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留園 【門廳】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古典園林留園。
留園屬于私家園林,始建于明萬歷年間,距今已經有四百多年歷史。
最初是萬歷年間太仆寺少卿徐泰時所建的東園。
徐泰時曾任工部營繕郎中,參與營造萬歷滴的壽宮,即十三陵中的定陵。
范仲淹的后代范允臨是他的女婿。
他為人耿直,終因得罪權貴,被彈劾回鄉。
由于長期在朝為官,他深感身心疲憊,因此回到蘇州后,便不問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園中賞花弄草,吟風誦月,在自然的空間中盡情地復蘇著早已受到扼制的心靈。
到了明清之際,東圓已逐漸荒廢。
到清乾隆年間,該園歸吳縣人劉蓉峰所有。
他非常喜愛此園,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擴建,同時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將園名該為寒碧莊。
但由于園主姓劉,所以民間俗稱為“劉園”。
咸豐年間,蘇州閶門外遭兵燹,園子周圍街巷宅屋幾乎毀盡,惟獨該園幸存下來。
自抗日戰爭到一九四九年蘇州解放,留園遭受了很大的破壞,園內建筑幾成廢墟。
一九五三年蘇州市人民政府對留園進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園重現豐采。
一就六一年留園與蘇州拙政園,北京的頤和園以及承德的避暑山莊一起,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被首批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此這四個古典園林也被稱為中國四大名園。
一九九七年,蘇州古典園林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留園就是首批四個典型例證之一。
留園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典型例證自然有其原由。
下面讓我們從這門廳開始,到園中去細細品位一番吧。
首先請大家回頭看一下剛剛進來的這扇黑漆大門,很不起眼。
大家是否會想留園的主人為什么有錢造如此精美園林,卻不把大門裝修得豪華、氣派一點呢
難道是買得起馬,置不起馬鞍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剛才已經講過,我們蘇州的園林,很多都是辭官引退后回鄉的官僚所建的私家花園。
他們本著“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他們不愛人來客往的世俗應酬,而喜歡閉門謝客,獨自在自己的園中玩石賞月,經營花草,以重歸自然、寄情山水的隱士理念來追求一種隱居的生活。
基于這種生活理念,蘇州的私家園林均無氣派顯眼的高大門樓,其正門都力求淡化、簡單,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請大家看這門廳正中屏門上嵌的一幅綴玉留園全景圖。
這是一九八六年時,為紀念蘇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揚州工匠用2500枚各類玉石薄片相綴而成的。
在全景圖的上方高懸著一方扁額,上面寫著“吳下名園”四個大字,點出了留園在蘇州園林中的地位。
這是由當代著名版本目錄學家,前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延龍先生所題寫的。
在全景圖屏門背面刻有清代樸學大師俞樾先生所擇,吳進賢所書的《留園記》。
【門廳與橋廳間的東側長廊】 各位現在看到院子里有一塊長方形花崗巖,上面刻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布的“世界遺產”標識。
他是留園于1997年12月被批準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典型例證后,于1998年立的。
【長廊中部蟹眼天井處】這兩方小小的露天空間,蘇州人稱之為天井。
由于他們面積太小,所以人們稱之為“蟹眼天井”。
這兩方蟹眼天井在這里主要是為了采光而設計的。
為了避免造景上的單調,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豐富了此處的景觀內容。
【“長留天地間”南院】來到這里,請大家看這個長方形的小院。
由于庭院面積有限,不能大范圍的造景,所以造園者就充分利用南面這堵高高的粉墻,來為游人設計了一幅立體的“國畫”。
這里布置了湖石,種上了金桂和玉蘭。
除了寓意“金玉滿堂”外,正是一幅以粉墻為紙,花石為繪的立體國畫的畫境。
【“長留天地間”東側大空窗旁】各位請看這扇窗。
這是一扇沒有任何圖案設計的單純的長方形漏窗,這種特殊的漏窗也叫空窗。
此處如果沒有這扇空窗的話,那么這里的采光就不足,就會顯得昏暗。
所以說,這扇空窗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采光。
和前面講過的蟹眼天井同樣道理。
園林建筑哪怕是一扇門一扇窗在建筑設計時,一定得考慮其造景功能。
所以為了避免空窗的單調,就利用了植物盆栽來映襯它,使他在具有采光的同時,形成了一幅生動的立體的畫面,此可謂一舉兩得。
再請大家看這門楣上的磚刻門額“長留天地間”這幾個字。
這是篆刻書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溫)所寫的,寓意留園這一精美典雅的古典園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愿我們大家都能不辜負先人的期望,保護好我們的文化遺產。
來到這里,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走過了一條長長的走廊,這條長廊雖有數十米長,然而造園者巧妙的使廊、屋相接,并且在比較封閉的暗處設計了“蟹眼天井” 來采光,用富于變化的建筑技巧使廊在空間上產生出了明與暗大與小的對比,另游人在不斷變化的空間中,欣賞著各種布置獨到的園林小品,在不知不覺中走完了這段長廊。
另外,從園林審美方面來看,這段長廊相對于秀美的中部遠景來說,大有一種“欲揚先抑”的審美效果。
因此,這段長廊不僅被園林專家評定定為“留園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個蘇州古典園林的廊形建筑中也有一處佳例。
【六扇花窗處】穿過了“長留天地間”門洞,我們看到前面的粉墻上有六扇窗圖案,因此漏窗也俗稱“花窗”。
在便于通風和采光的同時,可使窗外的景色,若隱若現地透過來,因此,花窗在園林建設中長作為透景,或者叫漏景之用。
此處六扇花窗將中部景色半遮半掩的透了出來,使人隱約可見,從而激發起游人的游興,催人急于進園去領略窗外那片勝景。
同時,從花窗中透出的園景,隨著游人腳步的移動而不斷地發生變化,這就是古典園林欣賞中的所謂“移步換景”之妙。
當然,在通風采光和透鏡的同時,花窗本身的花格圖案在園林造景中,也起到了很好的豐富墻面審美內容的效果。
另外,在不同的光影照射下,花窗的花格會呈現出各種多姿多彩的落影,為古樸的園林平添了幾份活潑的生氣。
我們現在請大家看南面的這堵白墻。
墻根處有一明式青石花壇。
上面有山茶,旁邊植有翠柳,花開之時,紅點綴綴,生機勃勃。
花壇上方白墻上嵌有“古木交柯”磚額一方。
花壇上原有古柏、女貞兩棵古樹,枝接交錯,蒼勁虬曲,給人以高潔堅毅之感。
“古木交柯”就是指古柏、女貞交柯連理之意。
【綠蔭軒】這里是以賞留園春景為佳的綠蔭軒。
這是一個小巧雅致的臨水敞軒。
它的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的青楓樹,而東面又有櫸樹遮日,因此以“綠蔭”為軒名,軒內扁額上“綠蔭”兩字,是著名書畫篆刻大師吳昌碩先生的弟子,當代書畫家王個移所書。
軒南墻壁上嵌有“華步小筑”石額一方。
“華”,即“花”;“步”通 “埠”。
留園北面有山塘河通向“吳中第一名勝”虎丘。
虎丘自明清以來就以出產茉莉花,玳玳花等名貴花木而聞名。
以前,留園附近有裝卸花木的河埠,所以這一帶舊名花步里。
而留園主人將自己的園子稱為“華步小筑”,無疑是一種自謙。
它也反映出中國傳統文人尚隱逸,求中庸的處世哲學。
這里的“花步小筑”四個字是清代學者錢大昕所書。
其下方倚墻根所筑的湖石花壇中置石筍、種天竺,巧妙地構成了一幅立體國畫的構圖,而這“花步小筑”四字恰好是其點晴題跛。
【一梯云旁】出綠蔭軒向北,各位的左前方可以看到一座體量高大的兩層樓建筑,這就是取《水經注》中“目對魚鳥,水目明瑟”之意來命名的明瑟樓。
這里面臨清澈明凈的池水,樓邊又有青楓庇蔭,環境清雅明凈。
明瑟樓底層因建筑外形象古代畫舫前艙,所以取唐代杜甫《南鄰》詩中“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之意,命名為 “怡杭”。
這里的“杭”通“航”。
在明瑟樓南有一湖石假山,登臨二樓的石階就隱在其中。
這里的一峰湖石上刻有“一梯云”三個字,取“上樓僧踏一梯云”之意。
“梯云”,既以云為梯。
古人以為云是觸石而生,因此稱石為云根。
游人若在這云根盤旋之間拾級登臨,一定會有步云成仙之感吧。
【寒碧山房北露臺】繞過明瑟樓,我們來到了留園中部寬敞的露臺上。
這里瀕臨水池,每當盛夏時節,池內荷花盛開,這里便是賞荷的絕佳之處。
因此,這里也被稱為荷花臺。
荷花臺南面是緊靠明瑟樓而建的涵碧山房。
這是中部花園的主廳,是取宋代理學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的詩意來命名的。
該廳幾無裝修,南北兩面都不設墻,顯得樸素大方,通暢明潔。
廳內“涵碧山房”扁額上的篆書是舊時園主盛康請香禪居士潘中瑞所書。
廳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壇,旁邊還種有玉蘭、石榴、繡球等花木,春秋時節,繁華吐妍,美不勝收。
我們站在荷花臺上還可以欣賞到布置獨到的留園中部山水。
湖石與黃石參差而筑的中部假山上,山石嶙峋、古樹參天,靈秀中透著一股陽剛。
尤其是幾棵蔭可蔽日的古銀杏、古樟樹,與假山渾然一體,登臨其間,會另人產生一種猶如進入了深山幽谷的感覺。
在蘇州各古典園林中,也稱得上是一處“城市山林”的佳例。
由于山體直逼水池,古樹、假山與水面之間所呈現的高與低的視覺差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就是古典園林造景中“以低襯高”的造景手法.另外,從山水布局來函,這里水雖居中,山水其側,但在審美上,山的氣勢卻遠在水的生機之上.水在這里只是襯托山體氣勢的一個“配角”。
此相反。
而同為蘇州園林代表作的拙政園中部的山與水在審美上的位置則正好與拙政園中部的主體假山雖以“一池三島”的規制筑于水池的中央,但奪人眼目的仍然是那片富于變化的水面。
在那里,山是造成水面破、掩、隔審美效果的一種道具。
山成了水的陪襯,水的靈秀往往超過了山的敦厚。
【爬山廊】在涵碧山房西側,可見一條長廊曲折逶迤于中部假山上。
我們一般把這種依山高下起伏的長廊稱為爬山廊。
這條爬山廊不僅有上山廊和下山廊之分,而且還有依墻的實廊與離墻的空廊之相應,整個廊始終處于高、下,明、暗等不同的光線和地勢的變化過程中,令人感到妙趣盎然。
同時,這條爬山廊在實用功能上還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一、夏天遮陽,雨日擋雨;二:聯系景點之間的紐帶,是一條天然的游覽路線;三:平緩而巧妙的將游人在不知不覺中引到中部假山之上的“聞木樨香軒”。
在爬山廊中部的西墻上,嵌有明代吳江松陵勒石名家董漢策所刻的“二手法帖”。
“二王”是指近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其中王羲之擅寫寫草、隸、正、行諸體,且分格自成一家,素有“書圣”之譽。
這里的“二王法帖”中,主要有《奉橘帖》、《快雪時晴帖》、《送梨帖》等著名法帖。
留園的“二王法帖”只集“二王”書法,歷代名家所寫的題跋均被省略。
“二王法帖”始刻于明嘉靖年間,刻成于萬歷年間,歷時兩朝二十五年。
據說以前留園的主人劉蓉峰愛石如癡,并且喜歡將古人的美詩篆刻在青石上嵌入墻壁。
從此,這種長約一米,寬約四十厘米,石面上刻著文章詩詞或名家書法的書條石就成了留園的一大文化特色。
它極大的豐富了留園作為古典園林的文化內涵。
至今,留園共保存有三百七十多方書條石,堪稱留園一絕。
【聞木樨香軒】循著爬山廊,我們來到中部花園中最高建筑聞木樨香軒。
從建筑形式上看,這實際上是一個依廊而建的半亭。
因四周遍植桂花而得名。
軒前是一幅對聯:“奇石盡含千古秀,桂花香動萬山秋”。
這是一幅狀景聯。
此處千姿百態的湖石在桂花樹的掩映下,顯的玲瓏而古樸,而每到秋分送爽時,則滿山蕩漾著桂花的香氣。
這里的“動”字用的極妙,將“香味”這一園林中的虛景寫活了。
不僅如此,“聞木樨香”還頗富禪儀意,它似乎在暗示別人們,佛理就像這桂花香氣一樣,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他卻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只要用心參禪,人人都可以頓悟得道的。
【中部假山上】出聞木樨香軒東行,跨過山澗上的小石橋言石徑曲折前行,可看到幾棵有著一、兩百年齡的古銀杏滄然挺拔于奇峰異石之間。
銀杏又稱白果,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之一。
因從種植到結果的時間很長,所以又被稱為 “公孫樹”。
銀杏樹是雌雄異株的落葉喬木,果仁,即白果可以食用,也可入藥,木材致密,可供雕刻之用。
在古銀杏之間,可見一六角飛檐攢尖頂的小亭,這就是可亭。
其意是可以供游人停留小憩之亭。
亭中有一小石桌,是用出產于安徽靈璧縣的靈璧石制成的。
靈璧石歷來被視為石中上品。
從可亭往南看,可與南面的明瑟樓、涵碧山房隔水相望。
每當清風徐來,吹皺一池清水之時,對面的明瑟樓和涵碧山房便宛如一艘徐徐出航的畫舫,隨波動了起來。
這里造園者用了寫意的手法,使靜止的建筑在審美上平添了一份動感。
堪稱蘇州園林造景之一絕。
同時,可亭與涵碧山房,居水池南北相對而立,無論從建筑體量的大小,地理位置的高低,還是從建筑形態的輕巧與敦實等諸多方面來看,都堪稱一種絕佳的對景。
可亭四周植有梅花,且宜觀賞雪景,因此,可亭也被稱為留園中部欣賞冬景之佳處。
在可亭北面的假山后有一段長五十余米的花街鋪地,用鵝卵石和碎瓷、石片、瓦片等各種材料筑成海棠花紋,猶如織錦鋪地一般給人以美感。
在這段花街鋪地的北面有一條沿粉墻曲折而建的長廊,是中部假山上爬山廊的延續。
它除了有前面將過的連結景點、遮雨避日等廊的功能外,還巧妙的遮擋了作為留園中部和北部分界的粉墻,從而淡化了北部與中部的分隔之感。
【小蓬萊】通過平欄曲橋,我們來到了中部水池的小島“小蓬萊”。
傳說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秦始皇曾經派徐福前往求長生不死之仙丹,同時又在自己的宮院中仿造了三座仙山。
這以后在水池中構筑三座“仙山”,即所謂“一池三島”就成了古典園林造園的常用造景手法。
留園中部的水池略成方行,比較規整。
橋島在劃分水面的同時,使水面造成了曠、幽不同的兩種水面效果。
另外,在構筑中部假山時,特意在水池西部造成一條狹窄的山澗,令人產生池水淵源不盡之感,使池水活了起來。
【濠濮亭】過小蓬萊東側小橋,我們來到了一個小方亭,這就是濠濮亭,濠、濮都是古代河流的名字。
據說,莊子曾在濮水上垂釣,也曾與惠子在濠梁上觀魚,這里以古人的觀魚和垂釣來喚起一種超然世間煩惱的自由感,表現出歸隱江湖、歸情自然的超然情趣。
這也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造園的一個主題思想,表現在造園的方方面面。
【曲西樓—西樓—清風池館】出濠濮亭往東進洞口,我們現在來到了曲西樓。
這是一座外觀秀美的兩層建筑。
其底樓實際上是一道寬寬的廊,西墻上開有很大的空窗和洞門。
通過它們可看到中部花園的秀麗景色,這是“移步換景”造景手法的典型運用。
同時,窗框、門洞也被當作“造景框”,因而在廊中看到的每副窗景也都是一幅立體而生動的畫。
如果說西墻上的空窗和洞門宜移步動觀的話,那么東面粉墻上所嵌的二十余幅方書條石則需止步靜觀方能品出其中的韻味。
在這里大家可以欣賞到歐陽洵、褚逐良、顏真卿等唐代書法名家的作品,以及明代吳門才子文征明晚年手書的小楷作品。
另外從園林建筑審美上看,這里西墻上大大的空洞、洞門與東墻上小方的書條石在游人視覺上形成了大與小、明與暗、虛與實的對比的同時,也在人們的心理上將山明水秀的現實世界與遙遠的歷史煙云有機地連在了一起。
從曲西樓向北上二、三個臺階,我們就進入了西樓的底層。
這里和西墻和曲西樓一樣,設有兩個大空窗,使中部園景自然透出,而東面則不設墻,取而代之的是一排落地的長窗,與外面的五峰仙館風格協調。
從西樓在往北,左手邊繞過一縷花隔扇,便是春風池館。
這是一個向西敞開的水榭,與小蓬萊、濠濮亭構成一個小小的水院。
周圍的樓臺倒映在明凈的池水中,顯得寧靜而幽雅。
縱觀曲西樓、西樓、清風池館這組外形各異的建筑,以其精巧的構思,將留園中部的山水風光與東部的幽深庭院有機的連在了一起,讓游人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審美心理上的自然過度。
這也是留園以建筑;來化分空間這一藝術特色的絕好佳例。
【五峰側館內】現在各位來到的是留園東部的主要建筑五風仙館,這座高大寬敞的大廳,裝修精美、陳設古雅,素有“江南第一廳堂”之美譽。
以前廳內梁柱均為楠木,所以又有楠木廳之稱。
因南面小院中有湖石假山,具有廬山五老峰的寫意神韻,于是取唐代李白“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的詩意,將大廳命名為五峰仙館。
廳中扁額上的“五峰仙館”四個字是園主盛康請金石名家吳大題。
這里是園主以前用于舉行重大宴飲以及婚喪壽喜的活動的場所。
由于封建時代講究男女授受不清,因此在大廳的中后部以一排屏門、紗隔和飛罩將大廳隔成了南北兩個部分。
南面,寬敞明亮,座椅嚴格按規制擺放,是主人宴請男賓之處。
而北面則相對局促,是專為女眷而辟。
正中銀杏木屏上刻有光緒年間馬錫藩所書的《蘭廳序》全文。
二十四扇紗隔下方的群板上刻有花籃、葫蘆、竹笛等“暗八仙”圖案。
紗隔的上半部裝裱著張辛稼先生的絹本花鳥畫。
另外在大廳北側一角,還有一塊圓形大理石座屏,直徑達1.4米,屬全國罕見。
石面紋理色彩構成了一幅天然水墨畫。
尤為另人稱奇的是石面左上方有一天然的 “朦朧月”,給人以“雨后靜觀山”的意境。
這塊大理石和太湖石精品冠云峰以及冠云樓中的魚化石通常被俗稱為“留園三寶”。
除大理石座屏外,大廳東、西墻上,還掛有四幅莊重典雅的理石畫掛屏。
深褐色的理石屏板上各嵌上下一圓一方兩塊大理石。
其天然石紋宛如一幅幅天然山水畫,同時上圓下方的布置又表現了古代“天圓地方”的含義。
【靜中觀】與五峰仙館東窗隔開一個小天井,有一磚洞門,門額上有“靜中觀”三個字,是清初學者朱熹尊所題寫。
意思是說,此門內的景物易靜觀。
在這里,除建筑和焦葉、青竹、牡丹等植物配置外,充滿各位視野的都是太湖石,所以這里也被稱為石林小院。
在五峰仙館和是林小院之間之所以要留一小方天井,主要是為了在有限的空間里造成更多的層次感,讓人們在竹影搖擺間產生出“庭院深深幾許”的美感。
是林小院北部是一座北朝南的峰軒。
因軒前庭院中多太湖石縫,所以去宋代理學家朱熹的詩句“前廬山,一峰獨秀”來命名。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舊時園主對奇峰異石的鐘愛之情。
在蘇州古典園林中,不管是陽剛十足的黃石,還是線條柔和的湖石,其質樸而堅硬的品質,在中國傳統文人的眼中早就被賦予了人文的精神。
因此,在構筑文人山水園這一特殊的文化載體時,石就作為文人作為抒發情志的絕好對象,成為造園不可或缺的第一素材。
峰軒環境幽雅,是吟詩作畫,操琴對弈的佳處。
峰軒北墻上有三扇窗。
窗外有一堵粉墻為了彌補粉墻在視覺上產生的空白,減少墻與窗之間的狹小空間所產生的壓抑感,造園者在粉墻前,用洗煉的手法將數枝青竹和湖石點綴其間,從而使三扇窗變成了三幅立體的寫意畫。
奇林小院中奇峰異石散落有致,一條曲廊在蜿蜒中將小院四周隔成了六個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小院。
這種布局即造成了院外有院,景中有景的景深層次,又可收到以小見大的審美效果,可謂一舉兩得。
被曲廊隔成的各個小院中,或點綴石峰,配以蒼翠的焦葉,或植以修竹,配置清秀的石筍,總之,都形成了一幅幅構圖精巧、立意生動的立體對景畫面。
石林小院正中央立著一塊湖石晚翠峰,是舊時園主的新愛之物。
其上部的形狀如蒼鷹展翅俯沖,峰下方有有一湖石,形狀像獵犬頭部,正迎視著上方的蒼鷹,構成了一幅生動的“鷹頭犬”畫面。
透過晚翠峰南面的空窗,可見窗外有一湖石屹立在其中。
乍一看,宛如晚翠峰的鏡中背影,妙趣橫生。
在蘇州古典園林的造景中,有時為了遮擋盡處,或豐富園景,經常運用鏡子、空窗和門洞來造成一些虛景與實景的對應,使游人置身其中能產生出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生動美感。
【林泉耆碩之館內】現在大家來到了留園東部的主體建筑林泉耆碩之館。
“林泉”在此指山水風光,“耆”是指六十以上的老者,“碩”在此指有學問名望的人。
因此,通過這個建筑的命名,想必大家都能知道,這里原是隱逸高士的聚會之處,具有濃郁的書卷氣。
從建筑形式上看,這是一個典型的鴛鴦廳結構的建筑。
鴛鴦廳在建筑上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特點:一,外觀是一個大屋頂,而室內則分成兩個屋面;二,一間大廳用屏門或紗隔、飛罩分隔成兩個相對獨立的區域,以便不同季節或供男、女賓分別使用;三,兩個區域的梁柱、鋪地等建筑裝修以及家具布置均有明顯不同。
林泉耆碩之館的南廳正中屏門上刻有冠云峰圖,是清末的作品,這里布置著香妃榻、紅木架穿衣鏡以及大理石座屏,顯得簡潔而典雅。
南廳外天井中,東、西各種有一棵金桂,中間石庫門上有“東山絲竹”四字門額。
“東山”原指晉代謝安在浙江上虞的隱居地,在此則指代隱居。
“絲竹”在此指音樂。
石庫門外字中原有戲廳,是主人聽戲賞曲的地方。
林泉耆碩之館北廳是觀賞“留園三寶”之一的冠云峰的佳處。
這里布置有一堂紅木家具,陳設精致,顯得富貴而古雅,北廳門上刻有俞樾先生擇寫的《冠云峰賞》。
【林泉耆碩之館北廊下】現在大家看到院子中央立著一塊高大的太湖石,這就是冠云峰。
冠云峰,取《水經注》“燕王仙臺有三峰,甚為崇峻,騰云冠峰,交霞翼嶺”之意而命名。
前面也曾經說過,古人稱石為云根。
尤其太湖石形狀、色質近似云彩,所以自古多以云來命名湖石名峰。
留園中,為了烘托冠云峰主景,在其兩旁還立有兩塊湖石作為陪稱襯,分別命名為瑞云峰和々云峰。
這也就是俗稱的“留園三峰”“留園三峰”中尤以冠云峰高大奇偉,壁立當空,嵌空瘦挺,孤高磊落,具備了古人對太湖石的八字審美標準,即“瘦、皺、漏、透、清、丑、頑、拙”。
石,由于它質地堅硬和外表不易發生變化的特質而被賦予了忠貞不喻的人格特征,自古為人類所崇拜。
太湖石產于太湖。
由于湖水蕩滌,石質堅貞而色澤清白。
這種堅貞和清白讓在官場宦海中沉浮的士大夫文人從它的身上找到了精神寄托。
尤其是太湖石陽剛的石質與陰柔的外形和諧于一體,正是中國傳統文人所追求的“外圓內方”處世道的生動典型。
所以,自古從孔夫子“仁者樂山”開始,文人們愛石、友石、賞石,就是要通過與石的情感交流來表現自己堅貞和高潔的品德。
說到這里,各位想要理解“拜石稱兄,以石為友”的“石癡”文人米蒂那種對石的特殊情感,恐怕就不難了吧。
另外,太湖石那天成的多姿曲線也給人們留下了一片富于想象的審美空間。
因此,欣賞太湖石,就猶如品茶讀畫一般,讓人在玩味的同時;意境凸出,美不勝收。
也正因為太湖石如此具有審美價值,所以它常作為營造文人山水園的疊山素材之一被廣泛布置于古典園林之中。
蘇州之所以多古典園林,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這里盛產太湖石。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太湖石記》中:“石有聚族,太湖為甲”。
可見詩人對太湖石是何等鐘情。
冠云峰,傳說是北宋末年々為宋徽宗采辦“花石綱”時遺留在江南的一塊名石。
后來幾經周折,到清代被頗有“石癡”遺風的留園園主盛康購得。
他為可欣賞此峰,還特意在石峰周圍建造了一組亭臺樓榭,并都以“冠云”來命名,可謂匠心獨運。
【遠翠閣前】從冠云臺循高低起伏,曲折悠長的長廊西行,便來到了中部花園的東北角。
這里有一兩層樓閣式建筑遠翠閣。
它取唐詩“前山含遠翠,羅列在窗中”之意命名。
一樓是“自在處”,意思水刷石心得自在的地方,頗有些禪意。
遠翠閣上層宜遠眺,下層可近觀。
閣前有青石花壇,是明代遺物,上面有各種雕刻,顯得古樸典雅。
花壇內現種有牡丹,花開季節一派雍容華貴。
屏風前直立著石頭,三塊石,左右兩邊的毫無特色,中間頭生的奇巧,她就是玉玲瓏江南三大奇石( 海豫“玉玲瓏”、蘇州留園的“冠云峰”和杭州西湖的“縐云峰”),玉玲瓏在于它有七十二孔,孔孔相通,如在底下點一柱香,便能孔孔生煙. 它的瘦\\\\透\\\\漏\\\\皺,結集了美石的所有特點,價值也就甚于玉了其實,阿力在前年也就是04年12月26日,這三塊時候阿力都看到過了,那時還寫了一篇blog,現在挪到這里:26日游完蘇州后,江南三大奇石我終于都見過了。
它們都是太湖石,古代欣賞太湖石講究“漏、透、皺、瘦”,瘦,是很峻峭的,很剛勁,很有古風,好象我們人精神矍鑠,很有骨氣和風骨,所以體現瘦。
瘦最典型的是蘇州留園的冠云峰;透和漏,就是它有很多石孔,玲瓏剔透,四通八達,凹凸不平。
透和漏是聯系在一起的。
最典型的是豫園的玉玲瓏。
皺就是表面很多褶皺,最典型的就是現在放在杭州的皺云峰,現置杭州西湖江南名石苑。
三大奇石是太湖石中的極品。
第一塊是在上海豫園的玉玲瓏它最突出的是透和漏。
“玉玲瓏是豫園的鎮園之寶,姿態婀娜,具有皺漏瘦透之美。
古人曾謂:以一爐香置石底,孔孔煙出;以一盂水灌石頂,孔孔泉流。
據說:石上原鐫刻有玉華兩字,意為是石中精華。
石前一泓清池,倒映出石峰的倩影。
石峰后有一面照墻,背面有寶中大快四個篆字。
據記載,宋徽宗趙佶為在首都汴京造花園艮岳,從全國各地搜羅花奇石,號稱花石綱,其中有的奇峰因故未被運走而留在江南,稱作艮岳遺石,玉玲瓏即其中之一。
明代,玉玲瓏到了上海浦東三林塘儲昱的南園中。
儲昱的女兒嫁給潘允端的弟弟潘允亮。
建造豫園時,潘家把玉玲瓏移來。
據傳,玉玲瓏從三林塘移往豫園渡黃浦江時,江面突然起風,舟石俱沉;潘家請善水者打撈上岸,同時又撈起另一塊石頭,那就是現在玉玲瓏的底座。
” 第二塊是在杭州西湖旁邊的皺云峰。
它最突出的是皺。
第三個則是在蘇州留園見到的冠云峰,它是三者之中最大的,也是三石之首。
它在林泉耆碩之館的北面是“留園三峰--“冠云”、“瑞云”、“岫云”其中最大一個,側面看像送子觀音,不過我饒了一圈,也沒有看出來。
古人賞石與今人賞石無論在審美心理還是審美情感上都存在差異,古人重形不重色,今人重色又重形。
太湖石那玲瓏婀娜的姿態所透出的美的意蘊和境界,與古代文人雅士的躊躇滿志、仕途失意、憂思郁悶的天命精神相關。
如果我們從它造型美中挖掘深層次內涵,它的自然形式不僅給人色彩與形態的感性認識,而且暗含了國人對生活理想和藝術追求的平和、穩定、嫻靜、自律的心境,它的文化意蘊始終保持著東方藝術“以意為象”的本色。
當代人在適應了各種光怪陸離的視覺刺激之后,那種由情感意欲所萌生出的生命理想已逐漸與詩情傳統拉開了距離。
近10年來,隨著各地新石種的不斷開發,尤其是水沖石的日益傳播,人們的賞石標準受現代美學中形式美的影響,轉向質堅、色艷、形奇、韻足,而對質地疏松、色澤沉悶的太湖石抱有偏見。
為此,一些石商石販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不擇手段地在造型上狠下功夫,酸泡斧鑿,制假造假,將原本屬于自然美的奇石改造成“天人合一”的藝術品,使得太湖石聲名狼藉,實是中國賞石有史以來的一種悲哀。
太湖石 開放分類: 古董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是一種石灰巖,有水、旱兩種,最早眼宛轉險怪勢,形狀各異,姿態萬千,通靈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澤最能體現“皺、漏、瘦、透”之美,其色澤以白石為多,少有青黑石、黃石。
尤其黃色的更為稀少,故特別適宜布置公園,草坪,校園,庭院旅游景色等。
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據《清異錄》載:五代后晉時代開始有人玩賞,到唐代開始特別盛行。
唐代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就是一個酷愛收藏太湖石的人。
他在府第歸仁里和南郭的別墅收藏太湖石極富白居易稱他“休息之時,與石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石,愛之如兒孫”的地步,可見其愛石之深。
白居易曾寫有《太湖石記》專門描述太湖石,《云林石譜》中也專門有記載,而發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綱”指的就是太湖石,從而引起了農民起義。
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著名太湖石有蘇州留園的“冠云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瓏”等園林名石。
太湖石分為水石和干石兩種,唐吳融的《太湖石歌》 中生動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萬古生幽石,鐵索千尋取得來,奇形怪狀誰得識。
”干石則是4億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壤的歷久侵蝕下而形成。
江蘇太湖石。
指江蘇太湖產的石頭,多窟窿和褶皺紋理,可造假山,點綴園林庭院等人文景觀。
古人云:“錯落復崔巍,蒼然玉一堆。
峰駢仙掌出,罅拆劍門開”。
把我們引入這種千古名石營造的意境之中。
太湖石為我國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英石、太湖石、靈璧石、黃蠟石),因產于太湖而得名,它是指產于環繞太湖的蘇州洞庭西山、宜興一帶的石灰巖,其中以黿山和禹期山最為著名。
太湖古稱震澤,又“笠澤”,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跡,位于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
大約在100萬年前,太湖還是一個大海灣,后來逐漸與海隔絕,轉入湖水淡化的過程,變成了內陸湖泊。
太湖面積2425平方千米,湖岸線長達400公里,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
故,古代地質造地運動遺留下了豐富的石材。
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周圍八百里。
而實際面積受泥沙淤積和人為圍湖造田等因素的影響,大大縮減,湖底潛出,因此石材料雖然豐富。
湖地處江南水網的中心,即使其石使用便捷,由于環保而適當限制開采。
太湖石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常用的石料,或單獨擺設,或疊為假山。
太湖石原產蘇州洞庭山太湖邊,由于長年水浪沖擊,產生許多窩孔、穿孔、道孔,形狀奇特竣削,自古受造園家青睞。
太湖石有三種:白太湖石、青黑太湖石、青灰色太湖石。
采石工人攜帶工具潛水取石,用大繩捆綁,吊上大船運往工地造園。
明畫家造園家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寫道:“太湖石在水中者為貴,歲久被波濤沖擊,皆成空石,面面玲瓏。
”太湖石屬于石灰巖,多為灰色,少見白色、黑色。
石灰巖長期經受波浪的沖擊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蝕,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細琢、曲折圓潤的太湖石。
安徽太湖石。
指安徽太湖石基地。
安徽太湖縣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
東與天柱山相望,南與廬山呼應,居長江中下游旅游熱線之上。
合九鐵路、105國道、滬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總面積2031平方公里。
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
湖中島嶼星羅棋布,四周山巒疊嶂,果木蔥籠,是旅游觀光、療養休閑的勝地。
趙河湯灣溫泉,水溫常年47℃,日出水量1500噸,水質清澈,可飲可浴可醫。
因此,安徽太湖石有旅游、療養的功用。
此湖周邊大山,還出產戶外風景石、假山石、大理石板材、鵝卵石又稱巨石(一般在二○噸以上,適合擺在水塘和人工河里)、基建石、水磨石(地平用)。
千百年來,賞石、藏石僅是封建帝王將相、士大夫文人等有閑階級的獨霸娛樂。
今天,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提高,廣大勞動人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
賞石、藏石已經成為群眾性的日常文化活動。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因此安徽太湖石文化也迅速崛起。
辭賦大師潘承祥先生在《太湖賦》中曰:“斯邑多山,山勢嵯峨而列屏;斯邑多水,水勢回環而縱橫。
變幻不可方物者,波光山色也;晦明不可名狀者,暮靄朝暉也。
信步月亮灣,山川美景豁雙眸;放眼橘子洲,滄渺碧波蕩碧洲。
龍山景區,山外有山,神女愧嵯峨之難配;湯灣溫泉,水外有水,河伯慚大小之不侔。
將軍山峻拔巍巍,重巒迭嶂;花亭湖波滔泱泱,煙波浩淼。
長河落日,煒彩霞而蒸天幕;瀚湖攬月,輝群星而曜穹蒼。
山尖寨,云舒云卷,望群巒之縹碧;六省坡,花開花落,數季節之輪回。
天華尖,蒼龍云端卷,狂卷嘯聲起;芙蓉寨,猛虎峻崗奔,突奔草木驚。
宿鳥依林,松篁迎風而歌;蒼煙落照,牧童橫笛而歸。
暖陽照,春意濃,些許微撫人心醉;楓葉落,秋雨涼,幾多惆悵君眼迷。
情人島佳人把酒,云載芳心;狄公亭情郎輟筆,雨送柔意。
若隱若現,轉瞬危樓高萬尺;或聚或散,頃刻平湖起煙波。
西風洞,人間天府,洞穴奇而幽美;獅子山,西隅屏藩,山川殊而峻勝。
群峰綿邈,高山陡立于川際;眾壑迤邐,河流環繞于域中。
海會寺,古色神殿余煙渺渺;佛圖寺,沉香雅閣落英紛紛。
九龍澗瀑布,奪天工之斧鑿,不能成其形;樸初文化園,蓋神匠之丹青,不可繪其姿。
居盛夏則涼風習習若飲冰釀,爽徹肺腑;處寒冬則暖意陣陣如沐春風,日照紅顏...鳥語清脆鳴于林間,荷香芬芳飄之湖畔。
春雨淅淅經處,春色漸濃;寒雨霏霏而過,冬意悄退。
淅瀝傾搖,嬌媚醉青崗;延綿飄曳,窈窕撫微波。
青燈微灼,曾是極樂佛祖白蓮座;紫霞淺繞,嘗為碧游老君逍遙袍。
煦風飄飄而至,怡人之姿;瑞雪皚皚蒞臨,豐年之兆。
奇山異石,皆是而比比...”。
學者王澤生評價道:“景乃石之太湖蘊也”。
總之,太湖石,是一種包涵著歷史文化的東東。
中國古代就開發利用太湖石很早,太湖石為典型的傳統供石,太湖石是早在1千多年前的唐朝聞名于世的,以造型取勝,“瘦、皺、漏、透”是其主要審美特征,多玲瓏剔透、重巒迭嶂之姿,宜作園林石等。
太湖園林石是中華賞石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太湖石是皇家園林的布景石材,是園林石的一種.是大自然巧奪天工,自然形成玲瓏剔透,奇形怪狀的觀賞石。
太湖石可謂千姿百態,異彩紛呈:或形奇、或色艷、或紋美、或質佳、或玲瓏剔透、靈秀飄逸;或渾穆古樸、凝重深沉,超凡脫俗,令人賞心悅目,神思悠悠。
現在還有一種廣義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產的由巖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態、玲瓏剔透的碳酸鹽巖統稱為廣義太湖石!
蘇州景點 常熟\\\/景點=張家港\\\/景點=昆山\\\/景點=太倉\\\/景點=吳江\\\/景點 ||蘇州園林||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虎丘||寒山寺||吳縣|| 蘇州園林 蘇州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山水秀麗,古典園林嫵媚多姿,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美稱。
1985年,蘇州園林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
蘇州是水鄉,引水便利,附近盛產太湖石,適合堆砌玲瓏精巧的假山,加之舊時蘇州文人薈萃,一些官僚地主及文人學士又追求“雖居鬧市而有山林之趣”,這樣大大促進了蘇州園林的發展。
據地方志記載,蘇州城內大小園林將近200處,為全國之冠。
蘇州園林,在布局、結構、風格上都有自己的藝術特色,被稱為蘇州四大古典園林的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分別代表著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
滄浪亭 位于蘇州城南三元坊內,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名園,為宋代詩人蘇子美所筑。
滄浪亭造園藝術不同尋常,未進園門,已是綠水回環,垂柳迎風。
憑欄依岸,臨水山石嶙峋,復廊蜿蜒如帶,廊中的漏窗把園林內外山山水水融為一體。
園內以山為主,山上古木參天,著名的滄浪亭即隱蔽在山頂上。
南面的明道堂是園內最大的建筑物,墻上懸有三塊宋碑石刻拓片,分別是天文圖、宋輿圖和宋平江圖(蘇州城市圖);五百名賢祠壁中嵌有與蘇州歷史有關的五百多個人物平雕石像。
園中西南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山上有小樓名看山樓,登樓可覽遠近蘇州風光。
獅子林 在蘇州城東北婁門內園林路,是元代園林的代表。
獅子林原為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園,它以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巧妙著稱,很多石峰形像獅子,因而得名。
假山內外上下盤旋曲折,穿洞越谷宛入迷宮,咫尺之間可望而不可即,只有循山路而行才可出洞。
由于它原是寺之后花園,所以獅子林假山便是佛的象征,與一般的假山不能相提并論。
山腹中 空靈曲折,宛如迷宮的洞穴即象征佛的法力無比。
另外園內還有“燕譽堂”、 “臥云室”、“問梅閣”、“真趣亭”等建筑。
園內長廊四面貫通,廊壁上嵌有書條石刻,皆為名家書法佳作。
拙政園 拙政園是蘇州園林的代表作,始 建于明正德年間,圓主王獻臣取 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筑室種 樹,灌園鬻蔬,是亦拙者之為政 也”之意而命名。
拙政園又分東園、中園、西園三部分。
東園山池相間,點綴有秫香館、蘭雪堂等建筑。
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其中主體建筑鴛鴦廳是當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廳內陳設考究。
晴天由室內透過藍色玻璃窗觀看室外景色猶如一片雪景。
園中“與誰同坐軒”乃為扇亭,扇面兩側實墻上開著兩個扇形空窗,一個對著“鴛鴦廳”,而后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頂蓋又恰好配成一個完整的扇子。
“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所以一見匾額,就會想起蘇東坡,并立時感到這里可賞水中之月,可受清風之爽。
中園是拙政園的精華部分,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臺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的特色。
主體建筑遠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與主景東西兩山島相望,池水清澈廣闊,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匝地,水岸藤蘿紛披,兩山溪谷間架有小橋,山島上各建一亭,西為雪香云蔚亭,東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時而異。
遠香堂之西的“倚玉軒”與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遙遙相對,兩者與其北面的“荷風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勢,都可隨勢賞荷。
倚玉軒之西有一曲水灣深入南部居宅,這里有三間水閣“小滄浪”,它以北面的廊橋“小飛虹”分隔空間,構成一個幽靜的水院,而香洲即位于這一水灣口之兩側。
拙政園中園的布局以荷花池為中心,遠香堂為其主體建筑,池中兩島為其主景,其他建筑大都臨水并面向遠香堂,從建筑物名稱來看,也大都與荷花有關。
王獻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揚荷花,主要是為了表達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留園 坐落在蘇州市閶門外,原為明代徐時秦的東園,清代歸劉蓉峰所有,改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
清光緒二年又為盛旭人所據,始稱留園。
留園占地約30畝,以水池為中心,池南涵碧山房與明瑟樓為主要觀景建筑。
池北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
池西假山上的聞木樨香軒,則為俯視全園景色最佳處,并有長廊與各處相通。
東區以曲院回廊見勝,由林泉耆碩之館、冠云冠云樓圍成庭院,院內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云峰,兩旁為端云、岫云兩峰。
北區有新辟盆景園。
西區是全園最高處。
虎丘 虎丘在蘇州城西北3千米處,風景優美,古跡眾多,有“吳中第一名勝”之譽。
虎丘正門是斷梁殿,入內經試劍石、真娘墓就可到達“千人石”。
千人石后“別有洞天”內有劍池,其四周還有白蓮池、點頭石、云巖寺、冷香閣、第三泉、孫武子亭及虎丘塔等古跡。
虎丘自古就為游覽勝地,山上一石一木都有美麗的傳說。
寒山寺 以一首詩而聞名中外的寺廟,要數蘇州寒山寺。
唐朝詩人張繼寫了一首《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很多到蘇州游覽的人,都把寒山寺列入日程,以便親自體驗一下詩中的意境。
寒山寺在蘇州城西5公里外的楓橋鎮,始建于梁,原名“妙利普明塔院”。
據傳,因唐代高僧寒山曾在寺內主持,故名寒山寺。
1000多年內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毀(一說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
歷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國十大名寺之一。
寺內古跡甚多,有張繼《楓橋夜泊》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
寒山寺最著名的是那口鐘已流落到日本,但不知下落,現在的鐘是1906年日本人士募鑄的。
很多日本人士對寒山寺很熟悉,能背誦《楓橋夜泊》詩。
寒山寺每年都要接待成千上萬的日本旅游者。
楓橋 其中許多日本游客專到寒山寺去度過除夕 之夜,聆聽寒山寺的鐘聲,他們認為,在辭舊迎新之際,聽到寒山寺的鐘聲,能消災去禍。
聽完鐘聲,再吃碗面條,新的一年就萬事如意了。
當然,他們更希望能到鐘樓上親自撞一下鐘,因為這樣就 更能夠得到上蒼的保佑。
吳縣 吳縣市素有“人間天堂”美稱,位于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域的京滬鐵路線上。
東臨上海,南連杭州,西含太湖,北望長江,中間環抱古城蘇州。
全市總面積3177平方公里,總人口97.1萬。
“太湖風光美,精華在吳縣”。
太湖2400平方公里水面,吳縣占有75%;湖中72峰,吳縣擁有58峰;太湖13個風景名勝區中,東山、西山、光福、角(lu)直、木瀆、石湖六大景區在吳縣市境內。
吳縣市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文物古跡眾多,自然景觀風光旖旎,擁有縣以上文物保護單位89處,其中省級24處,國家級1處。
有三山舊石器時代遺址、保圣寺的唐塑絕藝作品、紫金庵的彩塑羅漢,有司徒廟“清”、“奇”、“古”、“怪”的四株古柏,還有石公山、林屋洞、啟園、天池山、寶帶橋、雕花大樓等著名景點,秀山麗水,人文薈萃。
吳縣市工業基礎深厚,旅游資源豐富,近年來已先后建設了包括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太湖大橋、東山賓館、光福機場等在內的一大批娛樂和基礎配套服務設施,開發了梅花節、金秋采桂游、仲春碧螺采茶游、四季鮮果游、水鄉古鎮游等特色旅游產品,形成了吃、住、行、娛、購、游的配套服務體系。
杭州景點 杭州西湖風景區以西湖為中心,分別為湖濱區、湖心區、北山區、南山區和錢塘區,總面積達49平方千米。
杭州西湖三面環山,景區由一山(孤山),兩堤(蘇提、白堤),三島(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五湖(外西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和南湖),十景(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雷峰西照、南屏晚鐘、花港觀魚、蘇堤春曉、雙峰插云)構成。
西湖的美不僅在湖,也在于山。
環繞西湖,西南有龍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煙霞嶺,大慈山、臨石山、南屏山、鳳凰山、吳山等,總稱南山。
北面有靈隱山、北高峰、仙姑山、棲霞嶺、寶石山等,總稱北山。
它們像眾心拱月一樣,捧出西湖這顆明珠。
山的高度都不超過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
南北高峰遙相對峙,高插云霄。
推薦行程:三日游。
第一天可游柳浪聞鶯、三潭印月、西泠印社、孤山和平湖秋月。
柳浪聞鶯 位于西湖東南岸,這里原為南宋御花園“聚景園”。
沿湖廣植揚柳,每當煙花三月,如煙似霧的柳絲隨風搖曳,宛如碧浪翻空,在那望不盡的柳蔭深處,時而傳來嚦嚦的鶯啼聲,清脆悅耳十分動人,“柳浪聞鶯”即源于此。
三潭映月 又名小瀛洲,是外西湖中最大的一個島嶼,小瀛洲湖中有湖,島中有島,島間橋欄相接 ,亭軒臺榭點綴其間,水中金魚嬉游,岸上金桂婆娑,柳暗花明風景誘人。
湖面上有三座石塔,原建于宋,重建于明。
塔高約2米,塔基為扁原形石座,塔身為球形,中空,四周環有五個小圓孔,塔頂作葫蘆形。
每至中秋月夜,放明燭于塔內,洞口蒙以薄紙,燈光外透宛如15個月亮,月光、燈光、湖光交相輝映,塔影、月影、云影融成一片,十分迷人。
西泠印社 位于孤山西部之巔,創辦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是我國最早研究金石篆刻的一個學術團體。
它在保存金石、研究印學,開展篆刻創作等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社址倚山而建,園林布局小巧玲瓏,白墻素影,淡雅高潔,步道鋪砌塊石,廊架纏繞藤蘿,花影遍地,環境幽美,為孤山園林的精華所在。
山間有竹閣,柏亭、四照堂、華嚴經石塔、漢三老石室等古跡。
孤山位于西湖西北角,四面環山,一山獨峙,山雖不高,但卻是總覽西湖景色最好的地方。
孤山既是風景勝地,又是文化薈萃之處,南麓有文瀾閣、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館和中山公園,山頂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墓,東北坡有放鶴亭等。
其中放鶴亭為紀念宋代隱逸詩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和鶴子之傳說。
亭外廣植梅花,為湖上賞梅勝地。
西湖雪景,歷來受人稱頌。
“斷橋殘雪”的意境尤為膾炙人口。
白堤全長1千米,東起斷橋,經錦帶橋而止于平湖秋月。
白堤橫亙湖上,把西湖劃分為外湖和里湖,并將孤山和北山連接在一起。
白堤在唐代原名白沙堤,宋代又叫孤山路。
明代堤上廣植桃柳,景色絢爛,故又稱十錦塘。
平靜坦蕩、景色秀美的白堤,堤上內層是婀娜多姿的垂柳,外層是絢麗多彩的碧桃,遠望如一條彩色的錦帶。
逢春日,暖風熏面,景致絕佳。
平湖秋月 在白堤西端,為西湖十景之一。
臨湖筑有御書樓,樓前平臺伸入湖中,三面臨水,臺與湖面相平,是賞月觀景的勝地。
在皓月當空的秋夜,湖平如鏡,清輝如瀉。
前人有詩云:“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最宜秋”。
第二天可游北山區的黃龍洞、紫云洞、岳墳、玉泉、靈隱寺等景點。
黃龍洞 位于棲霞嶺麓,洞外樹有杏黃旗。
有人說,西湖洞景,南屬煙霞,北推黃龍,可見其景不凡。
黃龍洞本為道洞,后改為工人游覽的園林,內有黃龍吐翠、方竹園、臥云洞等景點。
黃龍洞中黃龍吐水處的假山,全部用混重的黃沙石依天然山勢疊成,是西湖假山洞景中規模最大一處。
假山半腰有一人工砌成的山洞,即古黃龍洞,山頂還有個寬敞的洞壑,常有霧氣彌漫,名臥云洞,電影《白毛女》中喜兒與大春山洞相會等鏡頭就在此拍攝。
黃龍洞今以民俗游覽為特色,每天吸引很多游客。
岳廟、岳墳 位于棲霞嶺南麓,面臨西湖,是紀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祠廟,主殿忠烈祠中有岳飛坐像,上懸“還我河山”四個大字。
岳王廟西有岳墳,墓道階下兩邊的鐵欄里圍著害死岳飛的四個奸賊的鐵像:秦檜、王氏、張俊、萬俟?c。
他們都反剪雙手,跪在墓前,受盡人們唾罵。
正如岳墓門上刻著一副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飛來峰 山體由石灰巖構成,與周圍群山迥異。
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
山上老樹古藤,盤根錯節;巖骨暴露,峰棱如削。
明人袁宏道曾盛贊:湖上諸峰,當以飛來為第一。
飛來峰奇石嵯峨,鐘靈毓秀,在其巖洞與沿溪的峭壁上共刻有五代、宋、元時期的摩崖造像345尊,其中尤以元代藏傳佛教(喇嘛教)造像最為珍貴,堪稱我國石窯造像藝術中的瑰寶。
飛來峰西麓有冷泉掩映在綠蔭深處,泉水晶瑩如玉,在清澈明凈的池面上,有一股碗口大的地下泉水噴薄而出,無論溪水漲落,它都噴涌不息,飛珠濺玉,如奏天籟。
明代畫家沈石田詩云:湖上風光說靈隱,風光獨在冷泉間。
冷泉池畔建有冷泉亭。
靈隱寺 位于杭州西北,前臨冷泉,面對飛來峰,寺始建于東晉,屬我國佛教禪宗十剎之一,為西湖第一名勝。
天王殿上懸“云林禪寺”匾額,其清代康熙手書。
當年康熙南巡至杭州,登上北高峰,觸目所見,云林漠漠,煙霧飄渺,而靈隱寺隱現于其中,遂即景題署此四字。
正殿大雄寶殿為單層三檐歇山式建筑中,高達33.6米,其規模之巨,為國內罕見。
曲院風荷曲院風荷在靈隱路洪春橋畔,據說南宋時有一處官家釀酒作坊,坊內與金沙澗相通的池塘種滿了荷花,每逢夏日熏風吹拂,荷香與酒香四溢,令人陶醉,人們稱之為“?D院荷風”。
舊時的曲院風荷,僅一碑一亭半畝地,局促于西里湖一隅,頗有些名不副實。
清康熙年間,在蘇堤跨虹橋畔的岳湖種荷花,并建亭立碑,題為“曲院風荷”,此景遂復。
今天的“曲院風荷”仍以荷花為主景,建有五個荷花池,分別栽植紅蓮、粉蓮、白蓮以及重瓣的“重臺”等多種品種。
全園又分為岳湖、竹素園、風荷、曲院、濱湖密林等5個景區。
每當夏日,荷花開放,滿眼翠蓋紅妝,香飄數里。
第三天可有南山、錢塘區的玉皇山、虎跑、六和塔、九溪、龍井、煙霞三洞等景點。
玉皇山玉皇山矗立于西子湖與錢塘江之間,海拔239米,巍峨挺拔,風起云涌之時,輕霧細雨撲面而來,但見耳邊輕風徐徐,眼前一片江天浩瀚,在山頂便可享受“臨鏡映西子,聽濤倚錢塘”之樂。
玉皇宮曾經是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筑。
真武殿、大羅寶殿、三清殿等至今仍能讓人回想玉皇山的宗教景觀。
玉皇山上樹多林雜,一年四季山色不同。
春天,開滿山的野杜鵑,一叢叢,一片片,仿佛是緋紅的云霞飄游在綠色的山林;夏日,山更深,林更幽,秋天,綠色還沒褪盡,紅葉就接踵而來;冬日,滿山雪樹,遠遠望去,宛若白云鋪蓋。
倘若遇到幾絲細雨,抬頭一看,卻又全無雨信,似乎此山真有無影列蹤的煙云嵐氣在飄忽。
從山腰望去,八卦四景盡收眼底,實有一眼見穿之感,憑欄遠眺,浩渺的錢塘江、巍巍的六和塔,伴著松聲竹韻,如登仙臺,似駕云濤。
堪稱登玉皇山攬勝的一大奇觀。
靈峰探梅位于西湖之西,靈峰山下青芝塢,為西湖著名賞梅勝地。
后晉開運年間建有靈峰寺,現靈峰寺遺址,新建供賞梅的建筑群,有雅致的攏月樓,入座既可賞梅,又可品嘗青梅等。
并修整了洗缽池、掬月泉等古跡,兼具山居園庭之勝。
青山環抱,蔥郁幽谷,草地如茵,梅林似海,樓閣參差,暗香浮動,景色十分誘人。
虎跑泉 與龍井、玉泉并列為西湖三大名泉,有“天下第三泉之稱”。
“龍井茶葉虎跑水”為“西湖雙絕”。
龍井 在西部西山鳳凰嶺上,為西湖風景區三大名泉之一,泉水出自山巖石隙,清涼干冽,大旱不枯,四時不絕,取小棍攪拌井水,水面會出現蠕動的分水線。
煙霞三洞 除各種鐘乳石外三洞各有其趣;煙霞洞以石刻造像聞名;水樂洞以足下潺潺流水聲為特色;石屋洞則洞中套洞,別有情趣。
錢塘觀潮古時杭州觀潮,以鳳凰山、江干一帶為最佳處。
因地理位置的變遷,位于杭州東北45公里海寧鹽官鎮,從明代起為觀潮第一勝地,故亦稱海寧觀潮。
觀潮之日,尤在農歷八月十八日前后幾天,路上車如水流,人如潮涌。
遠眺錢塘江出海的喇叭口,潮汐形成洶涌的浪濤,猶如萬馬奔騰,遇到澉浦附近河床沙坎受阻,潮浪掀起三至五米高,潮差竟達九至十米,確有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可摧之勢。
不同的地段,可賞到不同的潮景:塔旁觀一線潮,八堡看匯合潮,老鹽倉可賞回頭潮。
如此壯麗景觀,世上只有二處,一是南美洲巴西的亞馬遜河,一是錢塘江。
為古今中外觀潮者所傾倒,稱
太湖石為我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于太湖而得名,它是指產于環繞太湖的蘇州洞庭西山、宜帶的石灰巖,其中以黿山和禹期山最為著名。
我國古代就開發利用太湖石,白居易曾寫有《太湖石記》專門描述太湖石,《云林石譜》中也專門有記載,而發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綱”指的就是太湖石,從而引起了農民起義。
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著名太湖石有蘇州留園的“冠云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瓏”等園林名石。
太湖石屬于石灰巖,多為灰色,少見白色、黑色。
石灰巖長期經受波浪的沖擊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蝕,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細琢、曲折圓潤的太湖石。
太湖石為典型的傳統供石,以造型取勝,“瘦、皺、漏、透”是其主要審美特征,多玲瓏剔透、重巒疊嶂之姿,宜作園林石等。
現在還有一種廣義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產的由巖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態、玲瓏剔透的碳酸鹽巖統稱為廣義太湖石。
園林石是中華賞石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自古以來,石頭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石頭里面有文章,有故事,有歷史.自盤古開天以來,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到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都是與石頭有關的動人故事.有史料記載的賞石文化始于商,而太湖石是早在1千多年前的唐朝聞名于世的,太湖石分為水石和干石兩種,唐吳融的《太湖石歌》 中生動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萬古生幽石,鐵索千尋取得來,奇形怪狀誰得識。
”干石則是4億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壤的歷久侵蝕下而形成.太湖石是皇家園林的布景石材,是園林石的一種.是大自然巧奪天工,自然形成玲瓏剔透,奇形怪狀的觀賞石。
太湖石可謂千姿百態,異彩紛呈:或形奇、或色艷、或紋美、或質佳、或玲瓏剔透、靈秀飄逸;或渾穆古樸、凝重深沉,超凡脫俗,令人賞心悅目,神思悠悠。
它永不重復,一石一座巧構思,自然天成,是疊置假山,建造園林,美化生態,點綴環境的最佳選擇,是一勞永逸的綠色工程。
千百年來,賞石、藏石僅是封建帝王將相、士大夫文人等有閑階級的獨霸娛樂。
今天,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提高,廣大勞動人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
賞石、藏石已經成為群眾性的日常文化活動。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個可喜的社會變化。
留園位于蘇州市閶門外,蘇州四大古名園(滄浪亭、拙政園、獅子林和留園)之一。
面積約50多畝,分東、西、中、北四部。
中部以水為勝,池居中央,四周環以假山和亭臺樓閣,長廊旋曲其中,廊壁上嵌有歷代書法家石刻300多方,為“留園法帖”。
東部以建筑為主,樓閣廊屋富麗堂皇。
如九峰仙館、林泉耆碩之館,不僅建筑宏偉,內部裝飾、陳設等也比較古樸精美。
有著名的“留園三峰”,其中冠云峰是北宋花石綱遺物,高約9米,為江南最大的湖石。
北部是小竹林和桃杏等樹,“又一村”建葡萄和紫藤架,頗有田園意趣。
西部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山上一片楓樹,山左云墻起伏。
北面桃園,稱“小桃塢”。
山前小溪,兩旁桃柳。
留園不僅建筑結構和裝飾別致多彩,而且以連綿不斷的建筑群把景物分開,又使建筑物本身的窗樘溝通兩面,將景物聯成一體,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園林之一。
這段關于蘇州留園概述的文字雖然稍長一些,但應該滿足你的需要了。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1474.html