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有環境描寫的內涵詩,都會有心情的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送友人------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山中送別------王維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綠, 王孫歸不歸
送別------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別董大------高 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洲。
與君別離意, 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 兒女共沾巾。
渭城曲------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別 ------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1、駱賓王 《于易水送人一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崇敬荊軻古今一體,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種激越之情。
后兩句寓情于景,景中帶比,荊軻精神千載猶存,還有詩人對現實環境的深切感受。
沒有離別的情景也不知所送為誰,純是抒懷詠志之作,開風氣之先。
2。
、王勃 《別薛華》 送進多歧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窮和獨是傳神之筆,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來作伴,第三聯同情勸慰對方,也用以自慰,雙方都會在對方的夢中出現,說明懷友之誠相思之切,不重惜別之情而寫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擺脫個人哀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別不必傷感,一洗送別的悲酸之態,意境開闊音調爽朗,獨標高格。
《江亭月夜送別二首》其二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間所寫,通過對景物的描寫,間接地表達送走友人后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
留連顧望之狀,凄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紙上,夜色深沉冷寂。
融情入景。
寒,著此一字境界全出——王國維L* 3、宋之問 《送別杜審言》 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
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
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
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杜被貶。
情真意切,樸實自然,“嗟”同知已離別而惆悵,為故人被貶而傷感受,因宦海無常而慨嘆。
江邊垂柳依依惜別,儲蓄寫出人雖不至心意已到。
后四句接連用典,慨嘆友人懷才不遇。
音韻和諧,對仗勻稱,樸素自然,不尚雕琢。
4、陳子昂} 《送魏大從軍》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不落兒女情長,凄苦悲切的窠臼,從大處著眼抒發了作者的慷慨壯志,活用典故,充滿奮發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氣壯山河。
《春夜別友人》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此會是何年。
——開頭別宴將盡分手在即,直接進入感情的高潮情懷真摯,二聯寫離情的纏綿,三聯時間已晚離別到來,“何”后會難期,隱隱的哀愁,沒有長吁短嘆,在沉靜中見深摯的情愫,不溫不火,意態從容,氣象雍雅不作哀聲而多幽深的情思 5、張說 《送梁六自洞庭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標志七絕進入盛唐。
“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瑩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
”——滄浪詩話。
作者謫居岳州,梁知微經此入朝,送客。
征帆遠去,凄宛而不抒情,反寫簡淡的秋景。
孤——由峰而轉向人,神話傳說使君山縹緲,浮——迷離撲朔之感,三句寫了神仙不可接,友人不可接,朝廷不可接。
結尾言有盡而意無窮。
通體散行風致天然惟在興致。
7、孟浩然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的詞藻,語句平淡近乎口語,對偶不工極其自然,言淺意深頗有余味。
8、李頎 《送魏萬之京》 朝聞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兌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站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磋跎。
——把霜擬人化,寫出深秋時節的蕭瑟氣象,寒不可見樹色可見。
催,生動有感,敘事寫景抒情交織在一起。
9、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首句寫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
那寒意不僅在滿江風雨中也在離人的心頭。
次句意境開闊,孤——襯心境,即景生情,情蘊景中,令人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
含蓄、蘊藉、余味無窮。
《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向,白云天盡時。
——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讀來卻詞淺情深,含有悠然不盡之意。
《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不寫餞別,匠心獨運,與他詩不同。
把道別作暗場,而寫別后的寂寞之感,悵惘之情,離愁,往往在別后當日的日暮而更濃重、稠密,卻只用掩柴扉來表達。
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濃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別,前兩句點明時間、地點、環境、氣氛,寫景色調清新,明朗,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不黯然銷魂,相反,倒是輕快而富于情調。
三四句是極豐富內涵的一剎那。
11、李白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寫景兼時令,楊花子規暗含飄零之感,次句寫五溪不著悲痛語而悲痛之意自現,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
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隨風而致。
此兩句有三層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滿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見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到別無他法。
通過想象把無情月變成知心人,將自己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巨大特點和優點之一。
當詩人要表現強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時常常使用這種手法來取得預期效果。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前兩句敘事,后兩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
空靈而有余嘆,自然而又情真。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強的離別,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種深情的體貼,這是充滿詩意的離別,所以如此,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系。
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有詩人李白的向往。
三月前加煙花,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涂抹得尤為濃郁,意境優美,文字綺麗。
后兩句看似寫景卻包含一個詩意的細節,友人遠去依然目送。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接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首聯交待行蹤,次聯隨和入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詩人開朗喜悅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頸聯寫了遠景和近景,尾聯依戀老鄉卻不說思念,而是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來,懷著深情,更顯出自己思鄉的深情。
言有盡而意無窮,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
12、高適 《別董大》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詩作,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涂上豪放健美的色彩,前兩句直寫日落之景,純用白描。
13、劉長卿 《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夕陽,青山獨遠歸。
——即景抒情,構思精致,語言精練,樸素秀美。
前二句點明時間,后二句寫歸去情景。
有一種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畫。
鐘聲觸動思緒,歸影勾起歸意,詩人形象隱于詩外,表露寄托詩人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構成一種閑淡的意境。
《餞別王十一南游》 里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
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
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借助眼前的景物,通過遙望和凝思來表達離愁別緒,手法新穎不落俗套。
友人遠去,頻頻揮手,依依惜別,沒有直抒心中所想,借送別處長江兩岸的景物入詩,用一望字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融為一體,讓煙水、青山、飛鳥來烘托自己惆悵的心情,空字不只點出被送友人遠了,同時寫出詩人此時的空虛寂寞之情。
五六句寫詩人心隨友人遠去,直到目的地。
最后又回到現場,久久不忍歸去,心中充滿無限愁思。
情景交融,首尾相應。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首句寫氛圍,聲音、情狀、時間、地點,顯得黯然銷魂。
二句用兩個自,以流水的無情,反襯人的傷心,三四句用同病相憐來寫依依惜別,通篇基本上直陳其事的賦體,緊扣江邊使寫景與抒情相結合。
14、岑參 《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
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臺月。
脫鞍暫入酒家壚,送君萬里西擊胡。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既不寫餞行時的歌舞盛宴,也不寫難舍之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說話行事,字里行間激情蕩漾。
開篇造成特殊的背景,烘托李副使毅然前行的氣概,珍重的送別之意暗含其中,三四句明寫友人的經歷,激勵其一往無前,五六句化惆悵為豪放,末句直抒胸臆,氣貫長虹。
融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并突破了一般送別詩的窠臼,語言口語化,親切灑脫,聲調悠揚流美,奔放明快,韻律自由活潑,節奏跌宕有致。
《武威送劉判官磧西行軍》 火山五月少行人,看君馬去疾如鳥。
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
——首句似即景信口道來,點明季節和所向,寫行程之難,次句寫李判官的過人之勇。
馬之快,原之闊,身手矯健。
尾句有回旋天地的凌云壯志,不但是賦而且含有比興象征之意,使詩脫卻一般私誼的范疇,升華到更高境界。
此詩只就此地與彼地的情景略加夸張和想象,敘述自然比興得體,頗能壯僚友之行色,惜別與祝捷之意也就見于言外,在送別詩中可說獨具一格。
15、賈至 《巴陵夜別王八員外》 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離恨空隨江水長。
——這是一首情韻別致的送別詩,詩人先從自己離別洛陽時寫起,懷著被貶的失意離開故鄉,以物候的變化表達時間的變換。
深得采薇遺韻。
開首兩句灑脫飛動,情景交融,既點明季節地點,又渲染氣氛,給人一種人生飄乎,離合無常之感。
三句的世情含意極豐,世事如浮云,更覺離情難遣如流水之悠長。
結尾一個空字表達了一種無可奈何而又依依不舍的深情。
唐詩中寫遷謫之苦,離別之恨者多,且各盡其妙,此詩以遷謫之人又送遷謫之人,情形倍加難堪,寫得沉郁蒼涼,一結有余不盡。
16、司空曙 《云陽館與韓紳宿別》 故人江海別,幾度隔山川。
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
孤燈寒照雨,濕竹暗浮煙。
更有明朝恨,離杯惜共傳。
——此詩開始從上次的分別說起,接寫此次相會,然后寫敘談和惜別,描寫曲折,富有情致。
上次別后相見不易,此間相思自在言外,正因如此,才相見如夢,加深了惜別和傷感的心情,前兩聯構成因果關系,翻疑夢,久別初見時悲喜交集的神態盡在其中,各問年,不僅在嘆息年長容衰,也在以實證虛后兩聯寫深夜長談,但太多的話說不完,故詩人避實就虛,只以景象來渲染映襯,孤燈、寒雨、浮煙、濕竹,景象多么凄涼,不僅映襯出詩人悲涼暗淡的心境,也象征人事的飄浮不定。
既描寫了實景又虛寫了人的心情。
結句表面上寫勸酒,實際上總寫傷別。
綜觀全詩,中四句極工,寫盡悲喜傷感,不可收拾,末二句卻能輕輕收結,略略沖淡,可見詩人能運筆自如,具有重抹輕挽的筆力。
17、嚴維 《丹陽送韋參軍》 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寫的是送行及送行之后情景,前兩句寫送行,交代時間地點,一個愁字語帶雙關,后兩句寫別后的思念,三句不露痕跡地把前句抽象的離愁表達出來。
日晚寫時間之久,望字傳出思念之神態,自然地帶出末一句,此句是所望之景,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表達作者的悠悠情思,日晚寒鴉盡,空余江水東,這一切給人以孤獨寂寞空虛的感觸,含有無限深情。
這首小詩妙語連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感情融入景物當中,言有盡而意無窮。
18、韋應物 《賦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時鐘。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雖是送別詩,卻重在寫景。
起句點雨次句點暮切題,暗中還寫了送,并且繪出了一個壓抑的場面,為后文做鋪塹,中間四句構成了一百萬幅富有詩意的畫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深和遠又染上一層迷蒙暗淡的色彩,無不染上離愁別緒,形成濃重的壓抑的氛圍,詩人置身其間情動于衷,不能自已。
結尾一聯直抒胸臆 19、盧綸 《送李端》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歸暮雨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
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
——以一個悲字貫穿全篇,首聯寫送別的環境,從衰草落筆,大大加重了離愁別緒,次句雖平直、刻露卻因承上句而無平淡之感,倒為全詩定下了深沉感傷的基調。
二聯寫送別的情景,但仍是緊扣悲字,融入濃重的依依難舍的惜別之情。
寒云給人以沉重陰冷之感,烘托了悲涼的心境。
三聯回憶往事感嘆身世仍扣悲字,感情沉郁,將惜別、感世、傷懷合在一起,形成全詩思想發展的高潮。
四聯仍歸到悲字遙望遠方掩面而泣,最后一句寫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21、權德輿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
馬首向何處
夕陽千萬峰。
——用樸素的語言寫久別重逢后的離別,通篇淡淡著筆,不事雕飾,在平淡中蘊含深永的情味,樸素中自有天然的風韻。
前兩句一別一逢十年歲月,引發人事滄桑之感,平淡的敘述而別有情致。
此詩不寫久別重逢的感觸,而是再一次分別的情味。
三四句是一幅在深山夕照中悄然作別的素描,有一種令人神遠的意境,千峰無語立斜陽,境界寂靜而略帶荒涼,有黯然神傷的意味。
前路漫漫四顧蒼芒,忽逢又別,使人想到人生離合,別逢總是那樣偶然、匆匆,難以預料。
22、薛濤 《送友人》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短幅有無限蘊藉,無數曲折。
前兩句寫別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難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凜然生寒,此處不盡寫景暗用蒹葭的詩意,以表達一種友人遠去,思而不見的情緒,使詩的內含大為深厚。
三句似寬慰的語調,與前兩句隱含的離傷構成了一個曲折,表現出相思發現情意的執著。
末句美夢難得,一句之中層層曲折,將難堪之情推向高潮。
此詩化用前人一些名篇成語,讀來感受豐富,詩意層層推進,愈轉愈深,兼有委曲含蓄的特點,清空與質實相對立,卻與充實無矛盾,耐人尋味。
25、柳宗元 《重別夢得》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歧路忽西東。
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此詩寫監岐敘別,情深意長,不著一愁字,而表面的平靜中卻蘊藏著深沉的激憤和無限的感慨。
首道出了二人共同的宦海經歷和人世滄桑,現在又共同遭難,感到難以再會,而以安慰的口氣與朋友相約,后二句看似平淡卻自然流露出譏諷與無奈。
此詩以直抒離情構成真摯感人的意境,寓復雜的情緒和深沉的感慨于樸實無華的藝術形式之中。
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憤而憤意自現,語似質直而意蘊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結。
《別舍弟宗一》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云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全詩蒼茫勁健,雄渾闊遠,感慨深沉,感情濃烈,抒發了詩人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之情。
首聯開篇點題寫惜別之情,三聯是景語也是情語,用比興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對照。
末聯說自己處境不好,兄弟又在遠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夢。
煙字確實寫出了夢境相思的迷離恍惚之態,顯得情真意濃,十分真切感人。
二聯集中表現了詩人長期郁結于心中的憤懣與愁苦。
《滄浪詩話》中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別離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
26、元稹 《重贈樂天》 休遣玲瓏唱我詩,我詩多是別君詞。
明朝又向江頭別,月落潮平是去時。
V0W; ——首句提到唱詩,把讀者引進離筵的環境中。
首句休遣,次句解釋,筵上唱離歌本已添別恨,何況是自己與友人的贈別之作,不免讓人引起回憶,更加傷感。
三句從眼前寫到明朝,又字上承多字,以別字貫穿上下詩意轉折自然,四句是想象中分別的情景,想象具體入微,詩以景結情,余韻不盡。
此詩說到分手和分手的時間便結束,通篇只是口頭語、眼前景,可謂情無奇景不麗,但讀后卻有無窮余味,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7、韓琮 《暮春泣水送別》 綠暗紅稀出鳳城,暮云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歷來送別多言離愁別恨,而此詩匠心獨運,重寫古今情,不落俗套,別具新意。
首句選用暗稀二字以暗渡的色彩,隱襯遠行客失意出京,氣氛沉郁。
次句化用,想到李杜深情,以都城的繁華襯離別的惆悵,——契闊離別之情,憂國憂民之情,壯志未酬之情,從中透出,歷代興亡,茫茫百感,一時交集。
三四句抒情,行人指遠行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有才之人、有志之人、有為之人跨過這道水,這水流走了他們的大好年華,也流走了大唐五朝的國運。
此詩寫得含蓄蘊藉,凝重深沉詩意深廣、韻味悠長。
28、許渾 《謝亭送別》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這是送別友人后寫的一首詩,首句寫友人乘舟運去,一種匆遽而無奈的情景氣氛。
二句寫友人走后的江上景色,以樂景寫哀情,急字透出詩人水流何太急的心理狀態。
三四句寫暮色蒼茫暗淡,風雨迷蒙凄清,心情也悵惘空虛,凄暗孤寂。
四句借景寓情以景結情,更含蓄更具感染力 29、杜牧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馬聲驕。
九華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
君意如鴻高的的,我心懸旆正搖搖。
同來不是同歸去,故國逢春一寂寥。
——寫景上很成功,首聯色調明快,筆觸簡捷交代時間、環境、渲染氣氛,三四句展示了兩幅美景點明地點,富有地方特色和季節特色,透出對遠行友人的關切和惜別之情,語言精煉優美,富有韻味。
三聯寫行者與送行者不同的心境,行者樂觀開朗,送者空虛無著悵然若失。
最后兩句寫只身回京更加寂寞。
詩前半部分的景與后半部分的情形成強烈的對比,使用反襯。
30、溫庭筠 《送人東歸》 荒戌落黃葉,浩然離故關。
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
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棹還。
何當重相見,尊酒慰離顏。
——首句以哀景寫離情,次句卻出人意料,有浩然遠志氣象格調不凡。
頷聯兩句是互文,展示遼闊雄渾的境界,為友人壯行色。
頸聯有兩層詩意,一與目送友人消失開際,一想親友望眼欲穿,既寫了對友人今后的關切,也寫了自己的懷念。
此詩逢秋而不悲,送別而不傷,無論送與行都不引起更深的愁苦 31、李商隱 《杜工部蜀中離席》 人生何處不離存
世路干戈惜暫分。
雪嶺未歸天外使,松州猶勝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這幾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這首詞抒寫理想不能實現而郁郁不得志的愁”。
上片寫相戀和懷念,下片開頭兩句寫昏暮景色,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等待盼望那位“凌波”仙子直到黃昏,仍不見蹤影,或“閑愁”太多。
寫“美人”可望而不可及,以此喻指理想不能實現,形象生動。
下片碧云”句喻指時光流逝之迅速,末尾連用三個比喻來表現“閑愁”之多、亂、纏綿不斷,十分生動,作者也因此獲得了“賀梅子”的雅號。
詞中他把抽象的閑情化為可感可知的“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不僅形象、真切地表現出詞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內心世界,同時也生動、準確地展現了江南暮春時煙雨迷蒙的情景,深得當時人們的贊賞。
結尾處“一川煙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以江南景色比喻憂愁的深廣,以面積廣大喻愁之多,“滿城風絮”以整個空間立體地比喻愁之深廣,“梅子黃時雨”以連綿不斷比喻愁之時間長和難以斷絕,興中有比,意味深長,被譽為絕唱,賀鑄也因此而有“賀梅子”的雅號,深得當時人們的贊賞。
黃庭堅更是極口稱贊說:“解作江南斷腸句,只今唯有賀方回
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 但馀鐘磬音。
①借寫景抒發隱逸之情的詩句是: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②以動襯靜,隱村山寺的寧靜氣氛的詩句是:萬籟此俱寂,但馀鐘磬音。
1、駱賓王 《于易水送人一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崇敬荊軻古今一體,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種激越之情。
后兩句寓情于景,景中帶比,荊軻精神千載猶存,還有詩人對現實環境的深切感受。
沒有離別的情景也不知所送為誰,純是抒懷詠志之作,開風氣之先。
2。
、王勃 《別薛華》 送進多歧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窮和獨是傳神之筆,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來作伴,第三聯同情勸慰對方,也用以自慰,雙方都會在對方的夢中出現,說明懷友之誠相思之切,不重惜別之情而寫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擺脫個人哀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別不必傷感,一洗送別的悲酸之態,意境開闊音調爽朗,獨標高格。
《江亭月夜送別二首》其二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間所寫,通過對景物的描寫,間接地表達送走友人后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
留連顧望之狀,凄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紙上,夜色深沉冷寂。
融情入景。
寒,著此一字境界全出——王國維L* 3、宋之問 《送別杜審言》 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
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
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
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杜被貶。
情真意切,樸實自然,“嗟”同知已離別而惆悵,為故人被貶而傷感受,因宦海無常而慨嘆。
江邊垂柳依依惜別,儲蓄寫出人雖不至心意已到。
后四句接連用典,慨嘆友人懷才不遇。
音韻和諧,對仗勻稱,樸素自然,不尚雕琢。
4、陳子昂} 《送魏大從軍》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不落兒女情長,凄苦悲切的窠臼,從大處著眼抒發了作者的慷慨壯志,活用典故,充滿奮發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氣壯山河。
《春夜別友人》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此會是何年。
——開頭別宴將盡分手在即,直接進入感情的高潮情懷真摯,二聯寫離情的纏綿,三聯時間已晚離別到來,“何”后會難期,隱隱的哀愁,沒有長吁短嘆,在沉靜中見深摯的情愫,不溫不火,意態從容,氣象雍雅不作哀聲而多幽深的情思 5、張說 《送梁六自洞庭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標志七絕進入盛唐。
“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瑩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
”——滄浪詩話。
作者謫居岳州,梁知微經此入朝,送客。
征帆遠去,凄宛而不抒情,反寫簡淡的秋景。
孤——由峰而轉向人,神話傳說使君山縹緲,浮——迷離撲朔之感,三句寫了神仙不可接,友人不可接,朝廷不可接。
結尾言有盡而意無窮。
通體散行風致天然惟在興致。
7、孟浩然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的詞藻,語句平淡近乎口語,對偶不工極其自然,言淺意深頗有余味。
8、李頎 《送魏萬之京》 朝聞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兌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站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磋跎。
——把霜擬人化,寫出深秋時節的蕭瑟氣象,寒不可見樹色可見。
催,生動有感,敘事寫景抒情交織在一起。
9、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首句寫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
那寒意不僅在滿江風雨中也在離人的心頭。
次句意境開闊,孤——襯心境,即景生情,情蘊景中,令人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
含蓄、蘊藉、余味無窮。
《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向,白云天盡時。
——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讀來卻詞淺情深,含有悠然不盡之意。
《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不寫餞別,匠心獨運,與他詩不同。
把道別作暗場,而寫別后的寂寞之感,悵惘之情,離愁,往往在別后當日的日暮而更濃重、稠密,卻只用掩柴扉來表達。
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濃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別,前兩句點明時間、地點、環境、氣氛,寫景色調清新,明朗,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不黯然銷魂,相反,倒是輕快而富于情調。
三四句是極豐富內涵的一剎那。
11、李白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寫景兼時令,楊花子規暗含飄零之感,次句寫五溪不著悲痛語而悲痛之意自現,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
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隨風而致。
此兩句有三層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滿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見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到別無他法。
通過想象把無情月變成知心人,將自己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巨大特點和優點之一。
當詩人要表現強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時常常使用這種手法來取得預期效果。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前兩句敘事,后兩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
空靈而有余嘆,自然而又情真。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強的離別,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種深情的體貼,這是充滿詩意的離別,所以如此,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系。
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有詩人李白的向往。
三月前加煙花,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涂抹得尤為濃郁,意境優美,文字綺麗。
后兩句看似寫景卻包含一個詩意的細節,友人遠去依然目送。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接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首聯交待行蹤,次聯隨和入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詩人開朗喜悅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頸聯寫了遠景和近景,尾聯依戀老鄉卻不說思念,而是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來,懷著深情,更顯出自己思鄉的深情。
言有盡而意無窮,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
12、高適 《別董大》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詩作,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涂上豪放健美的色彩,前兩句直寫日落之景,純用白描。
13、劉長卿 《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夕陽,青山獨遠歸。
——即景抒情,構思精致,語言精練,樸素秀美。
前二句點明時間,后二句寫歸去情景。
有一種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畫。
鐘聲觸動思緒,歸影勾起歸意,詩人形象隱于詩外,表露寄托詩人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構成一種閑淡的意境。
《餞別王十一南游》 里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
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
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借助眼前的景物,通過遙望和凝思來表達離愁別緒,手法新穎不落俗套。
友人遠去,頻頻揮手,依依惜別,沒有直抒心中所想,借送別處長江兩岸的景物入詩,用一望字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融為一體,讓煙水、青山、飛鳥來烘托自己惆悵的心情,空字不只點出被送友人遠了,同時寫出詩人此時的空虛寂寞之情。
五六句寫詩人心隨友人遠去,直到目的地。
最后又回到現場,久久不忍歸去,心中充滿無限愁思。
情景交融,首尾相應。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首句寫氛圍,聲音、情狀、時間、地點,顯得黯然銷魂。
二句用兩個自,以流水的無情,反襯人的傷心,三四句用同病相憐來寫依依惜別,通篇基本上直陳其事的賦體,緊扣江邊使寫景與抒情相結合。
14、岑參 《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
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臺月。
脫鞍暫入酒家壚,送君萬里西擊胡。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既不寫餞行時的歌舞盛宴,也不寫難舍之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說話行事,字里行間激情蕩漾。
開篇造成特殊的背景,烘托李副使毅然前行的氣概,珍重的送別之意暗含其中,三四句明寫友人的經歷,激勵其一往無前,五六句化惆悵為豪放,末句直抒胸臆,氣貫長虹。
融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并突破了一般送別詩的窠臼,語言口語化,親切灑脫,聲調悠揚流美,奔放明快,韻律自由活潑,節奏跌宕有致。
《武威送劉判官磧西行軍》 火山五月少行人,看君馬去疾如鳥。
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
——首句似即景信口道來,點明季節和所向,寫行程之難,次句寫李判官的過人之勇。
馬之快,原之闊,身手矯健。
尾句有回旋天地的凌云壯志,不但是賦而且含有比興象征之意,使詩脫卻一般私誼的范疇,升華到更高境界。
此詩只就此地與彼地的情景略加夸張和想象,敘述自然比興得體,頗能壯僚友之行色,惜別與祝捷之意也就見于言外,在送別詩中可說獨具一格。
15、賈至 《巴陵夜別王八員外》 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離恨空隨江水長。
——這是一首情韻別致的送別詩,詩人先從自己離別洛陽時寫起,懷著被貶的失意離開故鄉,以物候的變化表達時間的變換。
深得采薇遺韻。
開首兩句灑脫飛動,情景交融,既點明季節地點,又渲染氣氛,給人一種人生飄乎,離合無常之感。
三句的世情含意極豐,世事如浮云,更覺離情難遣如流水之悠長。
結尾一個空字表達了一種無可奈何而又依依不舍的深情。
唐詩中寫遷謫之苦,離別之恨者多,且各盡其妙,此詩以遷謫之人又送遷謫之人,情形倍加難堪,寫得沉郁蒼涼,一結有余不盡。
16、司空曙 《云陽館與韓紳宿別》 故人江海別,幾度隔山川。
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
孤燈寒照雨,濕竹暗浮煙。
更有明朝恨,離杯惜共傳。
——此詩開始從上次的分別說起,接寫此次相會,然后寫敘談和惜別,描寫曲折,富有情致。
上次別后相見不易,此間相思自在言外,正因如此,才相見如夢,加深了惜別和傷感的心情,前兩聯構成因果關系,翻疑夢,久別初見時悲喜交集的神態盡在其中,各問年,不僅在嘆息年長容衰,也在以實證虛后兩聯寫深夜長談,但太多的話說不完,故詩人避實就虛,只以景象來渲染映襯,孤燈、寒雨、浮煙、濕竹,景象多么凄涼,不僅映襯出詩人悲涼暗淡的心境,也象征人事的飄浮不定。
既描寫了實景又虛寫了人的心情。
結句表面上寫勸酒,實際上總寫傷別。
綜觀全詩,中四句極工,寫盡悲喜傷感,不可收拾,末二句卻能輕輕收結,略略沖淡,可見詩人能運筆自如,具有重抹輕挽的筆力。
17、嚴維 《丹陽送韋參軍》 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寫的是送行及送行之后情景,前兩句寫送行,交代時間地點,一個愁字語帶雙關,后兩句寫別后的思念,三句不露痕跡地把前句抽象的離愁表達出來。
日晚寫時間之久,望字傳出思念之神態,自然地帶出末一句,此句是所望之景,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表達作者的悠悠情思,日晚寒鴉盡,空余江水東,這一切給人以孤獨寂寞空虛的感觸,含有無限深情。
這首小詩妙語連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感情融入景物當中,言有盡而意無窮。
讀書時摘記點和心得體會及見聞篇文章。
匯集多篇成書,乃稱記”。
學習札記寫作方式學習札記讀書筆記,是指人們在閱讀書籍或文章時,遇到值得記錄的東西和自己的心得、體會,隨時隨地把它寫下來的一種文體。
古人有條著名的讀書治學經驗,叫做讀書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這“手到”就是讀書筆記。
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后,應根據不同情況,寫好讀書筆記。
常用的形式有:(一)提綱式。
以記住書的主要內容為目的。
通過編寫內容提綱,明確主要和次要的內容。
(二)摘錄式。
主要是為了積累詞匯、句子。
可以摘錄優美的詞語,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讀、背誦和運用。
(三)仿寫式。
為了能做到學以致用,可模仿所摘錄的精彩句子,段落進行仿寫,達到學會運用。
(四)評論式。
主要是對讀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評論,以肯定其思想藝術價值如何。
可分為書名、主要內容、評論意見。
(五)心得式。
為了記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記下讀了什么書,書中哪些內容自己教育最深,聯系實際寫出自己的感受。
即隨感。
(六)存疑式。
主要是記錄讀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邊讀邊記,以后再分別進行詢問請教,達到弄懂的目的。
(七)簡縮式。
為了記住故事梗概、讀了一篇較長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內容,把它縮寫成短文。
不管寫怎樣的筆記,首先要讀懂文章,這是基礎。
寫讀后感一般要先把文章主要內容做一個概括,然后根據自己選擇的角度進行評論,或者評語言,或者評人物,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即可。
編輯本段札記的寫作步驟第一步:概括每一段段意。
第二步:梳理論文的寫作提綱。
(還原作者本意)第三步:寫出你對論文的評價意見。
(寫出好與不好的方面)第四步:所讀論文的學術價值在哪
(對自己有什么啟發
)
畫”這個詞是一個概念,一是意識的抽象理解,一是具體形象的理解,某種具體藝術可以創作、改造、或毀掉,如中國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等等;作為藝術這個抽象概念則不能改造、毀掉。
藝術存在是永久的,它屬文化層。
老子說:“頹然吳名,充遍萬物”,“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老子還說夷(無色),希(無聲),微(無形)三者不可致詰,實又存在。
具體的畫是一種心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遷想妙得”。
畫家落筆則有,放筆則無,瞬間即成,瞬間即逝。
從“畫”這個角度看,成又非真成,逝又非真逝。
它無完形,永遠逝胎兒;它無定數,永遠是一。
又出于無,無存在有,畫無畫,于畫者其所欲也,由畫家自覺產生,自由把握。
\ 畫者其所欲也,心師造化二演萬物,所謂“俯拾萬物”,“從心所欲”,“萬境由心造”。
由心造,有一個物質的轉化過程,還受理事的、時代環境的、文化層次的、人的個性的約束,物質與精神兩者的促進。
自古以來,中國畫重臨池、重游歷、重學養、重繼承。
所以“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這種畫外功的重要可以說成于斯,敗于斯。
\ 歷史在變化,事物在變化,知識要變化,人的思想要變化,形式和內容都在變化重,今人與古人對照顯然有區別。
畫沒有固定不變的形象,畫風無論時代、或一個具體的畫家都有區別。
這種變化結果,雖然可以設想,單不可以斷言。
是不以意志為轉移的。
中國畫有始有終,生生不息。
構成中國畫的道,只要宇宙還存在它就同在,是不會消失的。
\ 縱觀美術史,遠在張僧所畫凹凸畫、曹不興畫佛像到郎世寧時代,那時代不但情況產生了交流,而且有了一批知名的畫家。
艾啟蒙以中西畫法融合,受影響的有冷枚、唐岱、陳枚、羅福昱等。
吳歷晚年信奉耶穌教,有人說他的畫參用西法,他反對如此說,他還有鄙視西畫的意思。
他說:“我之畫不求形似,不落窠臼,謂之神逸;彼全以陰陽向背窠臼上用功夫——用筆亦不相同”。
郎世寧雖然盡量吸收中國畫寫意,中國人不成人,外國人說背棄本源,使之進退維谷。
那時中西畫沒有合二為一,那種畫法現在也沒有確立傳統繼承,這是一個歷史記載的事實。
\ 反思中國畫歷史,中國畫事實存在確實又在不斷變化,只不過千變萬化都圍繞著一根中軸線就是民族傳統。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上不統一,各種學術思想相應顯得活躍,繪畫藝術由于佛教的促進,卻成了一支生機勃勃的鮮花,產生了一批很有成就一直在歷史、過程中大放光彩并受稱道的畫家,顧愷之就是其中最偉大、最具有代表形的劃時代人物。
他不但有不少山水畫題材的作品,《畫云臺山記》這部構思文稿給后人留下了非常珍貴的啟示。
還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
包括敦煌壁畫在內,正因為有很多山水創作,產生宗炳《畫山水序》和《畫敘》這類理論著作流傳,提出了透視比例“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萬里之回”。
“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
同時提出了“暢神”及“畫之情”這類美學思想。
這些對山水畫獨立成科起著鳴鑼開道的作用。
\ 隋是山水畫走向完全成熟的過渡階段。
唐是我國歷史上最強大昌盛的時代,繪畫藝術空前繁榮興旺。
山水畫的皺法有了發展,大小李父子的金碧山水為集大成者。
吳道子、王維的水墨山水畫法開創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后期又有王洽的潑墨更發揮了水的性能。
張操善用禿筆,創造新的渲染法,并提出影響深遠的“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學說,對中國畫創作主客觀關系作了辨證的依據。
山水畫標致成熟,獨立成科。
王維《山水訣》中的透視比例理論,體現中國畫理論的完善。
王維創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藝術境界,給后來文人畫開了先河。
唐代在用筆、用墨、用色、用水、構成中國畫精髓的這類技法齊全而成熟。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同,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云齊”。
這類既科學又實用的思想理論和技法理論對中國畫發展道高峰的地位作了貢獻。
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藝術境界為我國繪畫確立了東方藝術的高大形象和崇高地位,唐以后千百年來,一直享受使用著豐富的寶貴遺產,憑借這些遺產奠定了深厚而堅實的基礎,使花鳥畫在宋代興起并成熟起來。
\ 五代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影響中國畫的部同風格,北方的荊浩以雄強之勢影響深遠,著有《筆法記》一書。
提出“氣、韻、思、景、筆、墨六要”,對“六法”有所發展,關
是荊浩的繼承人,以江南平淡水墨風格影響久遠。
巨然繼承了董源的衣缽。
他們一直影響到后來各各時代,以至發展成南北宗說。
\ 鄭振鐸先生說,談中國繪畫史應以宋為中心,宋代中國畫科目齊全,百花爭妍,輝煌盛隆,空前絕后。
宋徽宗開辦畫院,設立“畫學”;是世界上第一所國家美術院校,院派思想,院派畫風起了開端。
\ 宋初的李成、關仝、范寬他們的畫派統治畫壇,中國畫史評“三足鼎立,百代標程”。
北宋中期,文人畫家異軍突起,提倡水墨寫意畫,與院體畫對立。
代表任務為蘇軾、米芾。
蘇軾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成為寫神趣的意象畫銘言影響到現在,這個觀點和畫法還對中國畫的革新提供了革命的口號。
蘇、米兩人的藝術思想又成為文人畫的典范和指南。
由于文人畫和院體畫的對立和忽布,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的畫風形成,出現了梁楷的水墨大寫意畫。
但蘇、米沒有研究和總結,只是提出了問題。
《林泉高致集》、《山水純全集》、這兩部理論著作是由畫院畫家完成的。
\ 元代文人畫最重要人物是趙孟頫。
他提出“書畫同源”,并加以發揮,把書法的功力運用到繪畫筆墨中,由此畫家必能書,書家也能畫的遺風流傳書畫界。
有人還說,書從畫中來,畫理在書中。
元代又是一個轉折點,畫風驟變,文人水墨畫如雨后春筍生機勃勃。
青綠重彩、工筆畫界那時雖有絢麗機構之作,如精湛的永樂宮壁畫,但以接近晚年。
明代初,“浙派”曾在畫壇一時活躍,后被吳門畫家取代。
董其昌因南北宗說引起畫壇密鑼緊鼓熱鬧了兩百多年,雖有是非之爭,也有一派認為他的成績是主要的。
陳淳、徐渭是劃時代的人物,特別是徐渭影響既大又久遠。
鄭板橋、齊白石也都欽佩他。
從明到清,能書能畫,宜書宜畫,詩書畫合壁;金石學大盛,詩、書、畫、印章融為一體,中華民族這一偉大輝煌的藝術以其完備、宏大、精湛、文采、玄妙使世界其他畫種莫及。
\ 從歷史看,發展到清乃是按文人畫的道路繼續往前走。
雖說此時是按文人畫的道路發展,但它是集大成的時代。
那時社會內外關系發生變化,畫家的生活、世界觀、藝術觀、技法、學術,給我們留下了既珍貴又現實是藝術瑰寶和經驗的全面及豐富,流派分呈、藝術爭妍。
有數不清的大師如:“明四家”、“四王”、“四僧”、“八怪”、“金陵畫派”、“黃山畫派”、“揚州畫派”,首創指墨畫的高其佩等等大家,他們都是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的奉獻者、創造者、也有個人犧牲者,殉難者。
\ 從歷史看,中國畫什么時候不再變化和發展
事物在不斷變化和發展,運動,繼往開來,然而新生事物中,又包含舊事物的許多因素。
莊子說:“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
中國畫的發展,傳統總是起積極的作用。
沒有傳統的東西,就沒研究的根據,沒有根據怎么說發展。
在發展中優秀的、精華得到繼承,另一部分被淘汰掉。
“其成也, 毀也”。
變有自然規律,規律在變化過程中,人們可以認識和運用。
但是,中國畫變成今天的大潑墨、大潑彩,王維、李氏父子、梁楷、徐渭他們提供了依據。
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是具體的。
——“其分也,成也”。
畫作為實踐,有形有象;作為概念,無形無象。
有形無形,無形有形,在運動過程中轉化,畫家可以自由把握,“妙造自然”。
運動結果,不期然而然,產生于無形,不以畫家的意志為轉移。
“心中之竹不是手上之竹,手上之竹不是紙上之竹,紙上之竹不是心中原有之竹”。
\ 中國畫發展到今天,有如此抽象的形象,毫無拘束的潑墨、潑彩畫法,縱情疏狂的意趣等。
再說精神和物質自古就屬個人所有,今天才真正成為社會的文化,人類的文明。
古人或者前人,有哪一個預料到了呢
現在人有的在摹漢磚圖紋,有的在摹敦煌壁畫,有的在摹民間藝術,有的在摹兒童畫,都在不同的作歷史的反思。
也有人大叫“反傳統”,“窮途末路”,“合二為一”,中國畫向西畫靠攏才有前途。
也有大叫“反傳統”的人在偷偷地偷襲傳統。
中國畫有如其他傳統文化那樣,在一定時間遭到否定,一定時間又得到重新估價;在一定時間被埋沒、毀掉,另一時間又重新得到復興。
西畫也如此,印象派曾受到學院派強烈的攻擊,印象派曾激進地打著反傳統的旗幟,它后來又成為傳統。
印象派畫家之一德加說:“對自然的研究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繪畫是一種傳統藝術,去學會跟著荷爾拜因那樣來畫就更有意義得多”。
野獸派、表現派、立體派、未來派、達達派、超現實派曾受到塞尚、高更、凡高、修拉的影響,吸收他們的經驗。
中國文人大寫意畫,對宋代院體畫來說是個反動,傳統文人畫現在又成為某一部分人革命的對象,這都是自然而然的。
老子說:“道,可道也,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事物總是對立,互補,統一,矛盾向前發展。
高更說:“畫家在他的畫架前面,既不是過去時代的奴隸,也不是現在的奴隸;既不是自然的奴隸,也不是他的鄰居的奴隸。
他是他自己,始終是他自己,永遠是他自己。
”(《印象派畫史》)\ 宗白華說:“中國畫法不全是具體物象的刻畫,而傾向抽象的筆墨表達人格心情與意境。
中國畫是一種建筑的行線美,音樂的節奏美,舞蹈的姿態美。
其要素不在機械地寫實,如花鳥畫寫生的精妙,為世界第一。
”中國畫不是西畫先找好了題材,再找模特兒照著畫,總有一個對象的束縛,天地的限制,雖然也有形神兼備,但“意”就不夠了。
中國畫是畫家在生活體驗中體味萬物的形象,“深入生命節奏的核心”,以自由諧和的形式,表達出畫家最深的意趣。
石濤認為他的畫不象古人也不象今人。
“我思我畫,自有我在。
”說中國畫千人一面,沒有變化,須要橫向聯系,學習西畫,也許是學而不深,言而不精吧。
中國畫家是用“澄懷觀道”的宇宙觀來認識世界,體察萬物,寫胸中逸氣,求得一種心靈的解放。
西畫的境界與中國畫的抽象筆墨具象結構是不同的。
就是印象派也是非常準確地目睹描摹對象。
凡高、馬蒂斯在他們的畫里重視線的作用,他們說:“我的靈感常來自東方的藝術”,他們還說:“我的風格是手塞尚和東方影響而形成的”。
“東方的線畫,顯示出一種廣闊的空間,而且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空間,它幫助我走出寫生畫范圍之外”。
(《印象派畫史》)。
馬蒂斯、畢加索自己說是受了中國畫的影響而改變的。
“縱觀環宇,第一,唯中國人有藝術;次為日本,而其藝術亦源于中國;再為非洲黑人。
”(畢加索晚期創作展覽序言)他們對線的運用始終不及中國畫的線流動變化,多姿多態,藏有意蘊,意義豐富,中國畫的線不僅是表現形體,更表現精神,表現生命的運動,它的內容有廣闊的時空哲理,中西畫家各有宇宙觀,確立了兩個獨立的系統。
對這兩個系統無論近代的和現代的前輩都曾經提出“合二為一”的設想,也算革命的口號吧。
他們不僅高喊口號,還從事革命實踐苦心經營,又一個有意思的事實是,至今都沒有成功地確立一個傳統作為可供學習的典范而未見生機勃勃的遺傳開來。
\ 任伯年開始是學西畫的。
法國著名畫家達仰稱贊任伯年的作品“多么活的天機,在這些水彩畫里,多沒微妙的和諧,在這些如此密致的色彩中”。
老一輩月份派畫家杭稚英、金梅生等人曾學水彩畫,張聿光是推廣水彩畫最積極最活躍的人。
呂鳳子、陳秋草、潘思同、方云鴣、李叔同、張大千都是由西畫開始,終年以中國畫獲得聲譽受到人們的懷念的。
\ 特點篇:相對西洋畫來說,中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征。
傳統的中國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于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于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
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而西洋畫呢
則講求“以形寫形”,當然,創作的過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現。
但它非常講究畫面的整體、概括。
有人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這是不無道理的。
\ 中國畫與西洋畫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征,還表現在其藝術手法、藝術分科、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多個方面。
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中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
工筆就是用畫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
而寫意呢
相對“工筆”而言,用豪放簡練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
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準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到。
兼工帶寫的形式則是把工筆和寫意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的運用。
\ 從藝術的分科來看,中國畫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它主要是以描繪對象的不同來劃分的。
而中國畫中的畜獸、鞍馬、昆蟲、蔬果等畫可分別歸入此三類。
\ 中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點。
中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
但它能夠很好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
同時,在透視的方法上,中國畫與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
透視是繪畫的術語,就是在作畫的時候,把一切物體正確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使之有遠近高低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
因透視的現象是近大遠小,所以也常常稱作“遠近法”。
西洋畫一般是用焦點透視,這就像照相一樣,固定在一個立腳點,受到空間的局限,攝入鏡頭的就如實照下來,否則就照不下來。
中國畫就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面。
這種透視的方法,叫做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
如我們所熟知的北宋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用的就是散點透視法。
《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內外豐富復雜、氣象萬千的景象。
它以汴河為中心,從遠處的郊野畫到熱鬧的“虹橋”;觀者既能看到城內,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橋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橋下的船;既看得到近處的樓臺樹木,又看得到遠處縱深的街道與河港。
而且無論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畫焦點透機的方法去畫,許多地方是根本無法畫出來的。
這是中國的古代畫家們根據內容和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獨特的透視方法。
\ 在用筆和用墨方面,是中國畫造型的重要部分。
用筆講求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等變化,以表現物體的質感。
一般來說,起筆和止筆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間氣不可斷,住筆不可輕挑。
用筆時力輕則浮,力重則飩,疾運則滑,徐運則滯,偏用則薄,正用則板。
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這都是用筆之意。
古人總結有勾線十八描,可以說是中國畫用筆的經驗總結。
而對于用墨,則講求皴、擦、點、染交互為用,干、濕、濃、淡合理調配,以塑造型體,烘染氣氛。
一般說來,中國畫的用墨之妙,在于濃淡相生,全濃全淡都沒有精神,必須有濃有淡,濃處須精彩而不滯,淡處須靈秀而不晦。
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經驗,亦有惜墨如金的畫風。
用墨還要有濃談相生相融,做到濃中有淡,淡中有濃;濃要有最濃與次濃,淡要有稍談與更淡,這都是中國畫的靈活用筆之法。
由于中國畫與書法在工具及運筆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二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人早有“書畫同源”之說。
但是二者也存在著差異,書法運筆變化多端,尤其是草書,要勝過繪畫,而繪畫的用墨豐富多彩,又超過書法。
筆墨二字被當做中國畫技法的總稱,它不僅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還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 中國畫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講究,所用顏料多為天然礦物質或動物外殼的粉未,耐風吹日曬,經久不變。
敷色方法多為平涂,追求物體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變化。
\ 以上談的中國畫的特點,主要是指傳統的中國畫而言。
但這些特點,隨著時代的前進。
藝術內容和形式也隨之更新,并不斷地發生變化。
特別是“五四”之后,西洋畫大量涌入,中國畫以自己寬闊的胸懷,吸收了不少西方藝術的技巧,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
但是,不管變化如何,中國畫傳統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丟掉,中國畫的優良傳統應該保持并發揚光大,因為中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獨特的體系,它在世界美術萬花齊放,千壑爭流的藝術花園中獨放異彩。
中國畫是我們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勞動的結晶,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3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