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我國大約殷、周之際。
最早記載夜市的文獻是桓譚的《新論》《離事一》中說:“扶風漆縣之邠亭,部言本太王所處,其民有會曰,以相與夜市,如不為期,則有重災咎”。
這里的“夜市”,就是指夜間的集市貿易。
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也有關于邠亭夜市的記載。
《說文·邑部》中“邠”字解曰:“幽美相亭,即幽也。
民俗以夜市。
”(幽,古地名,今陜西甸邑縣)。
漢代市場名目繁多,有直市、獄市、肉市、軍市、官市、關市等;按經營時間來劃分,則有早市、大市、夕市、夜市4種。
許慎在談到邠地夜市時,特地加上了一個“俗”字,強調此地的夜市是一種傳統的風俗習慣,由來已久。
隋唐時期,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城市經濟的發展,才出現了較大規模的夜市。
唐朝人方德元在他的《金陵記》中就記載了金陵的夜市:“富人賈三折夜方囊盛金錢于腰間,微行夜中買酒,呼秦女,置宴。
”到了唐代,夜市的發展由北方向南方推進,全國的大中城鎮都有一定規模的夜市活動。
詩人杜牧在《泊秦淮》詩中云:“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詩中就描寫了金陵秦淮河邊紙醉金迷的夜市景象。
到了南宋,夜市更是盛況空前,臨安城(今浙江杭州)尤甚。
據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梁錄》記載,當時臨安夜市十分熱鬧,什么衣帽扇帳,盆景花卉,魚鮮豬羊,糕點蜜餞,時令果品,應有盡有。
僅從風味小吃來看,李仁坊賣澄沙團子,秦安坊賣十色湯團,市西坊賣泡螺滴酥,太平坊賣麝香糖等。
“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游人始??;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
”有些城市冬季亦有夜市,尤其是娛樂場所,飯店酒肆營業至深夜;一般賣到三更以后,除固定攤點以外,還有頭頂肩挑沿街串巷叫賣的零擔。
宋朝人耐得翁在《都城紀勝》中稱其“與日間無異,坊巷市井,買賣并樸,酒樓歌唱,直到四鼓后方靜,而五鼓朝馬桴動,甚至趁賣早市者,復起開張。
天倫四時皆然。
”臨安的夜市在江南頗有盛名,夜市直早市,通宵達旦。
明朝時,田汝成在他所著的《西湖游覽志余》贊臨安夜市秩序良好:“篝燈交易,識別錢真偽,纖毫莫欺。
”明人翟宋吉還有一首詩描寫杭州夜市的盛況:“銷金小傘揭高標,江藉青梅滿擔挑,依舊承平風景在,街頭吹徹賣場簫。
”詩中情景交融,描繪出繁華的夜景。
元宵佳節,大街上買賣聲,吆喝聲,討價還價聲……連成一片;酒店里,小二端著酒菜飛快地穿梭著,還不時傳來猜拳聲,談笑聲,杯盞碰撞聲……
吳剛伐桂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說這就是吳剛在伐桂。
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
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并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
”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愈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愿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的砍下去嫦娥奔月等,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
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
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
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
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關于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
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
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
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
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
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
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
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
以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的來歷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于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
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
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于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于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
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并定為中秋節。
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于《長安玩月詩序》云:“八月于秋。
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云中。
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并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
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
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
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于此。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
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考究。
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
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并終生不能返回人間。
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
”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
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
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有人則認為,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
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
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
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
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
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
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
后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另外有人提出,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
“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個月中間的一天。
《周禮》中出現過中秋這個詞,但它指的不是中秋節,而是秋季的第二個月。
漢代有“秋節”,時間是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唐朝的類書里有四時十二節令的記載,也沒有中秋節,但唐詩中已出現了“中秋月”。
“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韋莊《送李秀才歸荊溪》)。
第一次對中秋節作了明確記載的是南宋人吳自收,他在《夢梁錄》一書中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臨半,故謂之‘中秋’。
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時,又謂之‘月夕’。
”書里還描寫了南宋京都臨安(今杭州)賞月逛夜市的盛況。
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是我國一個古老、傳統的節日。
每當此時,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關于中秋節的來歷,其說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
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
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并終生不能返回人間。
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
”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
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
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有人則認為,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
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
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
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
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南宋時,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
晚上,有賞月、游湖等活動。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
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
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
后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這中秋的來歷真是五花八門的,不知道到底哪個說法才是正確的,反正我是糊涂了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
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回答者: QQ酥糖 - 試用期 一級 9-12 20:28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
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
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
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回答者: JOE1412 - 初入江湖 二級 9-12 21:40各民族中秋習俗、趣聞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并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
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
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
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
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
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
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
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
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
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
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
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
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
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
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
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
“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
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
“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
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
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
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
“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
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
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
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
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
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
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
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
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
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
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
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
火龍是以稱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
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
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
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云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
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
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
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
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
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陜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
不論貧富,必食西瓜。
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
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于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
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嫦娥等,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中秋節有悠久的,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
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
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
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
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關于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
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
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
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
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
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
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
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
以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的來歷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于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
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
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于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于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
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并定為中秋節。
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于《長安玩月詩序》云:“八月于秋。
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云中。
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并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
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
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
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于此。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
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考究。
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
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并終生不能返回人間。
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
”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
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
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有人則認為,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
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
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
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
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
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
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
后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另外有人提出,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
“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個月中間的一天。
《周禮》中出現過中秋這個詞,但它指的不是中秋節,而是秋季的第二個月。
漢代有“秋節”,時間是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唐朝的類書里有四時十二節令的記載,也沒有中秋節,但唐詩中已出現了“中秋月”。
“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韋莊《送李秀才歸荊溪》)。
第一次對中秋節作了明確記載的是南宋人吳自收,他在《夢梁錄》一書中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臨半,故謂之‘中秋’。
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時,又謂之‘月夕’。
”書里還描寫了南宋京都臨安(今杭州)賞月逛夜市的盛況。
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是我國一個古老、傳統的節日。
每當此時,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關于中秋節的來歷,其說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
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
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并終生不能返回人間。
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
”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
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
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有人則認為,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
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
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
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
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南宋時,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
晚上,有賞月、游湖等活動。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
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
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
后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這中秋的來歷真是五花八門的,不知道到底哪個說法才是正確的,反正我是糊涂了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
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回答者: QQ酥糖 - 試用期 一級 9-12 20:28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
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
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
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回答者: JOE1412 - 初入江湖 二級 9-12 21:40各民族中秋習俗、趣聞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并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
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
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
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
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
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
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
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
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
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
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
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
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
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
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
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
“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
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
“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
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
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
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
“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
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
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
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
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
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
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
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
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
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
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
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
火龍是以稱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
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
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
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云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
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
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
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
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
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陜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
不論貧富,必食西瓜。
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
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于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
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七下冊歷史知識結構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時_________隋朝建立建立者:_________南北重都城:__________新統一南北統一:______年,隋滅______(國家),南北重新統一。
隋的統隋朝的繁榮:_______(皇帝)時,出現“___________”盛世局面。
一與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大運河大運河時間:_________年開始的開通皇帝:__________概況:大運河以_______為中心,北至_______,南到_______,全長_______千米。
作用:。
時間:_________唐朝建立建立者:_________都城:__________唐太宗治國經驗:帝王要________,大臣要________,政府要_______。
與貞觀貞觀之治任用賢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治政治:________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690年稱帝,改國號。
女皇帝肯定她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史稱她的統治為“”。
武則天任用賢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農業:出現了新的農業工具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手工業越州的青瓷“________”,邢州的白瓷“__________”。
(陶瓷業)唐三彩:以____、____、____(顏色)為主。
唐玄宗表現與開元大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盛世商業從事商業活動的場所:在城市的叫“___”,在鄉村的叫“___”或“____”。
__________是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
轉折點:____________使唐由盛轉衰。
.背景:魏晉南北朝時,官員選拔主要看_________。
創立出現:______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
科舉制唐太宗:使之成為________制度。
.的創立完善武則天:開創了________和_________。
唐玄宗:_______成為進士科考試的主要內容。
結果:科舉制度在我國實行了________多年。
結果:科舉制度在我國實行了________多年。
開明的皇帝:______,被尊稱為“__________”。
民族政策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開明發生在_________(皇帝)時期的民族與吐蕃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和親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的關系金城公主入藏:尺帶珠丹上表唐朝皇帝說,吐蕃與唐的關系“”了。
_______(皇帝)時,玄奘從______出發,,前往_______尋找佛教真諦,他玄奘西行在__________成為著名的佛學大師。
________年,回到長安。
開放的對外關系遣唐使與早在________朝代,中日就有交往。
鑒真東渡________(皇帝)時,鑒真_____次東渡日本.。
中外交往:唐朝時與中國交往的國家多達______個。
時間:____________遼宋澶淵之盟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金影響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宋滅亡:______年,金軍攻破東京,北宋滅亡,史稱“___________”。
和戰岳飛抗金:岳飛在大敗金軍主力,收復了大片失地。
_______和權臣______向金求和,以“_______”殺害了岳飛。
時間:_________宋金議和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標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秋節來歷: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7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