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詞典每日一句英語美文,文庫app簽到也是有一句美文。
開心幽默正能量的句子人貴在言而有信——我說不還錢就不還錢!夏天就是不好,窮的時候連西北風都沒得喝,幸虧現在是秋天了。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青春不在,青春痘卻還在。
世界觀:和自己喜歡的一切在一起
韓寒肯定沒有出過這本書……唯一扯得上關系的就是代言凡客了 他也不會寫軟文的
我認為高分不是高能的體現,因為高能的人畢竟是少數而得高分的人卻大有人在,他們為什么能取得高分,不在于他有高能,而在于他們勤奮.俗話說:勤奮出天才.的確,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只有通過勤奮的努力,才能獲得高分。
高分只能說明你學習好,不能說明你素質高或思想品德好,也或許只是個書呆子。
不同的學習可以培養不同的能力,所謂的高分,就是指我們書本上的應試的學習,并不能體現一個人能力的大小,有學習好,并且各方面都好的人,這樣的人算是高能了。
但是又有多少只是學習好,而別的方面(比如思想,道德,獨立自主,甚至是自理能力等等方面)卻一無是處的呢
(這樣的人恐怕不是少數吧
)試問這叫做高能嗎
高分可能高能,可以高能,但它決不是高能的體現。
在這個科技騰飛、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時代,需要一大批高知識、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
我方認為,高分是高能的體現。
是衡量其相關能力的重要依據、一般標準。
高分并不等于高能。
從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到今天的高考制度,從國內到國外,均可看出,皆采取分數選拔制度。
分即在對某種能力的考試中,以分數標準體現其相關能力,衡量其技能的標準。
高能即在某些方面高于其他人的技能,這也就是說,高分是高能的體現。
是衡量其相關能力的重要依據、一般標準。
這次進入決賽的辯論隊伍,四支隊伍僅有一支來自普通班。
當然,參加辯論的同學不可能每一個人成績都很優秀,但清注意,本人善語文,二號辯手善歷史,三號辯手善政治,四是辯手善數學,在考試中,我們的單科成績均屬高分,我們將這此知識廣泛用于表現自己的才華上,這不說明高分是高能的體現嗎
運動員在某些考試中確實不夠優秀,但他們之所以稱為運動員,還是通過一定選拔,在考試中體現他們的競技能力的。
一個高能力的運動員,同樣需要評委亮出高分,來體現其能力。
這不也正說明了高分是高能的體現嗎
但是,需要申明的一點是,我方并不否認低分中有高能的存在,韓寒是中國文學界的奇才,偏才,怪才,六門功課紅燈高掛,但他之所以被稱為奇才怪才偏才也說明他不過是一個個例。
是特殊性。
這個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教育制度的弊端,同樣的少年作家,的作者門門課優秀,被錄取。
這也不正說明高分是高能的統一性嗎
既然對方辯友認為高分不是高能的體現,那么你們又何必苦苦追求分分分呢
今天我們辯論雙方的能力高低,不也是通過評分來體現的嗎
所以我方認為,高分是高能的體現。
是衡量相關能力的重要依據、一般標準 ---------------------------------------------參考2日前,四川成都列五中學高三學生陳雪潛以托??荚?40分的成績被美國密歇根科技大學系錄取。
該校還給了她本科國際學生中的最高獎學金———“大使”獎學金,一年6213美元。
陳雪潛,這個被美國大學青睞的學生,然而在中國不被認為是最優秀的,因她在全班54名同學中成績排列第35名,而且還是個有爭議的學生,有教師指責她“貪玩、不務正業”。
目前,在成都,“陳雪潛現象”已引發一場教育觀念的討論。
17歲的陳雪潛是。
參加過無線電測向的市、省、國家級的多項比賽,并多次獲獎。
她幾乎參加過六年間列五中學所有的校級活動,從節目主持人、卡拉ok賽至攝影、舞蹈比賽,而且全部獲獎。
她在六年的中學生涯中,幾乎每兩個月獲獎一次。
她學英語大膽敢說、學電腦敢玩敢摸索,在科技創造方面,敢做敢想 ; 但陳雪潛個性不安分,學習上說不上刻苦和勤奮,她和中國傳統上的好學生有距離。
有老師曾諄諄教誨她:你要是把那些玩耍的時間放在學習上,也會考個北大清華的。
但陳雪潛說:“不,我和大人們眼中的‘優秀學生’不是一類人。
”對密歇根科技大學的青睞,陳雪潛稚氣回答“得的獎多唄。
”列五中學朱齊莊校長說:“陳雪潛取勝的關鍵因素不是托福成績而是綜合素質。
” 追求高分是家長、學校的普遍心態,“陳雪潛現象”是對“唯高分說”的有力沖擊。
我們對教育現狀確實存在很多疑問:考了高分數算不算高素質
全面發展的孩子該不該考高分數
但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高分也有低能。
那怎么辦
我們究竟追求高分還是全面發展
我覺得這正是目前素質教育應著力解決的問題:將高分與高素質有機地、和諧地結合起來,高分與高素質都得追求。
結合:1.素質教育是要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而非僅在學業與分數上的成功。
2。
當前我縣二中、實小起始年段推行的新課程改革,正是說明了成績好并不代表高能,而說明了學校開始向素質教育邁進。
參考文(一): 日前,四川成都列五中學高三學生陳雪潛以托??荚?40分的成績被美國密歇根科技大學系錄取。
當初陳雪潛申請學校時僅申請了2000美元助學金,但密歇根科技大學給了她該校本科國際學生中的最高獎學金———“大使”獎學金,一年6213美元。
該校curtisj.校長給陳雪潛寫來親筆信:“希望能盡快見到你。
”陳雪潛,這個被美國大學青睞的學生,在中國不被認為是最優秀的,因她在全班54名同學中成績排列第35名,而且還是個有爭議的學生,有教師指責她“貪玩、不務正業”。
目前,在成都,“陳雪潛現象”已引發一場教育觀念的討論。
e-mail發向美國高校 陳雪潛檔案:17歲的陳雪潛是。
參加過無線電測向的市、省、國家級的多項比賽,獲1998年全國無線電測向錦標賽青年女子組第4名,2000年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申報有專利,成都市三好學生,連續三年的校運會女子800米冠軍,初三時通過成都市自修英語二、四級考試,高二時便通過了大學英語國家四級考試,成都市銀杏女子合唱團團員。
她幾乎參加過六年間列五中學所有的校級活動,從節目主持人、卡拉ok賽至攝影、舞蹈比賽,而且全部獲獎。
她在六年的中學生涯中,幾乎每兩個月獲獎一次。
學英語:敢說 陳雪潛初二那年,學校來了幾個外國留學生,令大家頭痛的是,交流很困難。
陳雪潛在留學生面前操英語,像使用母語一樣自如。
問她怎么學的
她說,沒別的,我就是敢說。
逢休息日,陳雪潛便去成都的“英語角”,與那些英語發燒友切磋,一旦逮到一個外國人就是一頓神聊。
初二暑假,她在舉辦的英語口語班培訓了20天。
那段時間,她的英語水平突飛猛進。
教英語的scott老師不懂中文,凡事必讓陳雪潛當翻譯。
她在網上聊天時,全用英語與網友交談,她流利的英語讓人質疑:“你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
”直到這時,陳雪潛沒想到出國留學,沒想到試考托福,她認為考托福遙不可及。
1998年12月,一名在美國讀書的校友回到列五中學,她還帶回了一枚由克林頓總統簽字的美國優秀學生獎章,這位學姐英語極佳。
學姐喜歡陳雪潛的靈氣,對她說:在美國學習很輕松,你的英語也不錯,去考托福吧
去考托福吧
這句話在喜歡自由學習環境的陳雪潛腦際縈繞了許多天。
我為什么不去考呢
學姐能做到我為何做不到
我也弄它一枚“克林頓”戴一下。
之后,在美國攻讀研究生的表哥回國探親,他鼓勵表妹:你的英語水平和我的差不多,你可以去考。
于是陳雪潛就動員班上英語成績比她好的同學同考,但大家因膽怯,放棄了。
陳雪潛的想法是,試試自己的膽量和能力。
于是,陳雪潛參加了1999年5月的托??荚?。
7月份成績出來了,490分。
在分數尚未出來的6月份,她又一次報名參加8月份的托??荚?。
這次她到托??记芭嘤柊鄬W習了一個月,10月份拿到了540分的托福成績。
這之后她便將自己獲得的“值得一提”的獎項翻譯成英文提供給國外高校,還有自己的全英文檔案。
“全是我自己干的。
”陳雪潛在2000年的5月已很驕傲和自信。
學電腦:敢敲 去年10月,托福成績下來后,她想,上哈佛、麻省等一流大學的戲不大,上二類估計還行。
擁有多年“網齡”的她開始在互聯網上查找美國各大學信息。
她在4000多所美國大學中找出了與自己情況及分數比較合適的、密歇根科技大學等60多所高校,她給其一一發去e-mail。
2000年2月17日凌晨,美國密歇根科技大學錄取陳雪潛的電子郵件到達,此時她尚在睡夢中。
21天后,書面送達。
陳雪潛的電腦是上初二時爸爸作為生日禮物送她的。
爸爸送她電腦時有個條件:不準打游戲。
理由是游戲專家在開發無窮無盡的游戲軟件,你永遠玩不完,而生命卻是有限的。
陳雪潛果然沒打過電子游戲。
但電腦的各種功能她也未學過———都是自己亂敲亂打出來的。
“我從未看過電腦使用方面的書,不想看,太費勁太麻煩了。
”她在敲打中摸索。
錯了有英文提示與幫助,可隨時糾正錯誤。
問打壞了咋辦
“壞了就修唄。
”如果還有不懂的,便在同學間交流,或問爸爸。
她認為電腦對學習幫助很大,比如語文、英語等文學類科目要背誦的較多,可將要背的都先輸入電腦存起來,一旦需要打開就看,省去了翻書的麻煩。
上網也是靠自己摸索,她說在網上不僅可以看到許多新的信息,而且對學習確實幫助不小。
她在網上看得最多的是教育、科技、文化方面的信息。
“可能是習慣了,我現在一上網,先要看一下教育方面的新聞才看其他的。
” 陳雪潛每周六晚與周日早上,每次2至3小時上網,她的網友們不喜歡她,因為看得懂她的聊天內容并能和她交流的人太少……她用英文聊天。
陳雪潛不看電視劇,她套用父親的話:“電視劇永遠看不完,而生命是有限的。
” 科技創造:敢做敢想 “陳雪潛從小就是個搗亂分子。
”她特別喜歡拆東西。
爸爸的無線電儀器、手表,自己的玩具及家中所有對她有吸引力的東西都曾在她手下“支離破碎”過,而且無法復原。
為了觀察生物,她上小學時,爸爸給她買了顯微鏡,在基本上屬于“男生世界”的車模制作競賽中,她得到了市級二等獎。
學校招無線電測向班,她報了名,“我就想弄明白那是干什么的。
” 在科技創造方面,陳雪潛總在琢磨一些事。
去年11月,她向申報了專利“省心式車籃”。
這個,緣于她看到媽媽外出辦事時,經常會將車籃內一些不重要的東西(如雨披)隨時帶著,很麻煩。
便想,給車籃設計個夾層,將物品放入后加上鎖,既不影響車籃的其他功能,又防盜,多好
經過一段時間的試制,“省心式車籃”制成了,現在已有商家與她洽談投產,她將專利折價二三十萬元入股合作。
洗澡時,衛生間里卷紙筒外面的紙頭很容易被打濕,能否想個辦法,紙頭扯斷后可自動縮回,用時會自動彈出
同學們背著書包去上學,突然下雨了,這時若輕輕觸摸書包上的按鈕,書包內儲備的傘就會自動張開多好
廁所若兩三天不清洗便會發出陣陣異味兒,如果能在便器里的沖水口上安裝一個彈片,堵住沖水口,有輕微壓力沖水口便可下彈貼壁,水沖過后彈片自然上彈重新堵住沖水口,這樣臭氣就出不來了。
還有我們住的房子,若能有聲控音響,想聽什么只需喃喃自語……陳雪潛說,這些“想法”她正在進一步推敲與完善。
由于她愛思考,陳雪潛在看問題時往往能視野開闊、角度多種,為同齡人所不及。
陳雪潛父母的教女經是:放手讓女兒做事,做錯了事不說她,偷懶說她。
學習:我確實不刻苦 “如果要排名次的話,我在班上的成績是第35名。
”陳雪潛所在的高三(2)班有54名同學。
“其實我很佩服成績好的同學,我也一直認為成績好應是,但我絕不會為了有個好成績而將所有時間都用在語數外理化等科目上的。
”為什么
她笑言:“我怕自己學迂了。
” 陳雪潛喜歡高效率的學習,不能容忍一天到晚都在看書。
“有時我也想刻苦,但往往做不到,因為我想分散些時間去了解一下其他的開闊眼界的事情。
”迄今,陳雪潛有個習慣,每日午睡半小時,睡前必看國內外文學名著。
“本來學習就很累,干嗎還要*著自己繼續看書
那有多大作用
”她認為有些很努力但成績卻不是很好的同學就是這樣“刻苦努力”的結果。
她父親陳昌群承認女兒學習很“瀟灑”:“她努力一陣子,一旦成績上來了,就去搞別的,成績一旦顯示黃牌警告,就又殺回來。
”陳雪潛學習上自有一套,她認為自己在課堂上的效益很高、很好,“在課堂上吸收得快而多,課下我一般不復習,比如英語下了課,書本就丟下,回家都不帶。
”“這恐怕是我的成績不會很優秀的主要原因。
”她剖析自己。
陳雪潛個性不安分,學習上說不上刻苦和勤奮,她和中國傳統上的好學生有距離。
有老師曾諄諄教誨她:你要是把那些玩耍的時間放在學習上,也會考個北大清華的。
但陳雪潛說:“不,我和大人們眼中的‘優秀學生’不是一類人。
”對密歇根科技大學的青睞,陳雪潛稚氣回答“得的獎多唄。
”列五中學朱齊莊校長說:“陳雪潛取勝的關鍵因素不是托福成績而是綜合素質。
” 陳雪潛告訴記者,去美領館辦簽證時,提前準備了50個問題,都是自己在網上查詢的,而且根據自身情況準備好了答案,結果簽證一次成功。
“陳雪潛現象”引發教育觀念大討論 ■學生:請不要壓制我們 劉小江拿著報紙激動地向父母大聲嚷嚷:陳雪潛太幸運了
你們一天到晚*我拿分、拿分,什么活動都不讓我去參加……成都某中學高一學生楊詳讀了報道后,長嘆一聲:學校搞題海戰術,我們哪兒來空閑時間培養個人愛好
還好,國內高校錄取僅僅看高考分數
王依依、劉丁丁、唐馬可等同學說,如果陳雪潛參加高考不一定有很理想的成績,但她善于發揮長處,敢闖、敢拼。
從她身上,我們得到啟發:通向成功的路確實有很多,不一定僅僅拿到高分。
希望學校、家庭多給我們創造成才的寬松環境。
■家長:讓娃娃拿高分數很無奈 家長王先生拿著報紙連連點頭:陳雪潛真不錯。
當問及要孩子去拿高分還是培養素質時,他卻顯得有些無奈:“家長很希望培養孩子的全面發展,但這很花時間、精力。
在時間緊、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我只好讓孩子犧牲全面發展去追求高分,因為高分在應試教育下好處太多,可以進重點中小學、重點大學,能力嘛以后再說。
”他稱,孩子很喜歡打籃球,為了應付考試,他已幾個月硬是不讓孩子摸籃球了。
據了解,與王先生一樣持矛盾心理的家長為數不少。
一位姓李的家長“更現實”地說:能力在美國吃得開,分數在中國更吃得開,你讓家長如何選擇
■教育工作者:希望高分數與高素質和諧發展 物理系副教授羅啟蕙說,追求高分是家長、學校的普遍心態,“陳雪潛現象”是對“唯高分說”的有力沖擊。
我們對教育現狀確實存在很多疑問:考了高分數算不算高素質
全面發展的孩子該不該考高分數
但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高分也有低能。
那怎么辦
我們究竟追求高分還是全面發展
我覺得這正是目前素質教育應著力解決的問題:將高分與高素質有機地、和諧地結合起來,高分與高素質都得追求。
它們并不是追求中的矛盾體。
共青團成都市委副書記宋劍鋒認為,從陳雪潛身上,我們得到很大啟示:創新素質,在國內國外都很受歡迎。
共青團、學聯、少先隊組織強調對學生創新教育的培養,這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靈魂。
現在“創新教育”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成都鹽道街中學羅雪渝老師認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家庭教育很重要。
陳雪潛在學習壓力大的情況下敢于跳出書本追求自己能力的發展,十分難得。
現在很多娃娃潛力沒發揮出來,是被應試教育給扼殺、束縛了,素質教育的實施十分迫切。
(二)(主持人:阿正,系福建人民出版社專欄作家。
對話人:楊東平,系北京理工大學研究員,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總策劃。
徐友漁,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分數與素質 阿正:分數與素質究竟是什么關系
傳統教育的標志之一是“分數掛帥”,但高分的學生卻未必“高能”。
那么分數與素質究竟是一種什么關系
過去的半個世紀基本上是以分數來衡量一個學生的成績,這個衡量標準合理嗎
徐友漁:“分數掛帥”有利有弊。
中國現在(包括五六十年代)的“分數掛帥”是非常厲害的。
中國的教育沒有主體性,它缺乏一個對人進行評價的合理標準,所以只能依靠分數,就像當年要評價一個人政治上的好壞只能翻看檔案一樣。
回顧我以前學校同學的狀況,成績好壞跟他以后有沒有成就、有沒有出息并無直接的關系。
學??荚噧热輰嶋H上跟科學研究、跟工作實踐差得很遠。
老師越來越喜歡出偏題出怪題,學生被迫去適應,于是產生了一批非常善于背誦及應對考試的人,而實際上成績好后來有出息的人并不多。
到國外后,我發現中國學生與英國學生相比成績要好得多,學的課程多。
要比考試,英國學生未必行,但一做起事來,中國學生就不如英國學生。
這反映了分數掛帥的弊病,但中一方面,絕不是說成績不好的才能干,好像學習不好就會是個天才。
在批判分數制和科舉制度時,不能簡單地把那些好學生給否定了,因為學習和課程也有自己的獨立自主性,包括基本的智力訓練。
這種否定就跟反智主義有很大的關系。
楊東平:衡量評判的標準有兩個。
這種機械的考試體制,適合于大批量地造就達到一定標準的人才,也就是“合格產品”,而對于創造性人才的培養是具有破壞性的。
我在中學的時候就感到這一點。
有些特別優異的學生,個性強,感覺受壓抑,寧愿在圖書館看書,也不愿意在班上上課。
這在當時就顯得太出格。
他不愿意入團,就動員他人。
那時的學校教育不可能為這種人才的成長創造一種環境。
應該說,寬松的教育環境比較有利于優秀人才的發展。
說到這種考試制度,很多人會反問:解放以后,近20年來不是也培養了很多人才嗎,有什么不好呢
現在的許多人才也都是經過大學教育出來的,證明這種教育還是有效的……怎么評價這個問題呢
我想,第一要看這種制度對多數人來說是受益還是受害。
這種制度是能夠篩選出一小批優秀人才,正像科舉制度,也產生了一批像林則徐那樣的人。
但它的問題在于它是以犧牲大多數人為代價的,使大多數人成為這種教育制度的失敗者,變得百無一用,成為受害者、犧牲品。
學校教育打擊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學習的動機與興趣,使他們最后灰溜溜地離開學校。
只有上大學的人,才算成才了。
這種制度壞就壞在這里,他’不是鼓勵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情況發掘自己的天性,培養學習的興趣,在今后的人生中繼續學習,追求知識,他不培養這種東西,而是通過強硬的考試來選擇,通過了就成才,通不過就是“廢品”。
這樣就打擊了很多人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把很多人趕出校門。
這些年農村學生流失很嚴重。
大家把原因歸于貧困,其實貧困在很多農村并不是主要的原因。
小學五年級、初中二年級是流失的高潮,學生對自己有一個判定,無法適應學校的學習,覺得自己沒能力升學就放棄學習了。
學習完全不是為了追求知識、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僅僅是為了升學,以此作為惟一的成敗標準。
因為我們現在進入大學的只占同齡人的5%左右,絕大多數的學生心情是很壓抑的,似乎自己變成第二等、第三等的人。
第二,要看這種考試制度對少數優秀人才(高分者)的發展是一種動力還是一種阻力。
以清華為例,它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生源,全國各地區高考狀元大多在清華大學。
那么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是更聰明、更有創造力了,還是更傻了
我在清華大學同他們聊過,他們對現在的大學教育很失望,他們天份很高,學習能力很強,考試對他們來說不困難,但學校并沒有提供更好的環境,開發他們的創造力。
四年大學讓他們很失望,這種情緒在優秀學生中比較突出。
最后,他們通過個性化的學習,如學習外語,然后出國。
學習對他們不構成壓力,沒有挑戰性,這是很可惜的。
中國確實有非常優秀的學生資源,但現有的教育制度不可能把它充分開發出來。
當然,臺灣也有類似情況。
李遠哲獲得諾貝爾獎時,臺灣教育界歡欣鼓舞,但李遠哲講了一句很清醒的話,說他得獎并不能證明臺灣教育的成功,恰恰證明臺灣教育的失敗。
他說如果他繼續在臺灣受教育,他絕不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所以,在中國只有少數人意識到這個問題。
在198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萬里講過一句話,他說,要改革不適應社會現代化需要的陳舊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否則即使國家花很多的錢也培養不出第一流的人才。
這是八十年代我知道的惟一一次高級領導人的清醒的講話。
因為當時大家認為教育系統最大的問題就是沒錢,只要給我錢,我就能培養出第一流的人才。
就像一些電影導演,狂妄地說:好萊塢有什么,不就是有錢嗎,給我一個億,我也能拍一部大片。
其實根本不是這么回事。
所以,教育制度還是很重要的。
徐友漁:學校教育不能獨享成功的榮耀。
從表面上可以說,中國的優秀人才,都是從大學里出來的。
但實際上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是不是大學培養的結果,是不是大學教育的結果
說的更徹底些,在中國社會評價標準里,“人才”必須有大學給他的一個證書,證明他而已。
比如一個人做過一番努力,但沒這張證書,他就不可能在科研機關、高?;蚋叩任幕瘑挝还ぷ?。
頒發證書的地方,頒發證書的舉動,能不能證明優秀人才都是這個地方培養的結果
這很容易搞混。
我讀了大學,假如不要大學這張文憑,我做什么都不行,但你發一個文憑,是不是說我的一切成就都歸功于這張文憑
有成就的人,他們的成就能不能證明教育的成功,這一定要在方法論上把它搞清楚。
不能因為培養了一文科技隊伍,或很多優秀人才是進過大學拿過文憑,就證明教育制度是成功的。
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8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