滅對方,競爭是一種雙贏。
惡意競爭是不正當的,惡意競爭會帶來可怕的后果。
三、素材準備:(一)名言警句1、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春秋)孔子2、若能借競爭刺激彼此進步,那么好的競爭對手是非常需要的。
——松下幸之助3、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達爾文4、只有你在被追逐的時候,你才會快跑。
——紀伯倫5、你應該不顧一切終身跳進你陌生的、不可知的命運之窟,然后以大無畏的英勇把它完全征服,不管有多少困難向你挑釁。
——泰戈爾6、人生能有幾回搏
——容國團(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7、競爭,首先是對自我的消極態度的一種大刀闊斧的解脫。
——《金馬小語》8、要記?。簹v史上所有偉大的成就,都是由于戰勝了看來不可能的事情而取得的。
——卓別林9、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屈服。
只有每天戰斗的人,才能享受自由和人生。
——貝多芬10、所謂活著的人,就是不斷挑戰的人,不斷攀登命運峻峰的人。
——雨果11、同我們角斗的對手強健了我們的筋骨,磨煉了我們的技巧。
我們的對手就是我們的幫手。
——(英)愛德蒙?伯克(二)典型事例1、鯰魚效應——北歐漁民在大量沙丁魚中間放入幾尾生性好斗的鯰魚,使沙丁魚恢復活力。
鯰魚效應是一種競爭效應,一種壓力效應,一種緊迫感效應。
2、鹿與狼——美國拉斯維加斯原有鹿與狼,當地農民起先為保護鹿,把狼群趕出,但卻導致鹿大量繁殖,“養尊處優”的鹿群慢慢退化,面臨絕境,最終“請”回狼群,才得以恢復生機。
3、哥白尼勇于向教會挑戰,打破“地心說”,提出“日心說”的觀點;布魯挪堅持和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被教會裁判所判處火刑,在熊熊烈火中,布魯諾凝望天空堅定地說:“火不能把我征服,未來的世紀會了解我,知道我的價值的
”4、圣地亞哥老人在兇險的大海中險些喪命,最終拖著大馬哈魚的骨架回家。
這是一個帶有悲壯色彩的故事,但也是一部挑戰命運、追求卓越的壯麗史詩,正如老人那句豪情蓋天的話所說——“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四、例文賞讀:面對挑戰記得有這樣一項醫學資料:一年不患感冒的人,患癌癥的概率是經?;几忻暗娜说?倍。
這似乎有點奇怪,但這卻是真實的。
據生物學家觀察,一條魚放在魚缸中,沒有幾天就死了,而三條魚放在水缸中,卻可以活一年多。
因為它們在一種“競爭氛圍”中,越活越有“戰斗力”。
還有一個成語叫做“蚌病成珠”:蚌體內嵌入沙子,邊分泌出一種物質療傷。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顆晶瑩的珍珠。
生活就是這樣,需要經受磨難,需要經受挑戰。
人們應該把這種磨難和挑戰轉化為前進的動力,而決不能受了壓力而自悲自嘆。
尤其是面對失敗和挫折的時候,更不能自暴自棄。
挑戰是對強者意志的考驗。
面對挑戰,迎接挑戰,才能不斷地取得進步。
一個成功的奮進者應該能經得起風雨,應該具有抗挫折的能力。
在挑戰中流淚是弱者,只有在困境中奮起,才能成為強者。
法國物理學家倫琴小時候學習成績很好,但很頑皮。
一次,學校以不尊重師長為理由,開除了他的學籍,使他因為沒有中學畢業證書而不能上大學。
幾經挫折與努力,倫琴終于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蘇黎世學院,可畢業時學校又因他的履歷問題而拒絕他做一名知名教授的助手。
面對種種挫折,倫琴從來沒有掉過眼淚,而總是激流勇進,迎難而上。
經過整整二十年的努力,他擔任了德國匹茲堡大學的校長。
后來還發現了X射線,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科學巨人。
古今中外,流傳著許多向逆境挑戰的佳話,像倫琴這樣在挑戰中奮進并取得偉大成就的人物比比皆是。
現代社會處處充滿了挑戰。
挑戰是對自己的考驗,也是自己邁向更高境界的動力源泉。
只有在挑戰中我們才會不斷進取,讓我們勇于面對挑戰,不斷勝利,不斷超越。
變與不變一、題目: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大山憂心忡忡地對卵石說:“你們都是我的兒孫,我的骨肉,怎么越長越不像我了呢
你們看我:崢嶸雄偉,巋然不動。
再看看你們,無根無基,沒棱沒角,到處亂滾,成了什么樣子
”卵石不以為然地說:“我們這樣有什么不好
只有變成我們這樣,才能隨大江大河去漂流,認識外面的世界。
如果都像你,一輩子都站在老地方不動,縱使窮極千里目,也不過永遠只看到自己腳下那一方土地。
”閱讀上面材料,以“變與不變”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選 ②文體自選 ③題目自擬 ④不少于800字二、思維點撥:“不變”似乎能顯出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思想,可一味地抱著陳舊的觀點,是很難求發展的;另外,這種思想容易使人固步自封,思想僵化,缺乏活力,缺乏參與和競爭意識,這是現代社會發展中應改變的。
由此可聯想到內地某些地方在政策制定、資源開發等問題上,死守著自己的一方天地,在閉目塞聽中更加落后。
“變”的結果可能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但它可以在社會大潮的沖擊中磨練自己,在思想上、意識上、精神上、風貌上等都可表現出新時期的時代風貌,只有求新、求發展、求進步,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這就要求“變”。
文章寫作時可結合以上思路與認識來立意,但具體的內容選材及文體應用還要結合個人材料掌握的實際情況。
三、素材準備:(一)名言警句1、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周易》2、保守是舒服的產物。
——高爾基3、永恒是變化的代名詞。
——杰?古爾德(二)典型事例1、守株待兔;刻舟求劍——中國寓言2、商鞅變法——推動社會發展,使秦國國力強大,最終秦國滅六國,統一全中國。
3、閉關鎖國與明治維新——清朝末年,統治階級夜郎自大,做著“天朝大國”的美夢,一直保持著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制。
與此同時,日本政府派遣大量人員到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之成為社會變革進步的重要力量,國力一躍而成為亞洲之最。
最終,泱泱中華被一個領土還不及它一個省的日本蹂躪了整整半個世紀。
四、例文賞讀:你變了嗎
變
不變
我不明白為什么人們總是喜歡兩者選一,卻不想二者兼得呢
依我之見,當變則變。
變的是方式,不變的是原則。
做事的方法有千千萬,惟獨不能變的是做人的原則。
我們不能把心蒙在黑口袋里去坑害他人,也不能在花花世界之中迷失了方向關閉心門。
取財之道有多種,有人偏走獨木之橋;升官之路,路路通羅馬,而他卻選擇了授人錢財收人虛榮的漫漫不歸路。
于是,不變的成了一個個早已定下的罪名。
變的是頭腦,不變的是意志。
世上無可投機之事,變化思想,化繁為簡本是妥當之法。
但是就此喪失意志人格,投機取巧,結果也總是不變的“聰明反被聰明誤”。
所以我們沒見哪個靠抄襲剽竊坐穩了“大師”的寶座,科學的眼睛里是容不得半顆沙子的。
變的是制度,不變的是道德。
在國家接二連三地頒布一系列法律的時候,一些人覺得有了法律的監管便也放松了道德的約束。
于是,道德犯罪與日俱僧,卻難以找到相關的法律加以制裁。
人們就像奴隸,非要尋得一個規定的條框才行。
自覺,好像說的都是別人的事。
所以制度的變化是為彌補道德的缺失。
試想,一個法律無比健全的社會,其道德水準一定是不堪一擊。
所以,在變與不變之中,人們很難尋求平衡。
“當變則變”的標準也很難把握。
就好像一個人站在蹺蹺板上,除非你站在了正中央,否則稍有偏離便會越陷越深。
人們每天都處于變化之中,改變著心情、性格、處世之道,每個人都在改變著他人,每個人也都在被人改變,唯一不可變的是人性。
性變則質變。
蒼蠅喜歡骯臟,是因為臭氣相投。
如果你身邊盡是垃圾,我想你也一定不會是只蜜蜂。
在看到我們的社會一步步地走向腐朽與糜爛的今天,每人都應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變化,看看自己究竟是那個曾經透亮的蘋果,還是已經腐臭的菌群。
不屈之美一、題目: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國作家海明威說:“人并不是為了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打敗。
”這句話充滿了一種不屈之美。
它告訴人們:一個人總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戰勝困難中前進的;在奮斗中,失敗是免不了的,但是一個人絕不能在精神上被困難擊倒,即使粉身碎骨也不能屈服于失敗。
請以“不屈之美”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文體自選 ③題目自擬 ④不少于800字二、思維點撥:人生的道路總不是一帆風順,有順境,也有逆境。
當我們遭遇挫折、失敗的時候,唯有以樂觀的心態、不屈的精神與之相持,方能走出困境。
不屈,是一種挑戰,一種反抗;是一種意志,一種精神。
不屈是在黑暗背景上抹出的一道鮮亮色彩,是在萬草衰敗之間開出的一朵絢麗之花。
不屈之美,在歌哭嘆惋之際顯現,在驚心動魄之間呈示,在蒼涼悲壯之中綻放。
此話題可以寫經歷、體驗、感受、看法或信念,也可以編寫故事等。
三、素材準備:(一)名言警句1、丈夫貴不撓,成敗何足論。
——(宋)陸游2、凌冬不改青堅節,冒雪何妨色更蒼
——(宋)朱淑貞3、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板橋4、無論頭上是怎樣的天空,我準備承受任何風暴。
——(英)拜倫5、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6、兩腿直立的普通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偉大。
——古希臘諺語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8、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屈服。
——貝多芬9、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晉)陶淵明(二)典型事例 1、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司馬遷《報任安書》2、徐有功護法不屈——徐有功是武則天時代的最高法官,不占不貪,清正廉潔。
武則天每次要殺人,他都要根據法律,與武則天爭辯,請求不濫殺無辜,酌情量刑,減罪免死。
一次武則天為此大發脾氣,命令武士把他拖出去斬首。
在性命不保的情況下,他還回過頭來,嚴肅地說:“我雖然被殺,但法律是不可改變的。
”武則天無法,只好把他削職為民。
后來再起用他時,他還是據法與武則天力爭。
武則天始終不能使他屈服。
3、《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主人公及其原型(作者)頑強不屈,與命運抗爭的精神;音樂巨人貝多芬“世界不給我快樂,我卻給世界創造快樂”,面對命運,以不屈的精神譜寫出一曲曲華麗的樂章。
4、落榜奮起的名人——明朝歸有光,八次落榜,仍然含辛茹苦,發憤攻讀,終于寫下了《震川文集》四十卷。
著名醫學家李時珍,三次落榜,下決心從醫。
一生精心研究,走遍長江、黃河流域,經過27年的艱苦勞動,終于寫下了醫學巨著《本草綱目》。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四次落榜,深入民間進行采訪,寫出文學名著《聊齋志異》。
四、例文賞讀:老人與海老漁夫桑地亞哥已經連續84天沒有打到魚了。
老人睡覺依然是臉朝下,但不像年輕時總夢見海浪、沙灘,而常常夢見獅子。
第85天,一大早,老人就準備了沙丁魚和魚食,出海去了。
這天天氣很好,老人決定到更遠的大海深處捕魚。
黎明時,他已經在釣絲上裝上沙丁魚,放到適當深處讓小船隨海水飄流。
老鷹在上空打著旋,老人把釣絲放到1英里深的海里。
突然,他看見伸在水面的綠色桿子急遽地墜到水里,他知道,這是一條馬林魚正在吃釣尖上的沙丁魚。
老人靈巧地握著釣絲,感到下面的分量越來越重,中午時分,大魚終于上鉤了。
老人用雙手拼命地收著釣絲,但卻不能提上來一英寸,而漁船和人都在慢慢地飄流。
太陽落山了,大魚依然沒有浮出水面。
老人想,我拿它沒辦法,它也拿我沒辦法。
太陽又升起來了,魚依然在向北游。
老人疲憊不堪,左手在抽筋,他吃了一些生魚片來增加體力。
魚終于跳出了水面,比小船還長兩英尺
老人緊緊拽住釣絲,他的手已經皮開肉綻,鮮血直流。
第三天,大魚開始打轉,最后銀花花的肚皮終于翻出水面,老人使盡平生力氣把它殺死,并把它綁在船邊。
那家伙足有1500磅,或許更重。
死魚的腥味引來了鯊魚群,它們圍著船打轉。
老人用魚叉扎,用槳、舵柄、刀子等與鯊魚展開拼死搏斗。
他深信:“人并不是為了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打敗。
”最終,鯊魚吃掉了他千辛萬苦得來的大馬林魚的肉,僅僅留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半夜時分,老人終于駛回小港,回到了他的小屋。
天亮后,人們對著那大馬林魚的骨架發出了嘖嘖的驚嘆。
路邊的小茅屋里,老人又睡著了,他依然臉朝下睡著。
老人正夢見獅子。
感悟生活一、題目: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是一部天書,需要每個人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會有不同的感悟;對不同的生活,我們有不同的感悟;對不同的現象,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與感受。
請以“感悟生活”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文體自選 ③題目自擬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襲二、思維點撥:感悟,解釋為“有所感觸而領悟”。
既是“感悟”生活,就應以自己的切身實踐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奧秘、激情、哲理、人情味,等等。
“感悟”不同于一般的理解與認識,關鍵在于“悟”,在于體味。
同時,這一“感悟”應有一定的價值與意義,要注意文章立意的價值取向。
三、素材準備:(一)名言警句1、只要有生活的愿望和對本身力量的自信,那么整個一生將會是一座最美好的時鐘,一座洋溢著精神力量,以其崇高的業績震撼人心的偉大時鐘。
——高爾基2、我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 ——史蒂芬?霍金3、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傅雷4、生活,就是理解。
生活,就是面對現實微笑,就是越過障礙注視將來。
——雨果5、我們的第一個哲學教師是我們的兩條腿,一雙手和一對眼睛。
——盧梭6、生活也如同寓言一樣,不是以它的長短來衡量,而是以它的內容來衡量。
——小塞涅卡7、人最寶貴的東西是什么
是生活,因為我們的一切快樂,我們的一切幸福,我們的一切希望都和生活聯系在一起。
——車爾尼雪夫斯基8、當你一貧如洗時,再沒有時刻被人覬覦的恐懼;當你腰纏萬貫時,總覺得擺脫不了鬼影憧憧的追蹤,生活從來都是一幅長者風范:你到底要什么
(參看陳焱摘記本)9、當我們正為生活疲于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而去。
——約翰?列儂10、我愿意自主地照自己的意思過生活,凡是我自己需要的,我欣然接受,我不需要的,我就決不希求。
——車爾尼雪夫斯基(二)典型事例1、牧羊童的一生——某記者采訪陜北山區的一名牧羊童,問:“你牧羊做啥
”牧羊童答:“娶老婆。
”記者又問:“娶老婆做啥
”答:“生娃。
”“生娃做啥
”“牧羊。
”2、陶淵明棄官歸隱,“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可見他的隱逸生活并不輕松,為了克服生活上諸多的極度困難,他還經常不得不向朋友借濟來養家糊口,“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但他卻又能夠“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生活的詩意其實藏在人的心中。
3、梭羅在《瓦爾登湖》里,這樣說:“我的屋子里有三張椅子,獨自時用一張,交友時用兩張,社交時用三張。
因為人只有一個半朋友,一個肝膽相照的,半個能為朋友犧牲自己利益的,所以交友只需兩把椅子,一張給朋友,一張給自己;社交需要三張椅子,留一張自己坐,一張給增長的知識,一張給促膝而談的樂趣。
有時候我們的生活簡單得只需一把椅子,供心靈坐坐。
”4、愛因斯坦的“四不”——很少有人了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他日子過得極為快樂的原因。
他的人生有“四不”:“不求人,不求名,求利,不求掌聲”,所以日子過得很充實。
他還表示,他從工作、小提琴、帆船上得到的樂趣,超過人間的一切榮華富貴。
四、例文賞讀:美的瞬間陽臺上的曇花開了,是在一個靜謐的夜里。
她從葉間偷偷地探出,嬌嫩的花蕾正在微微顫動,喇叭狀的花托向上微微揚起,呵護著如玉一般的花朵。
雪白的花瓣從花托中間悄悄地伸展開,一片、二片、三片……成束的米黃色的花蕊徐徐露頭兒。
曇花以奇跡般的速度怒放了。
我看呆了。
我本是不喜歡曇花的。
在我看來,曇花只能以瞬間的開落來吸引人,而我喜歡長久的美。
可是就在我觀賞曇花開放的一瞬間,我知道我錯了,我被曇花征服了。
我發現,曇花盛開的一瞬間竟是如此之美。
因為她的短暫,我頓生愛憐,多想留住她啊
在生活中,有太多的瞬間美。
當憂愁的你回眸一笑時,會露出瞬間的美;當你將落在路旁的廢塑料袋投入垃圾箱時,你擁有了瞬間的美;當你站在領獎臺上熱淚盈眶時,你展現了瞬間之美。
其實,美,一瞬間就夠了,并不在乎長久。
那瞬間如此美妙絕倫,足夠你回憶一生一世。
若想擁有瞬間的美,有時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甚至是畢生的心血。
記得冰心有一首小詩: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在你欣賞曇花之美的時候,別忘了她的奮斗歷程。
曇花謝了,來去匆匆,像一位百花叢中的過客,但她的美,卻永遠留在了我的心中。
感悟生活有人說,生活是一盆麻辣湯,辣得讓人直流眼淚但又有一種火勁兒。
有人說,生活是一杯香濃的咖啡,細細地品味才能從苦中品嘗到絲絲的甜意。
有人說,生活是一首歌,吟唱著人生悲喜交加的苦樂年華。
我問我的朋友:什么叫做生活
朋友的答案讓我眩暈——生活就是一天一天過日子。
那天,讀小學的弟弟向我炫耀他的幾篇得意之作,我看著,就笑了。
從字里行間,我讀懂了弟弟熱血沸騰的生命,讀懂了他單純而幸福的生活,即使這些文字還是稚嫩的。
讀完后,我又恍然有些感傷,現在的我們,已經過早地進入了方程式的生活,甚至連一些證明過程也懶得解析了。
站在高中的尾巴上,我已不再在小學生活的回憶里逗留。
那些過去的生活,串成一朵朵浪花,也只有在海潮突襲時翻涌。
面對著海浪的拍擊,我的心卻是不再洶涌澎湃了。
我早已告別了小學生活的漩渦。
我可以很平靜地對著當年的老師說再見,不再緊張。
我可以很隨意地和當年吵嘴的同窗說你好,不再有任何的怨厭。
只是在這些靜寂的生活背后,我感受到的,只剩一絲絲微弱的氣息。
寂寞,這個詞已不能夠來形容我的生活。
那些在沙發上按著電視遙控器從頭到尾,從末至始的感覺,已不能用寂寞來描繪。
那些當你郁悶到將近窒息時想找人談談心卻發現房間里空空如也的失望,也不足以用寂寞來衡量。
我不是一片靜柔的葉子,更多的時候,我渴望的是飛翔的夢想。
只是,像霧像雨又像風的生活,阻擋了我柔軟的翅膀。
朋友說,你的生活圈子似乎很小,能記下來的東西不多呵。
我說,是啊是啊。
偶爾隕落的星星,散在我的天涯海角,能釋放出的光芒也是點點亮亮而已,不是么
哦,記得還有人說,生活就是苦刑,永遠有受不完的苦。
我說,不是不是,生活是一縷淡薄的陽光,沒有刺眼的光線穿透我們的心,沒有刺骨的冷意鉆入我們的骨髓,它淡淡的芳香里,含著沁人心脾的青草味。
我們站在它的腳下仰望,卻不知它早已登上更高的蒼穹。
規 矩一、題目: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語說:“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現代人說:“只有打破傳統的條條框框,突破規矩,才能有所創新。
”請以“規矩”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文體自選 ③題目自擬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襲二、思維點撥:可以論述規矩的作用,遵規矩但不墨守成規;可談規矩的標準,規矩也可隨社會生活的變化、隨時代的進步而改變;可從規矩阻礙發展與創造的角度加以闡述;也可采取逆向思維的方式,說明在某一條件下“沒有規矩也可成方圓”,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
寫議論文要注意用材料來說話,寫記敘文則應把某一觀點滲入敘述之中。
三、素材準備:(一)名言警句1、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孟子2、匠人誨人以規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3、懸梁而知平,設規而知圓。
——韓非子4、有必師事者,當從規矩入,再從規矩出。
——蔣和5、規則是一種秩序,一種對于快樂和欲望的控制。
——柏拉圖6、危險并不在于假想的革命的禍害,而在于阻礙進步的墨守成規。
——托爾斯泰7、任何規則都有某些例外,絕對通用的規則是沒有的。
——赫爾岑8、不要過分醉心于放任自由,一點也不加限制的自由,它的害處與危險實在不少。
——克雷洛夫(二)典型事例1、劉石庵的書法集各家所長,但能推陳出新。
有規矩的筆法便不是涂鴉,而不囿于規矩卻是有了自己。
故他的書法為后人所崇拜。
與劉同時代的翁方綱也學古人,然不能自拔,后人佩服他的就少了。
2、牛頓推翻了亞里士多德卻成了愛因斯坦的“柵欄”,愛因斯坦最終突破了“柵欄”的限制。
那么愛因斯坦會否也成為別人的圍墻呢
3、學習也好,科研也好,墨守成規和不敢越雷池半步,自然不能發現新的東西。
亞里士多德之后,西方熱心天文學研究的人很多,這些人對天文學的研究雖各有所得,但總沒能跳出亞里士多德的圈子,因而在數百年間天文學的研究并沒有出現質的突破。
這一局面直到哥白尼和伽俐略才告結束,而這兩人所具有的超越、創新精神,恰恰是上面這些人所缺乏的。
4、周亞夫營門擋駕——西漢文帝時名將周亞夫在文帝探視軍營時嚴格按照軍規辦事,擋駕讓文帝緩行。
四、例文賞讀:無規矩不成方圓 不創新無以前進古人云:“無規矩不成方圓。
” 規矩是人類生存與活動的前提與基礎,人們總是要在規與矩所成形的范圍內活動。
人們要遵守規矩,只有這樣才能讓社會、個人更好地發展與進步。
社會的穩定離不開規矩,有了規矩社會才能正常運轉。
試想如果社會沒有了規矩,工廠還能有序地生產嗎
社會的交通秩序還能維持嗎
社會的教育還能進行,那么祖國的未來人才如何得到培養呢
長而以往,社會將面臨嚴重的穩定發展問題,一切美好的藍圖都將化為泡影。
因此我們呼喚遵守規矩,尋求發展。
個人的發展離不開規矩。
人作為社會和國家的主體,直接決定著國家與社會的前進方向,個人只有尊重客觀規律,遵守規矩,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達到自己預定的目標,并在奮斗中磨練自己的意志,吸取失敗的經驗,不斷充實自己,讓個人的潛力達到最大的發揮。
如果違背了規律,違反了規則,那么必將受到客觀世界無情的懲罰,這樣人與社會與國家如何得到協調發展呢
因此我們呼喚遵守規矩,尋求發展。
當然,我們強調無規矩不成方圓,但并不等于墨守成規,盲目守舊。
我們要配上創新的長劍,突破規矩另成方圓。
因為創新是穿破未知障礙的匕首,是打開智慧大門的鑰匙,是通想成功彼岸的橋梁,我們只有創新才可能汽笛指揮,探索真知,獲得成功。
倘若一個人安于平庸,甘于落后,畫地為牢而不自知,那么他將失去向上的動力,失去開創美好明天的創造力,等待他的結果只有——淘汰。
試想,如果一味循規蹈矩而不敢創新,怎么會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打破牛頓的經典力學,從而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
如果沒有突破規矩另成方圓,怎么會有文藝復興沖破宗教禮學的束縛,終而建立資本主義的新規矩
也正是因為缺乏創新不敢突破“規矩”,才造成王明的“左傾”錯誤,以致差點斷送了中國革命。
由此可見,只講規矩不敢創新,其危害大矣。
既然如此,我們又應該如何正確地做到既守規矩又敢創新呢
其一,我們要在遵守規矩的基礎上創新,我們要擯棄的是那種墨守成規的思想,要打破的是那些成規陋習,要追求的是正確的思想解放;切不可盲目地排斥與否定前人的一言一行,我們要真正地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其二,在創新的道路上我們要有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讓你擁有堅強的精神的后盾與不畏艱險的力量源泉。
讓我們帶上創新的背囊出發,踏著規與矩成形的軌跡前行吧
冷與熱一、題目:根據下面一段話,按要求作文。
自然是富于變化的,冷與熱就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
在人類社會中,我們也常常在人際交往時,感受到不同人們態度的冷與熱,這些變化又常常引發我們的許多思索。
請以“冷與熱”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文體自選 ③題目自擬 ④不少于800字二、思維點撥:寫作本文,可從下面幾方面入手確定立意取向、構思角度:
“學高為身正為范。
是著名教陶行知先生的名言, 也有成:學深為師,品正為范。
從中可見學乃教育之基礎,德乃教育之本源。
從字義理解教師是指: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的,在學校中向學生傳遞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體質,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專業人員。
那么我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教師呢
是簡單的知識淵博型,還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優秀的業務素質,健全的人格的全面教師呢
我想大家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了吧
怎樣才能做一名具有優良品德、豐富的專業知識的好教師呢
我個人認為應具有有以下幾點: 第一、教師不是職業,而是事業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轉型階段,文化發展空前繁雜,社會思潮泥沙俱下,如何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使每一個人都需要面的問題,作為教師一定要有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要認清教師不僅僅是我們的職業也是我們的事業,要把教育事業作為我們一生的追求和理想。
面對拜金主義盛行我們教師的價值觀一定不要盲從,而是要更加清醒的認識到這種風氣的錯誤性,以及為了改變這種風氣,我們教師需要用過硬的素質來抵御這種風氣。
對把教育當事業的人,我懷有真誠的敬意。
所謂“把教育當事業”,我理解至少有兩個含義:第一,研究;第二,創新。
有事業心的教師,面對教育的所有現象,都能夠以一種研究的眼光去打量與審視,并自覺地進行研究。
這種研究不是抽象的理論推導,而是結合自己每一天的每一個教育行為進行分析、比較、質疑、琢磨、提煉等等。
有事業心的老師總是具有一種超越自己的欲望,不愿意簡單地重復自己,哪怕是同一篇“教熟了”的課文,針對不同的學生,或者在不同的時期,也希望能夠講出新意;哪怕是富有經驗的班主任,面對新的班集體,也努力追求帶出新的個性與特色。
如果說,把教育當飯碗,能夠滿足教師物質生活的需要;那么,把教育當事業,則還能給我們帶來自我價值實現的精神收獲。
我們不能苛求每一個教育者都把教育當事業,但是毫無疑問,一個把教育當事業的老師能夠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教師的師德是教師的靈魂,師德是教師職業理想的翅膀,教師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艱苦的,教書育人需要感情、時間、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這種付出是要以強烈的使命感為基礎的。
一個熱愛教育事業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苦的,必須受得住挫折,將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捧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第二、教師不是演講者,而是榜樣 我們常說“無聲教育”,就是指學生通過教師日常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模仿教師的行為,潛移默化的將教師好的和不好的行為進行了學習。
因此,教師工作的“示范性”和學生所特有的“向師性”,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對學生都會起示范與榜樣作用,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
教師是學生的教師,學生是教師的學生。
在成長過程中,學生總是把教師看作學習、模仿的對象。
教育工作不僅僅是教學,更要以人為本、教書育人,家長把學生交給學校、交給教師,我們就有責任、責無旁貸去珍惜愛惜學生的時間。
教師要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自我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潔的儀表影響人,以和藹的態度對待人,以豐富的學識引導人,以博大的胸懷愛護人。
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實效,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
第三、教師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獲取知識的引導者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教學生去發現真理。
”在新課程實施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問探究式學習轉變。
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轉變,教師要有更大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來面對自己的工作。
新課程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發展與探究中學習知識,建構知識,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要改變過于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注重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從轉變自己“講課”為主的教學行為做起。
以往的課堂教學,主要弊病之一就在于教師灌輸得太多,將課文進行“支離破碎”的分析,術語、概念灌輸得多,感悟、體驗被忽視。
事實上,老師灌過不等于學生學過,學生學過不等于學生學會,學生學會不等于學生會學,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要求我們的教學要達到“學生會學”的境界。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改變“灌輸者”的角色,盡量做到:支離破碎的“分析”不講,學生已經懂的不講,學生自己能講的不講,教師自己講不清楚的不講,學生聽不明白的不講。
那么,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講授些什么呢?不是照搬教參,而是有自己研究的課文的心得體會、感悟和發現;必須有高于學生之處,能為學生開啟心窗,要能講得學生佩服你;必須是傳授程序性的知識,而不是陳述性的知識。
所謂“程序性的知識”,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去做,如何去運用,換言之,就是教他以規律、方法,授之以“漁”;必須傳授主題性的知識,而不是支離破碎的知識,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獲得較高的學習效益;必須傳授邏輯上有必然聯系的知識。
加涅說:“有組織的知識必須按一定的程序才能系統掌握。
”教師在講授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喚醒已有知識的記憶,以不斷建構新的知識網絡。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9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