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詩經 衛風 洪奧) 指做玉石的方法,要用鋸子切,銼子磋,再慢慢雕琢,最后磨光。
喻做學問還要像玉一樣地切磋琢磨。
2.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 小雅 鶴鳴) 它山上的石塊,可以用來磨玉石。
指相互借鑒,取長補短。
3. 兢兢業業,如霆如雷 。
(詩經 大雅 云漢) 形容做事謹慎、勤懇4.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
(詩經 大序)進言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5.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
(左傳)車輪外的直木與車相互依靠,唇沒有了,牙齒就感到寒冷。
“輔”指車輪外的直木。
(比喻兩者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6.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左傳)皮沒有了,毛長在哪里
“傅”通“附”附著,靠近。
(比喻事物失去了基礎,就不能存在。
)7.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說話沒有文采,就傳播不遠。
8.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戰國策)常用來表示記取過往的經驗教訓,以作為后來行事的借鑒。
9.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走失了羊,趕快修補羊圈,還不算晚。
比喻失誤要后及時補救。
10.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戰國策)指在一個陷阱的環境里,不要過于與對手爭強好勝,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敵人。
11.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周易)仁慈的人觀察事物,看見的是其“仁”的一面;智慧的人觀察事物,看見的是其“智”的一面。
(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1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天體運行,剛健有力,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永不停息。
(指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13. 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驕傲自滿會招來損失,謙遜虛心會得到好處。
(告訴人們要謙虛不要自滿。
)14.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尚書)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因而不能完成。
比喻一件事只差最后一步未能完成,含有惋惜的意思。
15.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 為政)一個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
(做人要守信用。
)16.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 為政)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
(要謙虛實在,不能不懂裝懂。
)17.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 為政)罔,迷惘。
殆,危殆。
一個人如果只學習不思考消化,則惘然一無所知;一個人如果思考而不知學習,則就更危殆不安了。
18.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歲時,便立志于學習之上;三十歲時,能立身處世;四十歲時,可以免于迷惑;五十歲時,已經夠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就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終于能做到隨心所欲而行,且所為都符合于規矩的境界了。
(論語)19. 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 子路)說話要講信用,做事要有決斷。
20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 子路)在上位者本身言行正當,即使不發號令,百姓也會跟著行動。
他本身言行不正,即使發號施令,百姓不會服從。
21. 名不正,則言不順。
(論語 子路)名義不正當,那么道理也講不通。
22.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 衛靈公)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打算,必有眼前的憂慮。
23.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論語 衛靈公)君子不單憑言語推薦人,也不單憑人來廢除他的言論。
君子不因某人話說得好而重用他,也不會因為不用某人而廢棄他有益的話。
24. 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 衛靈公)對小事不忍耐,沒耐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2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 衛靈公)做工的人要把工做好,必須先磨好工具。
(本句原意是說明實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先侍奉賢者,結交仁者。
現在的意思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功”) 利:使……鋒利。
26.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 述而)勤奮學習不厭煩,教誨別人不厭倦。
27.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論語 述而)不到他想弄懂卻怎么也弄不懂的時候不去啟發他;不到他想說可怎么也說不清楚的時候不去引導他。
憤:想弄懂而還沒有弄懂的心理狀態,也就是充滿求知欲時的精神飽滿振奮狀 誹:指想用語言表達什么意思而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言詞的狀態。
28.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坦蕩蕩:心胸寬廣、開闊、容忍。
長戚戚:經常憂愁、煩惱的樣子。
29.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
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30.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見到別人好的道德品質,就應該虛心向他學習、看齊,見到別人不好的品德表現,就應該自我反省。
(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31.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論語·里仁》)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3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三軍:軍隊的通稱。
匹夫:夫婦相匹配,分開說則叫匹夫匹婦,所以匹夫指男子漢。
33.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論語·子罕》)到了天氣寒冷時,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凋落的。
雕:同“凋”,凋落。
34.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論語·泰伯》)鳥快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出來的話也是善良的。
3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36.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而》)學習,而后時常溫習,是很高興的事情。
時:時常。
習:復習。
說:同“悅”,高興。
37.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有朋友從遠方來沒,不是很快樂的事嗎
注:自, 從38.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論語.顏淵》譯:自己不愿要的也不要施加給別人。
注:欲, 想要 施, 給予39.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論語.顏淵》有智慧的人喜歡水,有仁義的人喜歡山。
知, 同”智” 樂,喜歡40.是可忍,孰不可忍。
《論語》如果這個都可以忍,那還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
是,這個 孰:哪個4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論語》不擔心人口少而擔心政治不均勢,不擔心財富貧乏而擔心社會動蕩。
寡,指人口少 均,并非指平均財富,亦非指平均領地與人口,而指各守本分,維持社會均勢。
4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對老者讓他安逸,對朋友予以信任,對年輕人予以關懷。
4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不論做什么事,事先有準備就會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預,預先立,成就 廢,敗4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玉石若不經過雕琢,就不會成為玉器;人若不學習,就不會懂得道理。
琢,雕琢45.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禮記.學記》學習之后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學之后才會知道困惑的地方。
注:困,困惑,理解不透46.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禮記.雜記》治理國家寬嚴相濟,這是文王和武王的治國之道。
張,弛:弓上弦叫張,卸下弦叫馳,比喻嚴和寬。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47.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廣博的學習知識,仔細地詢問知識,謹慎的思考知識,明確地分辨知識,全心全意地用知識。
審,詳盡 48.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只要做人光明磊落,那么到哪里都有公平。
49.禮尚往來。
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接受了別人的禮品而不思回報,是失禮的行為。
禮,原是禮節禮貌。
現在人們通常指禮物。
50.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大戴禮記)這句話告誡人們指責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于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與之打交道,就像水過于清澈養不住魚兒一樣。
51.天降將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
(人要生存,要有作為,要有出息,就要敢于直面內憂外患,就要歷經一番艱辛困苦的磨難,就要歷經一番肉體至精神的人生錘煉。
)5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也就是說,一個人假設常處于安樂的生活之中,不思進取,就沒有憂患意識,就會走向滅亡。
)5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同時也尊敬別人的父母和老人;愛護自己的幼小兒女,同時也愛護別人的幼小兒女。
54.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
沒有圓規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圓”或“方”的形狀來。
“規”是圓規,“矩”是直尺。
(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5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56.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王放在最后。
這其實是一種儒家對君主專政的“訓政”,要求君主體恤民情,關心民瘼,為老百姓謀福利。
5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壓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
58.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不停地刻,金塊和石頭都可以被雕刻。
(比喻做事只要持之以恒,再多的困難也能克服。
)59.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荀子)青,從藍草中取得,顏色卻比藍更深。
(比喻后生晚輩通過學習和積累,學習超過前輩。
)60.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荀子)劣馬不停地走十天(也能走很遠的距離),他的成功在于不斷行走。
(比喻先天條件差的,只要通過不懈的努力,也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61.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荀子·王制》水既能托載著船前進,也能使船傾覆。
這句話深刻地指出,凡事都具有兩重性,好的事情如不加以適當引導就會造成壞的結果,壞的事情如經合理疏導則可以引出好的結果。
6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道德經》奈何:為什么;懼之:威嚇老百姓老百姓不怕死,為什么還要用死來威嚇他們。
(這句話是老子反對用嚴刑峻法治理天下所提出的。
)63.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道德經》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
(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
)64.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
(比喻作惡的人逃脫不了國法的懲處。
)6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八十一章》真實可信的言詞是不美的,美的言詞是不真實可信的,即美者不真,真者不美。
(這里老子把美與真看成是對立的、不相容的。
這是對當時社會中存在的那種善用漂亮的言詞掩蓋虛假本質的欺詐、丑惡現象的揭露和抨擊。
有著重要的批判意義和價值。
)6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經》雙手摟得過的大樹,是從細小的幼苗生長起來的。
九層高的樓臺,是從一堆土建筑起來的。
千里的旅程是從第一步開始的。
(比喻事物的成就都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到遠發展起來的。
這一定的步驟必須循序漸進,不可急成。
)6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養生主》生:生命。
涯:邊際,極限,知:知識。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
即感嘆有限人生對無限知識的無奈6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山木》醴,此處意為甜酒。
君子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們的交情看起來像水一樣淡。
小人交朋友以利為先,往往親密狎昵,他們的交情就象醇酒一樣甘爽。
69.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管子》倉廩:儲存糧食的倉庫。
只有國家儲存糧食的倉庫充足,人民才會懂得繁文禮節,只有豐衣足食,百姓才會懂得光榮和恥辱。
(揭示了兩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精神文明是要以物質文明為基礎的。
)70.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謀攻》了解自己,了解敵人,百戰都不會失敗。
即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打起仗來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比喻做事之前要做好充分準備。
)71.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為:實際去做。
行:走。
至:到達目的地。
努力去做的人常??梢猿晒?,不倦前行的人常??梢赃_到目的。
72.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商君書·更法》 行動遲疑不決辦不成事,做事猶豫不能成功。
7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天地那么廣大,路途那么遙遠,我將四處尋找與我志向相同的賢人。
是描寫詩人對未來道路的探索74.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短:不足,長:有余。
比喻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
75.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呂氏春秋·盡數)流動的水不會發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腐爛。
比喻經常運動的東西不易受侵蝕。
76.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淮陰侯列傳)不管多聰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慮中,也一定會出現個別錯誤。
平凡的人在許多次考慮中,也會有一次是正確的。
7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列傳》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
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78.非規矩不能定方圓,非準繩無以正曲直。
(淮南子)沒有儀器不能進行測量,使用儀器必須遵守相應的操作規則。
(比喻權衡事物的法度現在多已不成規矩無以成方圓出現,指沒有規矩的約束,就不可能成為有用之才)79.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淮南子·說林訓》站在水邊想得到魚,不如回家去結網。
(比喻只有愿望而沒有措施,對事情毫無好處。
)80.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禮記·經解》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比喻做事須謹慎,不能出一點點差錯)81.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后漢書·黃瓊傳》 盛:大;副:相稱,符合。
名望很大的人,實際的才德常是很難跟名聲相符。
指名聲常??赡艽笥趯嶋H。
用來表示謙虛或自我警戒。
82.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后漢書·馮異傳》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指日落處,也指日暮。
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
83.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后漢書·馬援傳》空:窮困。
處境越窮困,意志應當越堅定。
年齡越是年長,身體應當越強壯.84.精誠所加,金石為虧\\\/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后漢書)真誠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堅如金石的東西,也要被打開。
8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老大:年老。
徒:徒然少壯年華時不努力學習,待到年老時就只能悲傷了。
(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86.功不可以虛成,名不可以偽立(答賓戲)不可以騙取功名,不應該虛假名聲87.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風俗通)城門失火,大家都到護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魚也死了。
比喻因受連累而遭到損失或禍害。
88.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即使是很小的壞事也不做;但即使是再小的好事也要做89.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三國志·吳志·呂蒙傳》 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90.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志)只有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只有安定清靜,才能使自己有開闊的眼界。
91.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三國志·諸葛亮《后出師表》) 鞠躬:表示恭敬謹慎 盡瘁:竭盡勞苦 已:完,結束 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為革命,為人民奮斗終身。
92.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三國 曹操《龜雖壽》)驥:良馬,千里馬;櫪:馬槽,養馬的地方。
烈士:志向遠大的英雄。
已:停止,衰減。
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
英雄到了晚年,壯志雄心并不衰減。
93.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三國 曹操《短歌行》)形容求才心切來抒發求賢若渴的心情9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東晉 傅玄)靠著朱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
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
指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
(比喻人會因為環境的影響而改變其習性)95.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晉書 王獻之傳)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
(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 96.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晉書 李密傳)不殺掉慶父,魯國的災難不會停止。
(比喻不清除制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就得不到安寧。
)97.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西晉 李密傳 陳情表)煢煢:孤獨的樣子;孑:孤單;形:指身體;吊:慰問。
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問。
(形容無依無靠,非常孤單。
) 98.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東晉 陶淵明 移居)遇到不尋常的文章要共同評賞,對疑義還要作一番辨析(比喻讀書認真,仔細,刻苦)99.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東晉 陶淵明 飲酒)南山:泛指山峰東墻下采著清菊時那份心情悠然,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圣景絕妙100.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東晉 陶淵明 飲酒)問自己為什么能這樣,只有心志高遠,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既有師法,又有變通。
北宋畫家 劉道醇周失之弱,秦失之強,不變之患也。
變通名言漢·司馬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不變:不會變通。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其方,天下無善教。
隋代·王通《中說·周公篇》根據情況變化靈活行事,天下就不會有弊陋的法規;墨守成規,天下就不會有良好的教化。
說明治理國家必須善于通權達變。
通:變通,靈活。
變:情況變化。
弊法:壞法。
執:堅持,此處指固守。
方:指常規。
善教:良好的教化。
隋代文人 王通 《中說·周公篇》經營不需要很多學問,但需要機靈變通、殷勤好客、言談中肯、和顏悅色、服務周到、吃苦耐勞。
牡丹什么叫做內方外圓:方是方針、準則,也就是不變的原則。
圓是隨機應變的變通,就是變得合理。
只能夠隨機應變,絕對不能投機取巧。
原則和變通要有切點,否則就是亂變。
不可不變也不能亂變,要變得合理。
合理地因人、事、地、物,適當變通。
臺灣交通大學教授、管理大師 曾仕強
急
急
急
急
急
急
急
急
急
急
一般來講,應變能力高的人可以選擇需要靈活反應的工作,如運動員、推銷員、因此,只有首先學會應變各種各樣的人,才能推而廣之,應付各種復雜環境。
只有
一天,美術老師作讓我畫一幢房子。
剛把房子,突然一滴墨水掉在畫中央。
要重畫已經來不及,我著急得哭起來。
母親來了,她看完之后笑了笑:”可別這么容易就灰心,依我看,這墨水漬很像一條小花狗身上的斑呢。
畫下去,房子里睡著一條小花狗。
孩子,要記?。号龅竭@種時候,別隨便放棄,應該繼續干下去,往往會有意外的成功。
實際上,世上只有少數事情是自始至終不起變化的。
“我擦干眼淚,繞著那點墨漬,加了一只小花狗。
第二天,這幅畫得到老師同學一致贊賞。
老師還說:”瞧,這條小狗使畫面活潑多了。
“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3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