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外,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確實有各種無奈不知道你處于什么原因,用在什么地方,但還是可以給你寫一句但愿能幫到你遠隔千山萬水,每逢佳節,人不能至,心向往之,遙祝親人朋友一切都好
關河令 周 秋陰時晴漸,變一庭凄冷。
佇聽寒聲,云雁影。
更深人去,但照壁、孤燈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無題(唐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藏頭:千萬孤獨) 除夜作(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登幽州臺歌》 作者: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 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 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 怎一個、愁字了得
卅六、滿庭芳 ·程氏墨苑 千言萬語, 訴說不盡, 夢中幾多思念。
明朝一別, 何日再相見
推開萬卷詩書, 寒窗下, 獨自長嘆。
淚眼中孤雁南飛, 可曾到彼岸
但愿, 五千年, 滄海桑田, 癡心不變。
茫茫夜空, 群星璀璨。
擁有一個藍天, 怕什么
??菔癄€。
你和我, 永永遠遠, 千里共患難。
束發讀詩書修德兼修身, 仰觀與俯察韜略胸中存. 躬耕從未忘優國,誰知熱血在山林. 鳳兮鳳兮,思高舉, 世亂時危久沉吟。
鳳兮鳳兮,思高舉, 世亂時危久沉吟 茅廬承三顧促膝縱橫論 半生遇知己,蟄人感興深 明朝攜劍隨君去, 羽扇綸巾赴征塵 龍兮,龍兮 風云會,長嘯一聲舒懷襟 歸去來兮,我夙愿, 余年還做垅畝民, 清風明月入懷抱, 猿鶴聽我再撫琴 天道常變易運數杳難尋 成敗在人謀一諾竭中悃 丈夫在世當有為。
為民播下太平春。
歸去來兮, 我夙愿, 余年還做垅畝民, 歸去來兮, 我夙愿, 余年還做垅畝民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哪堪冷落清秋節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一種游子的孤獨;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一種行將遲暮的孤獨;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小園香徑獨徘徊”是一種無奈的孤獨;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是一個亡國之君的孤獨。
常人有孤獨,志士仁人也有孤獨。
屈原被放逐,在江邊徘徊,感到舉世混濁,唯我獨清,這是一種深刻的孤獨;賈誼在長沙,感秋風蕭蕭,落葉飄零,這是一種懷才不遇的孤獨;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蜀漢之興費盡心機,他有睿智的獨思時刻,這是一種無人分擔重負的孤獨;陳子昂在幽州臺上,“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這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是一種無人理解的孤獨;李白“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這是一種空負壯志無法實現的孤獨;辛棄疾“把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這是一種缺少知音的孤獨。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雙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點絳唇(李清照)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
人何處
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憶秦娥(李清照)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
煙光薄,棲鴉歸后,暮天聞角。
斷香殘香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
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武陵春(李清照)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聲聲慢(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李煜《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納蘭容若 虞美人 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
凄涼別后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過,山枕檀 痕涴。
憶來何事最銷魂,第一折枝花樣畫羅裙。
1、秋水一瞥蕩心魂思念有情楓葉紅透半邊山寒窗失意再難尋2秋瘦簾空透夜深燈滴漏楓火黯然孤寺遠寒衣冷衾傷人瘦3秋暮孤鴻賞黃花夜自獨吟尋酒家楓林坐愛紅殤處寒風勁掃落殘霞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意思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并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那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都是虛幻不實的法,但是人們由于人我執與法我執,從而認為自己與一切法都是真實存在的,于是認為煩惱也是真實存在的,好像不斷煩惱就沒有清凈一樣。
佛教的成就者,他們就知道一切法包括煩惱都是虛幻不實的,既然一切法是虛幻的,那么還要執著它們干嘛呢?一切法之所以被我們認為是真的,就是因為我們執著的結果。
如果不執著,你就會知道煩惱也是虛幻不實的,怎么能障礙我們本來就是清凈的心呢
所以慧能才會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首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這是佛教禪宗的一樁公案: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
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
弘忍漸漸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
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于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
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墻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
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
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沒有做任何的評價。
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里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里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
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
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
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
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
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后,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于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并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
然后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并傳了衣缽給他。
然后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
于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
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
后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其實,這也是告誡后世人,一切盡在自悟中,往外求道,執著于外相,不明自心,就如同緣木求魚,終不可得。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4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