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顥《黃鶴樓》賞析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一)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眼前就是一座尋??梢姷慕瓨?。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樓頭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云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在人非、鶴去樓空。
人們留下什么才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
她不是別的,她是任地老天荒、??菔癄€也割舍不斷的綿綿鄉戀、悠悠鄉情。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艷陽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漢水北岸的樹木化作久久思念的親愛之人,宛如眼前。
和煦的陽光,給人家的溫暖。
依稀間,鸚鵡洲上的芳草叢中走來一身正氣、擊鼓罵曹的禰衡,他面對黃祖的屠刀,視死如歸,血灑碧草,正是無數浪跡天涯的游子浸滿血淚的無私付出,才構筑了無數令人難忘的故鄉。
美好的憧憬與動情的追憶,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極富人情味。
詩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進更為高遠的境地。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后面是夜晚,鳥要歸巢,船要歸航,游子要歸鄉。
水霧江煙,一片迷蒙,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也無由。
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拖音。
詩作的前兩句民歌風味濃郁,景到言到,語如聯珠;后兩句則對仗工整,音律諧美,文采飛揚。
特別是作者獨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無窮之感。
詩人將思念親人的狹義鄉愁與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有機結合,使得本篇的韻味和風骨跨上了同類詩作的最高峰巔。
詩人的風采與秉性亦隨詩篇的展開躍然紙上:他才華橫溢,如晴川東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節,似芳草萋萋,崢嶸不已。
沒有自戀自迷之頹廢,也無自私自利之狹隘,鄉愁情懷的抒發也同樣波瀾壯闊、豪邁昂揚,不愧為是被后人推為唐朝七律詩中的第一佳作。
(二)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大橋武昌橋頭。
相傳始建于三國東吳黃武二年(223)。
武昌古時叫鄂州。
據《元和郡縣志》記載:“鄂州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名樓,為黃鶴樓。
”也有傳說記載,三國時·1297·《唐詩鑒賞大典》一個名叫費文祎的人登仙,曾乘黃鶴在此樓休息,因此得名黃鶴樓。
這使千年古樓蒙上了神奇色彩,更加聞名天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詩人漫游到了這里,乘興登臨,首先誦出了這樣的詩句是很自然的。
這個起句語言明白曉暢,表面上看沒有什么辭采,但感情放縱恣肆,借助于樓名的傳說,卻能一下子將人們帶進一個神話境界,引發出無限遐思。
從這點說,這首詩的起句筆勢突兀陡峭,引人入勝,寓奇崛于平易之中。
面對歷史陳跡,不免浮想聯翩,“已乘”和“空余”,“昔人”與“此地”,兩相映襯,凝成了古今變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深刻地表達了詩人登樓之初的浩然情懷。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頷聯由神話傳說回到了現實感受。
詩人登上了古樓,縱目遠眺,只見碧空浩渺,白云悠悠。
這樣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詩人產生人世彷徨的無限惆悵。
詩人在這里突破了格律的限制,沒有苛求對仗工整,詞性和聲律似對非對,前對后不對,但讀起來音節瀏亮,一氣貫注,顯得自然流動,并不著力。
頸聯兩句對仗則非常精美工穩了。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繪出了一幅絢麗的大江景色。
當詩人的視線從遠處的天際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時候,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與黃鶴樓隔江相望的漢陽。
那里,綠樹掩映,漢水交匯,在明麗的陽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只見一丘沙洲隆起江心,這就是鸚鵡洲了。
東漢末年的文人彌衡,曾在洲上作過《鸚鵡賦》,彌衡被江夏太守黃祖殺于洲上,后人便改洲名為鸚鵡洲,作為紀念。
彌衡素有文氣,但懷才不遇,終遭不幸,如今只剩下一片芳草萋萋。
詩人見景生情,不由地聯想到自己的漂零身世。
雖然他以如椽的大筆為眼前的景物勾勒出一幅色彩鮮麗,形象優美的圖畫:紅艷的陽光,白亮的浪花,濃綠的樹木,但是景色雖好,終究還是異鄉的土地啊
于是,那惆悵的情懷就自然地轉化為無盡的鄉愁了。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末聯描繪的江面已是一片暮靄,仿佛籠罩著煙霧一般。
“煙”字能表現出一種朦朧、彌漫、飄忽的景象。
為許多詩人喜用。
崔顥在這里用了一個“煙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靄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現出來了,在極有深度的視覺形象中蘊含著醇厚的韻味。
它與“日暮”一同構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詩人的懷鄉之情:黃昏時分,忙碌在外的人們都在回家了,而自己呢,宦途失意,還面對浩浩大江,獨立在蒼茫暮色之中,更添異地飄泊之感。
一個“愁”字作結,點出了全篇的主旨。
思鄉是古人抒情的主要內容之一,在游子的登臨詩作中更為習見。
這樣的詩歌,抒發的雖不是憂國憂民的感情,卻可以從詩人那飄泊動蕩的生活感受中,反映出封建社會一些知識分子的困苦情狀。
《黃鶴樓》這首詩景色絢爛,境界開闊,在感情基調上并不頹唐,不失為這類主題中的“千古擅名之作”。
這首詩通過詩人在仕途失意之際來游黃鶴樓的所憶所見,抒發了吊古傷今之感和游子的鄉愁。
詩的前四句主要寫詩人登黃鶴樓的憑吊之感。
而這種覽勝吊古的情思又自然地與有關黃鶴樓命名之由來的美麗傳說緊密相聯。
駕鶴成仙美麗而虛幻,但詩人卻浪漫地認無為有,肯定他們“已乘黃鶴去”,現在黃鵠磯上只剩下空樓一座,徒有其名而已
于是,詩人吊古傷今之意,借鶴去樓空點出,從而使畫面呈現出一種空寂寥落感。
而“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二句,又深寓了古人不可見之憾,展現了詩人對世事變幻無常的感慨。
這種人事變遷、今非昔比的感慨,在古人心目中是典型的,也是共通的,它是很容易觸動政治失意者的共鳴。
詩的后四句,寫登樓所見景色和因憑吊而生的鄉情。
詩人登樓遠眺,漢陽府東晴川閣附近平坦的陸地上草木繁茂,歷歷在目;而江中的鸚鵡洲上則“芳草萋萋”,生意盎然。
看到亭亭綠樹,萋萋芳草,此時,詩人心中驀地想起了《楚辭·招隱士》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觸發了思鄉之情,于是,詩人的目光便落在“日暮”時分的“煙波江上”,想透過眼前迷茫的景色去尋覓自己的“鄉關”,然而,故鄉遙迢千里,詩人在黃鶴樓上怎么能夠看得到呢
從而由“煙波江上使人愁”一句透露出濃重的鄉愁。
這種情思渺渺、悠悠不盡的心靈感受,對客游異鄉的人來說,是不難理解的。
在律詩中,這是一首破格之作。
詩的前四句一氣貫注,跌巖轉折,連用三個“黃鶴”、兩個“空”字,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三平調煞尾,完全擺脫格式和平仄的拘束,自然流泄,意到筆隨,情躍紙上。
對于這一七的離格奇絕之筆,沈德潛曾稱贊它是“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
作為律詩,前四句既然破格,后四句就要力求整飭歸正。
否則,就把七律寫成七古了。
由于該詩后四句回到格律時文筆也很自然,因此它在整體上仍然給人以大氣磅礴、一氣呵成的感覺。
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此詩實在是一種創新和突破,所以,人們不僅不以“離格”責之,反而彌覺新穎。
(三)中國有很多名山大川,都有極其美麗的明間傳說,但不一定有黃鶴樓那樣有名,黃鶴樓可以說和中國的長城、北京的故宮、西安的兵馬俑一樣蜚聲海內外。
這是為什么呢
除賣酒遇仙這個美麗的傳說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代詩人對它的贊美和歌頌。
黃鶴樓建成后,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前來吟詩作賦,正是他們的詩,使黃鶴樓名傳四方。
在眾多的著名詩人中,最有名的要數唐代詩人崔顥和李白的詩篇。
相傳有一年,詩人崔顥慕名來到黃鶴樓,他游覽后即興賦了一首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已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意境美妙,是描寫黃鶴樓的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詩。
可是由于唐代著名詩人很多,崔顥名氣不大,因此,詩雖好,但無人賞識。
又一年,詩仙李白來到黃鶴樓,當地老百姓見詩仙來此,十分高興,紛紛要求李白為黃鶴樓寫一首詩,為黃鶴樓傳名。
李白游覽后認為:黃鶴樓故事奇特,風景優美,于是詩興大發,答應寫詩。
當人們準備好筆墨紙硯,李白飽蘸濃墨,凝神屏氣,提筆欲寫,可就在這時,他一抬頭,看到了墻上崔顥的詩,他當場愣住,搖搖頭,擱筆不寫。
圍觀的人們不知何故,紛紛詢問為什么
只見李白嘆了口氣,吟出一首打油詩:一拳打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吟完,擱筆而去。
由于李白得推崇,崔顥的詩名聲大振,黃鶴樓也隨著崔顥的詩名傳四方。
李白面對如此美景,沒有寫出好詩,十分惆悵,他決心尋找靈感,再比高低。
于是,他租了一條小船,順江東去,這一日,來到古城金陵,他慕名游覽了金陵最有名的名勝——鳳凰臺。
他按崔顥寫黃鶴樓的詩的體裁寫了一首吟誦金陵鳳凰臺的詩和崔顥二比高低,詩是這樣寫的: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境,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此詩懷古抒情,同崔詩一樣,意境美妙,李白十分高興,認為可以和崔詩一比高低。
但是詩評家認為,這首詩雖好,但模仿崔詩的痕跡太重,甚至最后一句的三個字都一樣,都用了“使人愁”三字。
因而沒有超過崔詩。
李白聽后,心悅城服。
于是他將這件事埋在心底,決心再找機會,三比高低。
機會終于來了,這一年,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去廣陵(今揚州),來到黃鶴樓,面對好友即將分別,他依依不舍,滿懷激情的為即將遠行的朋友寫下了一首感情真摯的送別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將黃鶴樓雄偉壯麗、登高望遠的意境描寫的非常美妙,它一鳴驚人,成為千古絕唱。
詩評家評論,在描寫黃鶴樓的上千首詩中,崔顥的七律——登黃鶴樓,李白的七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可以稱得上是并列第一。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引來李白三次同崔顥斗詩,最終贏得并列第一,使黃鶴樓名傳千古的一段文壇佳話。
正是由于黃鶴樓的美麗傳說,使黃鶴樓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使它名聲大噪,名傳四方;正是由于眾多詩人的美麗詩篇使黃鶴樓平添了許多文化內涵,使它走向千家萬戶,千古名傳。
一共三篇,你自己看著那篇好,自己選吧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①],芳草萋萋鸚鵡洲[②]。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早期詩歌多寫閨情,反映婦女生活;后赴邊塞,所寫邊塞詩慷慨豪邁,詩風變為雄渾奔放。
但崔顥詩最負盛名的則是《黃鶴樓》。
相傳這首詩為大詩人李白所傾服。
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二十一在《黃鶴樓》詩下注曰:“世傳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遂作《鳳凰臺》詩以較勝負。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也記載了李白登黃鶴樓,因見崔顥此詩,即“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云”。
當然,這個傳說未必實有其事,計有功在注文的后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懷疑。
但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詩,在寫法上與崔作確有相似之處。
至于其《鸚鵡洲》詩:“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則不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詩,而且全詩格調逼肖。
宋元間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詩乃是效崔顥體,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嘆,是時律詩猶未甚拘偶也。
”因而這首詩歷來受到極高的稱譽。
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認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直至清人孫誅編選的頗有影響的《唐詩三日首》,還把崔顥的《黃鶴樓》放在“七言律詩”的首篇。
當然,《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主要還在于詩歌本身具有的美學意蘊。
一是意中有象、虛實結合的意境美。
黃鶴樓故址在武昌黃鶴山(即蛇山)的黃鵠磯頭,相傳始建于三國吳黃武年間,歷代屢毀屢修。
昔日樓臺,枕山臨江,軒昂宏偉,輝煌瑰麗,崢嶸縹緲,幾疑“仙宮”。
傳說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齊諧志》),費祎登仙每乘黃鶴于此憩駕(《太平寰宇記》)。
詩人登樓眺遠,浮想聯翩,詩篇前四句遂從傳說著筆,引出內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
仙人乘鶴,杳然已去,永不復返,仙去樓空,唯留天際白云,千載悠悠。
這里既含有歲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隱隱露出黃鶴樓莽蒼的氣象和凌空欲飛、高聳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鶴的優美傳說,更給黃鶴樓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遠。
黃鶴樓因其所在的黃鶴山而得名,所謂“仙人乘鶴”之事,當由其名附會而出,本屬子虛烏有。
詩人卻巧妙地利用了這些傳說,從虛處生發開去,從而使詩篇產生了令人神往的藝術魅力。
接著就寫實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彌望:晴朗的江面,漢陽地區的綠樹分明可數,鸚鵡洲上的青草,生長得十分茂盛。
漢陽鸚鵡洲,原是今武漢市西南長江中的一個沙洲,相傳因東漢末年禰衡在此作《鸚鵡賦》而得名,后來漸被江水沖沒,今鸚鵡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
眼前的勝景明朗開闊,充滿著勃勃生氣,使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靄襲來。
崔顥南下漫游。
離家日久,面對著沉沉暮色,浩渺煙波,便產生了思鄉懷歸之情:“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人縱筆順勢一路寫去,既表現了作者豐富復雜的內心感受,又展示出黃鶴樓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色,變化著的感情和變化著的景色,造成了一種優美動人的藝術意境。
正如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卷十三中對此詩所作的評論:“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的繪畫美。
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標準,《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
首聯在融入仙人乘鶴的傳說中,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隱含著此樓枕山臨江,崢嶸縹緲既形勢。
頷聯在感嘆“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了此樓聳入天際、白云繚繞的壯觀。
頸聯游目騁懷,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江上明朗的日景。
尾聯徘徊低吟,間接呈現出黃鶴樓下江上朦朧的晚景。
詩篇所展現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云、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
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于繪畫美。
三是聲調自然、音節瀏亮的音樂美。
律詩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其實《黃鶴樓》并不是規范的七律。
其一、二兩句第五、第六字竟都為“黃鶴”,第三句連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調煞尾。
也不用對仗,幾乎都是古體詩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漢陽樹”、“鸚鵡洲”,亦似對非對。
其所以被認為是“七言律詩”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繪畫美之外,就是聲調自然、音節瀏亮。
此詩前四句脫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氣呵成,順勢直下,以至于無暇顧及七律的格律對仗。
“五、六雖斷寫景,而氣亦直下噴溢,收亦然,所以可貴。
”(清人方東樹評語,見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卷五。
)由于全詩一氣轉折,所以讀來自然流轉。
此外,雙聲、疊韻和疊音詞或詞組的多次運用,如“黃鶴”、“復返”等雙聲詞,雙聲詞組,“此地”,“江上”等疊韻詞組,以及“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造成了此詩聲音鏗鏘,清朗和諧,富于音樂美。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704~754),字不詳,汴州(今河南開封)人。
唐代詩人。
開元年間考中進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勛員外郎。
青年時詩風輕艷,多寫婦女題材,晚年出入邊塞,寫下了不少優秀的邊塞詩篇,詩風亦轉為剛健雄渾、豪邁壯逸。
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蛇山的黃鵠磯頭,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歷代屢毀屢建。
傳說費祎登仙后,常乘黃鶴于此憩息,故名黃鶴樓。
這首詩描寫了登樓所見所感,并抒發了久客思鄉之情。
黃鶴樓是著名古跡,且有費祎在此登仙的傳說,因此登上黃鶴樓就不能不令人首先想起這一美麗而凄傷的神話。
昔人即指費祎。
昔人已乘黃鶴登仙而去,而且是一去不復返了,這里只留下了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以及那樓的上空終日飄浮無所依歸的白云,何等凄冷
昔人登仙,固是幸事,然今日之凄涼,則不能不令人感傷不已。
前四句兩用“去”字,意在借那已逝的往昔,以襯托自身之孤獨凄涼,四句一氣呵成,純用古調,既寫出甫一登樓自然而生的感受,又借傳說為詩境涂上神奇的色調。
五、六句描寫登樓所見實景,漢陽與黃鶴樓隔江相望,所以景物歷歷在目,鸚鵡洲在漢陽西南長江之中,因《鸚鵡賦》的作者禰衡被黃祖殺于此洲而得名,因此鸚鵡洲顯然并非單純的景象,而是帶有的詩人的濃厚的情感因素。
最后寫到日暮時分,江上煙波浩渺,暮靄蒼茫,視線阻隔,家鄉不見,更增旅人思鄉情懷,詩境亦被推至極度蒼莽空闊。
崔顥的這首詩,向來享有盛譽,宋代評論家嚴羽認為“唐人七律詩,當以此為第一”。
據說大詩人李白到黃鶴樓時,準備登覽題詩,看到崔顥此詩后,無法下筆,只作了打油詩一首:“一拳打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①],芳草萋萋鸚鵡洲[②]。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早期詩歌多寫閨情,反映婦女生活;后赴邊塞,所寫邊塞詩慷慨豪邁,詩風變為雄渾奔放。
但崔顥詩最負盛名的則是《黃鶴樓》。
相傳這首詩為大詩人李白所傾服。
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二十一在《黃鶴樓》詩下注曰:“世傳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遂作《鳳凰臺》詩以較勝負。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也記載了李白登黃鶴樓,因見崔顥此詩,即“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云”。
當然,這個傳說未必實有其事,計有功在注文的后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懷疑。
但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詩,在寫法上與崔作確有相似之處。
至于其《鸚鵡洲》詩:“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則不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詩,而且全詩格調逼肖。
宋元間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詩乃是效崔顥體,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嘆,是時律詩猶未甚拘偶也。
”因而這首詩歷來受到極高的稱譽。
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認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直至清人孫誅編選的頗有影響的《唐詩三日首》,還把崔顥的《黃鶴樓》放在“七言律詩”的首篇。
當然,《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主要還在于詩歌本身具有的美學意蘊。
一是意中有象、虛實結合的意境美。
黃鶴樓故址在武昌黃鶴山(即蛇山)的黃鵠磯頭,相傳始建于三國吳黃武年間,歷代屢毀屢修。
昔日樓臺,枕山臨江,軒昂宏偉,輝煌瑰麗,崢嶸縹緲,幾疑“仙宮”。
傳說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齊諧志》),費祎登仙每乘黃鶴于此憩駕(《太平寰宇記》)。
詩人登樓眺遠,浮想聯翩,詩篇前四句遂從傳說著筆,引出內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
仙人乘鶴,杳然已去,永不復返,仙去樓空,唯留天際白云,千載悠悠。
這里既含有歲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隱隱露出黃鶴樓莽蒼的氣象和凌空欲飛、高聳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鶴的優美傳說,更給黃鶴樓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遠。
黃鶴樓因其所在的黃鶴山而得名,所謂“仙人乘鶴”之事,當由其名附會而出,本屬子虛烏有。
詩人卻巧妙地利用了這些傳說,從虛處生發開去,從而使詩篇產生了令人神往的藝術魅力。
接著就寫實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彌望:晴朗的江面,漢陽地區的綠樹分明可數,鸚鵡洲上的青草,生長得十分茂盛。
漢陽鸚鵡洲,原是今武漢市西南長江中的一個沙洲,相傳因東漢末年禰衡在此作《鸚鵡賦》而得名,后來漸被江水沖沒,今鸚鵡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
眼前的勝景明朗開闊,充滿著勃勃生氣,使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靄襲來。
崔顥南下漫游。
離家日久,面對著沉沉暮色,浩渺煙波,便產生了思鄉懷歸之情:“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人縱筆順勢一路寫去,既表現了作者豐富復雜的內心感受,又展示出黃鶴樓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色,變化著的感情和變化著的景色,造成了一種優美動人的藝術意境。
正如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卷十三中對此詩所作的評論:“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
” 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的繪畫美。
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標準,《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
首聯在融入仙人乘鶴的傳說中,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隱含著此樓枕山臨江,崢嶸縹緲既形勢。
頷聯在感嘆“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了此樓聳入天際、白云繚繞的壯觀。
頸聯游目騁懷,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江上明朗的日景。
尾聯徘徊低吟,間接呈現出黃鶴樓下江上朦朧的晚景。
詩篇所展現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云、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
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于繪畫美。
三是聲調自然、音節瀏亮的音樂美。
律詩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其實《黃鶴樓》并不是規范的七律。
其一、二兩句第五、第六字竟都為“黃鶴”,第三句連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調煞尾。
也不用對仗,幾乎都是古體詩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漢陽樹”、“鸚鵡洲”,亦似對非對。
其所以被認為是“七言律詩”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繪畫美之外,就是聲調自然、音節瀏亮。
此詩前四句脫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氣呵成,順勢直下,以至于無暇顧及七律的格律對仗。
“五、六雖斷寫景,而氣亦直下噴溢,收亦然,所以可貴。
”(清人方東樹評語,見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卷五。
)由于全詩一氣轉折,所以讀來自然流轉。
此外,雙聲、疊韻和疊音詞或詞組的多次運用,如“黃鶴”、“復返”等雙聲詞,雙聲詞組,“此地”,“江上”等疊韻詞組,以及“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造成了此詩聲音鏗鏘,清朗和諧,富于音樂美。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704~754),字不詳,汴州(今河南開封)人。
唐代詩人。
開元年間考中進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勛員外郎。
青年時詩風輕艷,多寫婦女題材,晚年出入邊塞,寫下了不少優秀的邊塞詩篇,詩風亦轉為剛健雄渾、豪邁壯逸。
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蛇山的黃鵠磯頭,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歷代屢毀屢建。
傳說費祎登仙后,常乘黃鶴于此憩息,故名黃鶴樓。
這首詩描寫了登樓所見所感,并抒發了久客思鄉之情。
黃鶴樓是著名古跡,且有費祎在此登仙的傳說,因此登上黃鶴樓就不能不令人首先想起這一美麗而凄傷的神話。
昔人即指費祎。
昔人已乘黃鶴登仙而去,而且是一去不復返了,這里只留下了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以及那樓的上空終日飄浮無所依歸的白云,何等凄冷
昔人登仙,固是幸事,然今日之凄涼,則不能不令人感傷不已。
前四句兩用“去”字,意在借那已逝的往昔,以襯托自身之孤獨凄涼,四句一氣呵成,純用古調,既寫出甫一登樓自然而生的感受,又借傳說為詩境涂上神奇的色調。
五、六句描寫登樓所見實景,漢陽與黃鶴樓隔江相望,所以景物歷歷在目,鸚鵡洲在漢陽西南長江之中,因《鸚鵡賦》的作者禰衡被黃祖殺于此洲而得名,因此鸚鵡洲顯然并非單純的景象,而是帶有的詩人的濃厚的情感因素。
最后寫到日暮時分,江上煙波浩渺,暮靄蒼茫,視線阻隔,家鄉不見,更增旅人思鄉情懷,詩境亦被推至極度蒼莽空闊。
崔顥的這首詩,向來享有盛譽,宋代評論家嚴羽認為“唐人七律詩,當以此為第一”。
據說大詩人李白到黃鶴樓時,準備登覽題詩,看到崔顥此詩后,無法下筆,只作了打油詩一首:“一拳打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5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