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農業一、我國的農業分三大領域:植物--種植業、動物--養殖業和菌物--食用菌栽培業。
近年來在大農業理論中,種植業稱為綠色農業,海水養殖業稱為藍色農業,而食用菌則屬于白色農業。
二、食用菌業,狹義是指食用菌采集、培育、種植業,廣義上包括以食用菌為生產對象的食用菌種植業、食用菌精加工業、食用菌流通貿易等系列產業。
三、相關延伸:(一)、食用菌產業是朝陽產業自改革開放以來,食用菌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特別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地位日趨重要,已成為我國廣大農村和農民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成為中國農業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在我國農業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地位,是種植業中最具活力的經濟作物之一。
目前我國從事食用菌菌種、種植、收購、加工、運輸和貿易的相關人員已達三千萬,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種類不斷增多,年產量持續增長。
隨著食用菌技術的應用普及,市場需求與農業結構調整的政策環境,中國食用菌行業已步入快速成長期的穩定發展階段。
(二)、食用菌產業現已成為中國農業中的一個重要產業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
食用菌產業現已成為中國農業中的一個重要產業,是種植業中僅次于糧、棉、油、果、菜的第六大類產品。
中國農作物秸桿年積累量約3.7億噸,林副產品產量上億噸。
豐富的農林廢料為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勞動力資源豐富。
食用菌產業已成為中國農業中的一個重要產業。
據統計,2009年全國食用菌產量達到1800萬t,占全球產量的70 %,總產值在全國種植業中僅次于糧、棉、油、果、菜,居第六位,占全球總產值的70%以上,產值800個億,出口創匯15億美元,綜合產值達1600個億(含餐飲及深加工),安置和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礦區失地農民、林區轉產工人3000萬人。
食用菌生產是我國農林經濟中具有較強活力的新興產業,也成為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食用菌產業在發展我國農村經濟、幫助農民脫貧致富,開發新的食品和藥品資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由于具備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迅猛,現已成為世界上第一食用菌生產大國 。
目前,中國食用菌年出口量占亞洲出口總量的80%,占全球貿易的40%。
(三)、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食用菌大國食用菌產業是種植業中僅次于糧、棉、油、果、菜的第六大類產品。
我國食用菌的平菇、香菇、雙孢菇、黑木耳、金針菇、猴頭菇、草菇等品種產量為世界之首。
除產量外,食用菌的栽培種類也位居世界首位。
目前,我國已知食用菌近950種,進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約有六十余種,例如雙孢菇、香菇、金針菇、平菇、鳳尾菇、秀珍菇、滑菇、竹蓀、毛木耳、黑木耳、銀耳、草菇、銀絲草菇、猴頭菌、姬松茸、杏鮑菇、白靈菇、灰樹花、皺環球蓋菇、長根菇、雞腿蘑、真姬菇等。
除人工栽培食用菌外,我國還大力發展了以靈芝、冬蟲夏草、茯苓等為代表的藥用菌產業和以松茸、牛肝菌、塊菌、羊肚菌等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產業。
僅松茸一項,2003年出口創匯就達5,000多萬美元。
2005年的總產量達1200萬噸,居世界第一,食用菌產業已成為中國種植業中的一項重要產業。
全國最大食用菌生產基地是古田縣,該縣食用菌生產量大,出口量為全國之冠,是之都。
尤其是銀耳(白木耳)產量占全國的90%。
中國雖然是食用菌產量最大的國家,但年人均消費量不足0.5公斤,美國年人均為1.5公斤,日本年人均為3公斤,全國年人均消費量與世界一些國家相比,差距較大。
據海關提供的數據,2001年、2002年、2003年食用菌出口量分別為47.6萬噸、38萬噸、43萬噸,換匯分別為6億美元、4.6億美元、6.2億美元,出口量和總量相比才接近二十分之一,國外食用菌人均消費量每年正以百分之十三的速度遞增,有大的國外市場空間可供開拓。
中國內地食用菌人均消費量還不到香港的十分之一,因此國內市場潛力巨大。
有調查表明;北京每年的食用菌產量為15萬噸,按固定人口1500萬人計算,每人每年只能吃到10公斤左右的食用菌,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
受此影響,所以對國內市場更要加大宣傳力度及,擴大消費群體,提高消費總量,以拉動生產;對關鍵是提高產品各層面質量,以求增加占有份額。
中國大農業的發展是,即綠色農業,蘭色農業和白色農業.白色農業就是微生物農業,即食(藥)用菌產業.這個小生物,大農業有著廣闊的前景,它不僅能解決人們生活所需要的蛋白質,而且還能用于醫藥上,解決與人們生命相關的問題.從整個發展趨勢看,將來的菌業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產業.從大農業的角度來看,將來要分為植物類,動物類和菌類.從食用菌價值上來看,食用菌將成為第三世界主要蛋白質的來源.如風尾菇和牛肉,豬肉含的各種成份基本相似.從銷售情況看,食用菌的銷售量大幅度增加,如日本近20年消費量增加了223倍.因此而言,食用菌前景廣闊,發展空間很大.加之地方各級政府重視,栽培原料豐富,技術容易掌握,未來的食用菌產業將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成為廣大農民朋友脫貧致富的好項目.根據食用菌的發展情況,未來的食用菌將會出現以下幾種可能情況. 工廠化杏鮑菇栽培1,由單一品種向多品種發展.為了保證菇農的穩定收入,菇農要適應市場要求,一種品種價格銷量不好,另外的品種可以補充.2,從生產方式上由人工向機械化發展.因為人工的代價會越來越高,加之難以,所以必須向機械化發展.3,從小規模向大規模發展.小的規模難以適應市場需要,就是群眾經常所說的生意要成樁,這樣才能吸引大量的客商來本地收購,銷售.才能保證市場的產品不積壓.4,從產量型向質量型發展.菇農生產出不僅是大量產品,而且,如香菇要多產花菇和厚菇,農藥含量不能超標等.就從平菇而言,日本要求平菇不是大而厚,而是小而厚,只有5分錢人民幣那么大.5,從季節性栽培到全年型栽培.為了提高經濟收入,一年只在旺季生產很難保證菇農的效益,而且大量的機械設備閑至,相對就減少了收入,可以采取多品種,多季節的栽培方法,保證每年各個季節都有菇出售.6,從平地向立體化栽培.菇棚不只是地面上種植,而要搭架分層種植,以便充分利用空間.7,從木材,料食向農副產品.下腳料和菌草上發展.根據國家森林法,木材的砍伐要限量并要有計劃,所以有木材和鋸沫為原料的品種要及時更換,可用農副產品下腳料和種植菌草來滿足菌類生產的需要.隨著人們生活習慣改變,國內市場潛力很大,加之中國又是食用菌出口大國.中國每人每年吃2斤食用菌,就可以增加80多個億,由此可看菇類市場將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但是并不是每一個菇農生產者都有很大的收入.為了保證菇農的經濟收入,發展食用菌還必須認真的做好市場調查和分析工作,以確定你種植的品種和生產規模.應做好以下幾項調查.1,做好本地市場調查與分析:根據當地市場的容量和,確定生產規模和種類.2,做好國際國內市場調查.國內市場可根據你離城市的遠近,所需的品種和數量,價格,可根據外貿,海關提供信息,簽定合同,確定生產種類和規模.3,生產因素和調查.在做好市場調查的基礎上,根據氣象條件,能否生產,生產原料和來源,價格,距市場的遠近,土地,勞力資源是否充足,來確定生產與否.在食用菌生產之前,需要做好市場調查和生產因素的調查,而后進行匯總分析,成本核算,市場預測,計算出成本和收益,再開始生產.
GB\\\/T 21125-2007《食用菌品種選育技術規范》。
適用于各種方法的食用菌品種選育,規定了食用菌品種選育的通用技術、程序、栽培試驗示范、營養成分和食用安全性分析。
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農業部主管。
所以,食用菌產業不是執行行業標準,而是執行國家標準。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4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