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一、整體把握開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
這首詩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
“單車欲問邊”,寫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
要走多遠呢
“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
山高路遠,詩人覺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樣隨風而去,又恰似“歸雁”一般進入胡天。
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經過長途跋涉,詩人終于“蕭關逢候騎”,卻沒有遇見將官。
一問才知道“都護在燕然”:將官正在燕然前線呢!故事似乎還要延續下去,但詩歌卻于此戛然而止,給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試想,那茫茫無邊的沙漠,只有用一個“大”字才能狀其景觀;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煙”二字正能狀其神韻。
“孤煙”之后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凈,直入人心。
“長河落日圓”,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間。
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長”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頭。
而“長河”之上,是那一輪圓圓的落日,這里的“圓”字與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傳神,難以言其妙處。
二、問題研究“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賞析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
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畫面上的景物雖不多,但是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
其次,它有畫一樣講究的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寥寥幾筆,就用簡約的線條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態,概括性極強,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這兩句在色彩上也很豐富,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靜靜地居于天際,輝映著波瀾不驚的閃著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目前。
《紅樓夢》里香菱說:“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
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
若說再找兩個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
”她雖然不能夠清楚地說出這兩個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憑直覺感到它們描寫孤煙與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蘇軾評價王維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真是非常恰當啊。
對“煙”的不同理解:有人認為是烽煙,有人認為是炊煙。
渡荊門送別整體把握此詩是詩人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荊門時所作。
隨著船的移動,兩岸的景色像畫卷一樣展開、變換。
作者很自然地描繪了舟過荊門時所見景色。
頷聯用游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渡到平原,山巒從作者的視野中一點點地消失,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
頸聯通過兩幅美麗的畫面來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圖,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飛下的天鏡,寫夜間的風景;第二幅是天邊云霞圖,云霞飄飛,如同海市蜃樓一般變幻多姿,寫黃昏的風景。
這么美的景色,真讓人陶醉!但是“應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兩句卻突然一轉,由欣賞美景轉入深沉的鄉情之嘆,還是故鄉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萬里之外,還不忍分別。
含蓄地抒發了思鄉之情,將全詩用一根無形的線收束在一起,余音裊裊。
王夫之《唐詩評選》說“結二句得象外于環中,飄然思不窮,唯此當之。
”全詩運古詩渾壯豪放的氣勢于聲調格律之中。
首聯敘事,頷聯頸聯寫景,尾聯抒情。
時空廣闊,寫景有靈動之感,情韻悠長。
對“送別”的不同理解:這兩個字歷來解釋不一:一說指江水送自己離別蜀中,一說贈給送別的友人。
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一○)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
”唐汝詢《唐詩解》疑“送別”二字為衍文。
韓翃《寒食》詩的妙諷倪修山 肖本昌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青煙散入五侯家。
韓翃這首《寒食》詩與一些同類話題的詩相比,一枝獨秀,其音節之諧、意象之美、韻味之豐等藝術與思想方面特色,歷來為后人稱道。
韓翃是中唐時期詩人,字君平,生卒年不詳。
南陽(今屬河南)人。
天寶十三載(754)進士。
寶應元年(762),淄青節度使侯希逸署為幕中從事、檢校金部員外郎。
后歸京閑居十年,又入汴宋節度使幕任職。
建中元年(780),德宗以其有詩名,擢為駕部郎中、知制誥,官終中書舍人。
韓翃為“大歷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成就突出,存詩較多,明人輯有《韓君平集》。
高仲武評其詩:“韓員外詩,匠意近于史,興致繁富,一篇一詠,朝士珍之,多士之選也。
”(《中興間氣集》)徐獻忠:“君平意氣清華,才情俱秀,故發調警拔,節奏瑯然,每一篇出,輒相傳布,亦雅道之中興也。
”(《唐詩品》)然而,在韓翃的存詩中,《寒食》這首小小的絕句,其燦爛之光尤為奪目,詩人為之生色,“大歷十才子”為之生色,唐代乃至中國詩歌為之生色。
《寒食》詩,按理解的深入,有三個境界:初讀有味,再讀生味,三讀能玩味。
初讀有味單指詩的描寫與敘述,花飛柳拂的皇城春天,燭明煙輕的宮廷生活,色彩明麗,動靜和諧,寒食時節的醉人世界盡現眼前;再讀生味則指這首詩引起人的思考:詩人難道只是要表現長安的明媚春光與宮廷生活嗎
表現長安的風光與生活可從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場景入手,詩人又為什么偏偏要抓住寒食這個時節突出宮廷生活來寫呢
順著這些問題思考,這首詩的思想便會閃出光芒,詩的韻味便會見得醇厚;三讀玩味最終指品鑒這首詩深藏不露妙諷,這第三個境界也是本文的核心內容。
這首詩的諷刺意味要從寒食節說起,寒食節又要從介子推說起。
《左傳》與《史記》都對介子推有介紹,明代馮夢龍與蔡元放著《東周列國志》對介子推有更細致的描述。
介子推是東周時期晉國一臣,晉公子重耳在與兄弟爭奪嗣位過程中出奔,介子推以重耳為賢,與趙衰、狐偃、魏武子、司空季子等一行隨從。
過衛之境,重耳饑困難當,介子推自割大腿肉一塊,做成肉湯獻給重耳。
及重耳得秦穆公等相助將復國,渡河時教將隨身攜帶的破舊用具一并丟棄,狐偃見重耳有喜新厭舊易忘患難之情,便以請去相要,介子推視狐偃言行,察其有邀功請賞貪圖日后富貴之意,以之為羞,心存隱居之念。
至重耳復國封侯行賞,跟隨重耳歷經十九年磨難的介子推“不言祿,祿亦弗及”,(《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背負老母悄然離去,隱于峰巒層疊的綿山之中,過著清苦的生活。
晉國安定,重耳想起介子推,命人尋綿山數日,介子推不出,有人焚林,意圖逼出介子推,火息之后,介子推最終不出,子母相抱,死于枯柳之下。
重耳以綿上為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時人緬懷介子推,因其死于火,每年至其遭火之日(清明前一日),門前插柳,不舉火,吃冷食,這就是沿襲至今的寒食節。
可見,介子推是大忠大孝、不求聞達、高潔守志之士,寒食節的原本意義正在于寄托對介子推的追思,對他高潔品行的緬懷。
從介子推與重耳的特殊關系看,寒食節更有一層君王對患難與共的部下追思。
寒食是一個特殊的懷人節日,借此節日可寄托對高潔之士的情思,訴諸人類最美好的情感。
宋代詩人顧雍說:“人間佳節唯寒食。
”用意應在于此。
以門前插柳,不舉火,吃冷食這些特殊的形式,是要表達人們對高潔之士的敬重與懷念。
因而,寒食時節氣氛應是凝重的,情緒應是哀傷的。
以寒食為主題的詩多宜基于這樣的表現,如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可韓翃這首《寒食》詩,表現寒食時節卻是另一種情景,它的景象清新靈動,它的情感歡快自得,百姓、五侯、君王都沉醉在賞花看柳的旖旎春光中,而對高潔之士的哀思蕩然無存,這不能不說是對世情的諷刺。
詩的描寫由遠而近,由泛指而具體,從皇城寫到御花園,從御花園寫到漢宮,目光聚焦在君王之上,諷刺矛頭隱隱向君王而來。
詩人筆下的寒食節里,人們沒有任何禁忌,皇宮里尤為突出。
見不到宮人在門前插柳,見到的是御柳飄拂,見不到不舉火,吃冷食的情景,見到的是燭明煙輕。
“日暮漢宮傳蠟燭”一句,語意自然,一“傳”字,生動地表現出蠟燭相繼點明,燭光輝煌的漢宮夜晚,你可以想見到那歌臺暖響,春光融融醉人的漢宮。
奪取天下的君王只顧著自己的享受,棄置了寒食節的禁忌,棄置了寒食節的特殊意義,也就是說,他們早把當年患難與共的謀臣策士以死相助的猛將精兵忘得干干凈凈。
詩句以漢宮說事,使人想到漢高祖,劉邦奪取天下后,對原先生死與共的部下,不念舊情,不念舊功,稍有抵觸,或殺或逐,“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盡寫出劉邦對舊部的態度,他正是一個善于用人又忘恩負義的君王。
至此,韓翃這首《寒食》詩對漢代君王的諷刺意味水落石出。
韓翃處在中唐時期,他描寫寒食節的應是他所處時代的景象,因而,詩中寫的是漢代的寒食節景象應出于他的想象,或者是一種移花接木的方法,把唐代換成了漢代,這種移花接木的方法(缺少漢代王宮怎樣過寒食節的記載,所以不能說是借古諷今)把詩的諷刺對象弄得虛虛實實,實在是高妙。
但可以肯定,詩人諷刺對象絕不是漢代君王,而是他同時代的君王。
當然,這君王是否就是德宗皇帝,還有待于進一步論證。
《唐詩鑒賞辭典》收四川大學教授周嘯天先生對此詩的解讀文章,其鑒賞與觀點一直以來具有權威性。
周嘯天先生認為此詩本意未必在于諷刺,它的諷刺意味是因為作品“形象大于思維”(高爾基)而來;我以為此詩的本意正是在于諷刺,諷刺的意味由寒食節特定的意義而來。
周先生以為此詩諷刺的著眼點是宮中特權;我以為此詩諷刺的著眼點是得志的君王對亡靈的褻瀆。
這首詩的諷刺之妙在于溫和與含蓄。
全詩只再現了春光明媚的長安之景,溫暖熱鬧的宮中之燭,但這種情景與寒食節應有的凝重哀傷的氛圍相悖,所以用語盡管溫和,諷刺卻自生。
又如周嘯天先生所言,通篇止于描繪。
確實如此,通篇無一句警世之語,無一字作色批評,溫柔敦厚;詩的劈頭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描寫生動,一下子把人們帶入喜悅的情境之中,百花爭艷的春光吸引了人們注意,這種效果使得詩意含蓄起來,縱然人們的注意循著長安——御花園——漢宮的足跡而來,由于首句的感染,也容易停留在想知道皇宮里是怎樣的熱鬧而已。
詩人不寫現實中的寒食節而寫漢代的寒寫節,使得諷刺目標虛虛實實,詩意迷離在忽遠忽近的詩句中,幽深縹緲。
溫和的態度使詩意愈加含蓄,含蓄的表達使態度愈見溫和。
清代管世銘在《讀雪山房唐詩鈔》中說評價:“大歷諸子實始爭工字句,然雋不傷煉,巧不傷纖,又通體仍必雅令溫醇、耐人吟諷。
”這種評價對韓翃尤為恰當。
孟棨《本事詩》說到唐德宗尤為欣賞此詩,特賜多年失意的韓翃以“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正能說明這首詩溫和含蓄的語言表達有令人玩味無窮的特色。
從諷刺的風格來看,韓翃這首《寒食》是千秋妙諷第一詩。
【教材閱讀】 這篇課文是描寫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詩。
《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天轉任和州,行經洞庭所作。
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將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繪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
寫洞庭湖詩大多氣勢雄偉、境界壯闊,如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臨洞庭上張丞相》再如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不同,重在表現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詩先以“秋月”與“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潔,一片和諧。
湖面無風,如月下銅鏡鋪展于大地。
“鏡未磨”寫出了浩闊湖面,漣漪輕起,波光粼粼,呈現出迷蒙之美。
放眼遠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顆青螺綴放在白銀盤中,如一種工藝珍品,使人愛不忍釋。
全詩構想新奇,化大為小,色調淡雅。
[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面:指湖面。
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
這里一說是水面無風 ,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
這里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 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賞析]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
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
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屬于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
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htt【注釋】 是李白寫的,唐代1、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下臨長江。
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到。
4、廣陵:即江蘇揚州。
5、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
6、西辭:向西告別。
因為孟浩然要去的揚州,在黃鶴樓的東邊,故稱向西告別。
7、煙花:形容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春天景物。
8、盡:消失。
9、唯見:只見。
10、天際:天邊。
【譯詩】我的老朋友就要辭別黃鶴樓,在繁花盛開的三月去游揚州。
一片白帆消失在藍天的盡頭,眼前只剩下長江向天際奔流。
【主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著名的送別詩。
這首詩寫的是李白為朋友孟浩然送別時的動人情景,通過刻劃眼前景物,抒發了對孟浩然真摯的情意。
【賞析】此詩作于開元年間,為送別詩中的千古名篇。
寫作者于黃鶴樓畔送友人孟浩然放舟東游,先設想三月煙花,江南春早,故人啟程,繼寫孤帆影遠,友人已去,江水自流。
一幅大寫意畫展現在眼前,別離之情,也就不寫自露。
李白一生交游最廣,孟浩然長他12歲,忘年友情,誠摯篤厚。
李白在《贈孟浩然》一詩中,深情大呼:“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盛贊孟浩然棄軒冕冠服,臥云泉山林的高風亮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達了詩人對孟浩然深深的敬慕之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奔放瀟灑,充滿畫意詩情。
“故人西辭黃鶴樓”,黃鶴樓,天下勝景,原址在今湖北省武昌西邊的黃鶴磯上。
相傳黃鶴樓是仙人乘鶴飛升之處,是當時騷人墨客流連聚會之地。
崔顥著名的題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為黃鶴樓增添了情深思遠的人文景色。
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帶有詩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用清麗明快的詩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向往。
因為此人,乃“風流天下聞”的當代名流孟浩然;此時,乃大唐開元盛世,繡戶珠簾,百業興旺,繁榮而又太平,千古難逢;此景,又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百花爭艷;所去之地“揚州”是東南都會,自古繁華,從黃鶴樓到揚州古城,大江上下,該有多少看不盡的風光,這一切都是那樣的令人心醉,令人神往。
開頭這兩句看似平淡的敘事,包含了李白多么豐富的內心世界呀。
而此時,他又有多少話想對孟浩然傾述呀。
雖依依惜別,卻沒有一絲感傷的情調,完全擺脫了一般的寫法。
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詩人,“孤帆遠影碧空盡”,目送航船遠去,孤帆漸淡,消隱在天水一色的藍天碧水之間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
極目遠送,更顯友誼深長;孤帆淡去,反襯深情更濃。
此刻,畫面上帆影逝去,已空空無物了。
可是,恰恰是這片空白中,為詩人的思緒馳騁開拓了廣闊的空間。
“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詩人駐足良久,不忍離去時的所見。
面對悠遠無盡的江水,面對水天一色的遠方,詩人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這滔滔江水之中,那遠去的江帆之中,滿溢著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無限的眷戀,讓人感到一種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悠遠境界。
也許他在想:老朋友今番遠去,何時再能相會
他孤零零一個人,旅途中是否寂寞
但愿他一帆風順,路上平安
這向著遙遠的天邊流去的滾滾江水,也正象征著他們的友情;江水是永遠流不盡的,而他們之間的情意也是說不完的。
這首詩表達了多么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
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景中寓情,以景抒情,使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正所謂“不見帆影,惟見長江;悵別之情,盡在言外”。
另外在詩歌的用韻上,詩人也頗具匠心地選擇了“樓”“州”“流”三個聲調悠揚的韻腳,吟誦起來余音裊裊。
這與孤帆遠去、江流天際的景象以及詩人目送神馳、情意綿綿的神態十分吻合。
再加上語言清麗自然,意境雄渾開闊,這首詩真是令人越讀越愛,百讀不厭,無怪乎千古傳頌。
李白的詩,意境開闊,如來天外;李白的詩,感情奔放,直薄云霄。
這首送別詩,寫景,大處落墨,籠天地于筆端;寫情,豪情滿紙,隨江水而奔騰。
詩意飛動,自然流走,這是最典型的李白的風格。
渭城朝雨裛輕塵[1],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2]。
賞析安西,安西都護府。
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庫車縣。
本詩為贈別而作,后由樂人譜曲.其曲名為《陽關》,又名《渭城》;作為送別曲,流傳很廣。
我們這個民族自古重離別。
歷代留下來的贈別送行的詩文多得不可勝計。
南朝江淹專門寫了一篇《別賦》,賦的一開頭就說。
“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送別曲也很多,漢橫吹曲有《折楊柳》、《小折楊柳》,相和大曲有《折楊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節折楊柳》等。
詩開頭“渭城”一語點出詩人餞別元二的地方。
“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個所在,是餞別的具體地點。
并說這是一個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陣小雨。
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為春雨,這種寫法叫做互文見義。
這可以使語言更精煉。
寫離情別緒。
詩人筆下的景物也往往成為有情之物。
代人傷心,為人垂淚。
本詩寫春朝兩,下“襄輕塵”三字,表明兩不大,只是沾濕了地皮。
接著又說,環繞客舍四周剛剛放葉的柳樹。
經春雨洗過,益發顯得青翠嫩綠。
這里描繪的是一個空氣清新。
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
此種寫法。
似與“送行”的氣氛不十分諧調。
然而。
詩人心甲已先裝著一個“別”字。
雖有良辰勝景。
也無心流連。
別意正是以潛意識的形式籠罩景物、環境的。
由此可以看到,主觀情感在一篇抒情詩中的決定性作用。
其中的關鍵詞語是“柳色”。
古有折柳送行的習俗。
漢代長安城東郊有一條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橋名“灞橋”,人們在這座橋上送別親友,要折下橋頭的柳枝送給行人,這就是所謂折柳贈別。
從漢魏到隋唐,這一習俗相沿下來。
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離別之意。
這種不同的心理反應,是長期文化積淀的結果。
因此,作為文化標志的一事一物寫入詩中,就使詩具有十分豐厚的情感意蘊。
“柳色新”三字在詩中有雙重含義:既是寫時令節候,也是離情別緒的心理映現。
“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關節。
后二句直接寫離別之情,全部感情都傾注在一杯“酒”中。
此時主客彼此可能有許多話要說,由于離別在即,心情復雜,卻一時不知從何說起,因而,飲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
離別飲酒,自不同于久別重逢那樣的痛快酣暢,總不免有些苦澀的味道。
但是這一斟一酌,情意卻格外重。
詩中“勸君更盡一杯酒”一句即寫出了主客依依惜別的心情。
兩人對飲,一杯又一杯,主人總覺得似未盡意,總是勸客人再飲一杯。
這類常情寫在此處,讀來特別樸實深厚,緊相呼應的第四句“西出陽關無故人”,使這杯酒具有極重的分量。
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腸。
唐代由于國力強盛,對外的交流往來也空前頻繁,因此經常有人“西出陽關”,或出使,或經商。
出陽關向西,面對異域山川,風俗不同,語言有別,而且要涉足杳無人煙的大漠,所以將出陽關的入,內心無限凄涼。
前來送客的親友自然也懷有同樣的心情。
本詩中的元二的心情,當不勝故國他分之感。
此時的故人之情,較之尋常情況下,彌足珍貴。
“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可謂筆力千鈞。
白居易《對酒》詩:“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
”注云:“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
”可見此詩打動人心的力量。
正因為這首詩說出每個出關、送行人的內心感情,得到許多人的強烈共鳴,成為廣泛傳唱的出塞曲。
參考資料:
1 《江南》 樂府民歌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2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3 《詠鵝》 駱賓王(唐)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4 《風》 李嶠(唐)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5 《詠柳》 賀知章(唐)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6 《涼州詞》 王之渙(唐)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7 《登鸛雀樓》 王之渙(唐)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8 《春曉》 孟浩然(唐)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9 《涼州詞》 王翰(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10 《出塞》 王昌齡(唐)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1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唐)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2 《鹿柴》 王維(唐)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yǐng)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13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唐)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4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唐)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5 《靜夜思》 李白(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6 《古朗月行》(節選) 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17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18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9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0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1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22 《別董大》 高適(唐)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3 《絕句》(其三) 杜甫(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4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25 《絕句》(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26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27 《楓橋夜泊》 張繼(唐)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28 《游子吟》 孟郊(唐)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9 《江雪》 柳宗元(唐)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30 《漁歌子》 張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guì)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31 《塞下曲》 盧綸(唐)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jì)逐,大雪滿弓刀。
32 《望洞庭》 劉禹錫(唐)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33 《浪淘沙》(其一) 劉禹錫(唐)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椗?。
34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唐)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35 《池上》 白居易(唐)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36 《憶江南》 白居易(唐)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37 《小兒垂釣》 胡令能(唐)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38 《憫農》(其一) 李紳(唐)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39 《憫農》(其二) 李紳(唐)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40 《尋隱者不遇》 賈島(唐)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41 《山行》 杜牧(唐)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42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3 《江南春》 杜牧(唐)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44 《樂游原》 李商隱(唐)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45 《蜂》 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46 《江上漁者》 范仲淹(北宋)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47 《元日》 王安石(北宋)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48 《泊船瓜洲》 王安石(北宋)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49 《書湖陰先生壁》 王安石(北宋) 茅檐常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tà)送青來。
5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蘇軾(北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51 《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52 惠崇《春江曉景》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53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54 《夏日絕句》 李清照(宋)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55 《示兒》 陸游(南宋)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56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陸游(南宋)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57 《四時田園雜興》(一) 范成大(南宋)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58 《四時田園雜興》(二) 范成大(南宋)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cháng)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59 《小池》 楊萬里(南宋)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河才露(lù)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60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南宋)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61 《春日》 朱熹(南宋) 勝日尋方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62 《題臨安邸》 林升(南宋)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63 《游園不值》 葉紹翁(南宋)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支紅杏出墻來。
64 《鄉村四月》 翁卷(juǎn)(南宋)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liǎo)蠶桑又插田。
65 《墨梅》 王冕(元)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66 《石灰吟》 于謙(明)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67 《竹石》 鄭燮(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68 《所見》 袁枚(清)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越。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69 《村居》 高鼎(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70 《己亥雜詩》 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shì)風雷,萬馬齊喑(yīn)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參考資料:keanwen愛錢哨古詩篇 課內描寫山水的古詩: 滁 州 西 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課外描寫山水的古詩: 辛夷塢唐 王維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課內描寫景色的古詩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早發白帝城 李白 唐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
輕舟已過萬重山。
望廬山瀑布 李白 唐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山行 唐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四時田園雜興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 唯有蜻蜓蛺蝶飛。
望天門山 唐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終南望余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望洞庭 唐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課外描寫景色的古詩: 絕句 唐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課內思鄉的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課外思鄉的古詩: 絕句 唐 杜甫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課內送別的古詩: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別董大 唐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課外送別的古詩: 芙蓉樓送辛漸 唐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課內回鄉之作: 回鄉偶書 唐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課外回鄉之作: 回鄉偶書 唐 賀知章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課內情景交融的古詩: 楓橋夜泊 張 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課外情景交融的古詩: 雜詩 唐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課內詠物言志的古詩: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竹石 清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石灰吟 明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課內贊頌母愛的古詩: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課外贊頌母愛的古詩: 別老母 黃景仁 清 搴幃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課內愛國的詩: 示兒 陸游 宋 死后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官軍收河南河聞北 杜甫 唐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課外愛國的詩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 南望王師又一年。
課內描寫革命精神的詩: 長征 毛澤東 1935年10月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課外描寫革命精神的詞: 清平樂?六盤山 毛澤東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課內情景交融的詞: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宋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課內描寫景色的詞: 憶江南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漁歌子 (唐代)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如夢令 宋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清平樂 宋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菩薩蠻?大柏地 毛澤東 1933年夏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
雨后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課外描寫景色的詞: 憶江南 (唐代)白居易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
吳酒一杯春竹葉。
吳娃雙舞 醉芙蓉。
早晚復相逢。
憶江南 (唐代)白居易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春光好 (唐代)歐陽炯 天初暖,日初長,好春光。
萬匯此時皆得意,競芬芳。
筍迸苔錢嫩綠,花偎雪塢濃香。
誰把金絲裁剪卻,掛斜陽。
課內詠物言志的詞: 卜算子?詠梅 1961年12月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卜算子?詠梅 宋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
其它 游園不值 宋 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墻來。
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濃妝淡抹總相宜。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智锕澲?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七步詩 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然,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1、意境相同的詩句是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2、全詩如下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3、注釋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
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
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回歸無法預計。
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將軍頭發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①詞牌名,雙調六十二字,仄韻,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
《漁家傲》不見于唐、五代人詞,至北宋晏殊、歐陽修則填此調獨多。
《詞譜》卷十四云:“此調始自晏殊,因詞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取以為名。
”②塞下:邊地。
風景異:指景物與江南一帶不同。
③衡陽雁去的倒文。
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雁至此不再南飛。
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五十五。
④邊聲:馬嘶風號之類的邊地荒寒肅殺之聲。
角:軍中的號角。
⑤嶂:像屏障一樣并列的山峰。
⑥長煙:荒漠上的煙。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
”和“長煙落日孤城閉”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前者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而后者隱含了禁閉的城們隱隱中透出將士們內心的無奈,引出了一股蒼茫之氣,使人感受到一種強烈的震撼和一種靜穆與悲涼的北地征戍之苦。
1,《春望》【唐】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余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2,《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夜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的《春夜喜雨》無論在錘字煉句方面,還是在意象的捕捉、細節的描寫方面,都體現了他體物察情,精細入微的過人之處。
結合杜甫詩風沉郁頓挫來對比賞讀,我們必將獲得對杜詩另一種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3,《相思》【唐】王維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
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于想象;接著以設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語雙關,既切中題意,又關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
全詩情調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
可謂絕句的上乘佳品
4,《詠柳》【唐】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
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
5,《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它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鄉的深切感情。
從詩題中我們又知道,詩人的立足點是在長江北岸的瓜洲。
詩人在詩作中十分注重用詞的準確性、生動性與形象化,“綠”字原本是一個形容詞,可在詩中卻是“吹綠”的意思,這在古漢語中叫做使動用法,是形容詞的動詞妙用,足見詩人遣詞造句的非凡功力。
6,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賞析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首聯從大處落筆,寫孤山寺所見之景。
第一句是地點,第二句是遠景。
“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
“云腳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腳下平靜的水面與天上低垂的云幕構成了一副寧靜的水墨西湖圖。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游程中所見。
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用“早”來形容黃鶯,體現了白居易對這些充滿生機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愛。
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
用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
這兩句著意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從而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感受。
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這聯和上聯是此詩的核心部分,同時也是白詩描寫春光特別是描寫西湖春光的點睛之筆。
這更是一聯極富情感色彩與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寫,充分顯示了白居易對描寫對象的細致觀察以及準確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聯寫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從孤山北面到現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詩人一路走來一路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樹上春鶯爭鳴、空中春燕銜泥、堤岸春花漸開、春草剛綠,詩人敏銳細膩的筆觸,讓人們從中體會到西湖正在舒展地著上春裝。
詩人贊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愛在白沙堤上行走。
白堤的兩邊是水,堤兩旁種滿了柳樹、桃樹。
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腳邊,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煙如霧,如絲如縷,飄拂在你的臉上,使你心中涌生無限溫柔無限愛,你像在夢境、在仙境。
當春天走在白堤上時,你就更能體味到詩人寫這首詩時的感覺和心情了。
全詩的題意主要在一個“行”字上,扣緊“春行”二字來描寫景物的。
但西湖面積太大,行程太長,所以詩人只截取其中一段來寫——從孤山寺的北面寫起,至白沙堤止。
讀這首詩,我們自然就有了隨著詩人飽覽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覺。
全詩結構嚴密,格律嚴謹,對仗工整,語言流暢,生動自然,語氣平易,體現了通俗流暢的特點。
詩人從總體上著眼描繪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進途中展開了景物描寫,選取了典型與分類排列相結合:中間寫鶯、燕、花、草四種最見春色的景物,動物與植物選擇組合,獨具匠心。
還善于把握景物特征,運用最具表現力的詞語加以描繪和渲染。
7,杜牧《江南春絕句》賞析千里鶯啼綠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是描寫江南風光的一首七絕。
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已經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絢麗的圖畫,但那只是宏觀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則相對具體一些,似乎領我們參觀了幾個景點,印象也就更深刻了。
杜牧在這首七絕中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了江南煙雨蒙蒙的樓臺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情趣。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首先詩人把我們帶入了江南那花紅柳綠的世界。
你看,到處鶯歌燕舞,到處綠樹紅花;那帝水的村莊,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風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馳神往
“千里”說明是寫整個江南,但整體又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意象表現出來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里有過渡到江南風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寺廟,揉進了滄桑之感,南朝遺留下來的許許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風春雨中若隱若現,更增添撲朔迷離之美。
詩人在這里不說“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說“朝朝四百八十寺”,顯然別有意蘊。
南朝統治者佞佛,勞民傷財,修建了大量寺廟,《南史·郭祖深傳》說:“時帝大弘釋典,將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條以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窮極宏麗,僧尼十余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
”據此,杜牧說“四百八十寺”顯然說少了。
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為歷史的遺物,成為江南美妙風景的組成部分了。
審美之中不乏諷刺,詩的內涵也更豐富了。
這首詩四句均為景語,一句一景,各具特色。
這里有聲音有色彩,有空間上的拓展,有時間上的追溯。
在短短的28個字中,詩人以極具概括性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而又有氣魄的江南春畫卷。
8,王駕《雨晴》賞析: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這首即興小詩,寫雨后漫步小園所見的殘春之景。
詩中攝取的景物很簡單,也很平常,但平中見奇,饒有詩趣。
詩的前兩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見和“雨后”情景相對比、映襯,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
雨前,春天剛剛降臨,花才吐出骨朵兒,尚未開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滿樹綠葉了,說明這場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花光春色,被這一場苦雨給鬧殺了。
詩人望著花落春殘的小園之景,是多么掃興而生感喟啊
掃興的不光是詩人,還有那蜜蜂和蝴蝶。
詩的下兩句由花寫到蜂蝶。
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氣,它們懷著和詩人同樣高興的心情,翩翩飛到小園中來,滿以為可以在花叢中飽餐春色,不料撲了空,小園無花空有葉;它們也象詩人一樣大失所望,懊喪地紛紛飛過院墻而去。
花落了,蜂蝶也紛紛離開了,小園豈不顯得更加冷落,詩人的心豈不更加悵惘
望著“紛紛過墻去”的蜂蝶,滿懷著惜春之情的詩人,剎那間產生出一種奇妙的聯想:“卻疑春色在鄰家”。
院墻那邊是鄰家,詩人想得似乎真實有據;但一墻之隔的鄰家小園,自然不會得天獨厚,詩人想得又是多么天真爛漫;畢竟墻高遮住視線,不能十分肯定,故詩人只說“疑”,“疑”字極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實感。
這兩句詩,不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態,寫得活靈活現,更把“春色”寫活了,似乎“陽春”真的“有腳”,她不住自家小園,偏偏跑到鄰家,她是多么調皮、多么會捉弄人啊
“卻疑春色在鄰家”,可謂“神來之筆”,造語奇峰突起,令人頓時耳目一新。
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點鐵成金的作用,經它點化,小園、蜂蝶、春色,一齊煥發出異樣神采,妙趣橫生。
古人謂“詩貴活句”(吳喬《圍爐詩話》),就是指這種最能表達詩人獨特感受的新鮮生動的詩句吧。
杜牧《江南春》有“千里鶯啼綠映紅”句,明代文學家楊慎評道:“千里鶯啼,誰人聽得
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硬說應當改為“十里”才可聽可見,豈不令人哭笑不得
9,春 思李白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李白這首五言古詩的題目是《春思》,一望而知,這是一首描寫思婦內心世界的詩篇。
按照我國古典詩歌的傳統表達習慣,大凡提到春字,一般都是語義雙關的,其一,當然是指大自然的春天,其二,又可比喻男女之間的情愛。
古時閨中女子每當春光明媚之際,其所思所想,自然是非出門在外的夫君莫屬了。
唐代詩人中有不少是善寫思婦詩的行家里手,而有關少婦思春這一題材也真的留下了不少傳神之作。
如有七絕圣手之稱的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就形象而細膩地再現了一位原來無愁的閨中少婦,因為日子過得無憂無慮,所以就把自己仔細地打扮了一番,登上高高的翠樓,去觀賞外面的大好春光。
誰知,這一看不打緊,爛漫的春光卻勾起了內心深處的春思:后悔自己當初一個勁兒地鼓動丈夫到邊關去建功立業,到頭來,卻辜負了這大好的春光,虛度了青春。
不過,由于《閨怨》是用當時最流行的七絕形式創作的,因而呈現出一種比較表層的世俗的審美情感和趨向,也就是說流于通俗,而李白的這首《春思》,雖然屬于同一題材,但因為體裁不同,是用五言古詩寫的,所以在感情的抒發上,更加顯得曲折委婉,一唱三嘆。
《閨怨》一看就是一首典型的唐詩,甚至毫無疑義是盛唐之作,而《春思》卻給人以一種既古樸又雋秀的美感享受。
清朝乾隆皇帝對這首詩曾經有過這樣的評價:古意卻帶秀色,體近齊梁。
意思是說,從格調來說,與南朝齊梁間的民歌極為相似,但在表情達意上卻更多了幾分含蓄與蘊藉,這種與《詩經》頗為相似的風格就是所謂的古意了。
不過,在修辭上還是非常講究的,運用了不同的對偶句式,開頭是一般的工整的對法,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緊接著便精心構造了一聯頗見功力的流水對,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這種藝術上的考究與錘煉,就是乾隆皇帝所肯定的秀色了。
10,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唐·王灣《次北固山下》唐殷璠在他的《河岳英靈集》中評這兩句詩說:“詩人以來,少有此句。
張燕公(張說)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
”張說怎么對人說,可惜殷?沒有交待,但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他將這兩句詩“手題政事堂”,一是“每示能文”。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準確。
如這里的“生”與“入”二字,不僅使得這一聯對仗工穩,更妙在這兩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殘夜”、“江春”與“舊年”兩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聯系,而且還因之而生動起來。
太陽從幽暗的大海上一點點升起,如子之脫離母腹而漸現,這一“生”字實在是形象極了。
太陽剛升,大地還基本處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這個“殘”字寫出了不可抗之消失。
夜是被動的,卻又是無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陽,卻又因太陽而消退
而“入”字更生動,任你江南雖還是舊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卻已將江邊的柳樹涂上了一層春色。
這一“入”字很不客氣,它幾乎是帶有強迫的楔入,寫出了新生的銳氣。
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見,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點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環境與所見。
這些字都下得簡潔而極有分寸。
因為他不止是寫出了歲暮臘殘的景象,而且也寫出了此一時具體的視覺之差距,故而顯得生動鮮活。
舊年不肯退去,然而終于阻擋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卻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這一“入”字確有警人的不可阻擋之勢。
張說好提攜后進,銳意改革,和他之欣賞此新舊遞替之詩意,恐不無關系。
這也許就是他要手題于政事堂的原因
11,武陵春李清照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
當年她是五十三歲。
那時,她已處于國破家亡之中,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首句寫當前所見,本是風狂花盡,一片凄清,但卻避免了從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風住塵香”四字來表明這一場小小災難的后果,則狂風摧花,落紅滿地,均在其中,出筆極為蘊藉。
而且在風沒有停息之時,花片紛飛,落紅如雨,雖極不堪,尚有殘花可見;風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踐馬踏,化為塵土,所余痕跡,但有塵香,則春光竟一掃而空,更無所有,就更為不堪了。
所以,“風住塵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擴大了容量,使人從中體會到更為豐富的感情。
次句寫由于所見如彼,故所為如此。
日色已高,頭猶未梳,雖與《鳳凰臺上憶吹簫》中“起來慵自梳頭”語意全同,但那是生離之愁,這是死別之恨,深淺自別。
三、四兩句,由含蓄而轉為縱筆直寫,點明一切悲苦,由來都是“物是人非”。
而這種“物是人非”,又決不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變化,而是一種極為廣泛的、劇烈的、帶有根本性的、重大的變化,無窮的事情、無盡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
這,真是“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
所以正要想說,眼淚已經直流了。
前兩句,含蓄;后兩句,真率。
含蓄,是由于此情無處可訴;真率,則由于雖明知無處可訴,而仍然不得不訴。
故似若相反,而實則相成。
上片既極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開,從遠處談起。
這位女詞人是最喜愛游山玩水的。
據周輝《清波雜志》所載,她在南京的時候,“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
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
她既然有游覽的愛好,又有需要借游覽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雙溪則是金華的風景區,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雙溪的想法,這也就是《念奴嬌》中所說的“多少游春意”。
但事實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豈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釋
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經預料到愁重舟輕,不能承載了。
設想既極新穎,而又真切。
下片共四句,前兩句開,一轉;后兩句合,又一轉;而以“聞說”、“也擬”、“只恐”六個虛字轉折傳神。
雙溪春好,只不過是“聞說”;泛舟出游,也只不過是“也擬”,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殺了上面的“也擬”。
聽說了,也動念了,結果呢,還是一個人坐在家里發愁罷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載不動許多愁’與‘載取暮愁歸去’、‘只載一船離恨向兩州’,正可互觀。
‘雙槳別離船,駕起一天煩惱’,不免徑露矣。
”這一評論告訴我們,文思新穎,也要有個限度。
正確的東西,跨越一步,就變成錯誤的了;美的東西,跨越一步,就變成丑的了。
象“雙槳”兩句,又是“別離船”,又是“一天煩惱”,惟恐說得不清楚,矯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難于被人接受。
所以《文心雕龍·定勢篇》說:“密會者以意新得巧,茍異者以失體成怪。
”“巧”之與“怪”,相差也不過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
秦觀《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則愁已經物質化,變為可以放在江中,隨水流盡的東西了。
李清照等又進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隨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來載。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中的《仙呂·點絳唇纏令·尾》云:“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馱也馱不動。
”則把愁從船上卸下,馱在馬背上。
王實甫《西廂記》雜劇《正宮·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又把愁從馬背上卸下,裝在車子上。
從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藝必須有所繼承,同時必須有所發展的基本道理來。
這首詞的整個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處。
歐陽修《采桑子》云:“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蒙蒙,垂柳欄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周邦彥《望江南》云:“游妓散,獨自繞回堤。
芳草懷煙迷水曲,密云銜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
墻外見花尋路轉,柳陰行馬過鶯啼,無處不凄凄。
”作法相同,可以類比。
譚獻《復堂詞話》批歐詞首句說:“掃處即生。
”這就是這三首詞在布局上的共有特點。
掃即掃除之掃,生即發生之生。
從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說以前一階段情景的結束,歐、李兩詞是說春光已盡,周詞是說佳人已散。
在未盡、未散之時,芳菲滿眼,花艷掠目,當然有許多動人的情景可寫,可是在已盡、已散之后,還有什么可寫的呢
這樣開頭,豈不是把可以寫的東西都掃除了嗎
及至讀下去,才知道下面又發生了另外一番情景。
歐詞則寫暮春時節的閑淡愁懷,周詞則寫獨步回堤直至歸去的凄涼意緒,李詞則寫由風住塵香而觸發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
而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現的,也是最動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掃處即生”。
這好比我們去看一個多幕劇,到得晚了一點,走進劇場時,一幕很熱鬧的戲剛剛看了一點,就拉幕了,卻不知道下面一幕內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發現原來自己還是趕上了全劇中最精采的高潮部分。
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會人生都只能是某些側面。
抒情詩因為受著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
這種寫法,能夠把省略了的部分當作背景,以反襯正文,從而出人意外地加強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
12,玉樓春·歐陽修樽前擬把歸期說,欲語春容先慘咽。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
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賞析作者西京留守推官任滿,離別洛陽時,和親友話別,內心凄涼。
在離筵上擬說歸期,卻又未語先咽。
“擬把“、“欲語“兩詞,蘊含了多少不忍說出的惜別之情。
然而作為一個理性的詞人,別離之際雖然不免“春容慘咽“,但并沒有沉溺于一已的離愁別緒而不能自撥,而是由已及人,將離別一事推向整個人世的共同主題。
作者清醒地認識到:“離情別恨是人與生懼來的情感,與風花雪月無關。
因此,離別的歌不要再翻新曲了,一曲已經令人痛斷肝腸了。
詞在抒寫離愁別緒這一主題方面不同凡響,有悲情凄涼,更有豪情縱橫,寄寓了詞人對美好事物的愛戀與對人生無常的感慨。
這首詞開端的“樽前擬把歸期說,欲語春容先慘咽”兩句,是對眼前情事的直接敘寫,同時在其遣辭造句的選擇與結構之間,詞中又顯示出了一種獨具的意境。
“樽前”,原該是何等歡樂的場合,“春容”又該是何等美麗的人物,而在“樽前”所要述說的卻是指向離別的“歸期”,于是“樽前”的歡樂與“春容”的美麗,乃一變而為傷心的“慘咽”了。
在這種轉變與對比之中,隱然見出歐公對美好事物之愛賞與對人世無常之悲慨二種情緒以及兩相對比之中所形成的一種張力。
在“歸期說”之前,所用的乃是“擬把”兩個字;而在“春容”、“慘咽”之前,所用的則是“欲語”兩個字。
此詞表面雖似乎是重復,然而其間卻實在含有兩個不同的層次,“擬把”仍只是心中之想,而“欲語”則已是張口欲言之際。
二句連言,反而更可見出對于指向離別的“歸期”,有多少不忍念及和不忍道出的宛轉的深情。
至于下面二句“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是對眼前情事的一種理念上的反省和思考,而如此也就把對于眼前一件情事的感受,推愕攪碩雜謖?鋈聳賴娜現?K?健叭松?允怯星槌鍘閉擼?湃擻性啤疤?賢?椋?湎虜患扒椋?櫓??櫻??諼搖薄K?鑰鮒芤迷諂洹掇シ绱駛啊分芯馱?倒?拔峁鄯纈輳?嶗瀾?劍?>醴纈杲?街?猓?鷯卸?嶁惱咴凇薄U庹?僑松??雜星槌眨??還賾詵繚攏??運怠叭松?允怯星槌眨?撕薏還胤纈朐隆薄4碩?淥涫搶砟釕系乃妓骱頭詞。
??率瞪先詞峭腹?死砟畈鷗??鏨釙櫓?呀狻6?酥智槌趙蠐終?朧錐?淥?吹摹伴濁啊薄壩?鎩鋇氖谷吮?椅匱手?肭榘迪嗪粲ΑK?韻縷??四嗽弧襖敫棖夷??裸祝?磺?芙壇Υ緗帷保?儆衫砟鈧械那槌罩匭路禱氐繳掀?拈濁盎氨鸕那槭隆
襖敫琛弊緣敝擱濁八?莩?睦氡鸕母棖???健胺?裸住閉擼??綈拙右住堆盍?Α匪??“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與劉禹錫同題和白氏詩所云“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 。
歐陽修《采桑子》組詞前之《西湖念語》,亦云“因翻舊闋之詞,寫以新聲之調”。
蓋如《陽關》舊曲,已不堪聽,離歌新闋,亦“一曲能教腸寸結”也。
前句“且莫”二字的勸阻之辭寫得如此叮嚀懇切,正足以反襯后句“腸寸結”的哀痛傷心。
末二句卻突然揚起,寫出了“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的遣玩的豪興。
歐陽修這一首《玉樓春》詞,明明蘊含有很深重的離別的哀傷與春歸的惆悵,然而他卻偏偏在結尾寫出了如此豪宕的句子。
在這二句中,他不僅要把“洛城花”完全“看盡”,表現了一種遣玩的意興,而且他所用的“直須”和 “始共”等口吻也極為豪宕有力。
然而“洛城花”卻畢竟有“盡”,“春風”也畢竟要“別”,因此在豪宕之中又實在隱含了沉重的悲慨。
所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論及歐詞此數句時,乃謂其“于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 。
13,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這不是首詠梅詩,借梅抒懷,以梅自喻。
“爭春”,原指春天群花怒放,這里會使人想起社會上獻媚取寵的丑行;“妒”,則指嫉妒,也使人想起朝廷上的嫉賢害能。
詞人以擬人化手法寫梅花與群芳,花人合一,寄興深永,是詠物詞中不事多得的佳作。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8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