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 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復沓: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頂真: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排比: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比喻: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張: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設問: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對偶: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反問: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修辭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張、對偶、排比、用典、反語、反詰、設問、借代、反復、層遞。
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間某些相似之處,借一種事物來說明另外一種事物。
作用:對事物特征進行描繪或渲染;用淺顯易見的事物對深奧的道理加以說明。
2、比擬:把物當作人來寫(擬人),把人當作物來寫(擬物)。
作用:印象鮮明,便于表達作者感情。
3、夸張:故意言過其實,對人對事進行擴大或縮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質,引起讀者強烈共鳴。
4、對偶:結構相同或相似,字數相等的兩個句子,或短語。
作用:整齊勻稱,凝煉集中,概括力強。
5、排比:三項或三項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強氣勢,說服力強,感染力強。
6、用典:詩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
作用:豐富而含蓄地表達內容和思想。
7、反語:適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句子表達本意。
作用:比直接說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8、反詰:是反問句中的一種,這種反問句包含著答案,即反問之中已經帶有答案了,不用再說答案了。
作用:語氣更加強烈,更使印象深刻。
9、設問:正面問,自問自答。
作用:起到提醒注意,引導思考。
10、反復:有意重復某個句子或詞語。
作用:突出思想,強調感情。
11、層遞:三項或三項以上,不受語言格式的限制,而在內容上有等次性,或遞升,或遞降。
作用:層層推進,邏輯性強。
八種常見的修辭手法的作用 比喻: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如:誠信如一枝玫瑰,百花叢中她最美,美得無瑕,美得高貴。
送人一枝玫瑰,給世間一縷馨香。
誠信,維系世間溫情的紐帶,有了你,人們不再感到冬日的嚴寒,有了你,人們時刻感到春天的溫暖。
誠信,人類精神的締造者,有了你,世間少一些爾虞我詐,少一些世態炎涼。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飛鳴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比擬: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
如:騰躍時,模樣像是歡樂;打旋時,模樣像是眩暈;傾斜時,模樣像是膽怯…((張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們真幽默,吃著西瓜與夏天告別,說是“啃秋”。
人們終于迎來了新秋,迎來了這楚楚動人的新娘子。
秋山,變得豐腴起來了;秋水,變得溫柔起來;秋風,變得涼爽起來了;秋云,變得淡遠起來。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
如:你們是初升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革命加科學將使你們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學家點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 夸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如: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如:四十年別井離鄉,雁沓魚沉;五百個月缺月圓,夢縈魂牽。
排比:可增強語言的氣勢。
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攜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膽相照,多少次投桃報李,又有多少美麗溫暖的回憶 漫漫長路,總有朝夕相處的親人,多少叮嚀,多少呵護,多少孝心,多少無私。
設問:總的作用是引起讀者思考。
用在標題上,能吸引讀者,啟發讀者思考,更好地體現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如:事物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嗎
修辭手法,比喻,夸張,對偶,排比,用典,反語,反詰,設問,借代,反復,層遞。
(1) 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間某些相似之處,借一種事物來說明另外一種事物。
作用:對事物特征進行描繪或渲染;用淺顯易見的事物對深奧的道理加以說明。
(2) 比擬:把物當作人來寫(擬人),把人當作物來寫(擬物)。
作用:印象鮮明,便于表達作者感情。
(3) 夸張:故意言過其實,對人對事進行擴大或縮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質,引起讀者強烈共鳴。
(4) 對偶:結構相同或相似,字數相等的兩個句子,或短語。
作用:整齊勻稱,凝煉集中,概括力強。
(5) 排比:三項或三項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強氣勢,說服力強,感染力強。
(6) 用典:詩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
作用:豐富而含蓄地表達內容和思想。
(7) 反語:適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句子表達本意。
作用:比直接說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8) 反詰:是反問句中的一種,這種反問句包含著答案,即反問之中已經帶有答案了,不用再說答案了。
作用:語氣更加強烈,更使印象深刻。
(9) 設問:正面問,自問自答。
作用:起到提醒注意,引導思考。
(10)反復:有意重復某個句子或詞語。
作用:突出思想,強調感情。
(11) 層遞:三項或三項以上,不受語言格式的限制,而在內容上有等次性,或遞升,或遞降。
作用:層層推進,邏輯性強。
《談水滸人物與結構》 以上11種修辭手法,層遞,反復,設問,反語這四種比較好判斷,出現的頻率也不多。
而比喻,比擬,夸張,對偶,排比,用典,反詰則很重要,出現的頻率也很多,望認真學習掌握。
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間某些相似之處,借一種事物來說明另外一種事物。
作用:對事物特征進行描繪或渲染;用淺顯易見的事物對深奧的道理加以說明。
2、比擬:把物當作人來寫(擬人),把人當作物來寫(擬物)。
作用:印象鮮明,便于表達作者感情。
3、夸張:故意言過其實,對人對事進行擴大或縮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質,引起讀者強烈共鳴。
4、對偶:結構相同或相似,字數相等的兩個句子,或短語。
作用:整齊勻稱,凝煉集中,概括力強。
5、排比:三項或三項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強氣勢,說服力強,感染力強。
6、用典:詩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
作用:豐富而含蓄地表達內容和思想。
7、反語:適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句子表達本意。
作用:比直接說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8、反詰:是反問句中的一種,這種反問句包含著答案,即反問之中已經帶有答案了,不用再說答案了。
作用:語氣更加強烈,更使印象深刻。
9、設問:正面問,自問自答。
作用:起到提醒注意,引導思考。
10、反復:有意重復某個句子或詞語。
作用:突出思想,強調感情。
11、層遞:三項或三項以上,不受語言格式的限制,而在內容上有等次性,或遞升,或遞降。
作用:層層推進,邏輯性強
八種常見的修辭手法的作用 : 1.比喻: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化無形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體, 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如:誠信如一枝玫瑰,百花叢中她最美,美得無瑕,美得高貴。
送人一枝玫瑰,給世間一縷馨香。
誠信,維系世間溫情的紐帶,有了你,人們不再感到冬日的嚴寒,有了你,人們時刻感到春天的溫暖。
誠信,人類精神的締造者,有了你,世間少一些爾虞我詐,少一些世態炎涼。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飛鳴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擬人: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
如:騰躍時,模樣像是歡樂;打旋時,模樣像是眩暈;傾斜時,模樣像是膽怯…((張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們真幽默,吃著西瓜與夏天告別,說是“啃秋”。
人們終于迎來了新秋,迎來了這楚楚動人的新娘子。
秋山,變得豐腴起來了;秋水,變得溫柔起來;秋風,變得涼爽起來了;秋云,變得淡遠起來。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
如:你們是初升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革命加科學將使你們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學家點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 4.夸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如: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5.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如:四十年別井離鄉,雁沓魚沉;五百個月缺月圓,夢縈魂牽。
6.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相同句式構成排比,增加語拋,起強調作用,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議論文往往增加語勢,起到了強調論證觀點的作用。
可增強語言的氣勢。
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攜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膽相照,多少次投桃報李,又有多少美麗溫暖的回憶 漫漫長路,總有朝夕相處的親人,多少叮嚀,多少呵護,多少孝心,多少無私。
7.設問:形式為自問自答。
作用是:引起讀者興趣,引起讀者思考。
在結構上還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啟下、使條理清晰的作用。
;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如:事物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嗎
8.反問: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強語氣,起強調作用
劉禹錫簡介: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
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后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
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
后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
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
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
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
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杜牧簡介: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
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
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
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文天祥簡介: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孫,字宋瑞,一字履善。
自號文山、浮休道人。
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
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
于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
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正氣歌》等。
蘇軾簡介: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
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
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
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張養浩簡介:張養浩(1270年—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云莊,又稱齊東野人,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
一生經歷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數朝。
少有才學,被薦為東平學正。
歷仕禮部、御史臺掾屬、太子文學、監察御史、官翰林侍讀、右司都事、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等。
后辭官歸隱,朝廷七聘不出。
天歷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出任陜西行臺中丞。
是年,積勞成疾,逝世于任上。
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追贈張養浩攄誠宣惠功臣、榮祿大夫、陜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濱國公,謚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
尊稱為張文忠公。
張養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個人品行、政事文章皆為當代及后世稱揚,是元代名臣之一。
與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稱為“三俊”。
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等。
《雙調·折桂令》中秋 張養浩一輪飛鏡誰磨
照徹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婆娑。
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
[作者介紹]張養浩(1270~1329),元代散曲作家。
字希孟,號云口,山東濟南人。
幼有義行,好讀書,初被薦為東平學正。
后拜監察御史,歷官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等職。
因父老辭官,屢召不赴。
文宗天歷二年(1329),關中大旱,特拜陜西行臺中丞,前往救災,到任四月,勞瘁去世。
張養浩為官方正,敢于直言犯諫。
武宗時,曾因議立尚書省事,大違當政者意,被構罪罷官,他恐遭禍,變姓名逃去。
英宗時又曾為內廷張燈為鰲山事上諫而險遭不測。
他的散曲多是在辭官歸里后所寫,由于對宦海風波、世態炎涼有切身體察,因此能作比較真切的描寫。
如“才上馬齊聲兒喝道,只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
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
禍來也何處躲
天怒也怎生饒
把舊來時威風不見了”(〔朱履曲〕《警世》),作者感觸至深,因此能寫出這樣沉痛的句子。
而當他寫到歸田之后,則輕松自如的心情躍然紙上,“中年才過便休官,合共神仙一樣看”(〔雙調·水仙子〕),“掛冠,棄官,偷走下連云棧,湖山佳處屋兩間,掩映垂楊岸。
”(〔中呂·朝天曲〕)他的一些散曲中常寫與鷗鷺為伍,與云山為友,使他心曠神怡。
他的詠吟山水的優秀篇章也不少。
但是,他的“警世”、“退隱”題材的作品,調子仍然是比較低沉的。
他的理想只是遠離囂塵去過田園生活,以遠禍全身。
張養浩對人民疾苦也比較同情。
最著名的作品是《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他在懷古興嘆之際能聯想到百姓的疾苦,比同類題材的散曲作品要高出一籌。
又如小令〔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套曲〔一枝花〕《詠喜雨》,是他在陜西救災時所作,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災區人民流離失所的悲慘生活。
在元代散曲中這些作品是難能可貴的。
《太和正音譜》評張養浩的散曲如“玉樹臨風”,指出他的作品格調高遠。
他的作品文字顯白流暢,感情真樸醇厚,無論抒情或是寫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較少雕鏤。
《潼關懷古》小令,以及一些寫退隱生活的作品,可以代表他的藝術風格。
然而他的寫景的散曲中,也有一些工麗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水仙子〕《詠江南》),“鶴立花邊玉,鶯啼樹杪弦”(〔慶東原〕)等句,表明他的作品在總的藝術格調中還有所變化,散曲色調比較豐富。
張養浩著有散曲集《云口休居自適小樂府》傳世。
據《全元散曲》所輯,今存小令161首,套數2首。
1、掌握文和文的寫作結構。
2、以議論文為基礎,加入散文的元素,例如,抒情3、在議論文文多用排比等的修辭,文字自然會美起來,而議論的說理也會讓作文顯得有深度4、多寫多練5、如果你敘事不啰嗦,可以考記敘文。
但一般不提倡通篇記敘,風險很大。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2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