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合理飲食可以使人類平均壽命延長20年如果你是富翁,那么應該在高興的時候多吃;反之,你若貧窮,那么就在能吃的時候多吃。
——(德國哲學家)第歐根尼如果需要改變一種飲食習慣,那么最好對飲食全面重新調整一下。
——(英國哲學家)培根我為生存,為服務于人而食,有時也為快樂而食,但并不為享受才進食。
——(印度政治家)甘地你應該為生存而食,不應為食而生存。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你把消化弄得失常了,就是自己毒化自己的血液。
(德國思想家)恩格斯一個人不先感到饑渴,便享受不到飲食的樂趣。
——(古羅馬哲學家)奧古斯丁一生沒有宴飲,就像一條長路沒有旅店一樣。
——(古希臘哲學家)德漠克利特一味追求食物精美是生活奢侈的標志,不愿再吃家常便飯是精神病癥的預兆。
(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人一吃過飯就變得保守了。
——(美國作家)愛默生人之養老之道,雖有水陸百品珍錘,每食忌于雜,雜則五味相擾。
——(中國古代醫學家)孫思邀
奸似忠,大貪敝履。
在好金錢、美女哥們的面前,可要小說不定笑聲里突然飛出一把刀不偏不邪地扎向你的心。
太祖高皇帝五年(己亥,公元前二Ο二年)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嘗有超然而獨存者也。
以子房之明辨達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
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
如高帝所稱者,三杰而已。
淮陽誅夷,蕭何系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
故子房托于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于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資治通鑒》卷十一【漢紀三】 【評介】 司馬光認為一個人應該正確對待功名利祿。
漢初三杰,人生結果完全不同,韓信被殺,蕭何下獄,只有張良隱居南山,淡出官場,明哲保身。
其中既有君臣之間的矛盾,也有不能正確對待功名的原因。
老子說過一句話:“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
”在中國古代政治專制體制下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究竟如何看待人生,有積極的態度,也有消極的態度。
《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 賈雨村風塵懷閨秀》,有一首道士唱的《好了歌》就是看破紅塵,消極對待人生的代表性說法。
歌詞云: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太祖高皇帝十一年(乙巳,公元前一九六年)臣光曰:世或以韓信為首建大策,與高祖起漢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趙,脅燕,東擊齊而有之,南滅楚垓下,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觀其距蒯徹之說,迎高祖于陳,豈有反心哉
良由失職怏怏,遂陷悖逆。
夫以盧綰里闬舊恩,猶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請,豈非高祖亦有負于信哉
臣以為高祖用詐謀禽信于陳,言負則有之;雖然,信亦有以取之也。
始,漢與楚相距滎陽,信滅齊,不還報而自王;其后漢追楚至固陵,與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
當是之時,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顧力不能耳。
及天下已定,則信復何恃哉
夫乘時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報德者,士君子之心也。
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難哉
是故太史公論之曰:“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
于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 ——《資治通鑒》卷十二【漢紀四】 【評介】 受胯下之辱,終成大業者是韓信,戰必勝,攻必取者,也是韓信。
最后囚于鐘室,面壁悲歌,“狡兔死,走狗烹,天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也是韓信。
功勞是什么
有時是金錢、地位、美色,有時也是大牢,是地獄,其中的奧妙,深著呢
孝惠皇帝元年(丁未,公元前一九八年)臣光曰:為人子者,父母有過則諫;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
安有守高祖之業,為天下之主,不忍母之殘酷,遂棄國家而不恤,縱酒色以傷生
若孝惠者,可謂篤于小仁而未知大誼也。
——《資治通鑒》卷十二【漢紀四】 【評介】 司馬光認為惠帝沒有處理母親親情與國家大事的關系。
在仁孝與國家大事發生矛盾時,應該以仁孝服從于國家大事。
惠帝對自己的母親的行為不是勸諫而是消極逃避,“遂棄國家而不恤,縱酒色以傷生”,這是不可取的。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逃避也是一種解脫,只不過是一種痛苦的解脫。
中宗孝宣皇帝地節四年(乙卯,公元前六六年)臣光曰:霍光之輔漢室,可謂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
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
人臣執之,久而不歸,鮮不及矣。
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詐,固可以親政矣。
況孝宣十九即位,聰明剛毅,知民疾苦,而光久專大柄,不知避去,多置親黨,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憤于上,吏民積怨于下,切齒側目,待時而發,其得免于身幸矣,況子孫以驕侈趣之哉
雖然,向使孝宣專以祿秩賞賜富其子孫,使之食大縣,奉朝請,亦足以報盛德矣;乃復任之以政,授之以兵,及事叢釁積,更加裁奪,遂至怨懼以生邪謀,豈徒霍氏之自禍哉
亦孝宣醞釀以成之也。
昔椒作亂于楚,莊王滅其族而赦箴尹克黃,以為子文無后,何以勸善。
夫以顯、禹、云、山之罪,雖應夷滅,而光之忠勛不可不祀;遂使家無噍類,孝宣亦少恩哉 ——《資治通鑒》卷二十五【漢紀十七】 【評介】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
威福、權勢、金錢、地位,人人趨之若鶩。
殊不知,在得到的時候,說不定會失去,甚至會失去更多。
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功成而身退,得全其身,得福其家,可以為鑒矣
孝元皇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四八年)臣光曰:忠臣之事君也,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勸而遂。
孝元踐位之初,虛心以問禹,禹宜先其所急,后其所緩。
然則優游不斷,讒佞用權,當時之大患也,而禹不以為言;恭謹節儉,孝元之素志也,而禹孜孜而言之,何哉
使禹之智足不以知,烏得為賢
知而不言,為罪愈大矣
——《資治通鑒》卷二十八【漢紀二十】 【評介】 司馬光認為貢禹知而不言是其大罪。
人們常言居其官者謀其政,而貢禹對皇帝游獵無度,奸臣用權這些皇帝應該認識到而沒有引起警惕的現象視而不見,不發一言;而對皇帝本來就很重視的問題反復陳說,這是一種嚴重失職行為。
不過,貢禹為官之道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這就是凡是忠言,聽起來都有些逆耳,凡是良藥,都有些苦口。
說得不好聽,未必不是忠貞,說得讓人愛聽,未必就是真朋友
孝元皇帝永光元年(戊寅,公元前四三年)臣光曰:君子以正攻邪,猶懼不克。
況捐之以邪攻邪,其能免乎
——《資治通鑒》卷二十八【漢紀二十】 【評介】 司馬光的意思是,以正才能壓邪,要樹正氣,行正道。
如果正氣不立,則邪氣猖獗。
在正常情況下正和邪是黑白分明的。
但在一個是非顛倒的環境下,情況卻會發生變化。
譬如:影子歪邪于地上,影子便對樹樁說,你為何不正
樹樁看了看自己,我是正的,是你歪了。
樹樁和影子都在辯說自己正。
雙方爭論不休,相持良久,只好一起去問遠處的一盞燈。
燈不緊不慢、不急不緩地說:你們說的都對,都不對。
是正是歪,一要看我怎么樣照射,二要看你們從各自的立場。
肅宗孝章皇帝建初八年(癸未,公元八三年)臣光曰:人臣之罪,莫大于欺罔,是以明君疾之。
孝章謂竇憲何異指鹿為馬,善矣;然卒不能罪憲,則奸臣安所懲哉
夫人主之于臣下,患在不知其奸,茍或知之而復赦之,則不若不知之為愈也。
何以言之
彼或為奸而上不之知,猶有所畏;既知而不能討,彼知其不足畏也,則放縱而無所顧矣
是故知善而不能用,知惡而不能去,人主之深戒也。
——《資治通鑒》卷四十六【漢紀三十八】 【評介】 司馬光認為,作為人君,不僅應該有判斷是非曲直的認識能力,而且還應該有賞善罰惡的政治能力。
如果知善不用,知惡不罰,很容易導致正氣不伸、邪氣猖獗的惡果。
孝順皇帝永建二年(丁卯,公元一二七年)臣光曰:古之君子,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
隱非君子之所欲也。
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處而害將及身,故深藏以避之。
王者舉逸民,揚仄陋,固為其有益于國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
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懷玉,深藏不市,則王者當盡禮以致之,屈體以下之,虛心以訪之,克己以從之,然后能利澤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
蓋取其道不取其人,務其實不務其名也。
——《資治通鑒》卷五十一【漢紀四十三】 【評介】 司馬光認為隱士之所以退隱山林,并不是他們不想為國家為人民做事,而是一種在世無道的情況下明哲保身的措施。
作為君主,應該修明政治,弘揚王道,征舉逸民隱士,讓那些隱士有發揮自己才能的條件和機會。
當然,隱士中也不排除有以退為進,以隱圖顯,韜光養晦,見機而起之人。
孝桓皇帝建寧二年(己酉,公元一六九年)臣光曰:天下有道,君子揚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無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禍,而猶或不免。
黨人生昏亂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橫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濁揚清,撩虺蛇之頭,踐虎狼之尾,以至身被淫刑,禍及朋友,士類殲滅而國隨以亡,不亦悲乎
夫唯郭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申屠蟠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卓乎其不可及已
——《資治通鑒》卷五十六【漢紀四十八】 【評介】 在波詭云譎的政治舞臺上,有時要難得糊涂,有時要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方可萬全。
宋朝有個宰相叫呂端,凡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官做得很嫻熟。
營陽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四二三年)臣光曰:老、莊之書,大指欲同死生,輕去就。
而為神仙者,服餌修煉以求輕舉,煉草石為金銀,其為術正相戾矣。
是以劉歆《七略》敘道家為諸子,神仙為方技。
其后復有符水、禁咒之術,至謙之遂合而為一;至今循之,其訛甚矣
崔浩不喜佛、老之書而信謙之之言,其故何哉
昔臧文仲祀爰居,孔子以為不智;如謙之者,其為爰居亦大矣。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君子之于擇術,可不慎哉
——《資治通鑒》卷一一九【宋紀一】 【評介】 司馬光認為不同的思想對人有不同的影響。
“思無邪”就是思想情感表達適中,無“過”與“不及”之弊,思想情感表達適中,行為篤守正道。
當然,人處在不同的環境下,對學術思想的接受是有差別的。
如在得意之時,學點佛,參參禪,以免顯忘形之態;在失意時,讀點《老子》、《莊子》,染些道骨仙風,就可活下去了。
高宗明皇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臣光曰:孔子稱“鄙夫不可與事君,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茍患失之,無所不至。
”王融乘危徼幸,謀易嗣君。
子良當時賢王,雖素以忠慎自居,不免憂死。
跡其所以然,正由融速求富貴而已。
輕躁之士,烏可近哉
——《資治通鑒》卷一三九【齊紀五】 【評介】 這里引用一句很流行的歌詞“該出手時就出手啊
”凡濟大事,成大業者,無不是干凈利落,果斷堅決。
患得又患失,有機會時抓不住,機會來了,又不知所措,這樣的人只能看著別人吃肉,自己在一旁咽口水。
高宗明皇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臣光曰:臣聞“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二謝兄弟,比肩貴近,安享榮祿,危不預知;為臣如此,可謂忠乎
——《資治通鑒》卷一三九【齊紀五】 【評介】 忠于事業,為國謀利者是敬業;忠于一個人者是盡忠。
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雖然是以德報恩,但也容易生出許多奴才來。
高祖武皇帝大通元年(丁未,公元五二七年)臣光曰:湛僧智可謂君子矣
忘其積時攻戰之勞,以授一朝新至之將,知己之短,不掩人之長,功成不取,以濟國事,忠且無私,可謂君子矣
——《資治通鑒》卷一五一【梁紀七】 【評介】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
看到別人的長處,反思自己的短處,才是客觀、理性態度。
但是人們往往患有“近視病”,總看人之短,說自己之長。
看來配戴眼鏡是必要的。
高祖武皇帝中大通三年(辛亥,公元五三一年)臣光曰:君子之于正道,不可少頃離也,不可跬步失也。
以昭明太子之仁孝,武帝之慈愛,一染嫌疑之跡,身以憂死,罪及后昆,求吉得兇,不可湔滌,可不戒哉
是以詭誕之士,奇邪之術,君子遠之。
——《資治通鑒》卷一五五【梁紀十一】 【評介】 司馬光說的是如何做人的問題。
篤守正道是君子應該具有的品格。
但是篤守正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一定要抵御歪門邪道的誘惑。
走正道者是君子,從旁門左道入者是小人。
但中國歷史上鉆狗洞、探旁門者絡繹于路。
其實在這小人隊伍中有些曾是君子,因為封建專制制度,逼良為娼,才使他們從君子異化為小人。
或做個“臨時”小人。
肅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至德二載(丁酉,公元七五七年)臣光曰:為人臣者,策名委質,有死無貳。
希烈等或貴為卿相,或親連肺腑,于承平之日,無一言以規人主之失,救社稷之危,迎合取容以竊富貴;及四海橫潰,乘輿播越,偷生茍免,顧戀妻子,媚賊稱臣,為之陳力,此乃屠酤之所羞,犬馬之不如。
——《資治通鑒》卷二二Ο【唐紀十六】 【評介】 這是一幅畫,小人的嘴臉,勢利之徒的百態,盡在其中。
太祖圣神恭肅文孝皇帝顯德元年(甲寅,公元九五四年)臣光曰:天地設位,圣人則之,以制禮立法,內有夫婦,外有君臣。
婦之從夫,終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無貳。
此人道之大倫也。
茍或廢之,亂莫大焉
范質稱馮道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
臣愚以為正女不從二夫,忠臣不事二君。
為女不正,雖復華色之美,織纴之巧,不足賢矣;為臣不忠,雖復材智之多,治行之優,不足貴矣。
何則
大節已虧故也。
道之為相,歷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視過客,朝為仇敵,暮為君臣,易面變辭,曾無愧怍,大節如此,雖有小善,庸足稱乎
或以為自唐室之亡,群雄力爭,帝王興廢,遠者十余年,近者四三年,雖有忠智,將若之何
當是之時,失臣節者非道一人,豈得獨罪道哉
臣愚以為忠臣憂公如家,見危致命,君有過則強諫力爭,國敗亡則竭節致死。
智士邦有道則見,邦無道則隱,或滅跡山林,或優游下僚。
今道尊寵則冠三師,權任則首諸相,國存則依違拱嘿,竊位素餐,國亡則圖全茍免,迎謁勸進。
君則興亡接踵,道則富貴自如,茲乃奸臣之尤,安得與他人為比哉
或謂道能全身遠害于亂世,斯亦賢已。
臣謂君子有殺身成仁,無求生害仁,豈專以全身遠害為賢哉
然則盜跖病終而子路醢。
果誰賢乎
抑此非特道之愆也,時君亦有責焉,何則
不正之女,中士羞以為家;不忠之人,中君羞以為臣。
彼相前朝,語其忠則反君事仇,語其智則社稷為墟。
后來之君,不誅不棄,乃復用以為相,彼又安肯盡忠于我而能獲其用乎
故曰:非特道之愆,亦時君之責也
——《資治通鑒》卷二九一【后周紀二】 【評介】 司馬光認為馮道是個不倒翁,歷五朝八姓,始終能夠左右逢源,但是,馮道已虧大節。
不過司馬光對馮道處世之術進行了客觀分析,認為馮道能全身于亂世,這是他的一個特別的處事才能。
而且,當時五朝八姓的統治者也為馮道提供了左右逢源的機會。
這里有必要對馮道這個政治上不倒翁做些簡要介紹。
歷史上的五代,不過五六十年的光景,但是王朝頻繁更迭,一共換了五個朝代,出了五姓皇帝。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自然短命的皇帝統領的也都是一批短命的大臣,他們往往做不了幾年官,就隨著王朝的傾頹而斷了人士途去。
但也并非沒有在這不斷的更迭中泰然自若從未倒下一次的人。
馮道便是其中的一個。
他先后事4姓10位皇帝,均能進退得當,久居祿位。
是不是因為馮道懷抱經天緯地之才,幾代君主都缺之不得呢
恰恰相反,他既無政治建樹,又乏民族氣節,一旦國難臨頭,就另攀高枝。
他從不以國家大業為己任,只一味追求高官厚祿,棄國背君對他來講如奴易主一般容易。
馮道,字可道,是河北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間地區)人。
相傳他未成名問相時,就曾賦詩一首以表心志:“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終因海岳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
”他認為吉人自有天相,那么任憑乾坤轉換,只要識時務不亂方寸,便可以處處通津坦程。
馮道的一生確確實實是按著這一座右銘去做的。
馮道生活的幾十年,天下紛紛擾擾,民如倒懸,馮道卻怡然自得地做他政治上的“不倒翁”,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著書數百言,津津樂道地講自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的官階封爵,自號為“長樂老”,真是厚顏無恥,令人作嘔。
在專制時代的種種社會條件之下,集體的行動是不容易表現的,于是士人的立身處世就偏向了“節”這個標準。
在朝的要做忠臣。
這種忠節或是表現在冒犯君主尊嚴的直諫上,有時因此犧牲性命;或是表現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國上。
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
在野的要做清高之士,這種人表示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游離于現實之外;或者更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隱逸之士了。
這兩種節,忠節與高節,都是個人的消極的表現。
忠節至多造就一些失敗的英雄,高節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者,甚至于一些虛無主義者。
原來氣是動的,可以變化。
我們常說志氣,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氣是配合著的。
節卻是靜的,不變的;所以要“守節”,要不“失節”。
有時候節甚至于是死的,死的節跟活的現實脫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結果變了。
節從統治階級的立場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到底是衛護著這 個階級的,而清高之士消納了叛逆者,也是有利于這個階級的。
所以宋朝人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原先說的是女人,后來也用來說士人,這正是統治階級代言人的口氣,但是也表示著到了那時代士的個人地位的增高和責任的加重。
參考資料:百度查到的 回答者: 769241397 - 助理 二級 12-19 23:22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 孝在于質實,不在于飾貌 回答者: 飛過海洋001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2 10:27大奸似忠,大貪敝履。
在好言,金錢、美女、鐵哥們的面前,可要小心,說不定笑聲里突然飛出一把刀子,不偏不邪地扎向你的心。
太祖高皇帝五年(己亥,公元前二Ο二年)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嘗有超然而獨存者也。
以子房之明辨達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
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
如高帝所稱者,三杰而已。
淮陽誅夷,蕭何系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
故子房托于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于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資治通鑒》卷十一【漢紀三】
知識是心靈的眼睛(德雷克斯)知識是心靈的活動(本·瓊森)知識的確是天空中偉大的太陽,它那萬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丹·伯斯特)知識是產生對人類自由的熱愛和原則的唯一源泉(韋伯斯特)知識能使你增加一雙眼睛(敘利亞)缺乏知識就無法思考,缺乏思考也就得不到知識(日本)少量的常識,當得大量的學問(英國)人們常說,常識是兩點之間最短的直線(愛獻生)人無常識,百事難成(哈利法克斯)常識很少會把我們引入歧途(愛·揚格)敏銳的感覺其有用程度及不上常識的一半;四十個智者方才抵得上一個常識豐富者。
只愿帶金子的人每天都會為缺少零錢而束手無策(蒲柏)常識是人類的守護神(歌德)常識是我所知道的最高的通情達理(切斯特菲爾德)常識是本能,有足夠的常識便是天才(肖伯納)世界之大,而能獲得最公平分配的是常識(笛卡爾)智者的智慧是一種不平常的常識(拉爾夫·英)常識是事物可能性的尺度,由預見和經驗組成(亞美路)常識并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見的東西(伏爾泰)我們不會把常識僵化并使它變成信條(沃爾特·白哲特)引誘肉體的是金錢和奢望,吸引靈魂的是知識和理智(伊朗)知識可羨,勝于財富(英國)知識越多越令人陶醉(威·柯珀)知識招引朋友(土耳其)沒有比知識更好的朋友,沒有比病魔更壞的敵人(印度)有知識的人會得到世人的美譽(朝鮮)知識比金子寶貴,因為金子買不到它(蘇聯)永不毀滅的無價之寶,是一個的學問(歐洲)黃金的寶藏比不上知識的寶藏(越南)積累知識,勝于積累金銀(歐洲)與其積攢滿箱子的金銀,不如積攢滿肚子的學問(蒙古)知識是頭上的花環,而財產是頸上的枷鎖(伊朗)學問勝于皇冠(歐洲)技藝是無價之寶,知識是智慧的明燈(歐洲)實踐是知識的母親,知識是生活的明燈知識是智慧的火炬(英國)知識的用處就是夜行人的火把(阿拉伯)知識像燭光,能照亮一個人,也能照亮無數的人(英國)知識是萬物中的指路明燈(非洲)學問是心靈的慧眼(英國)知識就是力量(托·霍布斯)知識就是力量,時間就是生命人有知識,則有力矣(論衡)星星使天空絢爛奪目,知識人們增長才干真正的知識使人真正地、實實在在地勝過他人(艾迪生)知識給世界帶來光明,知識給人類增長財富(非洲)富有臂力的人只能戰勝一人;富有知識的人卻所向無敵---(蘇聯)知識比金錢寶貴,比刀劍鋒利,比槍炮威力大(蘇聯)送饑者一條魚,只管一天不餓;教他學會捕魚,能使他永不受餓(斯里蘭卡)知識就是飛上天的羽翼(英國)知識是青年人的最佳的榮譽,老年人最大藉,窮人最寶貴的財產,富人最珍貴的裝飾品(第歐根尼)知識是為老年準備的最好的食糧(亞里士多德)當我們步入晚年,知識將是我們舒適而必要的隱退的去處;如果我們年輕時不去栽種知識之樹,到老就沒有乘涼的地方了----(切斯特菲爾德)學者的一天比不學無術的人一生還有價值(阿拉伯)陽光照亮世界,知識照亮人生人如果沒有知識,無異于行尸走肉(托·因哲倫德)知識分子優于文盲,如同活人優于死人(亞里士多德)人的威嚴蘊藏在知識之中,因此,人有許多君主的金銀無法買到,君主的武力不可征服內在的東西(培根)除了知識和學問之外,世上沒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們的精神和心靈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見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統治和權威----(培根)正直但無知識是軟弱的,也是無用的;有知識但不正直是危險的,也是可怕的(塞·約翰遜)知識的價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希臘)知識雖寶貴,但更可貴的卻在于運用(阿拉伯)有了知識不運用,等于耕耘播種(緬甸)無論你有多少知識,假如不用便是一無所知(阿拉伯)運用一分知識,需要十分積累(伊朗)如果一個人的知識缺乏條理,那他的知識越多,他就越感到困惑不解(斯賓塞)知識越少越準確,知識越多,疑惑也就越多(歌德)追求過多的權力會使天使跌落,追求過多的知識會使人摔跤----(培根)學識太廣反而憨頭憨腦(羅·伯頓)知識使智慧者更聰明,使愚昧者更愚蠢(英國)知識,當智慧無力駕馭它時,會像一匹倔犟的馬掀翻它的騎手----(弗·夸爾斯)
吃可以吃自己愛吃的,但穿要穿人家愛看的。
〔阿拉伯〕諺語知道如何點菜和享受菜肴是文明教育的一部分。
〔英〕布朗什?荷西爾夫人我討厭一個人狼吞虎咽,仿佛他不知道自己在吃什么。
我懷疑他在更高級事情上的鑒賞品味。
〔英〕查?蘭姆:《伊利亞隨筆集》令人驚奇的是,一頓佳肴或盛宴竟能使桌邊的所有的人都成為好朋友。
〔英〕塞?佩皮斯:《日記》整天赴宴的人沒有一頓飯能吃得香。
〔英〕托?富勒:《箴言集》只有親口吃一下布丁,才能知道它的味道。
〔英〕亨?格拉普索恩:《荷蘭人》對人類幸福來說菜肴的創新要比新星的發現貢獻更大。
〔法〕薩瓦蘭:《味覺的生理》天底下頂好的調味品就是饑餓。
〔西〕塞萬提斯:《堂吉訶德》粗茶淡飯同美酒佳肴一樣,也能給人以快樂。
如果饑餓時能吃面包喝口水,那也是很快活的。
〔古希臘〕伊壁鳩魯:《致麥諾凱奧斯書》放縱食欲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等于用自己的牙齒挖掘自己的墳墓。
〔英〕托?富勒:《英國教會史》見到肉就興高采烈,說明一個人身體好。
〔英〕約翰?雷:《英國諺語大全》“可食用”一詞的意思是:吃上去味道好,消化了有益健康,如蟲之于蛙,蛙之于蛇,蛇之于豬,豬之于人,人之于蟲。
〔美〕安?比爾斯:《魔鬼辭典》美食珍饈可以充實肌膚,卻會閉塞心竅。
〔英〕莎士比亞:《愛的徒勞》人口按幾何級數的比例增長,而食物只能按等差級數增長。
因此就產生了對食物的爭奪,強者勝而生存,弱者敗而滅亡。
〔英〕達爾文:《物種起源》與其常服藥餌,不如按季節變更食物。
〔英〕弗?培根:《隨筆集》講究飲食并非荒淫,忍饑挨餓也并非高雅。
〔英〕富勒:《至理名言》所有氣味中,面包最香;所有滋味中,鹽最鮮。
〔英〕赫伯特:《智慧之箭》節制飲食,晚飯少吃。
〔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如果一個人沒有吃好,他就不可能思考得好,不可能愛得好,也不可能睡得好。
〔英〕維?伍爾芙:《自己的房間》人之所以不妄把自己視作神仙,是因為他有著肚腹。
〔德〕尼采:《在善惡之彼岸》一個人吃了太多的甜食,能使胸胃中發生強烈的厭惡。
〔英〕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為了那可厭的肚子,人人忍氣吞聲。
〔希臘〕荷馬:《奧德修記》飲食之樂不在昂貴的香味,而在吃的人自己。
〔羅馬〕賀拉斯:《諷刺詩人》在飲食的重要部分上不可驟然變更,如果不得已而變更的話,則別的部分也須要變更,以便配合得宜。
〔英〕培根:《論養生》肚子規規矩矩的人就有了不少自由。
〔法〕蒙田:《隨筆集》一支軍隊是靠肚子行軍的。
〔法〕拿契侖:《格言集》沒有詩,沒有音樂,沒有美術,我們還能生活下去;沒有良知沒有心肝,我們也可以生活下去;沒有朋友,沒有書,我們依舊能生活下去;而沒有廚子,文明人就活不下去。
〔英〕E?G?布爾沃?利頓:《露西兒》過度的和不足的鍛煉會毀壞體力,同樣地,超過或沒有達到一定的數量的飲食則會破壞健康;反之,適量的飲食就既能產生又能增加和保持健康。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飲食過度是一切疾病的根源。
〔英〕斯威夫特:《科學為人類服務》貪吃的結果將是懶惰,而不是精力充沛。
〔俄〕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無論多好的食物強迫吃下去,總有一天會把胃口和肚子搞壞的。
〔德〕愛因斯坦:《自述片斷》食肉對于脾胃的影響,和喝酒是一樣的。
〔英〕雪萊:《麥布女王》宴會的實質就是共同取樂,共同進餐。
〔英〕霍姆斯:《霍姆斯文集》不加奶酪的點心就像獨眼的美女。
〔法〕薩瓦朗:《味覺生理》人一吃過飯就變得保守了。
〔美〕愛默生:《論新英格蘭改革者》飲食如不適可而止,廚師就是下毒之人。
〔法〕伏爾泰:《伏爾泰文集》寧可用酒溫暖我的腸胃,不要用折磨自己的呻吟冰冷我的心。
〔英〕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一個人如果喜歡山珍海味,而不喜歡有益健康的食品,他就是個傻子。
〔捷克〕夸美紐斯:《大教學論》吃好喝好的人,做事也應該好。
〔英〕托?富勒:《箴言集》使吃喝成為一種享樂的,不是豐盛的菜肴,而是食欲。
〔英〕薩克雷:《屬于你?國王的寵兒》美味的食品并不都對身體有益。
〔日〕武者小路實篤:《人生論》保持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進餐可輔助消化。
〔美〕米?史雷夫:《我是最有效率的人物》素菜是一切生物取之不盡的營養品。
〔法〕伏爾泰:《巴比倫公主》需要會驅使人干壞事,饑餓會把狼趕出森林。
〔法〕維龍:《遺言集》烹調是一種表達和創造。
〔法〕波娃:《第二性——女人》為了能夠保持良好的健康,養料不僅份量要有節制,而且質料也要清淡。
〔捷〕夸美紐斯:《大教學論》我寧愿選擇一盤對我身體有利又很精制的食物,而不要一堆味道好,但毫無營養價值的食品。
〔美〕普林西巴爾:《美體?風姿》你把消化弄得失常了,就是自己毒化自己的血液。
〔德〕恩格斯:《恩格斯致馬克思》食能以時,身必無災。
〔中〕《呂氏春秋?盡數》食欲少而數,不欲頓而多;食不欲急,急則損脾,法當熟嚼令細。
〔中〕《醫說》簡單的食品給人的快樂就和珍貴的美味一樣大,……養成簡單樸素的生活習慣,是增進健康的一大因素,使人對于生活必須品不加挑剔。
〔古希臘〕伊壁鳩魯:《致美諾寇的信》(茶)滋飯蔬之精素,改肉食之膻膩,發當暑之清吟,滌通宵之昏寐。
〔中〕顧況:《茶賦》一日三餐吃得飽,生活不算過得好。
〔美〕富蘭克林:《格言歷書》是肚子搬動兩條腿,不是兩條腿搬動肚子。
〔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我認識許多肉食者,他們比素食更為溫和。
〔印度〕甘地:《和平與戰爭中的非暴力》我討厭一個人狼吞虎咽,仿佛他不知道自己在吃什么。
我懷疑他在更高級事情上的鑒賞趣味。
〔英〕蘭姆:《伊利亞隨筆集》美味的食物多不宜于消化。
〔英〕莎士比亞:《理查二世》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
〔中〕李果筍為蔬中尤物,荔枝為果中尤物,蟹為水族中尤物,酒為飲食中尤物。
〔中〕張潮:《幽夢影》吃好喝好是一對親兄弟。
〔美〕托?富勒:《箴言集》從來沒有一個例子能證明好話能安慰饑餓的胃。
〔奧地利〕茨威格餐桌為祭壇的一種,在祭日或宴請時就得裝點一番。
〔法〕儒貝爾:《冥想錄》閑散、安逸和運動才會產生食欲;而時間和艱苦的勞動只造成饑餓。
〔俄〕岡察洛夫:《懸崖》必須使食物的分配合理化;由于這是頭等的必須品,顯然應該在純生物學的基礎上進行分配。
〔英〕貝爾納:《科學為人類服務》飲食習慣的改良比其他任何改良,其優點顯然要大得多。
〔英〕雪萊:《麥布女王》天天把胃囊塞得過飽是一種慢性自殺。
〔俄〕岡察洛夫:《奧勃洛摩夫》趁明天死去之前,快吃快喝。
地球壽高智高,肯定不需要我們的幫助。
〔英〕羅塞蒂:《生命之屋》擺滿珍饈美味的筵席是唯一能引起天使羨慕的場面。
〔匈〕約卡伊:《鐵石心腸人的兒女》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道,過也。
〔中〕《莊子?達生》
《漢書·酈食其傳》:“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如果需要改變一種飲食習慣,那么最好對飲食全面重新調整一下。
——(英國哲學家)培根我為生存,為服務于人而食,有時也為快樂而食,但并不為享受才進食。
——(印度政治家)甘地你應該為生存而食,不應為食而生存。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你把消化弄得失常了,就是自己毒化自己的血液。
(德國思想家)恩格斯一個人不先感到饑渴,便享受不到飲食的樂趣。
——(古羅馬哲學家)奧古斯丁一生沒有宴飲,就像一條長路沒有旅店一樣。
——(古希臘哲學家)德漠克利特一味追求食物精美是生活奢侈的標志,不愿再吃家常便飯是精神病癥的預兆。
(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人一吃過飯就變得保守了。
——(美國作家)愛默生人之養老之道,雖有水陸百品珍錘,每食忌于雜,雜則五味相擾。
——(中國古代醫學家)孫思邀人不得夜食,夜勿過醉飽。
——(中國古代醫學家)孫思邀人無疑是大地的主人。
{ê_又是胃腸的奴隸。
(俄國作家)岡察洛夫人的飲食要從五谷雜糧中吸收多方面的營養,也要從多種蔬菜中吸收營養,不能偏食。
——(中國教育家)徐特立口腹之欲,何窮之有。
每加節儉,亦是惜福延壽之道。
——(中國古代詩人)蘇軾已饑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
——(中國古代詩人)蘇軾不要因為你自己沒有胃口而去責備你的食物。
——(印度作家)泰戈爾不要忽略你的身體的健康;飲食,動作,均須有節。
&mdash,心靈雞湯;—(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美食珍鍾可以充實肌膚,卻會閉塞心竅。
——(英國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朱熹 :飲食約而精,園蔬勝珍饈《格言聯璧》:博弈之交不終日,飲食之交不終月,勢力之交不終年,惟道義之交,可以終身.蓀多·麥克納波:節食比絕食更難。
飲食適量需要頭腦清醒,而滴水不進只需死硬的意志。
飲食勿過量,偏食不足稱;戒煙不酗酒,臟俯自寧靜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4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