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是一切天賦中最好的天賦,它先于一切(普勞圖斯) ●勇氣存在于自我恢復的能力之中(愛默生)● 科學的每一項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膽的幻想為出發點的。
杜威 ● 人只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愛因斯坦 ● 成功=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談空話。
愛因斯坦 ● 人的價值蘊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馬克思 ● 不要在已成的事業中逗留著
巴斯德 ● 合理安排時間,就等于節約時間。
培根 ● 今天應做的事沒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誤了。
裴斯泰洛齊
1、 言行在于美,不在于多。
---《名人名言》梁元帝 哈爾濱出版社2003年出版 2、 言語是心靈的圖畫。
---《人生格言》 雷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7年出版 3、 說話周到比雄辯好,措詞適當比恭維好。
---《人生格言》 培根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7年出版 4、 人有兩耳雙目,只有一舌,因此應多聽多看少說。
---《人生格言》 蘇格拉底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7年出版 5、 真懂的人不需大聲叫。
---《人生格言》 達.芬奇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7年出版 6、 凡你不愿寫下來并且簽字負責的事,就不要說。
---《人生格言》 E.W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7年出版 ---------------------- 唐群英 7、 情感本身蘊含著巨大的能量,這可以幫助解決情感表達的問題。
----《情感教育心理學》 盧家楣 8、 把自己體驗到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使別人為這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
------托爾斯泰 9、 有一點要注意:不可讓孩子說懦夫們常用的詞匯,如“我不敢”。
常說這句孩子決不會成為有出息的人。
為此,父母給孩子講述偉大人物的故事。
--蒙臺梭利 10、 當父母學會如何用語言向孩子表達對他們發自內心的理解與接受時,往往父母就掌握了一項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產生令人驚訝的效果。
--《哈佛才子》 11、 管教孩子是必可少的,但管教只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
---“費氏教育法”的創立者,美國學者費特弗森 --------------------------- 王志友 12、 言行在于美,不在于多。
---《名人名言》梁元帝 哈爾濱出版社2003年出版 --------------------------- 李龍潭 13、 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他們必須得愛的時候。
--《人生格言》 赫爾巴特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7年出版 14、 愛產生愛。
---《中外名人名言》周麗主編 赫里克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出版 2001年9月出版 --------------------------- 郭傳柏 15、 有一點要注意:不可讓孩子說懦夫們常用的詞匯,如“我不敢”。
常說這句孩子決不會成為有出息的人。
為此,父母給孩子講述偉大人物的故事。
--蒙臺梭利 16、 當父母學會如何用語言向孩子表達對他們發自內心的理解與接受時,往往父母就掌握了一項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產生令人驚訝的效果。
--《哈佛才子》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 17、 友愛、協作、守紀、禮貌、集體觀念 能力,等等這些都是高素質人才必備的品質,如果沒有這些技能的培養,一個再聰明的孩子也只可能被培養成“孤家寡人”式的神童。
--《哈佛才子》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 18、 作為長輩,在談話中我們理應更加細心,更加富有同情心。
我們應該努力地尊重我們的孩子,從而營造出更加友好的談話氛圍。
--《哈佛才子》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 19、 熱情就是一個人努力達到自己目標的一種積極力量。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 張玉娟
弘一法師 學問類凜閑居,以體獨。
卜動念,以知幾。
謹威儀,以定命。
敦大倫,以凝道。
備百行,以考德。
遷善改過以作圣。
—劉忠介公六條敬畏於閑居獨處之時,從中體悟慎獨的功夫;預測念頭初動,了知其中因緣果報之事細微的前兆;謹慎威儀舉止之規范,以安定吉兇禍福之命運,趨吉避兇也;敦厚和睦大眾之間的正常倫理關系,以堅固凝定倫常不變之大道;具備百德細行,以考驗道德行為規范;見善則遷,知過則改,以此作為成圣成賢的功夫。
這一條出自明朝學者劉宗周的著作,說明做人就需要具備這六條。
幾(jī ㄐ〡):讀平聲。
幾微,事前徵兆,微末細小之事。
敦:修治使之厚。
考:考績、考驗,稽查之義。
考德:另有本為“考旋”,取“視履考祥,其旋元吉”之意。
(觀察其行為善惡得失,考績禍福徵祥,以期回轉天命,得到洪福大吉。
)觀天地生物氣象,學圣賢克己功夫。
觀察天地之間生長萬物之氣象,以開拓心胸眼界;學習古圣先賢克己復禮修身的功夫,可以成就功業道德。
為善最樂,讀書便佳。
茅鹿門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濟事,則彼之感我,中懷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行善助人最為快樂,讀圣賢書便是佳事。
,唯有讀書高。
明朝名士茅鹿門說:人生在世,多做幫助救濟他人之事,則對方感恩於我,發於肺腑,溫暖入心。
能得人心到如此地步,是多麼值得慶幸啊
諸君到此何為
豈徒學問文章,擅一藝微長,便算讀書種子
在我所求亦恕,不過子臣弟友,盡五倫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廣州香山書院楹聯諸位君子到此為何事
豈只徒然為求學問、寫寫文章,擅得一種技藝之微小專長,就算是個讀圣賢書的種子嗎
而在我所求亦是恕道而已,不過是子孝臣忠,弟悌友信,各自盡到五倫的本分,共同成就為名教中的賢人。
士先器識而后文藝,如果沒有倫理道德的基礎,不知禮義廉恥,學越多越長浮華傲慢,就與學問背道而馳,不得利益。
這副對聯出自廣州香山書院,從中可見創辦人的教學宗旨。
楹聯:貼在楹柱(廳堂前的柱子)上的對聯。
何謂至行
曰:“庸行”; 何謂大人
曰:“小心”。
什麼是最高的德行
就是平常生活,一言一行安分守己;什麼叫做大人
不過處處小心,一切恭敬而已。
圣賢絕無標新立異,外表生活與凡夫并無不同,所不同者,存心而已。
在世間法中覺悟,即是佛法。
庸:平常的。
曰:中不偏,庸不易。
庸行即平常生活。
存養類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
涵養德行,心須寧靜,言語寡少沉默,舉動從容安詳,行事嚴謹恭敬,生活簡單樸實,少欲知足。
常常這樣檢點,自然容易止息妄念,心專意凝。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謙虛退讓是保全自身的首要方法,安詳鎮定是辦事成功的關鍵,包容別人的過失是與人相處的第一妙法,恬淡少欲是修養心神的關鍵。
劉念臺云:“涵養,全得一緩字,凡言語動作皆是。
”明朝學問家劉宗周先生,號念臺,告誡學生說:“涵養品行,完全得自於一個緩字,無論言語動作都要徐緩安詳,不可急躁莽撞。
”說:動作瞻視,安定徐為;做事倉促,敗悔在后;為之不諦,亡其工夫。
舉止安詳,就容易得定。
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閑暇時,才見涵養。
無論處事待人接物,心中常常有優裕從容、游刃有余的感覺,忙而不亂,才表現出一個人的涵養功夫。
作而無作,心無掛礙,所以從容悠閑。
劉念臺云:“易喜易怒、輕言輕動,只是一種浮氣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劉念臺先生說:容易感情用事,隨便講話、妄念紛飛,都只是心浮氣躁起作用,這是德行涵養不能成就的病根,不可以輕視。
多學靜坐,以收攝浮氣;或練習寫毛筆字、誦經、念佛、參禪,皆無不可。
呂新吾云:“心平氣和四字,非有涵養者不能做,工夫只在個定火。
”明朝刑部侍郎呂坤,號新吾,他說:心平氣和四個字,若不是真正有涵養功夫是做不到的,下手用功只是忍辱,降伏瞋恚煩惱。
能夠忍辱,而后才能得定。
陳榕門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勝則氣自平矣。
”清朝學士陳弘謀先生說:降伏瞋恚,不外乎用理智控制欲望煩惱,理智的力量強,煩惱自然平息。
以和氣迎人,則乖沴滅;以正氣接物,則妖氣消;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以靜氣養身,則夢寐恬。
與人交往一團和氣慈悲,就能化解不和沖突;接觸外物,妖風邪氣也會退避;心胸浩然開闊,一切疑慮畏懼自然消除;止息妄念,心地清凈,夢寐亦會安然恬適。
沴(lì ㄌ〡ˋ):水流不暢。
乖沴:不和之氣,邪氣。
輕當矯之以重,浮當矯之以實,褊當矯之以寬,躁急當矯之以和緩,剛暴當矯之以溫柔,淺露當矯之以沉潛,溪刻當矯之以渾厚。
輕狂的,要用穩重的去矯正他,浮華的,要用平實去矯正;,要用寬宏去矯正;急躁的,要用和氣舒緩來矯正;粗暴剛強,要用溫和柔順來矯正,淺露的,用深沉收斂矯正,刻薄的,用渾厚平易來矯正。
所謂對癥下藥,潛移默轉,變化氣質於不知不覺之間。
尹和靖云:“莫大之禍,皆起於須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謹。
” 南宋大儒尹和靖說:無窮的禍殃,都是起自於片刻的不能忍耐,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不能不謹慎啊
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行人所不能行。
世出世間大丈夫,都以忍辱為第一精進。
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
在順逆境界中才能看出心胸氣度,在喜怒將發之際才表現出涵養修持。
離開境界,何談修行
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自己的好處,要掩藏一些,涵養化育,培養德行的深厚;別人有過失,要遮掩一些,渾厚包容,開拓心胸之廣大。
謙虛才能深入圣道,隱惡揚善,成就德行。
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用清虛淡泊修養心神,以充實道德保養身體,用仁義慈悲撫育天下萬物,用圣賢大道教養十方三世。
養字於此,有修養、涵養、養育、培養等不同意義。
一動乎欲,欲迷則昏; 一任乎氣,氣偏則戾。
欲望一動,若不能及時克制,迷於其中就會失去理智;任由情緒發展,稍有偏差就會流於乖張邪惡。
觀照、修行,都要從念頭初起時用功,兩個“一”字,尤須注意。
戾(lì ㄌ〡ˋ)彎曲,引申為乖張、違逆。
劉直齋云:“存心養性,須要耐煩、耐苦、耐驚、耐怕,方得純熟。
”劉直齋說:涵養心性,必須要耐得煩亂、耐得辛苦、耐得驚畏、耐得怕懼,功夫才能純熟。
不能忍耐,則一切功德皆難以成就。
寡欲故靜,有主則虛。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欲望淡泊,所以心緒寧靜;心有主宰,故能清虛淡泊。
不被外境物欲誘惑動搖叫做靜;不因外境而生染著,據為實有,才叫清虛。
不被外界物欲所動,故能心靜;不被外界物欲所實,故能心虛。
實:物欲填滿心中之意。
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
恭敬嚴守心神,心神就能安定;收斂抑制情緒意氣,情緒就能平和。
心平氣和,功夫在恭敬克己。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得力。
光明磊落的節操道義,是從隱秘之所、無人之時,不敢放縱,恭慎自守培養出來的。
扭轉乾坤的學問才干,由於不敢輕忽細微之處,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能得力。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不自欺,不欺人。
氣忌盛。
心忌滿。
才忌露。
情緒忌諱發揮到極處,心志忌諱驕傲自滿,才華忌諱淺浮外露。
這些都是涵養德行的大病。
曰: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凡事須有節制,發乎情,止乎禮。
在此基礎上,才能修世出世法。
意粗性躁,一事無成; 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粗率急躁,不能忍耐反思之人,必定一事無成;順逆境界,保持心平氣和之人,則能感應各種祥瑞云集。
駢(pián ㄆ〡ㄢˊ):兩馬并駕。
引申為聚集。
沖繁地,頑鈍人,拂逆時,紛雜事,此中最好養火。
若決烈憤激,不但無益,而事卒以僨;人卒以怨;我卒以無成;是謂至愚。
耐得過時,便有無限受用處。
處於人事繁雜的重要職位;面對頑劣遲鈍之人;違背自己意愿的時候;處理紛繁復雜的事情,這些境界中最好修忍辱。
如果態度偏激堅決,不容回轉,不但對事情沒有幫助,終將勞而無功,人人抱怨,自己難以成就,實在是愚癡到了極處。
如果在這里邊能夠忍耐過去,就有無窮的利益。
此句是“意粗性躁”一句的注解,一切法得成於忍。
僨〔fèn ㄈㄣˋ〕:覆敗、滅亡。
人性褊急則氣盛;氣盛則心粗;心粗則神昏;乖舛謬戾,可勝言哉。
一個人性情急躁、心胸狹隘,就容易情緒激動;情緒激動就用心粗疏大意,神志昏散。
於是各種謬誤差錯接踵而來,那里說的盡呢
褊(biǎn ㄅ〡ㄢˇ):衣服窄小,引申為心量狹窄。
舛(chuǎn ㄔㄨㄢˇ)違背、差錯。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
無事澄然,有事斬然。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自己修持要清凈超脫,對待他人和藹慈祥。
無事時候心境明凈,事情來時處理果斷。
事事如意時淡泊不染,不如意時泰然處之。
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被外境所轉,實在是相當高的修行境界。
持躬類聰明睿智,守之以愚; 道德隆重,守之以謙。
聰明智慧不可外露,須知韜光養晦,和光同塵,大智若愚;道德高尚,地位尊崇,須知謙遜虛心,才能長久保持不失。
富貴,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災也;聲名,謗之媒也;歡樂,悲之漸也。
富貴是招惹怨恨的根源,才能常常帶來身家的災禍;顯赫的名聲是招致毀謗的媒介;歡樂過頭就會轉成悲哀。
老子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凡事皆當適可而止。
只是常有懼心,退一步做,見益而思損,持滿而思溢,則免於禍。
立身處世,只是要常常存有畏懼之心,知道退讓。
見到眼前利益,想想后來的害處;事到圓滿,要想到漫溢的時候。
常常這樣存心,就能免於災禍。
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偶一失謀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獲小利;后乃視為故常,而恬不為意,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人生最不幸的事情,就是偶爾失言卻沒有帶來災禍;偶爾計劃不周,事情竟僥幸成功;偶爾恣意行事居然得到小利。
於是以后視為常事,而不加以檢點。
那麼大的災殃就從這些地方產生。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細微之處若不防范,往往使德行受損。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待人處事,能夠退讓,與人無爭,不僅免禍,而且涵養德行,培植福報,其實是大便宜事;日常用度,皆有定數,若增加一份享受,就折損一分福報。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
不知道尊重自己的人,往往自取其辱;膽大妄為、不知敬畏的人,往往會招來災禍。
謙卑恭慎是保身立德的關鍵。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惡,當不得一個悔字。
即使功勞蓋世,抵擋不得一個傲慢自矜,最容易招惹嫉妒,乃至災禍,不但無益且有害;天大的罪惡,一念回心,抵擋不得一個真誠懺悔改過,再大的罪過惡業都能消除。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弟子規》說:過能改,歸於無。
諺語有說:浪子回頭金不換。
佛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事當快意處,須轉;言到快意時,須住。
殃咎之來,未有不始於快心者。
故君子得意而憂,逢喜而懼。
凡事到順心如意時,要知道趕快回頭;話說到恣情痛快時,要知道停止。
災殃過失無不是從志得意滿而來,所以有見識的人事事如意時常懷憂慮,遇到喜事會更加警惕畏懼。
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萬物都忌諱所有的好處集於一身,凡事都忌諱十全十美,為人則忌諱興盛到極點。
諺云:弓不可拉太滿,須知留余地給他人立足,給自己轉身。
安莫安於知足, 危莫危於多言。
心安、身安莫過於知足常樂,危險之來多由於多言妄談。
知足常樂,言多必失。
身心不安,都是由於不知足、過分貪求;危險災禍,都從口出。
行己恭,責躬厚,接眾和,立心正,進道勇,擇友以求益,改過以全身。
自身行持須恭敬為主,反躬自責要深刻懇切,接引大眾要和睦慈祥,存心用意要公正無私,修身行道要勇猛精進,還須選擇善友良朋以求進益,知過改過,永無止境,保全身命,成全慧命。
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
把握念頭不胡思亂想,現於身體不可胡作妄為,口不可輕言妄談,善護三業,就是君子主敬存誠的下手處;內心不欺騙自己,對外不欺騙他人,進而不敢欺騙天地鬼神,就是君子修養慎獨的用功時。
心術,以光明篤實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
存心以光明磊落、誠實篤厚最重要;外表以端正大方、老成持重最親切;言談以簡單扼要、真誠懇切最感人。
身口意三業,心為根本,誠於中必形于外。
三者功夫乃是一體,效驗也是一體,不可分割。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體察物情,推己及人,來包容原諒他人的過失;保持理智,不徇私情,來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
能夠用原諒自己的心原諒他人,就能夠保全朋友間的友誼;能夠用責備他人的心責備自己,就能夠減少過失,不至喪德。
唐荊川云:“須要刻刻檢點自家病痛,蓋所惡於人許多病痛處,若真知反己,則色色有之也。
”明代大儒唐順之說:“人要時刻檢點自己的毛病,原來討厭別人的許多毛病,如果真的反省自己,就會發現其實自己樣樣都有。
”與其厭棄別人,不如回頭檢查自己。
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禍。
凡事緩和一步,就可以免除因倉促帶來日后的悔恨;凡事知道退讓,就可以避免與人相爭帶來的災禍。
退一步海闊天空。
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
心量要大,當效海納百川,能夠包容別人的過失;對自己做人處事的原則,立場要穩,不可隨波逐流。
盡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寬。
一味向前進,不留余地,不知轉圜,路就越走越窄;目光深遠,及時回頭,眼界越放越寬。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
事情繁多密集時,能夠將它撥的開,沒有障礙,方才見到手段的高明;人事之大風大浪沖擊時、急難當前時,能夠立得堅定,做得了主,才是真正腳跟。
朱熹詩說:世上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
人當變故之來,只宜靜守,不宜躁動,即使萬無解救,而志正守確;雖事不可為,而心終可白;否則必至身敗而名亦不保,非所以處變之道。
當有意外事件發生時,只應該守住原則,靜觀其變,不適合急躁行動。
即使確實無法挽救,自己志向操守端正堅定;雖然事情無所作為,自己的存心終究可以大白於天下。
否則必定落得身敗名裂,就不是應對變故的正確方法了。
處變不驚,恭敬自強。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 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
步步都要搶占優先,必定會有更強的人來排擠他;事事都要爭強好勝,必定會有更強的人來挫辱他。
因果報應,乃自然之理。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潔冰清,襟抱如光風霽月,氣概如喬岳泰山。
心量廣大,像海納百川、春育萬物;修行持身像白玉無瑕、冰雪清瑩;胸襟開闊如同月光下的和風;舉止風度宏大如同泰岳高山。
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心意志向要刻苦,意味旨趣要和樂,氣概度量要寬宏,言語舉動要謹慎。
程伊川曰: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
但實下功夫,時習不懈,自見意味。
苦樂二字須看得清,不可錯解錯認。
五欲壞苦,修行真樂。
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樂。
天下書有自己沒有讀過的,所行事沒有不可告人的。
為人一生,沒有一件需要瞞人的事,這是最大的快樂。
心思要縝密,不可瑣屑; 操守要嚴明,不可激烈。
心思要細致周密,而不可瑣碎(心量要開闊);操守要嚴肅清明,但不可過於激烈(態度須柔和)。
凡事皆有節度,須行中道。
縝(zhěn ㄓㄣˇ)細致。
聰明者,戒太察;剛強者,戒太暴。
聰明人要戒太過於明察;過於明察,人多不喜歡接近。
剛強人要戒除過於粗暴,過於剛暴,人多有畏懼之心。
難得糊涂。
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己,以弱字御侮。
與朋友交往須淡泊無求,止息毀謗唯有裝聾作啞,反躬自責要嚴格苛刻,抵御侮辱只可以柔弱克剛強。
韜光養晦,若無若虛。
居安、慮危; 處治、思亂。
處於安寧的環境,要考慮將來的危難;處在太平的時代,須想到動亂的到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事事難上難,舉足常虞失墜;件件想一想,渾身都是過差。
每一樁事情都有它的困難處,事情多了是難上加難。
舉手投足處,常常顧慮有失誤墜落之情況,不敢大意;所行之事,一樁一件細細一想,全身都是過失差錯。
常存畏慎,反省檢點,就是修行起點。
怒宜努力消融,過要細心檢點。
憤怒起來的時候,宜努力消除怒氣,以明理融化之,或念佛轉移之。
有過失要細心檢點,過失在那里、那一方面,知過才能改過。
克己功夫在境界中作,誠意正心在犯過時修。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
凡事須有節制保留,留一點余地給別人,不可言盡、做盡,才能減少過失,排除障礙。
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些不足處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來,歷試歷驗。
”北宋學者胡安國說:“人不能要求事事稱心如意,要常有些不足才好。
剛得稱心滿愿,就有不如意事,每次經歷試驗都是這樣,絲毫不差。
”樂極生悲,盛極必衰,物極必反。
邵康節詩云:“好花看到半開時”,最為親切有味。
宋朝名士邵康節的詩,“好花看到半開時”,是修身處世的最好寫照,余韻無窮。
花開一半,生機無限;畫有留白,悟處深遠。
精細者,無苛察之心;光明者,無淺露之病。
一個人辦事精明細致,而不存心苛刻察尋;心地光明,而沒有浮淺暴露的毛病。
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足恭偽態,禮之賊也;苛察歧疑,智之賊也。
見識不足決斷就會思慮過多,威望不足攝眾就會容易發怒;信用不足服人,才會喋喋不休。
態度虛偽,過分諂媚,是禮教的危害者;苛刻調查,多疑猜忌是智慧的危害者。
凡夫與圣賢,就在這些取舍節制之間分辨。
敦品類敦詩書、尚氣節、慎取與、謹威儀,此惜名也。
競標榜、邀權貴、務矯激、習模棱,此市名也。
學習詩書勤勉篤實,崇尚志節情操,慎重於財物的取與,言談舉動威儀恭謹,這是愛惜名譽;競相自我標榜,迎合諂媚權貴,行事專取怪異偏激,表現與眾不同,慣於模棱兩可,搖擺不定,這就是求取名聲,沽名釣譽。
惜名者,靜而休;市名者,躁而拙。
愛惜名譽的人,寧靜而無所求;沽名釣譽的人,浮躁而拙於應付。
"這句
雨果大哥是偉大哲學家,但是他不是邏輯學家,我越想這句話越覺得搞笑,但是我只是調侃一下啦,雨果的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做人的胸懷要大,做人的格局要廣,所謂小利靠智,大利考德。
咳咳,那么我要開始歡樂的抬杠環節了首先,他提出了他的第一個論點,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
這點絕對是真理,無法反駁。
但是接下來又說了點二個論點,比海洋更廣遼闊的是天空。
雨果大哥直接否定了第一個論點,你讓第一個論點有如何存在的價值更過分的是他又提出了第三個論點,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
這個定義比第二個論點層次更深,更加強力否定了第一個論點,所以這邏輯炸了呀,哈哈哈哈~~~~我也想了,難道這荒誕的邏輯才能體現第三個論點的重要性嗎
我發現我錯了,雨果好厲害,他是邏輯大師,反常規邏輯才能更加突出論點SORRY
凡有良好教養的人都有一禁誡:勿發脾氣。
——愛默生【美】 忿怒二字,圣賢亦有之;特能少忍須臾,便不傷生。
——曾國藩 怒時光景難看,一發遂不可制,既過思之,殊亦不必;故制怒者當涵養于未怒之先。
——申涵光 虔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過靈魂的最純潔的寧靜而達到最高修養的手段。
——歌德【德】 人的思想是可塑的。
一個人如果每天觀同一幅好畫,閱讀某部佳作中的一頁,聆聽一支妙曲,就會變成一個有文化修養的人——一個新人。
——羅斯金【英】 身不修則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蓋寡矣,而況于天下乎? ——武則天 心的陶冶,心的修養和鍛煉是替美的發現和體驗做準備。
——宗白華 性情的修養,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自己增強生活能力。
——池田大作【日】 修養的本質如同人的性格,最終還是歸結到道德情操這個問題上。
——愛默生【美】 修養的基礎是內心對話,人在這種對話中既是自己的原告,又是自己的辯護士和法官。
——科恩
清代金纓)。
學問類古今來許多世家。
無非積德。
天地間第一人品。
還是讀書。
讀書即未成名。
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獲報。
自然夢穩心安。
為善最樂。
讀書便佳諸君到此何為。
豈徒學問文章。
擅一藝微長。
便算讀書種子。
在我所求亦恕。
不過子臣弟友。
盡五倫本分。
共成名教中人。
聰明用于正路。
愈聰明愈好。
而文學功名。
益成其美。
聰明用于邪路。
愈聰明愈謬。
而文學功名。
適濟其奸。
祭雖有儀。
而誠為本。
喪雖有禮。
而哀為本。
士雖有學。
而行為本。
飄風不可以調宮商。
巧婦不可以主中饋。
詞章之士不可以治國家。
經濟出自學問。
經濟方有本源。
心性見之事功。
心性方為圓滿。
舍事功更無學問。
求性道不外文章。
何謂至行。
曰庸行。
何謂大人。
曰小心。
何以上達。
曰下學。
何以遠到。
曰近思。
竭忠盡孝。
謂之心。
治國經邦。
謂之學。
安危定變。
謂之才。
經天緯地。
謂之文。
霽月光風。
謂之度。
。
謂之仁。
以心術為本根。
以倫理為楨干。
以學問為災畬。
以文章為花萼。
以事業為結實。
以書史為園林。
以歌詠為鼓吹。
以義理為膏梁。
以著述為。
以誦讀為耕耘。
以記問為居積。
以前言往行為師友。
以忠信篤敬為修持。
以作善降祥為受用。
以樂天知命為依歸。
凜閑居以體獨。
卜動念以知幾。
謹威儀以定命。
敦大倫以凝道。
備百行以考德。
遷善改過以作圣。
收吾本心在腔子里。
是圣賢第一等學問。
盡吾本分在素位中。
是圣賢第一等工夫。
萬理澄徹。
則一心愈精而愈謹。
一心凝聚。
則萬理愈通而愈流。
宇宙內事。
乃己分內事。
己分內事。
乃宇宙內事。
身在天地后。
心在天地前。
身在萬物中。
心在萬物上。
觀天地生物氣象。
學圣賢克己工夫。
下手處是自強不息。
成就處是至誠無妄。
以圣賢之人易。
以圣賢之道治己難。
以圣賢之道。
以圣賢之道躬行難。
以圣賢之道奮始易。
以圣賢之道克終難。
圣賢學問是一套。
行王道必本天德。
后世學問是兩截。
不修己只管治人。
口里。
心中。
責人而不責己。
名為掛榜圣賢。
獨凜明旦。
幽畏鬼神。
知人而復知天。
方是有根學問。
無根本底氣節。
如酒漢歐人。
醉時勇。
醒來退消。
無分毫氣力。
無學問底識見。
如庖人煬灶。
面前明。
背后左右。
無一些照顧。
理以心得為精。
故當沉潛。
不然耳邊口頭爾。
事以典故為據。
故當博洽。
不然臆說杜撰也。
只有一毫粗疏處。
便認理不真。
所以說惟精。
不然。
眾論淆之而必疑。
只有一毫二三心。
便守理不定。
所以說惟一。
不然。
利害臨之而必變。
接人要和中有介。
處事要精中有果。
認理要正中有道通。
在古人之后議古人之失。
則易。
處古人之位為古人之事。
則難。
古之學者得一善言。
附于其身。
今之學者得一善言。
務以悅人。
古之君子病其無能也。
學之。
今之君子恥其無能也。
諱之。
眼界要闊。
遍歷名山大川。
度量要宏。
熟讀五經諸史。
先讀經后讀史。
則論事不謬于圣賢。
既讀史復讀經。
則觀書不徒為章句。
讀經傳則根柢厚。
看史鑒則事理通。
觀云天則眼界寬。
去嗜欲則胸懷凈。
一庭之內。
自有至樂。
六經以外。
別無奇書。
讀未見書。
如得良友。
見已讀書。
如逢故人。
何思何慮。
居心當如止水。
勿取勿忘。
為學當如流水。
心不欲雜。
雜則神蕩而不收。
心不欲勞。
勞神則疲而不入。
心慎雜欲。
則有余靈。
目慎雜觀。
則有余明。
案上不可多書。
心中不可少書。
魚離水則身枯。
心離書則神索。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6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