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個“七品芝麻官”。
你可千萬別以為我家真有個當官的,我說的這個官是個木頭人。
你瞧他那副德性,一看就是個地道的貪官。
他頭戴一頂小小的烏紗帽,帽子兩頭的紗翅上各掛著一個大大的銅板。
他兩只小小的眼睛斜視著,似乎在想什么鬼主意。
他滿臉奸笑,手里拿著一把折扇,好像正吟詠做官的那句名言:“衙門八字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他的脖子是一根細細的彈簧做成的。
如果你輕輕地碰一下他的頭,他就會一邊搖頭晃腦,一邊奸笑。
那貪婪的模樣,真讓人恨之入骨。
紅官袍下,他的右腳牢牢地踩在一個好大好大的金元寶上。
望著這個金元寶,我的眼前不由浮現出一幅幅悲慘的畫面。
那些窮苦的老百姓被這些貪官逼迫得走投無路、家破人亡,而這些浸透了窮人們血汗的金銀財寶才全滾入了貪官的腰包。
怪不得闖王李自成東渡黃河時,窮苦百姓是那么的歡迎。
不殺光這些貪官們,老百姓哪會有好日子過呢
望著這個木頭人,我想,要不是因為他是木頭的,我非打他個稀巴爛不可。
《憫一李紳鋤 禾 日 當 午 , 滴 禾 下 土 。
誰 知 盤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
《憫農》二李紳春 種 一 粒 粟 ,秋 收 萬 顆 子 。
四 海 無 閑 田 ,農 夫 猶 餓 死 。
(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這是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中的詩句。
其意思是,富貴人家因酒肉過剩吃不完,有些已腐爛并發臭,窮人們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
形容當時社會貧富懸殊。
詩中還寫道:“誰能久不顧
庶往共饑渴。
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豈知秋禾登,貧窮有倉卒。
生當免租稅,名不隸征伐。
”具體描述了普通百姓的苦難生活,表達了詩人對窮苦人們的深切同情及其愛民情懷。
(二)“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使臣王命,豈不如賊焉
今彼征斂者,追之如火煎。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這是出自杜甫《兵車行》中的詩句。
此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表達了詩人減稅輕賦的主張,體現了其愛民情懷。
“使臣王命,豈不如賊焉
今彼征斂者,追之如火煎。
”此句出自于唐代詩人元結的《賊退示官吏》詩。
該詩是元結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斥責統治者橫征暴斂的詩作。
詩序交代了歷史背景,詩中表現了官吏不顧人民死活的社會現狀。
此詩對“今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的現象發出了憤怒的譴責,揭露了安史之亂以后官吏對人民橫征暴斂的罪行,批判了征斂害民的官吏,控訴了官不如賊的黑暗社會,作者表示寧愿棄官歸隱,也絕不做殘害人民以邀功之人。
全詩質樸自然,直抒胸臆,毫無雕飾之感。
(三)“誰知盤,粒粒皆辛苦。
”這是唐代詩人李紳的詩句。
這首詩描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
第一、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里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
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于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
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告誡人們應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堅持勤儉節約,不能鋪張浪費。
體現了詩人的愛民情懷。
(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此句出自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的《后出師表》。
其意思說,我一定勤勤懇懇,不辭勞苦,小心謹慎地辦事,為國家為人民盡職盡責,直到終生。
(五)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此詩出自戲劇《七品芝麻官》, 系戲劇中角色明代縣令唐成的詩句。
《七品芝麻官》的劇情是:明朝嘉靖年間,奸相嚴嵩之妹、一品誥命夫人嚴氏在保定苑縣仗勢橫行。
定國公副將杜士卿奉命暗訪保定,查問嚴氏罪行。
杜士卿行至保定城郊,碰到嚴氏之子程西牛強搶民女林秀英,拔刀相助。
混亂中,程西牛被管家程虎誤殺。
杜士卿得知秀英之兄已被程西牛勒死,當即為林氏父女寫下保帖,囑他們去縣衙告狀,自己趕回京城稟告徐千歲。
嚴氏得知兒子被殺,親手執木槌打死了秀英之父。
秀英悲憤至極,在為人剛直不阿、廉潔奉公的新任縣令唐成下鄉察訪時大聲喊冤,唐成讓她到按院告狀,自己也匆匆趕至。
按院五臺大人不敢斷案,將案子推給了唐成。
唐成決定為秀英做主,審問嚴氏。
他假意與嚴氏周旋,拿到了人證和物證,抓起了程虎,鎮住了驕橫的嚴氏。
此時,杜士卿奉旨傳來大理寺公文,命令將嚴氏捉拿歸案。
清晨,唐成押著嚴氏進京復命。
(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這是出自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詩句。
表達了詩人同情百姓疾苦,期待“得廣廈千萬間”,讓“天下寒士”能避風雨,居有其所,體現了詩人偉大的愛民情懷。
(七) “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
”此句出自《晏子春秋?問下》。
叔向問晏子曰:“意執為高
行孰為厚
”晏子即答此。
其意思是,沒有比愛護老百姓更高明的想法,沒有比讓百姓快樂更寬厚的做法。
(八)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這是出自戰國時期著名詩人、楚國大夫屈原所寫《離騷》中的詩句。
其意思是,我揩拭著心酸的眼淚,聲聲長嘆,哀嘆人生的航道、百姓的生活充滿了艱辛。
(九)“衙齋臥聽蕭蕭竹,疑似民間疾苦聲。
”這出自清朝鄭板橋《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詩。
此詩是鄭板橋任山東濰縣知縣時贈給包括的。
其意思是,在書齋躺著休息,聽到風吹竹葉發出蕭蕭之聲,立即聯想是百姓啼饑號寒的怨聲。
(十)“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灰塵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這是出自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賣炭翁》詩。
表達了詩人同情百姓的疾苦,尤其是關注仍在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老年人,為他們鼓與呼。
春秋時代,被人們尊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
他的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
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
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
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
有人笑道:“學問出眾,為什么還要問
”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么不好
”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后,為什么叫他
”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
”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并不以為恥辱呀
” 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宰相肚里能撐船 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后任用主持朝政。
他的屬下有個叫的,性格孤僻,訥于言語。
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
有人看不慣,在面前嘀咕說:“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
”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
讓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臺。
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
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
”后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里能撐船”。
負荊請罪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之上。
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
得知后,盡量回避、容讓,不與發生沖突。
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
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
”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明朝年間,山東濟陽人董篤行在京城做官。
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里蓋房為地基而與鄰居發生爭吵,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
董篤行看后馬上修書一封,道:“千里捎書只為墻,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
”家人讀后,覺得董篤行有道理,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
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
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后,就有了一條胡同,世稱“”。
唐代教育他弟弟為官待人要寬容。
他弟弟說:“有人往我臉上吐唾沫,我自己把它擦去。
”說:“這還不行。
你把它擦去,還是違背發火人要侮辱你的意愿。
我看還不如讓唾沫自然干掉為好。
”
傳世古書畫魚龍混雜、直偽雜糅,對每一個收藏、購買者來說,首要的問題就是如何鑒定古書畫——辨別真偽。
書畫鑒定的依據除了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外,還有印章、題跋、紙絹、著錄和裝潢等。
一、印章“一字二畫三印章”,這是鑒定一張畫的次序。
一張書畫往往有許多印章,有作者加的印,有收藏者加的收藏印,有鑒賞家加的鑒賞印等。
通過印章,可以考察一位書畫家的別號、字號、生年、行第、鄉里籍、家第、仕途經歷、癖好志趣,還能了解這件書畫的流傳經過,印章為書畫鑒定提供了重要的輔證。
唐宋時,作者在畫上蓋印很少見,而在書法作品上蓋印,唐代已較普遍。
元、明、清畫家,一般畫完后都蓋櫻書畫中常見用印有:人名別號?。好髑瀹嫾?,除名字外,還有號、字、別號,常出現在書畫用印中。
一個書畫家,往往有多種印章,如梅蘭芳的繪畫作品中,早年用“梅瀾”,中年用“梅畹華”,于晚年用“大千居士”;晚年用“”。
室名館堂號?。汗糯娜四拖矚g把人個起居、游憩、讀書、藏畫處,題上一個堂號,并將堂號入印,蓋在書畫上,如的“悔烏堂”。
書畫鑒藏印宋、元、明、清、現代都很常見,如“子孫保之”,“子子孫孫永保之”。
觀賞?。汉褪詹赜〔畈欢?,但觀賞印是觀賞者替別人觀賞后所蓋的印,如“××觀賞”、“××曾觀”、“××所見”、“××借賞”。
記事?。憾鄶蹬c繪畫有關,記敘繪畫過程中的好事或壞事、樂和悲等。
如兩次赴黃山,故又有“兩到黃山絕頂人”。
后又去一次,故有“三到黃山絕頂人”;康熙賜王如臺“畫圖留與人看”,故王刻“御賜畫圖與人看”之櫻官宦仕途?。河洈⒆髡呤送窘洑v和官職。
一種是得意,炫耀自己的官職,如唐寅做了南京解元,故有“南京解元”入印;一種是失意,發牢騷,如“一月安東令”,意即作者只做了一個月的安東縣令。
又如的“七品官耳”,記載自己只做了。
門第?。悍从匙髡叩募?、家庭、鄉里、氏族等。
如唐寅的“吳趨唐寅”,“吳趨”為蘇州市的一條胡同名,即今吳趨坊。
行次?。涸谔拼写魏苁?,明清則少,但入印者很多。
如乾隆十一子成親王永瑾的“皇十一子”櫻箴言?。簩⒏裱?、成語、警句入印,如“”。
古語?。喝纭白訉O世昌”。
詩文印有時是一首完整的詩,有時是不完整的幾句。
清大畫家石濤,畫首常有“于今為庶為清門”。
紀年卯:表明自己×年×月生,×年中功名,如“生于丁卯”、“甲申進士”。
此外還有肖像英宮廷印等。
固然,用印章來判斷書畫作品的真偽,是有相當根據的。
但是,印章也有不足為據的地方,因為印章堅固耐久,書畫家死后,印章仍可存在,后人就可以籍此來作假。
還有些假書畫上鈐蓋著翻刻的書畫家的印章,所以,在鑒定書畫中只能作為輔助依據。
二、題跋書畫的題跋有三類:作者的題跋,同代人的題跋和后人的題跋。
最多的是為了說明這件作品的創作過程、收藏關系,或考證它的真、表揚它的美,于是有許多作品仗著題跋而增加了后人對它的信任。
但是,書畫中既有偽作,題跋方面也同樣有多種的作偽情況。
如真畫配上假的題跋,假的畫配上真的題跋,各種各樣的題跋作偽在鑒定實踐中也是屢見不鮮的。
因此,對作品的題跋要作具體分析,尤其是后人題跋對書畫鑒定能起多大作用更要據具體情況分析。
題跋對書畫鑒定是不是可信,還要看題跋者的水平。
如乾隆皇帝弘歷的鑒定能力差,但好在許多書畫作品上寫字,妄加評說,將真跡當成偽品,而將偽品說成是真品。
如元代黃公望的真本和偽本,他就弄顛倒了。
經眼過的書畫名跡也很多,但在品評上不嚴肅,其題跋也不能令信。
而文徵明的題跋就較為可信,因他工書善畫,鑒別能力高,態度比較認真。
另外,某個時代和某個書畫家的題跋也各有特點,這也是鑒定工作中需掌握的。
唐宋以前(包括唐宋)繪畫作品多不書款,即使有書款,也僅見于石隙縫間,或××皇帝題字。
宋代書法作品一般都寫款,也有寫干支款,因人而異。
如據今存郭熙畫考證,其書款一般用干支款,落款為“早春壬子年郭熙畫”。
北宋末南宋初畫家李迪,其書款既有皇帝年號,又有干支。
如,“慶元丁巳李迪畫”,但其款一行到底,而無二行。
南宋馬遠,夏圭的題款都在邊上,一般不書年號干支,僅幾字。
出現“平頭款”(兩行的第一字齊平),而無“抬頭款”(后一行比前一行低一二個字)。
元代為誰作畫,直書其名,而無“大兄”、“先生”之類稱呼。
元代書款中,往往有“奉贈”、“見贈”、“奉寄”、“以贈”等字,這種風格沿襲到明初。
明代“”落款各有特點。
仇英一輩子作畫,但只有“仇英實父制”一落款;唐寅早年有“晉昌唐寅”、“吳趨唐寅”,“姑蘇唐寅”,晚年有“”、“子畏”;沈周落款為“長洲沈周”、“沈同”;文徵明,早年款為“文壁”(非“璧”),45歲左右以后,用“文徵明”,“徵仲”、“衡山”。
明代書畫大家,字玄宰。
有“字無玄宰,畫無其昌”之說,即書法上落款“其昌”,畫上落款“玄宰”,極少例外。
三書畫用紙和絹傳統中國書畫一般寫畫在紙絹上,所以,認識紙絹的時代特點,對于鑒定中國書畫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各個時代的絹和紙在質地和工藝上各有特點。
前代的紙、絹后人雖能在一定時期內利用,但后代的紙、絹前代人是絕對利用不到的。
摸清各個時代紙、絹的特點,至少可以排除用后代紙絹偽造前代書畫的那些贗品。
此外,書畫家采用的紙或絹,與他的寫畫習慣、表現技巧等有連帶關系。
不同的紙絹有不同的特點,在不同的紙、絹上寫畫,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
一般說來,設色工筆畫用絹較多,水墨寫意畫用紙較多。
唐五代以前繪畫,幾乎都是絹本的。
宋代以后,開創和發展了水墨寫意畫,紙本就漸興起來。
元代高克恭、郭界、方從義等人的作品,題材多為水墨云山,故多用紙本。
而李 等雙鉤填色所用絹本能取得更好的藝術效果,故用絹本。
四著作和裝潢前人對于收藏過或看過的畫,往往寫成記錄,編為專書。
這也是書畫鑒定很好的參考資料。
著錄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本人收藏的著錄。
如清代安歧的《墨緣匯觀》、清高士奇的《江村書畫目》等。
另一類是經手或過目書畫的著錄,如清代吳升的《大觀錄》、清阮元的《石畫記》。
這些作者,多數在鑒定上下過一番功夫,雖難說無誤,但很多是正確的。
中國書畫十分重視裝裱,各個時代裝裱風格及質料各有特點。
展子虔《游春圖》是公認的真跡,但畫上無款,隋代又無第二件卷軸畫傳世,缺少可資比較的材料。
個人風格更無從印證。
故此畫的鑒定只能靠題跋、收藏著錄和裝潢。
該畫卷首有宋徽宗趙佶題鑒,又是“宣和裝”,幾項輔助依據為鑒定提供了有力佐證,而裝潢正是其中之一。
中國古代的書畫,歷史悠久,是舉世矚目的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歷代流傳下來的書畫作品,雖為薄紙一張,但其價值昂貴。
為了牟取暴利,歷史上不少畫家和古董商人按著名畫家的名聲和墨跡進行造假,遠在南北朝時期,我國的摹拓書畫的技術就已相當成熟,有些已達到真偽難辨的地步。
編輯提醒:請注意查看“”一文是否有分頁內容。
――清.鄭板橋《題墨竹圖》 有志凌云挽月弓,生來破石指蒼穹。
細細的葉,疏疏的節; 雪壓不倒,風吹不折
鄭板橋,名燮,字克柔。
板橋是他的別號。
他生于一六九三年,卒于一七六五年,祖籍江蘇揚州興化縣人。
他出生在書香門第之家。
他工詩詞、擅文章、精于書法、繪畫,尤其擅長畫竹,他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清代時期乾隆年間著名書畫家和詩人。
他的“三絕”詩、書、畫中,怪異之作俯拾即是,甚至連他的創作論亦頗奇談怪論。
他時時好發寄語,稱自己的作品是“掀天揭地之文,震雷驚電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原不在尋常眼孔中也。
”故此,他又被人們稱之為“揚州八怪”之一。
“揚州八怪”(汪士慎、黃慎、金農、高翔、李鱔、鄭板橋、李方膺、羅聘),在當時這八位藝術家在政治態度、生活作風、書畫創作等方面都不同于社會流俗,他們的為人有明顯個性,他們的作品,有獨創風格,他們的書畫就形成了“揚州畫派”、“揚州八怪”,而鄭板橋更是 “八怪”之中的佼佼者。
鄭板橋的一生,經歷了三個帝王。
在科舉道路上,歷經了三個階段: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他四十三歲那年,也就是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考中進士,乾隆十六年,公元一七五一年,他五十歲時出任范縣知縣,后調任濰縣任知縣。
后因賑災事觸忤上司而辭官,寓居揚州,后以賣畫為生。
“難得糊涂”是鄭板橋的立身名言。
板橋的“難得糊涂”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典故呢。
相傳,清乾隆十六(1751年),鄭板橋在山東濰縣(今濰坊市)做縣令已歷年,當時濰縣歸萊州管轄。
他早就聽說萊州郊外的文峰山上有一通《鄭文公碑》,此碑在我國書法由隸轉楷的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公務繁忙,他一直無暇去看。
是年9月19日,鄭板橋到萊州辦完公事,天色尚早,經人指點,他爬上山,找到了這塊通碑。
他如獲至寶,就聚精會神地欣賞研究起來,直到夜幕降臨,碑上的字跡再也看不清才只好作罷。
當他回過神來,舉目四望漆黑一片,才感到為難了,下山的路不熟悉,無法下山。
可在這荒山野嶺怎么過夜呢
尋思好久,忽然發現山上有一處燈光。
于是,他便摸黑朝燈光方向走去。
到了跟前,見是一所宅院,他叫開門,房主人是一位老者。
他通報了自己的姓名和來意,看來,房主人對他早有所聞,熱情歡迎。
吃過晚飯,二人便敘談起來。
從國事到民事,談得很投機。
最后,房主人提出,他有一方石硯,尚無硯名,請鄭板橋留下墨寶。
他欣然應允。
房主人拿出一方長方形巨硯,并備好筆墨紙張。
當鄭板橋思考硯銘內容時,才對房主人說:“你看,我只顧和您說話了,到現在還不知道您的尊姓大名呢。
”房主人說“我哪里還談得上什么尊姓大名,只不過是糊涂老人罷了。
”鄭板于是寫下了“難得糊涂”四個大字。
主人看過,心靈有所觸動,于是說出了自己的身世。
原來,他在乾隆朝中為官數年,后來因不滿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腐敗行為,自己又無回天之力,于是便辭官歸隱山林,頤養天年。
鄭板橋聽完,感到意猶未盡,見四字下尚有空白,于是又寫下了:“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
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
” “難得糊涂”四個字它是一種憤激之詞,這就是說,一個清醒的決看不慣當時世俗的黑暗,只有使自己變得糊涂,才能免生閑氣。
但正直的人又總是糊涂不起來,故而糊涂就更難得了。
鄭板橋想糊涂又糊涂不了,原因在于他又是極聰明之人,什么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他無法糊涂。
本來,不糊涂卻要裝糊涂,這就很難。
尤其是什么時候該糊涂,什么時候該清醒,這個方寸就不易把握。
所以板橋慨嘆“難得糊涂”
這“難得糊涂”四個字包含著多少感慨,多少嘆息,多少沉重,多少憂傷,又有多少不滿,多少牢騷在其中。
故爾,“難得糊涂”的智慧,實際上包含著一種韜光養晦的世故,或者叫作應世技術。
當人處在某種險惡的形勢下,而又對這種形勢無可奈何時,“糊涂”的智慧,可以起到一種應付時局,擺脫困厄的作用。
也能寄寓于許多哀痛與沉重。
鄭板橋的“難得糊涂”正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哲理睿智的啟迪。
其實,“難得糊涂”是哲人面對蕓蕓眾生的執迷而發的機言智語。
它猶如禪宗的偈語,是需要用心體悟的。
板橋想讓人們從中悟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太深于世故,太精于鉆營,不要一味去爭,不能功名利祿總是放不下。
“糊涂”一點,能讓人得到一種安寧,一種輕松,一種坦蕩,一種悠然,一種自在。
鄭板橋的“難得糊涂”此言一出,就成了珍品,故此當時許多文人雅士,達官貴人,鴻儒巨商,都恭恭敬敬的把“難得糊涂”書為條幅,懸掛于廳堂之上,奉為格言警句,頂禮膜拜。
清官為民不染塵,是鄭板橋做官的準則,他在五十歲時,出任山東范縣知縣,后調任濰縣知縣(今山東濰坊市)知縣七年。
他在任職期間,為政清廉,關心民間疾苦,斷案公正,為當地老百姓做過一些好事。
比如,遇到荒災之年,他日夜勘察民情,為保全百姓性命,他來不及向上級申報,就果斷地打開糧倉賑濟災民。
再如,他還曾“捐廉代輸”,用自己的俸祿替貧苦百姓交納賦稅。
為此他作過很多詩詞,如:《逃荒行》、《還家行》、《孤兒行》等,都是憂國憂民之佳作。
鄭板橋居官謹慎,唯恐不了解民情而辦錯事,他做官一心有功于國,有德于民,關懷人民,同情百姓,這些思想在他的題畫詩《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有所表露。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 他居住在縣衙里,夜間無眠,聽到風吹修竹發出了蕭蕭的聲音,由此產生聯想,想到民間的疾苦;并且感慨深沉地表示,自己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七品芝麻縣官,無力解民這倒懸,可是百姓的種種苦難卻是沉重地縈系在自己的心頭的。
鄭板橋在任濰縣知縣時,為幫助災民度過荒年,他大興工役,修城鑿池,以工代賑,招來饑民就食赴工;以盡封當地豪坤糧倉,并令邑中大戶開廠煮粥輪流供應,就這樣救活災民無數。
這些政績在鄭板橋的行書代表作《修城記》中詳細記述。
《修城記》的碑文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天地有春必有秋,國家有治必有亂。
”板橋用辯證的觀點分析了自然界和社會發展規律。
第二部分:“濰縣地界海濱,號稱殷富,一旦有事,凡張牙利吻之徒欲狼吞而虎噬者,濰其首也。
”對濰縣的公正評價和講了修城的重要意義。
第三部分:“本縣先為之倡。
首修城工六拾尺,計錢三百六十千。
”板橋以身示范,帶頭捐資修城。
第四部分:“其余各任各段,各修各工,本縣一錢一物概不經手。
”板橋用了“承包責任制”的辦法,分段包干修城,而自己則兩袖清風,一塵不染。
《修城記》通篇僅用了200多字,就全面闡述了修城的宗旨和修城的重要意義。
時至今日,這篇《修城記》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
辭官隱居畫清竹,是鄭板橋的最終歸宿。
鄭板橋在知縣任上,因替百姓訴訟,辦賑濟,如實上報災情,減免農民一切賦稅,開國庫放糧救災。
但由于其他地方官員為了邀功而隱瞞災情,鄭板橋是正直的官員,不肯為虎作倀,終因他為賑災之事遭到了“大吏”的指責和大戶的反對。
他也深感自己“無回天之力”了,只好“放一著,退一步”了。
于是,便在乾隆十八年(1753)憤然辭去縣令,回到老家揚州,當年他已六十一歲了。
當他去官之日,濰縣百姓傾城而出,含淚相送,使他倍受感動,板橋對濰縣父老惜別依依,曾畫竹題詩留別道:“烏紗擲去不為官,囊藁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
” 作為地方官,板橋離開范縣時一塵不染,告別濰縣時又兩袖清風,這堅貞高潔的情操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所以,在他走后的許多年里,濰縣的百姓家里都供設他的畫像,以表達敬慕之情。
鄭板橋回到家鄉江蘇省興化縣(今興化市)后,小住一段時間,便到揚州寓居,以賣畫為生。
鄭板橋精于繪畫,尤其擅長畫竹。
畫出了得意的畫幅,他又喜歡題上一首詩,或是寫上幾句話,把自己的感受,體會說出來,也往往記述有關的事情,或者引發一些議論來。
他的題畫詩極富特色。
與畫相配,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語言清新、質樸,用句生動、傳神;詩中常見哲理警句,如珠似玉,瑩瑩生輝。
或寫蘭、竹,或寫菊、石,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滲透著畫家濃厚的情感意識,讀之令人回味悠長。
鄭板橋為什么愿意畫竹
這是因為竹子有很多可愛之處。
它具有青翠挺秀的形貌,可供觀賞;它的筍芽可供食用,枝干可制器物,葉子可作藥材,有著多種實用價值。
此外它還具有好多可以用來比喻人品的特質:枝干中空,這叫做“虛心”;節段挺直,這叫做“勁節”;經霜不凋、迎風傲雪,有耐寒的操守;沒有穢氣,不招蟲蟻,有潔凈的品行;如此等等。
于是,竹子便成為人們理想的品德的象征和寄托,被稱作“君子”,被視為“良友”,故而文人畫竹,蔚為風氣。
鄭板橋畫竹,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既不同于宋人文同的茂密,又不同于元人吳稹的豐腴,而是簡凈疏朗,挺拔剛勁。
他多用簡筆能在一枝一葉、三竿兩竿之中傳神寫意,顯示性靈,氣韻,也顯示他自己的思想和性格。
筆墨越簡,越要求準確、精煉,越要求高度的概括集中和適當的夸張突出,必須匠心獨運,慘淡經營,才能收到“一以當十”的藝術效果。
鄭板橋努力去追求這種境界,他有一首《題竹》詩,曰:“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灑夜間思。
冗繁刪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他一面創作,一面思考,刪除只表現形貌的繁枝冗梢,保護能傳達神韻的勁節秀葉,筆下不斷地出現新意,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待到往往因為新穎而感到生疏的時候,那才是真正的成熟,道出了畫家自己“四十年畫竹枝”的藝術經驗,概括了藝術發展的規律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句俗語來自戲劇“七品芝麻官”清苑縣知縣唐成不畏權勢,與明朝大貪官嚴嵩之權貴做斗爭的故事,體現了七品知縣大智大勇,不畏權勢的勇氣和作為,體現了為官之道與其個人的人格魅力,在民間廣為傳唱。
傳說清代七品縣官著名畫家鄭板橋也曾說: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百科名片原名鄭燮,清代畫家、家。
字克柔,號板橋,也稱鄭板乾隆時進士,曾任濰縣縣令畫史。
漢族,江蘇興化人。
鄭板橋善畫竹、蘭、石、松、菊等,而以體貌疏朗、風格勁健的蘭、竹最為著稱。
他主張不泥古法,師法自然,極工而后能寫意”。
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繪畫三階段說,把深思熟慮的構思與熟練的筆墨技巧結合起來,板橋畫竹以草書之中堅長撇法運之”,收到了多不亂,少 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的藝術效果。
板橋所畫之竹氣韻生動,形神兼備。
意在筆先”趣在法外”。
板橋畫蘭,多為山野之蘭,以重墨草書之筆,盡寫 蘭之爛漫天性。
板橋畫石,骨法用筆,先勾出石的外貌輪廓,有時配以蘭竹,極為協調統一。
鄭板橋的畫給當時清代書壇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廣大知識分子, 勞動人民視為珍寶,不惜重金爭購,廣為流傳。
鄭板橋畫扇 相傳,清朝的鄭板橋在晚年時,曾在濰縣當縣令。
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趕集,見一賣扇的老太太守著一堆無人問津的扇子發呆。
鄭板橋趕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見扇面素白如雪,無字無畫,眼下又錯過了用扇子的季節,自然也就沒有人來買了。
鄭板橋在詢問的過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貧困,決定幫助她。
于是,鄭板橋向一家商鋪借來了筆、墨、硯臺,揮筆潑墨。
只見冉冉青竹、吐香幽蘭、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飛到扇面上,又配上詩行款式,使扇面詩畫相映成趣。
周圍的看客爭相購買,不一會兒功夫,一堆扇子便銷售一空。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3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