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繩編花、一跳雙搖、單腳跳繩、蹬車跳、策馬顛步跳、開合跳、反花搖跳、繩舞飛揚、翩翩起舞、自如穿梭、上下翻飛、左跳右躍、身手敏捷、好句:1、幾百條彩繩伴隨著歡快的節奏在同學們腳下翩翩起舞。
2、他們身形靈巧,彈跳有力,英姿颯爽。
3、五名同學在雙繩中跳躍,有如一朵舞動的繩花,綻放在驕陽似火的盛夏。
4、看
操場上多條長繩舞動,有如風吹麥浪,可謂繩舞飛揚。
描寫人物情緒的好詞好句1、他沾著口水數錢,數了一遍又一遍,臉上洋溢著笑,心里像喝了蜜糖水,甜滋滋。
2、晚上使她的心情愉快了一陣,像陰云突然裂開了一條縫隙,透過了一絲陽光。
3、我不知不覺進入了夢境,夢見自己長出了五色翅膀,在藍天里飛呀飛,真是快樂無比。
4、大家心里說不出有多高興,腳下好像生了風,走得又快又有勁。
5、英語測驗得了100分,我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像小鳥一樣飛進了家門。
6、心靈的寬闊是快樂的心情所必須的。
為人應該慷慨大度,應該有讓朋友分享成果的心胸。
只有這樣,你才會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
你會發現,當你慷慨地讓朋友分享你的面包時,你面前的咖啡杯已經被你的朋友加滿了。
7、喜姑比以前愛說愛笑了,臉上總是露著甜甜的笑意,像是心頭擱著一塊喜酥糖,老也溶化不完。
8、我站在鐘表店門前等他,心里突然涌起了一種異樣的感覺,是羞怯?是高興?我只覺得好像有一股甜滋滋清涼涼的風,掠過我的心頭。
9、我一聽見那細細脆脆的聲兒,就像吃了蟠桃,喝了燒酒,嚼了花椒,那美勁,嗨!10、我心里頓時綻開一朵花。
那感覺就像在炎炎的烈日下勞作正值饑渴難忍之時,忽然飽餐了一頓黑子紅瓤的蜜桃西瓜,心里甜滋滋,清爽爽,痛快極了。
11、平靜的湖面激起了浪花,我的心情也像浪花一樣歡騰。
12、霎時,我的心就像久旱的小苗喝到了春雨。
13、尚南像服了一帖清涼劑,滿腔的燥熱和煩悶都消逝了。
14、他們像一群被春光陶醉的燕子,尖聲呼叫著,向太陽飛去。
15、他聽出這聲音的發源地就是南鄰,身上一下像通了電,小眼睛立刻閃起了亮光兒。
16、姐姐頓時歡天喜地,嘴咧得如同一朵綻放的荷花,久久地合不攏。
17、快樂像沸水似的洋溢滿桌,對趙李兩位尤為殷勤。
18、劉七品想到這些年的窮帽子眼看要摘掉了,心里真像蜜調油——又甜又香。
19、他像跌在深水中的人,猛地抓到一根繩子一樣高興,幾下子就竄到了草堵的小窯洞。
20、他一想到那張親熱的臉兒,心里就像吃了顆舒心丸,臉上漾起得意的笑容,步子也覺得輕快多了。
21、她感到心里舒暢,像夏日吹來一陣涼風,喝了一口山泉。
22、歡樂啊,像涌往心田的蜜。
23、對于生活應該常懷感激、尊敬和欣賞。
欣賞大自然的種種美好,欣賞別人的種種優點,感激生活中自己的幸運,感激朋友的無私幫助,尊重別人的種種成就。
學會了尊敬,就是學會了欣賞;學會了欣賞,就是學會了確認生活的美好和價值,快樂的心情也就時刻在你的心中了。
1. 好詞:艾葉飄香、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雄黃酒、賽龍舟、人聲鼎沸、包粽子、登山、采艾蒿屈志從俗、闔家團圓、歡歌笑語、粽葉飄香、香嫩糯米、鮮美夾心。
2.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
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
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
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里頭別有一番滋味。
3. 農歷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
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
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花繩既是五彩繩,又俗稱五色絲。
早在東漢應劭著中就已經記載說把它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避災除病、保佑安康、。
在、中,端午日這天用朱索、五色印做門戶裝飾,認為可抵防惡氣。
端午節戴五彩線可是很有講究的。
五色縷是用五種顏色的線制成。
而五種顏色不是隨便用哪五種顏色就行,而必須是青、白、紅、黑和黃色。
這五種顏色從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
同時,分別象征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使人健康長壽。
制成的五彩線佩戴時是,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腳脖。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
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
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端午節后的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也有一種說法說這種彩色絲縷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里讓水沖走。
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帶來一年的好運.。
以五色絲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
漢代應助有記:“五月五日,賜五色續命絲,俗說以益人命。
”載:“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五彩繩另外又有稱長命縷、續命縷、辟兵紹、五色縷、朱索等。
據說也是因屈原而起,可以驅除災害。
端午節到了,系條五彩繩,讓自己好運不斷吧
端午節戴五彩線可是很有講究的。
五彩線是用五種顏色的線制成。
而五種顏色不是隨便用哪五種顏色就行,而必須是青、白、紅、黑和黃色。
這五種顏色從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
同時,分別象征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使人健康長壽。
制成的五彩線佩戴時是,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腳脖上。
由戴五彩線而演變出戴香囊的風俗習慣。
香囊俗稱香布袋兒,也是端午節人們必戴的物件。
香囊由各種花色的布縫制而成,內裝由丁香、香草、白芷、甘松、蒼術和雄黃等制成的香料粉,用五彩線作索戴在小孩身上,其作用也是祛病避邪。
如今,香布袋兒的形狀種類繁多,體現出時代特色。
當然,在小孩子身上涂雄黃酒也是為了避邪強身。
正因為有這么多的作用和意義,所以,端午節戴五彩線、香布袋兒和涂雄黃酒仍延續至今而不衰。
農歷五月 初五端午節,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個節日。
一般傳統的說法,都認為端午節起源是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汩羅江而死;但還有另一種說法是:端午節源于對惡日(也稱“毒日”)的禁忌。
因為時值農歷五月,正是仲夏疫厲流行的時節,俗稱“惡月”(也稱“毒月”),端午節這一天俗稱“惡日”,正是“諸蟲百毒盡消滅”的傳統節日。
針對五月惡月,民間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直到現在,還可以從端午節許多的習俗中,找出驅邪避毒的痕跡五彩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民間喜歡用五彩線系在兒童手腕上(),俗稱“長命線”,以祈求壓邪避毒,長命百歲。
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白)憶在貞元歲,初校司。
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貞元中,與微之同登科第,俱授秘書省校書郎,始相識也。
]肺腑都無隔,形骸兩不羈。
疏狂屬年少,閑散為官卑。
分定金蘭契,言通藥石規。
交賢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有月多同賞,無杯不共持。
秋風拂琴匣,夜雪卷書帷。
高上慈恩塔,幽尋皇子陂。
唐昌玉蕊會,崇敬牡丹期。
[唐昌觀玉蕊,崇敬寺牡丹,花時多與微之有期。
]笑勸迂辛酒,閑吟短李詩。
[辛大丘度,性迂嗜酒;李二十紳,形短能詩。
故當時有迂辛短李之號。
]儒風愛敦質,佛理尚玄師。
[劉三十二敦質,雅有儒風;庾七玄師,談佛理有可賞者。
]度日曾無悶,通宵靡不為。
雙聲聯律句,八面對宮棋。
[雙聲聯句,八面宮棋,皆當時事。
]往往游三省,騰騰出九逵。
寒銷直城路,春到曲江池。
樹暖枝條弱,山晴彩翠奇。
峰攢石綠點,柳宛曲塵絲。
岸草煙鋪地,園花雪壓枝。
早光紅照耀,新溜碧逶迤。
幄幕侵堤布,盤筵占地施。
征伶皆絕藝,選伎悉名姬。
鉛粉凝春態,金鈿耀水嬉。
風流夸墮髻,時世斗啼眉。
[貞元末,城中復為墮馬髻、啼眉妝也。
]密坐隨歡促,華樽逐勝移。
香飄歌袂動,翠落衫釵遺。
籌插紅螺碗,觥飛白玉卮。
打嫌調笑易,飲訝卷波遲。
[拋打曲有《調笑令》,飲酒曲有《卷白波》。
]殘席喧嘩散,歸鞍酩酊騎。
酡顏烏帽側,醉袖玉鞭垂。
紫陌傳鐘鼓,紅塵塞路歧。
幾時曾暫別
何處不相隨
茌苒星霜換,回還節候催。
兩衙多請假,三考欲成資。
運啟千年圣,天成萬物宜。
皆當少壯日,同惜盛明時。
光景嗟虛擲,云霄竊暗窺。
攻文朝矻矻,講學夜孜孜。
策目穿如札,毫鋒銳若錐。
[時與微之結集策略之目,其數至百十。
][時與微之各有纖鋒細管筆,攜以就試,相顧輒笑,目為毫錐。
]繁張獲鳥網,堅守釣魚坻。
[謂自冬至夏,頻改試期,竟與微之堅持制試也。
]并受夔龍薦,齊陳晁董詞。
萬言經濟略,三策太平基。
中第爭無敵,專場戰不疲。
輔車排勝陣,掎擬古樂府長相思寄黃幾復(黃庭堅)江南江北春水長,中有一人遙相望。
字曰金蘭服眾芳,妙歌揚聲傾滿堂。
滿堂動色不入耳,四海知音能有幾。
惟予與汝交莫逆,心期那間千萬里。
欲憑綠水之雙魚,為寄腹中之素書。
溪回嶼轉恐失路,夜半不眠起躊躇。
同樂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劉禹錫)何處深春好,春深萬乘家。
宮門皆映柳,輦路盡穿花。
池色連天漢,城形象帝車。
旌旗暖風里,獵獵向西斜。
何處深春好,春深阿母家。
瑤池長不夜,珠樹正開花。
橋峻通星渚,樓暄近日車。
層城十二闕,相對日西斜。
何處深春好,春深執政家。
恩光貪捧日,貴重不看花。
玉饌堂交印,沙堤柱礙車。
多門一已閉,直道更無斜。
何處深春好,春深大鎮家。
前旌光照日,后騎蹙成花。
節院收衙隊,球場簇看車。
廣筵歌舞散,書號夕陽斜。
何處深春多,春深貴戚家。
櫪嘶無價馬,庭發有名花。
欲進宮人食,先薰命婦車。
晚歸長帶酒,冠蓋任傾斜。
何處深春好,春深恩澤家。
爐添龍腦炷,綬結虎頭花。
賓客珠成履,嬰孩錦縛車。
畫堂簾幕外,來去燕飛斜。
何處深春好,春深京兆家。
人眉新柳葉,馬色醉桃花。
盜息無鳴鼓,朝回自走車。
能令帝城外,不敢徑由斜。
何處深春好,春深刺史家。
夜闌猶命樂,雨甚亦尋花。
傲客多憑酒,新姬苦上車。
公門吏散后,風擺戟衣斜。
何處深春好,春深羽客家。
芝田繞舍色,杏樹滿山花。
云是淮王宅,風為列子車。
古壇操簡處,一徑入林斜。
何處深春好,春深小隱家。
芟庭留野菜,撼樹去狂花。
醉酒一千日,貯書三十車。
雉衣從露體,不敢有馀斜。
何處深春好,春深富室家。
唯多貯金帛,不擬負鶯花。
國樂呼聯轡,行廚載滿車。
歸來看理曲,燈下寶釵斜。
何處深春好,春深豪士家。
多沽味濃酒,貴買色深花。
已臂鷹隨馬,連催妓上車。
城南踏青處,村落逐原斜。
何處深春好,春深貴胄家。
迎呼偏熟客,揀選最多花。
飲饌開華幄,笙歌出鈿車。
興酣樽易罄,連瀉酒瓶斜。
何處深春好,春深唱第家。
名傳一紙榜,興管九衢花。
薦聽諸侯樂,來隨計吏車。
杏園拋曲處,揮袖向風斜。
何處深春好,春深少婦家。
能偷新禁曲,自剪入時花。
追逐同游伴,平章貴價車。
從來不墮馬,故遣髻鬟斜。
何處深春好,春深幼女家。
雙鬟梳頂髻,兩面繡裙花。
妝壞頻臨鏡,身輕不占車。
秋千爭次第,牽拽彩繩斜。
何處深春好,春深蘭若家。
當香收柏葉,養蜜近梨花。
野徑宜行樂,游人盡駐車。
菜園籬落短,遙見桔槔斜。
何處深春好,春深老宿家。
小欄圍蕙草,高架引藤花。
四字香書印,三乘壁畫車。
遲回聽玉華仙子歌(李康成)紫陽仙子名玉華,珠盤承露餌丹砂。
轉態凝情五云里,嬌顏千歲芙蓉花。
紫陽彩女矜無數,遙見玉華皆掩呼。
高堂初日不成妍,洛渚流風徒自憐。
璇階霓綺閣,碧題霜羅幕。
仙娥桂樹長自春,王母桃花未嘗落。
上元夫人賓上清,深宮寂歷厭層城。
解佩空憐鄭交甫,吹簫不逐許飛瓊。
溶溶紫庭步,渺渺瀛臺路。
蘭陵貴士謝相逢,濟北書生尚回顧。
滄洲傲吏愛金丹,清心回望云之端。
羽蓋霓裳一相識,傳情寫念長無極。
長無極,永相隨。
攀霄歷金闕,弄影下瑤池。
夕宿紫府云母帳,朝餐玄圃昆侖芝。
不學蘭香中道絕,卻教青鳥報相思。
游土山示蔡天啟秘校(王安石)定林瞰土山,近乃在眉睫。
誰謂秦淮廣,正可藏一艓。
朝予欲獨往,扶憊強登涉。
蔡侯聞之喜,喜色見兩頰。
呼鞍追我馬,亦以兩黥挾。
斂書付衣囊,裹飯隨藥笈。
翛翛阿蘭若,土木老山脅。
鼓鍾臥空曠,簨簴雕捷業。
升堂廓無主,考擊誰敢輒。
坡陀謝公家,藏槨久穿劫。
百金買酒地,野老今行饁。
緬懷起東山,勝踐比稠疊。
於時國累卵,楚夏血常喋。
外實備艱梗,中仍費調燮。
公能覺如夢,自喻一蝴蝶。
桓溫適自弊,苻堅方天厭。
且可緩九錫,寧當快一捷。
彼哉斗筲人,得喪易矜怯。
妄言屐齒折,吾欲刊史牒。
傷心新城埭,歸意終難愜。
漂搖五城舟,尚想浮河檝。
千秋隴東月,長照西州堞。
豈無華屋處,亦捉蒲葵箑。
碎金諒可惜,零落隨秋葉。
好事所傳玩,空殘法書帖。
清談眇不嗣,陳跡怳如接。
東陽故侯孫,少小同鼓篋。
一官初嶺海,仰視飛鳶跕。
窮歸放款段,高臥停遠蹀。
牽襟肘即見,著帽耳才菟。
數椽危敗屋,為我炊陳浥。
雖無膏污鼎,尚有羹濡筴。
縱言及平生,相視開笑靨。
邯鄲枕上事,且飲且田獵。
或昏眠委翳,或妄走超躐。
或叫號而寢,或哭泣而魘。
幸哉同圣時,田里老安帖。
易牛以寶劍,擊壤勝彈鋏。
追憐衰晉末,此土方岌業。
強偷須臾樂,撫事終愁惵。
予雖天戮民,有械無接摺。
翁今貧而靜,內熱非復葉。
予衰極今歲,儻與雞夢協。
委蛻亦何恨,吾兒已長鬣。
翁雖齒長我,未見白可鑷。
祝翁尚難老,生理歸善攝。
久留畏年少,譏我兩呫囁。
束火扶路還,宵明狐兔懾。
蔡侯雄俊士,心憭形亦諜。
異時能飛鞚,快若五陵俠。
胡為阡陌間,踠足僅相躡。
諒欲交轡語,呿予不能嗋。
擬古詩十二首(韋應物)辭君遠行邁,飲此長恨端。
已謂道里遠,如何中險艱。
流水赴大壑,孤云還暮山。
無情尚有歸,行子何獨難。
驅車背鄉園,朔風卷行跡。
嚴冬霜斷肌,日入不遑息。
憂歡容發變,寒暑人事易。
中心君詎知,冰玉徒貞白。
黃鳥何關關,幽蘭亦靡靡。
此時深閨婦,日照紗窗里。
娟娟雙青娥,微微啟玉齒。
自惜桃李年,誤身游俠子。
無事久離別,不知今生死。
峨峨高山巔,浼浼青川流。
世人不自悟,馳謝如驚飍。
百金非所重,厚意良難得。
旨酒親與朋,芳年樂京國。
京城繁華地,軒蓋凌晨出。
垂楊十二衢,隱映金張室。
漢宮南北對,飛觀齊白日。
游泳屬芳時,平生自云畢。
綺樓何氛氳,朝日正杲杲。
四壁含清風,丹霞射其牖。
玉顏上哀囀,絕耳非世有。
但感離恨情,不知誰家婦。
孤云忽無色,邊馬為回首。
曲絕碧天高,馀聲散秋草。
徘徊帷中意,獨夜不堪守。
思逐朔風翔,一去千里道。
嘉樹藹初綠,靡蕪葉幽芳。
君子不在賞,寄之云路長。
路長信難越,惜此芳時歇。
孤鳥去不還,緘情向天末。
月滿秋夜長,驚鳥號北林。
天河橫未落,斗柄當西南。
寒蛩悲洞房,好鳥無遺音。
商飆一夕至,獨宿懷重衾。
舊交日千里,隔我浮與沉。
人生豈草木,寒暑移此心。
酒星非所酌,月桂不為食。
虛薄空有名,為君長嘆息。
蘭蕙雖可懷,芳香與時息。
豈如凌霜葉,歲暮藹顏色。
折柔將有贈,延意千里客。
草木知賤微,所貴寒不易。
神州高爽地,遐瞰靡不通。
寒月野無綠,寥寥天宇空。
陰陽不停馭,貞脆各有終。
汾沮何鄙儉,考槃何退窮。
反志解牽跼,無為尚勞躬。
美人奪南國,一笑開芙蓉。
清鏡理容發,褰簾出深重。
艷曲呈皓齒,舞羅不堪風。
慊慊情有待,贈芳為我容。
可嗟青樓月,流影君帷中。
春至林木變,洞房夕含清。
單居誰能裁,好鳥對我鳴。
良人久燕趙,新愛移平生。
別時雙鴛綺,留此千恨情。
碧草生舊跡,綠琴歇芳聲。
思將魂夢歡,反側寐不成。
攬衣迷所次,起望空前庭。
孤影中自惻,不知雙涕零。
秋天無留景,萬物藏光輝。
落葉隨風起,愁人獨何依。
華月屢圓缺,君還浩無期。
如何雨絕天,一去音問違。
有客天一方,寄我孤桐琴。
迢迢萬里隔,托此傳幽音。
冰霜中自結,龍鳳相與吟。
弦以明直道,漆以固交深。
和洗掾登城南坂望京邑(袁朗)二華連陌塞,九隴統金方。
奧區稱富貴,重險擅雄強。
龍飛灞水上,鳳集岐山陽。
神皋多瑞跡,列代有興王。
我后膺靈命,爰求宅茲土。
宸居法太微,建國資天府。
玄風葉黎庶,德澤浸區宇。
醒醉各相扶,謳歌從圣主。
南登少陵岸,還望帝城中。
帝城何郁郁,佳氣乃蔥蔥。
金鳳凌綺觀,璇題敞蘭宮。
復道東西合,交衢南北通。
萬國朝前殿,群公議宣室。
鳴佩含早風,華蟬曜朝日。
柏梁宴初罷,千鐘歡未畢。
端拱肅巖廊,思賢聽琴瑟。
逶迤萬雉列,隱軫千閭布。
飛甍夾御溝,曲臺臨上路。
處處歌鐘鳴,喧闐車馬度。
日落長楸間,含情兩相顧。
是月冬之季,陰寒晝不開。
驚風四面集,飛雪千里回。
狐白登廊廟,牛衣出草萊。
詎知韓長孺,無復重然灰。
放爆竹中國民“開門爆竹說。
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門的第一件事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爆竹為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然而,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
”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
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
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
這里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
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后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
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
以后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
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
關于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
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
后人卷紙為之。
稱曰“爆竹”。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
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溫州等地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
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春節舞龍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
從春節到元宵燈節,我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
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
耍龍燈起源于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在古代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耍龍燈的主要道具是“龍”。
龍用草、竹、木紙、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
十五節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主要是用來觀賞,這種龍特別講究裝璜,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
還有一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內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龍燈的耍法有多種,九節以內的側重于花樣技巧,較常見的動作有:蛟龍漫游、龍頭鉆檔子、頭尾齊鉆、龍擺尾和蛇蛻皮等。
十一節、十三節的龍,側重于動作表演,金龍追逐寶珠,飛騰跳躍,時而飛沖云端,時而入海破浪。
非常好看。
舞龍的習俗在海外華人那里得到了發揚和光大。
每逢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和重大慶典活動,他們就會舞起獅子,耍起龍燈,呈現出一片濃濃的東方氣概。
壓歲錢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
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
清人吳曼云《壓歲錢》的詩中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倒貼福字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
春節貼“?!弊?,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
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弊?。
“?!弊脂F在的解釋是“幸?!?,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
春節貼“?!弊?,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
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弊值官N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
明太祖朱璋當年用“?!弊肿靼涤洔蕚錃⑷?。
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弊?。
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于是家家門上都貼了“?!弊?。
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弊仲N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弊?,還有一家把“?!弊仲N倒了。
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
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
”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于消除了。
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民間還有將“?!弊志杓氉龀筛鞣N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弊忠郧岸酁槭謱?,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吃年糕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
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谷。
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
古人對米糕的制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
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于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奔磳⑴疵渍羰煲院?,趁熱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
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
其制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后,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
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谷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
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
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
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臺灣的紅龜糕等。
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后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
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8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