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習知識要善于思,再思。
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的。
— 2. 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 3. 在我看來,最好的書是那些能夠提供最豐富的思考材料的書。
—— 4. 書的真正目的在于誘導頭腦自己去思考。
—— 莫利5. 有時候讀書是一種巧妙地避開思考的方法。
—— 斯6. 我們在我們的勞動過程中學習思考,勞動的結果,我們認識了世界的奧妙,于是我們就真正來改變生活了。
—— 7. 書讀的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而當你讀書而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 8. 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
如果說,科學上的發現有什么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學有素養的人,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會給懶漢。
—— 9. 書籍的唯一真正用處,是使人能自己去思考,如果有不能引人思考的書,便不值得占書架一席之地。
—— 拜耶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于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于用腦子的少年。
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
時間就不好掌握了。
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
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于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
于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學習需要勤奮。
勤奮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無數與勤奮有關的事例歷來為人們稱道,車胤“螢入疏囊”是勤奮;孫康“雪映窗紗”是勤奮;匡衡“鑿壁偷學”是勤奮;蘇秦“懸梁刺股”是勤奮;祖逖“聞雞起舞”也是勤奮,勤奮使他們最終都成就了一番偉業。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于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于用腦子的少年。
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
時間就不好掌握了。
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
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于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
于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么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喂食。
先生開始很惱怒,但不久還是被諸葛亮的好學精神所感動,對他更關心,更器重,對他的教育也就更毫無保留了。
而諸葛亮也就更勤奮了。
通過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終于成為了一個上知天文,下識地理的一帶飽學之人。
學習要有主見,一個很重要的地方是不要迷信權威。
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著名實驗,從此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糾正了這個持續了1900年之久的錯誤結論。
洛德·盧瑟福是英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因對元素裂變的研究獲得19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曾斷言:“由分裂原子而產生能量,是一種無意義的事情。
任何企圖從原子蛻變中獲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談妄想。
”但數年后,用于發電的原子能就問世了。
目前原子能已經成為主要的發電新能源。
在法國,原子能的利用率甚至已占各種能源的40%。
無獨有偶,在科學大發現的時代——19世紀,當牛頓發現宇宙定律,倫琴發現X射線后,有科學家曾斷言:科學的路已走到頭了。
以后的科學家的任務就是盡量使實驗做得更精確一些。
但不久,愛因斯坦就發現“相對論”,給了科學界一個新視野。
中華民族推崇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有所作為;看重的立身之本,是真才實學;認定的成才之路,是發憤學習。
中國人重視讀書、勤奮好學,已成為世代相傳的優良傳統。
中國民間有許多關于學習的格言,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活到老,學到老”等,也流傳著很多古人珍惜時間、發憤苦讀的故事。
孔子一生勤奮學習,到子晚年,他特別喜歡易經。
易經是很難讀懂的,學起來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復誦讀,一直到弄懂為止。
因為孔子所處的時代,還沒有發明紙張,書是用竹簡或木簡寫成的,既笨又重。
把許多竹簡用皮條編穿在一起,便成為了一冊書。
由于孔子刻苦學習,勤展書簡,次數太多了,竟使皮條斷了三次。
后來,人們便創造出了“韋編三絕”這句成語,以傳誦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戰國時的蘇秦,夜以繼日地讀書,實在太累了,就用錐子刺腿來使頭腦清醒;漢代的孫敬,為了防止讀書時瞌睡,便用一根繩子把自己的頭發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會被扯醒。
這就是歷史上“刺股懸梁”的故事。
晉朝的車胤、孫康、匡衡,家里都很窮,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
夏天的晚上,車胤用紗布做成一個小口袋,捉一些螢火蟲裝進去,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看書;孫康在嚴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讀;匡衡在墻上鑿了個小洞,“偷”鄰居家的一點燈光讀書。
成語“囊螢映雪”和“鑿壁偷光”所講的就是這幾個故事。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練書法。
他每次寫完字,都到自家門前的池塘里洗毛筆,時間長了,一池清水變成了一池墨水。
后來,人們就把這個池塘稱為“墨池”。
王羲之通過勤學苦練,終于成為著名的書法家,被人們稱為“書圣”。
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贊譽為“開國文臣之首”。
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
有一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后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并沒有接見他。
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
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
后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
小和尚們嚇壞了,以為里面有鬼,立刻報告給老和尚。
于是,老和尚帶領小和尚捉鬼,沒想到“鬼”原來是一個叫劉勰的窮孩子,他在借佛燈讀書呢。
劉勰經過刻苦學習,終于成了偉大的文學理論家。
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
他每看一本書,不是一上來就從頭至尾地去讀,而是對著書本閉目沉思,猜想書中寫了些什么。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后再打開書。
如果書的內容與自己的猜想一致,他就不再讀了;如果與猜想的不同,他就認真地去讀。
華羅庚的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且培養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于他勤奮好學,終于成為著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
有一次,他想買一部明代的笑話書《謔浪》,跑遍北京城的舊書攤也未能如愿。
后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
時值冬日,他頂風冒雪,連續十八天跑到圖書館去抄書。
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于被他抄錄到手。
童第周小時候的好奇心十分強,看到不懂的問題往往要向父親問個為什么。
父親每次都不厭其煩地耐心給他講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階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一行小坑坑,他覺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問父親:父親,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誰敲出來的
是做什么用的呀
父親看到兒子這么好奇,高興地說:這不是人鑿的,這是檐頭水滴下來敲的。
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還能把堅硬的石頭敲出坑
父親耐心地解釋說:一滴水當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長日久,點點滴滴不斷地敲,不但能敲出坑,還能敲出一個洞呢!古人不是常說'滴水穿石'嘛!就是這個道理。
父親的一席話,在小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陣陣漣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階上,望著父親,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由于農活比較多,童第周對學習有些失去興趣,不想讀書了。
父親耐心地開導,童第周說:你還記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嗎
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堅持不懈,能把堅硬的石頭敲穿。
難道一個人的恒心不如檐水嗎
學知識也要靠一點一滴積累,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成功。
為了更好地鼓勵童第周,父親書寫了滴水穿石四個大字贈給他,并充滿期望地說:你要把它作為座右銘,永志不忘。
從此后童第周就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貫注到他的求學中去。
他決心要考取當時很有名氣的寧波效實中學,他一絲不茍地進行備考,一家人也全都動員起來,支持他。
童第周終于考取效實中學,可是他的成績全班倒數第一。
一天深夜,教數學的級任陳老師辦完事情回到學校,發現在昏黃的路燈下有個瘦小的身影在晃動,陳老師想:深更半夜的,誰還不回寢室就寢呢
陳老師帶著疑問走過去一看,原來是童第周正在借著路燈光演算習題。
這么晚了你怎么還不回寢室休息呢
陳老師,我要抓緊時間把功課趕上去,我不要倒數第一名。
陳老師望著童第周瘦小的身軀,關心地勸童第周回去休息,可是走出不遠,童第周又站在路燈下捧著書本讀了起來。
陳老師被深深地感動了,他深深地理解童第周的志氣,為自己有這樣的學生感到自豪。
期末考試到了,童第周又成了全校關注的對象。
他終于靠自己刻苦的努力,使各科平均成績都達到了70分,其中幾何得了滿分,引起了全校的轟動。
后來童第周回憶自己童年的時候感慨地說:在效實的兩個'第一',對我一生有很大影響。
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別人笨,別人能做到的,我經過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世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
著名女作家茹志娟的家中掛著一張條幅,上面寫有“煮書”兩個大字。
她說:“書,光看是不行的,看個故事情節,等于囫圇吞棗,應該精讀。
然而還不夠,進而要‘煮’。
”要“煮”得爛熟,自然不是一遍兩遍就能奏效的。
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
據說在他結婚那天,家里張燈結彩,熱鬧非凡,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
當迎親的花轎快到家門時,卻找不到新郎了。
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里找到了他。
只見他仍穿著舊袍,全神貫注地在讀書。
現任美國國務卿、黑人女性康多利扎·賴斯出生在種族隔離制盛行的伯明翰,小名康迪。
很多人聽說她在伯明翰長大,便推測她的童年沒有受到過很好的教育。
母親在康迪幼年時對她進行了孜孜不倦的音樂教育。
康迪四歲時,掌握了一些曲子,開了第一個獨奏會。
賴斯家相信這樣一條嚴峻的真理:只有當孩子們做得比白人孩子高出兩倍,他們才能平等;高出三倍,才能超過對方。
父母告訴她,在伯明翰以外有更多的機會,如果她勤奮學習,力爭上游,就會得到回報。
“你可能在餐館里買不到一個漢堡包,但也有可能當上總統。
” 康迪相信父母的判斷,她向著“加倍地好”這個目標繼續努力——首先是在運動方面。
除繼續學習鋼琴外,她還開始學習網球和花樣滑冰,玩得都很出色。
她每天早上4:30就起床,去溜冰場練習步法,從旋轉、側滑、前沖、穿越、踮腳到組合動作和雙人滑冰。
就在春季學期的某一天,她發現了新的目標。
那門課是“國際政治概況”,那節課主要講的是斯大林,教授是前國務卿瑪德琳·奧爾布賴特的父親約瑟·考貝爾。
“這一課程撥動了我的心弦,”她后來說,“這就像戀愛一樣……我無法解釋,但它的確吸引著我。
”考貝爾博士被她的聰明和激情所感染,鼓勵她到該校國際關系學院讀書。
考貝爾成為康迪生活中的“智力父親”。
康迪開始學習政治科學和俄語,但并沒有關上學習音樂的大門。
這種背景使她最終成了一個為數不多的學音樂出身的政府高官。
俄語被稱為“需要十年才能學會的語言”,1977年夏,作為研究的一部分,康迪進行了一次國內旅行。
她第一次有機會開始了解美國軍事結構。
她到華盛頓,在國防部擔任實習生,在五角大樓工作了數周。
此后又去蘭德公司做實習生。
蘭德公司十分適合有關國際安全問題的學習,其研究領域包括世界政治、軍事和經濟發展趨勢,潛在的地區沖突原因以及美國安全面臨的潛在威脅。
康迪的勤奮為她進入白宮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么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喂食。
先生開始很惱怒,但不久還是被諸葛亮的好學精神所感動,對他更關心,更器重,對他的教育也就更毫無保留了。
而諸葛亮也就更勤奮了。
通過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終于成為了一個上知天文,下識地理的一帶飽學之人。
洛德·盧瑟福是英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因對元素裂變的研究獲得19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曾斷言:“由分裂原子而產生能量,是一種無意義的事情。
任何企圖從原子蛻變中獲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談妄想。
”但數年后,用于發電的原子能就問世了。
目前原子能已經成為主要的發電新能源。
在法國,原子能的利用率甚至已占各種能源的40%。
無獨有偶,在科學大發現的時代——19世紀,當牛頓發現宇宙定律,倫琴發現X射線后,有科學家曾斷言:科學的路已走到頭了。
以后的科學家的任務就是盡量使實驗做得更精確一些。
但不久,愛因斯坦就發現“相對論”,給了科學界一個新視野。
孔子一生勤奮學習,到子晚年,他特別喜歡易經。
易經是很難讀懂的,學起來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復誦讀,一直到弄懂為止。
因為孔子所處的時代,還沒有發明紙張,書是用竹簡或木簡寫成的,既笨又重。
把許多竹簡用皮條編穿在一起,便成為了一冊書。
由于孔子刻苦學習,勤展書簡,次數太多了,竟使皮條斷了三次。
后來,人們便創造出了“韋編三絕”這句成語,以傳誦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腳,莫厭家雞更問人。
——宋·蘇軾《柳氏二甥求筆跡》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英姿颯爽小選手,精神抖擻來比斗, 從小鍛煉意志堅,競賽場上顯身手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 --韓愈 ★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 --卡萊爾 ★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 --華羅庚 ★好學而不勤問非真好學者。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 --達·芬奇(意大利)
①不要急于寫作,不要討厭修改,而要把同一篇東西改寫十遍,二十遍。
(列夫?托爾斯泰)②作家最大的本領是善于刪改。
誰善于和有能力刪改自己的東西,他就前程遠大。
(陀斯妥耶夫斯基)③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
(魯迅)④寫作還有一個過程,就是修改過程。
修改時,把作品當成不是自己的,從別人的角度上去吹毛求疵,冷靜地修改。
(艾蕪)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
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是改出來的。
“我當過教師,改過學生作文不計其數,得到深切體會:徒勞無功(葉圣陶)
我認為最好的還是人要有三個頭腦:與生俱來的頭腦,從書籍中得來的頭腦,從生活中得來的頭腦。
●聰明正直者為神。
唐·柳宗元《罵尸蟲文》 謂聰明正直的人為最好。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為政》 周:道義上的結合。
比:勾結。
君子在道義上合群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能在道義上結合。
●正身直行,眾邪自息。
《淮南子·繆稱訓》為人純正,行動坦直,所有的邪惡的行為就自然會止息。
●厲鬼不能奪其正,利劍不能折其剛。
明·謝榛《四溟詩話》 剛正耿直的品質不為邪惡威武所屈折。
●日間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五 行為正直,心無愧懼。
●立身制行,本諸一心,心正則為忠,為直,不正則為奸,為慝。
清·趙爾巽《清史稿》 立身:指為人。
制行:指處事。
慝(tè):奸邪。
為人處事,思想端正不端正,訓有忠誠正直和奸狡邪惡的區別。
●心正不怕影兒斜。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 正:純正,端正。
思想純正行為也就正派。
●正不容邪,邪復妒正。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回 容:讓,允許。
復:再。
妒:妒忌,忌恨。
正直和奸邪互不相容。
●根深不怕風搖動,樹正何愁月影斜。
明·佚名《增廣昔時賢文》 比喻人的根基牢固,為人正直,就將立于不敗之地。
●心正何愁著鬼迷。
明·周螺冠《錦箋記》第二十出 心地端正就不怕受鬼迷。
●寧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明·佚名《增廣昔時賢文》 直:正直,合理。
寧可正當地去爭取,也不可委曲地謀求。
●好諛是人生大病。
清·申居鄖《西巖贅語》喜歡奉承是人的一大弊病。
●居心平,然后可歷世路之險。
清·申居鄖《西巖贅語》 公正無私,才能不怕人生道路的艱險。
●正者吉之路,邪者兇之征。
晉·傅玄《履銘》 品行端正使人吉祥,德行邪惡終歸招致兇險。
●但立直標,終無曲影。
《舊唐書·崔彥昭傳》 標:標桿。
心正必無惡行。
●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
宋·蘇軾《私試策問》 身:自己。
人:別人。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五代·后周·馮道《偶作》 只要自己內心沒有邪惡之念,就是在極險惡的環境中也能立身。
●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明·佚名《增廣昔時賢文》 為人寧愿正直地安貞守拙,也不可靠邪門歪道謀取贏余。
●且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清·史襄哉《中華諺?!?把善良美好之心,傳留給后代繼承。
方寸:指心。
●寧為直伐,不為曲全。
明·王廷陳《矯志篇》 愿剛正不阿而遭殺戮,不卑躬曲節以求全。
●君子處其實,不處其華;治其內,不治其外。
明·張居正《翰林院讀書說》 有修養有名望的人務求實際,而不圖外表好看;致務于自身的修養鍛煉,而不計較自身以外之物。
●不曲道以媚時,不詭行以邀名。
漢·崔寔《政論》 不能違背人生準則以迎合時俗的好尚,不能以欺詐的行為以取得虛名。
●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
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
唐·吳兢《貞觀政要·君道》 為人純正,可以安定天下。
●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
唐·孟郊《游終南山》山中的隱士,自身純正,雖然艱險,心中也感到坦然。
●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
唐·李白《古風三十二首》 難為桃李顏:很難具有桃紅李白的鮮艷色彩。
比喻為人孤傲正直,不愿以謅容媚色取悅權貴。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1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