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它的本義就是“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就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
但是,作者在這句話中也同時寄托著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
春秋史學家左丘明曾說過:“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南宋大詩人陸游也說“未卑未敢忘憂國。
”現在,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然而“國富”不等于“國強”,如果國防不鞏固,國民沉醉于和平安寧生活之中,即使生產發展了,也有可能毀于一旦。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法國就是一例,由于粉飾太平的風氣彌漫,僅經過六個星期的戰斗,號稱強國之一的法蘭西就在首都巴黎城頭掛起了白旗。
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放松警惕,而應居安思危,永遠保持清醒的頭腦。
當然,這句名言還有它的寓意,那就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后。
現在的中學生生在福中不知福,實在令人痛惜。
俗話說:“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后甜。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在湖南長沙第一師范求學期間,從沒有放松過對身體和意志的鍛煉,常通過游泳、登山、露宿、長途步行來砥礪自己艱苦奮斗的品格。
我們常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尚能“主動找苦吃”,我們又為什么不能“踏盡崎嶇路”呢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另一個引申義是積極向上、奮發有為。
奮斗是實現理想的階梯,化學家諾貝爾為研制炸藥,廢寢忘食,四年里做了幾百次實驗,最后一次實驗他甚至負了重傷,但他卻成功了。
由此可見,縱然理想與現實常有矛盾,青年們仍應以奮發有為的精神作為通往理想境界的階梯。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含義遠非如此,但經常保持這種觀點,卻能使我們認清事物的本質,不斷鞭策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
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民間,諸葛亮向來是位大紅大紫的風云人物。
“鞠躬盡粹、死而后以”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對諸葛亮的評價,在歷朝歷代,朝野之間均能出奇地達成共識,成為很少發生非議的一位歷史名人
諸葛亮當年揮毫而成、令人蕩氣回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
對諸葛亮評價最低的,可能當數魯迅先生,“狀多智而近妖”,從這句評語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諸葛亮不那么感冒
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于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個“謀”字上面。
諸葛亮的智謀,超群出眾,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決勝于千里之外。
觀其諸葛亮的一生,為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歸天時,還念念不忘劉家的江山社稷大業。
若用現代語言來總結表述,諸葛亮的一生,是久經考驗的一生、與人、與天奮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更是充滿智慧的一生。
算得上模范軍師、模范丞相、優秀相父與師爺
其實,《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有著天壤之別,《三國志》中的諸葛亮,更比較客觀真實些,比較接近歷史上的諸葛亮本人。
一代才華出眾的杰出名相,這些史家評價,比較客觀公允,當之無愧。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則是被演義化了的經過藝術
理想的階梯 青年最愛談理想,青年最苦惱的是理想和現實常常有矛盾。
有的青年雖有理想,但刻苦勤奮不足;有的也很想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 緊一點一滴的時間;有的自以為條件差,崗位平凡,無用武之地,不能充分發 揮主觀能動作用。
結果,常常在碌碌無為的苦悶中慨嘆蹉跎。
奮斗,是實現理想的階梯。
離開奮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
有理想的 青年,都應從眼前的現實起步,以非常艱苦的奮斗,作為通往理想境界的階 梯。
理想的階梯,屬于刻苦勤奮的人。
為實現解放全人類的崇高理想奮 斗一生。
他積極投身于火熱的,研讀無數種著作,學會了歐洲好幾個 國家的語言。
他不斷在圖書館鉆研,數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 層。
化學家為減輕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勞動,決心發明炸藥。
廢寢忘 食,四年里做了幾百次試驗。
最后一次試驗時,他聚精會神地盯著燃延的導火 線。
一聲巨響,在旁的人們驚叫:“完了
”卻從濃煙中跳出 來,面孔烏黑身上還帶著血,興奮地狂呼:“成功了
”那些杰出的人物正是 被一種崇高的目標所鼓舞,才產生了驚人的毅力與忘我的精神。
是理想的浪濤 激勵著他們去刻苦奮斗。
今天,我們為實現四化而奮斗,這是中華民族空前的 事業,其任務之艱,難度之大,更需要億萬人民,特別是青年,百折不回地艱 苦奮斗。
有志于為這一崇高理想而奮斗的青年要敢于面對現實,不怕一切艱難 困苦,不怨天尤人,以凌云的壯志,用刻苦勤奮的汗水澆開燦爛的理想之花。
理想的階梯,屬于珍惜時間的人。
富蘭克林有句名言:“你熱愛生命嗎
那么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
”許多科學家、文藝家都是同 時間賽跑的能手。
受迪生一生有1000多項發明。
這無數次試驗的時間從哪里 來
就是從常常連續工作兩天三天的極度緊張中擠出來的。
魯迅以“時間就是 生命”的格言律己,從事無產階級事業30年,視時間如生命,筆耕不 輟。
用如癡如狂的拼勁,每天奮筆疾書十六七個小時,即使累得手臂 疼痛,雙眼流淚,也不肯浪費一刻時間。
他一生留下為人民深深喜愛的巨著 ,共94部小說。
這些血汗的結晶不正是時間與生命的光輝記錄 嗎
時間的流逝是無情的,可怕的。
人生七十古來稀,1\\\/3要睡去,再除去幼年 玩耍的時間,學習與工作大約只有30幾年,一萬多天。
虛度一日就等于耗費生 命的萬分之一。
在散文中說:“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 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我覺 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可是,有 人甚至從未想過遮挽一下時光呢。
對時間的態度,可以檢驗一個人的世界觀。
沒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義,自然不愛惜時間。
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 惜一分一秒,因為每一瞬間的奮斗都關系著目標的實現。
理想的階梯,屬于迎難而上的人。
奮斗的必要,正是 由于困難的存在。
在通往四化的征途上,坎坷、曲折、荊 棘、浪濤是不會少的。
幻想一切都順順利利,就等于在四 化面前止步。
有的青年埋怨條件差。
這也許是事實。
但今 天的處境,總不致像、那樣冒著受宗教極刑 的危險,總不致像高爾基那樣在老板的皮鞭下學寫作吧。
艱苦的環境更能激發有理想的人奮發向上。
高爾基從小飽 嘗人間的辛酸,舊社會血淚的鞭笞鑄成了他偉大的心靈。
他堅持在敵人的明槍 暗箭下寫作,在饑餓與死亡的威脅中戰斗,為了共產主義事業,不在任何艱難 困苦中屈服、畏縮,永遠像海燕一樣在雷鳴電閃中展翅翱翔。
相比之下,我們 的困難又算什么呢
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崗位平凡。
這也可能是事實。
但革命 事業需要三百六十行,絕大多數人都要在平凡崗位上工作。
無志之人,將使生 命比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將在平凡崗位上成功。
華羅庚年輕時在一個中學 干雜活,夜間在如豆的昏黃油燈下演算,打下牢固的根基,后來才成為著名的 數學家。
開普勒長期操勞雜役,業余苦鉆,發現了行星運動三大定律。
道爾頓 是中學教員,愛因斯坦是小職員,那些發現紡織機、蒸汽機、飛機、火車的, 他們的職業、崗位不也都很平凡嗎
可見問題不在于崗位,而在于有沒有真正 的崇高理想和為這理想而奮斗不息的頑強精神。
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決 不應讓困難攫住自己的心靈,而要在奮斗中舒展自己的雙臂。
當為崇高理想而 奮斗一生的雙臂收攏時,抱住的必將是令人欣慰的碩果。
奮斗,是改變現實的杠桿,是億萬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堅實階梯。
只有以 不懈的韌勁,一級級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輝燦爛的理想高峰。
讓我們在 四化的偉大征途上譜寫出自己的奮斗之歌。
【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
‖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
‖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
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
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
做官以后,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
以至于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
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
”啟示:勤奮好學 有遠大的政治報復 孝順父母 逆境出人才 勉勵后人要好好學習.........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它的本義就是“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就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
但是,作者在這句話中也同時寄托著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
春秋史學家左丘明曾說過:“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南宋大詩人陸游也說“未卑未敢忘憂國。
”現在,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然而“國富”不等于“國強”,如果國防不鞏固,國民沉醉于和平安寧生活之中,即使生產發展了,也有可能毀于一旦。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法國就是一例,由于粉飾太平的風氣彌漫,僅經過六個星期的戰斗,號稱強國之一的法蘭西就在首都巴黎城頭掛起了白旗。
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放松警惕,而應居安思危,永遠保持清醒的頭腦。
當然,這句名言還有它的寓意,那就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后。
現在的中學生生在福中不知福,實在令人痛惜。
俗話說:“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后甜。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在湖南長沙第一師范求學期間,從沒有放松過對身體和意志的鍛煉,常通過游泳、登山、露宿、長途步行來砥礪自己艱苦奮斗的品格。
我們常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尚能“主動找苦吃”,我們又為什么不能“踏盡崎嶇路”呢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另一個引申義是積極向上、奮發有為。
奮斗是實現理想的階梯,化學家諾貝爾為研制炸藥,廢寢忘食,四年里做了幾百次實驗,最后一次實驗他甚至負了重傷,但他卻成功了。
由此可見,縱然理想與現實常有矛盾,青年們仍應以奮發有為的精神作為通往理想境界的階梯。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含義遠非如此,但經常保持這種觀點,卻能使我們認清事物的本質,不斷鞭策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
敬業與樂業自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講與事業關系的演講詞。
以前教梁啟超《敬業與樂業》時沒有太深的思考,只覺文章淺顯直白,學生掌握起來是容易的。
近來研讀了一些關于梁啟超的文章,也特意去讀了梁啟超的一些文章,才明白后人對于他的好奇和敬仰是很有道理的。
梁啟超的人生經歷啟示我們人類心靈深處自我決斷、自主堅持的可能是真實存在的,社會的實質進步就某種程度上是深深植根于每個人個體的覺悟和決定的。
也許受“知人論世”文學理論觀的影響,再次面對梁啟超《敬業與樂業》時我竟然有了一種神圣而崇高的感覺,我端坐于位子上像是當年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的一位學生,細心聆聽著先生的演講。
嚴謹豐滿的結構、流暢自如的文脈、雅俗契合的語言真的不是我們可以隨便學來的。
一、 嚴謹豐滿的結構梁啟超的文章,世稱“新文體”。
這種帶有“策士文學”風格的“新文體”,“以歐西文思入文”、“條理明晰”,很注重系統的說理,對某個問題往往要從不同的角度做周密的闡發,即“大綱小目,條分縷析”。
難怪胡適說:“梁先生的文章……使讀者不能不跟著他走,不能不跟著他想
”《敬業與樂業》就是這樣一篇使讀者不由自主跟著他走的結構嚴謹、內容豐滿的文章。
文章開宗明義提出了“敬業樂業”的主旨。
一開篇就引用古籍《禮記》和《老子》里的兩句話交代了題目的來源,但跟原文語句的本意不同,是“斷章取義”造出來的。
這樣交代既可避免聽講者把題目和《禮記》、《老子》里面語句的愿意混同了,又可顯示出論述的科學性、講演的趣味性;同時,提出題目來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論述要點,使聽者對講演的綱目有一個大致的認識。
題目中的命題雖然只涉及兩個內容:敬業、樂業,但梁啟超在文章主體部分的論述中先論述了敬業、樂業的前提:有業。
按梁啟超自己的話說:“但必先有業,才有可敬、可樂的主體,理至易明。
所以在講演正文以前,先要說說有業之必要。
”接著照應題目再分別談論了 “第一要敬業”和“第二要樂業”兩個問題。
最后用“責任心”和“趣味”總結精神旨意。
此段末尾的“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生動有力地總結了全篇論述的中心。
文章總體結構采用了論述文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般形式,條理清晰,綱舉目張。
三個分論點平行并列,在具體的論述過程中同樣采用了以上方式,使論述顯得清晰而豐厚;同時梁啟超在論述每一部分時又注意材料的有序安排和分析的梯度展開。
在論述“有業之必要”時分別用了儒家和佛門的兩個材料,具體的材料和不失詼諧的語言老老地吸引了聽眾的注意力。
在論述“敬業”的重要性時,先闡述了什么叫做“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無適便是敬”后,緊承上自己通俗化的解釋:“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
”然后用兩個設問句來綰結論述中的“為什么”和“怎么樣”兩個有梯度的問題。
“為什么” 論述凡人類的正當的勞動、正經的事情,“其性質都是可敬的”,并舉“當大總統”與“拉黃包車”兩件事例加以說明,側重點在“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
”“怎么樣” 先引用《莊子》中的語句并作闡述,再舉木匠做成一張好桌子和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家,挑糞的把馬桶收拾得干凈,和當軍人的打勝一支壓境的敵軍,這兩組例子,說明無論做什么都要“絲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業)。
接著從反面論述“一個人對于自己的職業不敬”的害處,指出“敬業主義,于人生最為必要,又于人生最為有利”,并引用莊子、孔子的名言,進一步強調敬業的重要。
舉例和引用的自然結合使文章的說理立于不敗之地;按說理的邏輯順序一部部地分而析之,絲絲入扣。
在論述了“樂業”的重要性時先剖析了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的感嘆“做工苦”這個事例,說明要“從勞動中找出快樂來”,很自然地點到了“樂業”的“樂”。
爾后更深入一步,分身入其中、親切有味,奮斗前去、快樂加增,比較駢進、競勝快樂,專心職業、省卻煩悶四點說明“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這是作者的經驗之談,令人信服。
緊接著又引用孔子的兩句名言進一步證明“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即樂業),“生活才有價值”,“這種生活”才算得“人類理想的生活”。
二、流暢自如的文脈文章運思的貫通性是指不論寫什么文章,都要使思維的脈絡連貫、暢通。
古人論文時就強調 “文氣”、“文脈”必須貫通之旨。
葉圣陶在《認真學習語文》中說:“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
”梁啟超在《敬業與樂業》運思中很重視體現文章內在邏輯力量的思路的貫通,而對內在的邏輯力量的外在表現形式——語氣也較為講究。
《敬業與樂業》一開篇便點題,梁啟超在說明題目用詞來源時語氣是和緩的。
“斷章取義”一詞可見梁啟超謙虛和低姿態。
低一點的調門是并不妨礙呈現高遠的姿態。
其實梁啟超心里很清楚自己的文字如何流暢又不乏跌宕地呈現。
“但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一句給人的感覺是平地起奇峰、晴天響驚雷,和緩的文脈頓時被打破。
聽講者一下子被這句話警醒了。
接下去要分層闡釋觀點了,作為學者的梁啟超很快舒緩語氣,“先要說說有業之必要”。
爾后各用儒家和佛門的一個材料并加上如話家常的解釋去貼近聽講者。
梁啟超的講述是風趣的,有對孔子搖頭嘆氣地模擬,有老禪師絕對不肯吃飯的決絕。
讓聽講者一味沉浸在故事的意趣中嗎
不
結論部分文脈緊湊、高調。
“ 一點不遲疑……簡直是……簡直是……是要……”不僅體現了急促、鋒利的語氣,而且也彰顯出了厭惡、鄙棄的態度。
錢謙益言:“志之所之,盈于精,奮于氣。
” 此次急促、鋒利的文氣是梁啟超情志于文中流動充滿的運作態勢。
梁啟超對自己情感的收放是有掌控的,對懶人進行批判性議論后馬上用“第一要敬業”這個帶有序數字的鮮明觀點轉入下一層的論述,接下來的闡述按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步驟一步步地進行,不急不躁,娓娓道來。
有豐富留洋經歷的梁啟超吸收了西方人所注重的理念演化的邏輯結構,并把它融化于中國人所注重的氣化萬物的不見其事而見其功的文脈連貫上,使這一部分的論述如天閑良驥,雍容渾穆。
巧妙地是梁啟超用了幾個設問句使平和悠閑的文脈起了小小的波瀾,不時地浪花飛濺讓人感到了文章的俏皮、活潑。
這一部分的結論自然不同于上一部分的急促、鋒利。
用“所以”這一連詞引出結論,征引莊子和孔子的話來做補充,道理是早已深入人心了,語氣也就坦蕩蕩了。
“嘆氣的聲音”響起來了,“喊破喉嚨”也引起了在場聽眾的關注。
梁啟超在談論要樂業部分文氣又有了新的變化,結合演講時的具體情景,注意和聽眾進行現場的交流。
天閑良驥踏起了盛裝舞步,張力與韻律、協調與奔放同時展現。
文章進行至此輕快活潑讓人舒顏,聽者的精神得到了徹底地放松。
放縱只是一時的。
梁啟超氣定神閑地掌握著文章的節奏,很快端正了姿態,“我老實告訴你一句話:‘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
’為什么呢
”又是一句設問句,引起讀者的注意。
請聽,演講者要作高屋建瓴地分析了,那么,我們就聆聽他一、二、三、四地道來。
結尾一段四個句子用了六個“我”字,其中三個句子用“我”開頭,“我生平最受用的……我自己常常力求……常常把這兩句話向我的朋友……我深信……我盼望諸君和我一同受用
”梁啟超在作結論時明確不想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但他鄭重其事的態度聽講者應當感受到。
不過他是再次把自己的姿態放低了,中和懇啟的語氣來自于真性情,且做到了處處發現。
至此 ,首尾一致,結構周嚴,文脈由此貫通。
三、雅俗契合的語言梁啟超的散文創作是為了啟蒙民眾,所以主張言文一致,語言通俗易懂,從而也形成了平易暢達的文風。
面對著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的學生,他不失親切、隨和。
但梁啟超是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蘊的學者,他的平易暢達其實也是對宋代以來主張語言應該自然流暢地表達思想而不是束縛思想的觀點的繼承和發揚,充滿真摯熱烈的情感,采用自由的表達形式。
體現在這篇演講上語言的最大特點,就是在平易暢達的風格上自如地應用了雅俗契合的語言。
演講一開始梁啟超就引用周圍人熟悉的儒家經典《禮記》和道家經典《老子》中的格言提出了“敬業樂業”的中心。
在論述“有業”時,孔子“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
”的名言及百丈禪師“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飯”的格言。
在論述“敬業”時,朱子“主一無適便是敬”是作者認同并提出的觀點。
此外,又引用了曾國藩“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莊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及孔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為作者“敬業”的論點作結。
在論述“樂業”時,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也穿插于論證過程中。
格言的引用增加了演說的典雅味,同時又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
演說的典雅不僅體現在大量引用經典、格言上,也彰顯在許多邏輯嚴密的句子上。
“我所說的是否與《禮記》《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 交代題目的來源,目的是說明題目雖源于古籍里的兩句話,但跟原文的意義已有不同,這樣交代可避免聽者把題目和《老子》《禮記》里面語句的原意混同。
用“但”這一轉折連詞突出句意的重心在后一句,后一句中“確信”強調了觀點。
“本題主眼,自然是在“敬”字、“樂”字。
但必先有業,才有可敬、可樂的主體,理至易明。
所以在講演正文以前,先要說說有業之必要。
”一個“但”字突顯了“業”是“敬”和“樂”的前提、基礎,沒有它,“敬”和“樂”使無從談起,“所以”這詞就順勢用上。
“可見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藥可知,唯有無業游民,雖大圣人碰著他,也沒有辦法。
”“惟”、“雖”用的是古義,現代漢語解釋為“只”、“即使”之意,從反面推斷“有業之必要”。
演講終究是口語的藝術,梁啟超注意在引用古代名言時,用通俗的口語進行解釋。
例如,對“主一無適便是敬”的解釋:“用現在的話講,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
”又如,對“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的解釋:“凡做一件事,便把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無論別的什么好處,到底不肯犧牲我現在做的事和他交換。
”作者在引用古籍名言時常用通俗的話進行解釋,如:對孔子的兩句話“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
”就做了生動而饒有趣味的講解:“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沒有什么人不可教誨,獨獨對于這兩種人便搖頭嘆氣說道:‘難
難
’可見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藥可醫,唯有無業游民,雖大圣人碰著他,也沒有辦法。
”對“主一無適便是敬”也做了通俗的解釋:“用現在的話講,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頭上,一點不旁騖,便是敬。
”有一些話更是如話家常,如講百丈禪師的故事時,說“這位言行相顧的老禪師,老實不客氣,那一天便絕對地不肯吃飯。
”又如:“人生從出胎的那一秒鐘起到咽氣的那一秒鐘止,除了睡覺以外,總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擱起不用。
”梁啟超雖是名人,但他努力在“覺世”中求證自己存在的價值,自覺地要同讀者達到溝通。
演講時盡量俯下身來和聽眾交流。
例如:“今日大熱天氣,我在這里喊破喉嚨來講,諸君扯直耳朵來聽,有些人看著我們好苦;翻過來,倘若我們去賭錢去吃酒,還不是一樣在勞神費力
”演講最后,“盼望諸君和我一起受用”,更是對聽眾直接的心靈訴求。
聆聽著梁啟超 “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情感,對于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的演講,心里油然生出對現在所做的事情的敬意。
即使社會無名的潮流再洶涌,也不能阻止一個人自由地去過更合于先賢教訓、更契合平凡而崇高倫理內涵的生活。
我愿悉聽先生的教導從專心做事中發現樂趣,去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而不是皺著眉頭、滿腹牢騷地叫苦。
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就憂愁,在天下人享福之后才享福。
體現了一種為天下人謀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膾炙人口的名句,出自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它的意思是:應當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都享樂之后才享樂。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后。
這兩句話閃耀著理想的光輝,跳動著民族的脈搏,孕育著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幼芽。
“先天下之憂而憂”,好就好在一個“先”字上,“后天下之樂而樂”,妙就妙在一個“后”字上。
“先”“后”對比,何等鮮明,真能啟人深思,發人深省。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它的本義就是“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就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
但是,作者在這句話中也同時寄托著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
春秋史學家左丘明曾說過:“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南宋大詩人陸游也說“位卑未敢忘憂國。
”現在,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然而“國富”不等于“國強”,如果國防不鞏固,國民沉醉于和平安寧生活之中,即使生產發展了,也有可能毀于一旦。
當然,這句名言還有它的寓意,那就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后。
現在的中學生生在福中不知福,實在令人痛惜。
俗話說:“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后甜。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在湖南長沙第一師范求學期間,從沒有放松過對身體和意志的鍛煉,常通過游泳、登山、露宿、長途步行來砥礪自己艱苦奮斗的品格。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另一個引申義是積極向上、奮發有為。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含義遠非如此,但經常保持這種觀點,卻能使我們認清事物的本質,不斷鞭策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
望采納。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7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