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
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勝珍饈。
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
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與肩挑貿易,勿占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多溫恤。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兄弟叔侄,須多分潤寡;長幼內外,宜法屬辭嚴。
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讒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勿貪口腹而恣殺生禽。
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
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當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余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余,自得至樂。
讀書
君子以辟 【出處】《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
【提示】《周易》含有樸素的辯證思想,有許多地方闡述事物變化的道理。
這句話就有辯證的思想。
一方面,闡明儉樸的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為;另一方面,在面臨危難的時候,特別是在面臨物質匱乏的困難時,具備儉樸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難。
《周易》的作者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順與不順、通與不通之時,不順不通,就要修身養德,不能過分彰顯自己,以渡過難關。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出處】《尚書·大禹謨》。
【大意】在國家事業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
【提示】克勤克儉,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
傳說中的古代圣賢都是這樣做的,他們對于國家大事盡心盡力。
大禹勤勞于治水大業,數過家門而不入。
堯特別關心群眾,認為別人挨餓受凍,是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到家,是自己的過錯。
古代圣賢的生活卻十分節儉,經常穿著粗布衣裳,吃粗米飯,喝野菜湯。
由于堯、舜、禹在事業和生活上克勤克儉,所以贏得了百姓的擁戴。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出處】《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大意】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提示】魯莊公命人在廟堂的柱子上涂紅漆,在椽子上雕花紋,這都是奢侈而不合禮法的事情。
大夫御孫勸諫他時,說了這句話,并指出這樣做實際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惡”,不但不能取悅先人,反而是辱沒了他們。
可見,古人是從禮的規范和德的大小的高度來看待節儉,而把奢侈浪費看做一種惡行。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戒奢以儉,不靡費財物,仍是值得我們崇尚的美德。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計在于辛勤勞作,只有勤于勞作,財物才不會匱乏。
【提示】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
古人明白,只要老百姓辛勤勞動,社會安定,百姓和國家都會隨之富足起來。
我們現在仍應保持以勤為本的美德,在各自的崗位上辛勤勞動,這樣,國家才會更加富強,人民生活才會更加富裕。
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出處】《墨子·辭過》。
【大意】節儉就會昌盛,淫佚享樂就會敗亡。
【提示】在先秦諸子之中,墨子以樂于過類似苦行僧的生活而聞名。
他痛恨統治者的驕奢淫逸、靡費財物,提倡節儉。
他到處宣揚自己的觀點,吸引了大批人做他的弟子,在先秦諸子中獨樹一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處】李紳《憫農》。
【大意】農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這樣辛苦得來。
【提示】這首詩語言淺顯而內涵深邃。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財主的兒子不知道稼穡之艱難,常到一個飯館里吃餃子,但把餃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餡。
后來家里遭遇火災,麗樓美閣一夕之間夷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飯要到這個飯館,老板以餃子皮招待他,他深為感動。
老板說,不用謝,這都是你當初扔掉的皮,我揀起曬干了而已。
財主的兒子很慚愧,后來勤奮勞動,生活節儉,家道重又殷富起來。
這個故事,也印證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出處】李商隱《詠史》。
【大意】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于勤儉,亡于奢靡。
【提示】古往今來,成功的創業者大都經過艱苦奮斗的階段,所以比較注意勤儉節約。
但是對守業者來說則正好相反,他們沒有經歷過創業的艱辛,容易貪圖奢侈享樂,最終的命運必然是事業的衰敗,國家的滅亡。
這是幾千年的歷史所昭示的真理。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出處】《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大意】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
【提示】五代時的后唐莊宗李存勖,一開始勵精圖治,奮發有為,擊敗各個敵手稱帝。
但他后來沉湎于音樂戲曲,寵愛伶人,不思進取,部下作亂,伶人發難,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亂之中。
歐陽修在撰寫《伶官傳》時,有感于這段歷史,闡發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中國文化有著很強的憂患意識,特別是在國家動蕩、民不聊生時更是如此。
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講“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就是分別從個人與國家的角度強調了保持憂患意識的重要性。
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規勸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以實現長治久安。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出處】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意】從節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儉則很困難。
【提示】這是司馬光引述他人的話,用來訓誡子孫。
它強調要自覺保持儉樸,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
人都想過好日子,這本無可厚非。
但是過于奢華是不可取的,而且這種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商紂王用了雙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紂王的貪欲一發,將不可遏止。
所以,堅持節儉要有自律的能力。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出處】《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
【大意】有計劃地索取,有節制地消費,就會常保富足。
【提示】這是唐朝的陸贄給皇帝上書中的話,旨在強調節儉的意義。
大至一國,小至一家,量入為出都是重要的理財原則。
推而廣之,資源和財物總是有限的,不能肆意揮霍。
只有“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才有可能持續發展。
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出處】《宋史·范純仁列傳》。
【大意】只有節儉可以使人廉潔奉公,只有寬容可以使人養成好的品德。
【提示】“儉”和“恕”是中國古代政治家常用的兩個概念。
因為古代社會生產力不發達,糧食產量低,幾年的豐收才有一年的積蓄,所以特別要節儉。
對于官員而言,貪污受賄,不廉潔,往往是因為貪得無厭、迷戀奢侈生活,而儉樸的德行有助于抑制這種過分的欲望,所以,節儉是富國的重要國策,也是防腐倡廉的重要途徑。
“恕”作為儒家的一種倫理道德范疇,要求以仁愛之心待人。
對官員來說,經常能設身處地地為百姓著想,就一定會得到百姓擁護,這樣才能治理好國家。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出處】朱柏廬《治家格言》。
【大意】即使是一頓粥、一頓飯,也應當想到它來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絲、半根線,也要想到勞作的艱辛。
【提示】朱柏廬是我國明末清初的教育家,提倡家庭教育。
他的《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訓》,是一部專門教育人們勤儉治家的格言集。
節儉,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首先是尊重勞動和從事勞動的人。
我們的食物和衣裳,都來之不易,要通過種植者、烹飪者、紡織者的許多勞動生產出來,不能輕易浪費。
所以,這段話成為我國傳統的“治家格言”。
“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是廬的名言,出自《朱子家。
《朱子家訓》全文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
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
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
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
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兄弟叔侄,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
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恣殺生禽。
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
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
施惠無念,受恩莫忘。
凡事當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家門和順,雖饔飧不濟,亦有余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余,自得至樂。
讀書志在圣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
守分安命,順時聽天。
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內容概述 《治家格言》(又稱《朱子家訓》、《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全文634字,文字通俗易懂,內容簡明賅備 ,對仗工整,朗朗上口,問世以來,不脛而走,成為有清一代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經典家訓。
其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 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
《朱子家訓》以“修身”、“齊家”為宗旨,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義博大精深。
《朱子家訓》通篇意在勸人要勤儉持家安分守己。
講中國幾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可以口頭傳訓,也可以寫成對聯條幅掛在大門、廳堂和居室,作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銘,因此,很為官宦、士紳和書香門第樂道,自問世以來流傳甚廣,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清至民國年間一度成為童蒙必讀課本之一。
作者簡介朱柏廬(1627-1698)原名朱用純,字致一,自號柏廬,江蘇昆山人(今昆山市),明末清初江蘇昆山縣人。
著名理學家、教育家。
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學者,清順治二年(1645 )守昆城抵御清軍,城破,投河自盡。
朱柏廬自幼致力讀書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
清入關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鄉教授學生并潛心程朱理學主張知行并進,一時頗負盛名。
康熙曾多次征召,然均為先生所拒絕。
曾用精楷手寫數十本教材用于教學。
潛心研究程朱理學,主張知行并進,躬行實踐。
康熙間堅辭博學鴻詞之薦,后又堅拒地方官舉薦的鄉飲大賓。
與徐枋、楊無咎號稱“吳中三高士”。
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染疾,臨終前囑弟子:學問在性命,事業在忠孝。
著有《刪補易經蒙引》、《四書講義》、《勸言》、《恥耕堂詩文集》、《愧訥集》和《毋欺錄》等。
一掌擎天,五指三長兩短; 六合插地,七層四面八方。
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三才天地人 四詩風雅頌 三千里外一條水 十二時中兩度潮 ——杭州碧波亭 萬瓦千磚百日造成十字廟 一舟二櫓三人搖過四通橋 三竺六橋九溪十八澗 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十八年前未謀面 二三更后便知心 童子看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先生講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北斗七星,水底連天十四點; 南樓孤雁,月中帶影一雙飛。
小村店三杯五盞無有東西 大明國一統萬方不分南北 半醉半醒過半夜 三更三點到三河 孤山獨廟,一將軍橫刀匹馬; 兩岸夾河,二漁叟對釣雙鉤。
持三字帖,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
有三分水二分竹添一分明月 從五步樓十步閣望百步大江 尺蛇入谷量量九寸零十分 七鴨浮江數數三雙多一只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6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