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 《老人與?!分杏幸痪涿裕阂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20世紀的最后一位文雄,是美國作家海明威。
海明威在他短短的62年涯中我們留下了《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乞力馬扎羅的雪》《老人與?!返忍嘤怖实淖髌?。
這些作品的主題,大都是對于“硬漢性格”和“硬漢精神”的張揚。
其中的《老人與?!?,便是這種“硬漢氣度”的集中展現,并使海明威一舉成了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
《老人與?!肥且徊咳谛拍?、意志、頑強、勇氣和力量于一體的書,它讓人徹底懂得了打不垮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究竟是個什么樣的。
《老人與?!肪唧w講述的是:古巴漁民桑提亞哥去大海里打漁,84天過去了,卻沒有任何收獲。
但他并不沮喪,依然懷著熱忱,天天出發。
起初,有一個叫曼諾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40天眨眼就過去了,卻沒有攥住一個希望,曼諾林就被他的父母安排到另一條船上去了,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跟著桑提亞哥不會交到好運。
85天一到,桑提亞哥一清早就把船劃出了很遠,這天他出乎意料地打到了一條比船還要大的馬林魚。
桑提亞哥和這條魚周旋了兩天,終于捕獲了它。
但受傷的魚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血腥的蹤跡,引來了無數鯊魚的爭搶,于是,桑提亞哥和鯊魚展開了殊死的搏斗,最后戰勝了鯊魚……回到海港時,馬林魚就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盡地一頭栽倒在陸地上……桑提亞哥之所以沒有被鯊魚打敗,更沒有被命運征服,完全是因為他的硬漢性格:“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人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是就是打不敗他
”桑提亞哥這個人物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生命的象征:寬厚,仁慈,充滿愛心,堅定不移,義無反顧……桑提亞哥盡管有一個具體的生活原型,但說穿了,它也是海明威自己真實的生命的投影。
我們還是來看看這個具體的清晰可見的投影好了——海明威曾嘗試過吃蚯蚓、蜥蜴等等當時很多人不敢吃的東西。
在墨西哥斗牛場上亮過相。
闖蕩過非洲的原始大森林。
兩次世界大戰都上了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次,19歲的海明威見一名意大利士兵負了重傷,便冒著奧軍的炮火跑上去搶救,結果自己也被炸傷了腿,但他仍然背著傷員頑強地前進……突然間,炮擊熄滅,探照燈大亮,海明威終于回到了陣地。
原來是他的英勇行為感動了奧軍將領,下令放他過去。
作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過莎士比亞,把屠格涅夫、莫泊桑、斯湯達等等打倒在地,說了很多的“胡話”。
決心下定,他便沉潛下來,像地火一樣在燃燒。
1949年,他的朋友??思{捧回了諾貝爾文學獎的獎杯,海明威很不服氣,匆匆寫了一部小說要超過??思{,結果卻遭失敗。
倔強的海明威爬起來繼續寫,終于寫出了小說《老人與?!?,成了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
海明威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始寫作。
他寫作,和一般的作家有著根本的不同,他是站著寫。
他說:“我站著寫,而且是一根腿站著。
我采取這種姿勢,使我處于一種緊張狀態,迫使我盡可能簡短地表達我的思想。
”就是這樣,他每天寫到中午12點半。
他喜歡用鉛筆寫作,說這樣便于修改。
傳說他寫作時一天曾經用光了20支鉛筆,他聽了之后很認真地糾正說,沒有那么多,寫得最順利的時候一天也就用了7支鉛筆。
海明威的《老人與?!芬埠?,還是別的作品也好,之所以情景互滲,濃淡相宜,簡潔清亮,獨具一格,自然與他喜歡莎士比亞的劇作,精心研究過德國作曲家巴赫、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畫家戈雅、法國現代派畫家謝贊勒的作品有關。
他說,他向畫家學到的東西跟向文學家學到的東西一樣多。
因此繪畫作品的線條的清晰和色彩的搭配,音樂作品的基調的和諧和旋律的對比,在他的小說中分明可見。
海明威一向尊奉美國建筑師羅德維希的一句名言:“越少,就越多”,這就使得他的作品越來越趨于精煉,從而縮短了作品和讀者之間的距離。
海明威之所以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冰山理論”,即冰山在大海里運物,只有八分之一露在外面才是美的,也就是在作品中只表現事物的八分之一,從而使作品更充實、更含蓄、更耐人尋味,與“越少,就越多”這句一直伴隨著海明威且揮之不去的名言不無關系。
海明威的所有作品都是“運動型”的,飽含了非常強的力度,這與海明威終生喜愛戶外運動不無關系。
這運動的喜好,自然是遺傳了他的父親,他的父親雖然是一位醫生,卻終生喜歡運動,尤其喜歡打獵,因此海明威也喜歡打獵,并在打獵的過程中體現出了運動員所特有的一些品質,比如敏捷,比如勇敢,并且這種品質在他的生命中從來沒有減退過。
海明威的作品既是“運動型”的當然也是“藝術型”的,飽含了獨特的美學,這與海明威一直熱愛音樂不無關系。
這藝術的天賦,自然是遺傳了他的母親,他的母親是一位作家,喜歡很多的藝術形式。
關于音樂的滋養,海明威是這樣說的,我從研究和聲學與對位法之中學到了很多的寫作方法。
正是因為這樣,海明威的作品才彰顯出了典型的“重壓下的優美風度”。
這種“重壓下的優美風度”,其實也是桑提亞哥那樣的在失敗面前所表現出來的優勝者的風度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海明威一向十分重視作品的修改,他每天開始寫作之前,總是要先把前一天寫的重新讀一遍,讀到哪里就改到哪里。
全書寫完后再從頭到尾改一遍,草稿請人打印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樣出來再改一遍。
他認為這樣至少三四次大改是寫好一本書的必要條件。
他的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初稿寫了6個月,修改竟花了5個月,清樣出來后還在改,最后一頁竟改了39次才滿意,一直改到出版前的最后一分鐘。
就可見,他是如何苛刻地要求自己了。
自然,這也是“硬漢精神”的一種具體表現。
海明威在他的《流動宴會》結束部分寫到巴黎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巴黎總是值得一去,你帶去什么東西,總會有所報償。
”很顯然,這是意味深長的一句話,海明威帶去的東西無疑便是他的“硬漢精神”。
這種“硬漢精神”具有侵略性的美、掠奪性的美、征服性的美和不可抗拒的美。
至少海明威的自殺……從深層心理來分析,固然與海明威的血液里燃燒著從父親那里繼承來的自殺欲望有關——他的父親和海明威一樣,也是開槍自殺的。
獵人的最后一個獵物竟是他自己,這留給了我們太多的思索。
但無論怎么說,倒在海明威自己的槍口之下的都是一頭獅子,而不是別的。
這頭獅子征服了一個又一個高度之后,疲倦了,便只想著早點睡去了。
自殺這種行為本身自然也體現了海明威的決然,海明威一生都是一個時間的戰場上最為勇敢的戰士,勇敢的戰士最應該去體現的當然就是硬漢精神。
就這樣,硬漢精神貫穿了海明威的一生
一張滄桑的面孔,黝黑發亮,柔嫩的皮膚早已被風吹得粗糙,一雙炯炯有神的雙眼向人們證明著他是個堅強的漢子,頭發仿佛被生活的利刃削去,短而堅硬.這,就是XXX人
海明威精神一、海明威個性中的孤獨因素是美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杰出的藝術大師。
他成長在一個戰爭和暴力橫行的時代,使得他的思想呈現出復雜和矛盾的狀態。
海明威是一個酷愛打獵、釣魚的作家,他參加過第一、,身中237片彈片。
他的頭上縫過57針。
他曾在非洲兩度飛機失事,嚴重的腦震蕩使他的視力和健康每況愈下。
非同尋常的人生經歷,孕育出他那硬漢的性格。
這種時代和個人性格特征,自然而然地融入在他的作品中,在他的小說中,反復出現了拳擊、斗牛、狩獵、捕魚、戰爭等題材,這些都是力量的象征。
當然,還雜揉著酒、暴力、性、孤獨和死亡。
海明威一生,他所塑造的一系列“硬漢形象”成為海明威文學風格的重要標志,與其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生交相輝映、難解難分,被后人所稱道。
創造了剛毅不屈、視死如歸的“硬漢”典型,但又往往是孤獨和絕望的,特別是“死亡”和“男子漢氣概”,貫穿在他的全部創作中,成為他作品的主要風格特征。
二、海明威作品中硬漢的“孤獨”情結及他們的悲劇命運 歷數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漢,經歷了一個從稚嫩到成熟、從失落到充實,從缺憾到豐滿的過程。
巴恩斯是海明威塑造的第一個較為成功的硬漢形象;亨利同他類似的是一個沒有奮斗目標、灰色消沉、迷惘的抗爭者;而喬丹則是較為完美的的一個戰士形象,具有堅韌不拔的英雄氣質,體現海明威作品中硬漢面對死亡的態度;桑提亞哥可以說是海硬漢精神的集大成者,他的意義不僅在于他是一個漁民和老人,還在于他是一個真正意義的人。
他對待失敗的風度完美的體現了“人可以被消滅,但是不能被打敗”這樣一種崇高、偉大的精神。
(一)從系列悲劇性的硬漢上表現的“孤獨”情結縱觀海明威的作品我們不難發現,他的英雄人物都是悲劇人物,都難以逃脫死亡的結局。
的確,他們無論在戰爭時期還是和平年代,都在同外在的力量抗衡著,似乎逃脫不出荒誕冷酷世界命運的擺布,始終徘徊在殘酷、希望渺茫的世界,雖然這一切從另一個角度更是襯托出他們的英雄氣概,顯現出人物自信、勇敢、剛毅和強悍的偉大精神力量①。
但是無法遮掩的是硬漢性格中隱藏的無助、無奈和渴望認同,揭示了人性中的共性,更為壯觀地透露出硬漢們的孤芳自賞、孤軍奮戰的“孤獨”情結。
海明威自己就是一個硬漢,這個身上殘留著百余彈片,一只膝蓋用白金制成的硬漢,戰爭、敵人、挫折甚至包括病痛與無助,都不曾打敗他,但人在命運的面前卻可以被掠去一切,掠去他們所賴以生存的精神領地。
現實生活中的海明威自己結束了62歲的生命,他自殺的真正原因不僅僅是因為病痛的折磨,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家園被命運掠去了,他無法抗衡,除了以死亡來尋找生命的另一處凈土外,他別無選擇。
最終用了結了生命。
“一切故事的結局都是死亡,這是他留給后人的一段告白。
也是他無法逃脫命運的無助的最后的吶喊。
用自殺這種極端的方式來結束生命的海明威,同他筆下的硬漢一樣是脆弱的,因為他最終沒能用樂觀的人生態度來對待死亡,只能選擇逃避,而這一切,不正是硬漢所無法跨越的孤獨和無奈所致嗎
海明威的這種情結,自然不自然地影射在他的作品中。
在中,臨死的哈利非常具體實在的感受到死神的力量,他幻覺到了死神的模樣:“它呼呼地喘著氣,慢慢地挨到身上來,它不具任何形態,它爬到哈利身上,把全部重量都壓到他胸口。
”在他的筆下,死亡是異??植赖?。
由于海明威是借助“冰山”原則進行創作的,因而他的悲劇作品也就是深沉的,顯得極為含蓄。
這種悲劇的情懷,由于“八分之一”和“八分之七”的區別而顯得更加含而不露。
海明威是個感情奔放的人,但在具體創作中卻極力控制自己的感情。
使自己那豐富的情感不會在作品中毫無節制地宣泄出來,盡量使自己與作品保持一定的距離,寫得冷靜而不露聲色,而讀者卻分明體驗到作者深厚的情感。
例如:“自殺的男人有很多嗎,爸爸
”“不太多,尼克。
”“女人呢,多不多
”“難得有。
”看似毫無情感、毫無感受、平淡無奇的兩句對話,但卻顯示了一個受到死亡影響的孩子對生命、死亡的本能的感受,最后他“相信他永遠不會死”,既是生命不朽的渴望,也是對死亡的本能恐懼。
千百年來人類精神的孤獨、迷惘和漂泊,被無數的文學作品、文學主題所反復提出,反復吶喊。
海明威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了人的本體存在問題,大聲喊出了千年文學命題中糾纏于作品中的孤獨意識——人難以認清自己,始終脫離不了生老病死的程序,脫離不了精神上的孤獨。
尤其作為生命強者的硬漢們,如果不能優雅從容的姿態面對和戰勝強大的有形以及無形的對手和敵人,必然陷于精神上的退化和異化,陷于孤獨和恐慌,最終被冷酷的命運所吞噬。
海明威的悲劇又多是英雄們孤獨的個人奮斗。
斗爭、失敗乃至于死亡是海明威作品的基本主題。
這些悲劇反映了人生的無常、生命的無奈。
書名來自圣經語錄,充滿了樂觀向上的精神,太遠冉冉升起寄予了人類無限的希望,但主人公杰克卻被看成:“你是個漂泊異鄉的人,你和國土失去了聯系,你過分講究虛偽的毀了你,你迷上了女人,你整天閑聊,不務正業,你是個漂泊異鄉的人,懂嗎
你在咖啡館里閑逛。
”正是人物內心無法排解的彷徨若失、心灰意懶的情緒,心靈深處無法宣泄的悲哀,外在的表現為酗酒和狂歡,成為“”的代表作。
亨利和卡薩玲已經逃離了戰場,來到中立國瑞士,他們未來的生活將是幸福和安定的,但在分娩時候,難產卻奪去了她的生命,這種人類繁衍過程中極小的概率偏偏被他們遇上了。
哈利到非洲去打獵,這本是極其危險的,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不是死在和兇猛動物的搏斗中,而死在一個小小的荊棘刺上。
喬丹從開始接受任務的時候,死亡的陰影就籠罩著他。
這些濃重的悲劇意識,強烈的死亡情結,是縈繞在一位位硬漢身上難以割舍的歷程,組成這些硬漢個性中孤獨、痛苦和無助的重要部分。
對死亡的恐懼和逃避;殘忍和罪惡,痛苦與死亡充斥海明威的作品,源自人物對現實和未來的無從把握,絕望到無以再絕望。
中,亨利在卡薩玲死后,不顧護士的阻攔,堅持要進屋去看她的遺容。
海明威把主人公悲哀到近乎麻木程度的神情,凝結在藝術形象里:醫生順著過道走著,我回到病房門口。
“你現在還不能進來,“一名護士說。
“不,我要進來。
”“你還不能進來。
““你出去,”我說,“那一位也出去。
”我把護士趕走,關上門,熄了燈,可這也沒有什么用,這像是同一尊石像告別。
過了一會兒,我走了出來,出了醫院,在雨中走回旅館。
這種含而不露的手法給讀者留下無盡的聯想空間。
凄風苦雨中亨利一個人,沒有目標,不知所向。
只有一個孤獨的背影徘徊在街頭,伴隨著他的只有那似乎永遠也不能停下的雨……海明威還慣用在小說的序言中凸現蘊含內在的意義和矛盾。
在這部小說的題記中,意味深長地引用了英國詩人約翰·堂恩的詩句: “誰也不能像一座孤島, 在大海里獨居。
每個人都似一塊小小的泥土, 連成整個陸地。
如果有一塊泥土被海水沖擊, 歐洲就會缺其一隅。
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
無論誰死了, 我都覺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為我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里。
因此我從不問這喪鐘為誰而鳴, 喪鐘為你而鳴。
”這本是一部具有廣闊視野的戰爭題材的小說里,運用大量的內心獨白,淋漓盡致地探討了生與死的問題,個人幸福與人類命運的問題,描寫了喬丹為了保衛自由的信念和政治理想,而鎮靜自若勇敢地面對死亡的英雄主義行為。
但在序言中,卻引用如此宿命的引言,不能不給讀者在最初就確立一種悲觀、困惑和悲劇情結。
(二)從《老人與?!分锌从⑿鄣摹肮陋殹奔氨瘎∶\在海明威最為著名的《老人與?!分?,他以其簡練的筆墨,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具有強烈個性的、尊敬人生奮斗的老漁夫桑提亞哥,歌頌了老漁夫與大自然抗衡時的英勇不屈,也歌頌了勞動者的英勇氣概。
老人在大海上三天經歷做出壯觀而又富有悲劇色彩的描寫,使人讀后對主人公的悲壯行為充滿了傷感之情。
老人具有的勇氣、尊嚴和忍受能力等高尚品德,成為一代又一代后人崇敬和贊美的典范。
海明威也因這個作品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文章中,老人與大海的關系是壓迫和反抗,老人為了自身的價值、尊嚴、生存以及冥冥中的使命而出海,向命運挑戰、搏擊——結局早已注定,但老人即使在像失敗的旗幟一樣的破帆下,也不承認自己失敗。
鯊魚則是無時不在的困難和艱險。
老人自身的意識中棒球冠軍的想象以及無意識(夢)中對獅子的發現,也是人類自身性格的喻現——勝利欲望和不服輸的念頭。
小說以老人夢見獅子作為結尾,還原了作品的主題——決不服輸,繼續向命運挑戰。
雖然這個作品中昂揚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但是仍舊無法擺脫硬漢內心的孤獨,桑提亞哥這個具有海明威硬漢全部品性的英雄,只身一人搏斗在遠離人煙的大海上。
在博大、深邃、兇悍神秘莫測的大海面前顯得如此孱弱、渺小。
他終于忍受不了這種“屬于老年人”的孤獨感,喊出了“要是孩子在這里該多好啊
”這句震撼人心的呼聲,并多次反復出現
是何等的孤獨啊
一個獨臂揮舞的英雄,如置身于毫無邊際的荒原,該是怎樣的悲哀啊
一位位硬漢們在孤零零的和自己的靈魂和世界的搏斗中,過著最緊張的內心反省生活,永遠沒有安寧,桑提亞哥在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捕到大魚后又被鯊魚吃光的慘象中,領悟到人生原是一場打不贏的仗,就像老人那張“用好多面粉袋補過的舊帆,看上去像一面永遠失敗的旗幟
”由此,也可以看出海明威的內心世界是一個躁動不安的世界,滲透著對人類本質和生存意義的無休止的探求。
在他看來,在人生這場戰斗中,人是孤獨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鯊魚結成了一群同謀者,周圍充滿了莫名其妙的野蠻的一致性。
在強硬的背后,表現了無法改變現實的軟弱感、絕望感,以及理想幻滅后的焦慮、苦惱和困惑。
由于追求的堅定和道路的孤單,常常必須強大的自信和自制,方能保持足夠樂觀的心態持續自己的道路,然而海明威筆下的人物最終還是無法遠離孤獨和憐憫,這就像一個幾十年如一日到處宣稱自己年輕的人突然服了老一樣,委實令人震驚,也令人感動。
沒有人可以擊垮他,打敗他的是自己內心的脆弱。
而這不是一個隨意的比方,這也正好是個事實:在《老人與?!返淖掷镄虚g,海明威第一次顯出了老態。
他寫了老人;不僅如此,——因為寫了什么并不足以證明你就是什么,更重要的還與他的寫作方式的轉變有關:他的敘述不再以蒙太奇的手法體現生硬和突兀,結尾不再戛然而止,人物一直在自言自語;同時,他還寫了孩子,不過不再是他自己的童年,而是一個老人眼里的孩子,一個寬厚的聲音里的孩子,一個和老人同樣不缺乏堅韌但卻擁有孤獨的孩子。
三、海明威英雄“孤獨”的生命意義海明威的作品緊緊契合著時代的流動脈搏,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感受力,表現了人類在一個特定時代的生存狀態以及精神飽受磨礪的艱辛歷程。
海明威筆下的一些“硬漢”孤獨的另一方面是總在計較輸贏,比如說《老人與?!分械哪俏焕蠞O民圣地亞哥。
他有一句名言:“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給打敗。
”②人生不是拳壇,也不是戰場,注定是曲折、反復無常,沒有一個人會是各個方面的常勝將軍,為什么不能用一種我們中國人的海納百川的氣魄,從容面對,以一種欣賞的人生姿態領略生命的過程,而總是想著勝敗呢
為什么不能在和諧的整體或復雜的社會關系中考慮自己的責任與職守。
奇怪的是只為勝利而生的圣地亞哥又不避諱言敗。
他一再說自己被鯊魚打敗了,這不是直接否定了他那“人生不敗”的信條了嗎
海明威年過半百時他創作了《老人與?!罚ㄐ≌f于1952年發表時海明威53歲)。
也許他希望自己像圣地亞哥那樣廉頗不老。
但這種情緒背后是不是蟄伏著恐懼與怯懦
人的智慧始于對自己局限性的認識,謙卑地接受自然歷程和生老病死,學會如何坦然步入老年,何嘗不是一種成熟的勇氣。
古話說“強自取折”,海明威的自殺(1961年)恰恰說明他缺少的正是這種成熟的勇氣。
正如他作品中的一位位硬漢一樣,終究沒有戰勝人生的孤獨、困惑和絕望。
當然,藝術創作來源生活,海明威的每一部作品都和他的親身經歷息息相關,作家特殊的生活背景,特定的歷史階段,需要鑄造一位位剛毅強悍的男子形象,也正是這種歷史環境,限制了人物性格塑造的韌性。
今天,站在21世紀的門檻,再回首讀解海明威及其筆下的硬漢,不由自主地引發對現實的思考,能否以一種更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笑對如磐風雨,升華自己的人生經歷,遵循自然規律和法則,尊重生命,超越自我的狹隘,做一個能夠承受失敗、孤獨,可以坦然、從容地歷練生命苦難的精神硬漢,是帶給我們后人的甚為現實的啟迪。
因此,當我們一次次拜讀海明威的作品,一次次和文中的人物交流對話時,也深切地體味到封閉在這些硬漢性格中的無助、無奈和渴望認同,感悟人物心靈深處隱藏的真實,他們同樣具有我們人性中的某些共性,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立體的人物,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品性,才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生動、立體鮮活、經久不衰、源遠流長······
一、名言:1.懂得兜圈子,繞道而行的人,往往是第一個登上山頂的人。
——佚名2.不會從失敗中尋找教訓的人,他們的成功之路是遙遠的。
——拿破侖 3.最有把握的希望,往往結果歸于失望;最少希望的事情,反而會出人意料的成功。
——莎士比亞 4.成功的秘訣,在于隨時變通既定的目的。
一只船永遠走逆風,那么他很難成功。
如果烏鴉不叼來石頭,那么他永遠也喝不到水。
——諺語5.不懂變通的人永遠只能失敗。
——馬洛二、事例:1.中國的魯迅,為什么他要選擇棄醫從文,就是因為他明白,要拯救中國,喚醒那愚昧的人民,就必須控制人民的心。
而怎么控制人民的心呢
他左思右想,終于悟到了“筆尖”是當時最鋒利的工具,它能刺穿人民身前身后所有的防備,于是,他繞了個聰明的道,也給中國繞了個道。
這個繞道,改變了他自己,也改變了中國的歷史,愚昧的人民漸漸從他筆中覺醒,才有勇氣起來革命,他們不再認為夏瑜的革命是錯誤的,也吃了魯迅的“藥”,中國才從此慢慢停止了衰敗,而逐漸走向了新的道路。
2.繞道,是一種智慧,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
美國的哈佛大學在中國招一名學生,這名學生的所有費用由美國政府全額提供。
考試結束了,有30名學生成為了候選人。
考試結束后的第10天,是面試的日子,30名學生及其家長云集上海的錦江飯店等待面試,當主考官勞倫斯·金出現在飯店的大廳時,一下子被圍了起來,他們用流利的英語向他問候。
這時,只有一名學生,不知是站起來晚了,還是什么別的原因,總之,沒有來得及圍上去。
正當他站在那兒,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他看到了勞倫斯·金的夫人被冷落一旁。
他去跟她搭訕,他沒有自我介紹,也沒有提面試的內容,而是問一些生活上的小事。
他們聊得非常投機。
這名學生在30名候選人中,成績不是最好的,可是,最后他被勞倫斯金選中了。
這說明了一個道理,當直徑上人滿為患的時候,不妨繞一繞道。
這樣也許能更快地到達目的地,這就是繞道的智慧,能改變人的一生。
3.讓心轉彎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特立獨行的遠見。
昔時,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項羽心里便有了壯志:殺進咸陽。
于是,將披堅執,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攻陷一座座城池。
然而,等到了咸陽城外,卻發現劉邦已先入關破城。
這就是劉邦的智慧:強敵面前,劉邦繞道而行,并非害怕,而是心中有更遠大的目標。
而項羽則不然,這種“小聰明”他是不屑為之的,也不符合他的為人處事的準則,所以在垓下兵敗后,心靈始終轉不過彎,最終血灑江畔,留下了千古遺憾.4.讓心靈轉彎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生命韌性的表現。
勾踐受辱于吳后,改正原來的缺點,努力使國富民豐,最終滅吳。
紅軍反圍剿失敗后,并沒有死拼,而是明智地選擇了長征,保存實力,最后奪取政權。
“大丈夫能屈能伸”,在生死抉擇的時刻,保持這種“大丈夫”的韌性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5.心靈轉彎,才會不被世俗所累,及時找到自己的桃花源。
可惜屈原卻沒有明白這一點。
他沒有私心雜念,一心為國。
“茍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我佩服他的抱負,仰慕他的人格,然而在那個時代,誰又能理解他呢
屈原沒有讓他的心轉個彎,最終他的抱負隨他沉入汩羅江底,幽幽悲鳴。
試想,屈原如果能像陶潛那樣,在認清仕途現狀后,讓心靈轉個彎,耕耘自己的精神世界,豈不快哉
6.當年,克里斯朵夫·李維,是以主演美國大片《超人》而聞名國際影壇。
然而一九九五年五月,正當他在好萊塢紅極一時、風光無限之時,一場飛來橫禍改變了他的人生。
原來,在一場激烈的馬術比賽中,他意外地墜落馬下,頓時眼前一片黑暗。
幾乎是轉眼之間,這位世人心中的“超人”和“硬漢”形象化身的他,就從此成了一個永遠只能固定在輪椅上的高位截癱患者。
當他從昏迷中蘇醒過來,對家人說出的第一句話便是:讓我早日解脫吧。
出院后,為了讓他散散心,平緩他肉體和精神上的傷痛,家人便推著輪椅上的他外出旅行。
有一次,小車正穿行在落基山脈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上。
克里斯朵夫·李維靜靜地望著窗外,發現每當車子行駛到無路的關頭,路邊都會出現一塊交通指示牌:“前方轉彎!”或“注意!急轉彎”的警示文字赫然在目。
而拐過每一道彎之后,前方照例又是一片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山路彎彎、峰回路轉,“前方轉彎”幾個大字一次次地沖擊著他的眼球,也漸漸叩醒了他的心扉;原來,不是路已到了盡頭,而是該轉彎了。
他恍然大悟,沖著妻子大喊一聲:“我要回去,我還有路要走。
”從此,他以輪椅代步,當起了導演。
他首席執導的影片就榮獲了金球獎;他還用牙關緊咬著筆,開始了艱難的寫作,他的第一部書《依然是我》一問世就進入了暢銷書排行榜。
與此同時,他創立了一所癱瘓病人教育資源中心,并當選為全身癱瘓協會理事長。
他還四處奔走,舉辦演唱會,為殘障人的福利事業籌募善款,成了一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
由于特殊的生活經歷,在海明威眼里,世界充滿了暴力和邪惡,死亡不可避免地等待著每一個人。
如果人們在這樣的社會里生存下去,那就必須建立起一整套永遠前進的生存法則,即便不能取勝,但也不必認輸。
海明威的小說無論是寫戰爭,寫愛情,寫探險,最終都是坦然地面對失敗或死亡。
在死亡和苦難面前保持風度,這就是硬漢精神。
這種硬漢精神是和海明威小說中的死亡主題緊密相關的。
“在文學和藝術中,有關死亡的題材一直存在著,并受到關注,不斷地以各種表現形式出現”,而且,“那些杰作無不將死亡置于重要地位,而且往往置于中心地位”(米歇爾·沃維爾,2004,p.678)。
在海明威的小說中,有關死亡的情節隨處可見,在數量上和內涵上都遠遠超出了同時代的其他作家。
通過展示各種不同的死亡,海明威的全部作品形成了從對死亡的恐懼直到戰勝死亡的一條明顯線索。
其著名的硬漢精神就是在這條線索的發展中逐漸明晰起來的。
硬漢精神的高峰為《老人與?!?,在這部著名的中篇小說中,海明威有一句流傳甚廣的名言:“人可以被打敗,但不能被打垮。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6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