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詠蟬 作者賓王 西陸蟬聲唱,客思深。
不堪玄,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現代美文:在大熱的幾天里,一天到晚,總可聽得蟬聲如沸,小園里樹木多,所以蟬也特別多,便織成了一片交響樂,簡直鬧得人心煩意亂。
天氣越熱,蟬也越鬧,清早就鬧了起來,直鬧到夕陽西下時,還是無休無歇。
聽它們的聲音,似乎在喚“知了
知了
”所以蟬的別名就叫知了。
但不知它們成日的喚著知了知了,到底知道了什么。
【周瘦鵑:《蘇州游蹤》】 有人也討厭蟬鳴。
這天氣愈熱,太陽愈大,愈是困人的中午,蟬鳴也愈有勁,在客觀上起催眠的作用,因此它被人稱為“懶蟲兒”。
……蟬鳴不像蛙叫那樣短促、跳躍,像聲聲鼓點,而是漫長、高亢、執著:“嘶呀……嘶”,好像二胡。
因此,在夏季田園交響樂隊中,如果說青蛙是鼓手,那么蟬便是弦樂師了。
試想:炎炎夏日當空,樹枝紋絲不動,連鵝鴨都聚集在樹蔭下的時候,如果沒有這位弦樂師的高亢奏鳴,該會使人感到多么的寂寞啊
【李伏加:《夏三蟲》】 我在山中,每天聽見的只有蟬聲,鳥聲還比不上。
那時天氣是很熱,即在山上也覺得并不涼爽。
正午的時候,躺在廊前的藤榻上,要求一些的涼風,卻見滿山的竹樹梢頭,一動也不動,看見足底下的花草也都靜靜地站著,似老僧入了定似的。
風扇之類既得不到,只好不斷地用手巾來拭汗,不斷地在搖揮那紙扇子。
在這時候,往往有幾縷的蟬聲在檻外鳴奏著。
閉了目,靜靜地聽了它們在忽高忽低,忽斷忽續,此唱彼和,仿佛是一大陣絕清的樂陣,在那里奏著絕清幽的曲子,炎熱似乎也減少了,然后,朦朧地睡去了,什么都覺不得,良久良久,清夢醒來時卻又是滿耳的蟬聲。
【鄭振鐸:《蟬與紡織娘》】
描了:(1)夏季的空氣絲毫得不到溫倦,反而燥熱得使人心煩綠,知了輕輕的震動薄翼,便奏響輕快的,“之之之”的聲音在空氣中蕩漾。
給夏季增添了一點生機。
(2)空氣燥熱得使人焦躁,迎面而來的風帶來的只是熱流。
知了“之之之”的聲音使心頭掠過一絲惱人的感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蟬 ——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虞世南.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注:緌(讀rui,第二聲)希望可以幫到你 O(∩_∩)O
關于知了句:1、莫侵殘日噪,正鄉聽。
——五代楚昭禹《聞蟬2、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蟬》3、門柳不連野,乍聞為早蟬。
游人無定處,入耳更應先。
——《早蟬》4、蟬發一聲時,槐花帶兩枝。
只應催我老,兼遣報君知。
——《聞新蟬贈劉二十八》5、一聲初應候,萬木已西風。
偏感異鄉客,先于離塞鴻。
——《聞蟬》6、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
——唐·姚合(《聞蟬寄賈島》)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5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